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16:22: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生创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生创业

学生创业论文:食品专业学生的创业透析

本文作者:黄小波李秀湾黄世雄工作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2009级毕业生已有3人独立开设了西点房,延续自己的创业之路。利用系部的“勤工助学亭”,2011级食品专业学生模拟成立了“长沙湘今餐饮发展有限公司”,从事教师科研产品系列方便菜的生产与销售。这些平台的建立,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机会,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优秀的指导老师

学生创业实践的指导,离不开高水平的导师。在学校,这种导师往往比较缺乏,解决的办法之一是引入企业导师,企业导师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和宽广的人脉,这些在指导学生创业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指导食品专业学生进行焙烤食品的创业,系部从外部企业请来了资深从业师傅对其进行产品制作和销售的指导,帮助他们很快就制作出优质适销的产品,并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解决办法之二是学校的政策鼓励老师做“双师型”老师,不仅仅是拿个证就可以,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胜任的企业家,企业职场人之类的老师。

恰当的锻炼机会

学生创业不能盲目进行,创业之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锻炼,这种锻炼在开始就应该视为一生的能力投资,而不是目光短浅的眼前利益。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寒暑假、周末、实训课程、顶岗实习等期间进行与其未来事业有关的锻炼,这种锻炼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创业思维的发展。如,2011年假期组织学生赴东莞、南京某果冻公司进行暑期实践,了解到饮料类产品的利润和公司运作特点后,有一位学生毕业后即在家乡开设了饮料店,并逐步酝酿利用当地丰富的椪柑资源开设饮料厂。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对学生也是一种锻炼,这种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锻炼是非常宝贵的。对于创业而言,这只是所需能力的一种。在实践过程中,注意采用与创业挂钩的方式去进行,方可达到培养创业能力的效果。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创业项目“长沙湘今餐饮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在参与老师科研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在看好方便菜产品的新颖性与市场的广阔性之后,自主进行了创业。

查看全文

女学生创业调查与思考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年增加82万,增幅达20%,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比20*年增加64万,增幅达14%。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创出新高,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尤为严重。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65%的高校女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找工作的最大障碍是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高校女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7.7%。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正当众多毕业生为谋求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四处奔波时,有些同学却另辟蹊径,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自主创业,成为毕业生流向社会的一种全新的就业方式。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鼓励和扶持女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创新就业机制,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措施。

创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是为市场经济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女性学者袁潇说过“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女性占人口的一半,是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的素质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其发展水平直接牵连国家的综合实力。可是这些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却由于缺乏工作的机会从而不能真正学有所用,为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一份贡献,从而也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大打折扣,而妇女的真正解放也将大受阻碍。女大学生通过提高创业意识和能力,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去,不仅对社会作出贡献,也为自己赢得地位、荣誉和尊严。

一、现状分析

我们在本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女大学生群体中抽取了300份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同时选择了100份男性问卷作为比较组。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女大学生的基本特征、自我创业状况、创业意愿、创业计划、创业基础、创业困难等,对她们的创业特点和规律性进行了调查、统计和简要分析。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把男、女大学生对待自主创业的共同点概括成五个方面:拥有创业梦想,认同大学生创业,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回家或到大城市创业,缺乏系统规划。而在创业动机、创业领域、创业基础、创业政策方面,男、女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有很大差别。

(一)女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弱于男大学生

从调查结果看,女大学生创业动机水平得分显著低于男大学生。传统女性角色被定位是贤妻良母、贤内助,社会对女性的家庭期待大大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这样的角色期待削弱了女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也严重影响了其女性潜能和效用的发挥,从而导致了她们创业意识较低。但是作为年轻人,她们也有着理想和激情,对于创业有着积极乐观的态度,虽然多数由于缺乏经济条件和实践经验而暂时搁置创业计划,一毕业就打算创业的人不多,但她们仍然抱有未来在创业的打算。此外,创业动机也存在着城乡差异、专业差异、年级差异等。

