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20:31: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生主体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学生主体性
一、教学活动就是德育活动
1.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功能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活动和交往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首先,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是最严密的、目的性计划性最强的交往。课堂教学是神圣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它是一个整体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其次,它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很强的教育性,这使得教学本身充满了教育性,真正领会并贯彻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同时,通过教学过程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刻苦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学科知识的规律性、严谨性,学习的氛围,都是隐性的教育因素。尤其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育者——教师的人格魅力,高尚师德,他的言谈、举止、穿戴、情感(特别是对学生的情感)、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将给学生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2.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教学活动包含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内容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成认识性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与“听众”。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它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有着巨大潜力的人的存在。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课堂教学目的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我们应该提出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整的人的教育,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调动其积极性及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能力等等。这一切虽不是一节课上能够完成的,但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本质。二、课堂教学应定位在育人高度
小学体育学生主体性研究
1.引言
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挑战,也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能够实现从传统教育向主体性教育的一种转变。主体性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应用到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主体性教育能够得到很好地贯彻与学校、任课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分不开,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教育是终身体育习惯培养的基石,下面将对主体性教学的内涵与特定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小学课堂教学中,主体性发挥的方法与策略。
2.主体性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2.1主体性教学的内涵。主体性教学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引和教育下,表现出一种能够独立的对问题进行思考,对困难进行解决的一种功能特性,具体可以表现在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教学最本质的目的就是要确保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主体位置不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因材施教,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完成课堂的知识的学习。主体性教学能够让每一个学生更好的培养自信心,更好的学习知识,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2.2主体性教学的特点。学生是课堂学习的发展的主体,在课堂上学会知识是学生的根本任务。在体育课堂中实施主体性教学,首先要确定学生是学习主体,围绕此目标,教师进行备课,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锻炼的能力,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培养,因材施教,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得到锻炼。在现代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体育精神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体育精神的树立和体育能力的培养比学会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技巧更为重要,主体性教学就是从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精神入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帮助学生不仅仅学习体育知识,更是主观能动性的学会认识体育、了解体育。在体育课堂上,落实主体性教学也是加强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一种表现。
3.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几点建议
3.1创设情境,让学生当主角。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单纯的听教师教授知识,与教师的互动也较少,尤其是在体育课堂上,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主体性教学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调动和辅助作用。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景,让学生成为主体。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需要与教学任务灵活这设置课堂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中。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秩序井然,课堂气氛热烈。3.2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的想法和认知应当占据主导地位。如果体育课堂上,只是教师一直在讲授知识,学生参与度较低的话,学生就不能很好的体育教师教授的体育训练方法和要点。整堂课也会变得死气沉沉。所以为了更大程度的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特点,教师可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完成在课堂上想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住两点,第一是教学前,可与学生共同确定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内容,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是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教师对学生起到指导作用,但整个的学习过程要学生独立自主的去完成。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3.3巧妙运用教学语言,增加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在体育教育中,因学生的个体的不同差异,学生的体育能力也不同,对于相同的体育训练,有的学生表现的突出,有的学生对于训练内容的完成度可能并不是特别好,这是由学生的自身素质决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不能按照同一套标准去要求,对于训练效果并不理想的学生,应当多鼓励,多指导,而不是批评、呵责。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巧妙的运用教学语言,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灵活性,即针对不同学生,按照学生的特点和个人爱好设置多种教学内容。3.4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果。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对学生而言,当其在学习上取得进步,解决问题时得到老师的肯定赞许,他们便兴高采烈,心情愉悦;反之,他们兴致索然。成功,像一支兴奋剂,让学生能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不断激励他们积极进取。所以教师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体育教学与普通的文化课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实际操作,反复练习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掌握体育技能。主体性教学方法把三分理论与七分实践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以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代替填鸭式教学,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在实训中理解理论知识原理。
