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12:12: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分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德育学分制探究论文
一、德育学分制的涵义
德育学分制是通过量化的标准,对包括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一种德育管理模式。
德育学分的评价借鉴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价内容和方法,融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载体于一体,并以学分的形式加以规范。在德育学分制中,每个学生每学年只有接受一定量的专题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活动才能获得必需的基本分,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获得一定的附加分;当学生出现一些不应该有的行为时也要有适当的扣分。学生每学年的总评成绩达到合格底线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分数的高低将成为各种评优活动的直接依据。实际上,在德育学分制中,德育成为每个学生每个学期均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其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浑然一体,主要是从思想、道德、心理、行为等层面展开。
二、德育学分的基本内容
实施和操作大学生德育学分的目的,是从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角度,形成有助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为此,大学生德育学分的实施,我们是从“基本学分”和“奖惩学分”两个方面进行的。
1.关于基本学分的内容和操作
高职院校德育学分制探讨
1德育学分制的内涵及特点
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随着选修制的产生而发展建立起来,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1978年后国内一些大学开始陆续尝试并推广,目前已在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全面推行。学分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弹性、灵活、兼容”[1],创设了一种“个性化”学习和成长的外部环境,其核心是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及特长,根据社会需求情况,自主选择发展方向,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德育学分制是借鉴学分制管理模式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即设计并实施在一定的德育目标指引下,系统推进学生德育工作(包括教育及实践等),通过统一规划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理论学习、行为养成、社会实践、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就业与创业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各项德育活动中,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日常行为及参加各类实践活动等的表现,对其进行过程性的、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以此作为评优及各类推荐等的依据,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加强德育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德育学分制的基本特征如下。首先,系统性。系统性是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规划德育学分制的各个组成部分,在考虑到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一致性,德育过程和德育评价一致性及课程设计与实践活动一致性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整体建设工作,即课程体系建设、“校本化”德育建设、校内外德育实践资源建设、德育实践活动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组织保障体系建设等,同时还要注重各项教育活动及工作之间的层次性及逻辑性,做到明确目标、整体设计、重在建设、有序推进,从而突出系统性的特点。其次,实践性。德育工作重在实践,学生在学校创设的各种德育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感受,获得亲身体验,边体验边感悟,边行动边思考,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与之相应,德育学分制是对学生日常各种行为及表现的一种全过程记录,不仅包括学生日常遵规守纪、言行举止的情况,还包括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完成实践任务的情况,体现出了德育工作实践性、过程性的特点。再次,开放性。德育学分制实施过程中要力求体现出学分制的基本特点,即“弹性、灵活、兼容”,具有开放性,突出个性化、特色化教育。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德育内容、方式及评价方法上。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际,同时做到与时俱进;德育方式要多样,除课堂教学、讲座之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微信、社团、各类实践活动、见习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感悟职业的基本素养,培养合作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同时要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即重视形成性评价、即时性评价、社会评价、自我评价及用人单位的评价等,让评价的结果能够更加真实、全面反映学生的基本状态。开放性还应体现在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及需求,自由选择课程及实践项目。
2高职院校德育学分制的不足
2.1德育理论课程的学分制
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理论课程的学分制,即将有关德育各类理论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学生课堂听课、讨论,完成作业,参加考试,给予相应学分。这种德育学分制是传统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
2.2德育行为表现的学分制
德育学分制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德育学分制基本学分奖惩学分
论文摘要:高校德育学分制将德育的内容学分化,以此来综合评价学生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在具体实践中,要不断提高师生的认识,强调德育学分的导向作用,坚持奖惩分明、公开公平的原则,实现德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统一。
一、德育学分制的涵义
德育学分制是通过量化的标准,对包括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一种德育管理模式。
德育学分的评价借鉴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价内容和方法,融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载体于一体,并以学分的形式加以规范。在德育学分制中,每个学生每学年只有接受一定量的专题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活动才能获得必需的基本分,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获得一定的附加分;当学生出现一些不应该有的行为时也要有适当的扣分。学生每学年的总评成绩达到合格底线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分数的高低将成为各种评优活动的直接依据。实际上,在德育学分制中,德育成为每个学生每个学期均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其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浑然一体,主要是从思想、道德、心理、行为等层面展开。
