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10:25: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眩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倍他司汀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方法:在对其作用机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外临床研究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从近20年的研究成果来看,倍他司汀作为一个组胺H1受体的弱激动剂,H3受体的强拮抗剂,对各种程度及发作频率的眩晕、头晕、不平衡的症状均能有效控制,并能显著改善局部脑血流量。其毒副作用也较其他抗眩晕药低,并有长期用药作用不减退的特点。倍他司汀是梅尼埃病和其他前庭性眩晕维持治疗有效的药物,并可用于治疗头晕、大脑局部供血不足。

STUDYADVANCESOFBETAHISTINEINTREATMENTOFVERTIGO

ABSTRACTOBJECTIVE:Themechanism,clinicaluseandstudyadvancesofbetahistinewereanalyzed.METHODS:Theadvancesinforeignclinicalstudieswerereviewed.RESULTSANDcONCLUSION:BetahistineisaweakhistamineH1receptoragonistandastronghistamineH3receptorantagonist.Fromtheachievementofthelatetwentyyears’studies,itcanbeconcludedthattheagentiseffectiveintreatmentofvertigo,dizzinessandunbalanceofvariousdurationandseverity,andcerebralbloodflowcanbealsosignificantlyimprovedbyit.ItsADRsislowerthanotherantinicdrugsandnodrugresistancewasobservedduringlongtermstreatment.

KEYWORDSBetahistine;Vertigo;Dizziness;Histamine

眩晕是由外周迷路或中枢前庭通路失常引起的临床表现〔1〕。其病因主要有梅尼埃病、良性位置性眩晕、运动病、突发性前庭衰竭等。近20年来,人们认识到组胺及组胺受体是哺乳动物前庭系统的重要中介物质,使用组胺受体激动剂及拮抗剂治疗眩晕有了很大进展〔2〕,其中倍他司汀(betahistine)由于其高效、低毒而倍受瞩目。

1作用机制

查看全文

眩晕患者护理对策及实施效果

[摘要]目的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护理对策及效果实施评价。方法以本院2019年~2021年治疗的58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采取方便抽样法分成参照组(29例,落实常规护理)、研究组(29例,落实综合护理),对比各组护理情况。结果与参照组数据相对比,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较高,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显著较高,组间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予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综合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可促进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提升,应用价值理想。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护理对策;效果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又称为是“右耳性眩晕”,为周围性前庭半规管疾病,好发人群是女性群体与中老年人群,主要症状为短暂性、突发性眩晕,极易造成运动平衡、感觉平衡失调,发生跌倒的可能性较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临床主要通过体位复位法实施治疗,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1]。研究发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反复发作,诱发该疾病的因素较多,故临床在治疗期间还应加强护理措施。本次研究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护理对策实施全面分析,同时遴选医院治疗的58例患者进行评价,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纳选于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研究时段为2019年~2021年,研究分组方式为方便抽样法,组名称为参照组、研究组,各组纳入29例,疾病诊断标准参考《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研究组中男女患者占比是15/14;年龄区间为47-80岁,均龄(63.52±3.82)岁。参照组中男女患者占比是16/13;年龄区间为49-78岁,均龄(63.57±3.61)岁。以SPSS23.0软件比较组间资料,确定差异无意义,P>0.05。

查看全文

多模式康复对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多模式康复策略对颈性眩晕患者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成多模式康复治疗组20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分别给予多模式康复策略和穴位按摩,在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handicapinventory,DHI)和肌肉弹性评估,比较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DHI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模式康复治疗组治疗后DHI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左、右胸锁乳突肌弹性(纵断面、横断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多模式康复治疗颈性眩晕能明显缓解颈痛、眩晕症状,改善胸锁乳突肌弹性,疗效优于穴位按摩。

