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15:17: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前课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职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教学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人才有巨大需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要结合学生个体差异,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有效教学形式,以提高学生舞蹈专业素养,实现良好教学实效。本文结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具体策略探究。
关键词:中职;策略探究;学前教育;问题;专业舞蹈课程
当前,国家及社会大众对于中职学前教育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针对性及实用性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素养,实现良好教学实效。
一、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教学主体地位。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针对所有学生采取统一教学方式,无法因材施教,达到良好教学实效。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足,影响教学实效。(二)学生素质能力差异巨大。现阶段,很多中职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只关注学生数量名额,不注重学生素质能力强弱,致使招生上来的学生学习素质能力参差不齐。以专业舞蹈课程为例,很多新招上来的学生舞蹈基础薄弱,没有扎实的舞蹈根底和较强领悟力,其动作协调性较差以及不具备良好编舞能力等诸多问题弊端,极大影响舞蹈课程教学实效[1]。(三)教材内容缺乏针对实用性。当前国家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教育发展迅速良好。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材内容缺乏针对实用性,不能有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舞蹈人才。与此同时,与教材内容匹配的影音视频资料也不能与时俱进的全面化更新,无法适应现阶段教学需求。(四)教师对学前教育特点缺乏关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师都是源自艺术院校专业科班,具有着专业舞蹈素养及全面舞蹈功底。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对于中职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具体学前教学实践缺乏足够了解,因此导致无法对于学前教育人才进行有效指导。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遵循着艺术院校培养模式,不能有效结合学前教育特点及教育需求来制定教学方案,无法对学生实施良好实用性教学。以至于使学生无法明确学习目的和专业实际运用,无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实效[2]。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具体教学策略探究
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探讨
【摘要】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股学前教育热的潮流,本文从学前教育学的现状、以实践性为导向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策略两个方面探讨以实践性为导向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
【关键词】实践性;导向;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
一学前教育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一些高校对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授课依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比较空洞,课堂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性教育,实践内容缺少等问题导致课堂上学生没有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考核的内容以成绩为标准,这样的考核只能反映出学生对理论成绩的掌握情况,但是不能对学生的应用与实践能力进行真实的反映。因此,学前教育学要做到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前教育学课堂质量,为学前教育学的发展铺平道路,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
二以实践性为导向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策略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以实践性为导向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策略。1.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学前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学前教育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从生活实际中获取教育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是学前教育学课程发展的宗旨。学前教育学在授课的同时,要多与企业合作交流,让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岗位,同时,也可以将幼教企业的一些资源引入学前教育学的课程当中,丰富学前教育学的教育内容,构建新的授课体系。同时,应该将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合作学习,探索和研究学前教育学中的奥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前教育学的质量。2.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的手段,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为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更具实效性。根据学前教育学教育现状来看,学前教育学科的教师工作认真,备课扎实,对教材的研读和课程标准的研究十分彻底,并且对课本的延伸也做得相当好,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所教内容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还有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说教式,不能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依然采用粉笔加黑板的教具,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因此,学前教育学的老师要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由、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让学生在实践和演练的过程中轻松地学习,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3.改革教学评价模式。评价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学前教育学的评价方式只是期末考试成绩单一的评价,这种评价只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评价,不能对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并且这样的评价方式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因此,对学前教育学课程的评价,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等全面的、多方位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学的教学质量。