查看全文

高职学生创业优势

一、高职学生创业具有职业技能优势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的学科应用性强,高职学生创业具有较明显的职业技能优势。 1.高职开设的专业其职业指向明确,注重技能性。如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服装设计与制作等。高职是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强调操作技能的训练。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重视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在教学中强调实用性、技能性,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及实习基地的建立,保持与市场、企业的联系。因此,学生毕业后,大多学有一技之长。这就使高职学生具备了创业的基本技能。 2.高职院校一般市场意识较强,开设的专业多为市场热门专业,迎合了市场需求。如学习计算机维护专业的,虽然社会上这类公司是有限的,其难以接纳所有的毕业生,但如果学生自己创业,这个专业是有市场空间的。 3.高职开设的专业中,有许多专业的市场创业门坎不高,适合小规模的自主创业。如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几台缝纫机就可以创业,其开办一个小企业的投资成本不太高;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只要有技能,再租一个门面就可以创业,创业门坎也不高。创业成本对于缺乏启动资金的毕业生是一道坎,而能以较低成本启动创业,是高职学生创业的重要的可行性条件。 除了具有职业优势外,高职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好。高职学生大多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基础不够好,一般常受批评,受挫折,因此,大多数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抗挫能力。而创业是一项风险较高的工作,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是不容易坚持下来的。因此,高职学生的抗挫折心理素质有利于形成其良好的创业心态。 二、高职学生创业的软肋在素质 高职学生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这是其创业的软肋。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基本素质不高。学习基础差、自制能力差,是高职学生最明显的群体特征之一。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够,这与当今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当今世界正在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以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要求,现在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它要求每个成员,都要以不间断的学习和努力去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一个人如果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想要成就创业大业是很难的。其二,创业素质低下。创业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事业,是一种高水平的就业,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据统计,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成功率仅仅只有2%~3%[3]。创业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就能顺利到达胜利彼岸的,个人创业更多的是要通过科学的前期规划,多角度的观察和理性分析,有效的资源整合,成熟高效的运作技能,良好的商业心态等重要的环节与因素作为支撑才能成功。事实上,大多数学生仅局限于本专业知识中,缺乏财务、税法和市场经济等相关知识和经验,缺乏成熟的企业模式和管理经验,最终导致许多学生创业项目失败。高职学生的这两方面的素质缺陷都可能会影响其创业的成功。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高职教育不管从学生自身还是从学校方面都表现得急功近利,双方都只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技能培养上,完全没有耐心来提高素质。具体表现如下:一方面,高职学生的学习急功近利,大多希望能拥有一技之长,找到一份工作,因而往往对能立杆见影的专业课程就乐意学,而对其他课程比较排斥,从而影响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学服装设计与制作的学生,一般乐意学服装设计课程,而对其他课程如文艺赏析课、经济法等课程是敷衍过关。其实,一个服装设计师如果缺少文化底蕴,是难以成就事业的。而经济法律问题也是在市场经济中必然会遇到的,如果创业,更是会涉及到诸如签订合同,设计商标、创立公司、市场竞争等法律问题。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育也急功近利,学校只考虑眼前的就业效应,迎合学生当前的就业需求,往往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素质培养,对学生的发展后劲考虑甚少。为此,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大砍一些不能立杆见影而有利于提高素质的课程,基本上是以后做什么,就教什么,实施快餐式教育、快餐式就业。这虽然顺应了学生急功近利的心理,但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学生也许学到了一些专业技能,但由于基本素质不高,没有发展后劲,如果要想自主创业,在素质和能力上就会受到抑制,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由此可见,提高高职 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其创业成功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而素质是具备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并可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充分重视,并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只有努力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扬长克短,提升创业素质和能力 (一)学校层面:职教、素质两手抓,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1.多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要贴近市场,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通过思想教育、制度规章等方式,努力规范学生行为,强制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调整课程设置,将创业教育融入职教体系。开设课程的基本原则是,以职业教育为中心,全面渗透创业教育,在这个原则下,合理开设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 (1)开设创业课程。具体可以三种做法:一是作为一门课程开设;二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作为一个重要专题来教学;三是开设专题系列讲座,如怎样在网上开店、如何创立公司等,还应给学生介绍一些成功创业事例的书籍,开启学生的心智。在各类创业课程中,除了教给学生相关的创业知识外,特别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的创业方向,如何寻找商机。 (2)在其他课程中,强化创业所需的相关知识的教学,将创业指导与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如在经济法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公司法、合同法、商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学生创业储备必要的知识。 (3)将创业教育与职教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学校应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加大学生实习、实训的力度,使学生增强对市场的感性认识,缩短与市场的距离,为以后创业打下基础。 (4)可在校园网上开辟一个创业栏目。既可介绍大量成功创业事例,又可提供一些创业信息,还可聘请一批专家,在网上与有意创业的学生互动,给创业者答疑解难,指引道路。 (二)学生个人层面:早作规划,努力积累创业经验 高职学生除了在学校认真规范自己的行为、勤奋学习知识技能以外,还应早作职业规划,抓住机会积累创业经验。在很多成功的创业案例中反映了这样一个规律:往往第一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而第二次创业才成功。这说明创业前的积累很重要。对此,学校应积极引导。积累创业经验主要有以下途径: 1.学生在校时可试行创业,为正式创业热身。如服装专业的学生不妨在网上开个店,或创办一个设计工作室,一头联结学校,一头联结市场。在学校试行创业,既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知识用于实践,又可以积累创业经验。 2.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实习积累创业经验。特别是毕业实习时间相对较长,学生应虚心学习、丰富自身,并积极寻找创业商机。 创业是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形式,既有利于高职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又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但创业又是就业的高级形式,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高职学生的优势和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引导,为学生创业积蓄足够的能量。

