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01:33: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修身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修身教育

廉洁修身教育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中央《关于培育和中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要求,把廉洁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礼廉教育,强化青少年学生礼廉意识,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工作目标

以《廉洁修身教育》系列读本为载体,在全县中小学校全面推选廉洁修身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案、进师生工作,在全县教育系统大力宣传和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广大师生增强廉洁从教和崇礼尚廉意识,全面推进全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提升。

三、工作措施与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查看全文

高校德育中修身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大学生修身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的重要课题,当代大学生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时代的挑战,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因此,要使高校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四有”新人,除了对他们加强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的教育,还要特别重视对他们的修身教育。本文首先分析了加强大学生修身教育的必要性;其次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强调了加强修身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道德修身教育高校德育

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未来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高校担负着培养人的重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时代的挑战,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因此,要使高校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四有”新人,除了对他们加强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的教育,还要特别重视对他们的修身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修身教育的必要性

l、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突出了加强修身教育的紧迫性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休,从总体上来说,大多数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较高,精神风貌也是积极健康、耍求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但随着大学生中独生了女的不断增多,家庭教育的某些不足,以及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使他们过子崇尚自我,而往往忽视个体道德问题。同时,时代在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个性也在发展,在这样一个开放性的社会,日新月异的新事物、新思想不断冲击着大学校园,青年大学牛的思想和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整个社会的转型与变迁的影响。他们虽身处象牙塔内,却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迁,对新鲜事物、新思潮、新观点等极为敏感,同时也最容易感到困惑、偏激、冲动,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比如他们对社会投以较多的关注,他们在具体事情上社会责任感较差:追求现代生活方式,他们这种表面的盲从,使他们缺乏现代文明意识;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又极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但社会公德意识弱,涉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时,心理承受力弱;道德认识与分辨是非能力强,但道德践履、从善改过与实行高尚行为的能力较弱等。

查看全文

高校修身教育探讨论文

一、加强大学生修身教育的必要性

l、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突出了加强修身教育的紧迫性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休,从总体上来说,大多数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较高,精神风貌也是积极健康、耍求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但随着大学生中独生了女的不断增多,家庭教育的某些不足,以及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使他们过子崇尚自我,而往往忽视个体道德问题。同时,时代在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个性也在发展,在这样一个开放性的社会,日新月异的新事物、新思想不断冲击着大学校园,青年大学牛的思想和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整个社会的转型与变迁的影响。他们虽身处象牙塔内,却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迁,对新鲜事物、新思潮、新观点等极为敏感,同时也最容易感到困惑、偏激、冲动,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比如他们对社会投以较多的关注,他们在具体事情上社会责任感较差:追求现代生活方式,他们这种表面的盲从,使他们缺乏现代文明意识;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又极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但社会公德意识弱,涉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时,心理承受力弱;道德认识与分辨是非能力强,但道德践履、从善改过与实行高尚行为的能力较弱等。

2、大学生修身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

中国是一个具有灿烂的道德文化和悠久德育传统的国家。传统德育以儒家伦理为核心,实施的是人伦之教。儒家伦理以“五伦”概括封建社会一切人伦关系,以家庭伦理为本位来推及社会伦理规范,具有鲜明的宗法式家族主义伦理的特性。我国传统德育长于家庭伦理,而短于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存在着重私德,轻公德的倾向。正如费孝通所言:“在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才发生意义”(费孝通《乡土中国》)。我国经历了漫长的没有公民,只有臣民的封建社会,封建传统悠久而民主法制基础薄弱,积淀于民族心理中的依附意识、臣民意识、迷信盲从等心理顽疾使公民意识先天不足,要“着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大学生,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索质。

3、大学生修身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

查看全文

廉洁修身教育读书心得体会3篇

(一)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早在两千多年前,齐国管仲就发出了这一千古警世名言。在管仲看来,廉洁乃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腐败,作为廉洁的对立面,千百年来始终如幽灵一般伴随着各朝各代的政权。我国着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先生曾说:中国的二十四史,其实就是一部贪污史。读罢《从政警戒》,我更深刻的体会到腐败犹如梦魇,纠缠着我们的某些领导干部,更腐蚀着我们党和国家的肌体。