关键词:多模式康复;颈性眩晕;穴位按摩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部各种病变所引起的、以眩晕、颈痛、颈部活动困难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综合征,颈椎病患者中约50%会发生颈性眩晕[1],而71.4%眩晕患者伴有颈椎病[2]。基于目前的颈性眩晕发病机制,保守治疗有手法治疗、运动训练、牵引、按摩、药物等研究结果不尽一致[3-4]。本研究拟从改善颈椎稳定性、生物力学调整及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的理念出发,采用多模式康复策略,并从多维度评估治疗效果,观察多模式康复策略在颈性眩晕治疗中的作用,以期为颈性眩晕的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获取进一步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40例。纳入标准:①有明确眩晕症状,且眩晕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②合并枕、颈项部疼痛或颈后伸肌群肌肉紧张,旋颈试验阳性;③常规摄颈椎侧位、过屈过伸位X线片及颈椎MRI,影像学表现为单纯颈椎序列轻度变化,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体呈阶梯样改变,相邻椎体后缘前后<3mm,或相邻椎体成角<11°,轻度椎间隙狭窄,脊髓硬膜囊无明显受压及颈椎不稳表现等;④存在与颈部疼痛、运动、僵硬或特定姿势相关的主观眩晕;⑤能进行门诊随访。排除标准:①耳鼻喉科门诊行相关检查,存在诸如良性位置性眩晕及梅尼埃病等相关疾病;②经神经内科诊断存在颅内病变或血管病变等能引起眩晕的相关疾病;③近3个月颈部区域进行过相关物理治疗;④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慢性病;⑤头部、面部、颈部或胸部存在创伤或近期手术史。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成多模式康复治疗组20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查看全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康复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BPPV患者纳入研究,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成A、B两组。予以A组常规护理干预,B组系统护理干预,并对比干预效果。结果B组康复效果、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A组,疾病复发率低于A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BPPV的效果较好,可进一步提升患者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同时降低疾病复发概率,赢得患者的高度认可。

[关键词]系统护理干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康复效果;生活质量;疾病复发

BPPV由耳石掉到一侧半规管引发的变位性眩晕。其表现是平稳时没有头晕、眩晕发作,只在身体位置发生变化时出现眩晕,比如卧位时坐起来或者翻身等动作可以诱发[1]。并且BPPV具有阵发性、短暂性、反复诱发的特点。而及时接受治疗并辅以优质护理干预,该疾病可痊愈[2]。而本次主要就系统护理干预在BPPV中的应用效果展开研究,以期提升临床干预质量,并助患者纠正及斌干预后。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经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将60例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BPPV患者纳入研究,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成A、B两组。A组男女比例13:17,年龄50-78岁,均值(67.71±3.66)岁;病程7d-8个月,均值(4.30±2.58)月。B组男女比例12:18,年龄51-80岁,均值(68.62±3.85)岁;病程5d-9个月,均值(4.59±2.60)月。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签署知情文件;(2)沟通良好;(3)病史资料齐全;(4)符合WHO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疾病;(2)合并认知功能障碍;(3)无法自主完成问卷调查。1.2护理方法予以A组病情监测、并发症预防、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干预。B组展开系统护理干预,具体包括:(1)健康教育,了解并评估患者知识接受水平,拟好健康教育计划表,将疾病相关知识、护理重点、治疗预期效果以视频、疾病宣传手册、一对一口头宣教的方式进行科普,以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同时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意义,以提升患者护理配合度;(2)心理护理,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随后展开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通过帮助患者解答疑惑,诱导其宣泄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同时给予患者适当的鼓励,以使其改善心理状态,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及临床护理干预;并采用合理的语言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慰藉与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与困难的心理;(3)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展开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如滚木练习、Brandt-Daroff习服练习、Semont手法等,以促进患者前庭功能恢复;(4)延续护理,邀请患者关注我科室微信号,并定期推送康复练习及护理相关文章,以使护理干预更加完整;同时定期通过电话进行随访,以监督与了解患者康复情况,并给予针对性指导与建议。1.3指标观察将两组以下指标进行观察对比[3]:(1)随访6个月记录疾病复发例数;(2)生活质量以GQOL-74量表评估,包含角色、躯体、情绪及社会功能四个子量表,共计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3)康复效果,症状全部消失为显效,症状缓解为有效,未触及以上标准为无效,(显效+有效)÷30×100=总有效率;(4)护理满意度以NSNS量表评估,满意〉80分、基本满意60-80分、不满意〈60分;(满意+基本满意)÷30×100=总满意度。1.4统计学分析SPSS20.0处理数据,(x±s)与(%)表示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用t值与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活血化瘀法治疗眩晕分析论文

摘要:为了探索用活血化瘀治疗眩晕。通过临床对眩晕治疗,观察活血化瘀治疗眩晕的疗效。结果显示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血瘀所致的眩晕疗效显著。血瘀致眩致晕者居多,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血瘀所致的眩晕疗效肯定,以供同仁商榷。

关键词:眩晕;活血化瘀;疗效观察

眩晕是指头晕头昏,视物黑,运转旋的一种病证。眩者,言其黑,运转旋,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甚则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晕即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历代医家对眩晕论述颇多,一般认为病变主要在肝,涉及肾和心脾,病理因素以“风、火、痰、虚”为主,方用“苓桂术甘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者甚多。然临床中因血瘀而致眩晕者并不少见,笔者用活血化瘀之法治疗眩晕,疗效较为满意,现述如下。

