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01:05: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休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休假及请假暂行办法
**站休假及请假暂行办法
工作时间
1.**站实行每周工作5天,每天8小时工作制。
2.逢节假日、监测活动及其它重要公务活动期间,**站实行值班(包括通宵值班)制度。
法定假期
员工每年有权享有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期10天。如下:
职工带薪休假条例
第一条为了维护职工休息休假权利,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根据劳动法和公务员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
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第三条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第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苏州:叫停公务员强制休假
曾经规定按休假天数给补贴不休年假不能评先进公众担心引发社会不公———
核心提示
最近一年,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强制”公务员带薪休假制度。当地政府希望借此改善公务员的身体亚健康状况,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但是,公务员以外的许多社会群体却纷纷对这一制度提出质疑,认为公务员带薪休假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公。
本报讯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苏州强制公务员带薪休假制度,今年已被暂停实施。规定出台公务员“吃惊”
去年8月初,苏州市委、市政府下发了一份名为《市委市政府关于安排机关干部年休假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红头文件。
这个通知规定:按当年实际休假的天数,每天给予公务员一定数额的休假补贴;当年没有休假的不发补贴。不休年假的人没有资格参加年终先进的评选。
安监局请休假制度
第一条请休假制度的依据
根据浙人薪142号、浙委办57号文件规定,为了保证局机关工作人员以更加健康的身体和心情投入工作,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制订本局请休假制度。
第二条请休假条件的期限
(一)享受年休假待遇的条件:
凡参加工作时间满1年以上,均可享受年休假。
(二)年休假期限:
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
第一条为了维护职工休息休假权利,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根据劳动法和公务员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第三条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第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一)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
(二)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
单位人员带薪休假规定
第一条为了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实施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制度,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条例》第二条中所称“连续工作”的时间和第三条、第四条中所称“累计工作”的时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下简称工作人员)均按工作年限计算。
工作人员工作年限满1年、满10年、满20年后,从下月起享受相应的年休假天数。
第三条国家规定的探亲假、婚丧假、产假的假期,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第四条工作人员已享受当年的年休假,年内又出现《条例》第四条第(二)、(三)、(四)、(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不享受下一年的年休假。
第五条依法应享受寒暑假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未休寒暑假的,所在单位应当安排其休年休假;因工作需要休寒暑假天数少于年休假天数的,所在单位应当安排补足其年休假天数。
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思考
〔摘要〕休息休假权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是劳动权的必要补充,与劳动权密不可分。当前《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存在可操作性不强、处罚力度不够等状况。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一是要完善立法,增强可操作性;二是工会要在立法和决策参与过程中,把好源头关;三是要加大对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的监督及惩处力度;四是要加强法制宣传,提高用人单位权利保障意识、劳动者自身维权意识和劳动行政部门服务意识。
〔关键词〕劳动者;休息休假权;劳动法
休息休假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关乎劳动者的健康和尊严,无论是国际性公约还是国内立法都对其进行了规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惊人的进步,但是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特别是休息休假权的维护并没有同社会的发展成正比,劳动者的倦容已经形象地成为最具中国代表性的职场脸谱。劳动者休息休假权所遭受的侵害丝毫没有随着它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而减弱,反而越发严重起来。新形势下如何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已成为社会各方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的内涵及法律依据
休息休假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休息休假权是指劳动者在享受劳动权的过程中,拥有为了保护自己身体健康和提高劳动效率,根据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有关规定而享有的一系列休息权和休假权的总称。《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四条规定:“人人有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包括工作时间有合理限制和定期给薪休假的权利。”《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七条规定:“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受公正或良好的工作条件,特别要保证:……休息、闲暇和工作时间的合理限制,定期给薪休假以及公共假日报酬。”上述国际性公约的相关规定表明休息权具有普遍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颁布法令,对休息休假作出规定。1954年《宪法》以及现行《宪法》都规定: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逐步改善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物质条件,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从根本大法上保障了劳动者的休息权。依据这一规定,我国《劳动法》建立了保证劳动者该项基本权利实现的具体法律制度。《劳动法》通过严格控制加班和延长劳动时间的法律规定,保证劳动者休息权的切实实现,同时还规定劳动者享有工作日内的间歇时间、两个工作日之间的必要的休息时间、周末休假日、法定节假日、职工探亲假、年休假、病假、婚丧假、产假和女职工劳动保护等休息休假时间。从我国《宪法》的相关规定中可以看出,休息权规范条款所处位置位于《宪法》第四十二条关于劳动权的规定之后,故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是和劳动者的劳动权密切相关的,休息休假权是劳动权的必要补充,与劳动权密不可分。特别是在我国生产力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更需要强制执行法定工时,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禁止任意加班加点、延长工作时间和不科学倒班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使劳动者有时间参与家庭生活、文化生活、体育活动和社交活动。我国《宪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因此,休息休假权的主体是劳动者。休息权,主要针对每日工作时间而言。目前,世界各国对休息权的保障普遍实行的是每天八小时工作制,八小时以外的时间是劳动者自由支配的时间,属于劳动者自由支配的权利范围。根据多年的实践和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状况,按照《劳动法》和《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休假权,主要是指劳动者连续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享有的用整天时间放松身心的权利。对休假权的保障,各国普遍实行的是每周有两天休息日,即双休日。除了双休日外,我国还规定了一些休假日。比如,我国劳动者享有的休假日包括: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法定节假日等等。
二、侵害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的现象
职工带薪年休假办法
第一条为了维护职工休息休假权利,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根据劳动
法和公务员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
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第三条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
第一条为了维护职工休息休假权利,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根据劳动法和公务员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第三条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第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一)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
带薪年休假实施制度
第一条为了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实施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制度,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条例》第二条中所称“连续工作”的时间和第三条、第四条中所称“累计工作”的时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下简称工作人员)均按工作年限计算。
工作人员工作年限满1年、满10年、满20年后,从下月起享受相应的年休假天数。
第三条国家规定的探亲假、婚丧假、产假的假期,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第四条工作人员已享受当年的年休假,年内又出现《条例》第四条第(二)、(三)、(四)、(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不享受下一年的年休假。
第五条依法应享受寒暑假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未休寒暑假的,所在单位应当安排其休年休假;因工作需要休寒暑假天数少于年休假天数的,所在单位应当安排补足其年休假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