自古以来,众多有识之士发出过这样的感叹:“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可见,领导者能否廉洁自律,直接关系着领导工作的成败;对于身居要职的领导者来说,更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刘青山和张子善一生在枪林弹雨中未被敌人的枪杆子征服,却在新中国成立后,放松了思想改造,蜕化变质,含泪批示处决。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吴世明,科研成果丰富,屡获大奖,面对诱惑却无法把握自己,也逃不过“贪”字。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孙信昌,曾为舟渔公司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在其“贪内助”的怂恿下,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河南省交通厅原庭长张昆桐、市委宣传部原部长梁骏、中国银行温州市分行原行长叶征,还有慕绥新、胡长清、成克杰等等都欲壑难填,大肆索贿受贿,结果成为人民的罪人。这些原本优秀的领导干部之所以沦为阶下囚,根源之一在于他们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淡忘了艰苦奋斗的作风,造成自身思想道德防线的失守,使得“腐败”有机可乘。

反腐难,倡廉更难。如何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作为一名党员,如何在本职工作中廉洁从政,关键在于:

一、要加强学习,提倡自律。刘禹锡的一句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代表党员廉洁自律的决心,只有坚定了这个决心,才能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律”是一种自我约束,要求时刻以道德、国法、党纪、党规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根本上增强政治免疫力,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袭,经得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浪潮的考验。不要等上了被告席,悔恨的说:“我们一定要管住自己的脑,见钱不贪;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吃;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决不能拿”才明白自律的重要性。有鉴于此,当举国上下都在同一切贪污腐败现象作斗争的今天,我们应该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协力创造一个风清、民乐、国泰的和平世界。

二、要崇尚道德教育。崇尚德治,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优良传统。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以行政手段引导民众,以刑罚来整顿、约束民众,虽然可以使民众暂时免于犯罪,但却无法使他们树立以犯罪为耻的观念。如果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仪来规范民众,民众就会树立以犯罪为耻的观念,自觉端正自己的行为。孔子“为政以德”的理念,确立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德治”传统。我们党也历来重视道德的作用。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着作,全面阐述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新型道德观。60年代初期,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蔚然成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进一步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出“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理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纪初,同志科学总结古今中外国家兴亡废替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

查看全文

德育廉洁修身分析论文

1大学生开展廉洁修身教育的必要性探析

“廉洁修身”教育在以往的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和其他品德培养并重,但是“廉洁修身”思想对于现阶段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却意义重大,指导地位突出;因为大学生作为肩负着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未来和谐社会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以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在高校开设专门的廉洁修身课程,对青年中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大学生群体进行重点的廉洁修身教育,是现阶段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时代要求。而广东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开设《廉洁修身》课程,使廉洁教育进校园的活动,无疑是廉政文化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在新时代新经济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必要的先行尝试,是时展的要求。

大学生有知识、有热情,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成熟,让其产生矛盾心理,一方面,在教育的正面引导下对社会上种种不良诱惑和现象表示不满;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又往往不能经受考验和抵御诱惑。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经济意识明显增强,理想观念趋于现实化,追求实惠,择业取向更偏重于个人的经济利益;在面对不良诱导和阴暗面时缺乏抵抗力和免疫力,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因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不自知。而同时高校本身在校大学生的考试作弊、“贿选”、逾期还贷等违法违纪事件的不断出现,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映衬出大学德育工作特别是廉洁教育的缺失,其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在学生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廉洁修身教育,奠定其坚实的廉洁修身基础,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勤劳节俭、廉洁奉公的思想观点,对其一生都会有深远的影响。学校以人为本,因而有责任加强对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教育,积极探索廉洁修身教育的有效途径。

