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刊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13:20: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刊科学评比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我国学刊的国家评比工作已经进行了多次,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学术期刊的“国家队”总是这些桂冠的当然得主。须知,在学刊水平方面,我国与世界比,差距还很大,远没有达到世界级的水平,相反,我国世界级的学者和世界一流的论文却不少,因为发达国家一流学刊不断加大在我国约稿的力度。这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巨大的反差:国内有一流论文却没有一流学刊。国家级学术机构(包括主要科研院所和主要高等学校)主办的学刊代表“国家队”,无疑,它们应该肩负冲刺世界一流学刊的任务,这个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它们的“桂冠”是靠自然优势得来的,还是靠办刊人主观努力得来的?其主编及其编辑的知识结构在多大程度上适应这一任务的要求?它们应该不应该得到这些荣誉?对“国家队”之外的学刊如何考察?如何建立一个真正科学、公平的评比体系?这一系列关键问题至今却还没有人去系统考察。因此,我们认为传播出版界应该加大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力度,我国学刊的评比必须改弦更张,进行科学、合理地评比。
【摘要题】期刊工作
【关键词】学刊/知识结构/编辑学/社会科学学/科学学/国家期刊奖
【正文】
一
学术期刊(以下简称“学刊”)的质量无疑与其主编、编辑的素质、编辑(更主要的是主编)的知识结构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学刊评化的一个侧重点应该是考察其操作者(主编、编辑)的知识结构、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方面所决定的学刊的优劣情况等。我们曾经研究过“综合性社科学刊主编最佳知识结构”这一课题,研究结果认为,综合性社科学刊主编首先应该是学术期刊出版方面的专家,其最佳知识结构“既要具有合适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体地说,综合性社科学刊主编的最佳知识结构,包含这样四层含义:1.一定要在一个专业领域内实现“学者化”;2.一定要有丰富的“社会科学学”知识储存;3.一定要有比较高的“编辑学”理论和实务方面的修养;4.一定要有“领导科学”方面的素质修养。[1]推而广之,综合性社科学刊编辑素质、知识结构也大致如此。相应地,综合性自然科学学刊主编(编辑)应当具有的是“科学学”的修养;而对于专业学术期刊(非综合性学刊)主编来说,除了“社会科学学”(或者“科学学”)之外,其余三方面的知识结构完全适合于他们。只有有了学刊主编、编辑的最佳知识结构,才能有真正优秀的学刊。
管理学刊的工商管理年度述评
2011年《管理学刊》工商管理栏目刊登的文章虽然种类繁多,但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二是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研究,三是金融证券管理研究。
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发表的文章,有家族企业接班人培养机制研究,也有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有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研究,也有区域性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还有用人才测评的基本原理以及用数学模型对私营企业招聘选拔员工进行分析。
在家族企业接班人培养机制研究方面,徐志坚和曹圣认为,“在家族企业的继承制度中,‘子承父业’机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且占主体地位,有其存在的坚韧性与必然性”[1],并从培养机制、协调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显然,在家族企业接班人的培养方面,对家族中思想素质好、经营能力强的人员进行培养,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但问题在于,在我国,并不是所有家族企业都有合适的接班人。在没有合适人选的情况下,就需要另寻路径。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就有把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先例,这种经营模式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当然,把家族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虽然经营成本高了些,但是总比经营能力差或没有经营能力的家族人员去经营强得多。另外,在寻找职业经理人时,必须对其是否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行考量,二者缺一不可。这是在家族企业没有合适人选情况下做出的最佳选择。
