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障碍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19:56: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生心理障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职校学生心理障碍产生原因及对策
一、职校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一)过去失败的学习经历。失败的学习经历,导致理想和成就感丧失。在过去的学习中,他们从未体验过成功,过多的失败使他们丧失了依靠学习去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奋斗目标,理想几近破灭。失败的学习经历使他们从未体验过学习成功的快乐,班级排名的倒数和考试成绩的不及格使他们从未在学习的成功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自卑、自弃、压抑、焦虑、成就感的丧失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二)封闭式的学校教育。当前,学校教育中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成绩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最大限度地封闭在学校的四堵墙内,使学生的接触面和生活范围变得十分有限。他们对校外复杂的社会缺乏足够的认识,不会交往,不会独立生活。面对社会他们显得缺乏自信,有的只是恐惧、焦虑、不安,甚至逃避。心理障碍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了。(三)教师失当的教育方式。面对升学率和分数的压力、层层筛选的升学考试,教师的教育目标显得十分单一,教师的注意力很难倾向这部分学生。他们得不到教师更多的关怀,有时还会受到讽刺、挖苦、嘲笑。使他们的学习处于一个恶性循环之中,久而久之也就丧失了进取心和自信心,理想和成就感更无从谈起,甚至厌学、辍学。这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四)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处于青春初期的学生,他们极为渴望拥有一个脱离父母管教的独立生活空间。但望子成龙的大多数父母面对子女学习的失败,很难真正找到根源,去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他们采取的往往是无奈的、空洞的、唠叨式的说服。这更加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使其产生焦虑、烦躁,甚至厌学情绪。这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不可忽视的因素。(五)复杂而功利的社会现实。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当代社会是十分复杂的,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功利、实用乃至实惠的价值观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崇尚金钱,崇尚暴利,崇尚权利的现象随处可见。这必不可少地会对处于人生十字路口且缺乏辨别力的中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各种心理障碍也会随之而来。(六)心理健康教育的失缺。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受到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的高度重视,心理健康的知识还未得到很好的普及。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他们常常把心理问题等同于思想品德问题,采用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这使心理问题隐患得不到及时矫正,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心理障碍频发的重要原因。(七)不健康的交往方式和不良的交往对象。交往方式和交往对象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他们不善于选择交往方式和交往对象,极易因不良的交往方式和不健康的交往对象而导致心理和行为失常。特别是当前充斥着一些不良影视作品和互联网以及不健康的娱乐方式,直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偏离常态的影响。
二、建议与对策
(一)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自觉地学习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并应用到教育实践中,结合具体活动,适时、适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以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影响学生。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心理指导和疏导,决不能因为自身的错误言行导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恶化甚至悲剧的发生。(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通过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便于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情况,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历程。从而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使学生学会自尊、自信、自爱,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形成健康的人格。(三)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师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教师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至关重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否则,在专制的极不协调的师生关系中,反感甚至对立的情绪总是影响着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和他们对教育理解的能动性,甚至形成对教育的排斥现象。(四)学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时疏通引导矫正学生的心理障碍。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本着关心爱护学生,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时代责任感,应自觉地不断学习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和技巧。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惑或障碍,会做学生的心理工作,及时疏通、矫正学生的心理障碍。(五)协调各方教育力量,保持教育力量一致。教育学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协调一致,进行长期艰苦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具有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的优势和能力,能够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保持一致,将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作者:井为民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职业中专
小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探究
摘要:小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经常被教师所忽略。笔者对小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化解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心理障碍小学生教育
现代生活节奏飞快,竞争激烈,来自各方的压力沉重,以及荣辱沉浮等各种诱惑与冲击,是造成现代人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虽然小学生们个个天真、活泼,其实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非常丰富复杂的。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历来是被普遍重视的,而学生的心理状态却往往被忽略。小学生中心理素质差,特别是有心理障碍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
在笔者执教多年的工作中发现,产生心理障碍的学生表现出这样几种类型:
①目中无人,骄傲自大,听不进半点意见,懒惰,爱嫉妒;
学生心理障碍措施思索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同现代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代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方面遇到或者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尤其是经济滞后的农村高中的学生,由于高考压力,家庭压力,学习压力,他们长期身体疲劳,睡眠不足,精神过于紧张,诸多的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常见的心理障碍有:自卑心理、自负心理、烦恼心理、挫折心理、厌倦心理、孤独心理、妒忌心理、意志薄弱心理、逆反心理、考试焦虑等。究其原因表现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视、电影、音像、网络、手机等视听工具广泛应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肤浅,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就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加上各媒体对高考的过度渲染,家长、教师、亲戚的过度关心,使学生的压力无形中增大,表现出各种心理异常的问题。
二是家庭因素。据调查表明,现在一般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农村一部分家庭有两个孩子,家长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有增无减。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工厂、民营企业效益不佳,地方农村经济萧条,下岗、失业、剩余劳动等现象就发生在身边,家长惟恐子女将来步己后尘,于是认为子女“只有考上大学,才是惟一出路”,“上不了大学,这辈子就完了”,似乎考不上大学就得“下地狱”。学生在如此的重压下延口喘嘘,产生极度压抑。
三是自我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学生越来越感受到自己是“大人”了,并开始从“听话”向“平等”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发生与教师顶嘴现象,甚至对学校的严格管理,对社会的伦理道德产生抵触的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识十分强烈,但他们只要求权利却不愿尽义务,只要求尊重而不会尊重他人。由于考虑问题不周密,往往带“有色眼镜”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地坚持自己见解,对不合乎己见的,就盲目地拒绝,顶撞,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非常后悔。这一切说明他们的意志品质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差。
那么如何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呢?