2大学生廉洁修身教育的途径探索

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教育可以结合大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在新生入学时就开展正面教育和心理疏导,在大学整个阶段采用全面渗透、环境育人等方法来进行巩固,在课堂和社会教育两种方式中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资源结合社会弘扬主旋律的教育,积极探索开展廉洁教育的新途径,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1以课堂教育为主,学生自我修身为辅学习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我国古代廉政思想等是课堂廉洁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在思政理论课以及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廉洁修身意识并言传身教,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以将廉洁修身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品德培养、社会反腐倡廉事件分析等增强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意识。同时在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下采取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强调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修身”,并进而通过“修身”来“齐家、治国、平天下”,使其潜心道德修养,恪守道德规范,将“修身”作为立身处世之根本。另外,开设专门的廉洁修身课程也是深化课堂廉洁教育的可行方式,如广东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开设的《廉洁修身》课程,既从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的角度等维度进行崇尚民族气节,弘扬民族精神的廉洁修身教育,也从侧面向大学生讲授中国传统腐败现象给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破坏,再结合现代的《罪案鉴戒》等反腐倡廉视频资料,可以给课堂廉洁教育带来明显效果

查看全文

德育廉洁修身分析论文

1大学生开展廉洁修身教育的必要性探析

“廉洁修身”教育在以往的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和其他品德培养并重,但是“廉洁修身”思想对于现阶段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却意义重大,指导地位突出;因为大学生作为肩负着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未来和谐社会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以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在高校开设专门的廉洁修身课程,对青年中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大学生群体进行重点的廉洁修身教育,是现阶段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时代要求。而广东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开设《廉洁修身》课程,使廉洁教育进校园的活动,无疑是廉政文化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在新时代新经济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必要的先行尝试,是时展的要求。

大学生有知识、有热情,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成熟,让其产生矛盾心理,一方面,在教育的正面引导下对社会上种种不良诱惑和现象表示不满;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又往往不能经受考验和抵御诱惑。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经济意识明显增强,理想观念趋于现实化,追求实惠,择业取向更偏重于个人的经济利益;在面对不良诱导和阴暗面时缺乏抵抗力和免疫力,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因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不自知。而同时高校本身在校大学生的考试作弊、“贿选”、逾期还贷等违法违纪事件的不断出现,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映衬出大学德育工作特别是廉洁教育的缺失,其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在学生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廉洁修身教育,奠定其坚实的廉洁修身基础,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勤劳节俭、廉洁奉公的思想观点,对其一生都会有深远的影响。学校以人为本,因而有责任加强对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教育,积极探索廉洁修身教育的有效途径。

2大学生廉洁修身教育的途径探索

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教育可以结合大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在新生入学时就开展正面教育和心理疏导,在大学整个阶段采用全面渗透、环境育人等方法来进行巩固,在课堂和社会教育两种方式中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资源结合社会弘扬主旋律的教育,积极探索开展廉洁教育的新途径,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1以课堂教育为主,学生自我修身为辅学习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我国古代廉政思想等是课堂廉洁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在思政理论课以及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廉洁修身意识并言传身教,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以将廉洁修身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品德培养、社会反腐倡廉事件分析等增强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意识。同时在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下采取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强调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修身”,并进而通过“修身”来“齐家、治国、平天下”,使其潜心道德修养,恪守道德规范,将“修身”作为立身处世之根本。另外,开设专门的廉洁修身课程也是深化课堂廉洁教育的可行方式,如广东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开设的《廉洁修身》课程,既从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的角度等维度进行崇尚民族气节,弘扬民族精神的廉洁修身教育,也从侧面向大学生讲授中国传统腐败现象给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破坏,再结合现代的《罪案鉴戒》等反腐倡廉视频资料,可以给课堂廉洁教育带来明显效果。