1血瘀而致眩晕

笔者观察,眩晕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因瘀而致眩晕临床较为常见,前贤对血瘀而致眩晕亦有记载,提出了血瘀致眩晕的观点。明代杨仁斋著《直指方》中载有“瘀滞不行,皆能眩晕”,明代汪机《医读》中亦载有“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眩晕之病位在奇恒之腑——脑,脑为髓海,主清窍。临床上致瘀因素诸多,尤其病久,如情志不遂,导致气机不畅,气不畅,血凝滞;痰涎阻滞气机、经络致瘀;风、火伤络燥血,血脉失养干涩致瘀;劳损致气血亏虚,脉络失养,血行无力,郁滞成瘀。而瘀血阻络,亦可致气滞;瘀久伤络,久瘀亦可致气虚。瘀血形成,轻者筋脉运行不畅,精微物质虽至而不足,重者阻塞、闭阻,精微物质不足或不达,髓海失养,清窍不利,故作眩作晕。故临床上因瘀而致眩晕者较为常见,且多虚实夹杂,从“风、痰、火、虚”而治,瘀血不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血瘀致眩晕者,其特征为头晕头昏,失眠健忘,肢体麻木或伴有头痛,甚者面色晦暗或黧黑,或有肌肤甲错,女性患者常伴有痛经、经量减少,色紫暗或夹有血块。舌质暗淡或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或细涩。经脉瘀阻,心血不足,髓海失养,故失眠健忘;瘀血阻络,不通则痛,故发头痛;瘀阻脉络,血行不畅,久瘀则营血不能濡润滋养肢体肌肤,故见肢体麻木,肌肤甲错,面色暗淡,甚或黧黑;瘀血内阻胞络,冲任不调,则发痛经、经色紫暗或夹有血块,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涩均为血瘀之证候。血瘀所致眩晕,治则为活血化瘀,结合患者伴随症状,随症加减,临床疗效较好。

2典型病例

查看全文

葛根素与纳洛酮治疗眩晕探究论文

[摘要]目的:比较葛根素与纳洛酮治疗眩晕的疗效。方法:住院眩晕病人70例,随机分为葛根素组38例,男性30例,女性8例,年龄49a±s7a,用葛根素注射液500mg;纳洛酮组32例,男性26例,女性6例,年龄47a±8a,用纳洛酮注射液1.2mg,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iv,drip,qd,7d为一个疗程。结果:葛根素组总有效率95%,纳洛酮组总有效率94%,2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治疗眩晕疗效与纳洛酮相仿。

葛根素(puerarin)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nlobata(Willd.)Ohwi的干燥根中提取并分离出来的一种单体,属异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具有广泛的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作用,能改善高粘血症和高凝血症,改善微循环,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抗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药理活性。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脑梗死[1,2]。在治疗眩晕的古方中,有用葛根素升清治清阳不升眩晕的记载[3]。我们应用葛根素治疗眩晕38例,并与纳洛酮(naloxone)比较。

临床资料本组眩晕病人均为住院病人,眩晕呈持续性,发作性加重,生活不能自理,加重时伴心悸、头胀、恶心等症状。诊断根据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及《实用内科学》第9版中有关标准[4,5]。眩晕病人共70例,以抓阄法随机分为葛根素组3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8例,年龄49a±s7a,病程8mo±13mo(7d~5a),颈椎性眩晕18例,脑动脉硬化性眩晕20例;伴高血压病30例,冠心病14例,腔隙性脑梗死6例。纳洛酮组32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6例,年龄47a±8a,病程8mo±13mo(6d~5a),颈椎性眩晕15例,脑动脉硬化性眩晕17例,伴高血压病25例,冠心病12例,腔隙性脑梗死5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及并发症等方面均相近,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葛根素组给予葛根素注射液[益侨(湖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伦尔欣,每支100mg·2mL-1]5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iv,drip,qd;纳洛酮组给予纳洛酮注射液[益侨(湖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金尔伦,每支0.4mg·1mL-1]1.2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iv,drip,qd;2组均7d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统计疗效,并观察其副作用。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眩晕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wk无复发者;有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偶有发作性加重,头晕和(或)轻微飘浮感;无效:眩晕症状无明显改善或虽有改善但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结果葛根素组显效30例(79%),有效6例(16%),无效2例(5%),临床总有效率95%;纳洛酮组显效24例(75%),有效6例(19%),无效2例(6%),临床总有效率94%。2组经Ridit分析,R葛=0.5,R纳=0.5197,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在用药之初,2组均有3例轻度头胀感,不影响治疗,继续用药,症状消失。