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探讨
[摘要]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培养能适应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的优秀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提高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实施质量和水平,这是值得专业教师思索的问题。本研究结合广西教育学院的办学情况,通过调查和研究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总结概括出儿童文学教学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力图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桥梁,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从而促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构造以学生、教师和课程为主的实用化、创新化和信息化儿童文学教学体系。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实施
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基于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国家大力推进学前教育的办学力度,实施2019年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采取多种措施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健全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完善监管体系;另一方面,儿童文学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学前教育工作者进行认真探索和研究。本文具体结合广西教育学院的实际情况,分析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现状和问题,从而提出课程实施的有效对策。
一、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现状
儿童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以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为主,从儿童的角度指导示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职前和职后的衔接。通过培养学生具备儿童文学鉴赏、朗诵、创编和表演能力,实现儿童文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立足于广西教育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还处于有待发展的阶段。虽然在办学过程中,学生生源较少,教师队伍单薄,教学设备缺乏,但是在党组织和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广西教育学院正在努力建设一批茁壮成长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强化师生校外实践,优化教育教学改革,内化课程监管机制,从而实现以教促学、以教促教、以教促校,充分落实具有广西教育学院特色亮点的儿童文学课程体系。
二、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音乐课程
【摘要】在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中,学前教育无疑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音乐可以作为启蒙和教育儿童的重要途径,幼师自身要有一定的音乐内涵和音乐品鉴能力,能更好的对儿童进行教育。那么,本文就如何发展完善当下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音乐课程进行概述。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理论;实践
引言
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儿童为受教育主体。儿童和成年人比起来,就好比一块待琢的璞玉,一切都还没定型,身心都是如此。所以,幼师给儿童的指引和教导对儿童本身的成长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能触动儿童的感官和想象力,是教师和儿童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因此,按照学前教育当前的实际情况开设音乐课程子培养学前教育相关人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地位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和其他教育类专业有共同的目的:走向社会,走向讲台,为培养新一代接班人做贡献。所以,为了明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要在市场的导向下,掌握现代社会学前教育对人才的需求量。学前教育专业专门为儿童教育提供幼师资源,作为教人育人的教师,一定要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和全面的人文素养。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音乐课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教授学生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培养幼师的音乐内涵和音乐品鉴能力。
中职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思考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于学前教育也是越来越重视。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都来自于中职院校,因此对于中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课程建设也应该进行认真思考。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特色
随着国家新课改的提出,大多数地区才开始着眼于课程改革,而幼教专业现在还多是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本土化的成果并不十分显著,因此在其越来越成熟的路径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相关部门及单位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如校内、校外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此外,其还具有多样性特点。具体表现在存在地区差异性、教师素质差异性、儿童生活环境、智力水平差异性等诸多方面。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课程资源开发和实际课堂效果出现较大差异的现象。
二、中职学前教育存在的弊端