查看全文

大学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廉政文化建设与修身教育相结合

廉政文化在宏观的政治学领域中,可以被理解为政治文化的一部分,与法治、公平、监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从大学校园中的廉政文化的微观角度来看,廉政文化在师生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议程中,应该被界定为“廉洁修身”更为科学,更为可行。过于专业的政治话语体系的说教,距离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较为久远,形成不了真正的影响与震撼,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兴趣缺乏,心理抵触,因此廉政文化需要与校园文化、与课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春风化雨的形式,实施“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滋养与涵化。正如儒家经典培育出众多的廉臣志士,才会有流传后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会有刚正不阿的包拯,两袖清风的海瑞。在以经典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的理念上,中西方的教育理念殊途同归。中国传统教育中蒙学部分,就包含《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通俗易懂的文字,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说,在对幼童识字教育的过程中,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如《声韵启蒙》中就有“兴对废,附对攀,露草对霜菅,歌廉对借寇,习孔对希颜。”其中的“歌廉”是指汉代著名的官吏廉范,他曾任蜀郡太守,引导百姓耕作务农,周济穷困,深受百姓爱戴,百姓编成歌说:“廉叔度,来何墓?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而其中的“借寇”则是指汉朝官吏寇恂,所在任所,清正廉洁,政绩显赫,深为百姓爱戴。光武帝所经之处,百姓们纷纷遮道请求,说:“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这是中国蒙学教育中以经典故事传播的方式,来实现儒家文化价值的传承。不仅传播经典历史故事,而且对于经典著作和经典文章,中国传统教育过程中,也会将这些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为士子的成长提供丰富的养分,从修身养性,到道德规范,到社会规范,严谨地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安邦平天下的价值体系。龙应台在回忆她父亲对他们的传统教育中,要求他们背诵李密的《陈情表》和诸葛亮的《出师表》,“长大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背诵《陈情表》,他其实是在教我们对人心存仁爱;背诵《出师表》,他其实是在教我们对社会心存责任”。美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理念,以“人文经典”为主要内容,意在奠定美国的文化基础,造就实现文化认同的“大熔炉”,使所有学生都能分享共同的知识和文化背景,建立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桥梁。“在‘人文经典’方面,则从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读到近代的牛顿、马克思。‘当代文明’侧重西方文明的历史变革,‘人文经典’则重在研读经典著作的永恒价值。变革与永恒融合为学,‘经’与‘史’相互渗透;史侧重于文明的兴衰浮沉,而经则重在汲取‘传统形成的智慧’。面向美国精英的通识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意识形态建设和传播机制——无论各大学表面差异有多大,但其通识教育课程均以西方文明经典阅读为核心,这一原则不可动摇。一代又一代美国精英因此培育出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这种人文经典的教育思想,中西方的汇流,说明了在教育过程中,修身教育与价值教育决定了教育的基础与导向,中国要培养浩然正气的君子,西方则是强调担当优雅的绅士。因此,廉政文化进校园要与大学生的修身教育紧密结合,通过人文经典的传授实现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二、廉政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相结合

廉政文化建设,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必修课之一,但在大学校园中,除了修身立德教育可以让学生们意识到廉洁的重要性以外,廉政行为往往无从说起。这就需要扩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识,廉政文化对于公民来说,最主要的是公民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因此,大学生的廉政教育就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比如大学入学教育中,应该突出行为规范教育与校规校纪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在学校运行过程中,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体成员,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清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比如,学生会的选举与换届,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制定相关规则,并按照制定的规则严格履行相关程序,充分发挥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与监督积极性。通过学生会自主管理,培育大学生的组织意识与协调管理能力。同时,学校的重大事件,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并发挥其重要的议事作用,小到宿舍的管理,大到学校的建设。如北京大学校方商议建设“燕京学堂”,以吸引外来留学生,由于地理位置选择在北大校园人文荟萃的地方,在校方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广大师生代表明确提出了反对,校方于是更改了该项目的实施,维护了北大校园的人文与历史环境。可见,大学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能力的培养,廉政文化建设需与学生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减少灌输式的教育,增加主体参与式的教育。

