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13:48: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科教学知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透析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之源
摘要: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知识理论的核心,通过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可更好地促进教师知识的优化和发展。研究学科教学知识,首先要对它准确定位,并认真分析它的发展源泉。依其来源的重要性程度为标准,学科教学知识的来源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最重要的来源、重要的来源以及一般的来源。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发展;来源
一、学科教学知识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早期,由于美国大众对教育研究现状的不满逐渐增加,促使教育研究者进行反思。在一系列的文章中,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舒尔曼(LeeShulman)提出一个新的关于教师知识的模式和系列假设范畴。他指出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这种理解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学之间关系的研究可能是教育研究中所缺少的。他区分和提倡三种制式理解类型(学科知识、一般性教学法知识和课程知识)及其对课堂实践影响的研究。后来他做了一系列有关教师知识的教学研究,归纳结果则建议教师除了具备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知识,必须在教学中发展另一种新的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PCK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教师独特领域学科内容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是教师自己对专业理解的特定形式。此外。PCK也是区分学科教师与学者的一种知识体系,学者去创造某一学科领域上的新知识,教师则是帮助学生去理解这些新知识。PCK也是优秀教师与新任教师的差别所在。
同时也是学科专家和经验丰富教师的区别所在。可惜的是该领域研究被长期遗漏,曾被舒尔曼(1986)称为“缺失的范式”。此后。他把教师知识又修正为:学科知识、课程知识和PCK。
商务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
一、前言
商务英语具有商务及语言的综合性,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及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专业教师知识。在教师知识范畴中,国外学者舒尔曼提出学科教学知识应该作为基础分类包含在其中。对于商务英语学科教学知识而言,其有别于普遍适用的教育学知识及学科性质内容。它强调教师对商务英语的目标、教学内容、背景及应对策略的理解、融合、转化的一体性,也就是其教师本身具有的个人专业化知识。研究其框架体系对促进商务英语教学实践体系效良好发展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学科教学知识的构成及发展
在20世纪初教育学者杜威对教师这个职业提出了专业性的概念。教师的专业性有别于该学科的研究专家,教师需要熟悉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并将其转化成适合于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内容。到1980年左右,舒尔曼提出了知识的可教性,并据此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体系。该概念提出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不同学科之间的理解认识不同,各个教育研究学者对其要素的构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1989年,Grossman提出了关于PCK框架构成的四个要素,并从教师知识的角度构建了学科教学知识的框架体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各个要素之间的问题,从而忽略了其联系性和发展性。到后来Marks、Cochra等人提出了动态发展的理论体系,完善了PCK框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二十一世纪,人们进入一个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环境,研究学者对PCK框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认识理念,加入了多媒体信息化、教师自身社会体验及个人情感等等,丰富和扩充了PCK框架要素。但是由于目前学科扩充的独特性,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学科教学知识不能生搬硬套,因此在商务英语这个新兴起的学科中我们借鉴各学科研究成果,综合自身学科特点,完善商务英语这一学科教学知识体系,建立独具商务英语学科特色的PCK框架基础具有可行性。
三、构建地方高校商务英语学科教学知识框架的重要性及意义
1.促进商务英语跨学科人才的教学实践体系建设。商务英语学科科学知识框架的研究对该学科人才培养长远健康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明确PCK框架有助于在商务英语教师教学实践培训中发挥作用,实践证明在PCK框架体系研究中,独立的关键要素在教学实践体系的建立中基本没有帮助,只有构成联系的动态的要素才能发挥实际效果。在培训过程中让老师了解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完善自身教学体系建立,形成准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个性化教学实践体系,让商务英语教师形成既具有融入个人情感及社会经历的自身教学特点,又符合普遍适用性教学实践体系的教学理念。使教学实践体系既不会因为不同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不同而产生根本分歧,又避免严格限制教学模式,而使商务英语教学变得呆板乏味。
学术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研究
摘要:近年来,一些高校正在尝试实施通用学术英语方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所需的学科教学知识具体类型亦有所变化。本文基于对通用学术英语教师、学习者以及专家的深度访谈,研究了通用学术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具体子类型,即学科教学知识宏观概念下所包含的微观知识,并分析了各项微观知识的内涵,以期为通用学术英语教师的知识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通用学术英语;教师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师发展
一、引言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往往存在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强、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等问题[1],由此,一些高校正在尝试实施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简称EAP)方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而在学术英语教学中,较多高校采用了通用学术英语(EnglishforGeneralAcademicPurposes,简称EGAP)教学的模式。在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也面临着学科教学知识的调整,他们在新教学环境中的学科教学知识值得关注。
二、通用学术英语的概念内涵
通用学术英语是学术英语的一个分支。学术英语是“为满足高等教育层次学术任务要求而进行的英语语言和交际技能的学习”[2],它致力于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所需的学术英语书面及口头交流能力,如用英语听讲座、做展示、查找文献、参与研讨、读写学术论文等技能。它以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建构主义理论及认知学术语言能力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它又可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EnglishforSpecificAcademicPurposes,简称ESAP)。前者致力于培养学生无论在哪个学科英语中都共同需要的学术英语书面和口语交流能力,体现共通性;后者则偏向特定学科(如医学、法律、工程等)的语篇体裁以及工作场所需要的英语交流能力,体现专业性。[3]
