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16:57: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生个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学对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综述
摘要:学生的个性化其实质就在于学生思维方式的个性化,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个性化能力的培养,思维方式的正确性可以提高探究知识的效率,是决定探究成败的关键因素,更是对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的核心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关注学生在探究知识中实现学习能力的个性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个性能力、培养
一要重视训练学生独立思维个性化的毅力
在以往的应试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常常被教育者引向片面发展的方向,教师只加强了学生的应试能力、机械性记忆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独立发展,从而相应的削弱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不适应时展的进程,时代要求教师改变不适宜新世纪的教学方式,学习先进的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去进行施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碰到问题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去摸索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学习经验,在课堂中应该注意增加设计题型,按照题型要求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尽可能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题让学生去验证结果和寻找规律。我们在教学中常可以见到有些学生遇到问题缺乏独立思维的习惯和努力钻研解决问题的毅力,急于向老师或同学发问,有的缺乏自信心,动不动就找参考书或跟别的同学对答案,作为教师对这类存在不良习惯和现象的学生应作相应的处理,制定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内容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训练独立思维个性化的毅力。
二要充分尊重学生思维方式个性化的发展
学生既是教师教育的对象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每个学生的智力强弱、智商高低各不一样,从而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因素,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层次、生活环境、已有经验及个人禀赋的不同,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存在着强烈的个性化色彩,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而善于求异,喜欢主动寻求质疑,有的学生思维沉稳而追求周密。如在写作文描写同一个人的时候,因为学生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的学生由于观察角度和体验角度的不同,写作的角度也就不同,表达的感情也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在施教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去仔细观察、详细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心里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唤醒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探索知识中实现思维方式个性化的发展。
学生个性发展教育论文
一、当前国内推行个性发展教育状况不佳的原因
中国传统的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家文化,对于当前国内推行个性发展教育有相当一定的影响。
个性发展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而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意识、独特个性;传统文化的功利思想不利于创新教育的开展。传统文化中的级别把人分成九等,上下尊卑、等级森严。过分强调统一,忽视了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当代人的学生观还是把顺从、听话、老实看作好学生的标准,当代人的尊师观依然是以师道尊严、崇尚教师权威为主流。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学生时常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学性和进取精神差,缺乏强烈的主人翁思想和创新欲望。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不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这对个性发展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
传统文化中封闭保守的心理不利于学生开放、创新思想的培养。长期以来,中国人养成了封闭保守的心理特征,不重视信息交流,相信自己的经验感觉,不愿与他人交流、探讨。这些都严重地限制了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主体性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的品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学生独特的创造思维的培养,这直接不利于个性发展教育的开展。
由于一些原因,长期以来,国内大力推行的是应试教育,学校、家长、社会各界看重多的也是学校的升学率、就业率。在这种氛围下,所有的一切教学都是为升学、就业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思想品德教育,扭曲了智育,限制了体育和美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同时,学校迫于升学率或就业率的压力,就是在当前国内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学生个性发展教育也不敢贸然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从一个方面讲,在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包括学生个人,对于素质教育都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位或者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创新教育的发展步伐,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推行与发展。
二、关注、改善学生个性教育发展的途径方向
中学体育学生个性发展对策
一、中学体育教学和学生个性的关系
(一)针对学生个性需求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个性受遗传、教育、家庭教养方式、早期童年经验等多个情况的影响,个性是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社会环境和实践的影响,进一步形成的。在大学期间,学生个性还不是很稳定,作为个性发展的关键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后天多种影响的因素下,教育因素起主导作用,通过后天体育教学可以更正个性中的不足之处,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传统教学的模式下,教师忽略学生的个性需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进行统一的授课,只为单纯为了教学目标忽略了教学的意义。在教学改革的影响下,各中学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改革相当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种要求下,就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正所谓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富含多种方法,通过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有效的培养。因此,中学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需求,提升教学效果。
(二)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的促进作用
