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17:08: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生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生观

学生荣辱观研究论文

目前处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八荣八耻”的提出非常及时,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把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项长期任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要加强思想建设.因为知荣明耻的目的在于践行,要确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做文明合格大学生!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荣辱观价值多元化

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胡总书记讲话既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青少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又指出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不但要领会在心里,更要落实到行动,从细微着手,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关注时事变化,热衷公益事业,勇担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八荣八耻”是一种尊严导向、价值导向和责任感导向,学习它关键在于认准做人的规范,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和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八荣八耻”让人们明白了应该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现代社会生活多样性,给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不论怎样选择,都不能离开做人的底线,都不能颠倒是非,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我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必须树立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它应当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也应当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准则。

查看全文

大学生党员正确的人生观

敬爱的党组织:

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人有什么不同?”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回答:“平庸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这似乎是咬文嚼字的解答,却揭示了人生重要意义的价值哲学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看似平常的话语里包含了对需要,人生价值取向,人生价值意义等问题的看法。

人生价值是指人在生命历程中其言行对他人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功用。人生价值取向是指在各种不同甚至相反的人生价值中选择其一作为自己人生指南的行为。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同,其人生价值取向也就不同。对他人和社会是只讲索取还是重在奉献,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人生价值取向。共产党人认为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而服务就是奉献。同志对此作了高度概括,将其经典式地表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共产党人最为崇高的人生价值取向。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人应当更好地坚持这一人生价值取向,这不仅是保持党的队伍的纯洁性,推进党的事业的要求,也是人民的呼唤、时代的呼唤。

而今在在大学我们普遍都感到郁闷,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觉得郁闷,受到处分觉得郁闷,考试挂科觉得郁闷,失恋更感到郁闷。总之,凡事都郁闷。我们之所以会有此心理状态归结于人生没有理想,生活没有目标,从而失去了精神支柱,进而就会觉得生活毫无乐趣,简直太无聊了。其实人生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而永不休止地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自身的价值才有可能实现。公务员之家: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人生价值,首先必须认识人生价值,人生价值评价,从而作出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并利用社会历史提供的有利条件,发挥自身潜力。大学生党员作为党的代言人,更应该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说树立远大理想仅是一纸空谈,人生价值的实现最关键的因素是要把理想和行动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远大理想,体现自身的价值。今天的学生党员,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代的学生党员应该具有时代的使命感,从而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全面发展,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查看全文

医学哲学观培养医学生思索

医学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诞生而产生、丰富与发展。考察人类医学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不同医派无一不是从哲学中孕育而生,在哲学中得以成长、发展的,二者具有鲜明的同源性。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在论述现代生物医学模式不足时,提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现代医学新的发展模式,这标志着医学的模式正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种充满了辩证统一思想模式的转变,也更加印证了恩格斯“自然科学向哲学辩证思维复归”的观点。现代医学哲学模式的建立对未来医学人才的思想品德、专业理论、医疗技术、临床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只有知识更加广博,具有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式、全方位、统一整体辩证的思维能力,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其本质就是按照系统医学哲学观来培养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以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随着医学教育内容和标准的全球化、国际化,按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来评价医学院校及医学生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名合格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医学专业素质,而且应有高尚的医德,只有这样才能把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医学是一个需要付出毕生精力的学科,因此要有“笃学精术”的品格,要培养学生刻苦求学的意识,尊重科学知识,踏实钻研的精神,树立修身为本的理念。坚持修身为本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敬业精神,在未来职场生涯中能够把患者的健康利益放在首位。因此,医学教育应该重视学生思想的“顶层设计”——构建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医学生具有哲学家的品质:大公无私、谦虚、高尚、沉着、冷静的判断,具备必要的知识,无邪,不迷信,用冷静的思想和理性的经验去探索病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一些西方哲学思潮相继传人,各种流派的思想也纷至沓来,如何明辨精华与糟粕,不被西方的拜金主义思想影响,对医学教育提出了重大挑战。能不能从思想上给学生以“顶层设计”,给学生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育,在当今医学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主张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指导医学生的教育与实践,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抛弃狭隘的功利目的,培养超脱的心境,塑造追求真理、探讨医理医源、关怀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境界,从而提高医学生自身科学研究与坚持真理、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尚情怀与素养。对医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要突出“人文关怀”教育,把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而只有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深入人心,以维护生命作为医学最高使命和职责,医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才能恪守职业道德,才能摆脱“技术至上”“物质至上”的观念束缚,从而构建起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人文理念,使思想教育成果延伸和渗透到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之中。