探索学科教学知识界定及发展来源论文
摘要: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知识理论的核心,通过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可更好地促进教师知识的优化和发展。研究学科教学知识,首先要对它准确定位,并认真分析它的发展源泉。依其来源的重要性程度为标准,学科教学知识的来源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最重要的来源、重要的来源以及一般的来源。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发展;来源
一、学科教学知识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早期,由于美国大众对教育研究现状的不满逐渐增加,促使教育研究者进行反思。在一系列的文章中,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舒尔曼(LeeShulman)提出一个新的关于教师知识的模式和系列假设范畴。他指出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这种理解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学之间关系的研究可能是教育研究中所缺少的。他区分和提倡三种制式理解类型(学科知识、一般性教学法知识和课程知识)及其对课堂实践影响的研究。后来他做了一系列有关教师知识的教学研究,归纳结果则建议教师除了具备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知识,必须在教学中发展另一种新的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PCK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教师独特领域学科内容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是教师自己对专业理解的特定形式。此外。PCK也是区分学科教师与学者的一种知识体系,学者去创造某一学科领域上的新知识,教师则是帮助学生去理解这些新知识。PCK也是优秀教师与新任教师的差别所在。
同时也是学科专家和经验丰富教师的区别所在。可惜的是该领域研究被长期遗漏,曾被舒尔曼(1986)称为“缺失的范式”。此后。他把教师知识又修正为:学科知识、课程知识和PCK。
舒尔曼的名字常常与研究教师的PCK联系在一起,是因为PCK是由舒尔曼发起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主要研究教师把自己的学科内容知识转化为与学生原有知识相联的知识的教学方法。舒尔曼把PCK描述为:最有用的知识代表形式;最强大的类推、阐述、示范和解释。1987年PCK被舒尔曼列为七个教学知识基础之一,除PCK之外。还有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育情景知识和教育目的、价值等知识。PCK的提出。引起人们对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极大兴趣。随后。舒尔曼及其同事继续探讨PCK。尽管有时PCK被包含在学科内容知识里面。但是它被认为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影响最大。而且在其他形式知识的综合及转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学科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教育,它为学科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工具和手段,对于优化学科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基于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的学科教学
信息技术教育既是学校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教学内容,又成为学科教学的有力支持者,并为学科教学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手段。学科教学中教育者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积极模拟数字化教学环境,创设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接触学科知识和学习资源,并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使之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的手段和有力工具。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丰富教育教学资源,而且在激发活跃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一)将信息技术教育贯串于学科教学中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过分强调学科教学的特点,积极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提出了把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的新思路。只有改变将信息技术纯粹作为学习对象的陈旧思维,才能真正落实信息技术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都知道,一方面学科教学的内容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这个载体才能更好地呈现出来,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育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方面优势又越来越明显,这又是学科教学所不可缺少的。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数学学科教学及养成路径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是数学教师通过数学学科内容知识和有效教学策略交互作用,能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和树立动态的课程观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养成数学学科教学知识。
论文关键词: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养成
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是数学教师通过数学学科内容知识和有效教学策略交互作用,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知识的知识。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是数学教师知识的核心,是保持数学教师知识复合性、动态性的原动力,并能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和树立动态的课程观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养成数学学科教学知识。
一、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性
1.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是数学教师知识的核心。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是数学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是教师在特定的时刻、特定的情景中利用可能的条件对数学知识的特殊整合,它是数学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数学学科教学知识走进数学教师知识之中,通过协调和整合,不仅实现了数学知识和教育性知识的衔接,还把数学教学活动中一切有利于数学教学的可能元素、知识纳入到教师的数学教学思维之中,为实现有效地数学教学创设了必要条件。
2.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是保持数学教师知识复合性、动态性的原动力。数学教师知识的复合性是指数学知识结构的横向拓宽与纵向深化;动态性是指数学教师自入职进入教学场域中后,教师知识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和提高。由于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就是从动态的角度建构,教师视教学情景、学生要求等变化形成学科教学知识,动态性的学科教学知识不断地为数学教师知识补充源头活水,使之始终处于运动之中,所以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正是保证数学教师知识这种复合性、动态性的原动力。
学科德育渗透思考
一、对德育渗透与德育融入的理性审视
目前,德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主要表述为“渗透”或“融入”。“渗透”与“融入”的本意何在?德育渗透与德育融入问题有哪些呢?
