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13:41: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科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学学科建设论文
[提要]从国家重视教育事业发展、突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特别强调学科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出发,总结学校在经济学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开展的有益探索,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期对国内其他高校开展经济学类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阶段,学科建设正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和关键点。虽然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已经经历多次改革,但是依然存在学科设置过细、教学方式僵化、理论与实践脱钩、缺乏核心竞争力等许多问题。本文拟对我校在经济学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开展的有益探索进行总结,以期为国内其他高校开展经济学类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借鉴。
一、国内学科建设和质量提升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大部分普通高校在学科建设初期就认识到调动师资队伍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性,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科建设发展的环境,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学科方向缺乏凝练。学科建设未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进行动态调整,缺乏探寻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的新道路、新方向的动力,未能结合高校自身学科发展优势,及时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拓展具有本校自身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滞后。高校虽然重视培养和建设师资队伍,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难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梯队中的拔尖、创新人才数量不足,限制了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二是缺少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学科建设步伐滞后。(三)学科建设质量和水平不高。相对而言,高校重科研,但对教学研究重视程度不够。高水平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和科研奖励较多,但高水平的教研论文、教研项目以及教研类获奖较少,阻碍了学科建设的发展。
二、经济学学科建设探索
高校学科建设探析论文
[摘要]原部委所属高校改变隶属关系后,其固有的行业属性与满足地方需求的矛盾,使这类高校的学科建设成为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在考虑其特殊性的基础上,至少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什么是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主要着力于建设什么;如何认识与对待科学研究;如何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关键词]原部委高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专业建设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这一思路在一定意义上要求改变中央业务部门的办学体制。政府采取了共建、调整(划转、转制、下放)、合作、合并等形式进行改革。1990年的统计表明,在全国1075所普通高校中,国家教委直属36所,中央业务部门主管316所,其余为地方管理。1998年、1999年这一改革达到高潮,1992年至1998年划转高校226所。截止2005年5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共1794所,除教育部直属73所外,其它部委中的外交部1所、国家民委6所、司法部1所、卫生部1所、国防科工委7所、公安部4所(其中专科2所)、交通部1所,共21所;18个国务院直属机构中的海关总署等机构所属7所,其中专科1所;14个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的中科院等机构所属2所,其中专科1所;6个国务院办事机构中的国务院侨办所属2所;另外中华全国总工会等机构所属8所。除教育部外,隶属其它部委及机构的高校共剩下40所,由此可见,部委所属的大部分高校已划归地方管理。
由于这些高校历史上归中央业务部门主管,其培养的人才主要为这些部委服务,有明显的行业属性,在改为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以后,就不能回避地方发展的需要,因此,人才培养的规格就要处理好行业属性与地方发展需要的关系。改变隶属关系的这些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而保证这些高校的健康发展,做好学科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
一、什么是学科建设
虽然学者们对学科的论述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学的科目”、“学问的分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是学科的三个基本内涵。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体现不同的内涵而已。目前国家对学科的划分,一般是指建立在以二级学科为基础、向一级学科范围延伸的学科。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设有12个学科门类、88个一级学科,382种二级学科,这也是我国现行的博士、硕士学位点设置的依据。1998年7月,教育部针对本科专业的设置,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该目录设置11个学科门类(不包括军事学),71个一级学科,249种二级学科(专业)。一般所讨论的学科划分,均以这两个文件为依据。