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16:43: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生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文实践推进学生发展
一、问题的指出
语文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同时,作为文化的载体,这个工具又有着特殊之处,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的记载,是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积淀,是民族价值取向与审美意识的折射,是哺育下一代的智力基础、知识和精神的宝库。“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没有哪一门学科如此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同时,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激剧变化的现实社会,为语文这一工具的运用提供生动情境、丰富素材和创造力发挥的土壤。可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这样的现象:讲风太盛,繁琐分析泛滥厂‘启发式”异化成向答式;着力在课文内容上兜圈子,学生接受的是空洞的结论,却忽视了对富有灵性的语言的感悟,忽视语言的积累;标准化答案机械死板,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语文学习的范围狭隘单一,与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社会生活相割裂。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好地体现其工其和人文的特性,如何培养学生白如地使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在学习使用_f具的同时接受道德、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提升,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初步养成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我们苏州市语文中青年骨千教师研究中心组确定了“加强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研究课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课题的内涵
关于“实践活动”。实践,指人类在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有目的的活动,也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存在和发展的惟一方式。关于“自主发展”。自主发展,指社会现实中的人自觉、能动地运用自己的物质、精神力量,积极参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使客体留下主体的烙印,使自然界成为人化的白然。在把自己内在的潜能运用到对象化的活动中,使对象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同时改造自身,发展主体的意识和能力,最终使人和人类成为推动自身发展的自由自觉的主体。人通过劳动和实践创造了人本身。就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人积淀和升华了自我意识,影响和制约人的需要层次,生成和发展了人类的主体能力。关于“加强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此指学生在教师加工、选择的语文学习环境、条件和未经教师加工选择的社会环境中,以语文的学习为目的、对象和中介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外显、内隐活动,自觉、能动、创造性地感知、感悟、积累、运用语言文字,接受语文人文内涵的熏陶,使语文材料、语文内涵这些学习对象成为自身主体的一部分,发展自身的语文能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发展综合素质,发展、展现、提升自身的潜能。
三、操作的原则
1.信任鼓励原则。教师的信任、鼓励,能为学生创造自由宽松、和谐安全、母爱似的亲和气氛,使各种性格类型的学生都自觉自愿地乐于表现出其主体性,积极主动投人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论文
一、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模式的提出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已经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校中,已经形成了十分有效的基于学科教学研究的校本研究。在教研活动中,同一学科的教师,就本学科的教学问题进行研讨。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教学研究在促进教师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提出以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教育的落实,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个性的研究。在学科教研的校本研究中,学科教研组是最为主要的组织形式。通过这个活动,讨论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教学问题和学生在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因为对同一个教研组的教师而言,由于他们所教的班级不同,学生不同,因此在讨论某一个学生的问题时,只有少数教师有发言权。由此可以看到,到目前为止学校还没有建立一个像学科教研活动那样的机制,为教师提供集体专门研究学生个性及对有特殊需求学生进行研究的时间和空间。为了深入地研究学生,就必须要建立以研究班级和学生个体为专题的研究组织进行活动的新机制。
通过总结我国具有几十年历史的中小学学科教研的成功经验,我们提出,要建立一个新的研究机制,以全面研究学生个体为主题、以教师集体研讨为形式的定期的有组织的活动。对照基于学科教学研究的校本研究,在教学研究的活动中,以学科研究为特点,同一个学科的教师为一个学习共同体;那么在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的活动中就要以学生研究为特点,要以是否对某一个群体学生了解为标准组成新的学习共同体。考虑到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因此相对而言,教授同一班级的各学科教师是比较了解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所以把教授同一班级的各学科教师组成这个学习共同体是十分有意义的。通过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的有组织、定期的集体研讨活动,教师能更加全面了解学生、集中集体智慧、进行分析思考、制定和实施干预行为,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模式的构建
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于对学校教育质量低下的担忧,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开展了持续多年的基础教育改革,这场改革促使人们对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质疑,并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旨在立足于学校,以学校为基础的“校本”运动。[1]“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是“校本”运动最具代表性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后,校本运动被传播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
