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15:00: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前儿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前儿童

学前儿童营养与健康促进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学前教育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幼儿园的保教保育工作。学前儿童营养与健康促进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影响父母对学前教育的信心水平以及学前机构在社会竞争中的地位。《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正是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注重于对学前儿童的营养、膳食以及卫生保健工作的深入探讨,为满足学前教育工作者、学前儿童养育者的知识和技能需求而编写的,对探索学前儿童营养与健康促进的策略提供系统且具体化的理论以及实践指导。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作为高校转型发展系列教材,由马洁、韩玙、姬静璐联合编撰。该书的多位作者从事学前儿童的卫生以及保育教育等相关工作多年,基于当前我国学前儿童的卫生、营养以及保健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通过网络、高校图书馆等平台广泛地查阅国内外的相关资料,收集最新、最前沿的理论以及实践成果,经多方的研究、探讨以及考证,最终于2017年编撰而成。全书共分六章。第1章为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概述,旨在让读者熟悉与学前儿童健康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第2章到第5章介绍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相关知识,包括生长发育与保健、营养与膳食、疾病及预防以及安全教育和常见意外伤害的处理等。

第6章围绕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详细介绍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的意义与任务、工作内容及要求、幼儿园建筑设备卫生等。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是一门研究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的学科。《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以现代健康观和健康促进理念为引领,重点关注与学前儿童健康相关的生长发育规律、营养、安全和身心健康等方面,旨在预防和消除不利于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例如:第三章侧重于探讨学前儿童营养与膳食,针对各类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和来源,分析了孕期膳食及卫生保健、婴儿的喂养、学前儿童膳食安排策略,从家庭、幼儿园等角度提出了培养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措施;第六章对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深入研究,提出了“一日生活的卫生与保育工作”等形式,并就托幼机构一日生活流程的具体开展措施进行展开式的讨论。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繁重的学习和工作压力导致家长很难兼顾照顾儿童与参与工作两项任务,这就需要前教育机构来弥补家庭保育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家庭教育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文件,旨在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体系,支持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营养与健康促进决定了保教结合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幼儿园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学前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幼儿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确保幼儿安全、健康成长的前提下,提升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在《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的编写过程中,作者结合了国内外大量著作,及多家幼儿园提供的丰富案例和图片资料,使得《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生动而有乐趣。学前儿童的卫生与保育工作中,知识比较系统,但同时也比较枯燥、乏味,针对这种情况,该书基于幼儿发展的角度,在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典型案例,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片资料,增强了图书的可读性以及趣味性,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时,该书在每章中都增添了思考与练习环节,针对该章中的理论教育内容,提出实践性的练习题,以了解读者的掌握程度,巩固读者所学的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知识。《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一书,以学前儿童教育视域下的卫生与保育为主要方向,对当前我国学前儿童的卫生与保育中创新性的理念以及模式问题进行讨论和编排。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的内容新颖,兼具知识的系统性以及前沿性等特点,全面剖析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对学前儿童的需求以及卫生保育的措施,为新时期学前教育的教育视域下儿童营养与健康促进的创新提出指导方向。本书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用书和参考教材,也可以作为学前教育一线教师及相关从业或创业人士的参考用书。

作者:周淑怡 单位: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

查看全文

学前儿童绘画教学研究

台湾学者陈武镇说过“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学生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身受伤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结果,却常见学生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1]106COX关于教师为3~8岁儿童绘画提供帮助作这样的阐述,即,教师直接把方法交给儿童或无任何批判地“什么都行”的态度都是不可取。教师应通过与儿童的交流,提出有建设性的帮助才是真正有助于儿童的创造力发展。[2]

总之,在思考儿童绘画教育时,过分强调儿童绘画技能技巧的掌握或是仅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对儿童绘画技能教育避而远之,放任自流的现象都是不可取的,应讲究两极之间的平衡。可许多成人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和为儿童绘画提供有效帮助之间无法很好地掌握平衡点。“学前儿童的画与成人的画相比,就像现代人与几万年前原始人的画的差距一样,是难以比较。可许多成人往往无法承认这区别,总是把成人的画灌输给儿童。成人的画虽是面向儿童的画,但却是成人的画。儿童从成人那里学到画,看去似乎高兴,但自己独自作画时,只是画成人教给他们的画,自己想要表达的画却无法自由地表现,无法体验表现、创造的快乐。”[3]15不能自由地表现,创造性不能得到绽放,这是儿童的不幸。因此,有必要对儿童绘画教育进行深刻的探讨。

