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方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00:40: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修复方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牙列缺损的修复方法诠释
摘要:牙列缺损修复是对一种常见的口腔缺损畸形进行修复的手术。牙列缺损是指牙列中个别或部分牙缺失,牙列缺损修复要根据造成的原因来进行手术。牙列缺损造成的原因有外伤、龋齿、牙周病、颌骨肿瘤手术后或发育障碍等。牙列缺损可表现为前牙缺失、后牙缺失。前牙缺失对美观及发音影响较大,尤其在多个前牙缺失时,由于牙槽嵴萎缩,使唇、颊部组织失去支持而凹陷,面部邹纹增多,面容显得苍老,严重影响人的容貌美观,不仅给患者带来精神心理上的障碍,而且会影响患者语言及切割食物的功能。
关键词:牙修复调合即刻
(一)可摘局部义齿
可摘局部义齿是一种应用广泛,有效且通用性强的修复方法,它适用于几乎所有的牙列缺损情况,具有对基牙要求低,制作简单,价格低廉,修理方便等优点。可摘局部义齿主要由基托、人工牙、连接体和固位体组成,包括组织面,磨光面和牙合面三个面,各个面都有其制作要求。
1.牙合面的形态和口腔准备为了尽可能的避免修复后的牙列存在咬合失调,从而导致口一颌系统功能紊乱与不适,必须使局部义齿有良好的牙合面形态,这就需要:
(1)建立广泛接触的牙尖交错牙合,使修复后的牙列在正中咬合时双侧后牙有尽可能多的牙齿接触,这样不仅咀嚼效率会随着接触点数目的增加而提高,而且参与咬合的牙齿的牙周膜感受器增加后,有助于尽快达到神经肌肉功能的协调。
生物功能性义齿的修复方法透析
摘要:义齿生物功能修复系统(biofunctionalprostheticsystem,BPS),是由列支敦士登公国的义获嘉(Ivoclar-Vivdent)公司联合牙医专家共同开发的义齿修复系统。它遵循生物功能原则,义齿修复的诸过程——印模、颌位记录、蜡型试戴等,均由患者行施肌肉功能性运动取得。排牙则参照生物测量方法获得的数值,兼顾美观和功能进行排牙。
关键词:生物功能义齿修复
1.初印模根据牙槽嵴大小和形状选择合适的托盘,用藻酸盐印模材料取模。印模必须包含整个上颌结节及磨牙后垫全部。
2.正中记录——初步领位记录印模根据吞咽可引导下颌至肌力闭合道终点的原理,应用正中托盘(centrictray)记录正中咬合状态下的颌关系。正中托盘上下两面都放置印模材料,同时取上下颌印模,在正中颌位时取得的上下颌关系印模,称正中记录印模或初步颌位记录印模。将上下颌初模型固定于正中记录印模内,可初步确定颌位关系。故正中托盘也称牙合确定托盘(occlusallocalizingtray)。
3.功能性印模。颌位记录功能性印模和颌位记录两项操作均通过同一牙合托在一次就诊时完成。由于初步颌位记录已经获得患者的个体上下颌关系并已用牙合架固定,此时制作的牙合托精确性大大提高,有时甚至不需费时调整。
4.工作模上牙合架在BPS中,工作模上牙合架,可以患者的个体参数为准,由面弓转移的方法进行;也可根据正常人的平均值为参数做模型牙合架定位。
文物保护修复档案问题解决措施
提要:文物保护修复档案是文物修复部门在文物保护修复活动中形成的文字资料。加强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管理,完善文物保护修复挡案的制度,是文物保护修复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概述了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建立的文物保护修复挡案体系,详细介绍了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主要内容,为建立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科学化和正规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
一、建立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重要意义
文物由于年代久远,受到自然与人为等多种因素的破坏,需要对其进行保护修复。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不仅保留了文物的基本信息,而且以文字、图表、影像等多种形式记录了文物保护修复的具体过程。文物保护修复档案有助于了解文物的本来面貌,了解曾经的修复细节,便于开展新的修复,是提供科学修复的重要依据。同时,文物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体现了先进的绘画、镶嵌、漆器等工艺,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建立完整的文物保护修复档案,X才研究文物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故宫博物院拥有种类繁多的文物,文保科技部作为修复文物的主要部门,每年修复上百件文物,也产生了众多的文物保护修复档案。本文阐述了文保科技部建立的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体系,这些档案资料的撰写与管理是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需要,也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途径。
二、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内容
