学术成就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21:10: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术成就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胡适学术成就研讨论文
摘要:胡适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颇多,这在学术界已逐渐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本文通过对胡适生平资料的收集、整理,总结出了他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四因子”:雄厚的国学基础,这为他后来治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丰富的新知识、新思想,为其治学提供了参考比较的材料;科学方法论的指导,是他治学的一把利刃;现实社会的需求,是他治学前进的动力。有这四个因素,才使他能够在学术研究中驰骋,也正是在这四个因素的作用下,才使得他在学术的研究中取得了卓然的成就。
关键词:胡适学术成就原因
Abstract:TheaccomplishmentthatHuShigetsonleaningisquitemuch.Thiszaistohavegainedacceptionofamajorscholaralreadyacademiccircles.BydirectonHuShiallone’slife,collection,thecollateofadata,sumupthemainbodyofabookhavingputup“fourfactors”thatheisgettingaccomplishmentonlearning:ThetremendonsstudiesofChineseancientcivilizationbasics,isthathedoesscholarlyresearchhavinglaiddownsolidbasics;Richnewknowledge,newthought,providereferentialumparativematerialtodoscholarlyresearch;Needofrealsociety,thedrivingforcethatistogoaheadthathisdoesscholarlyresearch.Exactlybethathavehadthisfourfactors,theeffecthasgonedown,hehasgotjustnowwilldoamongresearchofthelearningbrilliantaccomplishmentjustnowifheisabletogallop,alsotoexactlybeamongacademicresearchamongthisfourfactors.
胡适在近代史上是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但其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已被大多数学者所肯定,正如胡明先生在《胡适文化学术思想概论》中指出:“胡适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者中是学科领域涉猎最广、研究面最宽的一位,有所谓‘十项全能’之美称。他在思想史、哲学方法论、认识论、逻辑学、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版本目录、校勘辨伪等领域均沉替下来做过一番理论探索工作,写出一大批有很高学术造诣的研究专著和文章,在诸多学科都作出了开风气的重大贡献”。[1]这段话虽有溢美之感,但确实反映出了他在学术上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学术界对胡适的研究多偏重于他的思想、五四时期的主张和政治活动,而对其在学术所取得成就的原因很少论及,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他在学术上所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以期能够给予即将从事学术研究的工作者和已在学术上进行研究的式作者一点借鉴,这也是本文的一个主要目的。
毋庸置疑,胡适本人在学术研究中的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主观努力是无可替代的,另外他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朋友所提供的见解的帮助也是应该承认的。对于这两点因素,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就不再赘述,本文仅试就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求他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因子。
一、国学基础的奠定
胡适学术成就分析论文
摘要:胡适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颇多,这在学术界已逐渐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本文通过对胡适生平资料的收集、整理,总结出了他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四因子”:雄厚的国学基础,这为他后来治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丰富的新知识、新思想,为其治学提供了参考比较的材料;科学方法论的指导,是他治学的一把利刃;现实社会的需求,是他治学前进的动力。有这四个因素,才使他能够在学术研究中驰骋,也正是在这四个因素的作用下,才使得他在学术的研究中取得了卓然的成就。
关键词:胡适学术成就原因
Abstract:TheaccomplishmentthatHuShigetsonleaningisquitemuch.Thiszaistohavegainedacceptionofamajorscholaralreadyacademiccircles.BydirectonHuShiallone’slife,collection,thecollateofadata,sumupthemainbodyofabookhavingputup“fourfactors”thatheisgettingaccomplishmentonlearning:ThetremendonsstudiesofChineseancientcivilizationbasics,isthathedoesscholarlyresearchhavinglaiddownsolidbasics;Richnewknowledge,newthought,providereferentialumparativematerialtodoscholarlyresearch;Needofrealsociety,thedrivingforcethatistogoaheadthathisdoesscholarlyresearch.Exactlybethathavehadthisfourfactors,theeffecthasgonedown,hehasgotjustnowwilldoamongresearchofthelearningbrilliantaccomplishmentjustnowifheisabletogallop,alsotoexactlybeamongacademicresearchamongthisfourfactors.
