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智能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20:17: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生智能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生智能

地理教学中学生智能培养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知识可以转化为能力。因此,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学习,学习是智能发展的必要条件。智能的发展有赖于先天的素质,更赖于后天的培养。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中学地理教学在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应根据地理科学的特点,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一般来说,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是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持者。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中枢,这五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和动态的系统。因此,地理教学中智能的培养主要是指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二、注意力的培养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想象的复杂性,通过中学地理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复杂的现象注意特定事物的能力,使注意力在各种事物中集中到所要了解的事物中去。在地理教学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较多,有利于注意力的全面发展,在地理学习的意向、感知、理解等阶段都应加强注意力的培养和发展。培养注意力时应注意:

⑴适当扩大注意的范围,如观察"天山牧场"图片时,不但要注意羊群和草地,还应注意草地和林带的位置关系,才能理解高山草场的垂直分布。

查看全文

地理教学中学生智能培养

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之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地理原理中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既可以发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这是因为智力的发展是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又突出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上,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又以思维的条理性为依据,而思维的条理性又以规律性的知识为基础。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的很好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地理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而不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同时,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把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解为解决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矛盾过程中,着眼于传授知识的数量,忽视通过教学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智慧品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纯的传授地理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各种智能的提高,是通过知识的掌握运用而得到发展的。所以说,知识是金子,智能是点金术。一般来说,地理教学中智能的培养主要是指对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几方面的培养。

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对象典型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和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幻灯、电影等)的观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讲到高中地理矿物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和鉴定,从矿物的形状,颜色、硬度、透明度、条痕、解理、断口、磁性、自然延展性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再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通过对有关地区的自然、经济图表、图片、电视录像等观察,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地理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分辨事物异同点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不同地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观察,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要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要符合地理思维的这些特点。也就是说应该做到不论研究或学习地理、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都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各自然要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的认识,避免只注意个别要素、个别经济部门而忘记其它要素和其它经济部门的顾此失彼的纰漏。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现象的发生。此外,对于空间广阔的地理事象,在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地理对象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联系起来,借助地图,将地理现象联系地图进行思维,以便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由于地理教材具有不同的逻辑属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一般而论,地理观念材料的描述要运用形象思维,它主要是通过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而进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多种材料的阐述,要运用逻辑思维,其基本过程和形式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它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获得地理现象规律认识的思维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维中最重要的形式;揭示地理事物之间、人地之间联系和关系,要运用辩证思维,如地球环境五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河流与气候、地形间的关系,人地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揭示和沟通地理多要素,多层次间的联系与关系,要运用立体思维,如地理结构的六大同心圆层,天体系统的结构、水圈的构成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属性,在上述不同思维形式中做出正确选择,以便发挥它们各自不同的作用与功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与训练。

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上述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如通过

观察太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在大脑里形成太阳及其结构的形象。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各种地理形象加以取舍,重新组合,使学生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的地理形象。如运用学生看过的各种河流的形象,经过取舍和重新组合,形成尚未见过的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形象。此外,教师准确、鲜明、生动的讲述或描绘,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想象,发展想象力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同时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通过比喻、分析、联系和引伸展开想象,以利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查看全文

高中课程对学生智能发展影响

采取问卷的方法,通过对高中生的高考成绩与其9种智能的关系进行分析,了解现行高中课程对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而言,高中课程与学生各智能倾向之间的相关系数不高。现行高中课程对学生的基本学习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有积极促进作用,对语言智能、空间判断智能、形态知觉智能、艺术创作智能、自省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与开发是忽视的,对身体运动智能的发展起压抑作用。其中,课程对语言智能忽视的结论与以往传统课程只重视数理逻辑和语言智能的发展的观点不一致。

一,问题的提出

发展学生智能,开发学生潜能一直是教育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之一。课程在开发学生智力潜能中的重要作用也一直倍受重视,课程的实施(教学)过程一直被看成是开发学生智力的主渠道。因此,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也多围绕如何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而展开。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于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个体用以解决或生产出为一种或多种文化或环境所珍视的问题和产品的能力”,其基本性质是多元的。在国内,多元智力理论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并被运用于分析我国的教育问题,指导课程改革。然而,我国现行的高中课程对学生的各种智能发展究竟产生什么影响?具体说来,对哪种智能发展起促进作用?忽视了哪些智能?对于这些涉及到我国目前课程改革的问题的研究,目前还多为定性分析,实证研究比较少见。一般意义上;学生的高考成绩是其高中课程学习、掌握情况的集中体现,本研究假设以学生的高考成绩代表其课程学习,采取问卷的方法,通过对学生高考成绩与其各种智能倾向之间的相关分析,了解高中课程学习对学生各种智能发展的影响力。