随着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的不断出台,竹木漆器、丝织品、金属等文物的修复档案记录规范也制定实施。根据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的要求,结合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的流程,文保科技部探索出一套由修复任务点交单、修复方案、修复日志、修后总结、文物修后提取单构成的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体系。
重件码头加固修复设计关键技术探索
摘要:通过对某重件码头桅杆吊倾覆后受损情况的检测分析,提出了桅杆吊臂架下铰点基座和钢横撑结构段修复的新方法,同时新增防后倾装置,不仅保证了码头结构的安全性,而且节约了工期和修复成本,为类似维修加固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重件码头;桅杆吊基座;钢横撑结构段;加固设计
随着码头装卸货种的大型化、重型化发展,使用固定桅杆式起重机(也称为桅杆吊)进行作业的码头越来越多。固定桅杆式起重机具有制作简单、装拆方便,起重量较大(可达100t以上)等优点,一般用于港口码头木材或钢材的装卸作业,特别是吊装大型构件时,这类起重设备更显它的优越性。但固定桅杆式起重机也有其明显缺点:起重半径小、移动困难,需拉设较多的缆风绳,一旦发生事故,将会对码头结构造成严重损伤,且修复难度较大。武汉阳逻某码头为重件码头,码头上布置1台350t-33m固定桅杆式起重机。该码头固定桅杆式起重机向岸侧倾覆,码头结构受损严重。本文通过对码头受损区域加固修复设计中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为类似工程问题提供参考。
1原码头概况
武汉阳逻某码头为1个5000t级重件泊位,主要功能为出口重件,码头上布置1台350t-33m固定桅杆式起重机。该码头结构型式为高桩墩台结构,江侧布置桅杆吊前墩台(江侧墩台),通过42m长的钢横撑结构段与桅杆吊后墩台(岸侧墩台)连接。江侧墩台尺寸为35.0m×23.7m,岸侧墩台尺寸为16.0m×12.0m。桅杆吊江侧墩台的排架间距5.0m,每排设置6根Φ1000δ16预制芯柱嵌岩钢管桩,岸侧墩台尺度为16.0m×12.0m,墩台基础布置9根Φ1200钻孔灌注桩。前墩台与后墩台通过2根Φ1000×16的水平钢横撑连接,钢横撑下部设置三榀排架,排架间距10.5m,每榀排架设置两根Φ1000钻孔灌注桩。原码头结构平面和码头结构剖面如图1和图2所示。
2码头受损检测主要结论
汽车锐棱偏移修复技术研究
摘要:车身锐棱通过拉延模具冲压形成,如果车身锐棱发生偏移,则会影响汽车美观。修复锐棱偏移就需要对拉延模具进行整体降铣和研配,而目前锐棱修复方法存在周期长和成本高的问题。本文利用逆向工程技术精确检测对比偏差与局部手工研修棱线一侧平面高度的方法,解决后盖外板与侧围外板棱线不对齐的问题。实践证明,此修复方法可快速、精确修复偏移的锐棱,并能降低研配周期和降铣成本。
关键词:ATOS扫描;逆向工程;棱线偏移;手工修复
1问题描述
车身锐棱设计能增强整车立体感、运动感;随着汽车外覆盖件锐棱的普遍应用,棱线的维护和修复等问题也越来越多,传统的锐棱修复方式(如复制、整体降铣等)费用高,周期长,在零件批量生产阶段基本不可行。本文以某车型后盖与侧围尾灯处棱线不对齐的问题为例,如图1。利用先进的逆向工程技术检测对比偏差,结合模修师手工模具维修棱线的方法解决棱线偏移。
2基于ATOS逆向工程技术理论分析
ATOS扫描仪是以光学坐标测量技术为基础的逆向工程技术,此设备可以针对复杂曲面实现非接触式的精确逆向建模以及测量。本案例中通过ATOS扫描车身棱线得到的数据分析发现,后盖下角棱线处在最后工序翻边成形后存在回弹,回弹量在0.8mm左右,是导致成品冲压件棱线位置产生偏差的原因。工程师对后盖零件进行了测量和ATOS扫描分析,通过扫描的点云数据与理论数模对比,发现产品形面与拉延件形面有偏差,左右呈对称趋势,偏差量为0.8~1.1mm。确定出现棱线无法对齐的原因为后盖外板回弹导致产品面偏移,带动棱线导致位置偏差,如图2。若根据产品面直接做回弹补偿,将面临产生缺陷的极大风险,且可能引起其他的匹配问题,因此,创造性的构思采用局部棱线偏移方法,在不改变当前产品状态的情况下,对棱线位置度进行局部调整。首先,利用产品造型面的曲面特点,借助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将棱线下交叉面降低,降低后的新面与上面后产生新交叉棱线,在目视位置将有明显上移效果,通过模拟计算和校核后确认,将棱线下平面降低0.4mm,可以得到棱线顶点上移1.0mm的效果(如图3、4)。
土壤污染防治及修复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我国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治理难度比较大,其中土壤污染防治和修护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多种不同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对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视力度。基于土壤污染隐蔽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必须制定合理土壤污染治理措施,为地区农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结合土壤污染的具体情况正确的选择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切实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全面分析土壤的总体情况,改善土壤污染现状,达到良好的土壤污染控制效率。