1、加强心理辅导,确定辅导内容。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辅导站。开设咨询信箱,进行心理咨活动;开设心育辅导课,定期为学生普及心理常识教育;通过广泛开展“悄悄话”、“聊天”活动,开导学生的心理障碍;利用家长会渠道,使家长对心理辅导的认识,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为学生排忧解难。实践证明:帮助学生调整认知,实现认知的重建,是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和消除心理障碍的中心环节。
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透析
摘要: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教师教育行为不当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其表现形式有多种,产生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有教师自身因素也有教育环境因素,因此,减少师源性伤害的措施应该兼顾内外双方面因素。
关键词:师源性心理障碍;表现;原因;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概括起来可以分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个人因素。而随着对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因素逐渐凸现出来,大量的教育实践与研究结果均表明,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将产生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教育行为会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影响可以表现为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人际关系,影响学生乐观情绪的建立,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便揭示了教师的期待、认同、赞许等积极心态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而教师的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的不适宜的教育行为,常常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自信与自我效能,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或抗拒、逆反,严重影响学生人格、情感、意志的健康发展。因此,揭示教师因素对学生心理影响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很有必要。
一、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的概念
教师因素成为学生心理研究者的关注点,突出表现为师源性心理障碍这一概念的提出与研究。陈远东认为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教师的心理问题或教育行为不当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厌学、焦虑、恐惧、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以及抑郁症、恐怖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各种心理疾病;马雪玉认为“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引起对学生的不当教育行为,如讽刺、挖苦、体罚等,从而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包括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于晨在《师源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一文中指出教师不当的教育行为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困扰,如厌学情绪、学习焦虑、学校恐惧、自卑孤僻、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和学校恐惧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心理疾病。这种由于教师的原因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并引起的问题,称为师源性学生心理问题。顾玲玲认为所谓师源性心理障碍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不当的教育行为——外界环境中的不良刺激而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包括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学校恐怖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心理疾病。综合起来,他们都认为“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教师对学生不当的教育行为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从主体和客体来说,师源性学生心理问题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教师作出的伤害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为;另一方面指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所受到的来自教师的伤害。正是由于师源性学生心理伤害的表现经常是隐性的,才使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易被大家忽视,殊不知,它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是长期甚至是终生的。
二、师源性因素的表现
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与矫治探索
论文摘要:高职学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传暑媒介等原因的影响。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建条件,使学生健康成长,成为既有道德.又有文化.又有健康心理和多种技能复合型人才。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障碍;成因;矫治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及社会舆论导向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教育,容易使高职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其表现不同程度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逆反、早恋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同时,心理障碍导致心理与行为失误,甚至发生犯罪,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危害了社会。所以重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教育已成为一个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身心健康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课题。
什么样的人才是健康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不仅没有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其结果是学生因心理障碍而引起的问题日益突出。那么,高职学生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又该如何矫治?
