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10:07: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选修课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选修课程

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建设研究

近几年,高校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节点,许多学校结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双一流”建设规划,重新审视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标准,并提出了更高的战略目标定位。除了“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一些有实力的省属本科院校也以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为努力目标,而师范高校如何坚守特色实现转型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尤其是处于非中心城市的地方师范院校。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和深化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公共艺术教育必须紧紧抓住艺术欣赏和审美欣赏等关键因素,强化课程的改革创新,将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艺术教育全过程,促进全面素质教育总体目标达成。高校公共选修课包含了许多种类的学科,广泛而言,主要有文史类和理工类,具体包括历史文化类、应用技术类、语言艺术类、职业素养类、心理健康类、体育运动与保健类、基础科学类等分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最后通过课程考核修得学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是指针对非艺术专业类别的学生开设的普通艺术教育课程,可以细分为声乐、舞蹈、美术等课程。高校现在已经越来越重视公共艺术选修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虽然较以往而言,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同重点院校或者综合性高校相比,公共艺术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师范院校以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为重心,难免会忽略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教育。

一、地方师范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现状

(一)课程种类较少。地方师范院校由于领导、教师、学生不重视等多方面原因,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课程种类单一、数量少、层次不合理等情况。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17至2018学年第二学期共开设公共选修课45门,其中艺体生活类有10门,除去公共体育课,公共艺术课程只有7门,包括美术、声乐、影视和艺术学理论四类。有的课程因为选课学生偏少或者教学条件有限而取消,选择这些课程的学生只能在网上重新选课;有的课程因选课人数太多,未“抢”到课的学生也只能放弃,为了修满学分选择其他不感兴趣的课程。(二)课程目标定位。有偏差,教学内容与方式不够合理公共艺术选修课同艺术专业课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授课对象的不同。艺术专业课都是面向有着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而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授课对象是来自全校各个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没有相关的专业基础,所以教学目标不应该等同于专业课,要注重课程的公共性和综合性,重在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文化。在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安排上,有的教师选择直接将给艺术专业学生授课的那一套原封不动地移到公共艺术选修课上,学生听不懂课、消化不了内容,自然也就实现不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三)缺乏专门的教材。目前,艺术专业课程教材多种多样,但是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教材这一块还是一片空白,适用于非艺术专业学生的教材很少。课程中没有教材,对教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没有直观的教科书,只能依靠教师上课时的授课内容,而教师的备课工作量也就必然增加,除了对授课内容进行精心取舍和合理安排外,还要思考以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对地方师范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现状的分析

(一)领导不够重视。虽然素质教育、综合性人才已经成为人才培养中的热门词汇,但部分学校领导仍局限地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作为唯一重任。的确,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学生若是考研或者找工作,最大的因素便是专业知识是否足够扎实。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将公共艺术选修课看作凑学分的课程,那么其设置也就纯粹沦为一种摆设。只有领导真正重视公共艺术选修课,授课教师和学生也才能认真地教和学,整个学校最终才会营造出一种素质教育的氛围。(二)师资力量缺乏。担任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授课教师一般都是二级艺术学院的专任教师,学校基本上没有成立专门的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师团队。部分艺术专业课教师认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就有能力将知识讲深、讲透、讲精,而在选修课上只需将知识讲得浅显,自己完全能够胜任。同时,大部分教师只注重于自己专业课程的建设,较少思考选修课的建设,因此在教学中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按照专业标准严格要求公选课学生,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无力面对专业性太强的课程;二是对学生要求过于松弛,认为无专业基础的学生没有能力吸收专业知识,授课和考核方式较随意。(三)学生选课随意。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在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中规定,学生必须在学校提供的公共选修系列课程中跨学科选修,其中,所有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必须选修艺术类课程,鼓励学生按规定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选修4学分公选课。为了修满学分按时毕业,学生选课的重要标准之一便是是否容易考过,所以在公共选修课网上系统开放之前,学生会先向上一届学生咨询哪门课考核容易,而不是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三、地方师范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建设对策

