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17:11: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生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国际学生管理思考
摘要:基于当前我国大力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背景,高校除了要培养出大量专业型素质人才,还要培育出一批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素质人才,拉近各国间关系的同时,增进学生间的情感,为全面创新高校国际学生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因此,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近年来工作经验及调研资料,对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国际学生管理进行思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校;国际学生;管理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对外贸易及发展方向越来越明确,有助于深化各国间的经济往来,也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带来了全新挑战,尤其是国际学生的管理。从当前高校国际学生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并不理想。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创新高校国际学生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专业教师广泛热议的话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及调研材料,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深度合作,构建跨文化沟通纽带
跨文化,从字面上理解对于与民族文化存在差别或矛盾的文化现象、地方习俗、行为习惯等具备全面、准确的认知,并能包容接纳此事物。要想实现跨文化交流,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尊重民族间的文化差异。首先,构建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定期组织开展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渠道,鼓励学生与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进行交流,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构建一支专业的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师资队伍。一方面,高校应提高教师应聘岗位的门槛,明确指出教师职称评定所需的条件,从基础入手扎实教师的执教能力;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多为教师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学习西方优秀教学经验,体验异域文化风俗,提升个人执教能力。同时,高校方面可以邀请国内外各领域专家学者到校分享经验,加强教师群体的信息交流,增强教师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优化国际学生管理工作奠定扎实基础。以笔者身边的国际学生为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上出现了问题,教师应秉承尊重文化差异的原则,以身作则教育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再遇到问题时,会第一时间寻求同学或教师的帮助,注重交流。
二、关注语言习得,促进语言发展
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管理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民办高等院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截止2017年5月,全国民办高等院校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占比约1/3。然而,相对于公办院校而言,民办院校由于学生生源层次低,学生管理方法强硬,缺乏人性化管理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导致民办院校的发展遭遇瓶颈,亟需转变学生管理工作方法,本文从转变管理理念、利用大数据创新管理方法、加强师资力量投入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
一、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有227所高等院校,其中民办高校69所,占比39%。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统计,截止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成人高等学校283所;在2631所普通高等学校中,民办高校达735所,在普通高等学校占比27.93%,可见民办高校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支柱,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也是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方式,它为更多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提高了我国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民办本科院校的特点
随着民办高校数量的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也不断提高,民办高校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层次和办学特色。但是由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在办学资金来源、教师队伍建设、管理理念上的区别,民办本科院校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一)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特点。从生源上来看,民办高校接纳的学生层次普遍比较低,学生之间的互异性较强;很多学生个性比较强,普遍比较自我。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以及自媒体的发展,学生更多的迷恋网络、新媒体,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减少,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缺失。具体表现为:学习上,缺乏浓厚兴趣,上进心不强,缺乏对知识的深入挖掘和钻研;行为上,缺乏对制度和规范的认知,自我约束能力差;知识储备上,文化基础薄弱,社会知识较丰富;综合素质上,综合水平比较高,社交能力比较强。(二)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管理特点。民办高校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环境及市场需要,使其管理理念和方法和公办高校有所不同。首先,民办高校管理制度不严谨,缺乏一套成熟的、常规化的、持续机制,制度经常朝令夕改,经常会随着人事任用的改变而改变;其次,民办高校的管理理念以硬性规范为主要行为指南,缺乏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的口号往往无法真正落实;最后,从管理的效果反馈来看,民办高校往往忽略学校制度制定的意义以及制度的讲解与宣传,强调服从,强调学生违反规章制度的后果,偏向惩戒,而不是用惩罚来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规章制度。(三)民办高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及师资特点。民办高校作为公办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而且录取分数及相关门槛相对公办院校来说都比较低,从而促使民办高校生源比较庞大,导致管理难度加大。第一,由于各个地方的民办高校其专业设置很多都是依托本地的产业、经济发展而设定,这就形成了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类别少,但同一专业人数比较多的局面,很多经管类的院校往往一个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班级竟然有20多个,学生多达1000多人。第二,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相对公办高校来说比较薄弱,拥有教授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寥寥无几,其中还不乏一些教授是从其他公办院校返聘过来的老教授,民办高校自身培养的高职称人才比较少,基本上很多都是刚毕业或者毕业没多久的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在创新性和接受新事物上比较有优势,但是缺乏一定的授课经验,而且这些新老师流动性也比较强,从而影响了民办高校整体师资力量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从学生管理的主体辅导员来说,面临着和教师一样的困境,辅导员队伍相对来说比较年轻化,流动性也比较大;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作为深入学生工作一线的管理人员,相对于任课老师的流动而言,辅导员的流动对于学生的影响更大,更深远。