关键词: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研究
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应该从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并且全面勘察和了解周边生态环境的特点,从而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同时,土地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该建立精细化管理工作模式,以精细化管理的模式对土壤污染进行管理,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高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速度。
1土壤污染的概述
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工作开展前技术人员应该对土壤污染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从而制定合理的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污染物质得不到合理的处理,人们的胡乱排放导致污染物质渗透到土壤中,使得土壤遭受严重的污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理化性质的改变,土壤污染的程度会增加,并且土壤的质量会下降,直接影响土地的生产力。随着人们对土壤生态环境研究力度的增加,更多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方法被利用,使得土壤的整体情况得到改善,这对植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帮助。土壤污染物大部分是通过土壤植物和土壤进行结合的,这种情况下土壤本身的性质会发生较大的转变,导致植物功能的协调性下降。例如,土壤出现重金属污染后,重金属污染一旦出现超标的问题就会长期留在土壤中,仅仅依靠土壤自身的修复无法将土壤中的重金属降解。植物生长的过程中部分重金属就会被植物吸收,停留在植物内部,如果人们食用了含有重金属的植物,重金属就会停留在人体内,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污染物质进入土壤的主要方式是灌溉污染,水资源灌溉的过程中土壤污染的程度比较大,如果废气等得不到合理的处理也会增加土壤的污染程度。例如,酸雨等有害化学物质进入土壤后就会导致土壤受到严重的影响。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没有控制好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同样会导致土壤受到严重的污染。有些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比较慢,再加上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视能力较低,直接阻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2土壤污染机理
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在文物保护的应用
摘要:在信息技术应用逐渐广泛的今天,文物保护也需要求新求变。而应用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可以在文物保护中还原清晰图像及内容,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存留与传承。文章针对数字图像修复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在文物保护中应用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文物保护水平,还原真实历史,为传承我国优秀文化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数字图像修复;文物保护;应用
作为人类活动与文化的重要产物,文物对于文化传承、遗产留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技术有限,所以许多珍贵文物不仅难以有效保存,还会因为相关人员操作不当,加快文物损坏速度。而在信息化时代,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下,数字图像修复技术进入文物保护领域中。利用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可以提高文物复原效果,对于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数字图像修复技术概述
