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拔监督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05:18: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选拔监督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干部选拔监督会议讲话
经市委同意,我们召开这次全市干部选拔监督暨发展党员工作会议,会议主要是传达贯彻全省干部选拔落实群众公认原则工作会议、干部监督工作会议和发展党员工作会议精神。刚才,永平同志传达了省上三个会议的主要精神,并对《**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工作落实群众公认原则实施办法》、《**市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推行“两推一述”确定考察人选实施办法》作了解释说明。下面,我就干部选拔落实群众公认原则、干部监督和党员发展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认真落实群众公认原则,进一步推动我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自**年7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颁布实施以来,群众公认就成为了干部选拔任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在实践中,各地不断探索和拓宽群众参与的途径和形式,干部选任工作的民主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在理解和落实群众公认方面,一些地方和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差距,有的认为民主推荐是走过场、搞形式、作用不大,有的认为搞民主推荐程序繁琐、工作量大、徒增麻烦,有的认为坚持群众公认会降低组织部门的权威,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在干部工作实践中切实落实好群众公认原则。
(一)充分认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在整个党的干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党的干部工作包括很多方面,每个方面都很重要,在党的不同历史时期各有侧重。但是,从干部工作对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的作用来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始终居于首要位置,是根本性、第一位、最关键的,主要体现在:
第一,选什么人,怎样选人,是党的干部工作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历览古今盛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古人云:用一贤人,则贤人皆进;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省委和市委多次强调,用人是最大的导向,也是最大的形象。选人用人发生失误是其它任何方面工作都难以弥补的。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做好了,能在干部队伍中形成奋发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促进党风政风以及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所以,党的干部工作必须首先解决好选什么人、怎样选人的问题,致力于建设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和坚强有力、敢打硬仗的干部队伍,为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实现党在不同时期的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干部选拔监督制度
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行全过程监督,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环节,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只有严格把好选人用人关,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任前、任中、任后全过程监督,才能有效遏制干部人事工作中的不正之风,保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干部任前公示制是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前提下,扩大选拔任用工作民主,增强选拔任用工作透明度,强化对选拔任用工作社会监督的重要举措。
1、宣传工作要到位。在推行干部任前公示制过程中,要广泛宣传,引导和鼓励群众了解公示制,关注干部任前公示,并积极参与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
2、公开选拔条件。干部任前公示关键要让群众了解情况。因此,要对选拔时间、地点、考核方式以及竞岗职位的标准与个人素质要求等应当公开的内容,做到提前预告。
3、公示的内容要全面。进行干部任前公示,就要把党的干部标准交给群众,把岗位对拟任干部的要求告诉群众,把拟任干部人选的拟任职务和基本情况公布于众,让群众明确监督的内容,明明白白参与监督。对拟任干部的自然情况与拟任职务以及德能勤绩廉等相关情况,以张榜公布及电视、报纸、媒体、网络等传媒形式向大众公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二、任中监督是对选任全过程监督的关键环节
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思考
**年7月中央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来,**县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德才兼备原则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加强对选任工作的监督力度,坚持标准,严把程序,严格按照中央和上级党委的要求办事。**年以来,我县严格依据干部选拔任用的条件和任职资格,以及承诺事项,共提拔任用领导干部113名。在选拔标准的把握上,在尊重民意、严把政治素质的前提下,注重对干部工作实绩的考核,大力选拔那些群众公认,政治素质好,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而且实践证明在扎扎实实干事业有政绩的干部,叫响“凭素质论人才,凭政绩用干部”口号,形成了良好的用人导向,为全县两个文明建设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在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上,坚持民主推荐、严格考察、充分酝酿、集体决定,坚持不符合程序的不上会、不符合程序的不上报、不符合程序的不审批,在原则问题上不通融、不让步,保证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质量。