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人格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18:51: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生人格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贫困大学生人格健全教育研究
摘要:中国社会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未来高校教育的必经之路。高校中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人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积极心理学的实质是寻求人文关怀,本文通过探索贫困大学生的积极适应模式,搭建人格健全教育模型,从而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成长和获得幸福。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贫困;人格健全;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及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MartinSeligman)和米哈伊•森特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在积极心理学的开源巨著《积极心理学导论》中宣称:“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1]马丁•塞利格曼在1998年就提出心理学应该通俗化,不应该是束之高阁的学术研究和交流,而应该成为有用的心理学,成为象牙塔及大众之间的桥梁。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三个层面:第一,个人主观层面,指个人积极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如幸福感为核心积极情绪,希望、快乐、乐观等强调人生的不同阶段和状态中人以积极的状态感受生命;第二,个体层面,指个人积极的人格特质的研究和塑造,如爱的能力、帮助别人的能力、自信的能力、规划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观察的能力等,关注通过能力提升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第三,群体层面,指研究积极的组织体验和社会系统,比如和谐的社区、良好的家庭关系、自由的学校平台等,将个人体验、人的积极品质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从而使人有责任,敢于担当,博爱利他。心理学研究中,大量的关注点在于消极面,如各种心理问题抑郁、痛苦、悲伤、疾病等及其破坏力量,主动关注积极面的研究较少,如关于人类美好的幸福、爱、勇气、健康等及其建设作用。2000年,社会学家戴维•马尔斯(DavidMyers)做了一项关于“消极研究”和“积极研究”的比率的研究。他以1967—2000年(积极心理学形成期)公开发表的心理学论文为调查对象,在这些文章中,研究愤怒的文章有5584篇,研究沮丧的有41416篇,研究抑郁的有54040篇;研究喜悦的文章有515篇,研究快乐的文章有2000篇,研究生活满意度的文章有2300篇。结果发现,关于消极心理与积极心理研究的论文比例达到21∶1。[2]不论是心理学方面的学者或研究人员,还是普通社会大众,他们已经习惯于这种不够健康的偏见研究。其实,积极心理研究同样重要,是时候转换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了,从更正面、更积极的角度探求人为什么会成功,怎样才能幸福。这场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变革,也吸引了国内研究者通过学习来了解、研究和探索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2003年国内研究者提出:“积极心理学,其理念、行动,势将会对现代心理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现代心理科学更加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应用,并卓有成效地开辟人类通向光明、造就幸福的阳光大道”。[3]
二、贫困大学生的群体特质及分析
(一)贫困的定义及在校贫困生的经济现状。英国的奥本海默(1993)对贫困的理解几乎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他指出:“贫困是指物质上的、社会上的、情感上的匮乏,它意味着在食物、保暖和衣着方面的开支要少于平均水平。”根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的定义:所谓贫困,是指人类基本能力和权利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4]现阶段,我国的“贫困”是指经济意义上的绝对贫困。如1998年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在《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研究报告》中指出,“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生存的一种状态”。《2000/200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向贫困开战》则认为,贫困不仅仅意味着低收入和低消费,而且还意味着缺少受教育的机会、营养不良、健康状况差。[5]针对成都某高校在校理工科学生,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10分,其中男生253人,女生57人。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占比是47.0%,乡镇或县城的占比是33.2%,地级市或省会城市的占比是19.2%,可见农村生源比例占比较大。农村生源家庭的收入来源以务农、外出务工为主,所占比例高达83.7%,这些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用也偏低。农村家庭学生的整体经济状况不佳,70%的学费会通过校园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解决。生活费问题主要通过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勤工助学等解决。在校生中约30%的学生,主要大学费用来源于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和兼职工资,基本不从父母那里获得费用支持。奖学金及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每月补助在贫困生的每月生活费中所占的比例达到80%以上。贫困生通过参加勤工助学或兼职岗位来缓解经济压力,在读贫困生中88.9%的学生参加过勤工助学或兼职。贫困生在争取奖学金中大多持有更加积极的态度,获得奖学金的比例达69.8%,远高于平均比例47.3%。(二)贫困生的积极特质。以往研究过多地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消极面,本文主要关注贫困生群体优秀的品质和心理积极面。通过问卷调查,贫困大学生自我认可和其他教师同学认可的贫困大学生身上明显的积极特质有5个。自立自强:因为面临经济压力,贫困大学生通常需要更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分配开销,同时寻找勤工助学岗位,来缓解经济压力。所以,大部分贫困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自立自强。理性节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物质越发丰富,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对大学生的诱惑越来越多。贫困大学生更珍惜物质生活中食物、水电、服装、电子产品等的购买和使用,更加理性,生活也更加节俭。乐于助人:贫困大学生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关注更多,他们感恩的心更强烈,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帮助他人,回馈社会。积极上进:贫困大学生更加明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改变家庭命运的道理,更愿意主动积极争取各种成长的机会,努力学习,获得良好的学业表现,从而在未来有好的发展。意志力强:生活的不易,让贫困大学生早早学会面对困难,通过努力和坚持,去改变现状。所以,贫困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意志力更强,能坚持战胜困难,解决问题。