二、研究方法

1.对象

查看全文

钢琴教学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方法分析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重视不同智能因素的相互融合,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要了解个体不同的智能优势,通过合理引导和教育,使智能要素得到变化和发展。这种理论指导下的钢琴教学,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结合语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音乐智能等多元要素,达到审美教育的目标。为此,本文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引,探索钢琴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方式,为钢琴教学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钢琴教学;多元智能理论;价值取向

教育学家研究发现,人的学习行为与智能的发展存在内在关联。直到美国心理学者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人的基础智能要素才被发掘和利用。钢琴教学中相关的智能,不仅包含音乐智能,还与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等有着一定关联。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可激发个体对音色、音调、音律的敏感性,使钢琴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学习的效果更好。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由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他认为人有着基础的智能,具体包含:音乐智能、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而受到成长环境和教育水平的影响,每个人的每种智能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造就不同的智能结构,并赋予智能理论多元性的特征。作为社会中的主体,每个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生产活动中,体现的智能优势不同,而将不同的优势智能进行融合,可对人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理论对于开发学生潜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元教育理论可发挥音乐智能对于旋律、音调、音色的敏感度,在考虑学生不同学习基础和特质的前提下,促进音乐智能和其他智能的结合,找到更高效的教学方式,不但可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更能够突破传统音乐教育的模式,形成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创新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钢琴教学的启示

查看全文

多元智能理论在舞蹈教学的应用

[摘要]1983年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不仅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同时还被应用到教育行业中,为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在大学舞蹈教学中,可能会由于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较为低下等原因,会导致学生舞蹈学习遇到很多困难,学生很难学会正确的舞蹈动作。因此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舞蹈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能够促进舞蹈教育的改革,帮助学生尽快提升自己的舞蹈素质。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舞蹈教学;应用实践

大学舞蹈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大学舞蹈教学的质量,并且导致学生不能快速吸收舞蹈知识,学生的舞蹈表演水平逐渐下降[1]。为了保证高校舞蹈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尝试在舞蹈教学中融入多元智能理论,这种先进的教育理论经过实践证实可以有效解决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水平有积极影响。

一、多元智能理论定义

多元智能理论于198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该教育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内省智能等几个方面[2]。这种教育学说一经提出,便被迅速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大量的教学实践表示多元智能理论解决了一些时代教育理论遗留下来的问题,实施该教育理论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智力,并且可以促进各项教育同步发展,很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学科综合发展的要求。笔者根据网络不同检索结果,统计出关于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的文献数量,并计算出定量的文献总量及所占份额、定性的文献总量以及所占份额、不同研究对象的文献总量以及所占份额,统计结果见表1。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大学舞蹈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查看全文

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探索

一、多元智能的概念与内涵

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人是拥有多元化能力的,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多元智能的分类为:视觉—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言语—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节奏智能。

二、研究内容

笔者拟设计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系列活动,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设计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系列活动,根据所设计的系列活动为16级药学东南教学班(实验班)进行活动,同时,16级药学洛江班(对照班)的学生还是按照常规活动模式进行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学期结束后使用《多元智能自我评价量表》检测实验班学生与对照班学生有何差异。

三、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6级药学东南教学班和16级药学洛江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于同校的同一个专业同一个年级。东南医药为我校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基地,因此选定16级药学东南教学班为实验班,而16级药学洛江班则为相应的对照班。

查看全文

高校智能教育发展脉络及启示

摘要:智能教育是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智能教育在世界高校的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主要体现在:智能教育的发展推动自适应学习发展、异步课堂趋于完善,推动协作学习发展;智能内容重塑教科书,实现加速学习;智能辅导系统迈向2.0,促进深度学习。智能教育实现对学生行为的预测,推动教师在“教—学”关系中转向辅助者角色,智能助教进一步发展协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AI助力智能教学设计,保证精准教学开展;学生事务管理智能化,实时监督学生走向。人工智能在提升教学品质、塑造虚拟教学环境、变革智能图书馆等过程中,将学习环境打造为更加开放的学习空间。为应对这样的变化,我国智能教育应树立自适应学习理念、坚持师生需求导向、提高教师智能素养、成立智能教育专业、加强应用效果评估,加速实现我国智能教育在国际范围由跟跑到领跑的转变进程。

