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13:34: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科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特色学科对地方院校发展的作用
摘要分析了科学研究在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闻述了科研对推动传统学科改造、促进特色学科、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及增强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等作用,同时对加强科学研究需解决的科研目标定位,科研环境和团队精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科学研究地方院校特色学科发展
地方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与国家重点高等院校一样,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和为地方经济服务这三大任务。学科是高等院校进行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亦是衡量高校总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国家科教队伍的一员,地方高校更侧重于地方特色。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带有明确的目标和特色。进行科学研究,可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产出优秀的科研成果,推动着理论和技术创新,推动高等院校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完成国家赋予高等院校的三大任务创造更好的条件。因此,正确认识科研对学科建设的关系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1科学研究在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
学科建设是根据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依据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对学科发展进行规范。学科是高等院校进行高级人才培养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基础,是高等院校的基本元素。一所大学如果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学科,就会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产生影响,就会在社会上立足。加强学科建设就要在符合高校三大任务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鉴于历史、区位、人才、经费等多方面的原因,地方高等院校有着自身一定的特色和不足。因此,她在学科建设上更应注意将自己的特点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突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来加强自己独具特色的学科建设,并以此带动整个学校的学科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长江大学在学科建设上本着“支持重点、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提高水平”的原则,确立了以“石油科技”、“江汉平原涝渍地开发”、“楚文化”研究为三大特色学科。也正是有了这三大学科的建设,不仅使学校在“油藏描述”、江汉平原涝渍地综合开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荆州古城墙野生植物保护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还带动了学校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仅在2004年里,长江大学就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居湖北省属高校获奖成果数之前列。
劳动与社会保障跨学科发展探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助推了经济发展、调节了社会公平、增强了社会稳定、弥补了市场缺陷,其重要意义日渐凸显.经济理论界也加强了对社会保障理论的研究.面对社会经济实践的要求,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跨学科发展的现状
国内很多高校在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伊始,就将跨学科教育摆在了首位,将涉及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专业知识贯穿到教育中.从就业来看,基本上只有少数毕业生从事与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相关的工作[1],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工作都跟各高校跨学科教育内容有关.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也不例外,这也推动了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跨学科教育.(一)依托优势学科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国内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建设模式,基本上都是依托学校的相关优势学科,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这种理念不是简单创立二级学科,把一级学科进一步地延伸,而是要通过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既体现优势学科的属性,又凸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独特的跨学科特色.因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属于公共管理学科下面的子学科,大多数高校都是围绕公共管理的核心,只是侧重点不同,有些侧重经济学,有些侧重社会学.安徽大学的优势学科是公共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依托公共管理专业发展是必然的,也充分体现了公共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两个学科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弥补了公共管理专业在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上的不足,社会保障不光涉及公共管理,也涉及社区工作、保险精算、福利经济学等社会学和经济学知识,跨学科的教育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二)以培养跨学科人才为目的进行课程设置.很多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充分体现了跨学科教育的特色,使学生不仅具备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了社会学、法学、人力资源管理和金融保险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跨学科人才,不仅扩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面,还满足了基层政府、企事业单位对不同专业知识人才的需求[3].