一、学前儿童绘画的本质

“审美创造是指创造者在一定创造欲望推动下,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声音等艺术语言,加工、创造出可感的形象,以表达其审美感受的过程。”[4]341儿童绘画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因此,可将儿童绘画活动理解为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并溶入主体的情感和想象,加以加工、创造,形成独特的内在图式,并在主体的一定创造欲望的推动下,最后用色彩、线条和构图等艺术语言,将其表达之的过程。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教授AnneCambier认为儿童的绘画性质及意义是:绘画伴随着两方面的活动,一方面是画手,勾勒出画,另一方面是欣赏人,看了画,给予画社会性意义。关于第一方面,画手勾勒出画,也就是画是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阐述。因为绘画的动作是自己的动作,所画的线条是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思考,自己内在瞬间的发现。关于第二方面,欣赏人赋予画社会性意义,也就是画是对客体的描述。这里的欣赏人可以是自己或是别人。比如当儿童关于自己的一幅画,“这是妈妈”作这样的解释时,儿童给予自己的画社会性的意义,画成了实现交流的一种手段。画的命名总是在其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的。[5]13-14因此,可以明白儿童的绘画具有二重性,即绘画是欣赏人与画画人间对话记号,是社会文化要求与自己内在空间要求的混合体。绘画这视觉领域中的“语言”和语言领域中的语言一样,是“自我”存在的一种形式。“只要是身心发展正常的儿童,在他能用笔进行随意涂抹的瞬间起,就自发地运用‘美术语言’表现自我。”[1]25

二、影响学前儿童绘画的因素

(一)绘画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

查看全文

学前儿童钢琴教学改革与发展规划

音乐是可以拓展我们思维和视野的一种艺术,所以,在对音乐进行欣赏和创作的过程中,可以依照自己的实际生活和文化素养来对音乐进行联想,从而使得对音乐作品做出不同的理解与表现。音乐可以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审美能力。实践证明,儿童在3岁左右的时候,学习音乐可以提升儿童日后的学习成绩,一些练习钢琴的幼儿在智力检测的时候分数都普遍高于其它同龄的幼儿,这就证明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音乐的教育引导,将有效的对孩子的智力发育产生较强的影响。音乐的学习对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的认知能力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对学前儿童开展钢琴教学,兴趣的激发是十分重要的,让幼儿们在钢琴的学习中充分的体会到钢琴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这样可以使得孩子们喜欢并爱上学习钢琴。

一、学前儿童钢琴教学的现状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思想意识的增强,极具表现力的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它的教育教学在多种音乐教学中也显现得十分重要。这就促使钢琴这个来自西方的乐器,在中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同时也在市场的发展中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钢琴在我国的普及,让很多幼儿家长意识到艺术要从小养成的重要性,促使钢琴教学也成为早教课中的一门课程,4到5岁的琴童非常普遍,3岁就上钢琴课的幼儿也比比皆是。因此,幼儿在什么阶段学习钢琴最好呢?是不是越早学就越好呢?在钢琴学习中需要手和脚一起用,并且左手和右手也是弹奏不一样的内容,在对幼儿们的身体平衡进行训练的时候,可以促进幼儿的右半球大脑的活动和运用,这就是相关专业人员说的开发右脑,所以,钢琴教学深受幼儿家长们的喜爱和青睐。但是,钢琴这门音乐的学习并不是越早或是年龄越小学习越好。有很多专业的人员称只要儿童可以将笔握住就可以进行钢琴的训练和学习,但这只是外在的条件,虽然钢琴可以训练幼儿的听觉和视觉以及思维运作大发展,还可以锻炼幼儿多个器官和手脚的运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这些过程中都需要幼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每天不断的练习,付出一定努力和艰辛。我们都应该知道孩子太小的时候很明显是不具备这样的毅力和能力。因此,针对学前幼儿的钢琴教育教学,家长需要依照这一阶段幼儿的内心发展规律,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二、学前儿童钢琴教学中的改革思路