查看全文

微创业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多元推动

[摘要]微创业是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的有益探索和尝试。本文从微创业的产生及发展入手,分析得出微创业是契合大学生需求的创业方式。在基于对大学生微创业情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政府、学校、学生三个层面提出推动微创业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微创业;对策

一、微创业的产生背景和发展

大学生是就业需求相当大的群体,同样也是最具有创新与创造活力的群体。但由于经验不足、资金短缺等原因,创业成功率还比较低。据统计,“2013届江苏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2.8%,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1.6%”。探寻适合大学生的创业新模式,突破大学生创业瓶颈显得尤为关键,而微创业的到来,正是契合时代需求和大学生特点的创业模式,是有效提高创业成功率、拓展就业渠道的有益尝试。2011年,创业网站“创业邦”启动“中国互联网微创业计划”,首次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微创业概念,并推出了所有项目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和营销手段相结合以实现成效最大化的“微创业”原则。近年来,国家对创业工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创新创业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江苏省举办的“创业微计划大赛”、湖南省举办的“大学生微创业大赛”、吉林省举办的“全省首届大学生微商创业大赛”、KAB全国推广办公室举办的“2015年大学生微创业行动”等各类微创业比赛层出不穷。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凸显了政府对创业工作愈来愈重视和支持。微创业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指规模微小、成本微小的创业,或是指在细微的领域开展的创业活动。它包括创办小微企业、利用网络平台、微平台如微博、微信平台进行的创业活动、个体经营或兼职经营。它有着投资小、规模小、风险低、见效快、灵活性强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和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如今微创业多被特指为利用网络进行的新项目开发的创业活动,其主要以网络为平台,与实体相结合,可移动性地实现销售渠道新突破的小型个体行为。

二、微创业是契合大学生需求的创业方式

微创业作为新型创业模式,有其自身优势,和大学生缺乏创业资金、社会实践少但创新能力强的特点非常契合,是最适合大学生的创业模式之一。

查看全文

创业经济下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

摘要:在创业经济的带动下,大学生创业蔚然兴起。创业经济对大学生的创业观念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平台支持。大学生创业大致形成了“追随模式”、“开拓模式”和“开辟模式”三种模式,未来还将向“创业社区模式”发展。