学生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那么什么是学生管理模式呢?所谓模式是指一种标准和样式.现代汉语辞典对模式的解释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我们也可以将模式解释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以此为基础,学生管理模式是一种动态的学生管理程序和套路,它既不等同于学生管理实践,也不同于学生管理理论,学生管理模式是将学生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沟通起来的桥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管理模式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对高校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研究,我们可以将我国的学生管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生工作体制的建立阶段,这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末.这一阶段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创始阶段,囿于国情和教育认识的限制,在这一阶段的学生管理中,政治学习占了很大成分.基于此,我们将这一时期从事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称之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者”.在这一时期的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及学生的奖助学金分发等.第二个阶段是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80年代末期,约十年.这一时期正处于我国教育的转型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先后出现了“党委青年部”、“党委学生部”,用于实施对学生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形势任务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负责配合校党委组织部做好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指导团委和学生会的工作.这一情形在八十年代又有了新的变化,大多数学校将党委学生部与学生处合并,成立了统一管理学生工作的机构,并逐渐的设立了专门管理学生分配工作的机构,对于学生管理比之以前有了很大细化和深入.
第三个阶段从九十年代至今.这一阶段是我国高校的大变革时期,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大变革时期.九十年代之后,我国高校开始逐渐扩招,使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体制也在发生改变,从以往的分配工作到学生自主择业.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开展及网络的普及,使得学生对社会和世界形势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综合以上这些情况,我们认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内容也就越来丰富.但是由于体制和经验的限制,我国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理念滞后,没有能够跟上时展的需要.所谓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就是指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宗旨和思想.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开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人才无疑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占据有利形势的决定性因素.基于此,我们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学生工作管理理念.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在目前的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者的意识和理念是一种教育者、管理者的思想,甚至存在类官僚性质的思想观念.在这种理念之下的学生管理模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其次,学生管理体制的欠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和产生学生管理理念滞后的原因是一样的,都是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结果.就目前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而言,可谓党、团、政并存,从形式上看机构和体制非常的健全,但是在具体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就会发现其效率不高.针对这种问题,增加管理人员无疑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从扩大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学生会及学生社团来辅助学生管理工作.
再次,以辅导员为代表的学生管理人员队伍的不稳定及其管理理念问题.辅导员可以说是从事学生工作的主体,其本职工作也是学生工作,这可以说一个基本常识.实际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辅导员的情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专职辅导员;一类是兼职辅导员.据目前的辅导员的年龄来看,大都是以年轻人为主.就目前的形式而言,能够留校或者在高校担任辅导员工作的年轻人,无疑都是优秀的,但是他们究竟能给与之年龄相似的大学生多少辅导呢?这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我个人接触过很多学校的学生,也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对辅导员的看法进行了一定的了解.从他们反馈的信息中能够发现他们对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由刚毕业大学生、研究生担任辅导员工作的辅导员的不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首先,我们要清楚辅导员就是为学生服务的.在选取辅导员的过程中,要注重其工作能力、知识构成,但是更要注意其对学生的态度及其服务意识.在选取辅导员的时候,一定要减少那种以辅导员为跳板,将其视为临时工作的人员担任辅导员的现象.当然这种情况不仅仅在辅导员中存在,在团委书记等也是存在的.我知道这样一个案例,学校组织义务帮助餐厅打扫卫生,这既是学生评价的一部分,也是学校对学院的评价的一部分.其中一女孩儿因为“例假”,肚子疼的厉害,但是她仍然坚持参与了餐厅回收餐盘的义务劳动,而餐厅的员工则很悠闲的坐在那里聊天.女孩坚持参与义务劳动,我们不能不说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但是其不敢不参与的原因却是怕团委书记骂.这是实实在在发生在学生中的事情,类似的现象恐怕还有不少,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说是高等教育的失败.通过类似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管理工作中服务意识的落后,甚至是根本全无,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视学生为给自己谋取将来升职的工具,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没有人文关怀,其素质不能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需要,有待提高.最后,对学生社团活动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限制.