查看全文

数学选修课程管理论文

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计划》),已将活动课正式纳入课程内容,把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国家安排)设置为学科类和活动类两部分,使得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开放式的素质教育课程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社会教育特征,是发展基础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初中毕业应成为每个公民人生旅途的中转站,社会需要的分流点。数学教育不仅要给初中毕业生以“双基”和能力的素质,还应使之获得相应的特长(这特长是技能的提高、是专长的基础),以切实帮助学生顺利地步入新的人生旅程。这是义务教育及《课程计划》的精神实质。既有素质又有特长的人,在下一世纪必定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程即课业(教学内容)的进程,是为达到教育目标而规划出的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及教学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期望课程的学科和活动两个系统合理设置,产生多种价值。笔者认为按“人人掌握有用的数学”的要求优化学科课程以培养素质,开设活动课程以发展特长,并进行有关学科和活动的全面考核,应该是一种可取的思路。我们应该树立全面、科学的课程观,让学科和活动这两个轮子一起旋转,切实发挥它们的整体功能,并设置选修课程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走上一条“愉快”教育与“成功”教育完美结合的道路。

义务教育阶段尽管存在小学后的分流情况,但从教育战略、课程策略及培养目标来说,义务教育阶段有着鲜明的整体性,小学和初中不应该各自为政。本文拟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活动课程设计,并兼及数学选修课程的思考,以求抛砖引玉,促进《课程计划》的顺利实施。

一、关于数学的活动课程(特长性、应用性、趣味性)

(一)活动认识

查看全文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物理;选修课;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过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使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本文对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有利于高等院校非理工科专业大学物理教学的实施。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已步入知识爆炸、高科技和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这一问题,首先是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过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潜意识的观念,现在已经基本得到澄清,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大学本科要立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培养专家,本科教育主要是打好科学文化素质基础,尤其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1]

物理学是各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费曼所言:学习物理学,就是要学习怎样由未知进到已知的科学求知方法,就是要学习如何尝试和纠错,就是要学习一种普遍的自由探索的创造精神。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为了培养研究和应用型人才,是为理工科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打基础,所以很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并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采用统一闭卷考试。受此制约,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大学物理选修课对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特别对提高非理工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物理选修课教学目标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是理工科物理教学内容的缩减,不能把大学物理选修课程体系当作理工科物理体系的缩影。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力图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即物理学研究的是什么;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知识的探索精神;提供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现代观念和思维方式;开拓视野,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前沿;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物理基础;了解物理学与社会、环境、能源等方面的关系,物理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有什么贡献与影响;了解科学家创造性的工作特点和研究方法,获得科学方法论的教益与启迪。

查看全文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物理;选修课;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过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使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本文对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有利于高等院校非理工科专业大学物理教学的实施。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已步入知识爆炸、高科技和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这一问题,首先是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过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潜意识的观念,现在已经基本得到澄清,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大学本科要立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培养专家,本科教育主要是打好科学文化素质基础,尤其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1]

物理学是各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费曼所言:学习物理学,就是要学习怎样由未知进到已知的科学求知方法,就是要学习如何尝试和纠错,就是要学习一种普遍的自由探索的创造精神。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为了培养研究和应用型人才,是为理工科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打基础,所以很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并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采用统一闭卷考试。受此制约,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大学物理选修课对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特别对提高非理工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物理选修课教学目标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是理工科物理教学内容的缩减,不能把大学物理选修课程体系当作理工科物理体系的缩影。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力图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即物理学研究的是什么;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知识的探索精神;提供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现代观念和思维方式;开拓视野,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前沿;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物理基础;了解物理学与社会、环境、能源等方面的关系,物理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有什么贡献与影响;了解科学家创造性的工作特点和研究方法,获得科学方法论的教益与启迪。