关键词:创业经济;大学生;创业模式

2015年6月

16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进一步做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具体部署,掀起了我国创新创业的新浪潮。一批有代表性的创业企业、创新技术在互联网、物联网等平台的促进下更激发了创业经济的兴起。有统计显示,2016年全国新增企业约498.3万户,日均新增约1.49万户,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0家企业诞生,企业活跃度保持在70%左右。[1]创业经济不仅使得民众投入实体经济热情高涨,更催生一大批“创业服务业态”快速成长,专业的“创客经济”服务业态还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及运营。以前由政府“上阵”提供的创业服务逐渐转变为由市场提供。在创业经济的带动下,大学生创业蔚然兴起,并探索出一些创业模式。

1创业经济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

1.1创业经济对大学生的创业观念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查看全文

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论文

1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基本理念

1.1市场理念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市场理念主要体现在孵化对象的选择上,一般的研究机构只是单纯的注重技术水平而忽略市场要求,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则将技术发展与市场要求全面融合,避免了出现以营销为主要业务类型的企业和注重信息处理的企业,从根本上提高了企业孵化的成功率,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2企业化理念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具备的企业化理念主要是用来服务创业孵化基地的中心任务,在运作机制上则是选择已经发展成熟的市场企业,并将其运行机制引入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运行机制中,为开展创业活动的大学生提供新的企业发展之源。因此,对创业孵化基地的职能定位就不能紧紧限制在政府机构上,而应该将它视为一个发展的企业,而它所创造的产品是不同的新企业,不同于市场上的一般产品。接受创业孵化基地培训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足够的创业精神,用于抵御市场环境变换给自身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以此来确保创业项目的顺利实施。

2创业孵化基地在大学生创业中的作用研究

2.1实现创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以上海市某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例,该基地在创建之初就确立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创业理念,将提高创业能力和培养创业人才作为服务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内容。创业孵化基地服务的主要对象是高校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而针对学生自己提出的创新性项目而言,则是提供一定的预孵化功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筛选出优秀的创业种子并加大培养力度,最终完成创业项目输出的任务。该基地成立于2012年10月,在经过了2年的努力之后为社会培养了65个完整的创业团队,其中有56名成员在毕业之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各方的帮助,创办了自己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创建也为社会提供了无数的工作岗位,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该公司在2年间不断为高校和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响应了国家倡导的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号召,构建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实现了创业教育和社会需求的完整对接。

2.2启发大学生创业思想,转化大学生创业成果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落实大学生创业思想和转化大学生创业成果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宁波市博远大学生创业基地立足于高校创业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创业成果进行严格的筛选,将其作为公司的种子进行培养,并将成果输出作为发展的主线,为高校的创业教育和社会创业之间搭建了一座稳固的桥梁。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与地方多个高校紧密合作,协同运行,在落实创业思想和转化创业成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紧密了社会和高校之间的联系,极大的推动了学、研、产的结合。

查看全文

创业教育下的大学生创业论文

一、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

1.创业教育师资匮乏在国外,一般都是聘用有创业投资的经历的教师进行创业教育课程的讲解,由于他们对企业的运营以及创业理念有了较深的理解以及实践,因此在给学生灌输思想时能更能深刻地讲解创业型企业的运作以及经历的问题,这种讲解不仅理念性强,更能够结合教师的实际企业进行案例分析,有较强的实践性。但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虽然有许多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授课教师多是学术专家,以至于在课堂中缺乏对于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的讲解。使得创业教育仅局限于理论指导层次,缺少了真正的实际操作感悟,对于实际问题的具体解决能力有了很大的欠缺,最终导致学生们也都是纸上谈兵或者在真正创业时走很多弯路。

2.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不完善部分高校根本没有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一些学校仅仅通过专题讲座或者职业生涯规划简单讲授,还有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但是教学方式落后,方法单一,重讲授轻指导,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不满意。

