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阅读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20:10: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生阅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生阅读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及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能力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和观点来认识、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是用已知的经验和思维能力来理解数学语言、符号、图表、术语、公式,领会数学文化的心理过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我认为首先应从教材入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尝试成功的喜悦,激发阅读的兴趣

布鲁纳指出:“我们对自己所擅长的东西感兴趣,但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对一种活动保持长久的兴趣,除非他在这种活动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胜任力。”这就表明,要使学生对数学阅读产生兴趣,就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在阅读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使成功成为促进学生阅读的动力。例如,在探索完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AS和ASA后,出示“想一想”:如图所示,AB与CD相交于点O,O是AB的中点,∠A=∠B,△AOC与△BOD全等吗?为什么?学生读题:如图所示,AB与CD相交于点O,然后停下来,让学生看图,并且提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观察图形得出:∠AOC=∠BOD,教师给予肯定并强调这是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并在图上将相等的角用弧线标注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学生示范,教会方法,让学生把条件标到图上,一目了然);接着再让学生读:O是AB的中点,教师再次问学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依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得出:OA=OB,教师肯定后在图上标出来;再让学生继续往下读:∠A=∠B,教师继续画弧线标出来;学生再读:△AOC与△BOD全等吗?为什么?学生立马异口同声地答出“全等”,并积极举手想说出理由,表情激动又兴奋,学生的情绪立马高涨起来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要通过教材上这些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即读题时要结合图形去分析,并把条件标注到图形上,当学生把题读完了,条件找出来了,结论自然而然也就出来了,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解题的方法,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还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的内容。

二、指导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先从浅层学习开始训练,进一步发展到深度学习,有梯度、小步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慢慢就会掌握阅读的方法。

(一)教师示范阅读,学生模拟训练

查看全文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升

摘要:众所周知,阅读能力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将对其未来发展以及知识面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是他们和外界沟通交流的主要途径,对性格的形成和学习的态度都极其重要。所以新课改就此问题进行了规定,并将小学语文规划在重点改革对象之中,要求教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阅读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与兴趣;课堂形式;互联网

语文作为小学教学中的主要学科,主要是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整个小学语文教育的主线,如果学生不会有效阅读,不了解阅读内容,那么整个小学阶段的教育就是缺失的。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在一定的语文素养下熟练地掌握阅读技巧,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与外界沟通,从而获得大量知识,提高自己的学识,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我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随着人均阅读能力的下降,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日益增加,而如何有效且迅速地找到符合当代生活背景的、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语文课堂形式一时之间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热门话题。

1借助课外书来增加阅读量

对于当代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阅读来源仅仅依赖于课本,而对课外书的阅读明显出现缺失的状态。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信息时代,仅仅将学生局限在课本中简单的条条框框中,让他们去学习一些没有创新的知识显然是不明智的。小学生天性贪玩,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教师来正确和有效地引导学生,如开展一些硬性要求来保障阅读量,进而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做到有计划地阅读,而只有通过增加阅读量的方式,他们才会少走弯路。那么教师如何做到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呢?比如,当一篇略有难度的文章出现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来对层次进行划分,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将文章划分为几个步骤去分析,做到有目的、有层次、有顺序地理解,并总结文章是否有启发性得出结论,只有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学生才能够真正轻松快速地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脉络,进而对课文进行分析,最终读懂读透这篇文章。

2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查看全文

剖析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对策

[摘要]如何培养后20%学生阅读兴趣,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点下功夫:一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从“怕阅读”的阴影中走出来。二是让学生“爱上阅读”。三是为搭建展示“自我进步”的平台。四是让家长为学生的阅读教学“推波助澜”。

[关键词]后20%阅读兴趣

一、改变后20%学生的阅读现状需要恰当的策略

曾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叫《黑人州长》,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籍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在这儿出生的孩子,耳濡目染,他们从小逃学、打架、偷盗甚至吸毒,长大后很少有人从事体面的职业。然而,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他不仅考入了大学,而且成了州长。在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到会的记者对他提问:是什么把你推向州长宝座的?面对300多名记者,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未提,只谈到了他上小学时的校长——皮尔保•罗。1961年,皮尔•保罗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当时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不与老师合作,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皮尔•保罗想了很多办法来引导他们,可是没有一个是奏效的。后来他发现这些孩子都很迷信,于是在他上课的时候就多了一项内容——给学生看手相。他用这个办法来鼓励学生。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当纽约州的州长,着实出乎他的预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相信了它。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在以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州长。