学校德育活动学生主体性探究
一、学生德育活动中主体性缺失的主要表现
1.德育活动设计的成人化。德育活动目标在于学生道德养成与践行,因此,只有当学生作为德育活动主体参与活动时,德育目标才可能达成,活动的功能才可能发挥。而当前许多德育活动都是由教师或德育工作者根据社会价值取向与教育目标设计的,学生是被规划和实施的对象客体,而不是活动主体。这种成人视角设计的德育活动有其合理性,它有力地确保了社会本位价值。然而正因此压抑了学生的个体本位价值。它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忽视了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这些由校领导、班主任教师设计的活动,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按照活动设计进行,导致学生参与活动兴趣不高,把它作为一项“任务”去草草完成、敷衍了事。
2.德育活动内容的空洞化。一般来说,德育活动是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规划,将活动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抽离出来,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而且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大为迥异。加之德育活动基本上是由教师主导,德育内容源自成人社会化视角,使得活动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经验世界。因此在学生看来这样的德育活动内容空洞、脱离实际。比如,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一向是学校德育活动的重点,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三观”的养成与践行,这符合了社会本位价值取向要求,而个体文明修养、思想品行、社会公德,这些真正与学生为人处世密切相关的个体需求培养却比较缺失。换言之,当前学校德育活动内容较为忽视个体价值取向的要求。
3.德育活动形式的制度化与表演性。学校有一些常规性德育活动,如班会活动、升旗仪式、团队会活动、宣讲报告会,还有每逢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而开展的特定活动,如“3.5学雷锋日”等等。这些活动有其固定步骤和程序,长期以来形成了制度化的活动形式,这就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在一定时间内有序化、持续性开展。但是日益制度化的活动形式呈现出陈旧呆板、封闭僵化、缺乏新意等弊病。呆板枯燥的德育活动不能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难以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另外,德育活动也表现出“表演性”。一方面是对学校组织者而言。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承担着升学的重压,不少学校把全部精力放在知识教学上,德育工作被边缘化。但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各种检查或指示,德育活动便被学校当作“任务”或“表演”去组织开展,一旦完成“指定动作”,便又立刻回到教学的轨道中去了。另一方面是对活动的参与者而言。学生活动本来应该是自由轻松的,但是制度化的德育活动有其严肃的规训和约束力,无形中给学生某种束缚和不自由之感。因此,当学生对这些德育活动不感兴趣却又必须参加时,就往往采取表演的心态在形式上“听师由命”地完成“演出”任务。结果活动完成后往往了无印象。
4.德育活动价值追求的矛盾性。德育活动是由教师精心设计安排,体现了成人化的价值标准和教育目标要求,开展德育活动是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价值规范,培养其良好的德行修养。换言之,德育活动寻求学生品德发展,然而,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感体验和心理状态却被往往被忽略。不少学生感到德育活动很枯燥没意思,由于被迫参加,便应付了事。这样德育活动流于形式,成效自然低下。这就是德育活动价值追求的矛盾性,即发展性和情感性的矛盾。德育活动追求学生品德发展,实施规范化、体制化的德育活动,但是作为活动主体却需要积极的心态和情感体验介入活动,否则难以取得良好德育效果。这种矛盾性实际上体现了德育目标与德育手段的分离。这就是说,德育活动成了达成德育目标的手段,德育目标外在于德育活动过程。可事实上,德育活动过程本身也就是德育目的。在德育活动中,没有道德主体自由的、积极的心理情感投入,如何能形成其积极的道德情感和自觉自由的道德行为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始终坚持“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教育的过程,除教育自身外别无目的。因此,德育目的就在德育过程本身。德育活动价值追求的发展性与情感性看似矛盾,实则应该是统一的。
二、德育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主要原因
充分显现学生主体性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课题选择和组织的主体性;研究过程的主体性;评价的主体性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立课题的实质就是发现问题、但在目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不少学校往往采取教师提出课题、创设问题情景,形成学生发现问题的沃土、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实行动态管理,允许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改变课题、研究性学习突出“研究”二字,强调学习的自主性、了解学生、耐心等待、鼓励学生、评价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评价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评价应该是和研究共始终的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研究性学习比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只有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正确实施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性包含了选题的主体性、研究过程的主体性和评价的主体性。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主体性选题研究过程评价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传统的以传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所无法完成的。研究性学习就是适应这一形势而产生,并在全国迅速推广的。在实践中,关于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应遵循哪些原则等问题正被热烈地讨论着。笔者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由传统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探求者。更重要的是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和主体性的人格培养。换言之,研究性学习是主体性教育的最高境界,而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
一、课题选择和组织的主体性
确立课题的实质就是发现问题。确立课题是研究性学习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一般说来,事物的论证过程有三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似乎单单把目光投向后两个方面,因为他们认为分析能力和解决手段是表征能力的最佳方面。然而他们却忽略了这三个论证过程有一个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没有“发现”哪来的“分析”,又哪里来的“解决”?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发现问题”这一重要环节,因而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研究性学习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管理模式分析
一、背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普遍出现了教育民主化的浪潮,为摆脱高等教育出现的财政危机、学生来源危机、质量日益下降危机、公众信任等多重危机困境,美国等西方国家着力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不同天赋、目的、个性学生的多样化需要,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成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民主化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美国大学模式基本上引领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代表着大学组织发展的方向。