3.大学生创业成活率较低大学生创业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就大学教育而言,在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前提下,很多高等学校置办了对于大学生创业有着推动作用的孵化园、模拟公司等硬件设施来帮助大学生进行创业,在大学生中进行创业团队的组建,进驻孵化园、进行准公司化的管理和运营。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学校的创业教育都没有形成系统的管控,一部分企业家有利可图,导致大学生团队成为了企业赚取利润的,一部分则是得不到真正的创业技能以及经验的知识,这也最终导致大学生创业团队只能流于公司形式,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大学生创业成活率低也致使很多大学生有很好的想法但是不敢进行尝试,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大学生创业的积极热情,影响了新生代创业者的创业信心,影响了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

二、如何加强大学生创业指导教育

1.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和理念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推动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它支配着创业者的创业态度和创业行为,是创业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意识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培养,高职院校创业意识的培养要要灌输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激发自主创业的独立意识。与此同时,在对高职院校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要贯穿到高职院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让学生全面认识创业教育。

查看全文

创业实践基地及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对学生步入社会进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针对在校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好学校的创业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创业,需要培养哪些创业能力,如何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来进行论述,并阐述在创业实践基地中进行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及建议。

【关键词】高职生;实践基地;创业;能力培养

1前言

高职院校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宗旨,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1]。创业实践基地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实践基地,更应注重学生实践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创业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确保有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业实践中,为今后走上社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创业实践基地,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作为一名创业的大学生也必须具备相应的创业能力,才有机会创业成功。在实践创业中,课题组经过研究探讨,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应注重以下相关方面能力的培养。

查看全文

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研究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创业教育发展

在西方的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和提高国民素质的系统工程,如美国的硅谷。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等院校如果仅只靠培养学生单纯地去竞争现有的就业岗位,已经无法应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所带来的挑战。从中国未来几年的总体就业形势来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万~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2013年预计全国新增就业人数900万,高校毕业生就接近700万,从这个数字对比就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是相当严峻的。因此,广大的高等院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手段。

(一)中国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基本概况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的财富的动态过程,创业的核心要素包括创业者、商业机会、组织和资源等要素。创业与创新不同,创业本身是一种带有主体性的活动和过程,在创业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着一定的创新,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并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能给自己或者更多人谋取工作机会的价值创造活动。创业教育是20世纪以后所出现的新课题,从1947年哈佛大学开设了第一门创业课程至今,世界上许多院校都已经开设了与创业有关的各种课程,创业教育随着经济发展成了当前重要的课题。[1]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关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等教育活动,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包括创业理念、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的培养。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最早兴起于美国,目前,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2200多门创业课程,44种创业教育相关学术刊物以及100多个创业教育中

(三)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创业教育除了要在创业教育理论体系研究上有所突破外,还要进行创业实践体系的研究,将创业理论付之于实践。政府和高校应该出台一些鼓励有能力的大学生积极创业的有关支持政策,如建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开展创业培训、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等,用于指导大学生创业。配合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及政府还可以建设大学生创业科技园,经常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和举办创业设计大赛,以此来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实践环境。

二、中国大学创业实践能力培育与基本模式选择

从2011年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来看,在90.2%的就业大学生中只有47%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就业率与满意度之间所形成的巨大反差暴露出当前中国高校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缺失。同时,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的吸纳能力大幅下降,导致出现民工荒、技工荒、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等突出问题。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和实践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创业实践是对大学生创业者进行知识深化、素质提升和能力强化的重要途径。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研究表明,本科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的人群认为,创业最重要的五项基本工作能力依次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谈判技能、协调安排和时间管理。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的人群认为,创业最重要的五项基本工作能力依次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谈判技能、学习方法和理解他人。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的教育模式选择必须与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相匹配,这样才能增加大学生在今后自主创业成功的概率。就目前的创业实践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基本模式。