作为利用计算机技术与数字技术,对以往数字图像进行信息数据修复的现代科学技术,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基于过去数字图像在处理、压缩过程中出现局部信息缺失的问题,对待修复物体进行专项修复。在获取图像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或数据信息传递影响,造成图像部分或全部区域出现质量退化问题。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将质量退化区域进行噪声去除,同时降低区域图像清晰度,利用滤波或参数等手段分析图像数据,构建相应集合模型,完成图像修复工作①。目前常用数字图像修复技术主要有基于变分PDE(Partial…Differential…Equation)图像修复技术,与基于快纹理合成图像补全技术。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应用逐渐广泛,应用趋势也从数字图像破损区域自动识别,向信息缺失自动处理与修复方向发展。在各类计算机软件逐渐普及的环境下,数字图像修复技术也逐渐以智能化、简易化为主要发展趋势。而文物保护工作有对图像处理的需求,所以在文物保护方面,数字图像修复技术能够得到更为精准的应用。
2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在文物保护应用中的意义
石油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探究
摘要:生物修复由于其成本低、操作简便、无二次污染的特点,已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中。本文阐述了生物强化、生物刺激、生物通风、生物堆肥法和生物反应器法几种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的修复原理、使用条件和研究现状,以及讨论了土壤性质对生物修复的影响,并对今后利用生物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物修复;土壤;石油烃污染;土壤性质
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石油消费量也随之增长。由于石油的用途广泛,需求量大,在石油开采、运输、储存和生产加工等过程中产生的事故性泄漏及含油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严重污染。由于石油烃污染物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低反应性和抗降解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石油烃污染物进入土壤后会堵塞土壤孔隙,降低土壤的通透性,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并且会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植物根系的呼吸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抑制植物的生长;在石油烃污染土壤生长的作物,最终会经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由于石油烃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害,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部分石油烃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会毒害水体中的生物,造成水生态失衡[1]。石油烃污染对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对石油烃污染进行治理的工作十分紧迫。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修复法、化学修复法和生物修复法。其中物理修复法成本较高,容易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化学修复法是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修复方法,但其使用药剂容易对土壤中的生物造成影响,并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只适合在特定的条件下使用;生物修复法由于其成本低、无二次污染、操作简单的优点,能将污染物最终转化为无害的产物,可以同时运用于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是一种经济、绿色清洁、最具前景的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可以按修复地点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两大类。
1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是目前研究较多的生物修复技术,其主要是通过向污染土壤中投加外源微生物或者通过添加营养物质、通风为微生物创造适宜的降解条件,从而增强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按照修复原理可以将原位生物修复分为生物强化、生物刺激、生物通风三种方法。1.1生物强化。生物强化是通过添加外源微生物或基因工程微生物来降解石油烃污染物的修复方法。生物强化包括使用单一微生物或者多种微生物制成的复合菌剂,在大多数情况下,复合菌剂比单一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更加有效;这是因为相对于单一微生物,混合菌剂更容易形成一个降解体系。Rahman等人[2]研究单一微生物与混合菌剂对石油烃污染物的降解,最后发现添加微生物处理20d后,添加混合菌剂比添加单一微生物降解率提高了58%。