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03:28: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西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西线工程战略分析论文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调水至黄河上游的一项庞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不足和我国西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的重大战略措施。

一、南水北调的必要性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且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从全国水土资源来看,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南方各流域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耕地只占全国的35.9%;北方各流域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19.0%(包括内陆河,下同),而耕地却占全国的64.1%。黄河为我国第二大河,但其水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位于七大江河的第四位。黄河亩均占有水量315m3,相当于全国亩均水量1752m3的18%;人均占有水量789m3,相当于全国人均水量2670m3的30%。

华北地区缺水问题日趋严重。整个华北地区目前年缺水量高达40亿m3,其中缺水量最大的是京、津、唐地区,平水年份缺水12亿m3,特枯水年份缺水多达53亿m3。无论现在和将来,华北和京、津、唐地区缺水问题已经到了急需解决的时候。目前,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黄准海平原、白洋淀和青岛等都已实施和即将开展从黄河跨流域调水,使得黄河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更为突出。

地处我国西北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六省区,黄河流域内的土地面积约68.59万km2、,耕地面积16485万亩,人口6627万,有40%的地区降水量在400mm以下,处于干旱地带。我国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有大量可开垦的土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生产潜力很大。仅目前正在研究开发的大柳树灌区,涉及宁、蒙、陕甘四省区的广大干旱地带,可开垦利用的土地在2000万亩以上,是我国将来重要的农牧业基地之一。黄河中游山、陕两省的沿河干旱高原需灌溉的面积还有1000多万亩,都仰赖黄河提供水源。预计到下个世纪前30年,黄河流域将建成煤炭、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产业和发达的林牧业,成为我国新的能源基地、化工基地和林牧业产品基地。而水资源不足,已成为西北、以致华北地区进一步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制约因素。

黄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580亿m3。由于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t,需保持一定的水量输沙入海,可以利用的水量370亿m3左右。建国以来,黄河流域工农业发展迅速,生产和生活用水大量增加。自7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河段经常断流。根据目前的研究和预测,随着黄河流域及有关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及人口的增长,即便尽量节约挖潜,黄河水资源也不能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初步估算,2020年后黄河上中游地区将缺水150~200亿m3,必须依靠开源,由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解决。

查看全文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

我在空暇中,阅读了德国作家雷马克根据自己的战争经历写的一本小说《西线无战事》。它给我留下了很大的震撼。这本书的书名“西线无战事”是在一战最后两年,人们在德国军方的战报中可以成百次地读到的句子,对此,有人相信,有人怀疑,可是只有少数人知道,在这个句子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悲哀、痛苦和毁灭。

《西线无战事》讲述的仅仅是主人公,二十岁的德国小伙子博伊默尔,以及他的同学和朋友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最后两年里的战斗和生活的一些零散的片段。博伊默尔和他的同学当初只是些十八岁的青年,在长期接受老师们灌输的所谓“英雄气概”,“神圣职责”和“祖国”等爱国主义口号后,自愿报名参军,经过短期训练后开赴西线参战。但自从上了战场的那一刻起,这帮热血青年对生活热忱的理想便在残酷的硝烟与弹片的现实面前破灭了。年轻人的理想主义抵抗不住连天的炮火和壕沟里的野蛮撕杀。他们的眼中只有鲜血、残肢,、碎肉、脑浆和毒气。活生生的同学和战友一个个阵亡,战场成了一个个无名士兵的坟墓。他们每天都在生死线之间挣扎着,直到死亡。

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战争就是毁灭的代名词。战争摧毁着一切。记得书上说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共造成5000多万人的死亡,各国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大灾难。战争不仅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并给活着的人——特别是参加战争并在战争中成长的那一代年轻人——的心灵造成无尽的摧残。与军队里的其他人不同,其他人大多在战前就有了工作,家庭,战后可以很快恢复正常生活。可是这一代年轻人大多是仅有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上战场前他们从来没有过职业,他们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人。接着战争教会他们野蛮无情,教会他们丢弃梦想,让这些年轻人每天在野蛮与良知,现实与梦想,这些极端之间苦苦挣扎,直到最后原本纯洁的心灵被完全摧垮