梁誉对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发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大力开发我国老年人力资源,不仅可以填补我国高技术岗位的空缺,而且可以发挥老年人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如果对老年人力资源合理利用,必将对经济的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2]。20世纪末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为了让老年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余热”,国家和社会应该为老年人提供发挥“余热”的条件和营造发挥“余热”的环境。但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时,应该注意3个问题:一是老年人要有健康的身体,并能胜任自己选定的工作;二是老年人要有高级技术职称,并且企事业用人单位要对他们进行上岗前业务培训,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三是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使老年人就业有法可依。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各个领域缺乏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熟练技工,而非低层次的普通劳动者。目前我国呈现的“就业难”状况是由于人力资源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不匹配引起的,这与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并不矛盾。
云鹏从宏观层面对我国新时期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的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并且认为“观念更新、教育创新、科学评价、事业吸引、待遇匹配、环境优化在人才资源开发中至关重要”[3]。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6月6日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我国中长期人才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从宏观层面“科学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重大举措,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为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4]。
邓小平与聊斋志异研究
摘要:文学作品因时代变更而丧失魅力者,屡见不鲜,《聊斋志异》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层次读者的喜爱。当代拉美的两位文学巨匠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都是《聊斋志异》的忠实读者和忠实模仿者。《聊斋志异》对世界文学影响巨大,从来没有争议。而我认为很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当代伟大人物,邓小平酷爱《聊斋志异》。
我过去也没想到邓小平和聊斋会有联系,当我发现邓小平不仅和聊斋有联系,而且聊斋居然给邓小平的著名论点提供了借鉴,我惊讶而兴奋。因为我发现了古典名著《聊斋志异》生命力的重要表现。
“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和《聊斋志异》中的“黄狸黑狸,得鼠者雄”(白话译文:黄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如出一辙。邓公和聊斋的关系,需要从《红楼梦学刊》说起。
香港回归不久,《红楼梦学刊》来了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要求购买创刊以来全部《红楼梦学刊》。
《红楼梦学刊》经常有各种各样的人来信来访,要求补购全部学刊。
学刊编辑部主任孙玉明教授接待了老人。他说:现在仅仅有部分过去的学刊,要想补齐,不可能。
学术期刊之学术性研究
[摘要]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内蒙古期刊中,《绥远旅平学会学刊》是一份由在北平求学的绥远籍学生们创办的研究内蒙古地区尤其是绥远省问题为主的综合性社科期刊,其办刊宗旨为传播文化、砥砺学问,并设立《学术》《论著》专栏,刊登了大量具有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的学术论文,故《绥远旅平学会学刊》应属于内蒙古学术期刊的萌芽。
[关键词]绥远旅平学会学刊;学术期刊;萌芽
