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01:30: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修身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修身当先知荣辱

注重道德品质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修身,才能“治国平天下”。《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官宦黎民,修身是每天必做的功课。而修身当先知荣辱。修身只有建立在知荣辱的基础上,才能萌动、产生和发展。“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知荣辱是修身不可缺少的品格和条件。

趋荣避辱是最基本的人格需求。朱熹有言:“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羞耻心对人而言太重要了。人若一萌邪念,便生羞辱之心;一行恶事,就有愧惧之感,便会因此而停止邪念恶行。因此,趋荣避辱是保证人的思想行为不越道德底线的“防火墙”。实践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赢得社会和他人的褒誉,他会因此倍感荣耀而得到心灵上的满足,这是任何物质享受所无法取代的。若因行为过失招致社会和他人的贬斥,便会产生一种羞辱感和巨大心理压力,不得不矫正自己的行为。这种对荣的“趋”与对辱的“避”,是一种高尚的人格追求。

趋荣避辱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客观反映。“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任何个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趋荣避辱不仅关系个人的修身品行,而且关系国家命运和他人利益。在涉及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利害问题上,一个人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顾及社会和他人的态度,进而作出适合自己趋荣避辱的理性选择。“仁则荣,不仁则辱”。正是趋荣避辱的这种社会性,使人们的道德取向和行为不断得到调整,修身的方向不断明确。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荣辱观是不同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同志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界定了新时期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为我们知荣明耻指明了方向,是新时期公民修身向善的行动指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人们富裕起来了。但富裕并不意味着必然知荣明耻。当前社会上还存在荣耻颠倒的现象。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关心他人被视为“傻气古板”。损人利己、见利忘义、骄奢淫逸成了“潇洒时髦”。要改变这种荣耻颠倒的现象,关键是用“八荣八耻”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规范全体公民的道德修养。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是起而践行。一要健全机制,提供保障。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要建立评价机制,使有德者受到赞誉,无德者受到贬斥;建立奖惩机制,使荣者有所“得”,耻者有所“失”;建立监控机制,让人们对失德行为不耻为、不屑为,不愿为、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二是强化教育,固本强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向善从善,挽救人的过失。抓好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人心得治,伦理协调,扬荣抑耻就有了坚实的根基。三是领导干部示范引导。官德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风向标,引导和决定着民风。扬荣抑耻,关键在于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针对一些党员干部“吃喝冲在第一线,斗志退到贫困线,违纪越过警戒线”的情况,要大力弘扬革命气节。“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要守节,不要失节。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守住道德之“节”,不失做人之“节”。由此引导群众有所为有所不为,符合道德该做的,必须努力做好;违背道德不该做的,坚决不做。

查看全文

镇长修身理政体会

一、我对修身理政的理解

“修身”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乃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不断努力,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理政”,就是要保持头脑清醒,理出工作思路,管理好自己的政务,从而认真搞好各项工作。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大国,她不仅有着让世人称赞的“四大发明”,更是有着灿烂厚重的人文精神。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荀子曰:“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则景正。”由此可见,中国修统治国之道从来都是把“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历代统治者皆要求“为政者”必须加强修养,锻炼人格,完善素质。我们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更应该把“修身以立人,修身以利国”作为自己穷尽一生都要学习和践行的“必修课”。

二、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修身”。

我们应该从思想、品德、学识、作风、气质、意志、胸怀、能力等方面加强自身修养,具体讲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对待公与私

查看全文

修身理政体会

一、修身理政杂谈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四书五经》中四书之首《大学》中三纲八目。“诚意,正心,修身”是道德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政治实践。

2、人与人是不同的,德有高下,性有贤愚,何为圣人,何为智者,何为英雄,何为豪杰,知道了各类人等的确切定义,做人才能知道自己该做一个怎样的人,管人才能知道管的是些什么样的人。孔子把人分为五个层次: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

3、古人对道、德、仁、义、礼、智、信的定义。

4、封建社会修身理政方面的典型。

⑴三国诸葛亮是一位奇人,他洞察世事,偏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天下大势三足而立,魏、吴皆不可图,但他却要实现刘备匡扶汉室,继承汉统的遗愿,不辞劳苦,六出祁山,终于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呕血而亡。他靠忠信智流芳百世,关羽则靠义流芳百世。

查看全文

修身理政心得

在现阶段,就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修身就是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时刻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去严格要求自己,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努力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理好政就是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采取科学的领导方式和方法,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去管理政务,不断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修身与理政的内涵相当丰富,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就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领导干部来说,修身是理政的前提,理政是修身的目标,只有修好身,才能理好政,也只有全身心投入理政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从而汲取营养,自己的修养才能不断地提高,修身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怎样修好身?

