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19:48: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生心理健康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生心理氛围与心理健康阐述
【摘要】本研究主要采用心理健康量表和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调查问卷对37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班级协作氛围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相关;班主任氛围、班干部氛围和心理健康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班级心理氛围其他因素也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班级心理氛围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
1问题提出
心理氛围也叫心理气氛,是指集体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这种态度和感受支配着全体成员的情绪。当某种心理气氛形成之后,它对一些新进入群体的成员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班级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的单位,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石。其心理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班级中每个人的生活和成长。班级心理氛围作为班级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班级中个体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策略探析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策略。方法选取本校200名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访问调研法,分析其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学生做出相应健康管理策略。结果75名学生认为通过新媒体获取更多信息,但是需要教师引导进行信息的甄别;64名学生希望在浏览新媒体时产生的心理困惑能够与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交流;61名学生认为学校应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强对各种不良信息的管理,杜绝虚假负面消息的传播。结论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可谓是有利也有弊,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新媒体的积极因素,帮助学生认识到新媒体的利弊,科学合理的运用新媒体,积极引导学生成长。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策略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与接收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方法改变人们的思维及生活方式。新媒体给大学生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带来的极大的便利,同时新媒体上传播的各式各样的思想也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其使得当代大学生接触各种信息更加的便利,拓展了学生的思想认知,但与此同时一些消极负面的信息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侵害[1]。在新媒体环境下究竟该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呢?本文从新媒体的影响角度入手,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西安海棠职业学院200名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本研究已获得所有学生的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排除标准:未成年者,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其中男生75例,女生125例;年龄18~21岁,平均(19.2±1.5)岁。1.2方法。通过访问调研法,分析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解,统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及应对策略,具体如下:①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给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和教育带来了诸多便利,首先新媒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教师需要正确地进行引导学生的正确观念及信息,这样必将会对学生的人格健全和道德认知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其次,借助新媒体学生可以对外界发生的一些事物发表属于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思想交流和碰撞的过程,学生的心理也逐渐发育成熟。此外,新媒体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生通过对这些不良社会现象的深入了解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这样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②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当前时代信息来源的方式逐渐趋于多样化,我们虽然强调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但实际上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无屏蔽性的特点,学生手中的电子设备也可能会接收或者是搜索到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学生进入到大学之后虽然已经成年了,心智已经逐步发育成熟,但是由于他们长期待在校园中,与社会接触比较少,社会经验不足,其很容易被一些不良信息所诱惑,而一旦接触到这些不良信息之后,势必会侵蚀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负面影响。
2结果
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教师问题行为的成因、表现及其影响,探讨了教师问题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不良影响。文章可以改进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科学管理,为学校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教师问题行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社会阅历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冲击是巨大的。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祖国跨世纪的一代,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始终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不是简单机械地知识传递与接受,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因教师的能力、风格、学生的自身状况、教学的手段、内容等因素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理想的教学效果以理性的教学原则、内容、教学方法、策略为基础,同时,必须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并采取适当措施。因此,研究教师的问题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师问题行为的研究
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全球经济、文化等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作为当前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凭借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吸引了大量来华的国际学生。
对于来华国际学生而言,进入中国即进入一个崭新的文化环境,起初势必会出现各种不适应及迷茫,而这种不适应及迷茫可能会使国际学生产生各种负面心理,即文化休克。倘若不能有效明确文化休克给国际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国际学生极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诸如紧张焦虑、敏感对立、消极抑郁等。所以,跨文化适应视域下对高校国际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开展全面分析,加强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阶段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由徐辉编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论述了心理健康的基本问题、中西方心理健康观念与思想、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等内容。该书内容翔实,论述严谨,突出理论性、实用性,不仅可作为高等院校的参考教材,还可供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工作人员研究使用,另外对跨文化适应视域下高校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也可提供有力指导。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们可很好地开展心理调适,充分发挥心理效能,即人们在社会中可健康地生活,并可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水平,可有效适应社会环境并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目前,高校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适宜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制度、管理办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近年来我国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文件,各高校均设置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然而对于国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则起步相对较晚,缺乏特定的法规文件依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高校对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二是缺乏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工作者。