胡适在近代史上是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但其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已被大多数学者所肯定,正如胡明先生在《胡适文化学术思想概论》中指出:“胡适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者中是学科领域涉猎最广、研究面最宽的一位,有所谓‘十项全能’之美称。他在思想史、哲学方法论、认识论、逻辑学、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版本目录、校勘辨伪等领域均沉替下来做过一番理论探索工作,写出一大批有很高学术造诣的研究专著和文章,在诸多学科都作出了开风气的重大贡献”。[1]这段话虽有溢美之感,但确实反映出了他在学术上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学术界对胡适的研究多偏重于他的思想、五四时期的主张和政治活动,而对其在学术所取得成就的原因很少论及,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他在学术上所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以期能够给予即将从事学术研究的工作者和已在学术上进行研究的式作者一点借鉴,这也是本文的一个主要目的。
毋庸置疑,胡适本人在学术研究中的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主观努力是无可替代的,另外他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朋友所提供的见解的帮助也是应该承认的。对于这两点因素,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就不再赘述,本文仅试就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求他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因子。
一、国学基础的奠定
胡适学术成就探究论文
摘要:胡适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颇多,这在学术界已逐渐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本文通过对胡适生平资料的收集、整理,总结出了他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四因子”:雄厚的国学基础,这为他后来治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丰富的新知识、新思想,为其治学提供了参考比较的材料;科学方法论的指导,是他治学的一把利刃;现实社会的需求,是他治学前进的动力。有这四个因素,才使他能够在学术研究中驰骋,也正是在这四个因素的作用下,才使得他在学术的研究中取得了卓然的成就。
关键词:胡适学术成就原因
Abstract:TheaccomplishmentthatHuShigetsonleaningisquitemuch.Thiszaistohavegainedacceptionofamajorscholaralreadyacademiccircles.BydirectonHuShiallone’slife,collection,thecollateofadata,sumupthemainbodyofabookhavingputup“fourfactors”thatheisgettingaccomplishmentonlearning:ThetremendonsstudiesofChineseancientcivilizationbasics,isthathedoesscholarlyresearchhavinglaiddownsolidbasics;Richnewknowledge,newthought,providereferentialumparativematerialtodoscholarlyresearch;Needofrealsociety,thedrivingforcethatistogoaheadthathisdoesscholarlyresearch.Exactlybethathavehadthisfourfactors,theeffecthasgonedown,hehasgotjustnowwilldoamongresearchofthelearningbrilliantaccomplishmentjustnowifheisabletogallop,alsotoexactlybeamongacademicresearchamongthisfourfactors.
胡适在近代史上是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但其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已被大多数学者所肯定,正如胡明先生在《胡适文化学术思想概论》中指出:“胡适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者中是学科领域涉猎最广、研究面最宽的一位,有所谓‘十项全能’之美称。他在思想史、哲学方法论、认识论、逻辑学、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版本目录、校勘辨伪等领域均沉替下来做过一番理论探索工作,写出一大批有很高学术造诣的研究专著和文章,在诸多学科都作出了开风气的重大贡献”。[1]这段话虽有溢美之感,但确实反映出了他在学术上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学术界对胡适的研究多偏重于他的思想、五四时期的主张和政治活动,而对其在学术所取得成就的原因很少论及,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他在学术上所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以期能够给予即将从事学术研究的工作者和已在学术上进行研究的式作者一点借鉴,这也是本文的一个主要目的。
毋庸置疑,胡适本人在学术研究中的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主观努力是无可替代的,另外他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朋友所提供的见解的帮助也是应该承认的。对于这两点因素,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就不再赘述,本文仅试就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求他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因子。
一、国学基础的奠定
吴文俊数学机械化学术成就研究论文
吴文俊是少数几位有国际声誉和重大影响的中国数学家之一,不过在国内,他似乎一直默默无闻。2001年2月,国内首届“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发给吴文俊和袁隆平时,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早已名满天下,而记者在争相报导吴文俊时,却发现原始材料少得可怜。其实,吴文俊获大奖,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而是第八次了。国际、国内的大奖只是向公众和媒体传达了一个信息,吴文俊的工作很重要,但是,判断吴文俊的工作有多重要,还是要看行家的评判。吴文俊获得第一个大奖是1956年中国颁发的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当时获一等奖的只有三人,华罗庚、钱学森、吴文俊。华、钱的大名在当时已经屡屡见诸报端,他们获奖的确在意料之中,可是吴文俊的名字有多少人知道呢?而且他获奖的工作“示性类和示嵌点的研究”对于大多数数学家来说,至今也还是说不清道不明,更不用说一般平民百姓了。吴文俊在国内虽然名气不大,但在当时国际数学界,尤其是领头人物当中,却非常知名。美国著名数学家、国际数学联盟第一届主席斯通(M.stone,1903-1989)在1961年的文章中讲到新中国的数学时,写下这样一段话:虽然从整体上讲,中国人的贡献在数学界影响不是很大,但“少数大陆中国人被公认为天才而有成就的数学家,他们最近的贡献被高度评价。做为例子可以举出,吴文俊引进的新拓扑不变量,以及华罗庚对许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9]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恰巧是斯通举的两位在五年前获得数学方面两个一等奖。
当然,不管大奖小奖都会有给的不合适的地方,诺贝尔奖也有几位是有问题的。但是,历史是无情的,科学上只有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贡献才是顶尖的、站得住脚的。达到这种水平的贡献也必然受到大科学家的关注。从1954年到1970年,每届都有拓扑学家获得菲尔兹奖,而获奖的大数学家道姆(R.Thom)、米尔诺(J.Milmor)阿蒂亚(M.Atiyah)、斯梅尔(S.Smale)等人都在他们的主要论文中引用过吴文俊的工作。获得首届沃尔夫奖的盖尔范得(I.Gelfand)在1956年吴去苏联时,就主动关注吴的工作,其他东欧国家也都知道吴工作的份量。说到底,吴文俊拓扑学的工作在当时已经毫不含糊地是国际领先的,而不是我们现在常常讲的要在几年内赶超国际水平。吴文俊这方面的工作已成世界数学宝库中的经典,他1950年的论文到2001年还有人在引用!