(一)“渗透”与“融入”意在两物之交融
“渗透”一词产生于近现代,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出现。古代一般都将“渗”和“漉”连在一起表达意思。《说文》曰:“渗,下漉也。”[1]370“渗”指液体向下滴流。而“透”作为动词,有两层意思:一是取跳跃之意。《说文新附》曰:“透,跳也。”[1]347二是取穿过、透过之意。《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中有“渐渐透出”,这里“透”即为渐渐穿过的意思。《汉语大辞典》中“渗透”被解释为: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从某一方面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科技上,将“渗透”定义为:当利用半透膜把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开时,浓度较低的溶液中的溶剂(如水)自动地透过半透膜流向浓度较高的溶液,直到化学位平衡为止的现象。它强调的是不同的物体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见,“渗”是指某一事物从一个区域范围向另外一个区域范围慢慢进入,而在此之前,后面的区域范围并没有这一事物。“透”是指某一事物穿过或跳过一个区域范围进入另一区域范围。“渗”“透”意思接近,两者连在一起使用,意在强调两种不同事物通过运动而交融。从词源上来看,按照《说文》的解释,“融”本义为冰雪等化为水(如“消融”),引申指蒸汽升腾。“融”又引申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如“水乳交融”。[1]629“入”本义为进来、进去之意。《说文》曰:入,内也。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融入”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意是融合,混入、混合。一是指有形物质的彼此融合,或者一种物质融入另一种物质。二是指非物质形态的融合,如一个人或群组从思想上和形式上融入了另一个群组,成为一个更大的群组。在用于人的范畴时,更多的是指精神层级的融合和接纳。由此来看,“融”本身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同一事物不同形态之间的变化,二是指不同事物合为一体。而“融入”一词的基本涵义则完全倾向于后者,即有形的或无形的两者的融合和彼此接纳。
(二)德育渗透与德育融入将德育与学科教学“二分”
将“渗透”与德育相连,形成了“德育渗透”之说。对德育渗透的界定,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如“所谓渗透性,是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面灌输而言的,是指结合教学、管理等业务工作一道进行并贯穿和渗透其中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途径和原则”[2],如“德育渗透是指将德育目标通过各种途径,依据德育与其它领域的联系,运用各种手段与措施以不易察觉、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德育内容缓慢地传递给学生的过程”[3],等等。据此理解,德育和学科教学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渗透是德育进入学科教学原则、方式、途径。德育融入是另一种对德育与学科教学关系的理解。如,高校学科德育渗透要把德育目标融入教学目标,要把德育内容融入教学内容,要把德育过程融入教学过程,要把德育方法融入教学方法,要把德育评价融入教学评价中去[4]。在中小学,德育融入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最具代表性的比喻是“盐说”,即将德育与学科教学视为“盐与汤”的关系,将德育比喻成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盐,将学科教学比喻成汤。在日常生活中,盐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但不能单独使用,融在汤菜中,方显汤菜之美味、盐之价值。由此来启示教师,要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中,这样教学才有意义。“德育是盐,教学为汤”这一比喻还是将德育与学科教学看成了两件事。由此可见,无论是德育渗透,还是德育融入,都是将德育与学科教学看成两件事,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德育并不在学科教学之中,学科教学本身也没有德育之意。德育渗透与德育融入的实质是德育与学科教学的“二分”。
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然后分析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策略,包括更新理念,转变观念;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技能;创设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关键词: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
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首先,学科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学校学科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技能,还包括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其次,学科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如果能够正确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会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品质,反之则会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劣化。最后,学科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相辅相成,息息相关,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制约,情绪、兴趣、思维能力、自控能力、沟通能力、合作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等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科教与学的效果。