查看全文

英美文学选修课课程状况调研

一、研究背景

医学院英美文学课边缘化现象日益凸显,医学生快餐式阅读比较普遍,学生较少花时间完整研读文本内容,文学作品阅读广度与深度不够理想。医学院校普遍重视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质量监管,忽视选修课的规范化管理、从学生选课、到评估体系的完善、教师重视程度都存在轻视,学生蹭课混课现象大有人在,加之医学院学生课程较多,校园缺乏常态大师级人文报告,医学教育重技能、轻素质痕迹凸显,老师普遍认为人文性质选修课很重要,但新校区建设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师疲于大量教学任务,没时间读或很少读,教师阅读的数与量也不容乐观。教师不读书从教就好比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游泳教练。阅读是输入,输入如果没有质和量的保证,就无法感染和激励医学生大量阅读,只有老师爱读书了,学生们才会去读书,这样在校园才能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尚。老师文学鉴赏角度与能力会感召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医学院阅读氛围没有建立起来,学生没有阅读的大环境熏陶。而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养。通过阅读,可以实现文学与医学的对接,文学可以使医学教育具体直观化。郭莉萍指出医学的本质决定了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学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截止1998年美国有39%的医学院文学课程属必修课程。文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医学生的移情思维能力。现在的大学医学教育的缺陷,就是太注重学生的专门知识,而太忽视整个人生修养。大学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在传授思想和智慧。然而大学不是技校。中国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了医学生的文学修养,为网络时代里的现代教育培养了大量“有知识没文化”的毕业生。医学生不去阅读,就无法透过语言进入到语言背后极其丰富的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思想世界。医学生研读英美文学作品,实际上多了通向了解另一个世界的途径。通过阅读可以实现生命的厚度。英美文学阅读对于大学英语老师和医学生来说既是职业需要,也是精神所需。书作为知识的载体,“读书”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阅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其本身有着不可替代性。本论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涵盖西安医学院临床、检验、影像、全科、护理、药学、英语7个专业191名全日制医学本科生,收回有效问卷190份。授课方式采取八名文学方向教师分讲两个代表作家作品,教师混搭展开每周英美文学选修课教学。

二、学生听课教学建议

导入文学影片视频图文并茂,更直观凸显人物性格;限制选课人数保证质量,尽量小班开选修课,将该课设为必选课或必修课或常态课开放式教学;文学课上可多些互动、多些交流、贴近大学生心理需求、可超越课本和ppt,让学生融入课堂;上课内容(可选取最新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多讲些与医学有关的名著;教师多培养学生品读文学原著能力、交代作品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多分析人物形象、多比较时代主题、人物思想;改善授课环境,建议小教室授课;渴望影响精神和心灵的知识;多推荐更多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共同研读;教师语言可更幽默、风趣、生动;可让同学分组讲解名著和片段表演,改编作品或给作品换个结局,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讲出差异来。较多教师沿用文学史+作品解读模式授课,可推广思想关注+完整作品赏析模式,学生通过阅读作品,主动参与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培养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敏锐的感受力,使其掌握严谨的作品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

三、结语

阅读是提高大学生英语思辨能力的最佳途径,各医学院校只有切实改善英美文学选修课开课环境、限制选课人数、开课教师资质认证、合理评估、加大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活动(如图书馆新书介绍、每周师生读书大讲堂、书评等)和增开英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加大人文素养课程比例,优化人文课程设置,使课程与活动形成合力,师生提高阅读的质和量,在医学院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氛围,实现良性互动和共同进步,最终提升医学生未来从医服务质量、水平和能力。

查看全文

选修课程教学创新论文

[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选修课程实践中,出现了学生过早偏科、走班制度不适与跨级选课不当等问题。在当前高中新课程推进过程中,需要强化《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基本理念,形成动态化的选课机制,加强对学生选修课程的指导,避免学生选修课程的随意性;建立规范化的走班制度,实现学校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学生学习的稳定性:实施开放化的跨级选课,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选修课程;选课机制

从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状况来看,各地在选修课程实践中先后取得了不少经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也曾出现过学生过早偏科、走班制度不适和跨级选课不当等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基本理念出发,进一步形成动态化的选课机制、建立规范化的走班制度和实施开放化的跨级选课,从而促进高中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形成动态化的选课机制

从高中课程结构来看,课程的多维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特别是在制度上,作为必修课程,规定了必修的学习领域,保证学生对每个领域的相关科目都有所了解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避免学生过早的偏科;作为选修课程,兼顾了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及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学习兴趣。在高中新课程选课机制实施的具体环节上,有些省份确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学生有时对基础性学科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偏低,致使他们所选的课程随意性偏大、所获得的学分分配过于平均;学生有时选课只考虑眼前某一方面的兴趣或需要,使得他们所选的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学习模块与自己的预期发展方向缺少相关性。究其原因,一方面,选课指导缺位,师生均注重学生在校的近期需要,忽视学生离校的长远发展,从而出现了学生能力的结构性失衡;另一方面,选课操作不当,师生均重视选修课程的数量,轻视选修课程的质量,进而造成了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偏差。基于此,形成地方、学校和教师三个层面动态化的选课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在地方层面上,教育管理部门应完善动态化的管理机制。教育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督导和管理,加强高中选修课程师资的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学生选修课程研修计划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帮助学校进一步完善选课制度,为高中选修课程的质量和效益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在学校层面上,学校需要形成动态化的选课机制。为尽可能地减少学生选修课程的随意性,学校应该积极地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建立有效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在具体实施中,需要进一步强调课程设置说明的科学化和增强选课指导手册的灵活性。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应不断调整班主任制度、导师制度和辅导员制度,逐渐改进学生咨询制度和学生互助制度,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必要保障。