关键词:国际比较;智能教育;高等教育

2019年4月23日,美国NMC发表2019地平线报告中指出,未来四到五年将是人工智能变革高等教育的关键节点[1]。2019年3月4日到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了2019年移动学习周,学习周的主题也围绕着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发展[2]。来自130个国家1500名教育与技术专家围绕“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来加强教育和学习”“如何确保在教育中包容和公平地使用人工智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们发现,在大多数国家,主要由非国家行为者,特别是私营部门,推动AI蓬勃发展,对AI的发展做出敏锐的反应,教育技术产业的快速扩张尤其引人注目,人工智能学习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越来越多,各国都为教学和学习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3]。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战略影响,在2019年5月16日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将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同时,高等教育肩负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更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提升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水平是实现我国人工智能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本文梳理最新国际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实践情况和未来走向,并提出我国智能教育应对策略,为提升人工智能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水平提供参考。

一、从人工智能到智能教育

(一)人工智能的内涵。英国逻辑学家和计算机先驱艾伦•马西森•图灵最早开启了人工智能的实质性工作,图灵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计算机如何通过过程启发式问题,从经验中实现学习。1950年,著名的图灵测试问世,测试中涉及计算机、人类陪衬与人类询问者三个参与者,结果发现,在看不到被试(计算机、人类陪衬)的情况下,人类询问者只通过询问无法辨别二者身份,据此揭示出计算机具备与人类智慧相同的潜力。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发展的初衷便是最大程度上模仿人类的思维,代替人类做出决策。最早成功的人工智能程序是1951年写成的ChristopherStrachey,该程序通过不断地试错、迭代,完善自身程序,最终能够以合理的速度完成一个完整的跳棋游戏。随后,约翰麦卡锡于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创造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随着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的内涵也趋于完善。在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中,人工智能是指数字计算机或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执行与智能生物相关的任务的能力[4]。这个术语经常被应用于所资助的开发系统的项目。具有人类特有的智力过程,如推理、发现意义、概括或从过去经验中学习的能力。由于其跨学科的性质,人工智能的定义难以界定,不同领域的专家有其不同的侧重点,但达成统一意见的是,人工智能具备人性化思考、人性化行动、理性决断以及合理形式四方面特点[5]。人工智能具有“强”“弱”之分,“强人工智能”以复制人类智力能力为目标,开发一个与人类完全相同的系统,“弱人工智能”则只是让系统运行,无需弄清楚人类的推理过程。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介于“强”“弱”之间,虽然实质性进展表明实现强人工智能还存在一定困难,但强人工智能在未来的走向是当前的发展趋势。皮尔森与知识实验室(伦敦大学学院)2016年出版了报告“智能释放:教育中的人工智能论证”,报告将人工智能论述为“一个计算机系统,旨在通过能力(例如视觉感知和语音识别)和智能行为与世界互动(如评估可用消息,然后采取实现目标的既定行动),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是人类”[6]。人工智能的类人化功能使其能够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人们开始探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必要性,这也正是智能教育产生的原由。(二)智能教育的诞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过去两个世纪,世界经历了教育的大规模扩张。教育起源之时,无论东西方教育都可称为“人的智慧”。东方孔子推崇“有教无类”,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传授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同期,西方苏格拉底使用“产婆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与学之间是动态的、灵活的关系,学生能够得以个性化、全面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迅猛扩张,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为了整体提高教育效率,将教学、作业计划、评分等全教学过程都框在固定的模式内,对于学生的评价也被局限在固定的标准化描述中,教育体系是静态的、普遍化的,教师无暇顾及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或学习风格,学生个人的自我发展被忽视。伴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发展,大规模的个性化教育成为时代的呼唤。“AI融入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新取向,如何利用AI技术支持教育已成为当前需要讨论的课题”[7]。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智能教育在国际范围焕发出新的活力。(三)智能教育的技术支持。智能教育自萌芽至今已有30年之久,但国内外关于智能教育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意见。祝智庭提倡智慧教育,他认为智慧教育是通过人机协同作用以优化教学过程与促进学习者美好发展的未来教育范式(智慧教育“祝氏定义”的要义)。在国际上,以AIED(ArtificialIntelligenceinEducation)指代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其基础是本身就为跨学科的AI和学习科学(教育、心理学、神经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科目)。Pearson报告认为,AIED由三个关键模型组成,分别是教学模型、领域模型和学习者模型。教学模型代表了教学的知识和专长,即如何更好地通过计算机使用教学手段;领域模型又称知识模型,代表如何更好地学习世界知识;学习者模型侧重于对学习者的了解,包括学生的情绪状态以及参与学习的数据等内容。这三个模型的相互作用,就是自适应导师的模型基础,能够根据学习者的能力和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内容提供给学习者。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感知到的数据不断反馈到三个模型中,通过深度学习等算法使得模型更加丰富、更完整,进而使系统更“智能”。人工智能极大地改变着教育生态,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是克服传统教育不足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变革教育模式与教育形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为教师提供精准化教学、为学校提供科学化管理[8]。智能教育中涉及的技术支持包括:(1)人机交互引擎:与用户直接接触的引擎,人机交互引擎实现有趣的智能聊天功能;(2)NLP处理技术:即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主要是指通过机器学习手段,对自然语言数据进行切分,编码等过程;(3)实体关系抽取:从自然语言数据中,对特定的关系模式进行识别,从中提取实体关系信息,如(实体、关系、实体)三元组;(4)KG推荐系统:基于知识实体关系,以图论为基础,构建知识实体关系图模型(即有向连通图);(5)对特定场景的细致切分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系统细分多个应用场景并融合机器学习算法辅助使用者更好地教学与学习;(6)人脸识别: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在国内外发展都非常迅速,如人脸识别、人脸对比等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运用,但总体而言,各种识别系统对环境的影响都较为敏感。