(一)完善学前钢琴教学的体系和模式。学前钢琴教学需要对教育教学体系不断的进行完善,在整个钢琴教学体系中应首当其冲的进行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重视钢琴教师的专业水平、总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再次,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以往的学前钢琴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模式就是引用理论的知识进行教育教学,在课堂中教师和幼儿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极少。为此,在学前钢琴教学中需要强化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需要预留出更多时间来和学生们进行实践的钢琴练习,而不是教师一味的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更好的为日后幼儿钢琴教学工作做好铺垫。那么对于钢琴教学的内容改革,教学的内容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使得创新性的钢琴教学模式得到运用,以便保证学前钢琴教学课堂的有效性。(二)学前钢琴教学测评规则的改革。钢琴教学测评针对教师和幼儿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其规则可有效的检验出最近教师教学效果和幼儿的学习效果。但是在以往的钢琴教学测评中,主要就是针对理论知识的检验,忽略了对实际授课能力的检测。作为当前学前幼儿的钢琴教师,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一定扎实的钢琴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吸引幼儿们的注意力。身为学前幼儿的钢琴教师,也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沟通和互动的能力,搭建起桥梁的作用。所以,在学前钢琴教学测评规则改革里,实际的教学模拟也起了很大作用和占据了一定的位置。

三、学前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发展规划浅析

查看全文

学前儿童审美教育路向分析

摘要:大脑内部每个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基于认知神经科学,依据人本身大脑审美器官区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发展特点,对其进行刺激,激活审美神经元,通过全脑开发学前儿童审美感知、审美经验和审美创造来探寻学前儿童审美教育路径,可以开阔审视审美教育新视野。

关键词:认知神经科学;审美器官;全脑开发;学前儿童;审美教育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不同的对美的诠释,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代表了不同时代人们对美的各种期待。无论是从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兽牙饰品的野性美到司母戊鼎、三星堆文化的青铜美,还是从诗经、唐诗宋词的意境美与颜公柳体的结构美到新时期的思想美都展现了人们对美的诉求。即使是在国外,两河流域文明也展示了他们的美。审美是主体在与美的事物进行交往中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的追求真理、追求发展的创造意义过程,不同个体审美眼光不同,审美标准也会因人而异,主流审美会成为时代的价值观。审美一词最早来自于希腊词语Aesthetica,最初的解释是“对感官的感受”,即对感官带来的愉悦的刺激。对美的探索体现了人的审美需求,学前儿童审美是学前儿童在欣赏美的事物时创造自己独立的意义世界的过程。[1]以认知神经为基础,从感觉、知觉、注意、想象、情感等诸多审美心理要素探究学前儿童审美能力发展,解读脑认知审美机制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利于实现对学前儿童基于脑神经认知的审美教育,帮助学前儿童产生对美和真正美感的认识。

一、对认知神经科学的期待

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Neuroscience)这一学科名称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美国心理学家GeorgeMiller最先提出,该学科是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相互结合,于九十年代得到国际学术界公认的一门新兴学科。[2]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认知神经科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进化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推进了对感觉、学习、记忆、认知、言语、思维、情绪等大脑高级功能机制的探索,而且,认知神经科学与教育学的结合将学习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有助于学习者加深对自身的理解,加快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学习是脑信息加工和产生脑刺激反应以及大脑对信息感知、处理和整合的过程,强调从大脑层面的变化来解决学习机制的运行,换言之,大脑是整个学习机制的中心,要想把握好认知神经科学视域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紧紧围绕大脑这一核心要素,厘清教育教学的发生基础,从而真正在大脑调控下开展学前儿童审美教育教学。[3]1981年斯佩里教授根据割裂脑的研究发现人的左右半脑在功能上是有分工且不对称的。[4]虽然大脑两半球具有相同的大小和表面积,主要的脑叶在表面上看来也是对称的,但大脑功能却具有不对称性特征。大脑的左半球在控制人的五官以及语言符号、分析判断、逻辑推理、文字理解、数字计算等抽象思维功能上占主导地位。大脑右半球主要控制音乐、节奏韵律、情感、创造性能力,是对感性思维的加工。在中国传统式教育观的大背景下,为了适应当今中国应试教育模式,大多数人对左脑的开发较多,对右脑开发较少。学前儿童幼儿期感受周围世界、学习语言沟通一直到上学之后的教师教学前儿童学习数学计算都是对学前儿童右脑的开发。而家长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在对学前儿童教育过程中也是过多注重学前儿童书写和语言表达以及书本知识的学习,给孩子报课后辅导班似乎是家长之间约定俗成必办事项。然而审美活动不仅需要运用左脑感受理解美,更加强调右脑创造美。事实证明,在艺术领域有较高天分的“天才学前儿童”以及有极高造诣的艺术大师大多是右脑开发度较高。学前儿童审美是学前儿童在与周围环境互动中追求美的过程,需要学前儿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双眼睛不仅指学前儿童在审美时感官系统的运用,也包括超越感官系统之产生的美的灵感。学前期是人一生中促进各方面发展最显著时期,这个阶段的学前儿童大脑潜力巨大。对这一时期的学前儿童应重视早期全脑教育,针对大脑皮质不同功能区对大脑进行刺激使大脑对外界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加工,进而激活各区域皮质。根据学前儿童脑发育特征制定审美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前儿童审美能力,有益于促进大脑全面发展,尤其在促进学前儿童审美认知、审美经验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方面是非常有价值的。[5]同时,在有针对性对进行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的过程中需注重美育渗透性,通过审美教育促进学前儿童各面发展。