高校学生管理策略
一、强化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及管理现状
(一)强化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强化是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必然要求,因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只有在这一层面得到加强并推进学生的管理制度科学公正性发展,才能够使得高校稳定有序的发展。对学生管理的强化也是全面连锁式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是完成高校中心工作任务的根本性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能够得以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加强是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社会法治化进程的需要,所以要能充分加强学生管理的重视度。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分析
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来看,在诸多问题方面还没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辅导员工作的两极化倾向,对学生的接触相对较少,并且对学生也缺乏着信任,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还有就是学生工作存在着形式化现象,并没有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在工作体系和内容上表现的较为庞杂,从而就导致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困难重重。另外,高校的学生管理的方法比较单一化,从管理的方法来看主要就是采取灌输式的方法,以说教为主。这一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对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教育环境以及对象的变化没有充分重视,所以就很难对新形势的发展需求相适应。还有就是高校管理的不规范,人治管理比较突出,在管理的评价体系方面还没有得到有效完善,领导和学生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二、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原因及解决策略
校园文化促学生管理思考
一、浓厚人才培养氛围,“全员管理学生”
在高校校园文化的众多内涵中,培养优秀人才应是一根主线,这本不应该成为问题。但由于受各行各业“量化考核”的影响,近年高校也有了诸多形式的评估和排名。我们知道,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十分复杂,涉及到“学苗”质量、学制差别以及人才培养“缓效性”等问题,即便采取各种手段,也难以对各个高校的“当前状态”打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分数,于是考核的项目更多指向了“科研成果”。据此进行的评估和排名虽未被广泛认同,但对高校的影响十分明显,许多高校纷纷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争取立项和上。而人才培养由于在这样的评估和排名中“显示度低”而不同程度地被挤出了关注的视线。对此,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不久前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在于培养人才。对高校来说,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才培养,都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2]高校的整体人才培养未被足够重视,作为诸多培养手段之一的学生管理,自然不会被更多关注。不少高校的情况是:只在涉及校园稳定和有了突发事件时,才感到学生管理十分重要,才把学生工作系统充分调动起来;而“危机”一解除,又“马放南山”,回到了老样子。所以,学生管理要真正做得好,归根到底,是高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努力冲破上述评估和排名等虚荣的樊篱,克服“短期意识”,端正教育思想,回归本质属性,把人才培养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从而形成从上到下、从机关到院系、从教学到后勤、从课堂到寝室浓厚的校园整体育人环境;随之形成从书记校长到各级干部、从授课教师到辅导员、从阅览室管理员到宿舍管理员的学生管理氛围。若高校形成了这样的环境和氛围,那么学生的管理将呈现如下状态:
1.学生管理实现“全覆盖”
教师在课堂上严格要求、认真考勤,有效督促自制力低的学生用心学习,阅览室管理员及时提醒学生关闭手机、不交头接耳等,维护良好自习环境,宿舍管理员经常检查学生寝室卫生和遵规守纪情况,等等,如此就相当于在学校的各种场合都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养成训练,这无疑有利于学生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
2.可及时处置学生事务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规模庞大,许多学校的在校生都有数万人之多。这样大的人群,加之学生情绪易冲动,发生矛盾和影响秩序的情况在所难免,有的情况不及时处置易酿成事端。高校各方面人员均负起管理学生的责任,就可“分兵把口”,从而有效避免产生不良后果。3.辅导员不再“孤军作战”如上所述,学校教育中的各个方面都从各自的角度介入到了学生管理之中,等于辅导员的工作处处有了“援手”。与此同时,学生管理工作本身的价值会得到更多的认可,辅导员的劳动付出也更容易得到其他岗位“同行”的理解,进而得到更多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其还可从“专业”的角度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学生管理影响因素探究
内容摘要: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点内容,本文首先分析了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细致讨论了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具体的影响因素有学生管理制度、管理工作执行力、严中有爱的管理方式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旨在为学生管理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生管理;管理工作;管理要素
时下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是九零后学生,这些孩子是在我国步入小康社会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从小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下生活;也是独生子女一代,他们显著的时代印记是以自我为中心。学生们强烈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的难度。此外,高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在中小学时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缺乏学习自主性。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管理难度。高职院校是以为国家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为宗旨的办学机构,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以提升高职学生质量成为了教育领域当下的热点研究课题。