大学生人格影响因素探究论文
【摘要】通过考察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作用,得出结果表明:在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幻想性和自律性上,父母婚姻状况的主效应显著;在兴奋性上,是否独生子女主效应显著;而在聪慧性、恃强性、兴奋性和激进性上,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婚姻状况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关键词】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状况大学生人格
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人格有着一定的影响。王月云等人研究?譹?訛表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非健康型人格发生率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姚齐和研究?譺?訛表明,非独生子女在恃强性、敏感性、幻想性、紧张性因素的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只有敢为性因素的得分低于独生子女。孙泽军研究?譻?訛表明,独生子在聪慧性、敏感性和兴奋性上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差异显著,而在其它人格维度上,两者无差异。
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的人格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黄悦勤等人研究?譼?訛发现,父母关系不和睦,单亲家庭是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刘金花调查?譽?訛表明,与自述父母关系说不清的子女相比,自述父母关系好的子女在人格特征上有更多的优越性,心理健康水平和专业有成就的人格特征得分也更高。凌四宝等人研究?譾?訛表明,父母婚姻完整和谐的大学生乐群性(A)、稳定性(C)、敢为性(H)均显著高于在离散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持强性(E)、怀疑性(L)、忧虑性(Q1)、紧张性(Q4)则显著低于在离散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
如果按照上述研究结果推论,不良的父母婚姻状况(例如离异,父或母去世)加上非独生子女(有兄弟姐妹),人格应该更不良;但从家庭系统角度来看,兄弟姐妹的存在未尝不是一种社会支持资源,也许会对父母婚姻状况不良的消极影响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为了获得实证的结果,本研究将尝试对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
透析大学生人格培养
【摘要】大学生的人格培养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要做好这项工作,准确把握大学生的人格现状,需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以适应人格培养教育工作的需要。只有抓住工作重点,采取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才能把大学生人格培养教育,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人格现状素质地位和作用
一、人格的概念和愈义
对于人格的涵义,我们赞同这样的观点:人格就是人的个己表现,是存留于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他包含了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与外界发展的完美结合。
人格在极大的程度上左右着一个人的外显和内隐的行为,一个人的人格怎样,其认知模式,情感特征,态度倾向,行为方式,行为习惯便怎样,由于环境、文化、经历等等各不相同,人们也就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互不相同的人格特征。学校不仅传播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因此,人格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潮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知识经济的崛起,不仅震撼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同时也冲击着传统的教育体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探索和研究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教育方式,例如旧本提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宽阔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的精神;新加坡也从重视智商教育中摆脱出来,重视情操教育;美国提出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品格教育;德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学校不只传播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生品德、性格的培养。目前教育重心已开始从‘智力开发,转向‘伏格培养”。
小学生人格类型分析论文
1
人格类型论是基于某种原则把所有人划分为几类,以此来解说人的人格的一种理论[1]。关于人格类型的论述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文献记载,近代也有多位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但这些研究均以思辨为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后,由于特质论的兴起,人格类型学的研究逐渐沉寂下来,此后几十年很少见到此类研究。但近年来,类型学再一次引起西方研究者的重视,开始走向复苏[2]。
在儿童人格类型研究领域,Robins等(1996)以母亲评定的方式将儿童人格划分为超控制型、低控制型和弹性型三种类型。Caspi和Silva(1995)[3]使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儿童的人格划分为低自控型、羞怯型、善调节型、自信型、保守型等五种,其中除前三种与Robins等提出的类型相似外,另两种是新的类型。Beatrice等(2004)[4]通过对双生子的研究发现,人格类型的划分与测量方式有关,当以自评方式进行研究时,人格类型可以划分为超控制型、低控制型和弹性型三种,而当以同伴评定和行为评定的方式进行研究时,则只有弹性型可以被检验,另两种类型则变为无欲望型(Non-de-sirable)和一般型(Average)。