查看全文

眩晕患者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VBI性眩晕患者86例,依据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n=43)、对照组(n=43)。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干预3个月后研究组SDS、SAS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97.67%高于对照组74.42%(P<0.05)。结论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VBI性眩晕患者不良心理,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微信平台;健康教育;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系统障碍,引起脑干、小脑等组织功能缺损,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脑卒中,危及生命。研究表明,VBI性眩晕反复发作,易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1]。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具有时间、地点不受限等优势。本研究选取我院86例VBI性眩晕患者,旨在探讨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干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VBI性眩晕患者86例,依据入院顺序分组。研究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37~80岁,平均年龄(57.24±9.43)岁;对照组43例,男22例,女21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56.83±9.52)岁。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且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均衡可比(P>0.05)。选取标准:经头颅CT证实;无脑部病灶、血管器质病变;知情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1.2方法。两组均予以改善脑循环、控制血压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院期间实行每周2次正式宣讲健康教育10~15min,出院1个月、3个月通过电话随访等进行用药指导、心理指导等健康教育。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组织患者加入微信平台,干预12个月。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微信公众号,以视频、图片+文字形式录入VBI性眩晕疾病的知识介绍、健康指导等。公众号定期推送防跌倒教育、情绪放松方式等相关文章、视频,推送内容遵从从简、重点突出的原则。②建立患者、专家、护士微信群,护士小组在线轮值服务,保证每天1名护士在线服务,提供语音真人交流,解答相关健康教育问题,专家每周1次在微信群里与患者互动,解决高难度问题。专家、护士与患者互动,能达到情感共鸣效果。③患者每周1次向微信群发送出院后出现的问题,并分享体验,评选健康达人。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护理工作满意度评估。1.3观察指标。统计对比两组干预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统计两组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包括健康指导、出院指导等内容,非常满意:≥9分,满意:7~8分,不满意:<7分,7分及以上计入满意度。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梅尼埃病手术治疗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评估顽固性梅尼埃病患者采用内淋巴囊减压手术或Meniett治疗的疗效,并介绍处置体会和经验。方法:17例顽固性梅尼埃病患者中9例采用内淋巴囊减压手术,8例在中耳植管后采用Meniett治疗。结果:内淋巴囊减压手术治疗组和Meniett脉冲治疗组均各有5例患者疗效为A级(完全控制),完全控制率为分别为55.5%和62.5%。结论:内淋巴囊减压术与Meniett脉冲治疗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Meniett脉冲治疗可以作为顽固性梅尼埃病的首选治疗方案。

【关键词】梅尼埃病;内淋巴囊减压;Meniett

〔Abstract〕ObjectiveTomeasurethecurativeeffectofendolymphaticsacdecompressionoperationandMeniettdevicetreatmentseparatelyinpatientswithintractableMeniere''''sDisease.Nursingexperiencewasalsointroduced.Methods9patientsin17intractableMeniere''''sDiseasepatientsreceivedendolymphaticsacdecompressionoperation.8patientsreceivedMeniettdevicetherapyafterplacementofatympanostomytube.ResultsTherewere5patientswhoacquiredclassAcurativeeffect(completecontrol)pletecontrolratewas55.5%and62.5%.ConclusionThereis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endolymphaticsacdecompressionandMeniettdevicetreatmentsacincurativeeffect.MeniettdevicetreatmentcanbethefirstchoiceforthepatientswithintractableMeniere''''sdisease.

〔KeyWords〕Meniere''''sdisease;Endolymphaticsacdecompression;Meniett

梅尼埃病是一原因不明的、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内耳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感应神经性聋、耳鸣、可有耳闷胀感。目前主要采用镇静剂、抗眩晕药、脱水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保守治疗,然而保守治疗的疗效并不肯定,有约30%患者的眩晕发作对药物保守治疗无效。对于这些严重的的患者过去主要采用内淋巴囊减压、迷路切除术、前庭神经切断术等手术,近年来国外采用中耳置管后再通过Meniett等仪器给中耳间歇性加压的方法治疗梅尼埃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2],我科自2002年以来采用手术治疗梅尼埃病9例,采用Meniett治疗8例,现将结果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查看全文