随着的兴起和发展,内蒙古的一批知识青年和省外求学的内蒙古籍学生,纷纷依托同乡会、同学会及学会组织,创办了《蒙古留平学生会》《绥远旅平学会学刊》《蒙古月刊》《励志月刊》《蒙古向导》《新蒙古月刊》等进步刊物。如《绥远旅平学会学刊》(以下简称《学刊》)系在北平的绥远籍学生约于1919年成立的刊物,是以传播文化、砥砺学问、关注现实、反映民生疾苦、改良社会为宗旨,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介绍国内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及新思潮、新学说,研究内蒙古绥远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实际问题的进步期刊。该刊除设立《评论》《会务报告》《文艺》《书报介绍》等栏目外,还设立《学术》《论著》栏目,用较大篇幅登载学术性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兼具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在思想性、逻辑性、行文结构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很成熟的学术论文,故《绥远旅平学会学刊》应属于内蒙古学术期刊的萌芽,在内蒙古期刊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学刊》刊发的学术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刊》刊发的学术文章起到了砥砺学问、传播学术的作用,其内容涉及绥远省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如在政治方面,有《县政府在训政期间的地位与作用》《绥远政务的概观并对于当局者的希望———就吏治与自治而言》《所谓(帝国主义)》等文,这些文章关注绥政,评论制度,既批判监督,又建言献策,为绥远的政治改革开出良方。对经济领域进行研究的文章如《合作运动给与现代经济组织的变动》《发展绥远农业的刍议》《抵制日货声中我们应如何推进绥远的毛织品》等,这些文章对绥远的经济现状进行了中肯的分析,提出了诸多操作性很强的建议。在教育方面,有《几个中国教育行政问题的讨论》《怎样发展绥远的女子教育》《中国教育现状的分析及今后建议的刍议》等文,对绥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和严密充分的论证,并针对教育领域存在的弊病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在《学刊》发文的有些作者在文学历史领域造诣很深,所发表的作品如《常平仓、义仓、社仓,清苗法之沿革》《魏晋南北朝之学校状况》《词的演变》《五言诗起源考》等,都是基于对大量古典文献进行研究而总结出的学术成果。除此之外,所刊发的学术论著还涉及管理学、哲学、法律、心理学等很多领域,选题切合实际,论证充分,在思想性、逻辑性、行文结构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是很成熟的学术论文,使刊物的质量明显高于同时期的内蒙古期刊。
二、《学刊》刊发的学术文章的学术性
做好期刊组稿工作
近年来,福建省总工会财政财物部一直坚持“四个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宣扬发起到位、服务理念到位、办法办法到位,以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力,稳中求进,做实做细做好《我国工会财会》期刊学刊用刊作业。
一、思想认识到位,增强学习期刊的主动性
《我国工会财会》不仅是传达遵循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根本战略的重要阵地,更是工会安排添加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枢纽效果的重要载体,还是广阔工会财政干部学习常识、讨论理论的良师益友。做好《我国工会财会》期刊学刊用刊作业,关系到我省工会财政人员教育训练和工会财政财物业务水平进步,对推进我们的作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宣扬发起到位,进步期刊的实效性
作为全国性工会财政、财物和经审作业的中心期刊,《我国工会财会》是一本融方针性、常识性、专业性、实用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刊物。省总工会一直重视期刊的实效性,一方面,在体系内大力宣扬、支撑、帮忙广阔底层工会做好当年度订阅作业,扩展期刊覆盖面;另一方面,各级工会继续尽力做好期刊组稿作业,安排本地区、本部门及个人踊跃向《我国工会财会》投稿、荐稿;鼓舞工会财政干部考试、提升会计师职称的一起,发挥期刊专业性特色,调集广阔底层工会财政干部组稿撰稿的积极性。
三、办法办法到位,实现用刊的新打破
征订工作通知
各乡镇(场)党委,县直各党委、总支、支部:
按照省、市委组织部、宣传部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做好**年度《河北共产党员》杂志征订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要充分认识做好《河北共产党员》杂志征订工作的重要意义