与此同时,认真做好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宣传教育工作,努力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结合实际,积极探讨完善干部考察考核等相关工作,努力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保证了全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健康进行。但同时在对选任工作的监督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尽管严格坚持了民主推荐,参加范围也较广泛,而且在使用干部时坚持尊重民意,得不到群众拥护的干部不列入考察,不提拔、不使用,但公开透明程度还不够,使群众监督不到位,监督渠道不宽、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如群众对民意测评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程度不了解的问题,使群众对干部工作的有关政策、标准和要求缺乏的了解,影响群众参与的热情和责任心。
2、干部考察考核工作还不够科学,质量不够高,亟需进一步深化。现在对干部考察考核,往往是对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干部,缺乏针对性;评价标准比较模糊,不够明确,难以把握;考核考察方法、模式,与现在变化迅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不适应。而且由于人力智力的限制,对干部考察考核工作探讨、研究的力度也不够,亟需加强。
3、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有些制度落实力度不够。我们认为把干部监督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是做好新形势下干部监督工作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干部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已建立的制度需要狠抓落实,如选人用人失误失察责任追究制度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及表现,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研究,认为当前因从以下几点入手促进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的拓展。
一、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抓好干部选拔任用关键环节
党政干部选拔监督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坚决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保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
第三条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遵循下列原则:
(一)党委(党组)领导、分级负责;
(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刍议
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刍议
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实现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的目标,已不容回避地摆在各级党组织和干部工作部门面前,亟需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认真执行并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对干部的推荐提名、考察考核、讨论决定等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督。”根据这一精神和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实际,笔者试图就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与当前推行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中存在的障碍因素以及如何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等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势在必行
可以说,无论从战略高度上分析,还是从工作实践上考量,不论是从历史经验上总结,还是从现实要求上解读,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都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是防止吏治腐败滋生蔓延的治本之策。
我们从近几年来所查处和曝光的腐败案件中,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吏治腐败严重存在。不少腐败案例中,不仅大都伴有吏治腐败,而且其腐败的严重性到了触目惊心,骇人听闻的地步。原湖北省荆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丽,原本是一名三陪小姐,在短短的几年内,摇身一变成了正科级干部。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由于违法乱纪,群众对他的问题反映从未间断,尽管在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对他的两次提名均未通过的情况下,他仍然登上了副省长的宝座。原滑县县委书记王新康,在任5年期间,借调整领导班子之机,收受贿赂64人次32万元,包括需由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司法局长、交通局长。原湖北省天门市委书记张二江,这个集“吹、卖(官)、嫖、赌、贪”于一身的“五毒干部”,竟然连迁递升,当上了市委书记,这本身就令人深思。何况在他任丹江口市市长、市委书记期间,大搞权色交易、接受“性贿赂”,直接提拔“姘头”4名,帮助2名“姘头”的丈夫职务升迁。二是缺乏监督是产生吏治腐败的主要原因。对于近年来在选人用人上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长期以来,对选人用人上缺乏监督,是一个产生吏治腐败的主要原因,完全可以设想,如果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效能,王怀忠绝对捞不到副省长的“乌纱帽”;如果在选人用人上切实约束监督个人权力,陈丽纵使色技俱全,三陪女终究是三陪女,怎么也不会成为宣传部副部长。如果有一套完备的监督制度,同样,王新康想通过调整领导班子捞钱只能是枉费心机;如果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暂行条例》办事,张二江这个“五毒干部”不但早就丢官弃职,更谈不上他有机以权谋钱,以权谋色。三是遏制吏治腐败尤其需要监督。应该说,这些年来,对于吏治腐败的查处,力度是大的,也动了真格,一些腐败分子受到了查办。然而,吏治腐败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少数单位和个别地方已成蔓延之势。一方面腐败分子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另一方面,说明整治吏治腐败,仅靠查处这个治标之策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才能从源头上防止吏治腐败的滋生,才是遏制吏治腐败蔓延的治本之策。如果我们坚持以治本为主,标本兼治,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定会成为一方净土。