人格发展不仅受生物性因素的影响,还受文化、社会阶层、家庭等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对于东方人和西方人来说,其各自的社会文化环境、法律制度、行为规范等均对人格发展产生作用,并影响人格的内容[5]。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格内容应该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我们以往的研究也表明,中国儿童的人格结构与西方儿童并非完全一致,包含其独特的成分[6]。人格类型与人格结构相辅相成,类型研究往往建立在结构研究基础之上。也正基于此,我国目前对儿童人格类型的基础性研究显得极为匮乏,如果能够在中国儿童人格结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人格类型进行区分,探索出积极类型与消极类型儿童的不同人格特点,不仅能更加科学、全面地了解儿童人格,而且会找到培养其良好人格的切入点,使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放矢。
2方法
2.1被试
学生人格塑造研究论文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人”人格的代表,它既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土之中,又溶入了社会主义新人的内涵,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是我们塑造小学生健康人格的理想风范。
健全人格教育是最基础的素质教育。我们的宗旨是教会小学生做人,从小用雷锋精神培养和塑造小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为他们将来成为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雷锋式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矗研究用雷锋精神培养和塑造小学生健康人格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实施“人格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体系,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小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要点
1.自尊自立,遵纪守法
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也是自己的主人。学校应放弃“听话”、“顺从”教育,加强服理守法教育,使小学生把尊敬师长与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结合起来,既不屈从他人意志而做违心的事,也不以傲慢无礼的态度侍人,同时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
2.尊重科学,追求真理
德育课学生人格的养成论文
摘要: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可以说人格就是细微的、隐形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从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内外结合,进行人格教育;坚持日常化教育,形成个人习惯;加强学生友好与和谐人际习惯的养成等四个方面进行努力,将会非常有利于中职学生的优秀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德育课人格教育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需要培养出大量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青年一代。学校德育课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这一重担。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必须对他们进行人格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道德教育就如无根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人下去。”可以说人格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人格的养成教育是外化与内化的统一,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知、情、意、行诸要素有机地形成合力,就能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人格,使学生素质逐步得到优化和提高。
在传统的德育课上,有的教师仅仅把力气花在正面显性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输上,很少从人格和心理角度来深化品德教育,使品德教育变成了机械的说教,失去了品德教育的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效应。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市场经济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必须转变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把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紧紧结合在一起,从而发挥品德教育的应有优势和效益。笔者认为,在德育课的人格培养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
小学生人格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责任感是人格因素中,最起码而又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现代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受长辈和父母的宠爱,自立意识差,依赖性强,尤其是缺乏责任心、责任感。本文主要阐述在学习、管理、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中心词:人格因素责任心责任感
心理学专家一致认为,一个人专门知识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条条道路通罗马”;而人格上的缺陷将贻害一辈子。在报纸上经常可见一些天才少年在网络上传病毒,窃机密,给国家和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的报道。这说明现代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不够,没有对知识负起应有的责任。这意味着现代教育不仅要有认知教育,而且更要重视人格教育,而责任感是人格中最朴素而又最可贵的人格因素。
一、剖析学生缺乏责任感的原因。
现代的学生绝大多数缺乏责任感、责任意识和责任心,特别是缺乏对自己、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在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变化的状况下,受物欲和金钱背后不良风气的影响,小学生在“过剩”的物质拥有背后,承受着严重的精神营养“饥荒”和精神“消化不良”。他们的理想、追求和人生观产生了模糊,更谈不上责任感。
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影响
摘要:人格是指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的综合体现。中学体育教育是提升中学生能力、培养中学生气质、磨练中学生性格的良好阵地,故而,对中学生人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中学体育教育以独特的教育形式,影响着中学生人格的形成,对中学生人格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塑造中学生健全人格的意义,以此论述中学体育教学对中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并提出加强中学体育教学对中学生人格形成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体育;学生人格;影响