虽然战争意味着毁灭与灾难,但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战争一直没有停止,人类对和平的呼声也一直没有间断过。近日来,我们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上了解到,现在伊拉克境内已经战火连天,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十几天的战火已经使大批的军人身葬战火,许多平民无辜丧身。战争,给多少伊拉克人,美国人,英国人……的心中留下阴影,给多少伊拉克、美国、英国……家庭带来黑暗。我为这又一场灾难的出现而感到悲哀。几千年来,这个地方曾遭受过多少次战争的毁灭。古时候,这里曾是美丽富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无数部族都梦想着占有她。最先踏入这块土地的是苏美尔人,接下来是阿卡德人,阿摩利人,赫楞人,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古罗马人,土耳其人,直到现在的阿拉伯人。下一个可能就是美国人了。只有强者才才能统治这片土地,弱者就要遭受灭顶之灾!这便是这块土地的历史,一部野蛮征战与文明建设的历史。我们不否认那些些古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我们也不要忘记,当一个古老文明被一个年轻的用武力取代的时候,其代价便是成千上万的男人,妇女和儿童被屠杀,多少的辉煌的建筑,亘古的遗址,精美的艺术品及其他人民劳动成果被毁坏,无数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古人进入这片土地为的是食物,现在美国人进入这块土地为的是石油。但他们的代价都会是一样的——无数人生命的丧失与心灵的摧残。千百年来,人类时时刻刻对和平发出真切的呼唤。战争的恐怖和残酷,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这一切都是人类无泪的悲哀。

在这部小说的最后,就在和平即将到来之前的一个宁静的秋日,博伊默尔已经被战争摧垮,想到自己无法面对将来的生活,轰然倒地。他阵亡了。此时是1918年10月,这天整个前线是如此平静和沉寂,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查看全文

西线工程工作思路分析论文

我国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研究从湿润、半湿润的西南地区,水量丰沛的长江或远到澜沧江、怒江调部分水量入黄河,解决干旱、半干旱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对水资源合理利用,改善生态环境,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促进黄河的治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研究中,虽然有时具体内容有所补充、删减,但是对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宏观格局的认识是正确的,及早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研究是有远见卓识的。

1调水工程方案布局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工程方案布局工作的基本思路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换。

1958~1961年,根据上级指示,黄委组织了1000多人次到西部地区进行查勘,范围东至四川盆地西部边缘、西达黄河长江源头、南抵云南石鼓、北到甘肃定西,约115万km2。研究的调水河流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涪江、白龙江。主要代表性方案有:从玉树附近金沙江调水至积石山附近贾曲入黄河的玉—积线,金沙江恶巴调水至洮河的恶—洮线,金沙江翁水河口调水到定西的翁—定线,金沙江石鼓调水到渭河的石—渭线,怒江沙布调水到定西的怒—定线。这个时期的工作思路主要是:①调水量大,以上各调水线路年调水220亿~1400亿m3;②全部采用自流方式,以避免建设大型动力电站,但需要筑高坝,以壅高调蓄水位,如怒—定线,最大坝高达630m;③认为开凿隧洞,特别是长隧洞,技术上几乎没有可能,因此采用傍山开渠输水,这样,输水线路过长,石—渭线长6244km,翁—定线长6808km。

1978~1996年,黄委又组织多次西线调水查勘,并对1958~1961年的西线调水工程方案布局进行分析,认为:①通过以往工作,对整个西部调水已有一个宏观、全面的认识,提出的总体布局框架有较好的控制作用。②引水点愈靠近下游,可调水量愈大,则工程规模愈大。从技术经济角度考虑,调水量和工程规模应有一个适当的限度。③西北地区缺水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与之相适应,调水工程也应由小到大、分期开发、逐步扩展。基于这样的认识,工作的基本思路有如下转变:在原来的大范围、大工程规模、大调水量的总体布局框架下,缩小研究范围。提出从距离黄河较近、调水量适宜、相对工程规模较小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调水,三条河共调水200亿m3,并由此研究相应的调水工程方案布局。这是工作思路的第一次大转换,从研究115万km2大范围地区缩小到30万km2。