二、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学前儿童审美感知

查看全文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入学准备分析

摘要:生态学模型是目前被普遍认同的研究儿童入学准备的理论模型。从生态学的视角进行审视,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入学准备教育存在一定问题,分别表现在儿童自身准备状态、儿童家庭准备状态和幼儿园准备状态三个方面。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入学准备教育须尊重儿童的主体性需求,家庭要为儿童的入学准备提供内在支持,幼儿园要为儿童的入学准备提供充分保障,以此为基础共同构建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入学准备教育的有效支持系统。

关键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入学准备;生态学;支持系统

入学准备是目前国际学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且研究焦点越来越多地聚焦于处境不利儿童的入学准备状况以及如何缩小儿童入学准备差异等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向来都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一项关于城乡幼儿入学准备水平的对比研究发现:农村儿童在除发音控制动作以外的动作技能发展领域优于城市儿童,在学习方式、认知发展与一般知识基础、言语发展,以及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领域显著落后于城市儿童[1]64。国内有关入学准备的研究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且研究对象多聚焦于城市儿童,而农村儿童在入学准备中会面临更多的不利因素。因此,关注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入学准备状况不仅是教育起点公平的诉求,而且是我国未来缩小儿童入学准备差异,使所有学前儿童都能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拟从生态学的视角全面分析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入学准备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而为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做好入学准备提供有益建议。

一、儿童入学准备教育的生态学理论模型概述

入学准备状态是指学龄前儿童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获得所需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2]。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生态学理论,儿童的入学准备应当是多维度的,不仅依赖于儿童个体内在的成熟水平,同时也依赖于儿童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基于生态学观点的儿童入学准备状态模型成为当前最有影响力的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研究模型,且得到美国教育部2000年目标工作委员会(NEGP)的采纳。基于生态学观点的儿童入学准备模型认为入学准备应当包含儿童的准备状态、学校的准备状态以及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三个方面[3]1-8。其中,儿童自身的准备状态应包括身体运动、情感与社会性、认知与言语、学习方式及态度等重要发展领域;学前教育机构的准备状态应包括幼儿教师的准备、环境的准备、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准备等方面;家庭的准备状态应包括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教育资源与教育能力、家庭的情感氛围等。儿童早期教育是多主体参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入学准备不仅仅是儿童单方面的准备,而是儿童、幼儿园、家庭或社区相互影响、共同参与的过程。应当建构一个由儿童、家庭、幼儿园、社区等要素共同参与的动态化的儿童入学准备环境,使儿童入学准备的生态学模型在诠释儿童入学准备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信服力。

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入学准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论文

一、结构游戏含义及意义

结构游戏是指幼儿利用结构材料或玩具自己动手进行主观建构,从而实现对周围现实的反映。主要种类有积木游戏、积塑游戏、拼图游戏、玩沙玩水玩雪游戏等。它为幼儿提供了想象的广阔天地,有利于帮助儿童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并促进儿童发展智力与认知能力。尤其在数学方面,较少有规则约束,幼儿可以依照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去构思建造,有助于培养正确的数学态度,为学前儿童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结构游戏在儿童数学教育中的运用及其意义