安徽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其培养方案中,首先保证完成教育部规定的系列主干课程,如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但是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体现培养跨学科人才的目的,课程设置了三个方向,一是社会保障方向,开设了社区管理社会学、社会工作概论、政治学原理、中国政治制度等侧重于社会学与政治学课程;二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开设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人才市场建设与监管等侧重于人力资源和行政管理课程;三是金融保险方向,开设了保险精算、财务管理、金融市场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会计、金融监管理论与实务等侧重于经济学的课程.(三)通过实践教学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和运用.实践教学更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促进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相融合,形成一个学科整体的知识概念.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涉及很多学科,相关的知识既有联系又是各自独立的,导致很多学生常常认为自己知识体系杂而不精,也不知道这些跨学科知识体系在实践中怎么运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不住学习重点.实践教学很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学生通过不同阶段参与不同的实习、社会调查和研究项目,形成了不间断的实践学习,迅速了解了不同学科知识在具体工作中的运用,通过运用,又能反作用于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学习,促进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运用到工作中.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别注重实践教学,与工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街道、企业等单位共同打造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建设给学生搭建了一个了解社会保障实践工作的平台.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学生将在小学期或者暑期实践中,直接接触社会保障的实务,了解政府部门对社会保障的实际运作,同时将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验证,提高了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跨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全国的角度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着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实践性教学被忽视、教学方法欠灵活等主要问题[4].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但是在跨学科发展上的问题是目前专业改革的重中之重.(一)跨学科课程的覆盖面不够.据统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涉及学科很多,目前高校很难做到全覆盖,比如绝大多数高校专业课设置中没有涉及基础医学课程,无法满足毕业生从事医疗保障岗位的工作要求.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为满足社会对医疗保障方面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必须要增加医学跨专业课程.这肯定涉及不同学院、甚至不同高校的联合办学,会导致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管理难度加大,课程间的融合性较差,难以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除了医学基础课程没有覆盖外,开设的跨学科专业课程里一些课程,如保险精算、保险营销等课程,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也有流失的风险,导致跨学科教学覆盖面逐渐变小,即使相关理论课程勉强维系,跨学科实践教学也根本无法深入,不利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重视不够.国内很多高校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研究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5],因此设置了诸多跨学科的课程.但大部分跨学科的课程都是选修课,很难进入专业必修课行列,甚至处于核心课程之外的边缘地带,被很多师生误解为完成跨学科教学目的而设置的,是专业核心课程的点缀.这种局面导致学院对该专业跨学科课程设置的不太关注,更不可能大力扶植,教师也更倾向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学生也不愿花费更多精力去选修,导致跨学科课程处于尴尬的境地,面临停课的风险.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也不例外,在专业设立之初,就将目标定位为培养一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及其规律,从而导致该专业比其他专业涉及更多的学科,很难合理分配各学科的权重.从学校层面看,跨学科专业建设受到教学评价机制的制约,过多设置跨学科课程不被认同,往往强调核心课程教学,而功利化的学分体制也给学生错误的引导,使部分跨学科选修课往往因学生人数少而无法开课.(三)跨学科师资力量的整合不够.一个成熟的跨学科专业,应该具备成型的多学科教学梯队、成熟的跨学科课程体系以及完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全国将近90%的高校跨学科专业在师资上都存在严重的问题[6].教育部设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不到20年,各个高校办学时间不长,博士点也比较少,造成专业人才更加匮乏.从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师资力量上看,前期培养更多倾向于专业理论学习,很少真正参与跨学科实践,导致跨学科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等各环节上都体现出了教师力不从心的情况.虽然很多教师本科、研究生阶段都有跨学科学习的经历,能够把不同学科知识尽量融合在一起,开设相关的跨学科课程,但是跨学科教学的内容、深度、方法都无法实现一流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跨学科的专业梯队建设上,跨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经常因人而断链,许多跨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往往人走课停,师资力量的缺乏已经是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的瓶颈.