读了这篇文章笔者感触颇深:难道是这位校长真的会看手相?难道是这位校长没能感化学生,而自己却被学生同化了——相信迷信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真正明白这位皮尔•保罗校长真是用心良苦呀!他不是真的会看手相,更不是迷上了迷信,而是他运用了一。)种教育策略,那就是——教育艺术,顺着孩子喜欢的道路,适时的鼓励他们,认可他们。这样,他们才能坚守自己的信念,朝着自己的胜利之门前进。

就拿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来说吧: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小学阶段要达到不少于145万字的阅读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多么的重要。而现在的学生恰恰对阅读是望而生畏,经常有家长这样给笔者说:“我的孩子不喜欢看书,我给他买了好多书,他就是不看,我拿他也没办法!”或者是:“老师你布置的看书作业他会看,要他自觉地找书看,那是比登天还难!”

查看全文

学生课外阅读论文

一、反思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我想无论如何,在教书先生的学堂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学堂外也即今天的课堂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也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这是美国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通过对写作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进行长期调查和研究后在其《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与中国古人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然而我们既丢掉了优秀的传统,也没有借鉴外国学者的先进理念,却走进了讲课文讲作文“唯讲是上”的死胡同,在“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具体看来,对课外阅读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硬伤:无趣和贫乏。“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闭塞中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在许多地方和学校,语文课成为学生最反感和最不受欢迎的课。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无疑为语文早早地判了死刑。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另外,忽略课外阅读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大多患有“贫血症”,从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总是同样的答案,作文中总是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材料,甚至是同样的假话、空话和套话,孰不知这一恶果的酿造正是我们自身的失误。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多读”“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

二、实践篇

基于在语文大讨论中的反思,基于对语文高考命题原则“知识点在课内,题在课外”的理解,更基于深圳学生(尤其是笔者所在学校生源为三类)因阅读少而文化底蕴浅,因广东白话的影响而语感差的现状,为适应高考改革形势,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把抓好课外阅读作为突破口,从1998年起在高三这个敏感的雷区大胆进行了尝试和摸索,连续四届高三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为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其中也包含考试能力)走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查看全文

阅读培养学生论文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给阅读教学提出的两大任务。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是阅读动力的一种定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为阅读能力。语文教育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如:“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于事的。”“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哪些阅读习惯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中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除了着重培养阅读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在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方法是多种的,笔者的看法,大致可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1.引发阅读动机。阅读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阅读的内部动机,也是形成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引发阅读动机,首先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端正阅读态度;其次要通过讲述、对比、训练等方式暗示习惯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

2.激发阅读兴趣。实践证明,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他们专心注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可以使他们产生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启发学生自觉。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本身包含着自觉的心理因素。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使他们能坚持下去,取得成功;二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及时强化这些行动,克服懒惰的心理。

4.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关键。阅读方法指导要寓方法于实践,主要是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科学的训练程序来实现。如通过《古井》(六年制第八册)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就可按下面程序进行训练:

查看全文

旅游专业学生阅读推广研究

摘要:2018年3月1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留文化和旅游部,预示着旅游和文化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对高层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愈加紧缺。文章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为例,研究认为,“互联网+”背景下做好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教育尤为重要。只有做好旅游专业学生的阅读推广,才能不断丰满他们的羽翼,迎接旅游业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旅游学生;阅读

一、“互联网+”的概念及特征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最新形势,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北京《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互联网+”入选十大新词和十个流行语。“互联网+”成为当代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和标志。简单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不仅仅是层面意义的两者相加,它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产生更深度交融,创造出新的发展模式。2018年11月6日上午,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在浙江乌镇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时间”再次开启。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由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相融合的技术革命,它正给全世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改变并将永不停步。

二、我国旅游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厦门召开。这次会议回顾了五年来尤其是“515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旅游的发展历程,确定2018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从高速旅游增长阶段转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围绕优质旅游、全域旅游、海陆空旅游、乡村旅游等一系列热词潮语,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讨论。同时,会议中原文化和旅游部部长李金早也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推动旅游业大发展的关键。顺应新时代旅游发展的实际需求,就要落实人才发展新规划,注重人才培养,为优质的旅游业建设高质量旅游人才队伍。可见,旅游人才是提升旅游品质的基本和关键条件。旅游人才是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最密切的纽带,也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因此全面提高旅游人才的综合素养和业务技能是基础,也是关键,而教育是旅游人才迅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在旅游业发展中落实教育优先发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重要方式。旅游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国家也同样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和动态。对于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这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比普通高校的学生相对较弱。做好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教育很重要的一步还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和阅读兴趣。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将会终身受益,从阅读中学生既能掌握专业知识、旅游业动态,更能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为将来进入旅游业做好铺垫。