国家计委、水利部和专家们肯定了这个思路。1987年7月,国家计委从开发西部的长远战略考虑,决定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超前期规划研究工作,并将此任务列入“七五”、“八五”计划。10年的超前期规划研究认为,输水线路采用明渠方案的突出问题是:调水地区山势陡峻,高边坡开挖工程量大;大的地质构造断裂多顺河发育,傍山开渠,存在整体稳定问题;褶皱裂隙发育,存在局部泥石流和塌方问题。调水方案若以年输水100亿m3计算,则流量约400m3/s;以5m水深、1m/s流速计,水面宽达80m。这样宽的明渠,地处地质条件复杂、基本无人烟的山区,尤其是大雪封山的冬季,某一局部出问题,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当时,国内外长隧洞施工技术发展很快,采用掘进机开凿长隧洞,质量好,效率高,一次衬砌完成,技术上可行。于是,工程方案布局,采取在海拔4000m左右的调水河流上引水,以115~130km的隧洞穿越巴颜喀拉山。这是工作思路的第二次大转换,从以长明渠输水改变为相对较短的隧洞输水。

查看全文

西线工程技术管理论文

2001年5月27~29日,水利部组织专家审查通过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同意报告提出的西线工程分三期实施的方案,即先实施第一期工程,再逐步实施第二、三期工程。根据水利部的安排,按基本建设程序,第一期工程于(2001年7月转入编写项目建议书阶段,在2005年提交项目建议书报告。现就西线工程的三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1可接受调水量分析

我国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从水量丰沛的长江调水到缺水的黄河,这个总体思路是正确的,然而对调水河流而言,也不能把水调干调尽,要考虑到调水河流的生态平衡、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据此,确定调水河流可调水量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优先考虑调水区远景年的实际需水量,包括工农业需水、人畜用水、生态用水等,剩余的水量再考虑外调。

规划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通天河末端,即金沙江起始段调水80亿m3,从雅砻江干流及两条支流调水65亿m3,从大渡河的3条支流调水25亿m3。调水量与调水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的比例:占金沙江渡口570亿m3的14.0%,占雅砻江河口604亿m3的10.7%,占大渡河河口495亿m3的5.0%。从三条河调水170亿m3,占所在河流河川径流量的5%~14%。对一条河而言,调多少水才算适度呢?当前,还没有明确的标准,不过国际通常认为一条河的用水率以不超过40%为宜。三条调水河流域的用水情况:调水区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人烟稀少,社会经济不发达,现状工农业用水及生活用水等用量不大,用水主要在河流下游,特别是河口地区。预测2030年,三条调水河流域工农业及生活等需水量占全河河川径流量的5%~7%,因此,从调水河流上游调取5%~14%的水量,三条河仍有足够的河川径流量,可以满足下游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故此调水量称作可接受调水量。然而,就引水点而言,调水占引水坝址处河川径流量的比例却较大,达65%~70%。也就是说,调水后引水坝址下游河道的水量,只有原水量的30%~35%。这个下泄量是否能维持该河段生态系统的平衡,就需要研究并估算坝址下游河段的生态环境用水量。

生态环境用水是指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所需要的水量。目前,河道生态环境用水量的确定"还没有统一的计算方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河流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都有所不同。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与水科学研究所推荐了两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是用河道枯水流量的百分比确定;第二种是用Tennant法确定#后者是目前美国使用的一种方法。鉴于西线调水河流的特殊性,这里仅简述河道枯水流量法。

依据调水河段特殊的高山峡谷地形和年降雨量700mm左右的相对较多的雨量以及流量的年际变化较小,枯水期流量相对比较稳定等较好的条件,选用坝址多年系列的最小月均流量作为基准,年内各月生态需水取该流量的60%。计算表明,生态环境需水占多年平均最小月流量的42%左右。通过水库数、入库水量、水库蒸发、渗漏水量、水库上游需水量、下泄水量、河道生态用水量等参数公式的运用和库容、输水工程输水能力、最小下泄流量!供水保证率等约束条件的换算,得出三条河引水坝址处可接受的调水量为171亿m3,与规划调水量170亿m3基本相符。

查看全文

读西线无战事个人体会

在暑假当中,我阅读了德国作家雷马克根据自己的战争经历写的一本小说《西线无战事》。它给我留下了很大的震撼。这本书的书名“西线无战事”是在一战最后两年,人们在德国军方的战报中可以成百次地读到的句子,对此,有人相信,有人怀疑,可是只有少数人知道,在这个句子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悲哀、痛苦和毁灭。