二、以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学生的人生观

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使医学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就是不断将现代科学技术向医学领域持续、全面引入的过程。在生物医学模式下,人们对疾病的研究和对患者的治疗更为专业和深人,生物医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临床的诊断率和治愈率,但也存在致命的弱点:重视技术、物质和人体,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性。由于科学技术的大量介入,医学的“人文性”正在逐渐地丧失,表现出明显的失人性化倾向。医疗服务的过程也成为工业流水线式的操作过程,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对被服务者的心理关心,只重视“病”的存在而忽视了“患者”。当前,多数的医疗纠纷、医患冲突大都产生于这种失人性化的服务,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医生仅仅是对“病”感兴趣,而忽视“病”的主体——人的心理和社会状态,使其自尊心受到漠视与侵害,从而对医疗过程产生不信任,甚至抵触、对抗。现代医学模式的兴起和发展,使现代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更为密切,使医学研究更多注意到人的整体性、社会性、自然性等属性,使医学教育趋向综合化、整体化、多元化发展,回归到了人文关怀和人道思想上。因此,现代医学教育必须加强医学生系统医学哲学观的培育。使学生树立起宏观与微观、静止与运动、整体与局部及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观,不再以静止的、孤立的、形而上学的方式看待分析生命现象,以应对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要求。基于以上医疗现状,近几年,医学教育把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放在了一个重要位置。这些将来从事医疗工作的“准医生”们,如果没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没有正确的人文理念,很难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要改善医疗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就很难实现。因此,医学教育要着眼于医学生的人生观教育,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以系统医学哲学观来构建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正确的人生观来构建医学生的职业生涯。我们在医学生教育中挖掘整理当代医学大师的人文精神,为医学生人生观教育积累生动活泼的教育素材,发挥医学大师们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激励和教育医学生。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对医学生而说,人生观既是对自己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也是对他人的看法和态度。通过当代医学大师的人格示范作用,挖掘他们的精神财富,运用于医学人文教育之中,突显他们的榜样的力量,是对医学生进行人生观培养的一剂良方。医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善待患者,自觉维护医学职业的真诚、高尚与荣耀,才能担当起社会赋予的增进人类健康的崇高职责。

三、以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学生的世界观

查看全文

学生科学发展观学习内涵

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使广大学生党员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学生党小组于2009年5月13日晚19:30在学生公寓自习室举行“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辅导(二),本次辅导主讲为学生工作处白海文老师。

本次辅导内容为: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以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同时要关心每一个人的利益要求,关心人的价值、尊严和权益,满足人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努力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落到实处。

查看全文

写作教学怎样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写作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想要学生创作出文质兼美的作文,除了要加强扩充学生的词汇知识储备以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写作素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创作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