孕期常见症状护理探讨论文

孕妇出现不适症状是孕妇普遍的经历,但并非每个孕妇都要经历所有的不适,而且在不同孕期所出现的症状不同,个体所感受的程度也有明显差异。当症状不严重时,可令孕妇休息,使症状得到缓解,还可以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避免症状的发生。1、恶心和呕吐是妊娠头2个月最常见的不适,约会50%的孕妇有不同程度恶心表现,1/3的孕妇有呕2、尿频、尿急妊娠早期,由于增大子宫压迫膀胱所致。当妊娠12周子宫越出腹腔后,症状自然消失。妊娠晚期,由于胎先露的入盆,膀胱再次受到挤压,尿频现象又重复出现。某些孕妇咳嗽、擤鼻涕或打喷嚏时有尿外溢情况。护士需要向病人解释出现症状的原因,只要排除尿道感染情况,尿频、尿急属于正常现象。不必要为此限制孕妇液体的摄入量,以免导致脱水,影响机体正常代谢过程。同时指导孕妇作缩肛运动,训练盆底肌肉的张力有助于控制排尿。尿频、尿急以及孕期溢尿情况,在妊娠终止后,症状自然消失。如果症状继续存在,表示会阴肌肉过度松弛或盆底有损伤,应该进一步检查、处理。3、胃区不适孕妇常有反映酸、暖气、上腹压迫感等症状,是由于子宫增大造成胃部受压的结果。再加上孕期胃肠蠕动减弱,胃部肌肉张力低,尤其胃贲门部括约肌松弛,致胃内容物倒流到食道下段,食道粘膜受到刺激而产生胃区烧灼感,孕妇主诉“烧心”。护理实践提示,饭后立即卧床、进食过多或摄取过多脂肪及油炸食品均会加剧“烧心”症状,故应避免。有人认为脂肪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因此饭前吃些奶油、奶酷加工食品,有预防“烧心”作用护理论文。“烧心”已经出现,再吃奶油制品食物就不起作用。可以服用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等制酸剂,但应避免选用含重碳酸钠的食物(如苏打饼干)或药物,以免所含的钠离子促使水潴留,造成电解质的紊乱。指导孕妇选择少量多餐的原则,可以减少胃内容物体积,以缓解症状。4、胀气怀孕期,由于胃肠道活动减弱,肠内气体常易积聚引起令人不悦的腹胀,多不需特殊治疗。措施是帮助孕妇识别起胀气的食物,指导选择容易消化的食品,避免过饱情况,以少量多餐方式满足机体的需要。建议孕妇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适当锻炼均能促进肠蠕动,有预防和减轻腹胀的作用。必要时可按医嘱使用缓泻剂或软化大便的药物,保持大便通畅,也有助于减轻症状。5、便秘造成便秘的原因是增大的子宫推挤使小肠移位、液体摄入及室外活动量减少、孕期肠蠕动减缓、孕期补充铁剂。措施是帮助孕妇回顾促成便秘的因素,了解孕妇饮食情况。与孕妇共同讨论并使其理解液体的摄入量、新鲜水果、蔬菜以及纤维素食物的重要性,以及定期排便习惯与便秘的关系。鼓励每天适量运动,以助维持良好的肠道功能。必要时按医嘱使用大便软化剂或缓泻剂,但不能养成依赖药物的习惯。建议孕妇多吃香蕉,不仅获得食物的满足,还能预防便秘,称之谓“非药物性治疗方法”。6、背痛随着妊娠子宫的增大,孕妇身体重心前移,为保持身体的平衡,必须采取头和肩向后仰,腹部向前突,脊柱内弯的姿势。结果使腰部和后背肌肉、韧带负担加重,则引起不同程度的背痛。此外,过度紧张、疲倦、弯腰或抬举重物,妊娠子宫压迫神经以及骨盆关节松弛(尤其妊娠晚期),也是腰背疼痛的原因。为了预防或减轻腰痛,护士要与孕妇共同讨论预防以及缓解背痛的措施。要使孕妇理解妊娠早期背痛的促进因素,并掌握预防症状发生的应对措施,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过度疲倦;坐位时,背部靠在枕头上或靠背椅的扶手上;盘腿坐势也有助于预防背部用力。同时指导孕妇通过调整工作台的高度或孕妇的位置,以维持最佳的姿势。