查看全文

试议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

一、数据和方法

1.样本与数据本研究以福建省内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学院、福建广播电视大学4所高校为研究样本展开调研。此次调研于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展开,组织访问员奔赴上述4所高校展开调研。调研对象为在校有接受过相关创业教育课程教育的大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26份,回收率87.7%,其中有效问卷458份,占回收问卷有效率87.1%。调查样本男女生比例为58%和42%,独生子女36.87%,年龄20岁以下的占17.1%、21~25岁占78.6%、26~30岁的3.6%、30岁以上的0.7%。来自城镇和乡村的学生分别占35.94%和64.08%。从专业构成来看,经济和管理类占29.75%,其它文科类占21.61%,理科类占17.35%,工科类占32.29%。其中,21.8%的学生父母曾经创业或者正在创业。2.变量测量本研究主要变量均采取Likert五点量表形式(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考察。创业意愿从意向表达、受限制时的职业偏好两个维度考察;创业教育课程从对模拟试验型、社会实践型、参观观察型、调查访问型、创业计划竞赛型、创业基础课型和创业专业课型等七维度考察大学生选修上述课程的数量、对课程形成、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式等的认知和满意。3.方法本文以SPSS19.0为统计分析工具,结合方差分析、信效度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问卷调研获取的一手数据,探索并验证前文模型中变量间相互关系。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信效度检验问卷主体由大学生基本情况、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意愿三部分组成。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a系数)、分半信度(GuttmanSplit-Half系数)作为信度指标。信度系数越大,表明测量的可信程度越大。整张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7,分半信度系数为0.753,均大于0.7,具有较高的信度,通过信度检验。其次,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心理学家Turker指出,一个良好的问卷结构要求指标与测验总体的相关系数在0.3~0.8之间,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1~0.6之间。根据检验结果,各指标相关系数大部分数据呈中度相关,整张问卷各指标与总体之间相关系数在0.326~0.681之间,具有良好的效度。2.方差分析本研究分别对性别、年龄、专业、父母是否创业这4个控制变量与因变量创业意愿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方差齐性检验。一般认为,方差齐性检验显著值大于0.05视为不存在显著差异,符合方差分析前提条件,而方差分析显著水平若低于0.05这一显著水平,则说明控制变量将对因变量产生显著性影响。表2显示,年龄、性别、父母是否创业显著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被调研对象均为在校大学生年龄主要集中在21~25岁,以往的研究证明了这个年龄段处于创业的活跃期;男生的创业意愿强于女性,这可能与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认知有一定的关系,男生更倾向于从事开拓性、风险性较高的行业,而女生求稳意向更为强烈些;父母曾经创业或者正在创业的学生创业意愿普遍较高,以往的研究也证明来自创业家庭的孩子更容易选择创业,这也印证了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有着很深刻的影响,如何从家庭教育方面引导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创业浪潮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而专业产生的创业意愿差异不大,这可能是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修读过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生,该群体通过相关创业教育课程学习强化了对创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原有专业的影响。3.多元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旨在找出创业意愿的最关键影响因素。数据结果如表3所示,在创业教育课程七个维度中,社会实践型和创业计划竞赛型与创业意愿在0.00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相关,假设1b、2c通过检验;模拟实验型、参观观察型、调查访问型、创业专业课与创业意愿在0.0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相关,假设1a、2a、2b、3b得到证实;而创业基础课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3a被拒绝。整个模型的样本决定系数,即R2值为0.428,表示模型对创业意愿的解释率在42.8%左右。但是,还有将近58.2%的部分无法用这些变量解释,也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创业意愿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除了本项研究提炼的解释变量外,必然还包含其他许多有待发现的解释因素。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社会实践型和创业计划竞赛型课程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最为显著。创业过程可以分为准备成为创业者、选择创业机会、分析创业机会、组建创业团队、制订创业计划、拟订创业行动、创业中的运营和成长、取得创业的成功8个阶段,然而身处象牙塔内的学生对于创业该从何入手、什么阶段该做什么事情都是缺乏感知的。修读社会实践型课程使得大学生有机会深入创业企业,参与创业的某个阶段的某些活动,进而直观了解创业过程,甚至可以带着自己的商业计划到企业去检验可操作性,进而强化理论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创业计划竞赛使得创业教育变得富有激情,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虚拟过程中获得的创业体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提高创业能力。模拟实验型、参观观察型、调查访问型对创业意愿的影响较前两者弱,这表明“模仿型”、“走马观花型”的创业教育的效果明显弱于“亲历型”,这也给教育工作者如何更好地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提供了启示。学科课程是课程设置中的基础构成部分,到底应该开设什么学科课程才能有效地提升创业意愿?本研究发现,创业专业课对创业意愿有影响,而创业基础课对创业意愿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管理学》等创业基础课多是介绍已经成立的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知识,而创业是“白手起家”、“无中生有”,创业者迫切需要了解实现从“0”到“1”这个过程的相关知识,创业专业课恰恰能满足这种需求,因此,创业专业课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强于创业基础课。