一、创设多媒体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不仅是学生产生主动探索和学习行为的第一要素,也是完善学生观察能力的助燃剂,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先调动学生的观察积极性。但是从以往的语文写作教学来看,大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采用的方法欠缺科学性,他们在选择被观察事物过程中,鲜少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不但会致使课堂气氛变得枯燥沉闷,也很难调动学生的自主观察积极性,从而阻碍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和谐发展。面对这种不良局面,教师必须积极改进观察能力培养模式,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出发,结合具体的写作课程内容为学生创设多媒体写作情境。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写作素材的观察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为语文课堂增添更多智慧元素,从而实现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初步培养。比如,在以“小动物”为话题的写作课上,这一话题下可以观察的事物是非常丰富的,教师能够应用的观察能力培养素材也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在多媒体资源中搜集一些外形有趣的动物资料作为学生的观察素材,如小蝌蚪、长颈鹿、松鼠、孔雀等,不仅可以让课堂气氛变得生趣盎然,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接下来,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素材,并尝试用口语描述每种动物的外形特点,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能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对写作内容产生基本的认知。最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将观察到的收获整理成作文,不但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成功增进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强化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想要学生具备超强的观察能力,必须先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使观察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才会自然而然持续提高。作文写作的灵感和素材大多源自于生活,生活中不仅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也是一个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大课堂。小学生在成长进程中每天都经历着生活,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对文学的理解、对创作材料的积累,都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新课标倡导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理念,这一指导思想为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指明方向。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夯实生活化教学思想,积极在习作课堂渗透生活元素,一方面可以拉近写作和生活的距离,提升学生的生活意识,另一方面也能拓展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悉心观察生活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写作能力,彰显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的优越价值。比如,在以“亲情”为话题的写作课上,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可以为学生播放电视剧《家有儿女》的片段,实现生活元素的初步渗透。接下来,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讲述生活中和亲人相处的二三事,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与表述能力,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来自亲人浓浓的爱以及亲情的可贵。最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关于亲情的故事和细节书写成文,有效培养学生观察习惯的同时,也能使学生的作文内容更具抒情性和感染力。

三、教授写作观察方法,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

查看全文

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引导教育探析

摘要:新的时代条件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升,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也受到了较大影响。当前,大学生群体消费行为和消费观总体来说是比较理性的,但也仍然存在问题,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培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加强引导教育。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引导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代的到来,消费水平显著提高,消费选择多样化,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层次进一步提高等,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1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观的现状及特点

1.1消费自主性提高。大学期间是学生从依赖父母走向经济独立的关键过渡期。大学生群体依然成为当今消费社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据《2016中国校园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大学生消费市场总规模达到6850亿元,这样巨大的消费规模正反映出大学生消费自主性的提高。过去,大学生在生活方面相对依赖父母,经济上很难实现独立,消费自主性更是奢谈。而如今的新时代下,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作为大部分大学生经济主要来源的家庭供给也显著增加,这些都使得大学生消费自主性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跃,使得大学生获取收入的方式不断增多,除了传统形式的打工兼职外,以网店、微商和代购为代表的个体经营以及网络主播和个人自媒体为代表的自由兼职也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基于新媒体的主要赚钱方式,有相对可观的经济来源,这也大大增强了其消费的自主性。1.2消费结构变化。当前,中国正迎来一轮消费升级的浪潮,传统的生存型、物质型消费开始让位于发展型、服务型等新型消费。而大学生消费对该种新型消费的适应度相对较高,消费结构也随之改变。大学校园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与社会普通民众的消费结构已经逐步接近,形成了以基础生活消费为主,数码产品其次,教育培训与文化娱乐并存的消费结构。在大学生消费结构中用于提升自身素质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消费比例正在逐步扩大,他们愿意将更多的资金花费在提升自己的能力、视野及精神享受方面,让自己变得更好。与过去相对单一、呈线性的大学生消费渠道相比,当下大学生的消费渠道呈现出扇形。当然,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结构也会受到了地域、性别、高校以及所读专业的影响。以性别为例,在有多余可支配“收入”的前提下,大学生中男生更加喜欢购买数码,游戏装备等产品,而女生则更喜欢在服装、化妆品等领域进行消费。1.3消费观念转变。大学生消费习惯的变化与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整个社会消费观念的转变是相呼应的,个性化、多元化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消费观的显著特征。比如有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在发展,消费是动力,追求前卫和引领社会消费潮流也是大学生对社会进步的贡献。”这便使得时尚和新潮成为大学生消费的流行趋势和消费个性化的表现形式。作为消费主力军之一的大学生群体,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观念领先,可以在新时代下第一时间吸收各领域各方面的消费信息。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品牌、价格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消费的达成更多取决于消费者自身对产品的感觉,受到观念的变化和驱动。此外,在互联网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先消费,后付款”观念深受大学生青睐,大学生向往自由、独立的消费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可见,新时代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日新月异。