建议孕妇有计划地锻炼以增强背部肌肉强度也是预防腰痛的有效措施,例如骨盆摆动运动体操,每日3次,可以减少脊柱的曲度,有利于缓解背痛。孕妇拾取物品时,应该弯曲膝盖而不弯背部,以保持脊柱的平直。7、眩晕许多孕妇有眩晕现象,尤其在拥挤、空气不流通,人群集聚的场所。促成症状的原因可以是:(1)孕妇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出现低血压状态而导致眩晕或疲劳。(2)由于过度兴奋或焦虑影响呼吸功能导致换气过度和眩晕。(3)妊娠期血液被稀释引起“生理性贫血”或低血糖状态。(4)较长时间的仰卧位,巨大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回流血量及心搏出量减少、出现低血压可致眩晕。护理措施是帮助护理对象识别造成眩晕的诱发因素,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告诫孕妇应该避免:(a)过快地变换姿势;(b)长时间地站立;(c)过度兴奋和精神过度紧张;(d)过度疲劳等。指导孕妇采取侧卧位方式尤其左侧卧位,不仅可以改善胎儿血氧供应,还可以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引起的眩晕。如果出现的眩晕。如果出现的眩晕症状经上述措施处理后无效或频繁出现时,均应与医师联系,以免延误病情。8、下肢肌肉痉挛主要指小腿腓肠肌发生疼痛性挛缩,孕期任何时期均可出现,常见于孕期,夜间发作较多。系因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肢神经所致,疲倦、寒冷、不合理的体姿以及体内钙、磷比例失调致神经系统应激功能过强,均可促使发作。措施是监测孕妇摄入的食物中是否有足量的维生素B,被确定缺钙者,有计划摄取牛奶,必要时按医嘱补钙。禁止滥用含钙磷的片剂,以免加重体内钙磷的不平衡情况。还要与孕妇讨论预防及减轻症状的方法,例如:(a)避免穿高跟鞋,以减少腿部肌肉的紧张度;(b)热敷患处,抬高下肢,按摩腿部肌肉等都能生效。当小腿肌肉发生痉挛时,只要立即伸展肌肉即可缓解。具体做法是让孕妇平卧,护士或家属按住孕妇膝盖(患侧),协助伸直小腿,同时使足背屈,症状即可缓解。有人认为,睡前按摩小腿部,或将脚部垫高后入睡,有助于预防症状的发生。9、静脉曲张可能发生于下肢,偶尔发生于外阴部。造成症状的原因是由于妊娠子宫压迫盆腔静脉,影响下肢静脉回流所致。持久站立位工作,妊娠晚期腹内压力的增加,都促使症状加重。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改善下肢静脉回流状况,则可预防或缓解症状。具体做法是指导已出现症状的孕妇增加卧床休息机会,坐立时注意抬高腿部,促进下肢血液回流,以示范方式指导孕妇采用直角位置,即平卧位,双腿向上伸直与身体成直角,臀部和脚跟靠墙,每日做数次,每次2~5分钟。晚期妊娠阶段孕妇往往难以接受这种姿势,可以使用弹性绷带。更为重要的是预防症状的发生,最为简单的方法就是提醒孕妇:(a)坐势时尽可能抬高腿;(b)避免过久站立;(c)避免穿环形紧口袜带。10、阴道分泌物增多妊娠期间,由于激素的作用,新陈代谢旺盛,阴道上皮细胞及宫颈腺体分泌旺盛,致阴道分泌物增多。通常为乳白色,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过常给孕妇带来不适。当发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时,护士要善于识别异常情况,例如分泌物为黄绿色或带血伴难闻的臭味,以及孕妇反映外阴有明显刺激、搔痒等症状,需及时检查明确炎症的性质,予以治疗。如果属于生理现象,护士需与孕妇讨论症状出现的原因并为其提供有效的措施,例如勤淋浴,常换内裤,保持外阴部的清洁,促进舒适。并告诫孕妇应该避免穿尼龙质料内裤,推荐使用吸水性好、质地柔软的棉质内裤。