学科建设是围绕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和学科基地,通过硬件的投入和软件的积累,提高学科水平,增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综合实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具体来说,学科建设包括学科方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基本条件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几个方面的内容。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校培养人才的专业、层次、质量,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成果。因此,学科建设对任何高校都是必须的,只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侧重点上应有所不同、发展程度上具有差异而已。学科建设并不仅仅是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的事情,也并不仅仅是重点学科的事情;学科建设也并不局限于学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建设、纯学术研究(或基础研究);学科建设是每个高校的系统工程,也是全局性的基础工程。这些改变隶属关系的高校也不例外,并且因其需要转型使这一问题更为复杂、重要。
重点学科建设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人事)司(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部属各高等学校:
国家重点学科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其教学、科研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学术水平、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促进了高等学校学科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重要的具有骨干和示范作用的教学、科研墓地。面对世界科技革命的严竣挑战和世界范围内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和科技的要求,现就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1.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重要措施,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学科结构和布局的优化与调整,形成以国家重点学科为骨干的学科体系,引领全国高等学校进行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
力,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使之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进一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支撑。
医学学科建设分析
摘要:全科医学是与内外妇儿并列的临床二级学科,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全科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展开分析及总结,以期对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全科医学;学科建设;SWOT分析
20世纪60年代全科医学出现在医学领域,全科医学服务于基层卫生,家庭、社区是其主要服务范围。全科医学是将临床、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进行融合的新学科,提倡人性化、全方位的服务模式。由于全科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对于这方面的人才教育起步亦晚,至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全科医学学科体系,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亟待加强。SWOT分析法是数学中的动态分析法或态势分析法,这种分析法通过对内部环境、外部条件的系统分析,能够找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中的优势S(Strength)、劣势W(Weakness)、机遇或机会O(Opportunity)、风险或威胁T(Threat),可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管理[1]。
1SWOT分析法对我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分析
1.1优势。1.1.1办学定位适合全科人才培养。我校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大学,重点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服务范围面向基层,立足辽西,辐射辽宁。办学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类型,人才培养类型决定了服务范围,我校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人才培养方向与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方向一致,因此,在培养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下得去、留得住的全科医学人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通识课程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教育,到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教育、拓展选修课程教育,再到实习实训教育,每个阶段都渗透着对学生医学人文与职业素质培养,尤其包括人文关怀、人际沟通等全科医生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为我校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了基础和保障。1.1.2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健全。我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起步早,至今已有近30年历史,在本科、专科、继续教育等多种层次全科医学教育办学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已逐步健全。我校从1990年就开展了社区医疗实践,建立了社区医学教研室,在临床专业第五年教学计划中加入了4周的社区医疗实践,并在锦州古塔区、凌河区率先建立了两个社区实习基地,这在辽宁省内处于领先地位。1999年,我校在本科教学中增加了“全科医学概论”选修课,正式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并在医疗学院开设了临床专业(全科医学方向)进行试点。2002年,我校创办了全科医学院,为农村培养大专学历的全科医生。