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团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08:52: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选举团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选举团制度

选举团制度论文

摘要民主的含义是什么?一人一票、简单多数是否就代表了民主?美国的选举团制度为我们做了较好的注解。制宪者在经过深思和辩论后,从四种选举方式中选择了选举团制度。经过1800年的总统选举,政党对选举的操纵促成了“赢者全得”制度的形成。其后二百多年,尽管选举团制与“一人一票”的纯粹民主制有所悖逆,引得反对者议论纷纷。但选举团制度的宪政精神在于自由民主,保障少数人权利的共和主义而非单纯民主,因此其更符合美国的联邦体制和立国精神。

关键词选举团制度;总统选举;自由;民主

Subject:OntheElectoralCollegesysteminAmerica

Abstract:Doesthe“oneperson,onevote”meandemocracy?MaybetheElectoralCollegesysteminAmericamakesusagoodexample.Afterthelongdebate,theElectoralCollegesystemwaschosenbytheFathersofUSAConstitutionfromthefourchoices.Duetotheactionofpartyinthe1800election,itformedthewinner-take-allSystem.Becausethissystemcouldnotmatchwiththepuredemocracysometimes,itledalotofcontroversyissues,suchasthedebateof2000election.Indeed,itisbettertoprotecttheinterestofminorityandthefederalconstitutionalisminsteadofpursuingthepuredemocracy.

Keywords:ElectoralCollegesystemPresidentElectionLibertyDemocracy

查看全文

国际选举团制度研究论文

摘要:民主的含义是什么?一人一票、简单多数是否就代表了民主?美国的选举团制度为我们做了较好的注解。制宪者在经过深思和辩论后,从四种选举方式中选择了选举团制度。经过1800年的总统选举,政党对选举的操纵促成了“赢者全得”制度的形成。其后二百多年,尽管选举团制与“一人一票”的纯粹民主制有所悖逆,引得反对者议论纷纷。但选举团制度的宪政精神在于自由民主,保障少数人权利的共和主义而非单纯民主,因此其更符合美国的联邦体制和立国精神。

关键词:选举团制度;总统选举;自由;民主

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开篇发出这样的疑问: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还是他们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他们的政府组织?

历史证明,美国的制宪先贤们找到了一条建立良好政府的道路:宪政联邦主义、权力分立与制衡体制、总统制等。1787年5月25日到9月17日,制宪代表们经过116天的争吵辩论,终于达成妥协,向全美人民提交了一部“尽量合理”的宪法。

但是,在美国的政治制度中,有一点受到了人们的诟病,那就是总统的选举方式----选举团制度(ElectoralCollege)。一般不熟悉美国政治的人对此都分不清楚:为什么美国总统的选举既不是直接选举可又不像间接选举?为什么美国作为最早的成文宪法国家,却要制定这样一个不尽民主的选举制度?为什么2000年大选戈尔在全国领先布什50多万张票,最后却是布什当选为总统?这些都是选举团制度惹的祸。尤其2000年的大选,惹得美国朝野议论纷纷,呼吁废除或修改的声浪滚滚;国际上也对此侧目而视,“民主楷模”反成各国笑柄。选举团制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当时的美国制宪者们基于什么考虑而建立了这种选举制?选举团制度是否果如外界所言是过时了的宪政恶例呢?废除,修改还是保留,选举团制度在美国的前景如何?让我们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吧。

查看全文

选举团制度研究论文

一、选举团制度的产生

在制宪会议上,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选举总统。不过当时还没有“总统”(president)的提法,会议初期提出的弗吉尼亚方案和新泽西方案以及后来的讨论和各项决议中,都只是使用了“行政官”(Executive)的一般措辞,直到最后由莫里斯起草宪法文稿时,才采用president的头衔来称呼新政府的首长。行政官的选举方式,在制宪会议上至少有四种方案:由国会选举,由各州州长选举,由全国人民直选,由选举团选举等。