《河北共产党员》杂志是河北省委机关刊物,是治理报刊散滥之后省委必保的党刊,被省委列为省、市、县“三报两刊”之一。做好《河北共产党员》杂志的征订工作,是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思想教育的方针、政策的需要,是我们凝聚全社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推进全县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需要。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做好《河北共产党员》杂志征订工作的重大政治意义,全力以赴、不折不扣地完成《河北共产党员》杂志的征订任务。
二、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河北共产党员》杂志的覆盖面
全县各级党组织要从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出发,提高认识,克服困难,完成征订任务。要积极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自费订阅,特别是入党积极分子,要争取每人订阅一份。同时要采取多方筹资,多渠道订阅等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保证党刊征订数量跃上一个新台阶。**年度《河北共产党员》杂志每本定价4.00元,全年定价48元。征订工作从本文下发之日开始,到10月底结束。各单位务于11月20日前将征订费报送县委组织部组织科。
建筑文化遗产艺术性保护分析
[摘要]本文在论述建筑文化遗产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建筑文化遗产艺术性保护措施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以期为我国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建筑文化遗产;艺术性;保护
1建筑文化遗产的内涵分析
建筑文化遗产目前并未有准确、统一的定义,由于其自身具有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特性,一般将其与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等放在同一位置。本文论述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明发展中衍生出来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非物质文化要素,如古建筑、对于现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含有各种文化价值的建筑以及能够孕育文化和良好精神的重要场所。
2建筑文化遗产的艺术性保护
2.1建筑文化遗产的翻新和重建。目前的建筑文化遗产其实就是建筑的一种别样体现,其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人们出于经济本能的考量,总是希望其可以历久弥新,在保证建筑遗产外观美观性的同时,提高其自身的经济价值。单纯的从建筑美观性和财富保值理念进行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更好的引导人们对老旧建筑的翻新和重建,对建筑中存在的损坏严重的构件进行更新和替换,以确保建筑的使用性能和观赏性能。对于我国传统的木质建筑一般都是采用三年进行一次翻瓦、五年进行一次油漆的保护方式;大户人家对于家中较为贵重的物件或者家具会进行细致的养护,并请专人进行定期的上油、抛光、打磨,以保证其常新的状态。这些手段的应用无疑是为保护物品自身的美观性。而对于建筑遗产来说,在墙面斑驳、构件变形时,则可以在不影响建筑遗产稳定性和使用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翻新和修葺,以此来在保护建筑遗产美观性的基础上,实现焕然一新的效果,提高建筑遗产的价值含量。此外,在经济条件允许下,对建筑遗产进行大规模的修正和重建也是目前建筑文化遗产艺术性保护的重要措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现今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可以说,对建筑文化遗产进行翻新和重建是提高建筑使用性和美观性的重要手段。2.2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整旧如旧。在对建筑文化遗产进行翻新重建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很多学者曾对建筑文化遗产翻新重建这一理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进行了质疑,认为翻新重建只是对建筑遗产外表的改变,缺乏实质性内容。在这样的质疑声下,整旧如旧思想的修复思想应运而生。整旧如旧的修复思想并不是以实时价值为核心理念,是不反对进行建筑结构的改变,且认为这种改变是有必要的。但在整旧如旧修复思想中,建筑结构的改变并不是使用一些新型的材料或技术对其进行修改,而是采用建筑本身的材料进行拆卸和替换,这样能够在提高建筑完整性的同时,保留建筑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整旧如旧修复思想的主要目的是对建筑进行还童和年轻改善,并不局限于历史性的修复。