2010年,我校在辽宁省内招收并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100名,其后的毕业生均在农村基层医院服务于广大农民。2012年,我校获批“辽宁省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教育研究基地”,同年获批临床医学(全科医学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硕士点。2014年,我校附属一院获批首批国家级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7年,为满足学生社区实践需求,我校又遴选合作锦州市龙江街道、凌南街道和锦铁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社区实践教学基地。至此,构成了基础、临床、社区基地三位一体的全科医学系,健全了教学科研管理体系,为全科医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1.3组织管理体系完整。我校办学历史悠久,开展全科医学教育较早,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较完整的全科医学组织管理体系,即基础、临床、社区基地三位一体的全科医学管理体系,也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主要包括:现代化多媒体教室、教学实验用房、实习实训场所、科研实验室等,完善的设施设备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我校作为高等院校在运作方式、管理手段及管理制度方面都具有现代化的特色,实现了资源管理的现代化,这些都为全科医学学科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保障。1.2劣势。1.2.1师资力量不足。尽管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开展较早,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但至今为止师资力量仍然不足。根据全科医学的教学需求,师资可分为理论师资、社区带教师资两种,理论师资主要承担“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共计8人,其中6人在临床医院全科医学科,是通过正规培训的全科医生;另外2人在公共卫生学院,平时以预防医学教学为主,也承担全科医学教学任务,是经过国家卫计委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培训的全科师资。8名教师每年需要承担全校临床、预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个班级、约600人的全科医学理论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教学任务,教学任务非常繁重。而社区带教师资主要是承担全科医学理论授课后的实践教学任务,也有近600人的教学对象。目前3个教学基地有带教资格的师资仅为9人,需要进一步培养合格的师资,而且基层医生的带教方法、教学水平也需进一步提高。1.2.2教学素材不完善目前,国内很多的学者虽然编写出版了一系列的全科医学相关教材与专著,且主要用于全科医学教学、在岗及转岗培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国高等院校全科医学教材编写还仍然处于起步、探索的阶段。我校虽然积累了一些教学素材,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但还存在素材内容不丰富、不完善等不足。比如病种少、病例资料不典型,尤其是与辽西地区基层医疗常见问题相关的教学案例、素材不足,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校全科医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1.2.3社区实践基地不健全。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社区实践基地的建设还不规范,缺乏能够开展高质量的全科医疗活动的医生仍是主要问题之一[2]。我校的教学基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高年资、带教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数量不足,且社区实践基地的数量以及质量仅能满足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的需要,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及配套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带教师资的相关考核评价、监督管理办法等还不健全。因此,我校还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建立数量适宜的教学基地,健全教学基地的各项认定条件,提高全科医学实践教学质量。1.3机遇。1.3.1国家政策的支持。近几年,伴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全科医学教育。例如:2010年3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六部联合颁布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要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其中明确指出了对全科医生的培养目标,包括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资源要求,近期的目标为3年之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3-5]。2011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最新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临床(医学包括中医学)在内的本科医学教育,然后再接受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6]。“5+3”培养模式的提出使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更加制度化、规范化,顺应时代需求和国家卫生改革需求,促使高等院校均能够主动进行教育改革,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改变我国的全科医生教育培养模式。上述政策和文件的出台,为新时期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1.3.2国家政策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步伐。伴随着我国城市卫生改革的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也迎来了更好、更快的发展。据《2017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有3.4万个,比2005年的1.7万个增加了一倍。2016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诊疗56327.0(15561.9)万人次,平均每个医生每日担负诊疗15.9(14.5)人次;而200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诊疗为5938.5(6281.5)万人次,平均每个医生每日担负诊疗13.7(11.0)人次,2016年比2005年在提供诊疗服务人次上大幅度提高。