由各州州长选举的办法,6月9日会议代表表决的结果为一致反对;由人民直接选举的方式一开始也遭到了较多的反对。选举方式于是集中于国会选举和选举人选举。会议之初,议会选举的方式获得了较多赞成。制宪代表谢尔曼先生的意见很有代表性,“由全国议会选举,并且要行政官绝对依赖议会,因为行政要做的事,就是执行议会的意志”,他还说,“世上若有所谓暴政,其实质就是行政独立于最高立法部门”。但到7月17日讨论议会对行政官的弹劾罢免权时,这个问题又被重新提起。莫里斯、威尔逊、麦迪逊等人认为行政必须与议会分开,“如果行政官既由议会选举,又由议会罢免,行政官不过是议会的产物”,

因此,应让行政官摆脱对议会的依赖,反对由议会选举行政官。经过麦迪逊等人的反复说明和辩论,会议代表们最后接受了他们的意见,认为:一是由人民直接选举总统极其困难,因为国家幅员辽阔,北部各邦和南部差别较大,人民不了解情况,容易受少数阴谋家的操纵,被引入歧途。二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不仅应该分开,而且应该相互独立,总统应不受国会的控制,不应由国会选举产生,“行政官的选举应该交给别的源泉”,而用选举人替代,可能招来的反对最少。

最后,制宪会议达成妥协,采纳了选举人团的方案,至于选举人如何产生,由于代表们的意见很难一致,就把这个问题暂时搁置起来,留给各州议会自行决定。

选举团制度在美国正式形成。这构成了1787年宪法第二条第一款关于总统选举办法的规定(具体规定见下文选举团制度的含义)。在对联邦宪法的评析中,汉密尔顿对选举团的方式持高度赞誉,认为“此种任命方式即使未臻完善,至少也是极为美好的”。[5]他还分析了选举团制度下的几大优点:第一,人民的意志能起作用;第二,人民通过选出选举团,可以使选举团具有进行如此复杂的审查工作所必需的见闻和眼力;第三,尽可能地减少引起骚动和紊乱,不那么容易造成震动整个社会的非常的、暴乱性的运动;第四,选举团制度可以反对阴谋诡计、贪污腐化;第五,可以使总统在职期间除了人民本身之外不依赖于任何他人。

查看全文

选举团制度研究论文

(一)少数当选,民主尴尬——选举团制度遭遇危机

在2000年总统选举中,候选人戈尔的国民选票(popularvote)领先于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国民选票率为48.4%比47.9%),在全美国多获得约50万张选票,但最后却因比小布什少5张选举人票(electorvote,266比271)而落选。[1](P.150)

大选结束后,美国各界反应强烈,来自112所法学院的585位教授联名在《纽约时报》上刊登政治声明,谴责美国最高法院的5名共和党大法官对这次竞选结果的判决,认为他们背离了自己的天职,以党派偏见袒护小布什(2000年大选最后以美国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5∶4的判决,中断佛罗里达州人工重新计票,从而支持小布什当选而告终)。有民意测验表明,超过60%的美国人对2000年总统选举不满,主张修改宪法,取消选举团制度,采用直接选举方式选举美国总统。[2](P.14)争吵喧闹了5周以后,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才有结果。

从美国历史来看,除了2000年这次总统选举以外,以选举团制度为问题焦点的美国总统选举还曾面临3次较大的危机。

最早的一次发生在1824年。那年有4位候选人角逐美国总统。按照国民选票数多少排序,他们分别是杰克逊、亚当斯、克莱、克鲁福德。他们4个人中没有一人得到过半的选举人票,所以根据当时的美国宪法规定,由众议院投票决定。投票结果是亚当斯当选。选举结果刚一宣布,支持杰克逊的选民大怒,强烈反对这个结果,并声称是克莱和亚当斯做了交易,克莱以出任国务卿的出价,支持亚当斯当选。杰克逊也宣布这个结果非法,并第一次公开主张废除选举团制度。杰克逊的主张直接导致了后来美国总统候选人提名方法的重大改变,政党代表大会逐渐取代了政党核心会议,成为了提名总统候选人的主要途径。