1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1.1家庭教育的盲点
小议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
摘要: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教师教育行为不当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其表现形式有多种,产生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有教师自身因素也有教育环境因素,因此,减少师源性伤害的措施应该兼顾内外双方面因素。
关键词:师源性心理障碍;表现;原因;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概括起来可以分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个人因素。而随着对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因素逐渐凸现出来,大量的教育实践与研究结果均表明,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将产生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教育行为会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影响可以表现为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人际关系,影响学生乐观情绪的建立,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便揭示了教师的期待、认同、赞许等积极心态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而教师的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的不适宜的教育行为,常常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自信与自我效能,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或抗拒、逆反,严重影响学生人格、情感、意志的健康发展。因此,揭示教师因素对学生心理影响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很有必要。
一、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的概念
教师因素成为学生心理研究者的关注点,突出表现为师源性心理障碍这一概念的提出与研究。陈远东认为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教师的心理问题或教育行为不当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厌学、焦虑、恐惧、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以及抑郁症、恐怖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各种心理疾病;马雪玉认为“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引起对学生的不当教育行为,如讽刺、挖苦、体罚等,从而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包括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于晨在《师源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一文中指出教师不当的教育行为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困扰,如厌学情绪、学习焦虑、学校恐惧、自卑孤僻、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和学校恐惧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心理疾病。这种由于教师的原因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并引起的问题,称为师源性学生心理问题。顾玲玲认为所谓师源性心理障碍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不当的教育行为——外界环境中的不良刺激而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包括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学校恐怖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心理疾病。综合起来,他们都认为“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教师对学生不当的教育行为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从主体和客体来说,师源性学生心理问题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教师作出的伤害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为;另一方面指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所受到的来自教师的伤害。正是由于师源性学生心理伤害的表现经常是隐性的,才使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易被大家忽视,殊不知,它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是长期甚至是终生的。
二、师源性因素的表现
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分析论文
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机能。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无不受其自身心理因素(如动机、兴趣、情绪等)的维持、定向、激励或强化作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显现,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本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引导,从而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教学教育效益,是广大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学生心理障碍包括自私心理、保守心理、自卑心理、焦虑心理等诸方面。下面是我对其中几种心理问题所做工作的一点体会。
一、培养集体主义,克服自私心理。
自私心理,指的是言行举止只考虑自己本人的利益,只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而没有从社会大局和集体利益着想。这类学生中,有些能立志升学深造,希望干一番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业,他们自探能力和自学精神很强,能尊师守纪,勤学苦练,但因经常埋头学习,往往集体观念比较薄弱,甚至于对集体工作漠不关心,只为个人的前途、个人的利益着想。
对于这类学生,既要发挥其学习上的积极性,更要抓住尊师守纪听从教导的特点,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能以其优秀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成为关心集体和关心他人的带头人,达到既帮助别人又改造自己的目的。为此,我首先在全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他们认识到集体主义是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人们相互关系、人们对待集体、对待国家的基本行为准则,具有良好集体主义精神的学生,一切言行应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然后我根据他们的特长和意愿,分配适当的工作,让他们管人,同时受人管,让他们去处理集体中的人际关系。以逐步培养社会主义责任感,把“自我”融入集体的“大我”之中。小李是班团支部书记,学习成绩优良,处事公道,在同学中有影响,班干部愿意倾听他的意见,但他的思想顾虑较多,不敢与不良现象作斗争,对一些违纪事件未能大胆制止,事后亦不敢如实反映。我便注意指导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布置任务,及时检查;有了点滴成绩,表扬他;出了问题,我为他承担责任。于是他主动大胆工作,不仅惜时、刻苦拼搏、成绩优秀,而且处处关心集体,为建设“团结、友爱、求实、进取”的班集体出点子,还组织团员开展活动,积极协助班主任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班集体荣誉联系在一起,在他的影响下,全体班团干通力协作,全班同学共同拼搏,在学校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和艺术节上,大家齐心协力、勇于进取,敢于与强手比高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上学期末,该班团支部被评为三水市“先进团支部”,该班被评为年度学校“文明标兵班”。小李同学自己也被评为“优秀团干部”。
二、激发学习热情,克服保守心理。
保守心理,指的是希望维持现状,不求上进的心理状态,这类学生仍能尊师守纪,学习成绩较好,但缺乏竞争心理,满足于现状,学习不肯花大力气,抱有“完成任务”的观点,只求“平安毕业”。
浅议学生心理障碍分析及引导
为当今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近几年的媒体也频有报道。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在自己一年来教学实践的观察研究中,我发现了不少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过高等原因,对父母和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父(母)子(女)关系、师生关系紧张,出现了严重“焦虑”症状,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变化,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在生活中不能忍受困难和挫折。可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本次的心理培训指导是我收获匪浅,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心理健康对知识教育的影响重大,我们作为教育系统的基线,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科技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也是同等重要的。面对新课程的要求,下面我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谈谈个人的看法。
我在一年的教学当中,总结出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⑴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焦虑。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例如矛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或不良的心理。我班就曾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他从初中就沉迷于玩电脑游戏,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孤僻的性格:不喜欢与别人交流,喜欢自己干自己的,不开心的时候也是因为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只会拿自己的身体自残来进行发泄,那么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人际关系焦虑症的表现。
⑵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例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但是往往这些问题是家长们忽略的问题,却对学生造成很严重的心理上的影响。据我调查,我班上有拍拖现象的同学大部分都是父母离异,他们觉得家里根本给不了温暖她们,心灵上是孤单的。但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只会责备自己的孩子拍拖,但没有认真思考过当中的原因或尝试去寻找正确的引导方法。
⑶学习竞争带来的无形压力。即使我们在唱响素质教育这首流行曲,但真正操作起来,还是实行应试教育。没办法,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比成绩更好的考核手段。或许应试教育实在根深蒂固吧,从小学到高中,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虽然我们老师一直在鼓励学生大胆把心中所想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提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似乎到考试的时候标准答案大多数还是只有一个。结果确实被我们每个人看得太重了:从6岁开始弹古筝,本来水平已经很高的,这位同学不但面对强大的学习压力,而且还要面对术科方面的突破,但是在一次演出当中失败了,这位同学感觉得相当的失落,结果成绩急速下降,甚至对于古筝采取放弃的态度。
成绩在他眼中比什么都重要!