如果说,拓扑学说到底是西方人的独创,吴文俊只是大大发展它,那么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则是完全他从研究中国数学史而产生的思想,是中国人自己的独创,它走上一条与西方迥然不同的道路。这条道路显示出吴文俊特立独行的风格,它成果累累,也得到许多客观的西方数学家的承认,正因为如此,吴文俊荣获了厄布朗(J.Herbrand)奖,而这个奖本来是奖给数理逻辑方面的杰出研究的。
一、坎坷的数学之路
吴文俊走上数学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幸运的是,他受到家庭有益的影响。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吴福同出生在19世纪末,当时正逢甲午战败,各界人士都积极思考如何救亡图存、振兴中国的问题。百日维新虽然失败,西学东渐之势已势不可挡,上海处于门户开放之地,得风气之先,新学堂纷纷上马。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就是在1896年成立的,一开始还没有小学部、中学部,吴文俊的父亲就是在这里接受新式教育,特别是打下英语的基础,当时上海是科学的中心,也是出版业的集中之地,吴福同从高中毕业以后,就在一家医药书籍出版社从事编译工作,而且,有时还兼报刊的编辑工作。在当时,这种职业要求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有时要比老板挣的还多。正是由于吴文俊的父亲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尽管不太富裕,但生活总是有保障,衣食无缺。吴先生回忆起来说,他受到父亲很大的影响。正是由于生活有基本保障,他才能在家庭的支持下去搞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则不必为生活担忧。他的父亲也鼓励他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家庭条件也对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亲的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养成阅读的习惯,小学时,已经读过许多历史和文学作品,在小学的时候,已经喜欢看《儒林外史》和《官场现形记》,这对他不喜欢“学而优则仕”以及官场作风有一定影响。他也读过《胡适文存》之类的书,表明那时已经有一定的思想水平。
相对而言,吴文俊的小学和初中教育比较一般,按部就班。数学是一种在少年时代就显示出兴趣和才能的课程,但是,吴文俊在小学和初中期间,并没有显出对数学的偏爱。很长时间,他只是对物理感兴趣。按照他自己的选择,他也许选择物理而不是数学。少年时期他只是读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书,他的基础应该说,是高中打下的。
束星北的学术地位研讨论文
摘要: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探讨束星北的学术成就,即按著名学者对束星北的评价、束星北发表主要论文的学术刊物的水平、束星北导师的学术地位,以及对束星北学术成就评价不当的分析,说明束星北在其学术生涯中,处于中国一流物理学家的水平,他在相对论和统一场论方面有创造性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束星北;李政道;王淦昌;相对论;统一场论
Abstract:Fromthe''''macroscopic''''pointofview,ShunXing-bei''''sacademicpositionisdiscussed.Fromfouraspects,namelyfromtheappraisementsonShubytheveryfamousscholars,fromtheacademicleveloftheperiodicalsonwhichShupublishedhismajorpapers,fromhismajorprofessors,andfromtheanalysisoftheunsuitableappraisementsonShu,itisshownthatShuwasoneofthefirstrankphysicistsinChina,andhemadethecreativeandimportantcontributionstothetheoryofrelativityandunitedfieldtheory.
Keywords:ShuXing-bei;LiZheng-dao;WangGan-chang;Relativity;Unitedfield
2005年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刘海军的《束星北的档案——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命运》[1]一书,作者用特殊的文学体裁,写出了束星北悲壮的一生,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至今,对束星北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异成绩,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但对束星北的学术成就,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看法,如在[2]中,关洪认为束星北‘够不够得上“一位二流的物理学家”还是个问题’,他又认为:‘按照乐观的估计,在我国物理学界和科学史界同行的心目中,束星北在物理学研究和教学上的贡献,在1930年前出生的物理学家当中,适宜于归于第50位至第100位的档次。’人们要问:关洪如此的评价是否符合束在学术上的客观实际?
