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具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13:16: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具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具操作问题管理论文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都比较重视通过学具操作等活动促使学生学好数学。本文试就学具操作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学具操作的理论依据,运用学具操作应注意的问题等作一简要论述。

一、学具操作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所谓学具操作,实质上是把掌握特定的概念、命题等应有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通过学生的操作,把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儿童的智力活动方式,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具操作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法则等抽象知识,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小学数学里的很多概念,对学生来讲是非常抽象的,学生理解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一些起始概念,往往很难找到与之有适当联系的已知概念作为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学具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对圆形、长方表和正方形的纸片进行折叠,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形成对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初步认识。

2.通过学具操作,推导抽象的法则和公式。数学教学不只是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而且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当前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就要彻底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因此,不仅要使学生记住数学的法则和公式,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法则和公式的来源及推导过程,学具操作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如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教学,要让学生用24块代表体积单位的小正方体拼摆出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比较,总结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3.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适当的学具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应用题的情景,理解题意,为应用题的正确解答创造条件。不仅在教学简单应用题时,由于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需要利用学具帮助其理解题意,即使中高年级应用题教学中的许多内容也需要通过适当的操作,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如行程问题、求平均数应用题等。

查看全文

科学教学中自制学具的运用

自制学具是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利用搜集到的材料采取简单易行的方法,自己动手研制的学具、标本、模型等。在科学教学中,教学仪器的不足成为制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因此,自制科学学具显得迫切而重要,它既能补充学校科学学具不足、改进传统仪器缺陷,还能培养师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师生的科学素养。简易科学学具的制作省钱、省事、省时,有些看起来十分简单的科学学具,对于生产厂家来说不值得批量生产,但是教学上又特别急需,实践表明有了学具的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有所提高。因此,教师与学生不仅要学会使用科学学具,还要学会设计制作及修正简易的科学学具。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是每一位科学教师思考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的注意力也是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自控力薄弱、接受能力不强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多种,而借助学具的使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则是一种出奇制胜的法宝,因为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较快的集中学生的学习精力。托尔斯泰曾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借助学具,可以引起学生长久持续的注意力。学生感兴趣,注意力自然集中,求知欲与主动探索的欲望强,学习效率自然就高。在平常的科学教学中,我就经常用到这一招。如我在教学《磁铁的磁性》一课时,利用“磁铁的磁性”这一原理自制了鱼钩钓鱼的学具,一条条“小鱼”被我轻松地钓起,学生感到十分惊奇,一个个瞪大了眼睛,想解开其中的秘密,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我便借机提问:“钓鱼钩为什么能轻松地钓起一条条小鱼来,你能解开其中的秘密吗?”学生一个个都开动脑筋、奋力思考、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在本节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学具的巧妙使用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会有所提高,学生轻松学到知识,教师上课也不费劲,学具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省去了教师千篇一律的提醒与强调。

二、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准确合理地处理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大障碍,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科学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建议教师可以借助学具的巧妙使用,轻而易举的达到教学目的。如让学生通过使用学具,将自己真正融于重点知识的探究过程中,真正动脑思考,并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动手操作体验,将其转化为更容易理解、更加直观的知识。如在教学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我制作了一个操作简单、实用性很强的教具,即在传统的实验装置上加了一个导管,插入烧杯的水中,当向漏斗注水时,水不入瓶。当打开插入烧杯中的导管开关时,学生看到水进入瓶中,空气跑出。看不见的空气,看得见了,说不清的道理看明白了,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在自制教具的帮助下,学生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空气特点的理解,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缩短实验过程

查看全文

探讨小学数学学具的科学使用法

摘要: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我认为主要应该这样做:

一、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

1.1学具存放有序。

1.2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开始学习10以内加法3+2=5时,学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5根,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就拿着小棒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8+9=17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8根,再数出9根,我这样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7呢?学生有的用9凑成10,有的用8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课堂教学效率高。

查看全文

小学数学教学具开发及策略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积极开发及研制教学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优化教学效果。并且在开发和研制教学具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并运用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具;数字卡片;七巧板

1前言

教学具是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教学具的开发及研制是指教师按照教学需要,带领学生共同探索并自制教学具。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很难理解数学知识。教师使用开发及研制的教学具组织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形象的教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进而掌握并运用知识,提升教学质量。

2小学数学教学具开发及研制的意义

教学具的开发及研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而小学生天玩,凡事喜欢刨根问底。教师可以借助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教学具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使其在探索中扎实掌握数学知识。开发及研制教学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具的开发及研制中需要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具,并且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完成教学具的制作,从而提高学生创新、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1]。小学数学教学具的开发及研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很多时候学生数学成绩不好,学习能力较差,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抽象能力不强,没有理解数学知识。而教学具的开发及研制能够增强数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成绩。