可见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医疗作用发挥得愈来愈好。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依旧处于探索阶段,该领域的专业理论和适宜技术还不够完善,为了确保全科医学的稳定发展,要配备理论及技术过硬的全科医生在社区进行指导,为全科医学学科的理论及实践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1.3.3国家加大了对社区医务人员业务能力提高的力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全科医学专业人才不足,在职在岗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由于年龄、学历、学位等问题,普遍存在专业素质偏低的情况。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国家相关部门采取多种办法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如结合实际情况,将高素质的全科医生通过多种途径与渠道输送到基层岗位,或将基层社区医务人员送到三甲医院全科医学科培训进修,从而有效提升了社区医务人员的服务技能和水平。1.4风险。这里的风险含义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在变化过程中对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对高等院校全科医学教育发展也带来很多负面的作用,制约着全科医学的发展。1.4.1社会环境方面的风险。社会上很多人对全科医疗、全科医生存在一定的误解,他们片面地认为社区全科医生技术水平没有医院医生的水平高,所以,一旦发生常见病如感冒、发烧、血压和血糖控制与管理等也到大医院诊疗,结果导致某些大医院“人山人海”,社区医院则“门可罗雀”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全科医生在社会上还未得到全面认可,社会地位比较低,且薪资待遇相对其他行业也较低。这就反映出全科医学在社会大环境中只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而在社会其他各界甚至医学生的认知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认知的落后无疑阻碍了全科医学的快速发展。1.4.2缺乏全科医学教育支持的环境。虽然国家对全科医学教育很重视,但在高校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时,由于教学与科研需要的配套设备、教学资料不够完善,与全科医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处于较低水平,间接导致了政府出台的诸多政策只停留在理论方面,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比如:社区医生由于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服务对象是以社区、家庭为主,导致其在群众眼中社会地位比较低。因此,政府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一方面合理提高全科医生的薪酬,一方面加强对全科医生执业特点、服务能力及范围的正面宣传,进而提高社会各界对全科医生的认知,全面提升全科医学的学术地位,营造适合全科医学发展的教育环境与学术环境。
2我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发展措施
低碳经济学科建设探析
1低碳经济学科所属专业领域模糊
“低碳经济”是涉及环境学专业领域知识与经济学专业领域知识的交叉研究,然而如何去界定“低碳经济”学科的从属专业(依附专业)一直备受争议。低碳经济学科在我国最早建成是作为研究生学习的一个研究方向,然而,这个研究方向既体现在环境学专业研究中也体现在经济学专业研究中。随着国内“低碳经济”发展热潮来袭,一些本科院校也积极投身到低碳经济专业的建设中,但也仅仅局限在某一专业(环境学专业、经济学专业)基础下开设低碳经济方向。如若从属专业领域不明确,会导致学科构建基础模糊。就目前国内为数不多开设低碳经济专业的院校来看,大部分学校将低碳经济专业方向依托在经济学专业下,将低碳经济专业依附在经济学专业下是合理的构建,这也是遵循着低碳经济最本质的专业属性。
2低碳经济学科课程与师资构建不完善
由于“低碳经济”是一个舶来词,故在发展“低碳经济”学科建设过程中,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是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课程设置,尤其是发达国家。然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低碳经济还处在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适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式与方法,如果单纯的引用国外课程,知识体系就与我国的国情有些许的出入,就演变成只有理论知识,却没办法实践的现象。比如,在国外,在碳交易市场中进行活动如同买卖股票一样平常,但在我国,虽然碳交易所的建立初见成效,但真正的碳交易却屈指可数。没有实际的实践,单纯的借鉴知识体系,很难形成适合我们自己的知识储备体系。再者,一些开设低碳经济专业方向的普通本科院校,在构建课程上多借鉴名校研究生课程,这不仅会给没有专业基础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困扰,也给授课教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我国低碳经济专业开设的时间较晚,授课教师并非低碳经济专业出身,可能单独来自环境学专业或经济学专业。因此,授课教师仍需学习被交叉学科的内容才能够将知识传授的更生动、更深入。如何能够在渗透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带领学生深入的去理解彼专业知识成为授课教师的一个挑战。
3低碳经济学科学生就业道路不明晰
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低碳经济的发展阶段,还没有成熟的发展体系,故在低碳经济的实际运作过程中,人才需求方面仍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加之许多低碳经济专业方向毕业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够深刻,在寻求工作之际往往凭借依附专业争取就业机会。这样,低碳经济专业往往成为了人们眼中看似很“热”门而实际却很“冷”门的专业。这也对我国以后的低碳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低碳经济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的一类,它所存在的问题也只是众多交叉学科的一角,还有许多问题可能会是我们不断深入研究交叉学科过程中会遇到的。然而,任何学科的构建和研究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只有在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科建设才能够更加完善。作为交叉学科的建设,引荐国外的学科构建体系固然需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建立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交叉学科建设体系,同时着重培养和塑造低碳经济等交叉学科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为教育工作者,这样,我们国家的交叉学科建设才能够走得更坚实,交叉学科也能够培养出更优秀的时代人才。