除了体育的多数比赛是靠仪表测出比赛的名次而无甚争议外,所有其他的评价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评价者的主观成分,那种自以为可以代表‘我国物理学界和科学史界同行’讲话者大概也不会例外。
另类经济学价值研究论文
评价一个学者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很难有一种统一的标准,这些标准可能是许多因素的混合:对未来学术趋向的影响程度,对同时代的学者和社会思潮的冲击力和渗透力,在当代学术界引起争议和关注的程度,思想观念的新颖性和体系范式的革命性等。学术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相当残酷的历史,它可能无情地淘汰了不少不幸而优秀的学者的鲜活的思想,而那些侥幸在学术史上留下痕迹的学者,有时又不得不面临自己的思想被曲解和阉割的命运。学术史的残酷性还在于,它同人类的其他记忆一样,只会保存对于那些个性鲜明的学术“面孔”的记忆,而那些以陈旧的形式出现的学术思想,则难以逃避渐渐淡出学术史舞台的最终结局。在我们考察一门学科的学术史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诧异于同时代学者对一种学术思想的评价与学术史的“记忆”有如此严重的分歧和差异:一些受到同时代学者尊崇的学者竟然在学术史上湮没无闻,而一些遭受同时代学者严厉抨击或者蔑视的学术思想反而在学术史上大放光芒。这种悖论显示出在学术的“主流”和“边缘”之间存在的微妙的差异。学术主流是一个时期之内占据优势地位的学术思潮所形成的主要学术趋向,而学术边缘则是游离于学术主流之外的学术思想,这些思想与主流思潮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学术话语、学术范式以及所关注的主题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分野。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学术主流与学术边缘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格局,主流与边缘是相对的称呼,在学术史上,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学术思潮的波动以及研究者兴趣的转移,学术主流和学术边缘之间存在着经常置换的可能——也就是说,在一个时期为学术边缘的学术思想,有可能在另一个时期备受关注从而成为“显学”,而有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学术思想却有可能面临式微的命运,从而淡出学术视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底花落谁家,还有待历史本身来验证。
经济学的历史中就充满了这种不确定性。主流经济学的主题和研究范式并不是一个僵滞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历史。翻阅经济学说史,我们不难发现三种类型伟大的经济学家:一种是在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并有开创之功的学者,比如亚当·斯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等,他们是主流经济学中影响深远功绩卓著的人物,引导着经济学话语的潮流和学术研究的范式,并在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中起着无可比拟的革命性的作用;第二种是一些技术型的经济学家,这些经济学家的贡献在于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背景完善了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确立了主流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数理方法和逻辑体系,比如瓦尔拉、希克斯、萨缪尔森,他们的分析方法已经通过无数的教科书而融入经济学的发展长河中,渗透进无数经济学的初学者和经济学家的头脑中;第三类经济学家可以被称为“另类”经济学家,他们或者对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情有独钟,从而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疆域,开辟了崭新的经济学研究分支,或者在研究范式上迥异于主流学派,从而以自己富于个性的思想和学术风格在经济学说的历史中确立了自己的独特地位。这些个性鲜明卓然不群的经济学家中,有马克思、凡伯伦、熊彼特、哈耶克、加尔布雷斯、布坎南、诺斯、贝克尔和森等。这些在经济学说史上另类(或者说异端,当然人们对于异端或者另类的标准并没有一致意见)的经济学家,现在已经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些思想正在或已经开启了经济学的某种主流思潮。以经济学说史的眼光来看,假如我们足够冷静和客观的话,我们就得承认,这三类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的发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那些另类的经济学家,他们展现了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多元特征和无穷的多样性,显示了经济学家在许多领域的创造力和渗透力,也昭示着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不断整合的历史趋势;他们增加了经济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丰富性,拓展了经济学的视野,在经济学理性主义和工具主义的传统中浸入了经济学家的人文关怀和历史眼光,这是“另类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学的贡献与价值所在。
如果我们想判断一个“另类经济学家”的价值的话,也许最合适最突出的例证是马克思。这个深谙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经济学家,以自己的独特的逻辑力量和犀利的批判性语言揭示了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制度的运行特征,“在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驱动力和各参与力量之间的紧张局势方面,无人能与马克思相提并论”,因而“马克思必将与亚当·斯密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一起,并称为经济学历史上的三位巨匠”,尽管这三位经济学家的理论存在着根本的歧见和冲突。马克思的经济学充分显示了一个经济学家(当然马克思并不仅仅是经济学家)在引导和影响学术范式和意识形态从而在左右社会思潮方面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无论后代的经济学家对马克思有多少批判性的反思,他作为经济学历史上的一个极其独特的革命性人物以及他贡献给这个学科的思想资源,都是学术史所必将铭记的。与马克思同时关注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业时代弊端的还有美国20世纪初的著名经济学家凡伯伦,这个行为怪僻离奇、思想独特卓绝的经济学家,在其他主流派的经济学家遵循着经典的经济学理念进行他们的研究的时候,他却关注制度的变革和演进,断然否定经济学中流传已久的理性人的假说,并将其他社会科学的丰富思想引入经济学来研究人类行为。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凡伯伦是美国20世纪初最著名的几位经济学家之一。他把从其他社会科学中汲取的知识引入经济学,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拓展经济学。更具体地说,他阐明了习惯、文化以及制度如何塑造人类行为,以及人类行为的变化怎样影响经济。正是由于上述研究成果,凡伯伦成为经济学制度学派的智慧之父。”这是对这位离经叛道特立独行的经济学家的公允的评价。