查看全文

诠释语言文化类选修课的课程设计

摘要:本文从当前大学英语选修课建设亟待规范和创新的实际要求出发,以有关批判性思维的理论研究作为依据,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有关指导思想,针对性地对大学英语选修课中语言文化类课程中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模式设计和课程评估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探讨。

关键词: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批判性思维课程设计。

在过去几年里,我国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已经普遍增设了选修课(或称“通选课”)。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们对如何建设科学、规范和有效的选修课体系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有关语言教学研究者们也就此撰写了许多相关研究论述。然而,其中专门针对关于选修课中语言文化类课程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论述却并不多见。这使得开展文化类选修课的英语教师在需要完成更高教学任务要求的同时缺乏相关的教学理论的指导。随着英语选修课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何科学规范地开展语言文化类课程教学,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已成为一个值得所有大学英语教师思考的课题。

1语言文化类英语选修课简介。

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特别制定并于2007年进一步修订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下称《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

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同时指导性地将大学英语选修课划分为:语言技能、语言应用、语言文化和专业英语四大类课程,明确了除“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外,大学英语课程还应着重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查看全文

语文选修课程教材管理论文

总观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高中阶段集中单一的课程设置已基本不存在,开设选修课成普遍做法。有人统计,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亚、非、欧、美等洲60个国家中,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的国家就占76.7%,[1]由此看出,普通高中设置选修课已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语文作为各国高中的核心课程,同样顺应这种潮流,即结束单一的必修课设置格局,增设选修课,实现语文课程设置统一性和灵活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结合。<--IWMS_AD_BEGIN--><--IWMS_AD_END-->

在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设置已有上百年的历史。1909年,清政府学习德国做法,在普通中学实行分科设置课程,一种侧重文科,一种侧重实科,这是我国近代课程史上第一次注意如何适应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问题,使学生得到了一点选课的自由。这里包含了后来选修制的思想萌芽。1922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学制改革,普通中学实行三三分段学制,把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学制各三年。这是我国现代课程史上最早的分科制和选修制。高中分为普通科和职业科,普通科相当于现在的普通高中,以预备升学为主要目的。普通科又分文科和实科,课程设置分两组。第一组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课程都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公共必修科目,二是分科专修科目,三是纯粹选修科目。第一组公共必修科目有国语和文化史,分科专修科目必修有特设国文;第二组公共必修科目有国语,分科专修科目无国语或国文。第一组分科专修科目中的选修和纯粹选修科目加起来多达62个学分,这些学分里自然有与国语或国文有关的选修科目。职业科选修课有文字学、中国文学史、西洋文学史、文学概论和国故概要,一般选修课包括国音学和新闻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科目设置多样化局面,但是选修科目过多,“因而造成实际上难开、难教、难学”,[2]严重脱离中国国情,改革没有成功。1963年,中央政府颁布的《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打破了解放后沿袭十几年的单一课程结构,首次在高三年级设置了选修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只有极少数学校进行了试验。1981年颁布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有选修课设想,但在相应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没有得到任何体现,因而谈不上科目设置与教材编写。1990年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把高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却没有把语文列入可以开设选修课的计划之内。[3]1996年教育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中的课程设置明确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学科类课程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其中限定选修包括语文一科,高中三年级开设,文科每周四课时,理科和实科每周两课时。同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与课程计划相呼应,对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课时作了详细说明,语文必修课在高一、高二开设,限定选修课在高三开设,是必修课的拓宽、应用,供预备升学或预备就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修。大纲为文科、理科和实科列举了如下限定选修课:文科有写作、文言文阅读、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等,理科有中外科普论著选读、科学小论文写作等,实科有实用口语和应用写作等。任意选修课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知识、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的语文能力而设置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志向,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修,大纲为此列举了如下选修科目:汉字和书法、实用语法修辞、语言逻辑、影视欣赏和评论、实用美学、乡土文学、民俗文化、中外文学名著选读和中外文化史话等。这是近代以来最为明确和完整的高中语文选修课设置说明。但是,这份大纲确定的选修课设置计划仍未能得到实施。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序,1996年的高中课程计划与语文教学大纲可以成为新世纪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先声,但在此基础上修订的2000年高中课程计划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再一次把选修课从语文学科领域逐出,高中语文课程设置又回到单一必修的老路。