创新艺术教育推进学生发展
先贤孔子曾把教育过程概括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福州实验小学在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始终秉承“科学与艺术并重”的办学理念,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办学品位与育人水平。逐步形成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艺术教育相贯通的艺术教育新格局。学校每年都精心开展“红领巾”体育节、“啸峰杯”科技节、“班班有歌声,班班有画展”艺术节、“经典诵读”书声满校园周、“我能行才艺”展示周、“办报编书”展示周等“三周三节”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办学特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师生频频在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各类艺术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燕前堂”京剧院、越剧院、书院、画院、茶苑、棋院等校本课程以及摄影、健美操、中国武术、合唱等艺术特色课程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学校处处充实着文化气质与艺术氛围,学生们在艺术的熏陶下识礼仪、知文化、学科学,真正实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一、注重科学决策,以先进的理念引领艺术教育
1.以学生全面、个性发展为根本。学校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育人思路;以“合格+特长”为人才标准,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给儿童充分的自由”为前提,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更侧重于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自我表达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找到乐趣,充满自信,拥有对美好未来的希望;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力得到发挥,特长得以彰显。让艺术教育成为学生健康、全面、快乐成长的空间,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多年来,学校不断探求丰厚学生文化底蕴的育人渠道,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学校师生共同创造绘制完成的“亿万儿童绘祖国,迎奥运《盛世中华》2008米国画长卷·60米福建卷”送全国29届奥委会;学校每年的校园艺术节都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燕前堂”书院的小学员与省政协“海云墨会”书画大师见面交流,与大画家们一起切磋技艺。良好的校园艺术文化积极引导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必将对学生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2.以学校完善的组织领导做保障。学校把艺术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确立了“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内涵发展为目标”的学校教育计划,在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艺术教育与教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构建符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艺术教育体系。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德育处、教务处、年段长、体音美教研组长为组员的学校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共同讨论学校艺术教学工作计划,拟定不同年龄段的艺术教育计划,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创新学校艺术工作,做大做强学校的艺术教育活动。在教育教学评价中,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把艺术教师的教学、辅导、课外训练纳入教职工年度绩效考核。每学期都对在艺术教育中作出成绩,在省市各类竞赛中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给予奖励,从而不断提高艺术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以规范的过程管理为抓手。学校注意加强对艺术教育工作的过程指导,建立了一系列艺术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如:“五个一”制度,艺术教师每学年上好一节探讨课或公开课,组内说课一节,期末交一本规范的教案,交一篇以上教学论文。建立隔周一次的艺术教研活动。此外,还建立“说、听、评”课制度、不定期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和校本培训师徒互动制度等。让每一位艺术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在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中,教师们齐心协力,潜心教育,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抓好队伍建设,以优质的师资促进艺术教育
教师专业素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
摘要:21世纪谈人的成长与发展往往谈的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接受教育阶段所学习到的学科理论知识,还是培养出来的实践能力,还是人格塑造方面,精神成长方面,这一切都是一个人探索成长发展的角度。因而,作为一个对一个人身处学生时期影响深远的教师而言,探究其专业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很有必要,并且我们要从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和平时影响出发。
关键词:教师与学生;闪光点;潜移默化
人的发展具备一个黄金期,无疑,学生阶段就是人的一生中向前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师是陪伴学生成长时间最久的,观察最多的,接触最多的人,同时,还担任着教育教学的职责。子不养,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师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担任的角色非常重要,因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持久并潜移默化的。探索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变化对学生成长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一.教师的专业素养探究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是比较关键和重要的。教师要拥有较强的专业学科知识储备,也要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会为学生参与知识学习提供指引。