中学体育教学多种多样的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体育教学无论在方法还是内容上,都与其他科目的教学模式不同。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多变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教学环境下,感受体育学习的乐趣和魅力,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优良的个性,消除在文化课学习中的学习压力和疲惫感,从而有效地避免学习压力下的不良心理问题。第二,鉴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群体中学习人际沟通技巧。如篮球、足球、排球等球类运动中,需要人际间的相互作用,来开展体育教学,也只有群体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模式下,才能完成比赛和教学任务。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要营造融洽的交流氛围,有意识地让学生开展交流活动,提升沟通的能力,在沟通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个性,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其个性向着好的方面发展。在完善个性的过程中,证明自身的能力,增加自信,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第三,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通过身体肌肉的感受器接收信息,感受器通过神经冲动,把感受信息传达到大脑,大脑形成对运动的主观认知,这就是所谓的心理感受。体育运动和个性两者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体育运动可以塑造和巩固学生的个性。学生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的心理感受,就会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从而有利于个性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更好的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健康的个性,无论是对于学习还是生活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健康个性是指拥有高效能的创新能力,这是通过传统教学所无法获得的。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对策
学生个性化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从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出发,重点剖析理解,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提出了几点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实施途径,为更好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个性化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个性化教学;教育内涵;实施途径
在我国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都是以社会为本位进行课堂知识教育,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种忽视学生合理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会出现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脱节的现象,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积极的探索,追求更好的适合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将学生个性化教学融合与课堂教学,构建适合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的课程结构,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学生主动自觉的进行课堂学习,培养高素质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在此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使课堂环境与结构模式更适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形成以人为本的学生个性化发展课堂教学,成为了我们目前迫切研究的课题。
一、个性化教育内涵
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的个性化并不是取决于教师独特新颖的个性化教学方法,而是以学科的不同个性化内容为主要依据的,即个性化教学质量评价取决于学科性个性特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满足新颖个性的同时,反映学科特点需要才是其基本目的。因此,我们要在学科内容个性化理念指导下,围绕服务于学科教学这一思想选择教学方法和设置教学场景,例如语文教学注重文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熏陶,感受文学或文字魅力的教学活动要时常开展;数学注重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训练建构,锻炼学生严谨缜密的思维方法就成为了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由学科味儿的体现上找到学科归属感,体现出鲜明的学科个性化,同时,在个性化教学中实现使学生综合素质的个性化发展这一最终目标,形成丰富多彩的多样化教育盛宴,满足先进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需要。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个性发展教育论文
一、当前国内推行个性发展教育状况不佳的原因
中国传统的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家文化,对于当前国内推行个性发展教育有相当一定的影响。
个性发展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而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意识、独特个性;传统文化的功利思想不利于创新教育的开展。传统文化中的级别把人分成九等,上下尊卑、等级森严。过分强调统一,忽视了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当代人的学生观还是把顺从、听话、老实看作好学生的标准,当代人的尊师观依然是以师道尊严、崇尚教师权威为主流。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学生时常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学性和进取精神差,缺乏强烈的主人翁思想和创新欲望。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不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这对个性发展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
传统文化中封闭保守的心理不利于学生开放、创新思想的培养。长期以来,中国人养成了封闭保守的心理特征,不重视信息交流,相信自己的经验感觉,不愿与他人交流、探讨。这些都严重地限制了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主体性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的品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学生独特的创造思维的培养,这直接不利于个性发展教育的开展。
由于一些原因,长期以来,国内大力推行的是应试教育,学校、家长、社会各界看重多的也是学校的升学率、就业率。在这种氛围下,所有的一切教学都是为升学、就业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思想品德教育,扭曲了智育,限制了体育和美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同时,学校迫于升学率或就业率的压力,就是在当前国内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学生个性发展教育也不敢贸然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从一个方面讲,在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包括学生个人,对于素质教育都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位或者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创新教育的发展步伐,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推行与发展。
二、关注、改善学生个性教育发展的途径方向
小学体育学生个性化培养策略
摘要:随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变化,人们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孩子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据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公布的结果显示,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都不达标,有的甚至因身体状况而影响到了学习,需要尽快找到好的解决策略。基于此,本文对小学体育教学多样化背景下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体育;个性化教学;策略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的期望是以乐为主、以学技为辅[1]。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因材施教,积极进行个性化教学,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我,兴趣爱好得到重视,人格得到尊重。这有利于教师及早发现和培养体育专业人才,为国家体育事业输送人才。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实行个性化教育