受文化差异、语言交流、专业水平等因素影响,现阶段我国仅有少数高校针对国际学生设置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国际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不少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在面对国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通常会因为语言障碍而难以为国际学生提供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三是对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深入性。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针对国际学生推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此类课程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十分有限,实际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相关调查显示,国际学生对高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了解不充分,对高校组织的各式各样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活动缺乏兴趣,即使出现有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愿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寻求帮助。针对高校在跨文化适应视域下如何开展好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笔者结合《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书提出以下几点策略思考:第一,加强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书提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高素质工作团队的有力支持。
为此,高校应打造专门的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肩负起指导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同时设置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专职、兼职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师,为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靠师资保障。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升工作人员对各国文化、宗教信仰以及风俗的了解,提高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及技巧,同时及时觉察国际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二,推进国际学生团体心理健康辅导。首先,高校应适时为国际学生组织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帮助国际学生应对在华学习期间可能面临的文化冲突及适应问题,使国际学生掌握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可有效感知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引导国际学生积极与家人、朋友进行交流互动,并乐于寻求心理健康教师的帮助。其次,高校应适时组织国际学生召开班会,鼓励国际学生互相分享自身在中国的学习、生活经验,交流适应期间面临的难题等,以此帮助国际学生更迅速地适应新环境,防止相关心理健康问题的引发。
再次,为了让国际学生更迅速地融入高校生活,可组织国际学生参加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如参观所在城市的名胜古迹、到社区服务、组织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依托多样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国际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很好地融入大学生活,拥有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为高校国际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更好地为我国培养出一批知华、友华的国际学生。
深究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广西某医学院一、二年级3328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法。剔除错误学号或无真实姓名等无效问卷,获有效问卷3191份(有效率95.9%)。其中男生951人,女生2240人;本科生1921,专科生1270人。
1.2方法
1.2.1测量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作为准则参照试验[1],并参照全国青年组常模对比分析[2]。
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策划书
心理健康或许对许多人来说还很陌生,而心理健康节就更加不熟悉了。但是无论何时何地,心理健康正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很多人,今天,请跟着我们的节奏,一起让心灵在自由中跳跃,为此,我们准备了“心灵和弦”心理晚会。
一、活动目的
1、配合5.25心理健康节的其他活动,扩大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在校内外的影响力,积极宣传心理健康节的目的和内容,并针对社会及校园内大学生心理的问题及困惑向在校大学生普及心理知识,使他们对待困境有更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受挫能力。
2、。通过晚会,使大学生在娱乐环境中来放松自己的心灵,并从某些节目中学习心理知识。
二、晚会主题
本次晚会的主题定为“心灵和弦”,不仅使人们在听到这一主题后会有灵动、跳跃之感,更使人们能内心得到平静与放松,在跳动的音符间释放内心的不悦。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策略探究论文
摘要摘要:本报告通过200名农村小学生(三~六年级各50名学生)的自拟心理健康目前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品德习惯、劳动观念、亲子关系、交际心理、情绪情感主流较好。但少数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漠、羞怯、焦虑、交往障碍、意志品质不成熟等心理新问题。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长素质、学校教育、社区环境、大众传媒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具有健康心理的二十一世纪劳动者是学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成因及策略
一、调查目的摘要:
21世纪是机遇和竞争并存,希望和痛苦并存,光荣和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重挑战。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为了搞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面向二十一世纪三峡库区区县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探究》一级子课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新问题及策略探究》。我校对三~六年级共200名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目前状况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我们了解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目前状况,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新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策略提供了有益帮助。
二、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摘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技巧
【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是关系到小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重要教育。过去由于过度重视学生知识培养和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错误认识,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乏,甚至被完全忽略掉。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下,需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开展科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基于此,本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措施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以期为现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技巧