三、廉政文化建设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高校中,也一直强调“环境育人”。这也是英美大学十分重视校园规划与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与环境相互映衬的人文故事,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正能量的引导与示范作用。大学校园的建设不仅要美化,绿树丛生,适合读书思考,比如北大的未名湖与博雅塔,清华大学的荷塘月色,广西民族大学的相思湖,都在青年学子的成长过程中幻化为一种文化印记,还要具备浓郁的人文气息。四川大学新校区的设计过程中,就把四川大学的校史与发展历程融入到雕塑之中,让大学生们意识到一种厚重感与穿越感,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求学求知成长成才,成为一种历史使命感。因此,廉政文化建设需要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对于四川的高校来说,诸葛亮就是极为典范的廉政文化符号,他既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文学家,对四川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奠定了关键性的历史作用。陈寿在《三国志》中写道,“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这说明,诸葛亮在履行依法治国,公平公正的过程中,是从自己做起的,主动公开自己的私人财产,到了他逝世,正如他所说的财产情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果能够将诸葛亮的雕像与事迹置入校园的环境建设中,师生们不仅能够了解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还能更深层次地认识到诸葛亮的廉洁公正,坦荡无私。

查看全文

优秀家训文化对青少年家庭教育影响

摘要:家训是中国古代父母教育子女的基本形式,通过研究《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传统家训典范,可以为当前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就优秀家训文化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传统家训文化;青少年;家庭教育

家训是指历代父母为子女教育所写的戒律,如家庭戒律、家规、家书等。它是古人向后代传播自我修养和自律原则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古代父母教育子女的最基本形式。我们知道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们不仅在中国传统教育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而且形成了《颜氏家训》《温公家范》《朱子家训》《弟子规》等经典家庭教育的“典范”。这些传统的家庭教育文化,是古代家庭教育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梳理它们,有助于我们厘清传统家庭教育对当代家庭教育的有益影响,让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在当代青少年家庭教育中闪烁智慧之光。

一、优秀家训文化对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的影响

1.强调修养身心,走好人生“第一步”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受到传统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影响,尤其注重对子女的修身教育。所谓修身,即修养身心、学会做人、塑造良好的品格。在很多传统家训典籍中,都将修身放在重要位置,将其作为走好人生路的第一步,并从立志、读书等方面对修身的内容进行具体阐述。立志乃修身之基,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中国传统家训中,关于立志的表述众多。曾国藩认为人人都可立志、人人都要立志,“虽懦夫亦有立志”,并强调要从立志做起,效仿贤良,塑造自己的品格和气质。王阳明在《示弟立志说》中,指出“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如何实现自己所立之志向呢?读书是一条“捷径”。王阳明认为,通过读书和学习来获得自己的良知,并按照良知行事,就是圣人或君子,“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曾国藩也强调读书,他说:“读书: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二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读书是实现自己仕途和志向的途径,读书要做到“博”与“专”。读书不应该有功利性,读书并非一定要求仕,读书最重要的是可以从知识中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和品格。在《颜氏家训》“勉学篇”就明确指出:“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朱子家训》也说:“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在当前青少年家庭教育中,也应该将青少年修身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以修身立基,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打好基础。

查看全文

蔡元培思想对于的思想政治的影响论文

[摘要]蔡元培的社会道德思想逻辑严谨,自成体系,公义、公德、公礼作为主要内容,以自由、平等、亲爱为核心精神,并以社会有机体论和天赋人权说为其理论基础,以对国民性的反思与改造为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近代思想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蔡元培;社会道德;《(订正)中学修身教科书》

蔡元培是近代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与教育家,他的革命活动和教育贡献一直备受关注和高度评价。而实际上,他在近代修身、伦理教科书的编译领域也有出色的成就,但却长期被学界忽视。他曾于1902年下半年至1903年6月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卸职后与商务印书馆在教科书编辑上又有长期的合作,他所编辑和翻译的修身、伦理类教科书有:《中学修身教科书》(1907—1908年版),《伦理学原理》((德)泡尔生著,蔡元培编译,1909年版),《(订正)中学修身教科书》(1912年版,据《中学修身教科书》修订),《中国伦理学史》(1927年版),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些书集中反映了他的伦理道德思想,这里仅以可查的《(订正)中学修身教科书》为例,专论其社会道德思想。