英语口语教学的学生心理障碍透析
论文关键词:口语教学心理障碍对策
论文摘要:目前,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障碍,如:焦虑心理,害羞心理,自卑心理及定势心理等。本文从心理学视角出发,论述了教师应采取如培养口语表达的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利用“错误流利法”等对策进行更有效的教学。
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是: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控制之下,中学英语教学围绕着繁琐的语法教学,听、说等基本技能培养几乎被抛到一边,教学方法停滞在填鸭式上,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从属位置。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学生掌握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语法点,只会做一些语法题以应付高考。虽然有些学生在高考中英语笔试成绩达到了一定的要求,但并不具备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说的能力,“哑巴英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尤其是口语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们这样抱怨:“某某学生作业、考试都不错,就是上课不喜欢发言。”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笔试成绩好,口语却很糟;在口语课上,有的学生心里想的挺不错,一要口头表达,就抓耳弄腮,表达不完整;还有的学生自由会话时语言流畅,思维敏捷,可一到正式发言就吞吞吐吐,结结巴巴等等。诸如此类现象俯拾皆是,分析起来,除了“高考因素”外,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学生在口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一心理障碍解析
中学生心理障碍分析论文
一般说,心理障碍是心理疾病的一种,是对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和行为失学的总称,包括轻重两部分,轻度心理障碍包括许多不良的心理行为。如情感上过度焦虑与抑郁。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知如何应付。重度的心理障碍往往会导致心理疾病,它使病人失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如有些学习较好的学生,特别想考重点高中,在考前比较着急、焦虑,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在心理上形成障碍,发展为精神失常,患精神病,有时甚至走上绝路,它是社会发展、竞争加剧、人类生存压力增大的一种产物。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工作、人际交往、生活、家庭关系等各方面,均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根据记载:中科院心理所对北京市30多所中学进行跟踪调查发现,32%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纵观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1)学习紧张型。高强度的学习任务,繁重的课后作业及频繁的各级各类竞赛使心理脆弱的学生感到不适,精神紧张,并产生焦虑,导致精神疲惫。(2)生活压力型。在当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老师看重成绩的压力下,学生心理负担越来越重,稍不如意,自信心易受到挫伤,导致心理产生障碍。(3)情感封闭型。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人生价值取向重新定位。许多家长少与子女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学生在“第二次断乳期”不能处理好与父母关系,思想走向消极,导致心理产生障碍。
针对学生以上几种心理障碍,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尝试进行以下的探索。
首先,找出病因,对症下药。不同的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不同的,只有找准病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据调查表明: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位居前10名的是: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注意、自控能力、自我中心、耐挫能力,学习焦虑,自卑情绪和社交情绪诸方面。其中与学习有直接关系的心理问题占8项,可见,困扰学生最多的是学习心理问题。对于此类学生还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学习较好,个人素质较强,自学有望的学生,应帮助他们查找学习不足的原因,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另一部分学习较差,个人素质不高,升学无望的学生,老师则应对他们做到不唯成绩论英雄,找到他们其他方面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以实现素质的发展。
其次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下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民主、平等的关注他们,包括真诚的交流、对话,以打开学生的心灵的窗户,使学生不再顾忌,愿意向你这位朋友倾诉真情。一项关于“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找伙伴的占70%,找父母占10%,找教师的只占8%,这说明学生有心理上难解决的问题时并不愿找老师,因为我们往往以居高临下的教育者身份出现,学生心锁很难打开,沟通也变得困难。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崭新的民主平等关系,师生间的界线趋于淡化,师生共同参与到他们的心理过程中。这样,学生不再是心理疾病的受害者,而是具有高度民主性,自主性的勇于改变自己的心理问题的主人。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