查看全文

小学数学教学学具资源的运用

摘要: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自然科学,具有很强的概念性、抽象性以及逻辑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儿童心智发育的规律性,他们一般处于“感知—表象—概念”的认知发展状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各类学具操作活动,有利于他们对数学概念形成过程的体会与感知,对数学算理的理解与促进,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强化,对学习主体意识的培养与发展,对合作学习意识的锻铸与凝练,对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与积淀。立足于深入运用学具资源教学的角度,试做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资源运用;学生手脑互动;有效研究

“注重教学过程,注重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和情感体会”等新课改理念已逐步地深入人心。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如何让学生亲身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并且通过丰富多元的学具操作促进他们手脑互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艺术性实践课题。小数学具简单朴实,主要有实物图画、数学、符号、几何图形卡片(或塑料片)以及小棒、计算器(或计算表)、口算练习卡片、圆形口算练习板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让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让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充分运用学具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学具资源运用的有效性策略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试简要阐述之。

一、把学具运用于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化抽象为形象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形式,而数学概念则是数学知识的基石,是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前提和必要条件。令人感同身受的是,缺乏科学掌握数学概念的良好基础,对于师生教学来说,那绝对是行之不远的。尤其小学生群体,他们普遍以形象性思维为主,而抽象性思维则明显不足。正因为如此,如果教师善于通过一些学具操作实践活动,引导从事物表象中概括出应有的本质性特征,则对他们形成并理解数学概念大有裨益和促进作用。例如,关于“平均数”这一数学概念,教学中先组织小学生把6个梨的图片分成两份。通过摆弄最终显示结果如下:(1)一人得了1个,另一人得了5个;(2)一人得了2个,另一人得了4个;(3)一人得了3个,另一人同样得了3个。在此基础上再引导观察:第(3)种分法与前面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呢?显而易见,第(3)种分法两人得到梨的个数是“同样多”。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平均数”这个数学概念。通过“分、摆、看、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小学生在不经意间触摸了原本抽象的“平均数”数学概念,并且从中悟出了它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这该是一种多么有情趣的学习活动啊!

二、把学具运用于数学算理教学过程中数形有效结合

查看全文

数学学具教学管理论文

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由于操作活动的需要,学具伴随着教材进入了课堂,成为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工具之一。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需要哪些学具和如何运用这些学具来学习数学知识呢?下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常用的学具及其功能

根据低年级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常用的学具有以下几种:

1.实物图画、数学、符号、几何图形卡片(或塑料片)。将儿童喜爱的小动物(如小鸟、小兔、小鸡、小鸭、蝴蝶等)、熟悉的花草、水果图案(如红花、黄花、苹果、梨、桃、五角星等)绘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卡片上。(如图(1))

数学塑料片有:0—20这20个数的塑料片。(如图(2))

符号塑料片有:运算符号片和关系符号。(如图(3))

查看全文

剖析数学课堂上如何科学运用教学学具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主要应该这样做:

第一,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

1、学具存放有序。

2、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开始学习10以内加法4+3=7时,学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7根,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就拿着小棒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9+10=19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9根,再数出10根,我这样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9呢?学生用9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由于在课堂中注重了学具操作训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了时间,课堂教学效率高。

查看全文

探求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科学用法

摘要: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我认为主要应该这样做:

1.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

1.1学具存放有序。

1.2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开始学习10以内加法3+2=5时,学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5根,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就拿着小棒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8+9=17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8根,再数出9根,我这样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7呢?学生有的用9凑成10,有的用8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课堂教学效率高。

查看全文

论教学中学具的有效使用方法的探析

摘要: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我认为主要应该这样做:

1.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

1.1学具存放有序。

1.2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开始学习10以内加法3+2=5时,学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5根,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就拿着小棒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8+9=17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8根,再数出9根,我这样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7呢?学生有的用9凑成10,有的用8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课堂教学效率高。

查看全文

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学具和主要使用方法

(袁玉霞省教研室)

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由于操作活动的需要,学具伴随着教材进入了课堂,成为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工具之一。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需要哪些学具和如何运用这些学具来学习数学知识呢?下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常用的学具及其功能

根据低年级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常用的学具有以下几种:

1.实物图画、数学、符号、几何图形卡片(或塑料片)。将儿童喜爱的小动物(如小鸟、小兔、小鸡、小鸭、蝴蝶等)、熟悉的花草、水果图案(如红花、黄花、苹果、梨、桃、五角星等)绘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卡片上。(如图(1))

数学塑料片有:0—20这20个数的塑料片。(如图(2))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