二、德育学分的基本内容
高校德育学分制分析论文
一、实施德育学分制,把好高校人才培养出口关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高级人才的主阵地,德育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发展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生活本身呈现出了多样化特点,这使高校德育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对象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德育领域的拓展,无论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形式、德育评价等也都和传统德育有很大不同,特别是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轨迹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媒体的高度发展,大学生接受不同倾向的思想意识的频率越来越快。因此,仅用过去习以为常的德育单向运作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
高校的德育工作,是高等教育陶冶人,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新生从入学到毕业只有几年时间,从时间上来看是有限的,但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思想、模范的行为对人有持续的影响,高校德育不仅对学生当前的成才起作用,而且将对大学生今后的人生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入口”到“出口”,直接关系到将什么样的人送到社会上的问题。正如《中国普通高等院校德育大纲》所述,“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可见,高校德育不是几年大学教育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久的历史工程。
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德育内容已经扩充到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中国加入WTO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诚信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内容也应扩充进来。高校实施的德育学分制,是对这一教育内容进行量化和评定的有效方法。学生们根据德育相关内容的规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思想品德课程相结合,修满德育基础学分这,这才能作为学生毕业的出门证。在修满基础学分的基础上,对于学生入党、奖学金评定和评优等方面将有不同的德育学分标准。德育学分制的实施,改变了以权威主义为标志的德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从单向式走向多项式;从包办式走向自选式,在充分的自主意识支配下,学生们自觉自愿地接受德育内容,实现德育目的,成为德育改革的大趋势。
二、实施德育学分制,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德育工作一直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多年来,高等学校按着德育大纲的要求,从总体目标和具体规格两个方面明确规定了大学生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应该达到的要求。应当说,这个目标是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出发,在充分考虑当今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特点的前提下而提出的,是完全可行的。但是,事实证明德育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道德品行、价值取向、人格塑造等方面与高校培养的人才目标有一定距离。分析其原因,德育的主要症结在于脱离实际,也在于缺乏科学性,特别是受教育者主体性失落,是德育缺少实效的关键。我们知道,传统德育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的责任,而轻视了学生对自己负责;注重受教育者对社会的绝对服从,而轻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培养。“以人为本”的德育观认为,只有承认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动发展地位,德育才能被作为一个客观的、不以教育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活动过程。过分强调人与社会的地位,施教者对受教育者的居高临下,没有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没有自我主体意识,没有完善的人格、精神,没有主动与创新,反映着缓慢发展的传统社会的德育观念,在这种观念下培养不出当今社会需要的创新的人,自我发展完善的人。
职业学校学分制调查论文
摘要: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已经有3年了,实施学分制的现状怎样?有哪些成绩和经验?还存在哪些问题?这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采取书面汇报、填写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进行了调查、对比做出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思考和建议
到2005年秋季学期,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已经有3年了,为了解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的现状怎样,我们成立了调研组,采取情况汇报、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祭等形式,从实施学分制的50所中等职业学校中选取18所作为书面调研对象,再从18所中选取南宁市第六职业高中、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柳州市交通学校4所学校作为实地调研对象。
一、成绩与经验
1.推动了学校的硬件建设
为了配合学分制的实施,各学校加大了投入,特别是教学设备设施、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环境的改造,从而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办学竞争力迅速增强。如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2002年投资近50万元建起了带宽为10M的以太校园网。柳州市交通学校2002年投入20多万元进行校园网主干线光纤改造二期工程,并接入互联网,建成具有区内一流水平的校园网络。为了确保实施学分制的需要,该校重点投资建设了汽车构造、汽车修理、汽车电器、汽车运用、制冷与空调、电工电子、数控实训中心等实验室,组建了8个多媒体教室,10个计算机房,以及电化教室、语音室、电子阅览室,各课程实验均能按教学大纲要求开出。
中职学校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摘要: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大数据”的先进科技手段不仅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刻地改变甚至引领着学校教育的改革。中职学校德育应该抓住大数据快速发展的契机,合理利用大数据,实施学校德育学分制,不断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学分制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数据;德育学分制;实施;
一、引言
在现代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数据源,每天都产生大量的数据,传递和存储着海量的数据。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变化正在高速发展,不断地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而且也引领着学校教育的改革创新。大数据下的学校德育应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发现学生的德育行为,进行有效的预测与干预措施,不断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1]。
二、大数据环境下学校德育的发展