二、理念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每个人先天素质的差异性,所处环境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不同,学习在客观上也存在个体差异性;作为现在教学组织基础的班级授课制在照顾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上先天不足,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和自身的需求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的“不愿吃”,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管理模式,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哲学上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从事自觉的活动,驾驭人自身的发展,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能动地改造世界。教育活动必须让学生以其自身发展的主动意识参与全过程。让学生在接受外部影响的同时,主动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促进多方面素质的提高。从心理学上看,教育实践和研究表明,学习的基本因素是有两大系统构成的。一个是认知系统,主要体现在智力因素上;另一个是情意系统,主要体现在非智力因素上。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有赖于价值观的确立和反复的训练。从教育学基础上看,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修身的观点,除了强化课堂书本知识体系的学习之外,应尽可能搭建类职场环境平台,站在他们前面引导,站在他们旁边辅导,站在他们后面督导,促使他们当好教育和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建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大学学生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中时刻要以学生为中心,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为直接目标,搭建系列化的类职场活动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平台
我们提出“学生主体性”的管理模式,并不是以往的工作不重视或者不强调学生主体,相反,更加突出的高举学生主体性的旗帜,据此探索管理育人最优的实现途径,更好的服务教育教学培养活动。在实践这个理念过程中,核心的是必须建立一个可操作的、便于落实为教育教学实践的平台体系,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高度融合。(一)环境育人建构平台。1.公民意识培养:在校道、操场、草坪等等校内公共场所划分各学院文明责任分区,以班组为单位“领养”管护,倡导环保理念,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明素养。2.人文素质大讲堂:邀请各方名家,持续开展各类人文与科技知识讲座,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3.党团活动:党支部组织生活(民主生活会、党员评议、支部活动等)、组织推优,指导团支部、班委会开展班团活动,协助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等。党员与团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发挥党员和优秀团员在学习、工作、活动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优良校风、学风。(二)个性发展与个性兴趣发展展示平台。1.心理健康教育: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发展辅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实施心理危机“三预”工作。2.科技文化艺术节:以科技创新着眼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艺术思维和人文素养,发挥激励和表彰功能推进高水平项目的突破。3.校园晨读:面向新生,以晨读为途径,以班级(组)、自主学习团队等为实施对象,以英语、文学、传统文化经典为诵读内容。倡导早起习惯,克服贪睡陋习,服务课堂教学,锻炼语言表达能力。4.各类文体活动组织、协会:完善学校各类体育运动、艺术协会组织规程,强化学生自主管理与自主活动,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三)专业知识学习支持平台。1.自主学习团队:根据考研、考证等各种不同的显性需求,成立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的各类自主学习团队,使之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组织单位,一个资源共享的帮扶平台,提升学生互助式、自主式学习能力,实现学生显性目的。2.学习支持中心:以专业导师、职业导师、学生志愿者为主体的学业咨询支持机构和资源服务中心,服务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业发展、职业发展。(四)通用能力开发平台。1.通用能力与素质拓展项目:通过应用文写作、读书协会、计算机信息处理大赛等,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等能力。2.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各类竞赛:招标相应的团队,组织不同届别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定期举办的赛事,以赛促学,提升学校形象。3.核心能力训练团: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有针对性地培养培训学生适用于各种职业和岗位变换的职业核心能力,服务于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全校分层推进。(五)职业意识养成与职业规划平台。1.专业前瞻行动计划:面对新生,在入校伊始就明晰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和职业定位,确立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积极性是大一新生第一学期的活动重心。从迎新开始组织,建立学生的学校认同、专业认同、发展认同。2.职业规划大赛:主要面向二三年级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志向进行比赛形式的自我规划和定位,提升就业指导客观效果,结合国家和全省比赛,以赛代学、以赛代训,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3.职业发展综合课程:整合“三课”主体内容,加强学校针对性,突出应用性,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一体化,强化职业意识养成效果,提升思想道德、文明意识的职业性向。(六)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体验平台。1.大学生创业园:利用创新创业园面向全校筛选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组织创业团队,实操实练激发创新意识。2.校园模拟市场:面向全体学生,服务大学生创新科技园项目筛选,激发创新意识,锻炼创业能力。3.寒暑假社会实践:整合既有的实践项目,形成特色和品牌,锻炼学生自我。4.校园勤工助学岗:拓宽助学渠道,规范申请、招聘、最终确定的环节和过程,发挥教育功能,建立学校认同,服务学校发展,勤工助学管理实践教育化,让学生借此熟悉就业求职和招聘的相关环节。
阅读教学锻炼学生主体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则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本文就此谈谈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入学的孩子,对学校生活怀有浓厚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孩子的学习兴趣渐渐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就成为一句空话。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阅读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故事、儿歌、图画等不同形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阅读,从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如在学《影子》一课,先让学生在阳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的变化。再让学生说一说影子的特点,使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对儿歌的兴趣,主动去阅读儿歌,体验儿歌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使学生尽快走进文本。
二、改进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主体
1.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虽然引导学生读懂了文本。却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限制了他们创造思维的发展。所以在语文课堂中要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空间,把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如在学《四季》一课时,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认真朗读。在全班交流读后感受。这样既重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提倡小组合作学习。首先给小组确定一个目标。如学《小松鼠找花生》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大声读、合作读等;(2)我会问:在小组内提出不理解地方,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讲给小组伙伴听。学生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自觉地给自己的小组提出学习目标,使每位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人。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德育过程学生主体性考究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它是以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和的活动过程。没有活动就没有德育,活动使主客体发生联系。在学校,活动是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的过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