二、国际高校智能教育的发展脉络

查看全文

多元智能理论在商务英语的应用

[摘要]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内涵的阐释,探讨了其在商务英语领域中的具体应用。针对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分别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活动、完善评价考核机制三个维度,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在商务英语教学领域中的有效应用路径,旨在能够借助多元智能理论,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提高商务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商务英语;内涵;问题及路径

在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形势下,基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各大院校发展的核心已不再是自身院校的办学规模,而是由此逐渐转向了质量效益,怎样实施科学合理的教育改革并不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各大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院校所指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关键是为了让众多人才能够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而多元智能理论与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完全吻合。因此,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去深入分析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并展开相应的实践,能够让每位学生的个人能力都能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与提升,让所有学生的个性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对培养当今社会所需的优秀商务英语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主要是由美国哈弗院校中心理专家霍华德与他的助手在共同创作的《智力结构》中所提出的,这种理论表示人应该最少具备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以及自然智能。所谓的智能,实际上是一种融合人性的实践操作形式,不同人的智能都是多元的,这八种智能之间不同组合及体现,形成了人各自独特的智能结构。智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够根据后天的培养及学习进行开发。多元智能理论注重的是智能的多样性、开发性、实践性以及差异性,而这些特性为广大教师的日常教学提供了崭新的视域,即树立正确人才培养观念(创新性教学)基于因材施教原则(多元评价考核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客观全面的了解每位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案,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查看全文

物流管理教学多元智能理论运用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引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针对传统一元化智能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后,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国内诸多学者在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一、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众多学者针对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教育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归结以下几个方面:

1.智能理论与教学情境相结合。任君庆[1]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构成,提出构建以高新技术为方向、以企业和行业为依托、产学研密切结合的高职情境化教学与学习环境。曾晓洁[2]分析、阐述了多元智能理论所主张的“智能本位”和“情境化”评估的评估理念及评估的多元化原则、真实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2.智能理论与高职课程相结合。蒋满英[3]将多元智能理论和当前的项目课程及项目教学法相结合,探讨了“项目型多元智能”的高职课程模式。

3.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徐亚辉[4]认为,教师应当把教学工作当作“专业”发展,要不断地“反思自我”和“自我更新”,不断完善教学结构;对教学对象应当发展“教育性理解”和个性化教学,运用多元智能使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成为现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甘玲玲[5]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的八项基本智能,强调人的智能存在差异性,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智能差异,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并应用到教学当中。龙伟忠[6]从发展学生多元智能、培养学生成才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能力,并提出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措施。

查看全文

多元智能理论培养论文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是论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这一理论所蕴涵的尊重学生差异的学生观、个性化的课程观、多样化的教学观和多元化情境化的评价观,深刻体现了个性教育的理念。学习和研究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实施个性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加德纳;多元智能;个性培养;启示

一、多元智能理论及其所蕴涵的个性培养的理念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针对传统的智能一元化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人是具有多种智能的,个体的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而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在他看来,传统的智能理论过于强调个体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而忽视了个体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传统的智能理论无法说明现实生活中智能的多元性和创造性,因此,他在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对智能的概念作了全新的界定,即智能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德纳提出了自己对智能结构的认识。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智能的类型和特点虽然各不相同,但至少具有九种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人都是以各自独立的方式把自己的各种智能组合在一起,形成与他人相区别的智能组合。

(二)多元智能理论所蕴涵的个性培养的理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