结构游戏有利于培养孩子探究、合作的性格品质。可以使幼儿了解要掌握的“内容”,并将其与课堂活动、课程教授相联系成一种自觉的教育活动。结构游戏是幼儿自主活动,更多强调“兴趣”、“表现”、“过程”。在动作基础上让幼儿建构其数学知识,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放手让孩子大胆去做、去体验,并且为其提供合适的游戏环境,促进幼儿自我发展。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可以获得数学要素,如空间,几何体等;数学要素又与分类、排序等密切联系,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与学习。首先,结构游戏是幼儿对数学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幼儿有好动的天性,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坐在一堆积木中不停的拼拼、摆摆,入园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对结构游戏由无目的到有目的的拼搭,由自己喜好转变为一种探索的乐趣。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通过与各种材料直接接触,学习了物体的颜色、形状,感知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宽窄、厚薄等特征。在结构游戏中逐步学会区分物体,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想象力。其次,结构游戏是生活化的游戏,将其与学前数学教育结合有助于儿童在游戏中积累数学经验。比如玩沙玩水游戏,儿童用不同形状的器皿盛装水和沙子,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容量的守恒,水和沙子混合后还可进行立体模型的构建,这样幼儿可以通过建构来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最后,结构游戏有助于增强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发展其思维能力。幼儿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符合其年龄特点。好奇心驱使儿童去看、听、做、发现与探索周围的环境,而结构游戏则给幼儿提供了这样一种满足其好奇心的可能。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学者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这样表述:“能从生活与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乐趣。”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结构游戏是发展、提高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以及数学问题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改进,以更好的促进幼儿园数学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结构游戏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遵循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对儿童数学兴趣的培养有重要意义。结构游戏也有助于数学意识和数学知识的传播,是数学人才发现的有效途径。结构游戏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结构游戏与枯燥的数学知识相结合,在提高儿童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结构游戏中的一些建构游戏、角色游戏(象征性游戏)中的数学教育等对数学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结构游戏并不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唯一,但却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极为有利的数学教育途径。研究结构游戏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对推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张相荣 单位:西藏大学师范学院

查看全文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对策

一、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通过各类音乐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积极思维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有助于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

1.音乐教育可促进幼儿的德育发展音乐通过鲜明的音乐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让幼儿在感受音乐形象的同时,认识生活,认识自然,陶冶情操,培养幼儿多方面的优良品质。从诸多的音乐活动(歌曲、歌表演、音乐游戏)中,使幼儿接受了品德和情感的教育,培养了爱祖国、爱师长、爱集体、爱劳动、互助互爱、关心他人,有礼貌、守纪律、讲卫生等多方面的优良品质和生活习惯。2.音乐教育可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生理学家和医学家研究证明,音乐可以引起幼儿血液循环加速和呼吸的变化。优美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兴奋的感觉,带给幼儿活泼开心的氛围。当幼儿听到节奏感极强的音乐后,会不由自主的手舞足蹈,促进了血液的流动循环。长期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音乐游戏、表演、歌曲、舞蹈、音乐体操等),幼儿手脚的协调性会得到很大地发展,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有必要配有相应的音乐以达到不同的效果。

(二)有助于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1.促进学前儿童记忆力的发展在音乐活动中为了再现老师教学内容,儿童要集中注意力观察老师的示范,记住歌词、曲调、动作或者配器方案;为了能准确开始演唱或演奏,儿童要努力记住歌曲或乐曲的前奏;为了使身体动作符合音乐的情感和结构,儿童要注意倾听和记住与动作有关的音乐的特点等。这一切都将有助于儿童记忆力的发展。2.促进学前儿童想象、联想能力的发展音乐活动离不开想象与联想,而想象又是学前儿童从音乐活动中获得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对音乐的感受和所导致的想像力的一种延展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在幼儿的脑子里,形成无穷的形象画面。培养学幼儿的音乐思维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激发幼儿对生活、对周围一切事物的敏锐的洞察力。如创造性律动便是一项需要丰富想象力的活动。当儿童随着音乐表演时,他们常常会自觉地将音乐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交融,既而陶醉于充满乐趣的想象活动之中。假如让儿童跟随《玩具兵进行曲》进行律动,我们便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能创造出诸如坚强有力的变形金刚、有趣的小木偶、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等玩具形象,而这些生动有趣的玩具形象正是儿童凭借其生活联想和艺术想象而创造出来的。3.促进学前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活动主要是通过听觉器官来进行的。因此音乐认识活动首先就建立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为幼儿提供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并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进行听觉探究,使幼儿听辨声音的能力和自觉性得到提高。声音无处不在,让儿童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如钟表声、脚步声、风声、雨声、动物的叫声等,感知并结合节奏体验二拍、三拍、四拍音乐的不同,并配合身体动作来表现,让幼儿感知威武、雄壮有力的音乐,舒缓、轻柔的音乐和圆舞曲等不同的风格。