《西线无战事》讲述的仅仅是主人公,二十岁的德国小伙子博伊默尔,以及他的同学和朋友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最后两年里的战斗和生活的一些零散的片段。博伊默尔和他的同学当初只是些十八岁的青年,在长期接受老师们灌输的所谓“英雄气概”,“神圣职责”和“祖国”等爱国主义口号后,自愿报名参军,经过短期训练后开赴西线参战。但自从上了战场的那一刻起,这帮热血青年对生活热忱的理想便在残酷的硝烟与弹片的现实面前破灭了。年轻人的理想主义抵抗不住连天的炮火和壕沟里的野蛮撕杀。他们的眼中只有鲜血、残肢,、碎肉、脑浆和毒气。活生生的同学和战友一个个阵亡,战场成了一个个无名士兵的坟墓。他们每天都在生死线之间挣扎着,直到死亡。

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战争就是毁灭的代名词。战争摧毁着一切。记得书上说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共造成5000多万人的死亡,各国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大灾难。战争不仅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并给活着的人——特别是参加战争并在战争中成长的那一代年轻人——的心灵造成无尽的摧残。与军队里的其他人不同,其他人大多在战前就有了工作,家庭,战后可以很快恢复正常生活。可是这一代年轻人大多是仅有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上战场前他们从来没有过职业,他们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人。接着战争教会他们野蛮无情,教会他们丢弃梦想,让这些年轻人每天在野蛮与良知,现实与梦想,这些极端之间苦苦挣扎,直到最后原本纯洁的心灵被完全摧垮。

虽然战争意味着毁灭与灾难,但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战争一直没有停止,人类对和平的呼声也一直没有间断过。近日来,我们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上了解到,现在伊拉克境内已经战火连天,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十几天的战火已经使大批的军人身葬战火,许多平民无辜丧身。战争,给多少伊拉克人,美国人,英国人……的心中留下阴影,给多少伊拉克、美国、英国……家庭带来黑暗。我为这又一场灾难的出现而感到悲哀。几千年来,这个地方曾遭受过多少次战争的毁灭。古时候,这里曾是美丽富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无数部族都梦想着占有她。最先踏入这块土地的是苏美尔人,接下来是阿卡德人,阿摩利人,赫楞人,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古罗马人,土耳其人,直到现在的阿拉伯人。下一个可能就是美国人了。只有强者才才能统治这片土地,弱者就要遭受灭顶之灾!这便是这块土地的历史,一部野蛮征战与文明建设的历史。我们不否认那些些古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我们也不要忘记,当一个古老文明被一个年轻的用武力取代的时候,其代价便是成千上万的男人,妇女和儿童被屠杀,多少的辉煌的建筑,亘古的遗址,精美的艺术品及其他人民劳动成果被毁坏,无数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古人进入这片土地为的是食物,现在美国人进入这块土地为的是石油。但他们的代价都会是一样的——无数人生命的丧失与心灵的摧残。千百年来,人类时时刻刻对和平发出真切的呼唤。战争的恐怖和残酷,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这一切都是人类无泪的悲哀。

在这部小说的最后,就在和平即将到来之前的一个宁静的秋日,博伊默尔已经被战争摧垮,想到自己无法面对将来的生活,轰然倒地。他阵亡了。此时是1918年10月,这天整个前线是如此平静和沉寂,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查看全文

西线工程必要性分析论文

(一)西线调水的必要性

黄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河道内生态环境低限需水量210亿立方米,相应黄河可供国民经济耗用河川径流为370亿立方米,并按此水量分配到有关省、自治区(参见表2-2,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

随着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耗用黄河水量大量增加。据1988-1992年用水统计,黄河供水地区年均引用黄河河川径流量395亿立方米,耗用水量307亿立方米,黄河河川径流耗水率已达53%,与国内外大江大河相比,水资源利用程度属较高水平。

黄河作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供水水源,以其占全国河川径流2%的有限水资源,承担着全国耕地面积的15%、全国人口的12%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同时还有向外流域部分地区的调水任务。黄河供水范围和供水人口,已经超过了黄河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必然导致供需失衡。下游河段频繁断流是黄河水资源供需失衡的集中表现。

黄河水少沙多,下游河床不断淤积,“悬河”的危险程度加剧,黄河汛期的大洪水,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而非汛期缺水会造成大面积的干旱灾害。汛期防洪与非汛期干旱形势都很严峻。这说明,对于防洪与抗旱,既要求雨绸缎,防患于未然,保证安全渡汛,又要设法补充黄河水资源的不足。由于黄河水资源供不应求,已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且日趋严重。据预测黄河流域和相关地区,正常年份2030年缺水150亿立方米左右,枯水年份缺水则更为严重。