另外,教师的心理要健康,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不断的释放出教育教学工作力量之下,让教育精神得以彰显。下面对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论述。具体如下:(一)学科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教师在成为教师之前,需要具备的一大重要技能就是相应的学科知识储备。无论是一名中学教师还是小学教师,无论所教科目是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基础文化课,还是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的艺术类课程,亦或是太极、篮球、足球、排球等体育类课程,教师都应该具备充足的学科专业知识储备。[1]这样的基础知识储备不应该仅仅是考试大纲范围内的,常识类的,大部分的学生能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了解到的知识,教师也应该进行提前准备。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我们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进展飞速,手机等智能产品的换代速度更是快得令人目不暇接。知识也是一样,过去物理学的三座殿堂矗立用了几百年,现在量子力学等的发展速度远超当时。[2]因而,教师需要具备的不应当仅仅是在进行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时候学到的学科基础知识储备,更应该紧跟时代变化的步伐,对于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的知识进行学习与存储。同时,横亘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还有着众多因素带来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的差异。年龄的增长导致教师接受能力变差,年龄的增长却导致学生们接受能力增加,认可并熟练掌握新事物的能力令人羡慕。多媒体教学现在已经普及,但在其刚刚推广的那个阶段,制约其广泛使用的不仅仅是它的造价,还有就是老教师的阻挠,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多媒体教学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由此可以得出,不退化的学习能力和不断补充更新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对于教师来讲同等重要。(二)教师心理与职业道德。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具备的不能够仅仅是知识储备。因为,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知识量的增减。[3]学生时期是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的人们接触新鲜事物最快,理解问题最快,思维最灵活,对外界的感知最为敏感。这也就意味着,学生时期的人们更加“多疑”,更加骄傲,激烈。他们擅长对一件事进行反馈,给予反应。而且,更多的人正处在叛逆期,这个反馈可能是教师始料未及的,是反向的。教师需要具备职业的教师心理,学会并熟练掌握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同时,这个学生时期正是人们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往往受这个时期的外在环境的影响巨大,他们捕捉着外在环境对于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手段,模仿学习转化成为自己的处事方式和行为准则。[4]因而,教师需要凭借自己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教师心理对此进行引导。另外,无论是繁多的教学工作与教学任务还是教学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教师都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教学任务繁多,教育工作即使有着众多美誉,即使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本质上仍然是一份工作。现代化的工作要求我们具备现代化的职业精神,要尊重工作,尊重岗位,以及热爱工作。教师职业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做的是对祖国话花朵的浇灌工作,因而教师工作尤为重视职业道德。教师工作在培养师范生时期就已经学过,如果教师工作的继任者对待这份工作有着潜藏的敌意,那么这份工作将不会给这位未来的教师带来欢乐,不能给这位未来的教师带来成就感,相反,仅仅是这一份微小的潜藏的敌意甚至有可能带来整份工作的颠覆,教师生涯的破灭,甚至给被教导学生塑造出一个对于教师职业的不信任、不友好的观念。教师人物繁多,在众多的教育任务中,教师极易感受到疲惫与懈怠甚至反感。良好的职业道德会教会教师正确对待自己的疲惫,不迁怒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面貌面对学生。面对工作。教师要做到与家人的接触中,尽量不掺杂对学生的看法,生活不要深受学校工作的影响,与同事学生沟通中,态度不要深受生活的影响,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给他们以正向成长的力量和方向。
二.学生易受教师影响角度探寻
学生发展挖掘创新潜能论文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思路
传统教学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以前的教学改革,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往往比较注重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和怎样教,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他们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学中,我力图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要善于创造性的处理教材,以教材为载体,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思维,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个体思考、分组合作学习、讨论、汇报交流等形式共同探究,感知课本知识及与之相关的内容。
二、让概念学习具有一定的开放度
概念学习并不是枯燥的,用概念自身的魅力及教材的内在智力因素让概念学习也有一定的开放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
如我在讲《分数的意义》时,就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通过选一选、分一分,折一折等一系列的操作,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表示的意义,再通过比较一个图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等一个整体和可以看成一个整体的一些群体,认识和理解单位“1”,教师让学生在基本理解的同时去区别单位“1”与自然数的1的不同,从而教师突破理解单位“1”这一难点,教学中教师突出了单位“1”的动态变化、分数与所对应的量之间的联系、“平均分”概念的进一步深入、分数基本性质的渗透。又如“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整体吗?”“可以表示那一个分数?”既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也让学生看到了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感悟了生活中的数学,也为理解分数的意义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多种形式激活学生思维