我们过去对于校园中德育活动范畴的熟悉经常陷入一种误区,以为它仅指那些课堂教学以外的专门组织的有很强政治性的活动,比如升国旗、听报告、学雷锋做好事等等。这些确实是必要的德育活动,但假如仅限于此,那我们实际上就等于放弃了德育活动的最主要的形式——课堂教学。学校中师生最基本的交往活动就是课堂教学,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假如德育活动不和学生的主要实践活——课堂学习相结合,就难以实实在在地按教育者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恐怕也是我们过去德育活动缺乏实效性的症结之一。
一、教学活动就是德育活动
1.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功能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活动和交往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首先,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是最严密的、目的性计划性最强的交往。课堂教学是神圣的布满生命活力的,它是一个整体的师生相互功能的动态过程,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其次,它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很强的教育性,这使得教学本身布满了教育性,真正领会并贯彻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熟悉社会熟悉自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同时,通过教学过程的严格练习,培养学生刻苦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学科知识的规律性、严谨性,学习的氛围,都是隐性的教育因素。尤其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育者——教师的人格魅力,高尚师德,他的言谈、举止、穿戴、情感(非凡是对学生的情感)、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将给学生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体育教学凸显学生主体性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主体性体育教学的认识,以交往理论作为师生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以文献综述法,以前人的研究为根基,试图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体育教学目的的主体性体育教学理论,对主体、主体性、主体性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内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主体性体育教学的特征及师生关系。
关键词:主体性;体育教学
对师生关系进行阐述,是由于对师生关系的研究是主体性体育教学中争鸣的热点中的热点,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也是对主体性教学进行研究的完善,到目前为止,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教学三体论
此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要处理的是体育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之间的“三体问题”。教师和学生在对环境的关系上都是认识的主体,但是他们又彼此发生认识论上的关系:体育教师要对学生施加影响,就要把学生当作认识客体来研究,而自己则在对学生的关系上成为认识的主体;与此同时,学生也在不断地了解教师,这使学生就成为认识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为认识的客体。在这两者的关系中,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中心人物,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体育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接受自己施加的影响,就要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作用。
二、主导主体说
独家原创:中学生主体性培养教学论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纪,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较量,即人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较量。而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以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为目标。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主体性的培养既是素质教育的特质,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和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主体性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人的能力方面,也包括人的情感和意志方面,其根本特征是从人本体方面呈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的主体性的灵魂。学生的主体性则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其含义也有三个方面: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是指学生要有“主人翁”思想和独立的意识及见解;主动,是指学生要有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精神;创造,是指学生要有创新意识、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
二、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主要是建立在生活个体主动行为基础之上的,是以生活个体(由个体构成的生活群体)参与经济竞争的积极性和效益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从这个意义上看,市场经济就是一种以个体为本位的自主性经济。它要求充分解放个性,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培植人的主体性;它要求每一个公民都要对自己负责,人人都应当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体。没有主体意识的公民,将在社会、经济变革中被淘汰。而我们现在的学生——未来的社会主人,能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前素质教育中的主体性培养。
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是时代的要求。放眼世界,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运用作为重要标志的时代,在知识经济凸显的社会中,高创新性是核心。创造是促进社会变化的动力,创造是获取竞争胜利的重要途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因素。因此,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有着特殊的使命,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我们应该看到,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以主体意识的培养为基础的。学生能够有独立的、有自己特色的思考本身就非常有意义,它的价值不是表现在结果上的新异,而是表现在形成思想的基础以及过程的个性方面。
高中历史教学学生主体性研究
摘要: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突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本文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从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堂设计、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突出学生主体性做出了探析。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在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为更好地突出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性蓄势。那么具体到实际教学,教师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
1更新教育理念强化两种意识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首先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应充分意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要让他们从以往的“要我学”改为“我要学”。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两种意识,一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二是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是自己责任的充分体现,在此基础上培养并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他们的主体地位才会明显,也才会真正实现学生内化。
2优化教学设计突出学生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