三、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跨学科发展的对策
护理学科发展历程研究
【摘要】目的理清我国护理学科发展历程,划分我国护理学科发展阶段,总结学科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研究进展。方法根据查阅历史资料、文献资料,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专家访谈法回顾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历程。结果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分为产生萌芽期、建立形成期、蓬勃发展期和巩固提高期四个阶段。结论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护理学科的支持力度,护理同仁要关注护理学科前沿问题,形成重点专科研究方向和明确发展定位,提倡护理学科与各学科间协作,重视护理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断推动护理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护理学科;发展历程;护理史;护理教育;中华护理学会;中华护理杂志
护理学科的发展是推动我国护理事业乃至医学事业进步的内部动因,具有重要作用。护理是19世纪末从西方传入中国,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我国护理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到今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级学科定位、逐渐壮大的学科队伍、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成效显著的科研成果、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护理专门人才,为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护理学定位一级学科,为护理学科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1]。
1我国护理学科发展历史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专门介绍我国的护理学科发展历史的专著和论文极少,在一些介绍我国护理学发展史的专著和论文中对护理学科发展历程作以有限的介绍[2-3]。与护理学科发展历程相关的研究仅有2009年刘慧玲的硕士课题《中美护理学科建制化过程比较研究》及其相关论文[4]。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关于护理二级学科发展历程的研究,如2007年王玲发表的《老年护理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引发的思考》[5]、2015年朱秀等人发表的《中国近现代助产专业政策发展历程研究》[6]、2018年邹圣强等人发表的《灾难护理学科教进展》[7]等,系整个护理学科发展历程的分支或碎片化研究,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成果。其他关于护理学科的研究多集中在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学科建设方面。截至目前,对我国护理学科发展历程系统的、完善的研究尚未报道。
2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历程
分支学科制度建设发展论文
内容摘要中国宪法学分支学科制度建设需要有专业的学术精英进而相应的知识积累以及物质基础。一方面,宪法学要回归到宪法文本的研究上来,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经验和实证调查分析,进行跨学科研究。但是,这样一种研究上的分野和知识积累是不够的,宪法学分支学科必须加强学科制度,这包括稳定的研究机构和群体,严格的学术培养计划,有效的学术评价机制和长期的基金支持。而建设宪法学分支学科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知识整合去解决与宪法相关的社会问题;改善现有的宪法学研究状况,开展学术竞争、学术批评,建立学术传统。
关键词主流宪法学非主流宪法学宪法问题学科建设学术竞争
在中国宪法学界,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学人关注并致力于宪法学分支学科的建设,这种倡导并实践的意义自不待言。[i]本文从学科制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宪法学分支学科建设的难度和可能性。
大致而言,宪法学的分支学科包括宪法解释学、比较宪法学、宪法史学、宪法哲学、宪法政治学、宪法经济学、宪法与文学、宪法社会学、宪法人类学等等。但是,每一个宪法分支学科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都需要有专业的学术精英进而相应的知识积累以及物质基础建设。
一、分支学科制度建设中的主流宪法学
每一个宪法分支学科的发展都需要有专业的学术精英来带动整个分支学科的发展,而外在的表现就是有相应的知识积累以及各自相对独特的研究方法或研究对象。
艺术学理论的教学与学科发展
进入1990年代中叶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随着教育产业化,各个高校开始扩大招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使艺术学生的招生数量大增。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又新建一批艺术学院,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原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全日制本科学院,上海大学建立美术学院,湖北艺术学院分开为武汉音乐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此外,几乎所有的有一定规模的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都恢复和增设艺术学院、或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与此同时,综合大学也看到艺术学学科发展的光明前景及艺术学生报名人员踊跃和收费较高的经济效益,纷纷开办艺术学院。90年代成为中国艺术教育飞速发展的第二个高峰。90年代以来,以北京地区为例,综合大学与理工商农林矿等大学纷纷增办艺术学院。如北京大学在原艺术系基础上成立艺术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增设新媒体艺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设立艺术与设计学院,北京林业大学最近成立艺术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设计珠宝艺术学院、中央财经大学设立艺术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徐悲鸿艺术学院,现改为艺术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学院、北京商学院等,均设立了艺术设计学院,此外,还有北京服装学院等,由于社会经济、商业、工业、广告、信息新媒体、建筑等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空前需要,各大学看准这一机遇,纷纷以设计为切入点,开始组成艺术学院。