查看全文

学生阅读能力研究论文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虽然师生在这方面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然而收效不大,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每次语文考试下来,学生总是认为课外阅读题难做,无论会考、高考,课外阅读题的得分率总是最低。分析原因。我想根子还是在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太深,许多老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仍然是注入式的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知识口袋”,学生的智力得不到开发,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无从培养,阅读能力提高不快也就可想而知了。

怎样才能改变阅读教学中的低效率情况呢?首先要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把语文教学的过程变成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为了在课程教材整体改革中促成这一转变的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要求:“阅读教学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诵读、质疑、探究、讨论”,“教师在必要时予以释疑解惑,并从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点拨”。课程标准把重视学生质疑,放在改进阅读教学的首位,它正确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也是对前人经验的科学运用,为我们指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可行之路。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一个学生如能在阅读课文时不断提出疑问,说明他一直在积极思维,对课文的理解在不断加深。教师能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就能不断有所提高。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近几年来,在课程教材改革的实践中,我着力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无论组织预习抑或讲解课文,都努力启发学生质疑。对质疑多的学生给于鼓励表扬,久而久之,就有较多学生敢于质疑,甚至能提出有相当深度的问题了。

例如,在教《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有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在琼珊病情好转时,要加上她“躺在床上织一条无用的围巾”的细节?围绕这位同学的质疑,我组织大家展开讨论。有学生说,这说明琼珊病好了,有了精神。有学生说,这说明琼珊对活下去,重新有了信心。有的学生说,这是为了与小说开端部分医生分析琼珊病情时对苏艾说的“要是你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能从十分之一提到五分之一”,互为照应,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这样的质疑讨论,学生对这个细节理解更深刻,对小说的鉴赏能力也提高了。

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时,我要求学生预习时,在阅读的基础上做好“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给课文的结构填空)。正式上课时,有学生提出书上的结构表不科学,他们说,《现代汉语词典》中“生态”条目的释义是“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因此,产地、习性都应包含在“生态”之中。有的同学还指出,表中将“荔枝的形态”和“荔枝的果实”并列,这是不合逻辑的,因为这里的“荔枝的形态”是指“荔枝果实的形态”、“荔枝的果实”和“荔枝果实的形态”,是属种关系,它们是不能并列的。对学生的这一质疑,虽然是我备课时始料不及的,但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表扬了他们能将课堂上学到的逻辑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并肯定了他们看法的合理性。接着,我和他们一起讨论研究画出了更合理的课文结构表。这样的质疑讨论,鼓励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使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当然,提倡学生质疑,提倡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深究去体味、领悟,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体现在教师选择恰当的点拨时机,使用恰当的点拨方法。就我的体会而言,一是在学生质疑遇到困难时,需要点拨;二是在学生难于发现问题时,教师要用设疑引疑的方法加以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在讲《祝福》一课时,有学生对小说在写“我”急于离开鲁四老爷家时,提到“我想到城里福兴楼去吃清炖鱼翅”“一元钱一大盘,价廉物美,不知增价了否”,感到费解,认为这是与主题无关的闲笔,究竟是不是闲笔,讨论中,除了有同学说,“增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想吃清炖鱼翅这一细节反映了人物当时的精神面貌外,讨论再也深入不下去了。我启发学生把小说中关于“钱”的叙述都划出来,联系起来考察。这样一点拨,同学们一下子明白过来:一盘鱼翅一元钱,祥林嫂每月工钱只五百文,捐个门槛,“价目是大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祥林嫂在鲁家帮工一个月的工钱,还买小到半盘清炖鱼翅。鲁四老爷的伪善面目,残酷剥削的嘴脸就暴露无遗了。大家很快统一了认识,看似闲笔、实非闲笔,这正是鲁迅先生小说艺术的高明之处。

查看全文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养成的能力之一,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主要的教学任务。对此,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与对阅读能力重要性的分析,具体研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措施