黄河上中游的青、甘、宁、蒙、陕、晋六省、自治区,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只要有水,发展工业和农林牧渔业的潜力很大。水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因此解决缺水问题必须开源节流。在黄河流域大力发展节水具有一定的潜力,然而也是有限度的,根本出路在于借助外来水源。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9600亿立方米,为黄河的16倍。调引长江的部分水入黄河,以丰补歉,是解决黄河缺水的根本途径,也是西部开发,解决西北干旱缺水的重要举措,从改善资源配置来说,西线调水势在必行,而且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必需的战略任务。

查看全文

王西线工程设计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了王四营~西大望220/110kV四回线路工程的走廊选择、铁塔的设计与开发、线路绝缘的配置及其金具的选择与研制,并提出了今后有待改进的问题。为城市电网的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工程实践。

关键词:线路四回路设计铁塔金具

1.前言

王四营变电站位于北京市东郊的王四营乡,为八十年代初建成的220kV枢纽变电站。根据系统规划及北京市城网改造的要求,为提高北京市东部电网运行稳定性及解决北京一热电厂直供负荷的问题,在一热电厂南侧新建一220kV变电站(西大望站)。此新建变电站的电源主要由王四营站及待建定福庄220kV变电站各出两路220kV线路提供,变电站将安装四台25万变压器,其进出线均为电缆线路。同时此变电站及王四营~西大望的线路列入了“9950工程”计划,系为建国50周年庆典提供电源保障的主干线路。本线路地处北京市近郊区,人口密度较大,虽然在两变电站之间现有一高压走廊,但高压走廊两侧各类工矿企业及居民住宅林立,且线路多次跨越铁路及铁路立交桥。由于受到地上物的限制,本线路在已有高压走廊内开辟新的路径已无可能,若重新开辟新的高压走廊,无论是规划方面还是从目前东郊地区的现状看,均不可能实现。因而,只能利用现有高压走廊进行改造,将高压走廊内现有的110千伏线路改建,压缩相邻线路之间平行距离,同时采用多回路的形式,以腾出路径建设新的线路。我院自九七年七月开始,对王西线的路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多个方案进行比较,并对两站之间现有高压走廊进行了平面测量,绘出了走廊的1:1000平面图。设计人员根据系统发展的要求,在1:1000平面图上按线路的实际宽度及规程中关于相邻线路的平行间距的要求对高压走廊进行了重新规划,提出了所谓“4422”的实施方案,既将原高压走廊中的线路全部拆除,然后按新建两条220/110kV四回线路、一条220kV双回线路和一条110kV双回线路的方案对高压走廊进行改建,使高压走廊中的线路数量由四路110kV单回线路、一路35kV双回线路和一路110kV双回线路增加到十二路,大大提高了走廊容量。经审查本线路最终确定了利于原高压走廊改建成一条四回线路的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具体的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使得工程建设按期开工,并与九九年九月建成投产。使北京市东部电网的安全可靠性有了很大提高,保证了建国50周年庆典的供电,为首都两个文明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2.工程概况

西王线起于王四营变电站止于西大望变电站,线路全长4.613公里,其中220/110kV四回线路4.338公里,220kV双回线路0.275公里,电缆线路0.09公里。

查看全文

工程虚拟仿真研究管理论文

1背景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从长江上游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上筑坝建水库,采用隧洞穿过巴颜喀拉山,向黄河上游补水,以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是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措施。同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和东、中线工程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一定条件和时间内,三条线可相互补充,尤其可通过适当调整黄河水量分配,使南水北调工程与北方东、中、西部水资源相互补偿,共同实现我国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保证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高峰时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用水安全。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大规模的跨流域调水改变了原有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状况,相应地引起了调水区、受水区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并产生诸多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同时,在施工和运行调度管理等方面,西线又是一个复杂、庞大、艰巨的系统工程,存在着许多世界性的难题。如:如何正确评价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后对促进受水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对调水区可能引起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变化?如何评价西线调水对黄河水资源的补偿作用?如何分析不同调水量的供水目标和供水范围?如何优化确定合适的坝高与洞线长度?如何研究远景规划中的后续水源的战略性问题?等等,对工程的规划决策及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管理都有着重要意义。未雨绸缪,必须认真研究这些问题。