所以,中国的第二次艺术教育高潮,是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而设计艺术正是连接艺术与社会经济的桥梁,所以各个综合大学以艺术设计为切入点建立艺术学院就是合乎逻辑的事情。北京其他艺术院校也在发展。中央美术学院每年招生一千多人,在原来造型艺术基础上,又新建了建筑学院、设计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9年底合并到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建立研究型大学的统一要求,使清华美学院成为全国唯一没有扩大本科招生的艺术学院,现本科招生的数量每年仍控制在二百四十人左右,分为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艺术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陶瓷艺术设计、金属工艺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及绘画艺术、雕塑艺术、艺术史论等专业。清华美院一方面发挥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设计艺术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在美术学方面也加快步伐发展,建立了绘画系和雕塑系。
在搞好本科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博士生、博士后及硕士生的培养。清华要求本科生与硕博生的比例是1比1。清华美院美术学原二级学科2003年建立博士点,在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当代艺术研究及公共艺术研究等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以张仃、袁运甫、杜大恺、刘巨德、陈丹青、包林、陈辉、刘临等教授为导师,在全国率先招收绘画艺术创作与研究的博士生,培养了绘画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高级人才。2000年,清华首先由张仃、吴冠中、袁运甫、杜大恺、刘巨德、陈丹青等教授开始招收“绘画博士”时,当时曾引起非议和讨论,并受到有关兄弟院校的反对,现经过十多年的博士生招生培养,已毕业约50名绘画博士研究生,他们分别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工作,在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清华建立起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复合型博士生培养的教学机制,而原反对清华招收绘画博士生的单位也开始招收绘画博士生。现有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单位均在绘画博士招生与培养方面积累了经验,适应了社会文化与高等教育发展对高层次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人才的需求。清华近年又以李象群教授和许正龙教授为首,开始招收与培养雕塑艺术创作与雕塑理论相结合的博士生的新的尝试。与此同时,清华美院自2003年建立美术学博士点后,在美术历史与理论研究方向招收和培养博士生。2004年国家批准清华设计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已招收和培养了近五十名艺术学博士后人员,开展艺术学相关课题的科研工作,取得了相应的科研成果。
2011年,经国家批准,艺术学由原来文学门类下属的一级学科上升为和文学门类并列的艺术学门类,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艺术学门类下属美术学、设计学、音乐舞蹈学、影视戏剧学及艺术学理论五个一级学科。这次学科升级和调整,为艺术学各部门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同时艺术学各部门及艺术学理论如何发展,取得新的创造性成果,也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这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出现,对于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各个层面,如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教学与科研及学科建设方面还有诸多工作要做。我国在民国时期兴办艺术学院,以美术和音乐为主,主要培养美术与音乐创作人才及师范教育人才,如上海美专、北京艺专、国立杭州艺专,都主要培养国画、西洋画、雕塑等创作人才及美术师范教育人才,均没有设理论专业。但为各专业开设有中国美术史(或中国绘画史)、西洋美术史(或西洋绘画史)、及艺术概论、美学等主要艺术史论方面的理论基础课。有的综合大学哲学系偶尔也开设艺术理论或称艺术学课程,如南京的中央大学宗白华先生在哲学系开设过艺术学的基本原理课程。新中国成立后,在民国时期艺术学院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艺术学院,仍以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创作与表演为主要教学任务,直到1957年,中央美院才成立第一个美术史系,开始招收美术史论方面的本科生。1983年,中央工艺美院成立艺术史论系,开始招收工艺美术史论方面的本科生。中央音乐学院开始招收音乐学方面的本科生。“”结束后,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当时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招生,创作与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均同时进行,而在艺术博士生招生和博士点审批方面,主要是理论方向,如美术史论、音乐学等,改革开放以来培养的硕士、博士生,现已在高校和研究机构,文化教育部门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有了以上的学科发展基础,这使我们艺术学理论学科有了良好的学科根基。无论是美术史论、音乐史论本科生招生培养,还是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的硕士、博士生培养工作,都为我们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教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文学学科和哲学学科有深厚的历史传统。民国时期的综合大学都设有文学系和哲学系。新中国的综合大学,文学和哲学都是人文社科的主要系科。我国古代的诗论、文论有丰富的文献资料,且诗、书、画常常联系在一起加以研究,所以诗文理论和书画理论呈现出互补互证的状况,如南朝齐梁时期有钟嵘的《诗品》,谢赫的《画品》、庾肩吾的《书品》,诗书画三品同时出现,相映生辉,这说明我国古代的书画理论和文学理论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文学理论常常用“文艺理论”加以代替。在中国文学一级学科中,现在所设的二级学科“文艺学”,在1950年代至80年代,我们都称为“文艺理论”,即使现在的“文艺学”,也没有称“文学学”或“文学理论”,而是将“艺”包括进来,称为“文艺学”,这个名称说明,无论是“文艺理论”还是“文艺学”,在研究文学理论时,都是注重对艺术理论的关照。反过来,我们的艺术学理论研究也要关注文艺学或文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在我国文艺理论或文艺学研究已有很好的基础和丰硕的成果,常常在文学艺术思潮与理论的研究中,文学理论处于前卫状态,他们在观念、思想、方法上常走在前面,值得艺术学理论研究工作者加以借鉴。所以艺术学学科虽然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但不要绝对分开,借鉴文学理论的成果来发展艺术学理论,对艺术学学科建设是大有益处的。况且诸如戏剧戏曲理论、电影电视艺术理论,都是文学学科和艺术学学科共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所以在中国文学理论和艺术学理论的联系,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我们要续接历史而不是割断历史。