一、公义、公德、公礼是其主要内容

在该书中,蔡元培将其社会道德思想概括为公义、公德和公礼三大方面。公义是蔡元培社会道德思想体系的重点内容,他用了较多的笔墨来论述。他认为公义是“不侵他人权利”,“人与人互不相侵,而公义立矣”,即认为公义是对所有人的普遍要求,非个别要求。这与我国传统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思想极为相合。而权利为何?他指出,“吾人之权利,莫重于生命、财产、名誉”。即三者是人权中最重要的三个,且其重要性依序递减,三者的得失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求人们尊重人权,不侵害他人人权。如何做呢?首先,要敬畏生命,不伤害他人的生命。他认为,“盖一人之权利,即以其一人利害之关系为范围,过此以往,则制裁之任在于国家矣”,“刑罚之权,属于国家,而非私人之所得与”,即只有国家有刑罚之权,而个人没有伤害他人生命的权力。因此他主张,人际之间发生冲突或个人乃至国家权利受到侵犯时,应秉持“法治”精神,先去寻求法律的调解和保护,而不应选择决斗、复仇等野蛮方式。同时,他又肯定了正当防卫的合法性,认为人们虽然没有侵害他人的权利,但有自我保护的权利。其次,不侵害他人的财产。他认为,财产是人们辛勤劳动所得,是人们生存与生活的物质基础,“财产之可重,次于生命,而盗窃之罪,次于杀伤”,因此,对于他人的财产权,决不可侵害。具体而言:不能盗窃、诱骗和欺诈;借贷他人财产,要按期偿还,并偿付利息;替人保管财物者,应当妥善保管,使其完好无损;贸易时,应讲信用,遵守商业道德;被借者和保管者在索取报酬时,但应以市价为准,不可无限索取。最后,要不损害他人的名誉。他认为,名誉是人的“无形财产”,“第二性命”。可保之生前,传之身后,裨益子孙,人们爱护之“或过于生命”。因此,对待他人之名誉,不仅不能损害,还要加以保护。具体而言就是,不能谗诬、诽谤,要替人隐恶、隐私,“成人之美而救其过”,评人论事,应“平心以判之”。但又强调,替人隐私和隐恶也要有限度,不能与社会利益相冲突。

公德是其社会道德思想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守“公义”。只能不侵害他人权利,却不能裨益他人,因此。守“公义”之外,还要行“公德”,他将之称为博爱与公益,即爱护同类和做对公众有益之事。首先。以博爱之心爱护同类。他指出,博爱之必要不仅在于人类有“同类相恤之天性”,有“不忍”之心,还在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弱势群体历代皆有,无法避免。他接着指出了行善助人的原则,其一要目的纯正,应为爱而善,不可为名利而善;其二要遵循由近及远的顺序,由爱家人开始,再到爱国人与整个人类;其三要图永久之利,不可养成受者的依赖心。其次,开世务,兴公益。他认为,行善助人只对少数人有益,而公益则对人人有益,因此,行善助人之外,还要开世务、兴公益。他主张人们走出家庭,举办各种正当职业,以各尽其职裨益社会,或兴办修河渠、缮堤防、筑港埠、开道路、拓荒芜、设医院、建学校、设图书馆、建育婴堂与养老院等公益事业。最后,爱护公共财产。

查看全文

小议关于蔡元培的社会道德思想

摘要蔡元培的社会道德思想逻辑严谨,自成体系,公义、公德、公礼作为主要内容,以自由、平等、亲爱为核心精神,并以社会有机体论和天赋人权说为其理论基础,以对国民性的反思与改造为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近代思想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蔡元培;社会道德;《(订正)中学修身教科书》