为解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实施中的一些世界性难题,通过全数字化数据平台的构建和数字仿真技术的应用,建立全新的数字化研究环境和虚拟调水工程环境,依靠大尺度、高精度情景数字模拟研究和实际验证,构建复杂系统优化决策模型,为回答西线调水中涉及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以及工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问题提供工作平台。

2目的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虚拟仿真及应用研究的目的:为解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实施中的一些世界性难题,集成全数字摄影测量、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三维仿真和多源空间数据无缝集成(SeamlessIntegrationofMulti-sourceSpatialData)等高新技术,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勘测设计一体化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完成多比例尺、多数据类型资料的数字集成,以功能强大的系统软件与模型为支撑,为相关科学家、工程规划设计人员高效的工作提供详实灵活便捷的数字流域研究环境,通过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区、输水沿线、受水区和后备水源区的数字仿真手段,对调水工程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存在的可能方案进一步予以综合分析与论证。可在调水线路沿线依据其地形、地震、工程地质等条件,对不同调水实施方案的投资规模、工程实施条件进行比选,并初步估计其生态环境影响;依据调水前提对受水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做出分析,提出客水分配与利用的优化模式;通过对后备水源区的相关研究,探讨后续扩大调水的可行性及其影响。为水资源跨流域配置方案的优化选择提供全新的高技术支撑工具,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准备,为规划决策及工程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查看全文

阐述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

摘要:旅游是张家界立市之本。自开发旅游以来,已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旅游业的支柱地位已初见端倪。本文针对张家界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探讨了该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张家界市

张家界以旅游建市、兴市。1988年设市至今,大力发展旅游业,已经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199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27.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1%,其中境外游客15.15万人次,增长3.99倍,实现旅游收入9.46亿元,增长44.3%。12年来,累计接待游客已达2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累计已达27亿元。全市拥有旅行社50家,大小旅馆400多家,其中涉外星级宾馆31家,床位2.78万张,旅游直接、间接从业人员已达8万余人,第一、二、三产业的排序已实现三、二、一,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市GDP将近50%,已显示出旅游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体现出旅游带动战略的巨大效应,旅游业的支柱地位已初见端倪。作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城市,张家界的经济建设已经步入了“第二次创业”的快车道。要“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以旅游为龙头,促进其持续发展,是张家界的必然选择。

1张家界市旅游业持续发展障碍因子

1.1发展旅游经济观念模糊

张家界建市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旅游经济。目前,张家界市全民办旅游的气氛还不浓,合力还不够,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统一,许多政策和管理措施还不到位,旅游规划不严格,旅游投入不足,旅游企业体制不完善。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三个不适应”,即世界级的风景与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不适应,世界级的风景区与相对落后的管理不适应,飞速发展的旅游经济与相对落后的市民素质不相适应。

查看全文

张家界市旅游业发展论文

摘要:旅游是张家界立市之本。自开发旅游以来,已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旅游业的支柱地位已初见端倪。本文针对张家界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探讨了该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张家界市

张家界以旅游建市、兴市。1988年设市至今,大力发展旅游业,已经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199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27.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1%,其中境外游客15.15万人次,增长3.99倍,实现旅游收入9.46亿元,增长44.3%。12年来,累计接待游客已达2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累计已达27亿元。全市拥有旅行社50家,大小旅馆400多家,其中涉外星级宾馆31家,床位2.78万张,旅游直接、间接从业人员已达8万余人,第一、二、三产业的排序已实现三、二、一,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市GDP将近50%,已显示出旅游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体现出旅游带动战略的巨大效应,旅游业的支柱地位已初见端倪。作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城市,张家界的经济建设已经步入了“第二次创业”的快车道。要“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以旅游为龙头,促进其持续发展,是张家界的必然选择。

1张家界市旅游业持续发展障碍因子

1.1发展旅游经济观念模糊

张家界建市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旅游经济。目前,张家界市全民办旅游的气氛还不浓,合力还不够,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统一,许多政策和管理措施还不到位,旅游规划不严格,旅游投入不足,旅游企业体制不完善。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三个不适应”,即世界级的风景与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不适应,世界级的风景区与相对落后的管理不适应,飞速发展的旅游经济与相对落后的市民素质不相适应。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