其主要目标是为实现建筑遗产神形上的一致性、统一性,从根源上满足审美需求,该方法是目前建筑文化遗产艺术性保护中较常使用的方式之一。2.3优美和如画。如画是西方自然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其来源于西方风景化理论,如画与优美和崇高有着截然相反的趣味标准。曾有学者对如画的理念进行了分析,认为如画美的特征主要包含了质地的皱叠或粗糙、奇特、多变、不规则、明暗对照等,与优美、整洁和光滑是两种不同的形式。其中区别优美和如画最基本的特征要素就是粗糙。举例来说:一栋帕拉迪奥建筑,本身是较为优雅的,比例较为匀称,装饰物妥帖,能够营造一种较为愉悦的观赏之感。不过如果将这幅真实场景直观的展现在画作上,则会显得较为呆板、单调、刻意,无法体会出建筑的自身美感,影响了原有的愉悦之情。所以在画作中,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创作,打掉一半内容,破坏建筑的表面,并将这些破碎的内容进行重叠和整理,拼接成一个全新的整体,营造一种粗糙的废墟之感,这样更能够提升画作的观赏效果。再比如,花园的创作中,很少有画家会绘制优美的花园场景,这种真实的花园场景在实际观赏中,有着和谐之美,但如果体现在画布上,却往往会令人生厌,毫无兴趣。所以画家们喜欢在将花园进行破坏,使其变得粗糙,如将平整的草地弄得凹凸不平,利用粗犷的橡树代替花丛、地面上不满车辙等等形式,以此来提升画作的艺术效果。这些表现形式都是如画的重要体现。在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如画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并对其概念进行了清晰准确的界定。通过优美和崇高理论的应用,一些学者将如画确认在优美和崇高之间,形成了与优美和崇高相匹敌的独立的美学范畴,其粗糙、突变性和无规则的特征也充分被体现出来。优美和如画的区别在于优美和如画在特性上是两个相反的整体,光滑是优美的特性,粗糙则是如画的特性;优美是建立在逐渐变化之上的,而粗糙则是建立在突然变化之上的;优美中含有较多年轻、新鲜的理念,而如画则是建立在老旧和腐朽观念上的。
我国电视研究论文
关键词:2008中国电视研究报告
引言
电视研究(televisionstudies),是一个综合研究领域(fieldofstudy),拥有多学科的视角,包含五个层面的问题[1]:文本(text)、制度(institutions)、观众(audiences)、社会角色(therolewithinsociety)与演进史(history)。在研究活动与学术沟通中,不同层面的问题也往往会在某一项具体的研究里形成“复调”。
2008年,中国电视业态呈现丰富,并逢50年时间节点,为该年度的电视研究提供了多元的框架、主题与对象。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目录(2008-2009)中15种“新闻学与传播学”来源期刊[2]的数据,本文将透过属于电视研究范畴的论文进行分析,并做出综述,力图描摹2008年中国电视研究已知与未知的界限(boundary)以及学术前沿(researchfront)。
一、电视演进趋势研究:以“50年”为主框架
1958年,是中国电视发展元年;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元年。由此,在2008年,一个以“50年”为主框架,辅以“30年”概念的演进趋势研究理路较为清晰,划分阶段与总结特征、规律成为其主要模式。
新闻传播专业期刊发展研究
近百年以来,我国新闻传播专业期刊随新闻事业的发展而持续发展。专业期刊是指刊载并传播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新思想、新理论、新进展、新经验的期刊类型。[1]本文所讨论的新闻传播专业期刊是指以新闻传播学科相关内容为研究对象,涉及新闻传播学科理论研究、实践探讨等类型的期刊。大致来看,新闻传播专业期刊的发展经历了诞生、发展、兴起、腾飞、繁荣五个发展阶段。
诞生:近代新闻传播专业期刊的出现
五四运动时期,报刊数量和质量获得空前发展,中国报刊正式开启全面专业化进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于1919年创办的《新闻周刊》是最早将新闻学列为刊载内容的期刊,但其中仅有部分涉及新闻学研究[2]。当时,北京平民大学还发行了新闻学“系级刊”。虽然这都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新闻学研究类刊物,却为新闻传播专业刊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27年至1934年,新闻学者黄天鹏主编了数本新闻学研究刊物,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研究做出了较大贡献。1927年,由他主编的《新闻学刊》在北京创刊,成为真正意义上我国最早的新闻学专业刊物。后来黄天鹏前往上海,《新闻学刊》暂时停刊。北京新闻学会于次年出版《新闻周刊》,而进入《申报》后的黄天鹏将原《新闻学刊》改组扩大为《报学杂志》。上述杂志是我国最早一批研究新闻学的专门学术刊物,水平和质量较高。如《新闻学刊》刊发的文章皆由徐宝璜、邵飘萍等新闻学专家及名记者所写,杂志本身成为当时新闻学研究的前沿战线,凝聚着当时最为先进的新闻学思想[3]。在新闻学理论研究大潮之下,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期刊开始萌芽发展。