1.优秀教师资源匮乏。由于社会地位、实际薪资待遇等因素,高学历人才真正愿意进行学前教育专业方面学习、研究的人数并不多,而实际大部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所学并非这一专业,而他们也往往很大一部分没有从事过一线幼儿教育,因此实践经验匮乏,对学生的指导只能停留于理论专业层面上,却缺少专业理论基础。另外一些本专业毕业的教师却可能因为教学方法不当,只是注重教材理论知识的讲授,却并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这些情况都会影响中职学前教育的实际教学质量。2.课程定比缺乏专业性。根据调研所掌握的情况,大部分学校没有对幼儿教师的核心能力进行培养,其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仅为10%,而音乐、美术类这些属于边缘知识和能力的课程所占比重却过大,为50~70%。这样的课程设置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质是对学前教师进行素质、能力培养的要求。幼儿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来引导幼儿的认知、情感、个性的发展,帮助他们塑造积极、阳光的心理与性格。知识与音乐、舞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却并不是目的本身。3.课程实践内容不合理,不完善。许多学校将中职学生的第三年级安排为实习期间,让各个学生直接进入到幼儿园当中去。这种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是许多学生却感到茫然,不知道要怎么面对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是一次性接手幼儿园的全部工作,这让他们感到力所不能及。这种情况下的实习基本等同于学生们在进行正式工作,而她们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与老师联系请教,与学校联系也很少,故而其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音乐课程学前教育论文
一、我国目前的学前音乐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忽视人文教育,音乐课程定位不明确
人文教学能帮助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达到和谐状态,从而幼儿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但部分学校存在功利性办学思想,这导致部分教师在进行学前音乐教学时只强调演唱、发声等技巧的训练,忽视人文教育。幼儿只学到了暂时性的音乐技巧,但有技巧不等于有素质,课程文化内涵的缺少,就导致学前音乐教学的定位有所偏颇。表面上虽然得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上却没有教学意义,音乐技巧的扩展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二)母语文化基础薄弱,音乐教学内容不完善
近年来,学前教育目标过于多元化,同时兼顾道德教化、审美教育、文化传承、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等多项任务。这种多元化的目标定位使学前音乐教学无法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集中在母语文化的核心要素上,导致幼儿难以掌握母语文化基础知识,缺少对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精髓文化和理论思想的进一步理解。这样一来,导致学前音乐教学内容无法得到完善,幼儿即使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巧,也无法理解音乐中的思想情感。
二、学前教学音乐课程的多维内涵构建
英国学前课程历史演进及启示
英国学前教育主要是指基础阶段(theFounda-tionStage)和初等教育第一阶段(theKeyStage1),即以5岁为分界,基础阶段的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初等教育第一阶段的教育则属于义务教育[1]。在英国学前教育“渐进式”发展过程中,学前课程改革一直是热门的话题,本文旨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学前课程演进过程,阐明对我国学前课程改革的借鉴意义。
一、英国学前课程的历史演进
(一)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双轨模式”的学前课程
19世纪中叶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洗礼,率先进入工业社会。一方面,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积极寻求新的方式对其子女进行幼儿阶段教育,另一方面,工商业资产阶级与工商业无产阶级之间矛盾加重,低工资的女工和童工急剧增加,幼儿的安全和教育问题日益显著。于是,英国中上层阶级开始设立私立幼儿学校,然而幼儿学校服务的对象却按阶级划分为穷人和富人子女,于是形成了“双轨制”的学前课程模式。19世纪末,福禄贝尔思想开始传入英国,但是由于幼儿学校数量有限,福禄贝尔思想渗透较为缓慢,福禄贝尔幼儿园也多为贵族幼儿学校。19世纪20年代,欧文(Owen,R)在新拉纳克创立幼儿学校,主要招收贫儿。欧文从“性格形成”哲学出发,认为在幼儿学校中早期的性格培养将对儿童以后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课程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使儿童得到全面的发展,即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方面全面发展[2]。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兴起了“儿童中心”课程,将儿童视为有潜力的个体,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自由的教学内容使儿童多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随着1870年《初等教育法》(ForsterAct)的颁布,福禄贝尔教育思想在英国广为传播,为贵族子女设置的福禄贝尔幼儿园,主张以游戏课程为主,不主张过早教授读写算知识。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学前课程发展的特点是:第一,课程设计双轨模式。招收贫儿的幼儿学校重视儿童性格的形成,强调儿童接受全面教育。欧文认为人的性格从出生之日起就是受外力而形成的,欧文更倾向于社会的力量对幼儿的影响,而教育就包括在社会的力量之中,因此,欧文认为幼儿学校的目的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而为贵族子女设置的福禄贝尔幼儿园教育目的是希望通过游戏和活动充分发挥儿童潜能。第二,课程内容基础性、多样性并存。福禄贝尔设置了幼儿园课程,包括游戏和歌谣、恩物、作业、运动游戏、自然研究等,不主张过早的接受读写算的教育,课程内容体现了多样性。欧文创办的幼儿学校主要是针对贫穷家庭子女,其课程“主知主义”倾向严重,强调幼儿基础的读写算的训练,使其进入工厂之前能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课程内容呈现基础性。因此这一时期学前课程内容因不同阶级的需要而呈现出基础性、多样性并存的特点。
(二)20世纪初到70年代“儿童中心取向”的学前课程
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进步理论源自卢梭、裴斯泰洛奇和福禄贝尔等人的教育思想,并深受现代科学影响[3],杜威的教育理论对进步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时,福禄贝尔思想已渗透到幼儿学校中,自由活动和自我创造在幼儿学校中掀起一阵热潮。一般认为,英国的幼儿学校是英国实施儿童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方法的真正发源地。1933年《哈多报告》(HadowReport)即《关于幼儿学校以及保育学校》(theInfantandNurserySchool)的报告中提出了课程的基本原则,即“应该根据活动和经验,而不是那些需要掌握的知识和需贮存的事实去考虑课程”,“将‘课程(curriculum)’一词完全运用到幼儿学校的教学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与幼儿学校长期形成的自由主义方法背道而驰。”19世纪60年代,儿童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幼儿学校中[4]。此时,在英国掀起了“开放学校运动”和“乡村学校实践”,开放学校力图摒弃传统的课程分科以及学科相应的教学大纲,根据儿童的活动组织课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小组活动或个别活动代替传统的班级教学,打破儿童年龄限制,崇尚儿童的自由学习,发现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虽然儿童中心的思想对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在这之前它尚未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得到广泛的实施,直到20世纪60年代《普罗登报告》(ChildrenandPrimaerySchool),才将“儿童中心”课程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20世纪初到70年代英国学前课程的特点是:第一,“儿童中心”课程。