选拔任用监督检查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坚决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保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
第三条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遵循下列原则:
(一)党委(党组)领导、分级负责;
(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选拔任用监督意见
《意见》要求,各级组织部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及中央纪委关于干部监督的要求,从严格管理和关心爱护干部出发,把干部监督贯穿于干部培养教育、考察考核、选拔任用、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监督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为选贤任能和促进干部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意见》指出,组织部门干部监督的主要任务,一是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监督,重点是加强对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二是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重点抓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干部监督工作协调配合机制。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与纪检机关的配合,建立与纪检机关在有关干部党风廉政方面情况的工作沟通制度、联系人制度和责任制度,增强监督合力。会同纪检机关认真做好巡视工作,改进巡视方法,完善巡视制度,提高巡视质量。会同审计机关认真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完善组织部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内部监督机制。
据了解,这一《意见》是中组部在**年12月印发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若干意见(试行)》的基础上修订的。中组部强调,《意见》是组织(人事)部门开展干部监督工作的基本规章,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认真学习,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贯彻实施办法,特别要结合地方党委换届工作,进一步加强干部监督工作,认真抓好《意见》的学习贯彻。
法官选拔监督论文
美国法院组织由两大部分构成:联邦法院系统和州法院系统。国内对于联邦法院特别是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制度的介绍比较多。这些介绍也对我们对于美国整个法官制度的理解产生了很多误导:一般人会认为,美国的法官都是高学历、从事法律职业考试的难度很大甚至于高不可攀、考试是进入法律职业的唯一方式、法官都象选总统一样的选举出来、法官的监督机构是议会等,但事实是:在美国,高中毕业的人也可能当法官、大部分法科毕业生轻而易举就能通过法律考试、考试之外还有考核方式可以授予法律执业资格、法官的选拔方式不是竞选和普选、法官的监督机构也不一定是立法机关。
一、美国的法院有两个系统
联邦法院系统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联邦上诉法院和联邦地区法院组成。联邦最高法院由合众国宪法设立,下级法院由国会法律设立。联邦一审法院由设在各州的美国地区法院构成,称地区法院。地区法院的“地区”的含义并不与行政区划的某一级相对应,在人数较多的州可以有几个美国地区法院。此外,美国国会还设立了一些专门法院来处理特殊案件:联邦索赔法院(华盛顿)、联邦关税法院(纽约)、联邦关税和专利上诉法院、联邦军事上诉法院。
关于州法院,美国所有各州均有一个各自完整的司法组织系统,大多数州的法院由三级法院构成,也有的州仅为两级。各州法院的名称往往较为复杂,没有统一的称谓,由各州宪法和法律加以规定。一审地区法院、上诉法院、最高法院,一审法院在有的州又设立专门法院,如家庭和家庭关系法院(纽约州)。
美国法院的管辖权划分为两个部分:联邦法院的管辖权和州法院的管辖权。联邦法院的管辖权包括两个方面:(1)联邦问题的管辖权;(2)涉及不同州问题的管辖权。美国各州的法院管辖除联邦法院管辖案件外的其它案件,具有一般管辖权。“在一个特定州的领土内,法律确立本地管辖权。”一般一个州对另一个州所作判决的承认和执行,通过联邦宪法(第4条第1款)规定的“充分信任和尊重”的原则而得到保证。
美国的法官同样分为两个部分:联邦法官和州法官。目前美国有700名联邦法官,2.7万多名州法官。在联邦,地区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的法官都由总统指定和联邦议会2/3多数的通过,一旦一个法官被任命,他的任期是终身的——因为国家需要法官与民众保持距离,也独立于政治。对联邦法官的选任,国内介绍很多,所以对州一级法官制度的介绍很有必要。在州一级,各州的规定是不同的。我以科罗拉多州为例作一个简介。
干部选拔任用监督调查思考
当前,“带病提拔”和“带病上岗”,以及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干部监督工作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针对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水平,我们结合换届、机构改革、公开选拔、干部正常调整等工作,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问卷调查、征求意见等形式,对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进行了认真自查和调研,查找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剖析了原因,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方面,各级党组织都进行了不懈地努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从根本上还存在监督缺失和监督缺位的情况。
(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不够到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是各级党组织至关重要的工作。虽然选拔任用工作民主化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对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也作为相关机构的一项重要的职能职责被明确,但由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本身的特殊性,使其在组织部门系统外以及广大干部群众中具有神秘的一面,特别是一些关键的程序和环节,例如民主推荐结果的使用、考察对象的确定等,是“保密的”。这种“在一定范围内”的操作,就是监督的真空。出现了上级太远监督不了,内部监督流于形式,下级和外部监督难以界入。而知情干部选拔任用的工作者,有铁的纪律要求,对相关情况往往讳莫如深,局外人则道听途说,议论纷纷,导致外界有一种“公认”:干部人选早就定了,推荐、考察只是搞形式、走过场,履行程序而已。为此,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在部分人心中失去了严肃性,不愿监督和没必要监督成了大家的惯性认识。