健全与完善人格是中学生成长目标之一,同时也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培养与健全中学生人格,正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责任。体育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科目,体育教育实质就是战胜自我、克服困难、提升意志力与体魄,中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能够实现身心健康成长,从而能够达到人格健康发展教育目标。中学体育教育对中学生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其他学科知识不能够比拟的教育作用。中学生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有助于中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树立自信健康、向上的信念,从而促进中学生人格的形成。
一、塑造中学生健全人格的意义
(一)健全人格是中学生成长的需要。中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在此教育时期,中学生通过一定的知识积累与生活阅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初步形成阶段。此外,中学生还应该通过一定的教育渠道不断的完善与健全自身的人格,提升自身的心理素养与道德情操;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并积极参与到社会与教育活动中,在实践中发展自我与展示自我;而中学体育教育能够实现中学生人格的形成,中学生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能够提升自身的创作能力与适应能力,使自己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群体中,从而为今后的生活奠定基础(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是一个民族与国家发展的基石,同样也是一个民族与国家发展的支撑。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时期,经济结构的构建与社会主义的发展都不离开人才的作用。而人才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这就需要中学教育不仅要为中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课程教育,而且还应该提升中学生道德修养与人格素养,从而为国家发展提高实用型人才。而中学体育教育,能够弥补文化课程教育的不足,能够让中学生亲身体验运动,使中学生在运动中能够释放情绪,得到心灵的洗礼,进而完成中学生的人格。
二、中学体育教学对中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心理学视域下学生人格档案建设
摘要:学生心理健康对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至关重要。构建人格档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系统工程,是破译学生心理密码的重要开端。在构建学生人格档案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的指导理论和正确的建档原则,从根本上消除人格档案建设的障碍。文章简述学生人格档案建设的相关研究,分析当前学生人格档案建设现状,重点探讨了破译学生心理密码的技巧,证明人格档案建立是破译学生心理密码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学生;心理密码;人格档案
教育部颁布的《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意见》指出,现代学生教育发展进程中,保障学生心理人格健康化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我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高达36%,其中28%是因为学生心理健康而导致的犯罪,相比2016年,学生因心理人格问题而造成的犯罪率增长了10%。因此,学生人格档案的构建,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条件。学生心理密码是通往学生内心深处的钥匙,是透视学生心理的工具。心理密码是构建学生人格档案的辅助利器。
一、当前学生人格档案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学生人格档案的构建针对的主要人群是7-18岁的小中大学生。目前我国大中小学生人员总数为3.6亿人,而建立人格档案的仅为1.26亿,占总人数的27%,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人口中。以上数据说明,我国学生人格档案的建立还存在较大的空间。在学生人格档案构建的内容方面,一份标准的“人格档案”应当面向学生的心理、人生价值观及人际等内容,在此基础上的其他指标,像领导能力的指标仍然需要经过论证研究后提出最终的决定。根据抽样调查,我国32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学生人格档案中80%的内容只有学生心理素质这个单一的内容,且内容分散混乱。由此看出,目前我国学生人格档案建设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未真正落实。
二、破译学生心理密码的档案技巧
职中体育教学学生人格锻炼模式研讨
很多科学家对人格的定义都各不相同,从人格的发源来看,可以理解为在人生大舞台上不同人之间、或者同一个人身上不同体现的精神面貌。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即是让学生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具有高尚的品质、形成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人格塑造,使学生成才,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中职这一特殊的阶段中,结合中职体育这一特殊的学科,分析教育中对学生人格塑造的方法,通过中职体育教育,实现中职学生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
1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中职学生大多为16~19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身体发育正在逐渐的成熟。生理变化必然带来心理改变,中职学生对周围同学的认识相比初中阶段在悄然变化,懵懂的觉得不再那么亲密,有了些许的区别。
在学习生活中,更加的想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认可,更需要得到表扬,极力想得到独立。有强烈发表自己观点的愿望,有主观判断意识,渴望像成年人一样的拥有自主权。中职学生正处在生理逐渐成熟、强健体魄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处在发展初期,尚可进行雕琢塑造。
2中职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生没有初中学生的升学压力,也不像高中学生还在为分数起早贪黑、行走匆匆。他们的学习压力不大,可以花很多时间进行自己的兴趣活动。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容易产生松散,同时由于没有考核的压力,特别是像体育这样的“边缘”科学,很多老师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上课铃声响起,集合学生、点名,然后扔一大堆活动器材给学生,就可以自由活动一整节课了。这样,完全没有起到体育锻炼健康体魄的作用,更不用说体育的内涵、学生人格的塑造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定性的认识,一到上体育课的时间,有兴趣的同学就进行球类活动去了,活动中也没有组织和目的,就是平时的放松玩耍。没有兴趣的同学或看书、或聊天、或当其他同学的观众,无所事事,百无聊赖打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