1、古人的修身

中国人的修身历史,可以上溯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尧、舜、禹时间,那时称为禅让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有德者居之。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这个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那时候诸侯之间相互攻伐,矛盾突出。为缓和社会矛盾,规范人们的行为,许多思想家开始十分重视人们道路品质的培养,也就是所谓的修身。当然其标准也不尽相同,如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反对“暴政”,墨家强调“兼爱”、“非攻”,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西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统一、禁锢人的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占居统治地位,影响中国社会达两千多年之久。后人的修身标准实质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揉各家之长。我们平时所熟知的一些诗词名句都跟修身有关,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老百姓常说“金钱如粪土,脸面值千金”等等比比皆是。屈原、文天祥等成为古人修身的典范,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尊崇。

古人的修身有其糟粕,更有其精华,它逐步演化为一种勤劳勇敢、不屈不挠、一诺千金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使我们的民族心向统一,分久必合,生生不息。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应该从古人的修身实践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发展我们的修身理念和内容,不断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每个共产党员修身的标准。

2、共产党人如何修身?共产党人与历史上的任何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有着本质的区别,他继承和发扬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为“修身”注入了新的内涵。

查看全文

儒家的修身思想体制

儒家文化是强调“修身”的文化。儒家的“修身”思想底蕴相当深厚,内容十分丰富,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本文试就儒家的修身思想体系作一些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一、儒家修身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儒家修身思想作为一个完善的文化体系,是以人性理论为其立论依据和思想基础的。儒家关于人性的讨论历史久远,贯通古今,其人性理论集中在人性善恶、品级及二种人性等问题上。

1.性分善恶。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孟子在此基础上对人性的性质进行了厘定,在孟子看来,人性是善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人性善的本质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指出人应加强后天修养以使先天的善性得以扩充和发挥。荀子则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是恶的,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的命题。他说:“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先而丧之。用此观之,然而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同上)荀子虽然认为人性是恶的,但是“可化”。他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待礼义然后治。”(同上)“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荀子·儒效》)荀子根据性恶论,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来改变先天的恶性,“化性起伪”。

汉代扬雄从调和孟、荀人性善恶之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人之性也,善恶混”(《法言·修身》)的命题。扬雄认为人性之中兼具善恶两种品性,“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同上)扬雄根据善恶相混说,认为应加强后天的修养,以为善人。进入唐代以后,李翱继承和发展了其师韩愈的人性理论,提出了性善情恶的观点。他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苦、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复性书》)性是善的根源,情是恶的根源,性无不善,情有善有恶。人之所以有恶乃情所为,情迷乱了性。“情本邪也,妄也,”(同上)所以要“忘情”、“复性,”通过后天修养,恢复、扩充人的善性。

查看全文

修身立志做人

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某公司招聘一名职工,应聘者很多,最后一个其貌不扬的人被公司选中了。其他应聘者不服,就去问公司老板。老板说聘用他的原因是只有他带来了许多“介绍信”。

这“介绍信”可非同一般,请同学们仔细听来:他在门口蹭掉脚下的泥土,进办公室后随手关上门,说明他做事认真、仔细;他看到一位残疾老人,立即起身让座,表明他心地善良、体贴别人;应聘时他先脱掉帽子,回答问题干脆果断,说明他既懂礼貌又有魄力。这些不是很好的介绍信吗?把工作交给这样的人不是很放心吗?

同学们,一滴水蕴藏着大海的本质,一束光反映了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修养。文明习惯也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行为情操的重要表现。但贵就贵在文明习惯的养成,难就难在长期坚持。一个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造出优良的学习成绩。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探索时期,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此时没有抓好自身的道德素质建设,那我们纵然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让我们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拥有了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学府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国强盛,我有责任”体现出了一种大胸襟、大气魄、大境界,要想培养这种崇高的责任感,我们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首先应该树立“学府强盛,我有责任”的主人翁意识。如果我们连我们的学校都无法振兴,又何谈振兴国家?

在这里,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反思一下:你是如何对待手中的一张废纸、学校里每一面洁白的墙壁、每一条干净的走廊;你是如何看待每一次出操或活动的队伍纪律;你又是如何面对每一节课、每一次作业的呢?