生物强化的关键在于高效降解菌的筛选,根据微生物的来源,可以将生物强化分为外源生物强化和土著生物强化;通常土著微生物强化比外源微生物强化更具有优势。Abena等3]将从原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来的高效降解菌株,将其作为外源菌剂添加到石油烃污染土壤中,最终降解率为48.10%,半衰期为41,76d。Ma等人[4]从某炼油厂的土壤中筛选出6株高效降解菌,将其制作成混合菌剂,然后用于修复该炼油厂的污染土壤,经过84d的处理,石油烃污染物的降解率最高达到了83.3%,为对照组的4倍。目前,筛选土著微生物来修复原污染土壤是最常见的技术。1.2生物刺激。生物刺激是通过往污染土壤中添加营养物质(C、N、P)、生物表面活性剂、电子受体等刺激微生物的代谢活性,从而加快污染物的降解。目前生物刺激的主要手段是添加营养物质和生物表面活性剂。营养物质对微生物影响是显著的,由于一般土壤环境中是无法满足微生物降解石油烃所需的营养物质,因此通常需要额外添加适量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的添加对微生物降解石油烃污染物的影响是显著。张秀霞等人[5]研究了添加了不同量的腐殖酸对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殖酸可以调节土壤中的碳氮比,促进微生物对速效磷的利用,当添加100mg/g的腐殖酸处理30d时,石油烃降解率比未添加腐殖酸的空白组提高了21.8%。Emami等人[6]研究了分别添加硝基氮和氨基氮对微生物降解石油烃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氮的修复效率更好,这可能是因为氨基氮能更好的促进微生物的生长,提高微生物的酶活性。表面活性剂可以促进石油烃的解吸和溶解,进而提高石油烃污染物的生物利用率。生物表面活性剂相较于化学表面活性具有可生物降解、毒性低的优点,因此被广泛用于石油烃污染的修复中。目前鼠李糖脂和槐糖脂是研究较多的两种生物表面活性剂。Razia等人[7]在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中添加了不同量鼠李糖脂和营养物质,石油烃的降解率最高可达77.6%。孙雨系等人[8]研究了槐糖脂的加入对微生物降解原油的影响,结果表明槐糖脂的加入使石油烃的降解率提高了35.0%。在生物修复的过程中,适量的添加营养物质和生物表面活性有利于加强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1.3生物通风。生物通风是向污染土壤中通入空气刺激土著微生物的生长,从而促进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刘沙沙等人[9]通过生物通风修复不同浓度(柱Ⅰ(5g/kg)、柱Ⅱ(10g/kg)、柱Ⅲ(20g/kg)、柱Ⅳ(40g/kg))的柴油污染土壤,经过90d的生物通风,柱Ⅱ(10g/kg)的效果最佳,石油烃的去除率达到了65.3%,半衰期为60.05d。Thomé等人[10]利用生物通风技术修复柴油污染土壤,生物通风60d后,其柴油降解率高达85%。生物通风的应用与土壤结构密切相关,如果土壤结构不合适,会导致空气无法与污染土接触,因此通常在使用生物通风技术时会先添加一些改良剂来改变土壤的结构,使土壤能更好应用生物通风技术。
2异位生物修复技术
房屋工程建设论文
一、建设工程对相邻房屋损害责任主体的认定
在建设工程对相邻房屋造成损害赔偿案件中,原告往往把建设单位作为唯一责任主体而列为被告,法院也大都简单地把建设单位认定为唯一的被告,被告如以自己不是侵权行为的直接实施者抗辩,均难以被采纳。目前司法实践中一般都认为建设单位是建设工程的组织者、所有人和受益人,勘察、设计、施工以及行政审批行为等均为其服务,系内部法律关系,不构成相对于受害人而言的外部侵权关系,不应直接面对受害人承担责任。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上述观点操作上虽然有简便易行、审理及时的特点。但对于建设单位来说并不公平。上海某著名住宅小区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例:
某开发商在取得某建设地块的开发经营权以后,即委托有关设计单位根据有关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核定的地块用途和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参数进行设计。设计方案出来以后,经市建设工程招投标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并以记名表决方式对该方案进行评定通过以后,再由设计单位进行扩初设计。规划管理部门在根据该设计方案绘制的总平面设计图和施工图上盖章认可,并核发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随后,开发商即委托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在其中一幢12层C型高层居住建筑结构临届封顶时,北侧多层居住建筑居民主张相邻权,就南侧在建建设工程与其多层建筑间距不符合有关规定,造成对其通风、采光等问题提出异议。经建设单位会同有关测绘单位实地测量,发现在建南面C型高层与北侧居民多层住宅间距最小处20.8米,不符合《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29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一目关于高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多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0.3倍,且其最小值为24米的规定。