蔡元培是近代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与教育家,他的革命活动和教育贡献一直备受关注和高度评价。而实际上,他在近代修身、伦理教科书的编译领域也有出色的成就,但却长期被学界忽视。他曾于1902年下半年至1903年6月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卸职后与商务印书馆在教科书编辑上又有长期的合作,他所编辑和翻译的修身、伦理类教科书有:《中学修身教科书》(1907—1908年版),《伦理学原理》((德)泡尔生著,蔡元培编译,1909年版),《(订正)中学修身教科书》(1912年版,据《中学修身教科书》修订),《中国伦理学史》(1927年版),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些书集中反映了他的伦理道德思想,这里仅以可查的《(订正)中学修身教科书》为例,专论其社会道德思想。

一、公义、公德、公礼是其主要内容

在该书中,蔡元培将其社会道德思想概括为公义、公德和公礼三大方面。公义是蔡元培社会道德思想体系的重点内容,他用了较多的笔墨来论述。他认为公义是“不侵他人权利”,“人与人互不相侵,而公义立矣”,即认为公义是对所有人的普遍要求,非个别要求。这与我国传统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思想极为相合。而权利为何?他指出,“吾人之权利,莫重于生命、财产、名誉”。即三者是人权中最重要的三个,且其重要性依序递减,三者的得失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求人们尊重人权,不侵害他人人权。如何做呢?首先,要敬畏生命,不伤害他人的生命。他认为,“盖一人之权利,即以其一人利害之关系为范围,过此以往,则制裁之任在于国家矣”,“刑罚之权,属于国家,而非私人之所得与”,即只有国家有刑罚之权,而个人没有伤害他人生命的权力。因此他主张,人际之间发生冲突或个人乃至国家权利受到侵犯时,应秉持“法治”精神,先去寻求法律的调解和保护,而不应选择决斗、复仇等野蛮方式。同时,他又肯定了正当防卫的合法性,认为人们虽然没有侵害他人的权利,但有自我保护的权利。其次,不侵害他人的财产。他认为,财产是人们辛勤劳动所得,是人们生存与生活的物质基础,“财产之可重,次于生命,而盗窃之罪,次于杀伤”,因此,对于他人的财产权,决不可侵害。具体而言:不能盗窃、诱骗和欺诈;借贷他人财产,要按期偿还,并偿付利息;替人保管财物者,应当妥善保管,使其完好无损;贸易时,应讲信用,遵守商业道德;被借者和保管者在索取报酬时,但应以市价为准,不可无限索取。最后,要不损害他人的名誉。他认为,名誉是人的“无形财产”,“第二性命”。可保之生前,传之身后,裨益子孙,人们爱护之“或过于生命”。因此,对待他人之名誉,不仅不能损害,还要加以保护。具体而言就是,不能谗诬、诽谤,要替人隐恶、隐私,“成人之美而救其过”,评人论事,应“平心以判之”。但又强调,替人隐私和隐恶也要有限度,不能与社会利益相冲突。

公德是其社会道德思想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守“公义”。只能不侵害他人权利,却不能裨益他人,因此。守“公义”之外,还要行“公德”,他将之称为博爱与公益,即爱护同类和做对公众有益之事。首先。以博爱之心爱护同类。他指出,博爱之必要不仅在于人类有“同类相恤之天性”,有“不忍”之心,还在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弱势群体历代皆有,无法避免。他接着指出了行善助人的原则,其一要目的纯正,应为爱而善,不可为名利而善;其二要遵循由近及远的顺序,由爱家人开始,再到爱国人与整个人类;其三要图永久之利,不可养成受者的依赖心。其次,开世务,兴公益。他认为,行善助人只对少数人有益,而公益则对人人有益,因此,行善助人之外,还要开世务、兴公益。他主张人们走出家庭,举办各种正当职业,以各尽其职裨益社会,或兴办修河渠、缮堤防、筑港埠、开道路、拓荒芜、设医院、建学校、设图书馆、建育婴堂与养老院等公益事业。最后,爱护公共财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