第二次发生在1876年。北方的共和党候选人海斯在国民选票率低于南方候选人泰登的情况下,以多1张选举人票的微弱优势当选美国总统。当时学者称之为“本世纪最大的过错”,《纽约太阳报》以通栏黑框来表示对民主堕落的悲哀,华盛顿地区的报纸甚至主张取消海斯的总统资格。众议院议员击败共和党议员的反对,通过国会决议,声明“泰登当选美国总统”。南方各州反应更为强烈,纷纷成立武装组织,打出“到华盛顿去!”“不是泰登就是战争!”等强硬口号。[2](P.37)最后,这场危机在南方领导人和北方共和党的幕后交易中平息,共和党同意做出多项让步,包括停止在南卡州和路易斯安娜州的军队重建,任命南方人入阁,提供联邦资助等等,最后,离法定的就职日期仅剩两天,海斯才被匆忙宣布正式当选。第三次危机发生在1969—1979年。这10年有关废除选举团制度的主张开始进入立法机构激烈辩论时期,产生过许多“动真格”的提案。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束后,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有81%的美国人主张用直接选举方式取代选举团制度。[3](P.98)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大律师协会(ABA)等院外团体加强了游说力度,于1969年促使美国国会众议院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了一个法案,主张废除选举团制度,采用直接选举制,此主张还得到当选的尼克松总统的支持,这在美国历史上很为罕见,但最后仍腹死于参议院;[2](P.40)1979年,废除选举团制度的宪法修正案得到了参议院51票的支持,这在美国参议院历史上也是创记录的,但仍未能达到法定的67票而流产。[2](P.40)

查看全文

共青团基层组织选举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团内民主选举制度,根据《中国共产党青年团章程》制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基层组织选举规则。

第二条本规则所称团的基层组织是指工厂、商店、学校、机关、街道、合作社、农(林牧)场、乡、镇、村和其他基层单位团的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

第三条团的支部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由团员大会选举产生。

团的基层委员会由团员大会或团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第四条下列人员在团内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查看全文

干部民主思考

在经济和社会生活“四个多样化”日益明显的新形势下,**区为了积极探索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于去年开展了街道团委直接选举工作,这项举措切实提高了广大团员青年对团组织建设的民主参与程度,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化,对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探索政治文明建设具有较明显的实践意义。本文拟就街道团委直接选举对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化的积极因素作一些探讨。

一、街道团委直接选举的基本做法及主要特点

我区开展的街道团委直接选举工作,改变了街道团委班子的产生方式,将原来团的基层委员会换届,由上届团的委员会广泛征求所属团组织和团员的意见,确定候选人预备名单,报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同意后,提交团代表大会选举的做法,改为确定候选人资格,公开报名推荐,经资格审定后由团员代表大会推选确定正式候选人,由街道全体团员直接差额选举街道团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具体主要有以下五个环节:

一是制定选举方案。明确团委直接选举的基本工作程序,以及配套政策。规定了团委书记、副书记、委员竞选的身份、年龄、学历等资格条件,对报名竞选的身份要求作了放宽,干部、工人、农民均可报名参选。对当选后团委书记的待遇作了明确,原为行政编制的,任期内享受应有的政治生活待遇,原为事业单位干部、企业职工或农民身份的,任期内参照街道中层干部落实政治生活待遇。选举产生的副书记、委员明确为兼职,原身份不变。

二是公开推荐报名。推荐报名面向团组织关系所在街道的广大团员,采取个人自荐、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符合竞选条件的团员都可以报名。对报名参选人数不作限制。

三是确定初步候选人。依照选举方案,对报名竞选对象进行资格审定,将符合条件的人选列为初步候选人,并对初步候选人进行考察了解,保证参选候选人的基本素质。

查看全文

选举制度的功能研究论文

一、选举制度的含义

“选举制度”指有一系列与选举原则、选举程序、选举方法相关的法律规范形成的各种具体制度构成的整体和总称。《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选举制度是“选举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其他公职人员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笔者认为,依据人们使用“选举制度”一词的实际情况来看,选举制度应作如下理解:

第一,选举制度既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法律制度,是当代民主国家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现代社会里,在正常的情况下,国家政权机关大都通过由公民选举的方式产生和组成。选举制度已成为国家政治制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整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石。国家通过一系列方法来规范选举活动以保证国家政权机关得以依法顺利产生。选举制度集中表现在宪法和有关选举的法律规范中。