播下一个行为,养成一个习惯;养成一个习惯,构建一种品格;文明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在与文明交谈,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管住我们的口,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花草。让我们充分利用一切机会,把文明习惯的养成抓细抓深,并长期坚持。我相信,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成一个宁静、有序、有着良好学习环境的平安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使我们的校容校貌和人文气质散发异彩。

查看全文

德育廉洁修身分析论文

1大学生开展廉洁修身教育的必要性探析

“廉洁修身”教育在以往的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和其他品德培养并重,但是“廉洁修身”思想对于现阶段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却意义重大,指导地位突出;因为大学生作为肩负着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未来和谐社会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以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在高校开设专门的廉洁修身课程,对青年中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大学生群体进行重点的廉洁修身教育,是现阶段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时代要求。而广东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开设《廉洁修身》课程,使廉洁教育进校园的活动,无疑是廉政文化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在新时代新经济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必要的先行尝试,是时展的要求。

大学生有知识、有热情,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成熟,让其产生矛盾心理,一方面,在教育的正面引导下对社会上种种不良诱惑和现象表示不满;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又往往不能经受考验和抵御诱惑。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经济意识明显增强,理想观念趋于现实化,追求实惠,择业取向更偏重于个人的经济利益;在面对不良诱导和阴暗面时缺乏抵抗力和免疫力,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因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不自知。而同时高校本身在校大学生的考试作弊、“贿选”、逾期还贷等违法违纪事件的不断出现,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映衬出大学德育工作特别是廉洁教育的缺失,其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在学生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廉洁修身教育,奠定其坚实的廉洁修身基础,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勤劳节俭、廉洁奉公的思想观点,对其一生都会有深远的影响。学校以人为本,因而有责任加强对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教育,积极探索廉洁修身教育的有效途径。

2大学生廉洁修身教育的途径探索

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教育可以结合大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在新生入学时就开展正面教育和心理疏导,在大学整个阶段采用全面渗透、环境育人等方法来进行巩固,在课堂和社会教育两种方式中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资源结合社会弘扬主旋律的教育,积极探索开展廉洁教育的新途径,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1以课堂教育为主,学生自我修身为辅学习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我国古代廉政思想等是课堂廉洁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在思政理论课以及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廉洁修身意识并言传身教,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以将廉洁修身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品德培养、社会反腐倡廉事件分析等增强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意识。同时在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下采取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强调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修身”,并进而通过“修身”来“齐家、治国、平天下”,使其潜心道德修养,恪守道德规范,将“修身”作为立身处世之根本。另外,开设专门的廉洁修身课程也是深化课堂廉洁教育的可行方式,如广东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开设的《廉洁修身》课程,既从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的角度等维度进行崇尚民族气节,弘扬民族精神的廉洁修身教育,也从侧面向大学生讲授中国传统腐败现象给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破坏,再结合现代的《罪案鉴戒》等反腐倡廉视频资料,可以给课堂廉洁教育带来明显效果。

查看全文

老子的修身分析论文

老子以丰富生动的形象思维,精辟而晓畅的诗文,来深入浅出的阐释出善为道者的心灵境界和人格品性。老子认为,善位道者,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他们幽微精妙,他们玄奥通达,他们渊深蕴藏,不是常人所能认知,所能想象的,因此,只能勉强的为他们形容,于是,老子运用他的超人智慧,记录下如珠妙语,从古代真人的言行举止,外在的气象、形象、性格、气质等等到其内心世界,心灵的深处,以至于心身合道。

为道的人,好似冬天涉渡河川,心中自是如临深渊,脚下自是欲进而迟疑,但虽犹豫,却不是不决,而是不冒失燥进,静以处之,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在实处。“若畏四邻”,犹然戒慎,不敢放肆其胆,时时反省自己。

他好似是宾客,容貌俨然,矜重庄敬,没有丝毫的放纵,没有片刻的懈怠,没有刹那的走神,志意若一,持道修身也该如此。他好似冰凌的溶解,溶于我道,其不合于道的冰凌,若在阳光的照射下,自然层层溶解消融。我们在自我修身的过程中,也应把心中的私利与妄见,以及由之而生的性格、习惯、情感、思维定势、人际关系等,像冰山一般,让其消融。他好似未经雕琢的原木那样纯真朴实,虚其心,讲俗心、私心、妄心化作道心、公心、正心了,其心敦普,超凡脱俗,归于自然的本性,朴素的品格。

他好似山谷的宽容,善于容纳溪流,无论清与浊,“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他好似流水的浑浊,绝不以道自炫,以功自居,绝不有门户偏见,立宗立派,神话自己,他只是混沌一团,“我余人之心也哉!”因此,他大道若愚,大清若浊,同时,为道者弃世俗的贪求,“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似水那样甘居恶地,愿为天下百姓受垢、受不详、正是若浊的表现。

老子用精炼而富于包蕴性的语言,然天下后来的人们自此道来知道为道者的道心、道性、道骨、道风、道镜,让“玄而又玄”的“众妙之门”为有志修身者而开。老子用豫兮、尤兮、俨兮、涣兮、敦兮、旷兮、浑兮、七个方面来形容为道者的状态,是他道性的自然体现,是善为道的正果,同时,也是衡量是否善于为道的标尺,修身的庙道和境界。