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发展,学校专门开设了体育课程,让学生在拥有强健体魄的同时能够养成良好的运动精神,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2]。然而,就现在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体育教师没有以此为教学目标。上课时,有的教师只安排简单的运动项目,有的则放任学生自由安排,甚至有的教师将体育课改为文化课程。最基本的锻炼身体的目标都没有达成,又何谈培养学生深层次的体育精神?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将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相同的,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导致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用来玩的,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高。长此以往,他们只学习文化知识,却不运动,身体素质就无法达标。为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教学,因类施教,实行个性化教育,为每个学生都制定不同的目标,让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优势,身体较差的学生强身健体,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体育的魅力,爱上体育运动,实现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均衡发展。
二、实行以学生为主,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授课方式
学生个性培养措施论文
学校实行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全面发展,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完整的人所具有的品质和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还要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使之能更好地发挥个性特长,作用于社会。
为此,我们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认清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病:“重教不重学,只着眼点是应付考试;重知不重能,造成高分低能现象;重灌不重趣,把学生当容器,靠外力把学习内容强制性地压给学生;重绩不重德,着眼考分,不管育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个性,没有能力,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现实情况表明:现在的中小学生在严格管束下尚能搞好学习,一旦离开这种管束,需要学生自己决策、自我管理的时候,多数学生就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出现偏差。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如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在学习上遇到不如意的事,碰到较难克服的困难时,就没有了主张,有的甚至选择了出走、轻生自杀等做法;为了表现自己的“成人感”,一些学生却选择了抽烟、酗酒、打架、斗殴;为满足好奇心,一些学生整天沉溺于电子游戏机室里……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学生的素质有待提高,而其个性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误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发展全面素质与发展个性的关系。
信息时代,大众传媒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信息量的扩大,使他们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新形势下,推行素质教育,教师不仅要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更要吃透素质教育的内涵。
第一是普及性(全面性)。它强调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有文化,人人能成才。这里的“全面”,不只是指共性的全面的基础发展,还有因人而异的个性特点。如果只有共性的发展,而没有个性的发展,对一个学生的素质来说,还不是全面的,对培养新时代需要的有创造性的人才也是不利的。
第二是基础性(合格性)。它强调合格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以学会做人为首要任务。提倡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关心,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和受高一级的学历教育打好基础。而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则是学生做人的最重要的基础。
阅读教育中发扬学生个性
一、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7—14岁的少年儿童,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喜欢受人尊重,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进入高年级后,更是什么都想自己独立地试一试、干一干,这时正是人的个性与创造力萌发和发展的好时机。
如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课时,我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但他们说想“演一演”,我采纳了他们的意见。结果课堂气氛非常好,经过几个学生的表演之后,全体同学都对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故事时都能脱口而出,且讲得生动有趣、回味无穷。
有时当同学们发言不是很积极的时候,同学们又提议进行小组竞赛,教室里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踊跃参加到讨论中来。我不禁感叹:还是孩子了解自己呀!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时,那任何艰难的学习都会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能使效果倍增。
二、设计开放问题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课文问题的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如教学《落花生》,教师问:“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有的从教材的原意出发,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则结合现代社会价值观,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难以找到;还有的来了个折衷: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它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因此,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需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这里,学生之所以能萌发如此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答案迥异的见解,完全是因为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它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小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培养策略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不管是在性格特点方面还是学习能力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发掘他们的个性,培养独属于他们的写作思维,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其在写作时能有更好的发挥。本文针对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问题进行了分析,仅供同仁参考。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写作应基于个性化表达,应注重写作的创新性,同时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个性,将自己的思想融入作文中,表达真实情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教师会在写作前先对文题进行讲解,如带领学生审题、分析写作范围、确定写作思路等。然后给出一篇范文,让学生以此为标准写作。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导致学生按照统一的格式书写,使文章千人一面,不利于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