查看全文

学前儿童人文教育论文

【摘要】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对学前儿童一生影响深远。置于教育史背景下的人文教育内涵丰富,学前儿童人文教育显得尤为独特。学前儿童人文精神的内在诉求、构建良性师幼关系的应然需求、人文教育“回归”趋势的必然要求促使教育者不得不思索学前领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转变教育理念,关注幼儿独特性、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顺应发展趋势,探索本土特色可作为学前儿童人文教育稳步推进、可供参考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学前儿童;人文教育;必要性;现实路径

一、教育史背景下的人文教育内涵与学前儿童人文教育

我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从字面上讲,“人文”即文明,其核心集中体现于人。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孕育在五千年文明长河之中源远流长。儒家“仁、义、礼、智、信”等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意识,人文教育重视心智的训练与情感的熏陶。古希腊社会,人文教育“Liberaleducation”意即“文科教育”,由于“Liberal”词源“Libber”,意为“自由”,因此人文教育是培养自由人的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教育涉及人文主义教育,它肯定人性、人的价值。近代的人文教育在与科学教育相互掣肘的过程中推崇人的理性——人的最高价值是理性,教育最高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理性。时至现代,由于教育普及化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文教育的旨趣已不再是与宗教神、亦或科学对立,其内涵更关注人格的健全发展。张楚廷先生言:“人文教育即人的教育。”[1]人文教育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人文性,教育以人为本。那么学前儿童人文教育就是对于幼儿阶段的人的教育。我赞成石中英先生“卢梭要求把儿童当做儿童对待的观点是应该加以检讨的。”[2]儿童不仅只是个“儿童”,他首先还是个“人”,教育不是强迫儿童放弃其作为人的内在固定性,将其改造成社会大机器上的小零件。然而,学前儿童又不同于成人,归根结底是儿童拥有独特的儿童文化,即儿童内隐精神生活和外显文化生活的集合。另外,学前期是成人期的基础与准备,担负着人性启蒙的重要责任。因此,学前儿童人文教育具有其独特性与重要价值。学前儿童人文教育给予儿童人文熏陶,重视儿童作为“人”自身的发展,培养他们对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塑造理想人格,促使儿童人性和尊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实现。

二、学前儿童人文教育必要性分析

1.学前儿童人文精神的内在诉求。基于对人之为“人”的思考可将人文精神界定为:关注人本身,引导人向之所以为“人”追求的一种价值取向。一方面,儿童是个“人”,且心性单纯,有作为人的人文诉求。另一方面,儿童精神具有内隐性,不是显性的物质载体,需要人文教育为幼儿人文精神诉求提供必要的平台。具体表现有:一、人文追求的自由性满足幼儿游戏精神诉求。人文追求的自由性体现了活动动机源于个体内部的需要,是自发自愿而非外部力量的强制。“自由与游戏显然是一对双生姊妹”[3],儿童以“游戏人”的姿态在游戏2017年第24期论坛•交流中诠释着周围的世界,通过人文追求的自由性得以满足与表达。二、人文知识的隐喻性满足幼儿精神潜意识化诉求。人文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人与人之间灵魂的对话,直触个体最自然、最本源、最感性的心灵深处。“可以说,儿童原发性的生命特征决定了其精神世界与生俱来地携带着潜意识。”[4]幼儿自然而鲜明的潜意识化特征赋予其巨大的隐喻心理潜能。三、人文理解的性情化满足幼儿精神诗性化诉求。人文理解的性情化充满了个体丰富的情感体验,儿童“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5]儿童这种泛灵化的精神倾向会使其将自我生命意志投注于周围世界,人文理解的性情化特征引领儿童体会到世界的灵动与美感。2.构建良性师幼关系的应然需求。良好的师幼关系源自于较好的师幼互动,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人际交往等过程中肯定幼儿人性与价值,尊重儿童地位以及应有的权益与需要,从而在双方互动过程中引发其认知、情感上的共鸣,这是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下幼儿园一日生活顺利进行、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需求,集中体现了学前领域的人文关怀。但从我国现阶段师幼互动形式来看,正规的集体作业活动中仍然存在着教育要求一刀切,忽视不同幼儿身心需要的差异性、评价体制上过于单一等问题。在成人功利化知识观及其狭隘教学意志的控制下,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表面上秩序井然实则导致了幼儿成长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师幼关系的恶化。3.人文教育“回归”趋势下的必然要求。人文教育“回归”绝非偶然。随着世界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和扩张,“技术中心主义”思想悄然统治着人类,某种程度上人变成机器与技术的附庸,人自身的发展逐渐被人们忽视和淡漠,人文教育遭遇尴尬境地。“儿童文化危机在为技术理性所控制的现代社会中愈益明显”[6]现代媒介传递的浅薄、庸俗化信息大大降低了儿童接受人文熏陶的可能性,儿童功利化倾向愈发严重。诚然,学前人文教育的缺失并非我国教育界特有的现象,但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多元文化的融合,世界范围内人文教育的“回归”趋势已引起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重视。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曾发表《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震憾美国高等教育界,在一定程度上波及到学前领域。我国台湾地区近年来大力推进儿童读经教育,给予幼儿人文关怀。这些国家和地区或多或少进行了学前领域教育改革,探索人文教育途径,增设有关的活动课程,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幼儿教师等。