大数据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主要是指大量的、非结构化的数据。这些数据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近几年传感技术、社会网络和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普及,导致数据量以指数形式快速增加并且数据的类型和相互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多样[2]。大数据环境下,各行各业利用快速收集的海量数据,筛查有效信息,预测事情的变化发展,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大数据的应用就是在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为各行各业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为决策和行动提供科学的依据。“海恩法则”,是指每一件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件未遂先兆以及1000件事故隐患。如果说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一件严重“事故”,它会有各种各样的征兆,而且经过了很久的隐性积累,这些数据必定引起学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视[3]。在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会收集学生品德行为的大量数据,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可以查找有效数据,并针对学生特点,制定相关的措施,从而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性。当前国内教育工作着对于大数据的利用尚处于萌芽阶段,特别在德育管理当面的研究更稀缺。大数据时代,学校通过信息技术支持,创设一个具有数据存储和快速处理数据功能的网络系统。德育工作者和学生干部共同参与和生成最原始的数据信息,依靠软件的数据处理能力快速处理和反馈信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要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4]德育工作者必须提高应用数据的水平,才能整体提高学校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大学生德育学分制试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实施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德育学分制的意义,阐述了德育学分制设计的基本内容,建立了大学生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为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推行提供了可行方案。
一、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意义
(一)德育学分制是体现以德育为核心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显然,德育学分制是适应高校学分制改革发展,落实以德育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二)德育学分制是学生个体德育评估的现实要求
大学生德育学分制分析论文
一、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意义
(一)德育学分制是体现以德育为核心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显然,德育学分制是适应高校学分制改革发展,落实以德育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二)德育学分制是学生个体德育评估的现实要求
目前,大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过程中,智育较为重视,体育也成为学分制的一部分,而作为“首位”的德育却一直是软而虚,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瓶颈”。高校学生的德育实践环节尚未形成体系,对学生的德育实践评估方式量化评分,在知行统一的育人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生个体德育评估呼唤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三)德育学分制是提高学生自觉接受德育的有效措施
德育学分制在中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一、中职学生的品质现状
中职学生均是“90后”的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非常快。但总体而言,中职学生相比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总体素质较低。同时他们又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中职学生大多数是义务教育阶段中考的“失败”者,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学习兴趣。国家实施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后,有些能享优惠政策的学生不懂得珍惜学习机会,反而理所当然地认为学与不学都无所谓。(2)中职学生大多数来自弱势家庭,如农村、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或单亲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收入偏低,家境较为贫困,对子女的引导与教育十分有限。部分家长甚至完全不管不教,总是寄希望于学校将其子女短时间内转化为优等生。(3)中职学生自制力差,逆反心理重,组织纪律性差,文明礼貌、社会公德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社会认同度低。(4)中职学生具有道义感,但法制意识相对淡薄,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标准,无自知自控能力,以盲目为特征的从众心理严重。(5)中职学生个体意识强,内心追求强烈的平等权和社会的认可,但缺少认真做事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决心,遇到挫折容易自我放弃、自我放纵。(6)中职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社交圈子,追求时尚潮流,却不太关心国家社会时事热点问题。从事社会活动时,既有功利性的要求,又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也有不谙世事的青涩。
二、中职德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面对中职学生无心无力
中职教师与大学教师、中学教师,甚至与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相比,可以说是教师中的“弱势群体”。(1)面对着特殊的受教群体,教师的付出与努力得不到学生的认同,不容易看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难以体验到作为教师的成就和乐趣。(2)师生冲突比较突出。部分学生目无师长、肆意妄为的态度打击教师的热情,导致教师采取“三不政策”———不批评、不交流、不教育,脱离了教育的本质。
2.学校德育苍白无力
高职学分制学籍管理研究
一、TOC理论和学分制的来源
约束理论(TheoryofConstraints,TOC)是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戈德拉特博士(Dr.Eli-yahuM.Goldratt)在他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ProductionTethnology,OPT)基础上提出的管理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制造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界定和消减制约因素而采取的一些科学、规范的方法或措施,以支持连续性的优化和改进。它把企业在生产管理活动中显性或隐性的制约因素称为“约束”或瓶颈,通过排查和消除这些“约束”或瓶颈,使得企业的改进路线与发展规划更加清晰明确,从而促进企业顺利实现目标。[1]学分制的来源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于20世纪初提出,并在今后多年实践中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随后,学分制在西欧国家大多数院校广泛推行。[2]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还一直沿袭着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学分制。1952年,借鉴和参考前苏联的教学经验,我国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分制进行了全面否定并中断学分制的实施,转而改为学年制。