第二,选举制度是指有关选举的各项程序制度的总称,在单独使用时,并不专门确指某项具体制度。选举作为产生和组成国家政权机关的一种程序,涉及面广,包含着众多内容,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环节形成许多具体制度、程序和方法。人们常常提到直接选举制、间接选举制、多数选举制、代表选举制等等,都是就选举制度中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甚至某一具体程序而言。

第三,选举制度是具有稳定性规范性的法律制度。选举制度作为一国重要的政治制度要正常有序运作必须以法律制度固定下来,并且不能朝令夕改。选举制度以法律制度固定后,即是一国的宪法或宪法性法律,所以更应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

查看全文

完善人大选举制度

完善人大选举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选举制度是这一根本制度的基础。几十年来,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参加国家事务管理积极性的增强,我国人大选举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从1953年的第一部选举法,到1979年通过新的“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再经过1982年、1986年、1995年和2004年的四次重要修改和补充,人大选举制度向民主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我国的民主选举提供了法律保障。

然而,审视我国的人大选举制度,在具体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和不足。如候选人的产生方式不够民主;差额选举特别是正职领导人的差额选举没有得到落实;选举缺乏竞争性,选举人选择的余地太小;党组织对候选人的介绍过于简单,候选人没有充分自我展示的舞台,选民和代表无从鉴别,投票往往变成一种盲目服从组织意图的例行公事;在选举过程中发生纠纷和违法行为时,对其处理还缺乏具体的配套法规等等。我国人大选举制度的这些缺失,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不相适应。笔者认为,当前完善人大选举制度,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保障选民和代表的平等提名权。代表候选人或国家机关候选人的提名是选举中的一项重要程序。候选人提名过程是否民主,直接关系到整个选举的民主实现程度。选举法规定,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或代表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这一规定是我国民主发展的重要体现。它表明,选民或代表联合提名的代表候选人,与政党、团体提名的候选人具有完全平等的法律地位。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却并非如此。如有的选区或单位不放手让选民提名,有的地方的政党、团体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措施保证其提名的候选人当选;有的选区或单位不尊重选民的意愿,由个别干部确定代表候选人,甚至强迫选民必须提名某一特定身份的人为代表候选人;更有甚者把选民或代表依法酝酿、联合提名说成是“串联”,并采取多种方式,减少或消除联合提名活动。上述种种做法,无论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要求来看,还是从人民代表大会本质而言,都是不可取的。为了保障选民的民主权利,应适当控制政党、团体的提名。一是要给政党、团体推荐代表候选人规定个比例限制。因为如果政党、团体提名过多,容易包揽提名,影响选民提名的积极性,有损选举的民主性。根据各地实践经验,我们认为规定政党、团体提名数以不超过应选代表的20%为宜。二是要明确政党、团体推荐代表候选人的人数。即在选区提名代表候选人,是按应选人数提,还是按差额数提。根据《地方组织法》“差额选举,等额提名”的精神,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县乡人大代表选举的若干规定,我们认为,选区内的政党、团体与选民提名的代表候选人均不应超过应选代表人数。

2、真正把差额选举落到实处。差额选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大选举制度改革迈出的重要步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没有完全按照法律的规定去操作,尤其是对地方国家机关正职领导人实行差额选举的更少。按照法律规定,人大常委会主任、秘书长,政府正职领导人,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的候选人一般应多一人,进行差额选举,如果提名的候选人只有一人,也可以等额选举。这一规定的实质是,一般都要进行差额选举,只有在提不出第二个适当候选人的特殊情况下,才能进行等额选举。现在,多数地方人大在正职国家机关负责人的选举上都把特殊情况作为一般情况对待,实行等额选举。既使在差额选举中,其差额数也几乎都是按法律下限确定的,既便如此,有些地方也不可避免有“暗箱”操作,搞陪衬式的差额,提出的候选人条件相差悬殊,使人一看就知道谁是故意安排被差下的对象。实行差额选举是搞好选举的关键之一,真正落实差额选举,就必须认真贯彻法律精神,体现立法本意,堵住法律上等额选举的口子。条件成熟时,可明确规定对国家机关正职负责人一律实行差额选举。在法律未作修改之前,建议通过一定方式明确一个原则,即所谓“也可以等额选举”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代表必须要经过充分酝酿、协商后,再也提不出另外的候选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妨碍另外候选人的提出。