查看全文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探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以微创术进行头下斜肌松解,消除对椎动脉迂曲段的压迫因素。方法本组90例头下斜肌与寰椎横突压痛,旋颈征阳性。采用自制微创小刀具行盲式松解,切断头下斜肌起止点。结果82例经一次松解后症状完全消失,8例间隔1个月后再次松解症状亦完全消失。结论C1~2横突间后方为头下斜肌,头颈旋转时,椎动脉迂曲横段可受压迫。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头下斜肌压痛为本病主要诊断依据。盲式微创松解术解除了椎动脉迂曲段受压,使眩晕及颈项痛症状得以消除。【关键词】椎动脉型;头下斜肌;盲式松解椎动脉型颈椎病与其他类型颈椎病相比,所占比例较高,是中老年常见病。对其发病机理的认识各异,治疗方法也多样。有人认为因颈椎间盘退变而引起,也有人认为因钩椎骨刺压迫椎动脉而诱发眩晕。朱汉章[1]则认为颈椎动态平衡失调致慢性软组织劳损,发生反应性水肿及无菌性炎症,刺激或压迫椎动脉而诱发颈痛眩晕。治疗多采用综合性保守治疗,疗效往往难于肯定且易复发。头下斜肌起自枢椎棘突外侧面和邻近椎板上部,向外上止于寰椎横突下外侧,寰枢椎横突间的椎动脉部表面为圆而厚的头下斜肌覆盖[2]。作者根据头下小肌群三角形间隙,头下斜肌运动及解剖特点分析,认为椎动脉横段迂曲部是受该肌压迫而诱发颈项痛眩晕的主要原因。笔者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微创小刀具进行盲式松解术治疗90例,疗效确切,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4年2月至2007年6月在门诊及住院患者中,诊治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男37例,女53例;年龄40~80岁,平均53岁。临床症状见表1,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见表2。全部病例均有头晕、颈项痛症状。头晕持续时间5min~2h,最长达4周,头晕时转头则加重症状。诱发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波动、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失眠等;缓解因素:卧床休息、吸氧、服止痛药等。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0年,症状反复发作。体检中,寰椎横突及头下斜肌压痛明显,旋颈征阳性;头转向一侧压同侧头下斜肌,可诱发头晕症状,又叫旋颈征加强试验,本组的阳性率为78%。本组病例均在本院有关科室检查,排除了心源性、高血压源性、脑源性、中毒性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头晕,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2盲式下微创松解术治疗表1症状发生率表2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取俯卧弃枕或坐位,剃刀刮除枕后头发,尽量屈颈,紫药水作寰椎横突与枢椎棘突压痛点标记。术野常规消毒,铺洞巾,术者左手拇指紧压寰椎横突压痛点,右手持带刃刀具在拇指边缘与人体纵轴线平行刺入,刀与皮肤成90°角。当刀刃达寰椎横突骨面病灶区时,可有明显的酸胀酥感觉,此时在寰椎横突部先切断肌附着,再沿骨面横向铲剥,手感觉横突部肌附着与骨面有明显松动感时,表示头下斜肌附着已切断,即可快速拨除刀具。再选枢椎棘突标记点,以同法切断头下斜肌在枢椎棘突根部的附着,至此头下斜肌起止点全部切断松解,达到解除椎动脉迂曲段的压迫。术毕在原刀口处分别注入曲安缩松注射液40~80mg,防术后黏连,针眼处指压5min后,无菌敷料贴妥。再次被动手法弹压后枕并被动屈颈1~2次,达到扩大松解头下斜肌的目的。术后辅以颈部保健操,改睡凹型枕头,内服抗生素2~3d。本组全部病例行盲式微创术治疗,辅以颈部活动功能锻炼,睡凹形枕头。一般经过1~2次松解术后,头晕症状消失,颈项痛消失,寰椎横突及头下斜肌压痛阴性,旋颈征阴性,加强试验阴性。78例患者在行第一次松解术后,诉“头晕症状消失,眼前发亮,脑部清醒了”;12例在松解术过程中曾有一过性头晕加重现象,治疗结束后,嘱患者每天坚持颈部保健操,改睡凹形枕,之后头晕症状消失。3结果本组随访6~10个月,平均5个月。82例经一次松解后症状完全消失,8例间隔1个月后再次松解症状亦完全消失。术后坚持颈部保健操及睡凹形枕,疗效巩固,未再复发。4讨论4.1旋颈征阳性的原因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要点之一就是头颈的旋转可以诱发或加重头晕[3,4],即旋颈征阳性。李世和等强调寰椎横突压痛为本病的主要诊断方法,同时还提出擦肩试验、伸颈牵头指压寰椎横突转头试验等诱发头晕的阳性率达100%。本组病例寰椎横突及头下斜肌压痛的阳性率达100%,采用不同体位行旋颈征试验均为阳性。压寰椎横突转头诱发头晕的阳性率达78%。多位中外学者均认为,椎动脉于C1~2段存在着旋转性压迫[3,5~7]。1927年Dekeleyn通过尸体椎动脉造影,发现头颈旋转可以引起椎动脉于C1~2之间狭窄或梗阻。1968年oucni首先在临床上通过血管造影证实了这种改变。