我要说的第三位带有“另类经济学家”印记的学者是哈耶克,尽管在货币、商业循环和资本理论方面的纯经济学成就上,哈耶克完全能够跻身于一流经济学家的行列,但是他的最引起知识界轰动和争议的成就却是在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方面。40年代以来,“哈耶克主要以一位法律和政治哲学家以及一位尖锐的对经济计划和经济统制的理智批评家而闻名于世”,他的经济学家的身份反而在逐渐淡化,有些学者对此评论说:“哈耶克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是重新使经济学成为社会科学的主要部分。”在1941年他的全面论述经济理论的著作《资本纯理论》(ThePureTheoryofCapital)出版后,他由衷而坦然地感叹:“我对(经济学)纯理论有些厌倦。我写作《资本纯理论》的4个年头里是非常艰苦的。”此后,他的主要精力转向政治哲学、法律理论和思想史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其影响远远超出经济学领域,成为一位划时代的思想巨匠。从正统的主流经济学的观念来看,哈耶克的名作《通往奴役的道路》(TheRoadtoSerfdom,1944)的论证范式和学术价值是值得怀疑的,因而这部后来声名大噪的著作在当时的学术界却连遭非议,几乎到了“声名狼藉”的地步。这种受主流经济学家排斥的命运直到70年代才有所转机,作为凯恩斯的反对者,哈耶克东山再起,再次被主流经济学界所接纳并奉为神明。经济学界对于哈耶克态度的这种变化从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稍显夸张和吹捧的评语中就可以看出:“鉴于哈耶克作为在经济学界自亚当·斯密以来最受人尊重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云云。哈耶克经历了一个典型的“另类经济学家”的典型命运:先是从“主流”的经济学研究转移出来而投入广泛的社会科学的探索,成为“边缘”的经济学家,然后在经济学“边缘”获得巨大的思想成就(也遭受广泛的争议和攻击),然后在经受了历史考验之后重新受到主流经济学的认同和尊崇,从而再次成为“主流”。加尔布雷斯也许是受到非议最多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学界所赢得的声誉与遭受的毁谤几乎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作为先进工业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重要评论家,加尔布雷斯成为当代最著名的学者和最有影响的批评家之一,他的四部著作(《美国资本主义》、《丰裕社会》、《新工业国》和《经济学与公共目标》)引起思想界和大众的普遍关注与争论。加尔布雷斯在方法论上是独树一帜的,他运用历史的和演进的方法研究经济现象,他相信,“行为和感觉要在它们的文化和制度环境的结构中得到理解,这一信条促使他以相互约束和机能主义的方式建立一种神圣的综合分析”。这种信念影响了他的写作方式,他屏弃了正统的经济学家的论述模式,而代之以更有震撼力和说服力从而也更加容易被思想界接纳的方式来阐述他的犀利观点。有评论说:“加尔布雷斯改变了人们的信条,进而改变了他们的社会;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不仅由于他论点的力量,而且因为提出论点时的极强的表达能力、诙谐和能够被接受的方式”。作为主流经济学的不懈的严厉的批评者,加尔布雷斯讥讽经济学家们只是关注于数理分析而不关注现实的经济社会的“白痴专家”,这些尖锐的批评激起经济学家主流集团的强烈反感和抵制,许多经济学家反唇相讥,称加尔布雷斯并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学家,甚至根本算不上经济学家。但是尽管如此,加尔布雷斯以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和论证方式,证明了经济学在影响公众和社会信仰方面所能达到的力量,因此,“低估他对经济学作出的特殊贡献和对社会科学的一般贡献,将是错误的。”
另类经济学家的例证还可以举出很多。比如贝克尔,他将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引入广泛的人类行为研究领域,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学帝国”的创立者,显示了观察非市场性人类活动的新的研究手段和崭新的视角,堪称20世纪末最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比如布坎南,尽管他并没有用数理方法研究经济学从而受到许多正统经济学家的蔑视,但是他将政治概念引入经济学,其公共选择理论的政策影响“超过了20世纪后期除弗里德曼以外的任何经济学家”,赢得学术界的普遍推崇。比如阿马蒂亚·森,他对于许多经济学的传统信条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迫使经济学家对人类行为的动因进行理论反思,他对道德哲学的关注呼应了古典经济学的终极关怀的诉求,部分地影响了现代经济学家们审视经济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视角,这些成就,足以使得森在世纪交替的经济学家中占据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经济学的历史上活跃着的许多“另类经济学家”,尽管毁誉参半,尽管命运多蹇,但是只有他们才会因为独特的理论个性而进入学术史的“记忆”。“主流”和“边缘”之间的攻击和争斗是徒劳的,只有历史才可以评判一切思想的最终价值。“另类经济学家”是经济学内在活力和创造力的象征。他们对传统经济学的超越和批判正是经济学得以更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处于“边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经济学家所应有的激情和对于这个世界的关怀。正如一位自称处于“边缘”经济学家地位的学者所说的:“‘边缘’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非主流’的生活方式。假如一个社会里面所有的人都局限于‘主流’的生活方式,那么,这个社会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迟早要枯竭。”我想,“另类经济学”的价值也在于此。
大学教师职称评审标准行政化论文
摘要:中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的“硬杠子”规则及其导致的简单化、教条化现象,使高校学术职称的学术性减弱,职称的本质被异化和扭曲,学术职称内含的公正原则被破坏,对教师造成了反教育的负道德取向压力,使教育缺少了文明和理智意蕴的制度和文化资源,其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彻底消除教育行政化现象。
关键词:学校教师;学术职称;评审标准;教育行政化