课程重视儿童社会的、情感的和智力发展的需要,不要给儿童任何内在的压力和竞争性的考试。第二,课程内容呈现灵活性。将福禄贝尔“作业”和“恩物”等分散学前课程整合到“活动课程”中,将读写算课程延迟到幼儿园结束后开设,更关注“兴趣中心”课程,包括:训练技能的劳动、音乐、戏剧、自然研究以及演说训练游戏、语言训练等。课程依据学生的兴趣划分为几个班级主题活动,这些兴趣通常来自社会和环境研究,包括艺术、模具制造的工艺课、实践中的数学课、以及富有想象力的写作课等[5]。第三,国家开始干预学前课程。《费舍法》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中,地方教育当局开始管理保育学校,《哈多报告》的出台是英国政府开始干预学前教育的文献,《普洛登报告》标志着进步主义教育在英国学前教育中的影响达到顶峰,也标志着英国学前课程管理的改革划时代的转变。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始终致力于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行,国内诸多幼儿园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行课程的更新和调整。在此环境下,幼儿园对于幼儿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入手,阐述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基本原则,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伴随国家改革开放与学前教育事业深入发展,每个幼儿园均应组建一支兼具专业理论与实践智慧的师资团队。中专学历的幼儿教师受到其理论水平制约,难以充分满足现阶段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及发展的要求,而拥有学术性普通本科学历的幼儿教师亦难以满足幼儿园的应用型人才迫切需求。课程是落实育人目标的根本元素,课程体系建设则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与基础条件,是有效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1]。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质量与课程设置、实施的合理性及科学性正相关,学前教育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科,重视真实、多元与丰富的教学生活。为真正促进国家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改革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从而培育更多适应教育新形势的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满足教师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
现如今,社会已经迈进以信息和知识为主的新时代,社会大众意识观念与生活方式均发生了巨大改变,同时党中央也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学前教育作为幼儿接受正式教育的开端,其承担着培育国家未来栋梁的历史重任。伴随社会发展和进步,社会大众对学前教育工作要求不断提高,更为重视幼儿综合能力与身心素养的培育,并要求为学生家长服务的范畴也在持续增加[2]。当前,我国多数幼儿园仍存在教育形式单一化的问题,所以为促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并紧跟社会发展脚步,教师教育能力及职业素质等层面应进行有效提升,这是对学前教师职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部曾明确提出,学前教师应扮演知识传播者与推动幼儿健康发展的实践者角色,在课堂积极互动当中与幼儿建立良好关系。而高等院校作为学前教师培育的主阵地,在培育过程中应顺应社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因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与人才培育质量正相关,所以在社会与学前教育事业深入发展及改革的环境下,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依托,改革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对满足学前教师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有着积极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将学前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落实,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社会对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呼吁声音也越来越高。搞好学前专业美术课程建设,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目标,面对如今社会呼吁高素质学前师资的形势,找准定位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具有幼师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适应新形势下对幼师美术能力的要求,对原有的传统授课模式进行创新,丰富教学形式、加强课内外活动,适应新形式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师需要寻找创新的路径,扩展美术内涵,强化实践环节。美术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表达方式,需要我们科学的去引导,确保每一个社会个体从幼儿时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学习的重要性,然后对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根据美术类课程的特殊性受到了启示,提出了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特殊性;启示
美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美术类课程在学前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就用简单粗糙的线描图形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个人的发展与幼儿时期对想象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被推上了日程,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和投入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使美术课成为培养学生美感、美德、美术技能的阵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关注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美学素养、美术技能的教师队伍是目前的重要任务。发现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进行改革创新,通过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成为新形势下合格的幼儿教师。