艺术学和哲学美学的关系亦很密切。西方的美学学科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但仍从属于哲学。后来德国美学家马克斯•德索想将艺术学从美学中分离出来,单独建立艺术学,但艺术学和美学哲学仍割不断。黑格尔曾将美学称为艺术哲学。哲学要研究人的思维和意识精神活动,主要有三大块,一是认识论;二是宗教论;三是艺术论。艺术是人的精神创造活动,是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往往大哲学家也是艺术学家。而美学更要研究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和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艺术是人类和自然审美关系及人的审美理想的最高表现,美学如果不研究艺术,其领地就所剩无几了。所以朱光潜先生要求不通一艺莫谈美。北大几位美学大家对艺术都有深入研究和深刻的思想。宗白华、邓以蛰对中国书画艺术的空间意境和审美形式有精辟见解,朱光潜认为其代表作不是《文艺心理学》和《西方美学史》,而是《诗论》,宗白华、邓以蛰的学生刘纲纪结合中国书画来研究中国美学史,著有《谢赫六法论》、《书法美学简化》、《书法美》、《文征明》、《黄慎》、《龚贤》等书画研究专著。他们能从哲学与美学的高度来审视艺术学问题,提高艺术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在我国,艺术学学科和美学学科虽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在美学研究中也离不开对艺术问题的研究。我国综合大学哲学系及社会科学院的哲学研究所,或文学系中,往往都设有美学教研室或美学研究室,从事美学研究有一大批学者,他们对中外美学史及艺术理论的研究均有可观的成果。因此,我们从事艺术学理论的同仁应加强同哲学美学学科的联系,以期在哲学美学思维方法、思想观念上,借鉴其研究成果来发展艺术学理论学科。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艺术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和西方航海扩展相伴,西方的一些科学家、人类学家、民俗学、社会学家与艺术学家,对一些新发现岛屿上的土著民以及南太平洋、非洲的原住民进行科学考察与人类学调查的同时,对这些土著民族的艺术活动也进行了考察,他们运用了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考察了土著民族的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取得一些艺术学研究成果,诸如德国学者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法国学者布留尔的《原始思维》等,艺术学在十九世纪后期的发展,正是靠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和艺术人类学来推动的。所以今天我们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应考虑交叉学科对本学科发展的作用,注重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以及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来进行艺术学的研究,开拓艺术学的研究新领域。我国当代艺术学家张道一先生就十分重视将民间艺术研究同艺术学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取得突出成果。他的博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在民间艺术学研究和民间美术收集整理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出版了《民艺学论纲》等多部专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还建立了民间美术博物馆,这都为艺术学理论研究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图书馆助力医学学科发展价值研究
1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内涵概述
学科服务在信息时代有了更多的发挥余地,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高校学科研究提供各类服务,包括检索、组织、获取、储存等,全面满足高校学科研究在项目、选题、专业等方面的文献资源需求。学科服务在信息时代也更加贴近高校科学研究实际,充分体现出高校文献资源的利用价值,推动图书馆信息服务朝着学科化的方向发展,促使其服务内容朝着知识化的方向转变。学科服务也改变了高校图书馆被动提供文献检索、信息服务的传统模式,转而主动为对口学科提供创新性的内容和资讯。在信息化、数字化背景下,传统高校图书馆的运营模式已经不符合医学学科发展的要求,不少医学图书馆日渐式微,甚至直接被并入医院信息科,导致读者锐减,实体图书馆关闭,服务内容越来越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学科的发展。为此,医学院校图书馆要充分认识自身定位和价值,积极发挥信息时代图书馆学科服务优势,努力探索、实践新型学科服务模式,为医学院校学科发展提供更多帮助。
2图书馆助力高校医学学科发展的价值研究
为研究医学院校图书馆对学科发展的作用,笔者通过网络选定60所医学院校作为调查对象,依次进入学校图书馆网站进行调查,获取图书馆学科服务各方面的信息。由于部分学校并未公开学科服务内容,因此,笔者最终选定16所医学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并最终选择10所提供了学科馆员信息的图书馆作为参照对象,深入研究学科服务和学科发展之间的关联,探讨发挥图书馆优势提供学科服务对学校学科发展的价值。2.1学科服务栏目设置。本次调查范围内的各高校图书馆都结合自身实际将学科服务栏目进行准确定位,学科服务栏目在图书馆主页显示的位置不尽相同。部分医学院校以科研支持或学科服务作为一级类目,如: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将学科服务放在科研支持的二级类目下,点击学科服务后可展示该校12个学院的学科服务内容。部分医学院校将读者服务设为图书馆主页的一级类目,如:首都医科大学将读者服务设为一级类目,下设包括学科馆员在内的9个二级类目;昆明医科大学图书馆将读者服务设为一级类目,下设包括学科服务在内的11个二级类目。2.2学科馆员信息公开。被调查的图书馆都将学科馆员的信息在网站上公开,公开要素主要包括学科馆员姓名、所在部门、电话、电子邮箱等。部分图书馆还展示了对口学科的QQ群、电子邮箱、学科博客等。例如,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信息展示在读者服务的二级类目下,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18位学科馆员的姓名、所在部门、电话等信息,学科馆员被分配到信息咨询部、采访编目部、流通阅览部、办公室、系统部等5个部门,划分较为笼统。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则将学科馆员信息放置在学科服务下设的12个学院内,点击每个学院即可查看服务于本学院学科发展的学科参考/采访馆员信息,包括姓名、电话、办公地点、服务内容等。