一、当前小学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主观精神想让作文富有个性,必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很少在教学时创设情境,导致学生很难快速进入写作状态,激发不出强烈的表达欲望,也想不出好的写作角度。而且教师在开展写作训练时,也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味要求学生背诵好词好句好段,导致学生的作文就是优美词句的堆砌,没有新意,千篇一律。并且教师大多注重成绩,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2.缺少感情融入很对小学生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单纯将写作当作学习任务。日常生活中的积累也很少,认为只要凑够字数就算完成任务,因此在写作时不融入真情实感,我们通常称这一类文章为“流水账”。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日常生活没有思考,缺少真情实感的表达;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阅读量少,导致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将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导致文章语言匮乏,情感不足。3.缺少写作热情学生缺少写作热情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小学生刚接触写作,对写作很陌生,难免产生抵触心理,所以写作热情不会很高。而且小学生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对生活也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也会影响他们对写作的热情。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导致的。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所用的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然产生不了写作热情。4.缺少写作素材小学生的生活单调,课余生活不丰富,而且人生经验少,感悟和理解生活的能力也不强,导致写作时找不到合适的写作素材,只能反复使用那些烂俗素材,或者干脆照抄作文书,应付写作任务。
二、培养小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策略
1.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小学生可以说是一张白纸,可塑性极强,模仿能力也极强。教师在教学时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循序渐进地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因为通过阅读,学生能积累到高质量的写作素材,学会设置情节、搭建写作框架以及掌握一些必要的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教师应经常组织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摘抄好词佳句。还要引导学生仿写,可以循序渐进,从简单的仿写句子开始。如,教师给出一个比喻修辞用得比较好的句子,让学生理清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模仿句子的结构写作。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要让学生在写作时运用自己积累和摘抄的素材。2.加强课外阅读,扩展学生知识面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积累,教师在讲解知识时,不仅要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还要进行拓展和延伸,引入一些课外知识。如运用小学生感兴趣的读物、图画、报刊等,拓宽视野,激发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从而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教学。如可以把学生按照写作能力分成不同小组,将优等生和学困生组合起来,结成帮扶小队。这样,学困生能在优等生的带动和帮助下,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优等生也能在当“小老师”的过程中提升自己。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掘学生的潜力,如动手能力、设计能力等,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3.建立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是最了解学生的人,研究表明,孩子的三分之二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个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中发表看法,丰富知识。例如,按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在讲课前,展示一篇文章,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总结文章的内容,再派另一名学生阐述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发表完看法,教师要对回答情况进行点评。点评后,再让学生思考从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借助这样的探究性学习,学生不但能积累写作素材,开拓视野,还能提高创新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让他们理解团队协作的意义,可谓一举多得。4.制定写作计划,督促学生写作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对写作内容和学生的能力进行研究,提前做好规划,设定教学目标,确定写作任务。如此才能有的放矢,精准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教师还要督促学生写作,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应对他们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制定阅读计划,不过也要注意,不能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负担。5.表达思考和感悟,融入真情实感想写出佳作,必须表达真情实感。而情感的表达离不开日常生活中的探索与发现。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不断探索,捕捉触动心灵的瞬间。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摒弃分数至上的想法,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写作,自由发挥,写自己感兴趣的人、事、物、景,大胆表达所思所想。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思维能力不同,所以选取的写作角度也千差万别,教师不应限制和约束,反而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表达真情实感,培养他们的个性化写作能力。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创新能力,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给予积极引导,并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激活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在写作时能够表达真情实感。如此,一定能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使学生的作文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作者:郑小会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东方红小学
大学生个性消费品牌个性塑造论文
[摘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大学生消费市场,要使自己的产品从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凸现出来,必须塑造有个性的品牌。本文在阐述大学生个性消费特征的前提下,分析了塑造品牌个性的必要性,并从产品、传播、定位和文化几方面提出了品牌塑造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个性消费;品牌个性塑造
一、大学生的个性消费行为表现
所谓个性消费,通俗点说,就是人们要求自己所使用的产品能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志趣和心情。个性消费的出现可以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消费者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使得对个性、差异化的表现更加明显和复杂,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形式的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更希望拥有产品之外的个性部分;二是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培育了个性市场,消费者能在品种繁多的产品中做个性选择;三是个性消费环境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为个性消费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大学生,面对着社会结构的改革,利益分配的调整,信息膨胀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其思想、价值观、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也必然带来个性消费行为的变化:
首先,主体化的价值观导致自我消费意识的增强。大学生主体化主要表现为主体意识、个人拼搏、自我表现、自我价值等思想观念更强,他们崇尚自立,追求独立的人格,从依附走向独立,从被动到主动,从退避到进取,从自我压抑到自我表现。在消费行为上则表现为自我消费意识增强:(1)消费观念的时尚和新潮。据调查,有12%的同学非常认同、35%的同学比较认同“只要喜欢,再贵的东西也会想法买下来”,换言之,近5成的同学在消费时强调个人喜好。当被问到是否会体验超前消费时,19%的同学选择会,45%的同学选择不会,36%的视情况而定。而现实中,有26.6%的同学已经有过超前消费。(2)个性品牌消费占主流。调查中,大学生零花钱主要用在运动服装、电脑游戏软件、社会交往等,而对于购买服装,52%的学生选择在专卖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