本世纪初,我国政府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始了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设置八个领域,其中“语言和文学”为第一个领域;每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在所列十二三个科目中,语文成为第一个科目;每个科目又由若干个模块组成,语文则由五个模块组成。高中语文课程的设置,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4]为此,大量设置选修课,设计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每个系列设计若干种教材。目前,人教版、语文版、江苏版、山东版、广东版五家课程教材研发单位设置的选修课教材数量不等,有的16个,有的14个,有的12个;教材内容和名称有的区别较大,有的大同小异。可以看出,此次高中语文课程设置改革力度很大,仅以上五家选修教材种类总计就达70多种,实现了高中语文选修课设置的历史性突破。

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设置已有百年历史,但真正落实到教材建设层面则起步很晚。

查看全文

开设选修课程促进语文教育发展

【摘要】自从教育体制改革以来,选修课程一直受到教育学者的广泛关注,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选修课程的重要性。因此,选修课程的合理开设,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能够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选修课程;语文教育

一、选修课程的实施现状与对策

(一)教师自身缺乏积极性

由于选修课程的增设,这就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教师为应对选修课程不得不重新备课,这就迫使教师要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教学任务的增加难免会让教师们倍感疲惫,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削弱教师的积极性,部分教师对选修课程持敷衍了事的态度。因此,这就不利于选修课程的实施。选修课程对于教师的要求明显提高,这就特别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语文修养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二)课时安排不合理

查看全文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问题与策略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改革是来源于2003年,即根据政策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将高中语文的必修内容中加入选修内容,从而也体现出语文选修课程的必要性,同时还能够给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保证学生学习的热情。但是对于目前语文选修课程而言,无论在价值定位、选修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估过程都存在较大的问题,也亟待解决。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策略展开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选修课程价值定位缺乏。对于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而言,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在课程的价值定位方面,即是必修还是选修,亦或者是不修。而根据目前选修课程的开展现状,很多中学已经将选修课程纳入到必修的课程中,即由学校统一规定,强制执行,即如:甘肃省的语文选修课程,即是参考《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规定,主要划分为5个部分,同时按照内容划分为15个模块,然后各模块划分36个学时,2个学分进行教学,而每个学期需要完成两个模块的学习,选修包含必选与任选两类,必选即由五个模块构成。虽然在政策规定中已经指出选修课程开展需要符合各校的课程资源以及学生兴趣,但是教学实践表明,单一必选内容就占据了1.25个学年,而其余1.75个学年中还要除去复习时间一个学年,所以任选内容学习时间仅为0.75个学年,时间严重匮乏,同时教学大纲并未明显界定任选内容的需求,从而导致选修的部分内容沦落为不修。

(二)教学内容流程界定不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选修课程需要以正规课程为参考,同时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需要开展,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和流程的界定不清,同时加上教师素质的良莠不齐,开展选修课程也会产生五种混淆问题:1、选修课与高考复习课相混淆;2、选修课与语文知识课程混淆;3、选修课与人文课程混淆;4、选修课与传统语文课混淆;5、选修课与学术课程混淆。

(三)评估流程方式欠缺科学。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来说,目前评估的手段主要是沿用必修课程的评估,即学校与评估同步,但是这种评估往往缺乏科学性,同时根据新课标的规定,选修课程的评估应当是一种新的刻骨方式,即主要是为了达到教学的目标,而评估也需要根据不同情形展开。但是目前实际教学的评估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即如:教师主观意识或者客观降低评估标准,如留住生源;高考、社会等外界压力。此外,对于高考来说,也尚未对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明确的评估规定。

二、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过程的策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