2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观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语文学生观指导教学论文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至今已经十六年。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对教育对象——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明确的认识过程。其间遇到了不少问题,也存在许多困惑,这些促使我对教学实践不断地思考。

第一次教《背影》这篇课文,我是按照很规范的教学模式进行的,介绍背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特别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具体分析。例如:“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动词所包含的人物思想感情,这些动词如何用得好,不可替换等等。但是,学生学起来并不认为这篇名作精彩,讲到这段内容,学生还觉得很好玩,很可笑,甚至认为父亲给儿子买橘子这样的小事,实在不值一提。作为语文教师,我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当作重要任务完成,精心设计,认真落实,学生却并不喜欢,他们没有真正领会到《背影》这篇文学名作的艺术魅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后来,我又两次教这篇课文,换了教法:我先谈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讲父母对我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特别是母亲在我插队、考大学、择业等重大问题上对我的支持和鼓励。然后由学生谈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谈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在这两次教学中,学生都非常激动,发言十分踊跃。更令人感动的是,两次都有学生含着热泪向大家讲述父母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接着师生一起学习《背影》,学生的精神状态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不但不笑,而且连让学生表演父亲爬上月台的吃力动作,都非常投入。在这样特别的情境之中,师生一起认真体味、分析了文章的语言,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和。

我曾经把大量精力放在研究教材、教法上,放在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因为我最关注的是学科能力。然而,《背影》一课的两种教法所带来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给我的触动很大。我问自己,我在教学中首先关注的应该是什么?

按照传统的教育观,教师把学生仅仅看作学生,那么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课,就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学生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思想、情感、心理、个性等或是被忽略,或是被置于次要地位。而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甚至是以听代思的学习。师生双方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主宰一切,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缺乏“人”的互爱与互信,缺乏民主的、融洽的教育气氛。但是今天,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迫使教师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看待学生。教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这样对待学生,似乎已经不可能。现代社会更注重的是人本身——人的潜能、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人,要确认学生作为“人”的地位和作用。因为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以往教学理论和实践所看到的诸如教材、教法、作业、分数等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学生的认知活动(学习活动),绝不仅仅是大脑的思维活动,绝不仅仅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活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有行为的人全身心都参与和投入的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其次才是学生的认知活动,才是教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学生的认知活动也只有在首先成为了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活动的时候,才能够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正像前苏联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的:“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悟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

查看全文

初中化学学生元素观研究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成良好的元素观是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元素观的构成需要对自然界中所有物质实质组成成分进行有效的理解,学生能在构成元素观的基础之上提高化学学习兴趣,并对化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本研究针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元素观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初中化学;元素观

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化学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元素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采取循环渐进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认识物质,通过利用化学知识来进行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化学元素是化学学科发展的基础,是初中化学这门学科的核心内容,因此化学元素观念是化学教学中的核心观念,有必要对培养学生元素观的具体措施作进一步的探讨分析。

一、联系化学发展来使学生的化学元素

观概念得到深化在化学这门学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元素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同时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对世界本源的探索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去对化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感悟,并且通过化学这门学科的几次较大的发展经历以及变革来帮助学生对元素观的形成以及发展进行了解,以此来使学生能对元素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开展化学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可以从较远的时期来进行讲述,甚至可以追溯到盘古开天辟地,再到春秋时期水生万物、气成乾坤的物质元素概念的讲解,一直到人们对这一说法并不能对世界和自然进行较好的解释有所认识,才将多元素概念提了出来。从水土气这几个元素概念到水土火气四元素概念,然后再到之后我国沿用了上千年的五行观,也就是金木水火土这几类元素构成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在西方文化启蒙运动发展过程中,化学这门学科也正在不断地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在十九世纪初也就有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同时将原子量进行了准确的测定,直至此时元素才与原子量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并对原子量不同的原子也就是不同元素进行了确定。直至1923年,在国际上才对元素有了基本的共识,并且根据不同原子的带电荷数以及原子的不同,对原子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进而对当前这个物质世界上大多数的问题进行了合理的解释。教师向学生讲述化学发展史之后,能帮学生对元素观的概念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元素观。