科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新时期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为国家社会发展培养综合人才的重要路径。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是促进小学生全面的基本前提,在小学教育阶段要开展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为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针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与知识教育、身体素质教育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滞后性和独特性,每一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与出现的问题都是不同的,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主要是指开展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都应当尽可能的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以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为根本。其次,要遵守差别化的教育原则,不同的小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个性特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心理状态同样也千差万别,因此,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做好个性化分析,采取差别化的、针对性强的教育措施。另外,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参与性原则,这主要是指在参与主体方面,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与小学生成长发展相关的主体都要参与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而在教育活动中则表现在需要多组织和采取互动性强、参与性强的措施来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技巧和措施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查报告
根据校党发[**]26号文件以及院党发〔**〕19号关于印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办法》的相关文件精神,尽一步加强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指导工作,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开展了各项工作。现就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查情况如下:
经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保障措施
制度健全,建立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学习《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法》、《新疆大学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职责》、《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年工作计划和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年工作计划,为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德育教育谈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改进
摘要:目前我国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成了学校应重视的问题。由于国内职校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关注度较低,没有将心理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教育环节,致使一部分学生会出现学习不自信的情况,甚至无法适应生活,产生社交障碍情况。所以当下基于德育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改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职校学生心理健康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德育教育下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改革方式。
关键词:德育教育;职校学生;心理健康
一、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职校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是因为成长阶段受到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会出现心理失衡、内心困惑、心理矛盾等现象,而这些矛盾主要是由于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因素对学生起到了不正确引导。而目前我国职校学生心理问题绝大部分体现在学习、社交及就业选择方面。当学生存有心理问题时,其学习积极性会大幅度降低,同时还会存在自信心受损的情况。学生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来源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偏科、家庭条件差等的影响。学生在进入职校之后会因为社会目光产生自卑感,这时对于一些成绩相对较差、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来说会有较大影响,表现出适应性较差的情况。同时因为学生存在自卑感,无法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兴趣,出现消极情绪。一些学生学习效率较低,面对新型授课方式较为困惑,最终会加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受到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学生会过早接触社会中的黑暗面,这时有些学生就会出现一种心理定势,他们特立独行,在学校内部违反校规校纪。职校学生年龄大部分处于青春期前后,这时其自我意识增强,在受到教师与家长约束的时候会产生逆反心理。在这一阶段如果教师与家长没有对学生采取正确引导及合理约束,就会使学生逐渐放纵,堕落。并且,职校学生自身生活阅历较少,三观薄弱,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1]。职校学生在进行社交和情感表达的时候较为被动,无法正确梳理人际交往关系,在这时学生会存在自我认识偏差,进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职校学生对于情绪的把控力度也较弱,在进入职校后,学生心理落差较大。一些职校学生家长会以成绩作为判断学生优异与否的依据,这会使职校学生存在抑郁情绪,极易受到外界情绪因素影响走上极端道路,心理较为脆弱,以及情绪调节能力差,都会影响学生心理状态。
二、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形式化。当下,大部分教师与家长并没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因此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候形式化较为严重,并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行动敷衍。心理健康作为学生适应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教师与家长给予充分关注,因此需要校内通过组织心理健康培训、讲座等活动,积极宣讲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有深入的了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学习。但是由于现阶段职校并没有转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导致教学流于表面,甚至存在临时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情况。一些职校为了应付检查,临阵在校园内张贴了字画,并在检查完毕后迅速揭掉,这种虚假工程不仅无法对学生发展起到针对性作用,还会影响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职校内形式化严重成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得到发展的因素之一。(二)师资能力较低。我国职校心理健康教师数量较少,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平均一名心理健康教师需要指导五千名以上学生,而国外发达国家一名心理教师所对应指导的学生仅为一千五百名,差距较大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收到实效。我国当下职校心理健康教师数量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教师的资格审查严格程度会慢慢放低,从而使教师教学能力不高[2]。国外发达国家每年可以产生的心理健康博士为九千人,心理健康硕士为九万人,而我国与国外相比无论是从人数还是从师资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相关调查研究表示,我国当下职校内部心理健康教师大部分是以兼职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兼职教师的资历较低,在担任心理健康教师的同时还会兼职其他工作,无法深入心理教育事业,不够专业,长时间使用这种师资教学方式还会导致教师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无法对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出正确指引。(三)地域差异大,实践水平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国内较低水平,不同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也不同。对于一些沿海发达城市来说,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重视程度较高,具有足够的资金与技术开展心理健康研究,还获得了一定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来说,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还比较陌生。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要对这些地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还需要使其掌握基础知识。由于这些地区的学生接受不到心理健康教育而经常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而产生心理问题部分原因是实践水平较低,使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极端的现象。理论研究发展缓慢的前提下,实践发展便无从提起,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在科学研究方面建树较少。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内容与实践知识内容由于无法结合,也将影响心理健康研究的合理开展,最终导致一些研究理论受到约束,形同虚设。基于理论研究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低水平层次,价值突破性较低,使其无法实现整体性教学。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水平较低、服务性较差[3]。针对实践研究来说,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由于没有正确的指导降低了其实践的有效性,并且研究对象不够典型,也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公平合理性,存在较大误区,无法合理进行变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