老子的修身之道“见素抱朴”,表现了他崇高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修身原则,他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取彼取次。”“敦兮若若其朴”“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道常无名,朴”“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一无名之朴”。在老子看来,有出自人类朴素天性的自然的道德,也有矫揉造作,被人利用的人为的道德。人性本是朴素的自然的,并不受也无须受任何道德观念的制约,甚至也不知道仁义理智等道德规范是什么,却又是最道德的。自然的道德要高于人为的道德,只有自然道德的失落,才有了人为提倡的道德。处于对人类纯真朴素的自然天性的挚爱,出于对恢复这种自然天性的执着,老子将朴作为一种美德,赋予了“朴”很高的价值。守持大道“无名之朴”,“不欲以静”,天下万物将自正、自均、自化、自富,我的心身自然康健长寿,我的潜能自然迸发成长;一小自处,绝不自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于道,永远立足于小,永不自是自见,永不自持自贵。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存心笃实,而不居于浮华。朴之所以可贵,在于他符合自然,体现了自然,向真朴的自然之性的复归,取舍之间,这是老子留给我们修身做人的智慧。

查看全文

修身理政心得体会

进行“修身理政”大讨论是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个有效载体,它对于提高党员干部整体素质,促进各项工作整,服务好人民群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修身理政”讨论活动十分重要而且必要。

一、什么叫修身理政

修身。一般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我们这里是指要修具有先进性的共产党员之身,就是要使每名共产党员信念坚定、宗旨明确、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作用模范,真正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践行者。

理政。一般是指管理政务的活动。我们这里是指要使党员懂得如何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理出取得的成绩,理出工作上的差距,理出改进的措施,理出发展的思路,理出努力的目标,真正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修身理政。一般是指通过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实现管理各种政务的活动。我们这里指的是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通过学习、实践,掌握各种知识,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在各项工作中,牢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克服各种困难,出色的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努力构建和谐富裕的小康社会。

二、修身和理政的关系

查看全文

党员修身理政素质分析

修身,是加强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理政是借助于人民赋予的权力管理国家事务活动,是执政党的立足之本。要搞好修身理政归根到底是一个素质问题,每位党员都应具备“四心四意识”基本素质。

对家庭要关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论领导干部、共产党员,还是普通公民,都是有血有肉的社会自然人。“家和万事兴”,每一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夫妻恩爱、老乐少康、温馨和睦、幸福美满的家庭,都应该对家庭有感情、有亲情、有责任心。现实社会爱妻怜子也成为大多数人的普遍行为,而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遗弃老人也不乏其人。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间有“二十四孝”传说,我们身边有十几年如一日侍奉婶母的“尊老爱幼标兵”王清合好的典型。试想和一个连生育养育之情都不顾及的人交往打交道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朋友?在有的地方尊老敬老也纳入干部考核范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由这句话我们可以联想引申,连一个家庭搞的一团糟的人理政能理出什么样子来?

对社会要有爱心。建立和谐社会,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和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描绘出了这种理想境界。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就要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珍惜生活,做到以诚待人,以爱示人,家与家和睦,人与自然和谐。我国开展的公民道德进万家,实施的下岗再就业,救助弱势群体,保护母亲河,建立生态防护林等活动就是建立和谐社会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我镇开展的评选“十佳农民标兵”活动,也是构建和谐白璧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每一个人都不要在坐而感叹世风日下人与人缺少人情了,长江要变成第二条黄河了,沙尘暴又要来了,而要从自身做起,以节约每一滴水,捐助每一分钱的点滴小事做起,人人参与,以爱的奉献来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对工作要有责任心。三讲教育、“*”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保先教育这些党的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要体现到促进各项工作上来。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件件刻不容缓,每位党员干部虽然分工不同,但事无轻重巨细,党的事业,人民的要求,促使我们必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工作责任心,立足本职,岗位奉献。现在我们几乎每项工作都与上级相关部门签订有目标责任书,有的还实行目标责任追究制,应该对照目标时刻算时间、算任务帐,工作做不好凭良心对不起发给我们薪水的人民,凭党性愧对于组织的培养,人民的工作、党的工作“责任重于泰山”。

对党要忠心。从历史上看,忠君是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刘备是忠的化身,岳飞的精忠报国,这些思想都带有历史局限性,为“君”服务;而如今党的宗旨决定了为民服务,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党的性质和任务要求我们应带头贯彻执行《党章》规定的各项义务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个服从”,听从组织安排,维护党的团结,不做有损党的形象的言和行,为了党、人民的事业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做政治上靠得住的人。

宗旨意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纵观历朝历代兴衰更替可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是人民给予了我们权力,养育了我们,封建帝王就有“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民本思想,党的*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战略的思想,从减免农业税的惠农政策、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到总理替民工追讨工资,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时时处处都树立了良好的亲民、为民形象,也给我们做出了学习的榜样。做为人民公仆,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克服官僚主义作风,走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抛弃人民也将被人民、被历史所抛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