相对而言,这种学科馆员信息公开的方式更为直接和全面,方便用户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2.3学科服务与学校排名的关系。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每年的医科大学排名来看,其指标涵盖了科学研究这一要素,该要素在评分排名上所占的比例超过80%。由此可见,医科大学的排名可以作为反映学校学科发展情况的重要参考。笔者对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医药类大学的排行榜进行统计,分析了2017—2019年10所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的学校排名,如表1所示。根据上文对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分析,笔者发现学科服务质量高的医学院校排名也稳居前列,如:首都医科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十分重视学科服务建设,这两所高校的排名稳居前两位。笔者通过调查还发现,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开展得并不乐观,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服务水平堪忧,特别是面对重点学科的服务不多。二是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栏目建设质量较差,网站一级类目设置学科服务栏目的图书馆不足30%,且详细列出学科馆员信息的仅占50%左右。
3发挥图书馆优势助力学校医学学科发展的路径
3.1致力于重点学科服务。医学院校学科规划和建设目标是在考量自身实际,并结合国家学科建设战略基础确定的。因此,医学院校图书馆首先要明确本校学科规划建设目标,致力于为学校重点学科提供学科服务。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典型例子是重庆医科大学图书馆,该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不仅重点突出,而且有点有面,充分体现了一流高校学科服务的高水准,为学校学科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文献资源支持。重庆医科大学图书馆的做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为重点学科提供全方位服务。重庆医科大学图书馆以学校重点学科为服务对象,选定了一大批重点课题进行科研攻关,在学术研究和文献资源方面提供便捷、丰富的期刊信息检索和阅读服务。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深化图书馆学科服务。重庆医科大学图书馆面向重点学科提供学科服务,学科发展成果更加丰硕,从该校SCI、EI收录的重点学科论文数量来看,学科服务不仅深化了重点学科的科研研究,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图书馆可根据重点学科的成果和不足进一步总结学科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而推动学科服务走向深化。3.2深化学科服务内容。具体做法包括:①丰富专业馆藏。图书馆要想方设法满足学校重点学科对文献资源的需求,通过图书、期刊、电子资源等方式提供文献服务。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专门指定学科馆员提供文献检索、收集、整理等服务,并根据对口学科使用文献的需求完善专业馆藏。②紧跟学术前沿。图书馆在文献资源获取方面有独特优势,可以为重点学科提供国际前沿学术课题和研究动态等文献资源。因此,医学院校图书馆要有国际视野和时代观念,一方面要广泛涉猎与重点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资源,帮助对口学科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态势和自身发展情况,认清下一步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要立足重点学科发展目标,定期提供对口学科所需的论文和专利资讯、学术表现评估、学科发展规划等信息。③创新个性化服务。医学院校图书馆要及时统计对口学科SCI、EI收录情况,介绍核心期刊与期刊影响因子(IF)查询;提供利用图书馆的指导和培训,帮助用户更便捷、高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及时通报和推送与对口学科相关的最新资源、服务项目;开展对口学科实体与虚拟咨询服务等。3.3提高学科馆员服务水平。具体做法包括:①加强学科服务的针对性。医学院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学校所设重点学科的科研需求制订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提供能够满足服务需求的学科馆员服务;在图书馆网站上详细展示学科馆员的联系方式及主要服务内容;学科的划分要细化到最小的学科种类,方便对口学院能及时联系到学科馆员。②提升学科馆员的服务水平。图书馆学科馆员是一个综合性岗位,而不是单纯提供文献检索或信息查询的人员。特别是对一流院校或一流学科而言,图书馆学科馆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为此,医学院校图书馆要为学科馆员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机会,定期为他们提供学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名师学术讲座,同时完善学科馆员培训机制和考评机制,营造浓厚的学习和科研氛围。③加强学科服务栏目建设。
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因素
教育心理学在百年发展中,共经历了两次高潮,大大推动了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其发展的动因主要包括社会变革的需要、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和邻近学科的推动作用。当前教育心理学学科新发展的动因主要包括:现代化社会的需要迫使改革传统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新趋势;相关学科包括脑科学、计算机技术以及科学哲学等学科的推动作用。
一、从教育心理学思想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动因分析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一样,有着短暂的历史和漫长的过去。
人类教育心理学思想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是直到1913年桑代克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教育心理学在美国,乃至世界才正式诞生。是什么原因促使教育心理学思想最终演变成一门学科的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科学不是独立的系统,而是社会决定的系统,社会生产状况对科学发展总是起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川社会需要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外部条件。19世纪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普及文化教育,为其提供具有文化科学知识、能掌握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与科学管理机器大生产的统治人才和大量的熟练工人。