(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力度不够大。一是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等法规中虽有明确规定,但选拔任用干部过程中,哪个程序、哪个环节该对哪些主体、哪些行为实施监督,怎样实施监督等缺乏可操作性规定,使得干部监督机构和纪检机关工作难度很大,形成了“监督不监督一个样”、“监督好与坏一个样”。二是由于监督职责不清,监督办法不细,一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出了问题,往往很难分清楚是哪个责任主体的问题,哪个环节的问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责任难以界定,且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责任也难以界定,成了“谁都有责任又谁都没有责任”,板子很难打到哪个责任人头上。三是由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性,许多工作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例如在考察谈话这个环节,该如何谈、谈些什么,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同的考察人员可能会有不尽相同的考察结果。而作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监督的主体,有时不完全具备相关专业性的知识和技巧,监督效果可想而知。
(三)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渠道不够畅通。扩大民主,落实好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四权”,是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有效监督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干部选得准不准,选拔任用干部的行为是否规范,群众最有发言权。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等法规没有明确群众监督这个渠道。实际工作中,基本上都是组织部门按特定的程序,选拔任用干部。群众在这个过程中对选拔任用工作没有被赋予监督权,也就没有发言权。同样,舆论监督这类比较有效的监督形式,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也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
干部选拔任用内部监督思考
组织部门内部监督是与外部监督相对应的,顾名思义是指来自组织部门内部机构、组织和人员的监督。由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所具有的相对封闭性,使得组织部门的外部监督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因此,有熟悉业务、反映比较迅速特点的内部监督就成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中的重要方面。既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止选人用人失察失误,又有利于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更规范的运作;既有利于增强组工干部做好选拔任用工作的责任感,又有利于构建民主开放的组织系统。
一、组织部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内部监督的现状
近年来,各级组织部门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的工作运行机制、规章制度体系和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保证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顺利进行。但是,对于组织部门内部的监督工作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1、内部监督主体监督作用难以发挥。长期以来,各级组织部门的监督主体在内监督职能的履行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导致内部监督主体制约薄弱,监督作用难以发挥。一是机构设置不健全、力量薄弱。特别是在县一级的组织部门,干审组大多只有一个人,在职能定位上侧重于对干部历史遗留问题的审查,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部内的中心工作上,要履行内部监督的职能,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只能是一般化应付。二是内部监督主体是同级组织部的组成部分,受同级组织部的绝对领导,在县级组织部门,分管干部工作的领导往往也是分管干部监督工作的领导,这在监督与被监督之间必存在一些难以调和的地方。三是内部监督主、客体行为的同化。在县级组织部门,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一些中心工作往往是各组室共同参与的联合作战,每次干部调配,内部监督的主体同样在参与干部的考察并提出干部调配的建议,这种内部监督主、客体行为的同化,使得内部监督主体不得不同时扮演“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角色,模糊了监督主体监督的意识。
2、内部监督标准匮乏。一是监督标准不一。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自我监督规定,各地在自我监督上自搭炉灶,自我摸索,制定的一些标准五花八门,标准不一。从总体看,组织部门内部监督的监督措施和规定还不完善,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监督制度体系。二是监督标准不明。即使有自我监督制度和规定,但规定不明确,非常抽象、笼统,没有可操作性,容易造成一种摆设的负作用。
3、内部监督程序缺失。监督程序具体是指监督机关在履行监督职能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程序的规范行为。目前,组织部门内部监督程序缺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忽视程序监督,即没有将监督程序制度化,程序监督的意识不强,导致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监督可有可无的主观随意性现象。二是在监督程序上偏重于事后调查,忽视事前和事中介入的工作。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内部监督部门往往是调配方案宣布以后,有举报、有反映才会作一番调查,而在事前,尤其是在事中,根本无法介入。三是监督程序脱节,实际起不到监督作用。由于干部工作的严肃性和保密性,每一批(次)的干部任用,都是相对封闭运行,内情只有领导层和有限的干部工作机构参与并知晓。干部监督部门也只能在干部选拔任用的个别环节进行参与,而无法把干部监督始终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造成内部监督程序上的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