气象科技英语学科建设综述
一、新兴学科的创建基础
(一)教学实践与积累
成人教育体系中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虽然没有范例可参照,但也不是空中楼阁,凭空而建。其基础首先是需求,其次是基于需求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就我国气象部门而言,气象人员外语能力的培训需求也是随着气象科技的发展而逐渐扩大,且通过教学实践与积累,逐步将培训内容从单一的基础英语扩展到了与气象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气象科技英语。表1给出了气象部门2002年以来的英语培训情况。从中可以看出,针对气象业务、科研和管理人员的大多数英语培训班都开设了气象英语课。其中,在2008年开办的“实用气象英语远程培训班”上,针对气象业务和相关人员的实际需要,主讲教师以“天气、气候与大气环流(Weather,ClimateandGeneralCirculation),云和降水(CloudsandPrecipitation);雾(Fog);温度与湿度(TemperatureandHumidity);热带气旋(TropicalCyclone);季风(Monsoon);中国的天气和气候(ClimateandWeatherinChina);英文天气预报EnglishWeatherForecast);天气警报(WeatherWarnings)及如何撰写英文科技论文和摘要(HowtoWriteEnglishScientificPaperandAbstract)”为主要授课内容,实践了将英语和气象专业内容相结合的气象科技英语教学,使学员在学习气象知识的同时,学习了气象科技英语的语言特色,了解了基础英语和气象专业英语的区别。非常有意义的是,部分气象预报员在参加这期培训之后立即把所学的天气预报、警报的英文表达用到了2008年的奥运气象服务之中。此外,在近三年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的中国气象局高级英语强化班上,“气象科技英语阅读及科技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学员的英文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和气象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很受学员欢迎。这些教学实践充分反映了气象科技英语对于气象业务和科研人员的重要性,也为气象干部学院气象科技英语学科建设和发展积累了经验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需求调查
需求是发展的原动力。成人继续教育的学科发展,完全不同于高校的学科发展和建设。高校的新型学科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创建的,其目的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专业人才。但是成人教育的学科发展是根据成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对于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需求而产生的。因此,培训需求调查是成人教育新兴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石。气象干部学院在气象科技英语学科建设的进程中进行了相应的培训需求调查活动。虽然气象干部学院的英语/气象科技英语培训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而且目前已经明确了气象科技英语学科的发展方向,但是,为了给该学科的建设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气象干部学院于2012、2013年先后在3个省气象局的8个培训班做了气象英语培训需求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气象部门学员的三大特点:年轻化、高学历、专业化,且大多数考过了大学英语4-6级(见图1)。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使用英语最多的方面是“阅读英文专业资料和写论文英文摘要”(见图2)。他们希望通过培训,在日常口语交流、气象英文资料阅读、气象英文论文及摘要写作及英语听力方面有所提高。在被调查的352人当中,236人(67%)认为“气象科技英语培训”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提高专业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上,包括气象英语阅读、论文写作和口语交流能力等(见图3)。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气象人员对于气象科技英语培训的需求可概括为:气象科技英语阅读、口语交流、气象英文论文写作和专业文献翻译,重点在于提高学员的气象科技英语综合英语能力。该结果为气象干部学院气象科技英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图1气象部门培训学员概况图2气象科技人员英语的使用情况图3英语培训需求
二、新兴学科建设的实现策略
德育学科建设继承策略论文
在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全面转型期的现阶段究竟如何看待与处理好传统德育文化与新时期德育文化建设的关系?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学科体系如何建设得更为完善?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全国50余位德育专家学者于1994年10月24─—28日参加了在山东曲阜召开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立足于我国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现状,面对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把握我国当代社会思潮的趋势,热切关注改革过程中学校德育出现的新现象,围绕“传统道德与德育的批判继承”、“德育学科建设”等问题,开展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研讨。
一、传统道德与德育的批判继承
如同我国现时代整个的社会文化一样,德育文化处于既有德育文化趋向消解、新的德育文化正在建构的文化转型阶段。新的德育文化的建构过程实质上便是既有德育文化的现代化过程。那么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究竟怎样看待传统道德与德育呢?传统道德与德育体系中又有哪些因素具有现代因子经过必要的现代转换能够纳入正在建构中的新的德育文化,并为与现实的德育所用呢?在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什么原则呢?