高校教师应该是什么?这似乎不应该是个问题,然而这个本来不应该有疑义的问题,在我们现实教育中却存在着问题。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教师是应该对研究学问有兴趣且具有学问家人格的人,亦即应该是“热心积学”的学者。而学者是什么呢?学者则应该是潜心且执著于研究学问,探索知识,追求真理的人,他们立足于对人类尚没有发现或没有认识到的知识或道理进行探索,他们追求的是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其活动的本质是创造或创新;他们在社会的公共事务中应该是人类文明和理性观念和精神的维护者,在社会道德败坏或沦丧时应该是社会的良心,“犹如茫茫大海上的灯塔”。他们以文明、理性的境界和标准评价、继承、传播历史上的优秀文化和思想,以开阔的视野和前瞻的姿态探索和创造新的知识和思想在最高层次的教育机构中培育学生的灵魂和精神所以他们可以说就是思想家、教育家。在学者们比较集中的大学中,他们的学术研究活动往往与教育学生、培育人才活动融为一体,既研究学问,又培育人才。以研究学问提高培育人才活动的质量,推动培育人才活动的深入;以培育人才激励和促进学问研究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在大学中,不敢说所有的教师都是学者,但大学中的学者必然是教师。而以研究学问、发展知识、创造文化为宗旨的学者们,其表现自己努力和贡献的方式就是著书立说,人们对于他们的评价也一般是以其著书立说的水平或影响为基础。而为了对他们的劳动和贡献有所区分,并且确定给他们的待遇和报酬标准,才产生了教师职称这个概念。而教师职称制度的引用,对于教师学问及研究水平的评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安宁营造了比较公平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也促进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曾几何时,教师的职称被取消了。原因是有人认为,教师是不应该有自己本质性的、独立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的,所有的教师毫无区别的都应该是社会政治的工具。再以后,教师的职称又被恢复了,教师似乎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贡献获得社会的承认了,而伴随着汹涌澎湃的商品经济大潮而来的趋利主义潮流,深刻影响了教育领域,使实利成为教育领域中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职称作为教育领域(当然也包括其他领域中“实利”的体现,成为人们奋力追逐的目标。特别是由于职称与教师的工资、奖金(津贴)、住房等经济收入及物质待遇直接挂钩,从而成为教师事业是否成功、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志,有时甚至成为有些行政职务的任职条件(比如:教育部曾经规定,部属高校中的系主任必须是教授或具有正高职称人员)。这样,职称制度在短暂地发挥了积极作用之后,便再次堕入迷茫,演变成为一些高校教师苦苦追求的体现现实理想的精神目标。一种本来是教师学术劳动结果标志的概念,教师们以其学术成就或学术劳动的水平,获得与自己学术劳动质量相等或相近的学术职称,其中教师的学术劳动为因,学术职称为果。是教师的学术劳动决定了自己的学术职称等次,而不是教师的学术职称决定其学术劳动的水平。学术职称无形中却成了一些教师从事学术活动的目标或目的,甚至成了吞噬人们心灵宁静、身体健康的“妖魔”。另外,在中国的高校中还有一种被称为“跑职称”的现象,亦即每年职称评审的前夕,一些申报职称的人为求评审顺利通过而四处“拜访”职称评委们。也有以单位的名义对评委们进行“公关”,其理由是为了单位的利益等。这种性质近似贿赂或者就是贿赂的活动,不但破坏了职称评审的公平环境,也破坏了高校的教育品质,其对高校教育作用及意义的消解,具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而职称的价值和作用被异化如此,着实叫人感慨万千。
职称在普遍性意义上,既联系着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生活条件,又联系着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声誉,几乎是教师一切价值的体现,当然也是教育生态品质或质量的体现。教师在职称问题上所遭遇的不公,很容易被理解为对自己教学工作及学术成就或成绩的轻视或漠视,甚至会被理解为是对其人格尊严的轻视或侵犯,对其或耿耿于怀,或恨恨于声,或恨恨然而心生去意。然而,是什么原因让本来衣食无忧、生活条件在社会上处于上中水平的高校教师们,对职称问题这么在乎,以至于产生强烈的职称情结呢理解这个问题的较好参照,是同样在大学校园中,为什么以前人们对于职称的态度能够那么坦然、平和。尤其是在20世纪前半期,我国许多大学中的职称授予似乎比较“随意”:如清华大学聘没有博士学位、没有著作的陈寅恪为国学院导师;聘没有大学学历的吴晗为历史系讲师;北京大学聘没有大学学历的粱漱溟为讲师;在聘季羡林副教授天后(当时的北大规定:洋博士只能聘为副教授再聘其为教授等。这种看似随意的职称授予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什么波动,甚至还被作为佳话而长期传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那时人们判断事物的依据是实质性标准,亦即这些被聘者是否有真才实学,他们与被聘的职务是否名副其实。另一方面,那时的高校教育生态较好,大学校长们一般都既有学识,又讲气节。高校中少有滥用职权、聘人不当的现象。那时大学中职称评审的规矩从表面看似乎并不严格,而实际上是非常严格的,因为不公平现象的制造者极可能因为谋私而引起众怒而被驱逐去职。可以说是其时大学领导者们的开明和公正,才使那些规矩失去作用。我国高校在“”之后初期的职称评审中,也几乎少有尖锐的批评意见,那时的评审如潘懋元先生所言:“虽然评审的标准比较模糊,但过后看都还比较公正。”由于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所以当时的教师中虽然也有职称及工资方面的差别,但人们基本上都能够平静对待。在对待职称的问题上,可以说公平是最为基本的原则和前提,也是最好的“解毒剂”。公平了,公正了,学校中无疑是风平浪静、和谐安宁的。
如果有人在职称问题上以权谋私,其恶劣影响必定是深远的,其谋私的毒剂就如同渗入土壤中的污水,会使土质彻底破坏,长期不能正常地生长庄稼。
高校教师专业成长激励策略论文
摘要:作为知识型人才的高校教师,个体成长因素对其更具有激励作用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采取基于专业成长的激励策略是十分必要的。教育实践中比较有效可行的专业成长激励策略有专业培训、学术休假、观摩研讨和提高工作自主性等。这些激励策略将有助于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有助于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有助于教师拓宽人际交往空间,增强人际交流。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师激励;专业成长激励