查看全文

幼儿教师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摘要:幼儿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素质,他们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前儿童,再加上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都处于发展时期,幼儿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扎根,从而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前儿童的发展。本文浅析了幼儿教师素质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为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教师素质;学前儿童;教学方式;职业素养

幼儿教师的素质体现在方方面面,在教学中不仅要为学前儿童传授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为学前儿童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应该以身作则,为学前儿童树立榜样,让学前儿童的素质得到塑造。陈鹤琴先生认为,热爱儿童是做一个优秀教师的起码条件。这也表明,幼儿教师应该以专业的职业素养和真诚的职业热情培养学前儿童,让他们茁壮成长。

一、幼儿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学前儿童的学习热情

幼儿教师都必须有一颗挚爱幼儿的心,有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他们对职业的热情直接影响了学前儿童对知识的求知欲。例如:幼儿教师要在保育工作中给予学前儿童足够的爱与关怀,根据学前儿童的生理条件和个人体质,为学前儿童准备营养均衡的膳食,让学前儿童的身体机能得到有益成长。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应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顾学前儿童,为学前儿童创造充满温暖和关怀的学习环境。只有实现保育和教育的双重结合,以科学的教学方式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学前儿童才能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这个例子表明具备专业的职业态度是幼儿教师的根本能力。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考虑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将单调乏味的知识转变为活泼快乐的游戏,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学前儿童的学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二、幼儿教师的耐心认真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钻研实践能力

查看全文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音乐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音乐教育的“低龄化”使学前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接下来,本文将以河北省为例,来分析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

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用于学前儿童教育之中,有利于学前儿童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锻炼积极思维能力,得到身心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目前,学前教育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音乐教育仍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

对于目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可从学校、教师、家庭三方面来阐释。首先是学校方面。目前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幼儿园已经开设了音乐课程,但是学校在音乐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音乐教育具有功利性。一些学校办音乐课就是为了赚取额外费用,增加幼儿园的经济效益,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幼儿的音乐素养的培养[1]。二是音乐课程教材不规范。由于学校选取音乐教材比较随意,导致教师达不到原设计的教学效果。三是教学设施配备不足。由于经济问题,大部分幼儿园都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更别说投入多媒体教学设施了。总之,学校在这些方面出现的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其次是教师方面。当前,幼儿园教师大都是职业技能学校毕业,掌握了一定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但是该师资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师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比较片面,没有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还是偏重于技能方面的训练[2]。第二,教师的音乐素养还有待提高。目前,河北省受过音乐专业训练的幼教并不多,大部分教师在基本的音乐素质方面都不合格。第三,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传统。就现在发展形式来看,常规性音乐课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仍占有广大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幼儿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还是遵循之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让幼儿有视、听等方面的享受,也就不能很好的接受音乐教育的熏陶。最后是家庭方面。我们知道,幼儿最初的启蒙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因此,家庭音乐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家长在音乐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其一是对家庭音乐教育认识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家长也开始注重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培养,但是仅限于表面层次的弹、唱、跳、演等,而没有从基础的艺术修养来培养。其二是家庭音乐氛围不足。虽然有些家长有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的意愿,但是由于其音乐教育知识的缺乏,致使其不能和孩子进行有效的音乐交流,因此没有形成良好的家庭音乐氛围。

二、对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