于是19世纪后半期,许多人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界相继进行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教育改革。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教育家从教育实践中感受到,为了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向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研究和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和规律,以改善教育过程的组织,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于是他们开始注意到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2、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英定了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5世纪德漠克利特论述了关于教学带来的好处和家庭对学习的影响。一个世纪以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讨论了以下教育心理学主题:适合不同类型的人的教育类型;身体训练和心理运动技能培养;优秀品质的形成等。罗马时期的指出好的教学和有吸引力的课程应关注行为问题,他建议教师关注个体差异,花时间研究学生特殊的个性特征。
3、19世纪中期的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不但被认为是现代心理教育学思想第一人,而且他培养的赫尔巴特派在教育的科学研究准备中起了关键作用。他们的教育科学化研究思想对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有重要的作用。詹姆斯在《与教师的谈话》中也指出,对学生进行观察、提问和交谈,获得有关学生诸如观念、兴趣、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此外,霍尔、卡特尔、吴伟士、杜威等都积极致力于把心理学原理引入教育学,并进行了大量的心理与教育方面的研究。这些先驱者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为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直接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学院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摘要:公共管理学科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学科,但是因为发展时间较短,所以还存在许多弊端需要解决。以当前学院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战略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学院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战略及战略应用方式,为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院发展;公共管理;发展战略
一、引言
公共管理学是一种综合了政治学、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是一种学科,对公共组织、政府组织等进行研究,明确各组织的学科群体系。国家近年来一直在强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并且还在不断的强化社会管理创新,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下文将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二、学院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战略阐述
1.内部整合战略的应用。充分的利用各大学院内部资源,对公共管理学科资源进行高度整合,并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促进校内公共管理学科与地区之间公共管理实践的相互结合,使二者可以深入互动,以此来提升公共管理的影响力。内部整合战略的内容集中在打破当下校园内部不同学科专业隶属界限,并对学科资源进行集中处理,全面实现专业整合。将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当成主要的学科集群来看待,结合一些强有力的工作模式,对政策进行调整,并将公共管理学科当成当下学院学科新增长点来看待,集中院内的资源促进其发展。当下学院公共管理学科一般都是集中于多学科基础之上的一种应用型学科,所以教师必须要对各种力量进行整合,并通过共同承担的形式,来做好项目研究以及跨学科培养,促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2.外部联合战略的应用。学院方面不但要抓住时代所赋予的各种机会,同时还要尽量多的挖掘各种资源,全面实现外部联合。外部联合战略是一种比较全面的战略,不仅要政府和其余的部门相互联合,同时还要构建项目实训中心,打造实训基地,让所有的教师都可以真正的步入到公共服务工作前线中去,提升教师对社会问题的认知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理论化的市场服务工作体系,通过各种形式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学院的科研水平,促进其形成良性循环结构体系。学院方面还要和国外的一些著名院校或者是著名的科研机构相互结合,强化彼此之间的学术交流深度以及合作深度。在院校内部,选择一些潜力比较大的学生或者是教师,将其送到国外来学习先进的经验与学员公共管理学科的技巧。3.横向发展战略的应用。学院方面不仅要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同时也应当尽量的做到集思广益,多吸纳来自于社会的资源,促使校方可以真正的做到横向发展,解决公共管理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院横向发展战略包含了社会需求与校内实际需求这两个方面,要积极的对学院所在地区优势专业进行申报,并适当的拓宽公共管理学科范围。4.纵深拓展战略的应用。纵深拓展战略是学院发展过程中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需要全面综合社会需求与校内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开展相关工作。充分利用当下社会学术繁荣与崇尚科学技术的机遇,积极的对各种资源进行协调,并申报公共管理硕士点及MPA,实现纵向拓展,减少来自于外界的威胁。
化学工程学科发展论文
【摘要】:综观化学工程学科的演化和发展,认为这是一个辩证综合的历程,而且不论是学科的"分化"还是"融合",都体现出系统和谐的规律和性质,综合基础上的分化与分化基础上的综合既是化学工程!学科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也是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基本依据。
【关键词】:化学工程;系统;和谐;辩证法
自然界中的和谐系统比比皆是,大至宇宙,小到原子;地球生态系统是和谐的,动植物群落是和谐的,人类社会体系是和谐的,健康的人体更是一个绝妙的和谐体。所有这些和谐系统遵循着同样的辩证综合的规律,具体可以归纳出三条:1.统一律;2.层次律;3.进化律;所有和谐系统具有同样的性质:1.开放性;2.自组织性;3.非线性;4.无限发展性[1]。当爱因斯坦把大半生致力于统一场论时,其哲学上的需要相对物理学上而言或许要来得大,面对物理学的系统和谐,理论规则的分立是不能令他觉得满意的。而化学工程的发展是不是因循同样的哲学历程呢?