“激励”一词最早起源于《史记·范唯蔡泽列传》“欲以激励应侯”,意为激发砒励,促人振奋。西方管理心理学则将激励解释为“指引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指向行为的内在动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对职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一股情况下,职工的能力可发挥20%一30%,而受到充分激励后,其能力可发挥80%一90%。其中50%一60%是激励的作用所致。这说明激励可以有效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激励是现代社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它能使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朝着组织希望的目标前进。其主旨便是调动人的积橛}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如何完善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眭,也就成了一个倍受重视的课题。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型人才,拥有大量的知识资本,被看做是高等院校的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核心人力资源,可以说其学术水平和工作效能直接决定了大学的竞争力。那么,如何有效对高校教师进行激励,使其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极具战略意义的。与其他职业相比,高校教师有其自身群体的特殊性,他们是一个高学历、高学识的群体,其需要具有相对隐蔽性,同时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和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实践中对高校教师的激励较为困难。著名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四个主要激励因素:“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这些因素在实践中所起的激励作用分别个体成长占33.74%,工作自主占30.51%,业务成就占28.69%,金钱财富占7.6%。这说明,对于知识型人才,个体成长因素对其更具有激励作用。因此,对高校教师采用一些促进其专业成长的激励措施,会更有实践意义。
一、基于教师专业成长激励的具体措施
1、专业培训
高校教学管理创新论文
摘要:教学学术概念一定程度破解了备受社会诟病的高校面临的难题,但是在我国高校,教学学术理念依然缺失、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和灵活。因此,我们要树立教学学术理念,创新教学管理的体制机制,从而给教学应有的位置,使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提高。
关键词:教学学术;教学管理;创新
自1990年代美国卡内基教育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提出“教学学术”的概念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关注教学学术、研究教学学术的热潮,在实践上一定程度地改变了部分高校忽视教学,或者不重视教学,或者科研冲击教学的做法。然而,尽管有国内学者的呼吁,也有敏锐的高校管理者的努力,但国内许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依然非常严重。多数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较少考虑教学和教学学术等,偏离了大学的本真。因此,我们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对教学管理中教学学术元素的缺失进行探讨,并提出创新教学管理的建议。
一、教学学术的内涵
面对纳税人对大学的不间断地责难,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在二十世纪九十年表的《学术水平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报告中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他认为大学学术包括四个方面: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教学学术是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学术;教学首先是一种学术活动和一个能动过程,是维系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桥梁。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既是知识传授者,也是新知识的学习者,他也很可能在此过程中得到一个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把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纳人学术范畴、成为教学学术是理所应当的。[1]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有的对教学学术作出行为描述,阐述教学学术这一行为的具体特征;有的对教学学术的构成作出分解,阐释教学学术的组合要素;有的对教学学术的概念作出整合,构建教学学术的系统模型。教学学术的概念因为争论而更加清晰,虽然各家仍有差异,但是都一致同意教学学术的共同特征:反思、交流、公开化。[2]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是由教学的内在本质和特征所决定的。同时,高校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教学在大学中也必然享有学术地位。[3]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决定了教学管理必须立足于教学,从理念到制度,从领导到普通管理人员的中心应该是教学。然而,现实并非尽如理想。
二、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学术缺失的现状
论艺术在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探讨了学生对艺术教育经历的认知及其对学业成绩和学业目标的影响。具体来说,它涉及学业成就、目标、认知和学生的认知。教育成果和政策问题也被视为与艺术教育的未来有关。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认知;创造性思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地的学校系统一直在为学校改革、过度拥挤、教师短缺和课程重点的改变而努力。毫无疑问,因为艺术被认为是导致基本就业的技能的切线,艺术教育项目常被看作没有必要发展的学术成就。一些教育工作者对于艺术教育在学校的延续所持的一个重要假设影响了这项研究的主题:学生对艺术教育是否具有或正在影响他们的学术生活的评价的重要性。为了让课程中包括艺术教育,教育者必须表明,这些研究是整个教育计划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艺术教育者被要求根据他们的专业是否有助于提高数学、阅读和其他学术领域的分数来证明他们的专业存在的价值。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艺术教育经历,以及他们对艺术教育对其学术成就和目标的影响的看法。一些研究表明,学校系统显示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可能会让学生在其他学术领域更有进取心,更成功。有些侧重于视觉艺术的要素,而不是艺术教育经历的整体影响。这些研究并没有明确说明艺术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动机、认知能力或其他学科领域的成就。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艺术活动对学生在数学等学科的成绩没有影响。最近的研究表明,艺术教育对阅读和理解能力方面的学术成就和目标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学生对艺术教育是否对他们的学业成就或目标有任何影响的看法在这些研究中并没有被考虑,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并没有被认为是一个可靠的因素。