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学分制学籍管理模式逐渐成为高职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高职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不顺畅。在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中,部分学生因为没有修完足够的学分而不能如期毕业,如此他可以选择边工作、边学习,但由于不在学校住宿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很多难题,这主要体现在学生成绩的汇总、分析和处理。[3]同时,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实行的是绩点制,这样在统计学生平均绩点方面比起以往算术平均数的算法,增强了数据处理的复杂性,影响到学生成绩统计的准确性。而成绩管理工作存在于整个学期,由于学校对于前期未能顺利通过考试的学生要进行补考、重修,而导致了成绩管理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信息缺乏及时性和准确性,甚至加重了成绩处理(如输入、输出、查询、修改等)的工作量,直接影响对成绩的系统分析,更加不利于发挥成绩管理在教学上的促进作用。(二)教学资源配置不协调。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的灵魂就是选课制。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不同特质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学分制管理模式为学生自主选课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实行完全学分制后,就意味着每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课表进行学习,无需一致的上课时间与地点,这就要求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课程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等方面更加的完善和先进。除此之外,与之相连的辅助部门,后勤服务部门应该调整相关场所的开放时间,如图书馆、宿舍、食堂等,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要求。但由于近年来高职扩招,导致部分高职的教学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完全学分制的推行。(三)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有些高职在成绩记载方面采用学分绩点制,而没有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信息管理平台,使得学分绩点制管理模式未达到预期目标。[4]学分绩点制实施后,学校教务处的职能较以往得到加强,但是二级教学单位的职能被削弱,学籍管理方面的职能都集中到学校层面。目前,部分学校将学分绩点制管理模式单纯视作学籍管理制度,所以没有发挥学分绩点制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同样,由于完全学分制是近几年才被大多数高职纳为教育教学制度,正处于从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过度的时期,各项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与此同时,受到高职一些内部的被动性改革的制约,如人事、薪酬、财务制度的改革与完全学分制之间的缝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了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四)课程体系不完善。保证高职的选修课程数量至少为学年学分制下的2倍是成功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基础。这要求高职提供的课程与应选课程的比例不得低于3:1.但在这种硬性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下,教学资源的匮乏和师资力量短缺,新的问题也就接踵而来:资源与师资的严重缺乏,选课种类过于单一;学生选课空间太小;增加了学生的课内学时,减少了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学习压力过大,无法提前毕业,等等。这一系列的新问题严重阻碍了完全学分制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快、更好地融入到高职的教育管理改革中。(五)学生选课不合理高职学生由于长期在一种应试教育环境中学习,自然就形成了学习上的惰性,即上课被动化,下课自由化,考试范围化。同时,他们又对社会缺乏全面的了解,对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科学的规划,致使大多数学生在选课时不能结合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通常表现为盲目性、随大流、跟风性。例如,仅凭兴趣,选课随意;避难捡易,删繁就简;高低年级选修课的开设差异明显,前者开设的专业课程“门庭冷落”,而后者开设选修课程“人气爆满”,在多数情况下,还出现了多选多退,选而不修,修而不学的现象。这样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极为不利,同时,也成为阻碍学分制推行的重要原因。
三、基于TOC理论的高职学分制学籍管理优化措施
(一)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成绩管理工作对严谨性、准确性要求极高,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或遗漏,就会出错,就会导致成绩管理工作缺乏可信度。因此,教务管理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道德素养外,还必须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技能,要熟练运用成绩管理系统,加强对成绩管理工作的监控,保证所提供或者获取的信息的全面、完整、准确。(二)加强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和配置是实施学分制的前提,是实现绩点学分制管理的基本保障。学校要开设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有更多的教室和实验设备等基础设施供学生使用。学校的教学辅助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要以教学为中心,切实做好教辅和后勤保障工作。(三)建立健全相应规章制度。随着学分制的不断推行和完善,学分制改革已然成为今后高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这就需要各级部门领导的重视,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适时更新教学观念,作出科学规划,顺应形势发展。(四)优化选课和成绩管理。1.对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修订。按门类或一级学科对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整合,建立不同类型的课程平台,规定选修顺序,建立柔性的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适应学分制管理的需要。2.对现行的“一锅烩”的选课模式进行改革。就目前而言,学生选课的时间相对集中,缺乏严密的监控,导致选课质量不高。因此,为了方便教师和学生互动,学生选课和教学开课信息必须建立常态化共享机制。3.对现行的考核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从最原始的集中安排课程考试转变为依课程教学需要创建人性化考核管理模式——因课而考,因时而考。4.对学分制管理系统平台的优化。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必须,创建网上互动学习平台,即把教师和学生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机会,保证学生选修课程的自主性,形成既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又能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和管理模式。(五)强化对学生选课进行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特长和爱好,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课程、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进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