一、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模式守旧,缺乏创新性。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采取的是传统模式。这种传统模式在一定历史时期曾对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管理模式把学生当作管理对象来看待,没有把握学生对个性、尊重等方面的需求,在管理方法中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甚至逆反心理。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创新精神,依赖性强。这种缺乏科学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管理模式已经与时代的发展脱节,无法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需求。
(二)缺乏专业教师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核心是辅导员,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把班级管理好,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关键。但现实中,辅导员不承担教课任务,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了解有限,并且辅导员管理的事务繁多,很难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三)学生管理工作的执行能力不强。很多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是由学生会自行开展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多数是同班同学或者同系同学,对于部门违反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行为并没有进行公正的处理。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公信力,最终导致了学生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艺校学生管理模式
一、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
1、个性鲜明,感情细腻,但相应就显得组织纪律性较差艺术院校的学生长期接受专业的艺术教育和熏陶,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主观性就特别强,这一方面说明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且敢于表达,是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表现,但与此同时这样处理事情和与人交往过程中就会出现较多的问题。这是因为艺术教育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感性思考,而理性思考则相对缺乏,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下,既有可能导致学生片面的追求名利、过于现实,也有可能导致学生过于爱好标新立异和激进,以先行者和开拓者自居,不可否认,这些在一定的程度上作为学生应具备的品质和思想,但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则更多的是障碍,因为学生在这样一种思想状态下,组织纪律性较差,既不能很好的融入到一个常规的集体中去,也很难和他人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2、思维活跃,创造力强,但相应就显得集体观念淡薄活跃的思考能力和较强的创造能力是艺术院校在培养学生时的重要目标,因为这样一种培养才能够真正的建立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能力,但这同时还是一个度的把握和各种利害关系之间平衡的关系。学生在长期的专业培养下,既养成了个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独立创作的能力,但同时也养成了独来独往的习惯,集体观念极为淡薄,有的甚至还会有一定程度的敌对情绪,这样一种情绪的控制下,学生就很难正确的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缺乏大局意识。
3、专业特点强,艺术情结浓厚,但抗逆能力差艺术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在个人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上表现的非常明显,一方面是强调行为的放荡不羁,另一方面则强调性格的特立独行。他们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很大程度上存在浪漫情结,在现实中就显得思考问题过于简单、好恶过于分明以及对于外界的刺激和伤害过于敏感,在现实的生活中就很容易受到影响甚至是伤害。除此之外,艺术院校的学生因为专业的原因,参加演出和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多,这样一种风光无限的经历加之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使得很多学生很难从这样一种角色中走出来,一旦在之后的生活中遭受太大的落差,心理上就会很难接受,这样一种情绪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甚至可以认为是危险的。最后一方面就是艺术院校学生的个性较为极端,这是一种整体性的表现,也就是说,有的学生特别的开朗,有的学生特别沉默,很少有中间常规性格的,这样的极端性格不仅仅是对学生将来的处世和生活会造成障碍,甚至是在学校内部时,这样两种极端性格的碰撞也是很容易出现较大的问题。
4、文化基础薄弱艺术专业学生普遍性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这是多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既有国家招考政策上的原因,但更大程度上是学生自身意识上的问题。艺术院校的学生因为在专业课上较强的优越感,往往就会忽略理论学习,这样的结果就是艺术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在知识面上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思考问题自然也就缺乏必要的深度,思辨性也不强。
二、艺术院校学生管理的两个原则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管理研究
一、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及研究依据