陈仲强等[7]通过椎动脉造影指出,C1~2水平旋转性椎动脉闭塞是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徐印坎[8]认为,头颅旋转主要在C1~2之间,椎动脉在此处受压。作者认为,椎动脉于C1~2段生理性旋转受压的原因为寰枢椎横突间无椎间关节,寰枢椎横突间的椎动脉横段为迂曲的显露,其表面为圆而厚的头下斜肌覆盖,头下斜肌起自枢椎棘突,止于寰椎横突。当头颅向右旋转时,左侧头下斜肌随左侧寰椎横突向左前方旋转,圆而厚的肌腹进入第一横突间隙,压迫左侧椎动脉。与此同时,随寰椎横突向右后方旋转的右侧椎动脉进入枢椎横突后方,未受到压迫,保证了椎基底动脉的血供,当头颅回复到中立位,头下斜肌复位,解除对左侧椎动脉的压迫。因此,头下斜肌是椎动脉生理性受压的解剖基础。颈椎的屈伸运动主要发生在寰枕关节,前后约45°,而旋转运动则主要发生在寰枢关节,每侧约47°[9]。表明旋颈征试验主要是检查寰枢椎的,枕枢段是颈部最易劳损的部位。当两侧头下斜肌水肿或其他颈后肌群压迫头下斜肌,头旋转时可致两侧椎动脉受压而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在病态下,当头颈转向右侧时,左侧椎动脉生理性受压,右侧椎动脉转右侧枢椎横突的后上方,受到病态的头下斜肌压迫,导致两侧椎动脉供血不足,而诱发头晕,这就是旋颈征的真正原因。因此,作者认为寰椎横突及头下斜肌压痛,旋颈征阳性均是本病具有诊断意义的体征。4.2头晕症状短暂性的原因一般认为本病的头晕具有阵发性、可逆性和复发倾向[3,5]。本组病例头晕发作持续的时间,最短为5min,最长达2h,即使不经治疗,只卧床休息头晕症状可缓解。头晕的短暂性用钩椎骨刺压迫来解释是不恰当的,本组病例X线示,未见横向生长的钩椎骨刺。颈椎不稳可以造成某一椎体的异常活动,但椎动脉第二段的长度长于C1~6横突间距,足以代偿某一节段椎体异常活动对椎动脉的影响。作者认为用头下斜肌压迫椎动脉来解释头晕的短暂性是比较合理的。如头下斜肌水肿,转头向左,左侧椎动脉为生理性受压迫,右侧为病理性受压迫,出现头晕,转向中立位,压迫减少,症状减轻或消失。4.3采用盲式松解术对本病有效的原因一般认为综合性保守治疗对本病有一定的疗效[3,5],但难持久,易复发。本组病例全部采用盲式微创松解术治愈。作者认为颈性眩晕为头下斜肌等肌肉的慢性劳损性病变所致。本法在定位准确的情况下,切断了头下斜肌的起止附着点,使直接压迫在椎动脉迂曲横段上的头下斜肌松解,达到减压的目的。同时本法治疗有效亦证明椎动脉受压迫,主要原因是肌肉而并非骨关节方面的因素。术中应特别注意:局部解剖定位要准确,掌握刀具盲式下切割的范围及深浅度。所用刀具为作者自行设计制作,采用1.5mm三菱针钝头磨成刃性而成,具有制作简单、经济、方便、实用等特点。4.4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目前临床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仍沿用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所制定的标准[10],作者推荐诊断标准如下:a)眩晕症状,具有阵发性、可逆性和复发倾向,头颈[1][2]的屈伸或旋转可诱发眩晕;b)颈枕部疼痛;c)颈后肌劳损史;d)伴随症状头痛、眼耳部症状、肩和上肢麻痛、胸痛、心悸、消化道症状、失眠、记忆减退等;e)颈后肌广泛性压痛;f)头下斜肌及寰椎横突压痛;g)旋颈征阳性;h)神经系统检查大致正常;i)X线检查有无钩椎关节横向骨质增生,无颈椎失稳和寰椎椎动脉沟寰形成;j)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示单或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其中眩晕及视力模糊为主要特征。【参考文献】[1]朱汉章,柳面智.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785.[2]杨琳,高英茂.格氏解剖学[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812813.[3]杨克勤.脊柱疾患的临床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50479.[4]刘植珊,杨瑞和,陈永裕,等.椎动脉减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痛[J].中华外科杂志,1984,22(12):771.[5]赵定麟.颈椎伤病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147191.[6]李世和,李卫国,孙静宜,等.寰椎椎动脉沟环所致颈性眩晕患者的手术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1995,33(3):137139.[7]陈仲强,张之虎,党耕町,等.颈性眩晕病例的椎动脉造影观察[J].中华外科杂志,1991,29(1):95.[8]徐印坎,贾连顺.现代颈椎外科学.颈椎病[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83:161182.[9]郭世绂.临床骨科解剖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78.[10]孙宇,陈其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