二、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学科教学教育性再分析论文
[摘要]学科教学既可以理解成教师只对学生学科学习负责,也可以理解成教师在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的基础上更强调对学生学科学习负责。前者表面上让学科教师的教学任务更轻,而且学校也的确通过班主任的设置认可了这种观点。但事实证明,失去对学生全面生活的了解与学生全面发展关心的学科教学变得越来越功利,学科教学的路也越走越窄。因此,将学科教学融入学生德育之中,不但能够为学生德育寻找到主阵地,而且可以帮助学科教学走出当前的困境。
[关键词]学科教学;学生德育:全面发展
对学科教师,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学科是对教育功能的分化,即教师只对学科教学负责;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科是对教育功能的延伸,即教师不但要教育好学生,还要对学科教学负责。在教育实践中,从完成教学任务与履行学校规章制度来讲,教师更乐意于选择前者;从更好地搞好教学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来讲,教师更乐意于选择后者。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科教师,有着不同的教育教学表现,自然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但并不见得所有的教学效果都是我们所期望的。
一、“学生德育”在“学科分化”中滑落
笔者读了六年小学,却只有一位教师,他一个人承包了我们小学所有年级的全部课程。在学校中,他就是教育的全部,不但要管我们的学科学习,还要管我们的日常生活。回首小学,他印在我们心灵中的,与其说是那些学科知识,还不如说是我们共同的生活片断。那时我们根本不知道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只是跟着感觉走,而影响我们学习感觉的,并不是学科知识的难易程度,而是教师对我们的关心程度。教师一人教着所有学科,反到让我们觉得他并不特别重视你的学科成绩,对于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倒是特别关注。记得他常讲的一句话是:“你学得好不好并不是你的责任,但是否认真地学就是你的选择了。”
后来上了初中,碰到好多学科教师,每位教师都努力于自己的学科教学,虽然他们也会关心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毕竟对学科成绩的关注占了首要位置。每个学科都有一位教师,让我们明显感觉到教师的学科教学水平上去了,他们对学科的理解与学科教学中的技能技巧比小学教师强许多。但与之相应的是,教师们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关心却是大打折扣了,而且他们对学生的态度会随着学科考试成绩的变化而变化,让我们很难感受到教师对我们的真情实感。在这个方面,小学教师就强多了,他对我们的态度是一致的,不会因为我们一两次考试成绩优秀而笑逐颜开;也不会因为我们一两次考试成绩糟糕而怒气冲天。不知道是因为学科教师更关心我们的学科成绩,但我们的学科成绩并不总是让他们满意,从而疏远了师生关系;还是因为关心我们的学科教师多了,我们有了对不同学科教师的比较,从而去喜欢一些学科教师,不喜欢另一些学科教师。喜欢的学科教师总是少数,不喜欢的学科教师总是多数,师生关系从而产生疏远。不管原因如何,客观地说,有了分科教学之后,教师学科教学水平高了,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与兴趣却并没有因此得到提升,反倒是觉得在学校中少了昔日的天真与乐趣,多了学习的压力与功利。
分析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两种境界的三维
摘要: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学科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更是优化学科教学软环境的催化剂。回顾并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互渗透彼此交融所走过的历程,可以分为两种境界:一信息技术延长了学科教学的手臂;二信息技术开阔了学科教学的视界。每一境界,其形态、优势、特征各不一样。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境界形态优势特征
一、引言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很多人关于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上的理解,显然是狭隘的,不利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机融合和深层交互。要知道,信息技术不仅完善了学科教学的手段,拓展了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平台,而且助推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和教学方式的更新。总之,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更是优化学科教学软环境的催化剂。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科教学带来全新的网络环境和技术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中和平台上,我们的老师也已经历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参与,从不自觉涉猎到自觉使用和探索的过程。事实表明,当信息技术真正为我们教师所熟练掌握并将它有机融入和全面参与到学科教学中的时候,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空间和无穷魅力确实难以低估。回顾并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互渗透彼此交融所走过的历程,我们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过去我们已经做过什么,还存在什么不足;现在我们正在做着什么,还有哪些有待改进;将来我们还将做些什么,最终又将达到怎样的境界。
按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程度和状况,我们不妨将已经走过的历程分为两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