语文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必修科目,学生的语文成绩一直是衡量语文教育程度及效果的重要标准。也就是说,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均可以通过语文考试成绩来衡量。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成效其实还可以通过课堂中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及提升程度来体现,而阅读能力便是其中之一,因为阅读是小学语文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与写作构成了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能够衡量和体现学生的语文水平。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在语文课堂中阅读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其阅读能力。

一、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现状

(一)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不够。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尽管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已经努力改进了教学方法,但因传统教学观念的长期影响,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强调语文基础知识抄写和背诵”的层次上,这样枯燥乏味的教学是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为教师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必然会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关注[1]。(二)课堂中阅读教学的开展范围窄。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越来越重视,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必须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并留取一定的课堂时间供学生自主学习,以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文阅读作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理应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以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但在实践中,教师开展阅读教学的范围太小,只在课堂前几分钟(5~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而其他时间都在讲解知识,且阅读的内容也仅限于课本。(三)学生本身的语文基础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配合,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这样,只有师生密切配合才能实现。但在实践中,因很多学生的语文基础差,导致高效的阅读能力培养无法顺利展开,影响了学生整体的阅读能力培养。鉴于此,教师在进行阅读能力培养之前,必须认真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专项训练,以保证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得以同步进行[2]。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

语文学生阅读论文

如何让学生学会阅读,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这就充分说明了教会学生阅读,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

教会质疑问难。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根据他们的知识或生活经验,通过努力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学贵知疑,质疑问难是思维的开始,多思善问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具体表现。学生从不能发现问题到能发现问题,从不会质疑到学会质疑,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并坚持不懈地引导,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引发学生自己探索,读懂课文,这就是从“不会”到“会”的发展过程。如《跳水》是一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为题目的课文,学生若不认真思考,便不能发现课题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这篇课文时,我从析题入手,用较短的时间,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质疑问难,学生即可根据题目提出诸如“是谁跳水?为什么要跳水?在什么地方跳水?结果怎样?”等等许多问题,然后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感知课文,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又紧紧抓住文中难理解的语句,如:“正在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船长为什么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为什么把小孩的身体比喻成炮弹?这都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障碍。教师把握这一疑难点,及时组织边读边议,引发学生思考,不仅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而且学会了质疑。质疑问难能使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更深入,且有利于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会理解内容。

理解能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更细致、精确,理解是一种思维能力,而怎样理解,则是一种方法,需要教师的指点。我在阅读教学中,一般的教法是:教学前对学生的学习心态作全面分析:他们想理解什么?想怎样理解?他们在理解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困难等等,为采取教学方法提供依据。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我是怎样理解的?我为什么这样理解?我这样理解对吗?”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检查学习结果,促使学生思考:我理解课文内容了吗?我是怎样理解的?我学会了怎样理解方法?让学生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当然,抓关键词、重点句,体会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之一,必须因文而异。只要经常训练,坚持不懈,久而久之,必然能掌握。教会朗读课文。阅读总得“读”,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做到有感情地读,能把规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这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矗我较为重视教师的范读。在范读中提出要求,逐步教会学生分辨语言的各种表现方法,有意识地按教材的情感作适当的处理,以此感染学生,并提醒学生要读其文、听其音、懂其情,不只是机械地模仿教师。例如《骆驼和羊》一文,其中有一句话:“羊大模大样地走进园子去吃草,骆驼跪下前腿低下头,往门里钻怎么也钻不进去。”教师范读后,要求学生注意辨别词、句的轻重快慢,再让学生议论,理解其所以然。有些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常常在课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理解这些词不仅能使课文的教学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更能充分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准确、丰富、规范,阅读中可让学生用意思相近的词去替换,然后进行比较、辨别、体会。

小学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阶段,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不待教师教,自己能阅读。教师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下坚实基矗为此,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位置,让学生在学习上得到更多的主动权,自觉地去学会理解,学会质疑,学会朗读,虽不求人人成为语言学家,但愿个个会读、会说、会写,对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够运用自如。

查看全文

学生课外阅读实施议案

古今中外的许多闻名作家、科学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往往也与他们的读书分不开的。为了使我校的新教育实验学生读书这一活动落到实处,为了使我校的市级结题课题——《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成果得以巩固,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分解到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其次课标还要求小学阶段背诵背诵优秀诗文总计160篇(段)。并在后面附上了小学阶段必背的古诗70首。我们制定这一方案就是要使学生的阅读、背诵量达到这一要求的底线。

另外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热爱读书,学会读书并在读书的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的开展,在班级甚至是学校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