1932年,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创办新闻学杂志《集纳批判》,该刊强调阶级性,宣传革命思想,批判资产阶级新闻学。虽然仅出版4期便停刊,但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及方法指导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时期,复旦大学新闻学会、燕京大学新闻系等著名院校创办了一批专业刊物。自此之后,新闻传播学科拥有了相对独立的学理性发声空间,为处于摸索状态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阵地,弥补了过去发言主体非专业化等问题,推动新闻学研究走向专业化道路。然而,此时刊载的文章多为理论、业务、经营等方面的混合体,学术研究的界限仍待进一步明晰。
发展:战时新闻学成为研究中心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抗日战争开启序幕,抗日救亡呼声有效推动了新闻业的发展,此时期的新闻传播专业期刊年均创刊量超过5本[4]。《战时记者》《新闻学季刊》《战地记者》等刊物先后创刊,将新闻传播的研究重点转向战时新闻学。主要由共产党人创立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的机关月刊《新闻记者》创办于1938年,作为一本新闻学术刊物,主要服务于“抗战建国的宣传、教育和组织等工作”,是抗战时期战时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平台之一。延安时期,新闻业务刊物《通讯》陆续刊登新闻研究文章《略谈战地新闻工作》《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等,对于提升通讯员新闻业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党的新闻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上述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期刊对新闻报道动员、新闻从业人员等亟待解决的研究问题做出深入探讨,对于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在战争时期的短暂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还在新闻界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专门开设新闻研究室开展新闻学研究,并在1942年开展无产阶级新闻观教育运动,促进了新闻学研究的发展。兴起:引入国外经验的内部刊物新中国成立以后,新闻工作如何适应时代特点和要求,成为新闻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一方面,党和政府召开全国新闻工作会议,印发《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在顶层设计方面作出一系列部署;另一方面,苏联新闻工作经验成为我国新闻事业建设的重要指引。“冷战”时期,苏联经验中的计划化和规范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新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性,但时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的王中认为,不能完全照搬苏联的做法,应多总结自己的办报规律,同时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在王中的主持下,1956年初,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了两份刊物:《新闻学资料》和《新闻学译丛》。前者以总结新中国成立前部分著名报纸和解放区办报斗争经验为目的,后者则以学习外国新闻业成功做法为宗旨,介绍苏联和西方的新闻理论。但“反右派斗争”一开始,两份刊物便被停刊[5]。某种意义上,1978年7月创刊的《外国新闻事业资料》是《新闻学译丛》的延续,翻译了美、日、苏等国的书刊约几十种,内容主要是新闻传播基本理论、外国新闻事业现状与历史等,对于大众传播等西方学术理论的介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6]。当时,多数新闻学业务刊物未实现公开发行,只有新闻系统内部人员才能购买,发行量和影响力存在局限。由王中倡议创办的《新闻学研究》在出到第30期时,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新闻思想的介绍性文章大幅增加,重专题讨论的组织,如第4期为“党性和人民性”讨论专辑。在1981年公开刊物《新闻大学》创刊后,《新闻学研究》作为内部交流刊物的性质更为显著。
腾飞:学术刊物量质齐升
文学学术期刊走势
文学学术期刊是探讨文学创作、开展文学批评、交流文艺思想、引领文学思潮的重要平台。“一本好的文学批评期刊,对这个时代的文学批评乃至对这个时代的文学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它会真的影响到作家的写作,关系到批评家的成长,甚至他的批评立场”[1]。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渗入,一些文学学术期刊开始躁动不安,想尽各种办法,大踏步地走向市场化,尽快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直接导致文章篇幅越来越小,刊物越办越厚,办刊质量越来越差,这种惟经济利益为首的办刊理念严重影响着当前的文学学术生态。