3、适度引入竞争机制。曾有人这样说,没有差额的选举,不是真正的选举,没有竞选的差额,不是真正的差额选举。长期以来,竞选被当成资产阶级民主的特有形式而被视为禁区,讳言竞选,不敢竞选,不会竞选,有些人想当代表无门,有些人当了代表无能,还有些人稀里糊涂地就当上了代表,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把竞争机制引入选举之中。当然,我们提倡的竞争,是指在坚持党的领导下,依法有序地进行,是在一种合作基础上竞争,并非完全照搬资产阶级那套竞选制度。目前,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引入初步代表候选人自愿申报登记制度。鼓励选民“毛遂自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即可列入候选人名单;二是坚持通过预选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当所提候选人的人数超过选举法规定的最高差额数时,经过选民小组协商后,必须以投票方式进行预选来确定正式候选人;三是完善对候选人的介绍,增加候选人的透明度。竞选的过程,是候选人充分展示的过程,也是选民“择优”的过程,因此,应采取多种方式介绍、宣传候选人。在代表直接选举中,我们不但要介绍候选人的个人简历,还要介绍其工作业绩、政治文化水平、道德品行等,不但可以利用公报、广播、黑板报、电视、报纸等作间接介绍,也可以由选举委员会组织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发表供职演说,当面回答选民提出的问题,还可以允许候选人直接走访选民,宣传自己的从政态度和主张,增进选民对候选人的了解,使选民按自己真实意愿投票;四是取消水份较大的委托投票。外地选民可邮寄缺席选票,规定日期内投寄有效,此外,还应当减少流动票箱的使用,以确保竞争的公平性。

查看全文

我国选举制度改革现状对策

【内容摘要】针对我国选举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扩大直接选举范围,健全代表候选人提名办法,提高代表素质,改进代表候选人介绍办法四个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

【关键词】选举制度代表候选人差额选举

近代意义的选举所要达到的是民主政治统治的目的,这就需要有一些制度、原则来规范选举的过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流的方法几乎完全根据选举来界定民主。民主被看成是构造权威并使其负责的一种手段。……选举是民主的本质。”①选举制度就是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有关制度的总称,它包括选举的基本原则,选举权利的确定,组织选举的程序和方法,以及选民和代表之间的关系等等。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一般都用选举法将选举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具体化和条文化,以达到民主选举的目的,并保证公民实现宪法赋予的民主权利。我国自1953年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选举法起,先后四次修改了选举法,这使得我国的选举制度经历了一个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我国政治生活的实际中,选举制度还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有的选举制度的某些环节还不够健全;二是已经确立的选举制度,在实际执行中没有得到普遍而严格的遵守。因而,我们当前面临的任务,一方面是要改革、完善现行的选举制度,使之能够适应人民当家作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要将选举法已确认的应有的选举制度转化为现实性的实际存在。综合这两方面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1979年选举法

将直接选举的范围由乡镇一级扩大到县一级,这在当时对于完善选举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进程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为公民在更大范围内直接参政、议政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公民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公民参政、议政愿望日趋强烈,因此,进一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以满足公民参政、议政的愿望,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层次已势在必行。那幺,目前可将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哪一级呢(笔者赞成这样的观点:1.根据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特点,可以首先在发达城市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2.即使目前全国人大实行直接选举还有困难,也可以在省以下地方各级人大实行直接选举。②这不仅是个实践问题,也是个观念问题,有待于我们在理论上和认识上去突破,在实践中去摸索。

(二)改进和健全代表候选人的提名办法。我国现行选举法对代表候选人的提名方式是采取“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的办法。这种提名方式的优越性在于:它能够集中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和广大选民的智能,从而保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巩固工农联盟,推动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下存在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它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国家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事务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人民代表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保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但不幸的是,由于选举工作的实践中和具体制度上还存在着种种弊端,因而妨碍了这种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当务之急是要认识并承认这种弊端,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去改进、健全代表候选人的提名方式,把选举法所确认的代表候选人提名方式的优越性,变为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的客观现实。为此:

查看全文

选举制度改革分析论文

(一)进一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1979年选举法

将直接选举的范围由乡镇一级扩大到县一级,这在当时对于完善选举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进程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为公民在更大范围内直接参政、议政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公民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公民参政、议政愿望日趋强烈,因此,进一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以满足公民参政、议政的愿望,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层次已势在必行。那幺,目前可将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哪一级呢(笔者赞成这样的观点:1.根据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特点,可以首先在发达城市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2.即使目前全国人大实行直接选举还有困难,也可以在省以下地方各级人大实行直接选举。②这不仅是个实践问题,也是个观念问题,有待于我们在理论上和认识上去突破,在实践中去摸索。

(二)改进和健全代表候选人的提名办法。我国现行选举法对代表候选人的提名方式是采取“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的办法。这种提名方式的优越性在于:它能够集中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和广大选民的智能,从而保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巩固工农联盟,推动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下存在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它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国家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事务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人民代表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保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但不幸的是,由于选举工作的实践中和具体制度上还存在着种种弊端,因而妨碍了这种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当务之急是要认识并承认这种弊端,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去改进、健全代表候选人的提名方式,把选举法所确认的代表候选人提名方式的优越性,变为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的客观现实。为此:

1."切实保障选民或代表十人以上联名推荐的候选人同各政党、各人民团体所推荐的候选人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根据我国选举法的规定,选民或代表十人以上联名推荐的代表候选人与各政党、各人民团体推荐的代表候选人在法律上平等,可是,目前在我国选举工作的实际中,有的地方负责组织选举工作的机构却利用“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方式,硬性规定代表的构成和比例,搞指选、派选。例如,对党委提名的候选人要求一定要“高票当选”,并堂而皇之地声称是为了保证代表的广泛性,实际上这不仅严重地限制了对代表候选人的选择面,阻碍了一些政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造福人民,而且亵渎了人民的民主选举权,将国家权力的合法所有者——人民变为了少数领导人,使选举成为实现领导人意志的形式。这是严重的侵权行为,其后果是压制了广大选民参加选举的积极性,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在各级人大中的充分表达受到影响,并易使指选、派选产生的代表认为自己只是形式上的民选代表,实质上却是领导或组织指派的代表,因而,只需逢迎领导人的意志,无需顾及选民的利益,从而使人民当家作主成为一句空话。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在各地的选举法实施细则中对各政党、各人民团体推荐候选人规定一定的比例,适当限制各政党、各人民团体的提名数,并在选举工作的实践中,主持选举工作的各级人大常委会、选举委员会要平等对待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和选民或代表推荐的候选人。换言之,凡合法提名都必须列入初步候选人名单,不得随意隐瞒、调换或增减。初步候选人一律平等,经过充分的酝酿、协商,根据大多数选民或代表的意见,确定正式候选人。严禁负责组织选举的机构硬性规定候选人的结构比例,严禁指令保证某人当选,必须把代表的广泛性建立在合格的候选人资格的基础上。只有从法律制度上,为选民和代表酝酿候选人创造条件,切实尊重选民和代表的意愿,才能保证选民和代表充分行使民主权利,使对代表候选人的选择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选贤,让更多的能充分代表人民意志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也能增强当选人的责任感。

2.坚持实行差额选举。各级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地方国家机关组成人员必须依法实行差额选举。实行差额选举是我国选举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实践证明,实行差额选举为选民或代表提供了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保障了选民或代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使选举权利,有利于调动选民或代表参选的积极性,提高主人翁意识;有利于提高代表素质,促使代表或公职人员更好地接受人民监督,增强公仆观念,努力为人民服务。为了保证差额选举制的正确贯彻执行,根据我国现状,在选举过程中应该注意:一是差额的设置不能无限制,超过差额比例的选举无效;二是不能强调本地情况特殊而先设置最低限额再预选;三是对差额人选的条件要旗鼓相当,不搞候选人之间条件相差甚远的“陪衬”式的差额选举,而使差额选举流于形式。(三)坚持按照人民代表的素质要求,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各级人民代表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细胞,所谓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是由一个个人民代表去把它具体化的。人民代表在国家生活中特定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以及特殊的作用决定了人民代表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否则将直接制约国家权力机关发挥作用,影响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在整个选举过程中,以及在人民代表产生后,自始至终地把好代表的素质关,是至关重要的。当前,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一是完善有关法律;二是创新有关措施、方法,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