了解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须先明确高校学生管理的内涵,陈瑜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在内涵上界定为:高等学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非事务性及课外活动等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以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组织活动。本研究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活动、非事务性管理等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随着我国高教改革的速度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化,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程序不够规范,思想工作体制相对滞后,专门针对创业而进行的学生管理更是少之又少,国内外针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欠缺。通过学生管理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在高校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创业引导多停留在举办创业活动或简单的政策宣传的层面,在这一方面也缺乏完善的体系。学生管理是学生除了教学外接触最多的一种教育形式,在此所研究的是借助学生管理的平台来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通过学生管理来引导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创业。
二、规范学生管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业的意义
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正处于逐渐成熟阶段,随着社会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学生事务管理已经拓展到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就业指导、后勤服务等领域。在学生管理方面若只是有事才进行教育或者毫无目的的教育,不形成系统性,这样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创业培训不应只停留在专业教育上,如果在学生管理上对此加以教育,将会对学生的创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激情、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安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上的安全隐患,增强创业的危机意识;通过就业指导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创业。有目的的以创业创新为导向进行教育,通过长期的培训,多方面的引导和熏陶,以此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素质。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需具备的素质
1.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是创业的重要保障
“6S”管理与学生管理的融合
1高职学生管理的社会背景
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用人规格的高要求,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高职院校的新管理方式大多尚未成熟,目前大多学校采用的是循规蹈矩的传统方式管理,与现在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有一定的偏差,所以管理方式的改变势在必行。目前在高职院校就读人群大多是“95后”,他们崇尚自由,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再加上学校传统的管理方式没有完全得到“95后”学生的认可,管理起来并不顺利。当今,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职业性”和“技术性”的教育。
2“6S”管理概念及目的
2.1“6S”管理概念。“6S”管理起源于日本,是一种管理模式,字母都是以“S”开头,所以简称“6S”。“6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2.2“6S”管理目的。“6S”管理模式下的校园,增强学生和老师责任心的同时,学习效率也得到提高,为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校园环境多元化,学习知识环境得到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也随之改变,道德素质得到提升,进一步体现“6S”管理在高校中应用对社会的影响,它的使用最终实现协作队伍、社会的共赢。
3明确“6S”管理的实施对象及实施原则
3.1明确化分析。据调查研究显示,“6S”管理施行过程中主要有3个管理对象:人、物、事。首先是人,主要是对工作人员工作品质进行管理;其次是物,对物要求摆放整齐,归置安全;最后是事,对工作效率的提升和工作过程的强化[1]。3.2实施管理原则。有3个原则:首先是长久性原则,本原则需要管理过程中对人员素养强化,全校师生长久地遵守和保持;其次是美观性原则,主要是在现场场景中得到体现,展示出让现场人员舒服的效果;最后是效率化原则,从管理中体现,归置的位置一定要保证工作效率高,位置定置要考虑全面。
学生管理心理学论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并逐步完善管理能力,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实施管理。但是据调查发现,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认识不到位、相关教材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够、师资力量欠缺等等。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一定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提高其应用,加强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一)健全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
现如今,教育教学新观念不断深入推进,现代化教育是集学科教学和管理于一体的教学内容。在新的时展背景下,我们一定要摒弃固有的老旧思想,转变管理观念,健全思政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将心理学内容贯穿于其中,并强调管理的积极作用,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基础,促进学校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成果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与人的思想内涵有关的教育内容,心理学使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够外化为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在学生的行动、技术等各个方面。有些高校虽然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利用的过程中却无法使其有效的发挥。因此,各大高校一定要加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切实应用到管理中来,构建符合新时代的管理形式,逐步转变教育者的思想理念,坚持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完善学校管理水平,加强学校管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