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的精华,既是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建构新的德育文化的需要。我们不可能割断中国的历史,脱离国情。在急剧变改的社会中,对传统的维系与科学地弘扬对维护社会稳定、缓解因观念突变而出现的思想阵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新的德育文化的建设固然以对传统的扬弃为重要特征,但尤为重要的是科学地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的精华是我们赖以建构新的德育文化体系的基础。整个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证明:人类思想的发展并非依据基础而创造新的思想,而是依据基础而改变传统意识。对新的德育文化的建构而言,所依据的“基础”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现实,据此应予改变的“传统意识”主要包括了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体系的精华。
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体系博大精深,虽有糟粕,更有精华,继承其精华,有利于加强学校德育及德育学科建设,这是与会的专家学者所普遍认同的观点。与会的专家学者指出,礼、义、廉、耻、信,以及孝等传统的道德观念,传统美德所体现的整体主义(具体表现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强调集体利益)、辩证思想(具体表现在强调“为政以德”与人际和谐)以及“先义后利”等,虽然其中具有特定的历史局限,但都拥用合理内核,所蕴涵的基本价值有一定的超时代特性,经过必要的现代转换,结合现实赋予必要的时代内涵,完全可以变现实的德育及新的德育文化建设所用。在研讨过程中,有些专家还特别指出,传统道德与德育是一个有机的思想体系,它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同时也包括了儒家以外其它学派(比如道家、墨家等)的思想在内,在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儒家的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会上,有些专家学者专门就“先秦道家的德育思想”、“《周易》的道德教育思想”作了研讨,与会者对此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传道德与德育的批判继承,既是一个理论,也是个实践问题。那么,在批判继承过程应遵循哪些原则呢?经过研讨,与会的专家学者普遍认识到,在新的德育文化建构过程中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必然要遇到三大矛盾,即精华与糟粕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矛盾;要正确解决三大矛盾,必须区分、认识和处理这三大矛盾关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1.正确区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中的精华与糟粕,坚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2.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发展创新的原则;3.正确处理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原则。在对待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的问题上,“五四”以来更有着两种不同的态度度和主张:一是毫无批判兼收并蓄,食古不化;一是全盘否定,“全盘西化”。受其影响,在批判继承的实践中也多出现过国粹主义与的错误。与会的专家学者强调,我们今天仍有必要批判和警惕这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基于对此现象的高度关注,有的与会者提出,在新的德育文化建构过程中批判继承传统德育文化尤其需要遵循这样四项原则:1.化为现代的而非守成的;2.实践的而非体用的;3.抽象的而非具体的;4.历史的而非学理的。
经济学学科建设讨论
一、中国高校不可忽视中国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家立足于中国现实,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经济的许多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至今还未被系统地引入中国高校的教学中,目前国高校经济学院系开设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又有中高级之分)、制度经济学、甚至发展经济学等等还都是舶来品,并且中国经济学(本文所讲的中国经济学,主要指高校开设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或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还具有下降的趋势,有些高校的经济学院系甚至取消了这方面的教学。一些多年从事《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也纷纷改行,从事西方经济学或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已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要真正走向世界,同国际接轨,社会主义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了。因此,作为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西方经济学是无国界的,对中国也是通用的,没有必要创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在中国高校开设中国经济学。笔者对此深为忧虑。我认为,适应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需要,不仅要引来舶来品、加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而且也要坚持和加强中国经济学的教学。
与自然科学不同,任何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学都是对特定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并为特定的具体的社会经济服务。西方经济学是在西方社会经济制度与历史文化背景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并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服务的。中国现实的经济制度、基本国情、文化传统等都是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并且中国经济将来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何种阶段,都不可能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完全一样。