许多国家正在进行改革,并将艺术教育作为其核心课程的一部分。例如,瑞典将艺术项目重新设计为发展学生福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个在课程中融入艺术的国家是日本,它强调在学校的工艺,在工作场所培养优秀人才。在学校里,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教授表达艺术,使日本社会能够培养出宽容、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学生的美学、创造力和决策的欣赏。日本教育部了关于幼儿园教育的指导方针,认为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孩子的自然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使用表现性艺术来帮助孩子成长。美国公立学校系统开始在核心课程中形成自己对艺术教育意义的看法,这是由于学生缺乏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美国的教育体系开始更加仔细地审视艺术教育中结构化项目的价值,并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评估,并采纳了瑞典的观点,即艺术教育发展了认知能力。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及其对学术成就和目标的重要性的研究是及时而重要的。如果将艺术教育(人文、美术)和它自己的评估方法纳入核心课程,这一改变可能会导致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对学生成绩和目标的评价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过去,几乎没有必要研究艺术教育与核心学科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表现不佳,一般的考试成绩较低。学生群体的多样性,让艺术教育成为纠正这种赤字的一种手段。总体来说,艺术是所有文化的语言,这在我们联系日益紧密的现代世界中是一个优势。
一些关于艺术教育和学术成就的研究探讨了两个问题:(a)艺术教育在一般情况下有多有用;(b)艺术教育对学生发展有多少用。约翰•杜威指出,艺术与智慧有关。因此,艺术应该融入教育。他相信艺术教育是一个产生经验的过程,然后是产品。包括与环境和自然的互动,涉及稳定和秩序,并通过节奏和规律的方式产生有序的平衡和平衡的变化。这意味着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从而产生成就感。创造一个支持学生心理意象的环境,对于强化感官意识,增强学生的代表性能力和培育意义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使用故事和期刊写作,将视觉艺术和音乐融入作品中,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通过对绘画或美学的书面回应,帮助学生发展了批判性的能力。因为他们更了解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事物和感觉,成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笔者相信,艺术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环境的各个方面。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孩子天生需要交流和表达情感;二是通过观察他们,记录他们的表达感如何;三是学生将学会欣赏和解释他们周围环境中的其他表达。创造一个支持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艺术环境,也在培养他们思考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这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例如,用黏土创建一个艺术对象,并批评它,解释它是如何以及为什么让学生专注于通过操纵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手工制作的过程能让学生作出风格选择和美学选择。当他们使用游戏、艺术或音乐来表达他们的理解时,他们就在探索以一种令人兴奋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机会。艺术教育在我们生命的这一重要的发展阶段,以一种关键的方式促进思考,并为学生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将其推广到其他学术和社会领域。如果在艺术指导的环境中创造出一种发现的氛围,大家就会产生一种欣赏、探究、高度观察和反应的感觉。艺术教育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引起重视,从而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就灌输更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学习艺术的意义:艺术提供了另一种方式来表示、诠释和传达我们接触到的世界中的信息。它使用多种符号系统来提供更完整的图片和更全面的教育。换句话说,在学校里形成核心课程的数学、英语,可以被认为只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需要其他科目来平衡。本研究的目的是找出在艺术教育课程上,学生是否认为自己从他们的经验中受益。如果艺术教育被认为是对学术成就有所贡献的,就能凸显它的教育价值。艺术教育被广泛认为是非学术性的、有趣的、特殊的、与生活无关的,而且几乎没有教育意义。这些观念使得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公民投资和教育科目变得难以合理化。这种对艺术教育的观察显示了20世纪艺术教育政策和课程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艺术界也看到了科技对艺术教育的影响。计算机可以简化这些经历,但在新媒体时代,艺术教育的重要影响力在世界上并没有削弱,尤其是通过艺术教育者的眼睛。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对人类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教育行业对艺术教育缺乏认知让对相关话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它表明学生重视艺术教育,并认为它应该被纳入学校的课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少数的管理者认为它很重要的学校里。这些新知识将帮助管理人员、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为学校选择和实施有效的艺术教育项目(基于学科的艺术项目)。最重要的是,这个话题描述了学生在学校里的自我报告以及他们的生活。它表明,学生相信他们的生活受到了艺术教育的积极影响,他们认为教师可以对他们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分析他们自己的信仰和教学实践,以鼓励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