农村学生发展与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农村学生的教育与发展问题一直是教育的重要议题。由于生长环境、家庭教育条件落后等原因,农村学生在学业发展、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发展都受到极大的限制。尤其家庭教育的落后,表现为父母受教育学历低、教育意识淡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等,使得农村学校在学生身心发展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营造一个让学生有归宿感的学校文化也成为农村学校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云南省教育扶贫项目大理巍山哔哩哔哩美丽小学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中采用访谈法与观察法,对其“健康地生活、安全地运动”学校文化进行反思,提出农村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应当在充分了解当地学生的发展现状基础上进行,并从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对学生施加影响才能达成教育目标的观点。
关键词:农村学生;学校文化;个案研究
1背景介绍
本文研究案例大理巍山哔哩哔哩美丽小学简称美丽小学,于2019年挂牌成立,是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上海宽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与巍山县委县政府合作进行的教育扶贫项目。学校距离巍山县城3km,辖区面积4.76km2,共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57人。学校共有六个教学班,1~6年级各年级各一个班,在校学生共计197人,学校有少数名族学生148名,以彝族回族为主。住校生128名,男生111人、女生85人,留守儿童6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8人。学校共有教职工20人,其中教师18人。美丽小学教育辐射地区由于少数民族聚居的特点和欠发达的经济状况给当地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帮助当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成为该项目的主要目标。
2理论概述
关于“学校文化”的研究主要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例如最早提出“学校文化”概念的美国学者华勒(W.Waller)在《教育社会学》书中给学校文化下的定义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美国学者霍克曼(Heckman.P)认为学校文化应该是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所共同具有的和共享的信念,其形成又是与特定的学校历史传统相联系的。这些观点均从狭义的角度去探讨学校文化。我国学者郑金洲也有类似的观点:“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和共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形式等”[1]。然而,本文认为在本案例中,农村学校除学校教育之外还因各种原因承担着家庭教育部分功能,应从广义角度去研究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只有延伸到校园外,对所在地区施加影响,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案例中的美丽小学的学校文化建设正是基于这一概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学校教学管理建设与学生发展
一、引言
在各大高校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护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与时俱进,改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缺点,使得教学管理体制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最后形成教学管理和学生相结合的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
二、教学管理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系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的规模和学生数量逐渐扩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所以在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中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主导者是管理者,学生是服从和执行的角色,这样既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扬、学习的创新又阻碍了教学管理的顺利进行。教学管理和学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学管理制度强调以“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理念,这样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的积极表现还可以促进教学管理活动的高速度高质量进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与学生主体性发展是和谐共融的统一体,所以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计划性、导向性和规范性与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相结合,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顺利开展和持续进步以及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三、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整合思想分析
整合思想是一种哲学思想,有效重组管理中的组织、人员和资源,系统优化教育功能,促进教学管理系统作用的有效发挥。整合思想在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中都有所体现。首先,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进行教学改革和完善教学管理。其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要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坚持原则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最后,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要从整体上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强有力的整体,达成目标,实现由内而外整体的功能优化。
对学生发展的教学本质的研究
一、小组的管理
1.抓好组长的培训与管理。每学期开始,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各班小组长进行培训,帮助其明确职责,提高他们在小组管理、指导、组织、协调、检查、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培训内容包括:
(1)榜样示范。学习中积极主动,课堂中积极参与,勇于展示,敢于点评,善于补充,做组内同学学习的榜样,更好地带动同学们去展示。