这就决定了中国经济学家必须对中国社会经济活动的实践进行研究和总结,尤其是要对中国现阶段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进行概括和总结,创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以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不可否认,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不论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看,还是从不同国家的横向看,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和共同的规律。因此,西方经济学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及其分析问题的方法,都可以为我所用。正因为如此,中国高校要开设西方经济学。但西方经济学要真正为我所用,必须结合我们的实际进行消化和吸收,融入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换句话说,外来理论只能当作肥料,中国经济学惟有礼根于中国土壤,才能茁壮成长。因为如上所述,中国现实的经济制度、基本国情、文化传统等都是与西方经济理论假定的前提严重错位的,脱离文化、历史、制度、国民心理等背景的理论移接,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实际上,即使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同一阶段的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经济理论。从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主义、一直到当代的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等种种理论,都是为不同阶段的资本主义服务的。现实“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奇迹‘和问题已给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一系列难解之''''谜’,对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了新的呼唤”(注:谷书堂,刘占军:《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之重建》,《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于光远、董辅réng@①主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历史机遇和肥沃的土壤”,“中国经济学必将成为现代经济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注:黄泰岩:《中国经济学与经济学中国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0年第5期。)
一谈到中国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有人总是以传统的经济学严重脱离实际、学而无用、不成体系为由否定它,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20年来,由于实践的推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和许多经济理论工作者的艰苦探索,中国经济学的内容和体系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尤其是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创新。现在我国高校编写的中国经济学教材,如谷书堂主编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蒋学模主编的《高级政治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系列教材》等等,都吸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无论在内容上还是体系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已根本不同于前苏联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教科书(只是这些教材还没有被高校普遍采用,因为高校还没有统一的这方面的教学要求和大纲)。当然,中国经济学还面临着较大的改革任务,尤其是要创建出科学的完善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取消这方面的教学,等到统一的完善的体系建立之后再开设这门课。中国目前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一时一刻也离不开中国经济学的指导,中国目前应用经济学的改革和发展也急需中国理论经济学的指导,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及分析和研究社会问题的水平、鉴别是非曲直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更需要中国经济学。因此,在我国高校必须重视中国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始终坚持中国经济学的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国经济学的教学及其内容体系,以不断加强中国经济学的地位。
二、加强中国经济学基础学科地位之断想
1.理顺中国经济学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
高校学科建设探析论文
[摘要]原部委所属高校改变隶属关系后,其固有的行业属性与满足地方需求的矛盾,使这类高校的学科建设成为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在考虑其特殊性的基础上,至少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什么是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主要着力于建设什么;如何认识与对待科学研究;如何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关键词]原部委高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专业建设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这一思路在一定意义上要求改变中央业务部门的办学体制。政府采取了共建、调整(划转、转制、下放)、合作、合并等形式进行改革。1990年的统计表明,在全国1075所普通高校中,国家教委直属36所,中央业务部门主管316所,其余为地方管理。1998年、1999年这一改革达到高潮,1992年至1998年划转高校226所。截止2005年5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共1794所,除教育部直属73所外,其它部委中的外交部1所、国家民委6所、司法部1所、卫生部1所、国防科工委7所、公安部4所(其中专科2所)、交通部1所,共21所;18个国务院直属机构中的海关总署等机构所属7所,其中专科1所;14个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的中科院等机构所属2所,其中专科1所;6个国务院办事机构中的国务院侨办所属2所;另外中华全国总工会等机构所属8所。除教育部外,隶属其它部委及机构的高校共剩下40所,由此可见,部委所属的大部分高校已划归地方管理。
由于这些高校历史上归中央业务部门主管,其培养的人才主要为这些部委服务,有明显的行业属性,在改为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以后,就不能回避地方发展的需要,因此,人才培养的规格就要处理好行业属性与地方发展需要的关系。改变隶属关系的这些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而保证这些高校的健康发展,做好学科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