在化学工程作为学科开始被重视之前,化学工业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各种具体的工程与工艺都被独立开来,在认识上是被分为各门特殊的知识,因此,当国外高等院校在十九世纪末开始设置"化学工程学"时,开设的课程大多是学习当时化学工业的各种工艺学,"化学工程"的概念在当时还是相当模糊的,在理论上充其量是化学与机械的一种混合(amalgam)。然而这种理论混合的模式在德国人看来却是很正统的,即使在今天,他们也避免专论"化学工程",而是称之为"过程工程"(ProcessEngineering),这一名称实际上要比"化学工程"的范畴更广,甚至更为准确,凡是涉及一定流程与工艺的领域都是适用的。但我们习惯上还是沿用"化学工程"的名称。
二十世纪开始,化学工业迅猛发展,在社会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客观上需要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和支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事物运动规律性的认识也愈来愈深化,愈来愈有概括性。伴随着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化学工业中各门看似不相干的工程和工艺中存在着共同的物理特性。1901年,美G.E.的Davis《化学工程手册》的发表,初步提出了"化工物理过程"的原理。1900年始,以合成氨、纯碱、燃料等为代表的近代化工厂出现,如1913年,德哈勃-博施法高压合成氨技术的产业化,星火燎原的,化学工业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到了二十年代,美MIT的一些学者提出:不管化工生产的工艺如何千差万别,它们在众多的典型设备中进行着原理相同的物理过程。1920年,美MIT成立了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化工系,时W.K.Lewis任系主任。1922年美国化工学会认同了新的见解,引出了"单元操作"(UnitOperation)的概念,这一概念在苏联时期和我国则广泛称为"化工原理"。
1900年始的"分离工程"研究使"单元操作"的概念日趋成熟。被称为单元操作的过程主要有流体流动、传热、干燥、吸收、蒸发、萃取、结晶和过滤等,以这些单元操作作为研究和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化学工程学科在二十世纪前半期发展的核心,其理论迅速成为发展化学工业的重要基石。这种把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过程和工艺概括成"单元操作"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反映,是化学工程学从"个性"到"共性"的第一个哲学性概括,是在一个系统整体性把握的高度上建立了一门技术科学,体现了系统科学发展的和谐统一规律。
西方民族音乐学学科发展历史脉络
摘要:当代的民族音乐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追溯其本源,是在西方的社会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从萌芽到建设直至当今,经历着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而这种冲击磨合的过程是漫长的。本文从学科发展的每个阶段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出发,总结阶段的主导思想以及该思潮引领下的具体方法论,梳理民族音乐学学科发展每个时期的主要特点。通过分析我们能够更加了解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历史脉络,对学习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学科;历史脉络
一、学科的萌芽—文艺复兴
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族音乐学的思想史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由于中世纪的教皇统治压迫以及其所主张的禁欲主义思想,市民和知识分子进行反抗,文艺复兴主要是借复兴古希腊的人文艺术来反抗神权,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因此,与古希腊比较是文艺复兴思想的一大特征,例如蒙田1580的文章《食人的蛮族部落》此情歌的内容主要是歌颂醇酒和爱情,与古希腊时期的诗歌有些相似,而另一大特征则是具有自然科学的精神,例如基歇尔的著作《世界音乐》,他从不同角度系统分析了音和音程的本质,分析非西方的音乐理论体系—犹太人的记谱体系,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在早期的萌芽阶段,民族音乐学主要研究非欧音乐,人们对非欧音乐的兴趣主要来源于早期的新航路的开辟,一些学者开始进行“田野工作”—实地考察,通过研究非欧音乐与欧洲自己的音乐进行比较,认为非欧的音乐是欧洲音乐的源头,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音乐。
二、学科的建设—比较主义
启蒙运动以来,自然学科的实证主义得到了大发展。即从事实出发,以归纳的方法概括出事物的发展规律。从宏观角度来讲,该时期的开端是阿德勒用比较的概念创立比较音乐学,学科建立的思想基础是古生物的解剖学,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解剖分析,确定其种类,这种概念倾向于进化论,以进化论的观点研究起源与发展,其次比较音乐学发展的思想基础是由地理学的区域概念提出了文化圈学说,用文化圈层把不同的文化加以归类。从微观角度来讲,通过涉及不同领域如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来辅助比较音乐学发展,代表学者柏林乐派的霍恩博斯特尔。比较音乐学研究工具主要有爱迪生唱机还有埃利斯的音分制。该时期所做的田野工作主要基于少数的作品收集,将小曲从文化中剥离保存,研究小曲所属体系的各个因素来区别基本因素和可变的因素,而不是分析具体音乐作品风格。这一时期研究的方向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中心,西方音乐是所有音乐的源头,形成了西方自我的中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