一、挂羊头卖狗肉:纯文学期刊“学术化”
以文学为主的纯文学期刊是播撒人类精神种子的艺术园地和传承人类精神产品的重要载体。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纯文学期刊正通过“学术化”逐渐走向商品化境地。目前,国家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的经费不能保证纯文学期刊的正常运行,期刊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自身销售收入、广告收入以及收取高额版面费等来维持生存与发展,这就势必引起一些“颠三倒四”的文学学术类文章趁虚而入———即纯文学期刊“学术化”,这种所谓的“学术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办刊单位的经济收入,却严重影响了刊物的质量。当前纯文学刊物的“学术化”倾向,在一些颇有影响的纯文学刊物上均有体现。如:《飞天》、《山花》、《作家》、《大家》、《长城》、《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安徽文学》、《东京文学》、《文学界》、《剑南文学》、《青年作家》、《北方文学》、《神州》、《当代小说》、《文艺生活•文艺理论》、《散文选刊》和《星星》等,都有自己的下半月理论刊物,通过专门为发表学术论文提供平台来收取版面费。《飞天》、《山花》、《作家》、《大家》、《长城》、《山东文学》和《时代文学》凭借着其是中文核心期刊的优势,创办下半月理论刊物;某些期刊在文学学术类稿源出现紧张的情况下,甚至也会为一些非文学类学术论文开绿灯;还有一些省级期刊的理论版甚至通过扩大期刊容量来增加版面收入,每期刊发文章少则几十篇,多则上百篇,如《安徽文学(理论版)》2010年第12期刊载文章176篇,《剑南文学(理论版)》2010年10期刊载文章175篇。甚至有的期刊懒得组稿,就直接收取转刊费用,把下半月刊的理论刊物完全“打包”卖出去,由买方负责组稿、编审、印刷、收取版面费等,“这样的学术期刊实际是利用国家特别赋予的出版权在与作者方交换打着‘版面费’名义的金钱,是典型的权钱交易,属于学术期刊的权力寻租范围,而不是学术期刊商品化”[2]。当前,除了影响很大的《收获》、《当代》、《十月》、《人民文学》、《钟山》和《花城》等期刊还在坚守纯文学的阵地外,其他期刊几乎都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商品化污染。“文学期刊的这种‘学术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文学期刊本身的品牌,也造成了文学期刊对文学作品的边缘化现象,毫无疑问使得文学期刊失去自身文学的基本立场,对文学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危机”[3],同时也破坏了学术研究的氛围和文学学术研究的生态场域,无形中也严重影响了纯文学期刊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兵分两路:文学学术刊物纷纷扩容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一些文学类纯理论期刊的版面非常有限,但稿源却十分丰富,在这种情况下,或受经济利益的诱惑,或出于刊物自身发展的需要,促使主办单位对刊物改版,通过增加期刊页码或缩短期刊周期来扩大刊物容量。
(一)部分刊物纯粹为增加经济收入而扩版,甚至以不惜牺牲刊物质量为代价比如《名作欣赏》,在改版之前是颇受读者好评的一种具有通俗性、欣赏性和审美性特点的文学刊物,其最早为月刊,后改为半月刊,2009年初又改为旬刊。上旬刊刊登欣赏性文章,中旬刊主要刊登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方面的理论性文章,下旬刊主要刊登中国当代文学的理论性文章。改版之后,《名作欣赏(上旬刊)》为继续保持中文核心期刊的地位,开始以丰厚稿酬重点邀请一些名家写一些鉴赏性的文章,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因文章很多是应造之作,脱离了以前那种大众化、雅俗共赏的写作套路,很难体现出原有的学术性、思想性、欣赏性和审美性特色。改版后的中旬刊和下旬刊则主要刊发来自高校教师和研究生的稿件,并收取较高的版面费,高额的版面费使得一些优秀的综合性长篇论文只能望而却步。《文学教育》于2005年由《白桦林》杂志改名而成,后由《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主办,“以文学的内容、手段和姿态进行教育”作为办刊宗旨,并且邀请了国内一些名家名人做顾问或编委,以此提高办刊声誉。该刊栏目内容繁多、庞杂,很快被改为旬刊,承诺投稿者每稿必复,并提出“以质取稿,不薄新人”,实则在于收取版面费,为那些急于评职称的作者或即将毕业的在校学生提供方便。《电影文学》于2008年由月刊改为半月刊,页码大增,与前面两种期刊毫无二致,每期刊登的文章数量多得惊人,篇幅不超过三个版面,只要符合用稿基本要求并且支付高额版面费,来稿必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