(2)组织管理。管理好本组的学科代表、学习对子,课前组织好预习,课中组织好各个环节的学习和活动,课后跟踪各项作业的完成情况。
(3)乐意帮扶。让组内的每位同学因自己的努力而有所进步和提高,建立人人都是管理者的合作模式,培育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实现班级管理效能化。小组合作学习,究其本质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成长、合作学习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所收获的综合能力及素养,远远超过传统课堂。让班级因自己的努力而有所进步。
(4)及时沟通。每天组内同学交流,共同评议小组成员的表现,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主动进行点评、质疑,并且共同约定改进计划。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政治课堂研讨
【摘要】当前强调素质教育,要求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政治教学是高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高中政治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他们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本文分析了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课堂转向。
【关键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政治课堂;转向
政治是高考中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生活的一个缩影,其能够体现出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高中政治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教师以往主要讲解教材上的知识,注重学生的理解,但是新课标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除了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之外,还需要科学的运用教材中的知识,促进对他们核心素养的培养。
1.认识转向,从单一教学变为学科素养浸润
以往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忽视了学生主体的生命意义以及主动性,这和政治教学主体之间在教学中的互动关系以及生活实际相背离,在这种认识下,使得教学存在较多的问题,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都较为单一、教学内容教条化、目标抽象化等,和完善人身以及发展主体性相脱离,让教育本真无法得到发挥。政治学科的文化以及工具价值之间是相互辩证统一的,学科发展包含两部分,分别是学科知识以及文化[1]。高中政治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学科核心素养包含构建正确的三观、构建科学的方法论、培养学生相关现实问题的应对能力、主动实践能力,通过教育想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能够变成合格的公民,养成健全的人格。所以,当前政治教学转向,首先就需要对认识进行转向,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正确的把握新课标要求,其次,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注重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最后,要关注本体价值,回归教育本真,在教学中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建立价值,而学生也需要主动的进行构建。例如,在《政府职能:管理与服务》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入两个材料之后给学生提出问题。第一个材料主要就是我国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和实行,对监管责任以及责任主体等方面上的新的变化,提出针对违法行为需要严格的进行处罚,属于犯罪范围内的就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第二段材料这主要讲的是近些年来我国出现的一些典型的食品安全事件。在给学生展示出相关材料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第一,应用政府方面的知识,阐述政府为何要对食品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打击;第二,站在经济生活层面,分析食品安全事件出现的原因以及应对对策。这道题目比较综合,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如,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观、客观原因、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等,而在提出解决对策时,需要学生能够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分别是生产经营、国家、消费者。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同时提升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所以,当前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学科知识和生活进行结合、理论逻辑及生活逻辑的结合,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提升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对学生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高职高专大学生发展党员发展
1髙职高专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髙职高专虽然也在大学行列,学生也是大学生,但学生的整体素质,认知能力,思想境界与本科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区别,又加上在校时间短(一般是三年),其培养的难度更大,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来源与升学渠道不同。大学本科院校的学生一般来自普通应届高中(极少数是专升本的学生),其中大约90%来自各地的重点中学。而髙职高专70%来自普通中学,30%来自对口的职业中专、技校。在中学毕业生中,90%来自一般中学。随着大学的扩招,一方面是满足了学生享受大学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导致大学生生源质量的下滑,特别是髙职高专属于最后一批录取的大专院校,有些学校为了保证生源,不断的下滑录取分数线,其质量可想而知。
(2)学生录取地区水平的差异,同是髙职高专,其学生录取分数线是不一样的,而且在招录学生的过程中,同一所学校在不同的地区其招生的类别也不尽相同,也就导致了同一所学校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录取分数差距达200多分。
升入大学后,这些特殊性也就决定了髙职高专学生党员发展的特殊性,髙职高专普遍存在着:“一年级不管,二年级培养,三年级发展”的格局,以至于在校学生中党员比例不足,又加上三年级学生的专业实习和面临的毕业找工作,起不到中坚与骨干的作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我们认为目前髙职高专院校在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这么几个突出的问题。
2髙职高专学生党员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