二、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元素观基础概念的建立

查看全文

简述美术教学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摘要]观察能力的培养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通过观察,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丰富的表现力,还能发展他们眼、脑、手等感官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低年级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进行实践活动,丰富对生活的感知与体验,学会从整体出发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美术课堂中,教师可通过“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营造良好的观察氛围”“教给观察的方法”“采用多种绘画形式”等策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关键词]低年级;美术教学;观察能力;培养

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其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审美力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过观察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丰富的表现力,以及眼、脑、手等感官综合运用的能力,还能为绘画创作搜集素材,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同时,学生通过观察进行实践活动,既能丰富对生活的感知与体验,又学会从整体出发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更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所谓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人们在观察实践或有关训练中形成的观察事物的能力。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犹如给予他们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让他们走进知识的宝库,这种能力是极其宝贵的,对学生进行各学科的学有裨益。基于此,我在观察活动中对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低年级学生观察的目的性不强,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很明显,知觉的选择性比较弱,且他们在观察事物时常常只看表面现象,不能够仔细、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注意力也往往集中在那些次要的、与观察目的联系不大的地方。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教师应向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和范围,使整个观察过程围绕预设的目的进行,这样的观察才会持久、有效。例如,教学生画画之前,我让学生在家里找一根羽毛,并练习画一画羽毛,有些学生几秒钟时间就画完了。我请学生把羽毛带到班上,自己也带了一根羽毛和放大镜,课堂上先让学生观察羽毛的样子,并结合自己的画画讲一讲所见到的羽毛的造型、特点,再让学生利用我准备好的放大镜近距离地对羽毛进行仔细观察。同时,我给予提示“注意观察羽毛的线条”,这样学生就会发现羽毛的独特之处。接着,我请学生与我一起来画一画自己观察到的羽毛。这时,学生画出的羽毛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羽毛的线条千姿百态,有弯曲的、折线的、波浪线的、直线的,有的还会出现一些小点。我告诉学生:“把这些线条有序地进行排列,就是我们线描画中的基本方法。”最后,我引导学生把明确观察目的前后的画进行比较,使学生发现明确观察目的后的作品画得更仔细,特点把握得更好。

二、营造良好的观察氛围

查看全文

语文学生观指导教学论文

[内容]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至今已经十六年。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对教育对象——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明确的认识过程。其间遇到了不少问题,也存在许多困惑,这些促使我对教学实践不断地思考。

第一次教《背影》这篇课文,我是按照很规范的教学模式进行的,介绍背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特别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具体分析。例如:“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动词所包含的人物思想感情,这些动词如何用得好,不可替换等等。但是,学生学起来并不认为这篇名作精彩,讲到这段内容,学生还觉得很好玩,很可笑,甚至认为父亲给儿子买橘子这样的小事,实在不值一提。作为语文教师,我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当作重要任务完成,精心设计,认真落实,学生却并不喜欢,他们没有真正领会到《背影》这篇文学名作的艺术魅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后来,我又两次教这篇课文,换了教法:我先谈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讲父母对我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特别是母亲在我插队、考大学、择业等重大问题上对我的支持和鼓励。然后由学生谈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谈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在这两次教学中,学生都非常激动,发言十分踊跃。更令人感动的是,两次都有学生含着热泪向大家讲述父母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接着师生一起学习《背影》,学生的精神状态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不但不笑,而且连让学生表演父亲爬上月台的吃力动作,都非常投入。在这样特别的情境之中,师生一起认真体味、分析了文章的语言,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和。

我曾经把大量精力放在研究教材、教法上,放在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因为我最关注的是学科能力。然而,《背影》一课的两种教法所带来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给我的触动很大。我问自己,我在教学中首先关注的应该是什么?

按照传统的教育观,教师把学生仅仅看作学生,那么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课,就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学生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思想、情感、心理、个性等或是被忽略,或是被置于次要地位。而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甚至是以听代思的学习。师生双方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主宰一切,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缺乏“人”的互爱与互信,缺乏民主的、融洽的教育气氛。但是今天,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迫使教师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看待学生。教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这样对待学生,似乎已经不可能。现代社会更注重的是人本身——人的潜能、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