1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开始重视对婴幼儿的教育,其中早期的启蒙教育深受重视,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也逐渐从教育专业中凸显出来。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综合的发展,确保幼师不但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对艺术课程进行吸收和运用。针对学前教育专业面对的人群,为社会更好的服务。学前教育面对的群体具有特殊性,主要为0~6岁的儿童提供教育,包括婴幼儿教育和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学前教育是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早期经验影响大脑结构,人的终身发展受学前教育的影响,合理的学前教育可以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带来一个良好的开始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开始,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力资源水平做基础性贡献。美术类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性。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取向,确定了美术类学科的重要性,通过美术教育架起传统与现代相互连接的桥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在校期间学习美术类课程,掌握课程的基本要领,促进学生们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一些基础的课程,通过基础的艺术课程来对幼师进行综合的培养,学前教育基本的艺术课程包括声乐、钢琴、舞蹈、美术。其中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课程中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美术课程作为学前教育基础课程的一门专业,贯穿学前教育美专业始终的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美术类课程即是技能训练,又是审美素养的培养,美术类基础知识与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各种视觉形象的特殊特性。激发学生们的个性思维,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后续的工作奠定基础。确保其视觉形象的表达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使幼师学生掌握美的规律,正确的认识美、欣赏美、翻译美、理解美、并有能力创造美,为今后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视觉图像文化成为了社会文化大背景,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内,掌握丰富的美术类课程的特征,熟练运用这些特征,去完成将来的儿童美术基础教育重任。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将孩子引进艺术殿堂的起点,美术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的知识,使学生的修养和内涵得到提高,还能够使学生通过美术教育成为一个更完美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懂得爱美之心,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起到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更好的教育学生。
2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现状
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状况及策略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重在培养学前教育的教师。高等职业院校要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就要在专业课程教育中不断创新,以使得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本论文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实施状况及改善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一、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实施状况
1.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中,除了语文、政治、外语等公共基础课程之外,专业课程的设置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很多的课程内容存在重复性,虽然开设了实践课程,但是课时少,仅局限于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学生接受专业技术能力训练模式简单,时间短。2.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而是更为重视理论教学,使得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不够。比如,目前的幼儿园普遍为双语幼儿园,所开设的课程中除了艺术特长培养、英语口语教学之外,还适应时代的要求开展电脑教学。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所具备的电脑操作技能无法满足幼儿教育的需求,即便是艺术特长方面,也局限于课件制作。3.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延展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课程设置,使得课程的延展性不够,所培养的人才素质难以满足需求。比如,在编制课程的时候,要从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将实际操作设置为必修课,将社会学、语言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以及各种艺术类学科都设置为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需求自主选择课程。所有接受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学生都要在专业技术能力上接受培养。但是由于教育时间有限,加之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就业没有充分结合,使得课程设置的延展性不够,不利于人才的职业发展。
二、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善策略
1.从职业的角度出发设置课程。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满足人才的职业需求,要将应用型人才作为课程培养目标,从职业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开展教育,让学生具备教育能力、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下,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不同,对于专业技术操作的悟性不同,因此对于学生的专业培养就要采用差异化教学的模式。此外,还要对学生的职业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制订课程教学规划,教学围绕着课程教学目标展开,以使得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将来的职业需求。2.制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宏观架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展开,以此为目标制订宏观架构是非常必要的。在知识的传授和技术能力培养中,高等职业院校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课程的基础内容从技术能力培养中体现出来,做到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核心课程以艺术类课程为主,包括音乐、舞蹈、美术、琴类等,着重对儿童教育指导能力的培养,且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课程设置做出相应的调整。3.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实施。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编制中,高等职业院校要对学生的职业性质充分考虑,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将课程模块构建起来,做好教学内容的归纳工作。教学进度以及各个环节的教学方法都要明确,重点解决教学方法问题,即采取哪种教学方法可以实现教学目标。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对教学设施、技能实训等都要进行适当调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并对教学资源合理配置,以使知识技术能力的传授方法能够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