一、什么是学科建设
虽然学者们对学科的论述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学的科目”、“学问的分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是学科的三个基本内涵。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体现不同的内涵而已。目前国家对学科的划分,一般是指建立在以二级学科为基础、向一级学科范围延伸的学科。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设有12个学科门类、88个一级学科,382种二级学科,这也是我国现行的博士、硕士学位点设置的依据。1998年7月,教育部针对本科专业的设置,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该目录设置11个学科门类(不包括军事学),71个一级学科,249种二级学科(专业)。一般所讨论的学科划分,均以这两个文件为依据。学科建设是围绕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和学科基地,通过硬件的投入和软件的积累,提高学科水平,增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综合实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具体来说,学科建设包括学科方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基本条件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几个方面的内容。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校培养人才的专业、层次、质量,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成果。因此,学科建设对任何高校都是必须的,只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侧重点上应有所不同、发展程度上具有差异而已。学科建设并不仅仅是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的事情,也并不仅仅是重点学科的事情;学科建设也并不局限于学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建设、纯学术研究(或基础研究);学科建设是每个高校的系统工程,也是全局性的基础工程。这些改变隶属关系的高校也不例外,并且因其需要转型使这一问题更为复杂、重要。
疗养院学科建设的几点认识
1找准功能定位,确立发展目标军队疗养院以疗养、预防、保健、康复为工作核心。理疗科作为康复保健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科室的功能定位决定其发展方向,必须从疗养院大环境出发,结合科室工作的实际,找准定位,确立发展目标。目前,科室根据疗养员群体以颈肩腰腿痛居多的特点所开展的康复项目如推拿按摩、整脊复位、针灸理疗等,为了充分发挥这一项目的主治特色,其功能定位应该以颈腰椎等骨关节病和疼痛为发展方向。并可根据科室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的拓展服务空间。
2发挥特色优势,创造拳头康复项目科室学科建设的重点是培养科室核心竞争力,创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拳头项目。军队疗养院理体疗科的治疗特色,其拳头项目一是特色技术,二是拥有和代表某一技术的团队,如整骨复位技术和团队、慢性疼痛康复技术和团队等。通过品牌技术和团队的构建,使骨关节病和疼痛的学科特色优势逐步凸显出来,并针对各种疼痛及骨关节疾病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形成治疗特色,真正让“拳头”打出去。
3注重人才培养,形成构成合理的人才团队人才是科室内涵建设的中心。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技术多么先进,医疗仪器多么齐全,在竞争中决定成败的主要因素是人。人的主观能动性往往决定了科室建设的成败。因此,学科建设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推动科室建设的前进步伐。人才团队的建设首先要有品牌人才;二是要建立年龄、技术、诊疗结构均合理的人才梯队。品牌人才是指代表某一技术的人才,提起这一技术就想起这一人或者提起这一科就想起某一人,如罗氏手法、石氏手法等,品牌人才是学科建设的主力;另外,团队的作用亦非常重要。结构合理的团队是科室发展的坚实基础。目前,许多理体疗科技术员队伍存在以下状况:一是人员多为改行的护士,是医院照顾“老、弱、病”职工的养老科室[1]。二是年轻医师匮乏,且很少有年轻医师选择理疗专业,造成理疗科医师少,护、技多,年龄大的多,中青年医师少的现象,难以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人才梯队。虽有一二个专业人才,但难以带动科室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还需逐步引进和培养青年医师,优胜劣汰,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及人才团队,为科室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4加强科研带动作用,坚持科研与医疗康复服务保障并进科研是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疗养院许多科室的学科建设只是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上,没有上升为理论,因此难以进一步推广。存在经验多、理论少、科研乏的情况,已成为学科发展中的一个瓶颈问题。如理体疗科在骨关节病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但科室学科发展却比较滞后,核心技术难以推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结合科室康复服务特色进行相应的科研。因此,应从实际出发,树立科研意识,制定科研计划,将经验升华成科研,带动科室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5优化科室管理,有效推动学科建设管理是效益,管理促工作,管理出成绩。不断创新管理观念,优化管理方式,建立适合疗养院发展的科学管理体系,才能有效推动疗养院的建设和发展。首先要加强思想修养,提高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一方面,坚持姓军为兵,做好为部队的服务保障工作;另一方面,培养竞争意识,经常与军内外同行交流,形成人人自危、人人自强,人人为疗养院发展出谋划策的良好局面。其次,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以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切实保障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进行。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优先考虑对有思路、有见解、有创新、出成果的人员给予政策倾斜,以激发人员工作和科研的积极性。
总之,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必须有层次、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步进行。只要准确定位,强化人才培养,加强科学研究,将优势做强,将特色做专,优势学科必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