三、研究结论与教育启示

1.的影响。采用广义课程设置理念,创新性地将创业教育课程分为三类型七维度:创业实践课程:模拟试验型、社会实践型;活动课程:参观观察型、调查访问型、创业计划竞赛型;学科课程:创业基础课型和创业专业课型,这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实证中得到较好的验证。大学生创业意愿受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影响,但是不同维度创业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作用强弱、性质均存在差异,主要表现:社会实践型和创业计划竞赛型课程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最为显著;模拟实验型、参观观察型、调查访问型、创业专业课的影响次之;创业基础课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不显著。2.教育启示《创业教育中国报告(2011)》显示,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仍属“业余教育”,师资匮乏、创业课程不完整。本文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入手,探讨了创业教育课程不同维度对创业意愿的影响,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启示性:(1)创新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育课程设置要培养学生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能力。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条轴线来创新课程设置。首先,在内容方面,采用“知识包”与“工具包”的设计思路来展开,所谓的“知识包”是指企业管理相关的知识集合、创业相关的知识集合;所谓的“工具包”是指企业管理相关的方法、管理工具的集合、创业相关的方法和工具的集合。我们拟提炼创业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设置企业管理知识包、企业管理工具包、创业知识包、创业工具包,所设置的课程要能包容上述两大知识包和两大工具包。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又能具备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其次,在明确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课程的形式设置:一是采用模块式,可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创业学》《新企业创立》《创造学》《创业心理学》《风险投资》等可根据是实际需要纳入相应的课程模块中。二是采用渗透式,将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因素渗透到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中,四大知识包、工具包相互交融,联动教学,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能系统学习创业理论、技能和方法,能够把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基于社会实践型、创业计划竞赛型课程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最大,要以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政府、高校、企业三者联动,协同作用,共同构建并运行大学生“亲历”创业实践和“虚拟”创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平台,让学生真切感知创业、喜欢创业、投身创业。(2)依托开放教育,扩大创业教育受益面供大于求依然是未来中国就业格局的主要特征,“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劳动人口处于高峰期,人口将达到13.7亿,经济活动人口达到8.3亿,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年均2500万人,比“十一五”期间多100万人。面对着庞大的待就业人口,如何培养自主创业的创业者,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创业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创业教育最终应当是面向全社会的系统性的育人工程。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主要在高校内展开,面向的仅仅是在校大学生群体,辐射度和受益面较窄。事实上,社会上存在着大量“难就业”、“想创业却无从入手”的人,他们往往没有机会接受创业教育。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的开放式教育恰恰能担负起将创业教育辐射社会普通大众的使命,这类大学可结合自身的特色,依托开放教育平台,构建面向社会普通阶层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使社会公众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创业管理相关知识,形成创业意愿、提升创业能力,从而让更多的人有意愿、有能力投身创业浪潮,进而推动创业型经济的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