纠纷双方在确认这一不争事实之后,无法自行达成调解协议。北侧居民即以该工程的建设单位为被告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损害赔偿;以当地区规划管理局为被告,请求撤销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提起行政诉讼。建设单位和规划局接到诉状副本以后,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设计单位没有按常规在设计图纸上标明建设区域内C型高层与北侧多层住宅的相邻间距。仅以C型高层建筑物座标位置形式而不是以两建筑物之间间距形式确定新建建筑物位置。施工单位在开工灰线定位中,完全按照设计图纸所标座标定位,无差错现象。另外,对照北侧多层住宅楼建造时的设计图纸,发现该楼在施工定位中向南偏移几十公分。C型建筑座标位置系从其他已有座标和建筑推定而来,存在明显的积累误差。这些情况证明造成新建C型高层与北侧居民楼相邻关系处理失当的原因系设计问题而非实际建造时施工单位违章移位所致,同时亦证明北侧居民楼建房时违章移位,原建设、施工单位亦有过错。再者,有关规划管理部门在设计总平面图纸上未明确标明间距尺寸,且按座标位置与相邻房屋间距不足24米之情况下,批准该总平面设计,其行政批准行为亦有失当之处。该新建建筑物已对北侧相邻居民的合法权益构成侵害,应予赔偿。但把赔偿义务主体简单地归责于建设单位一家很不公平,因为根据民法原理,有过错责任的单位理应对由于该过错所引起的他人财产受害承担赔偿责任。在上述案例中,建设单位依法将建设工程设计委托给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按有关设计规范进行专业设计,只是由于设计单位的过错造成与相邻房屋关系处理不当,这种错误设计显然不是建设单位要求的结果。在设计成果交付时,建设单位由于不具备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根本不可能发现这一错误,故建设单位并无过错。施工单位按图施工,亦无过错。设计单位违规设计,设计图纸本身已构成对相邻房屋的侵害,有明显过错。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责是进行规划管理,负有审核设计图纸是否符合规划要求的法定职责,但其在审核该设计图纸时,应当发现而未发现这一设计错误亦有过错。上述有过错的单位在因其过错而致的相邻房屋损害中,应当一并成为负有赔偿义务的责任主体。由于相邻关系的复杂性及房屋建设工程建造时主体参与的多样性,在建设工程的各个阶段和过程中均可能发生侵权行为。在相邻房屋损害事实发生后,应当认真分析损害原因,寻找并认定责任人,这样既有利于法律的正确实施,也有利于在宏观上加强房屋建设工程参与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危机感,防止或减少损害事故的发生。
二、建设单位在相邻房屋损害中的责任及性质
如上所述,建设工程对相邻房屋损害赔偿责任主体应当包括有过错的建设工程参与主体,但建设单位本身不管其有无过错,是否应当一并成为赔偿责任主体,这亦是实践中争议较大和困扰着执法机关的焦点之一。围绕这一焦点,目前存在着以下几种观点:
1、适用我国民法侵权行为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建设单位如无过错,其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海水养殖污染与生态修复策略
海水养殖是指利用天然海水进行鱼、虾、贝、藻等经济海产品的养殖活动。海水养殖根据养殖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网箱养殖、池塘养殖、筏式养殖、吊笼养殖和底播养殖等。随着海产品需求的增加以及近海渔业资源的衰竭,海水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海水养殖已成为获取海产品的重要方式。海水养殖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饵料及治疗性药物以促进鱼类等快速成长。由于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结构较为简单,生态效率低下,这些输入的物质和能量无法被充分地循环利用,给养殖海域生态环境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海水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质主要有营养盐、有机质、重金属及抗生素等药物。这些污染物质主要通过残饵、排泄物、化学药物等形式排入养殖海域中。有研究表明,海水养殖污染不仅降低了养殖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还威胁着养殖生物质量与食用安全。海水养殖已是我国近岸海域重要污染源之一,并成为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开展养殖海域生态修复,科学、合理、有效地治理海水养殖污染已迫在眉睫。
1海水养殖污染物类型及生态影响
1.1有机质及营养盐污染。海水养殖中产生的有机质污染与营养盐污染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且在需要大量投饵的网箱养殖、池塘鱼虾养殖中较为常见。在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中,渔民通常采取提高投饵率的方式来获得更高的收益,但是鱼类等养殖生物仅摄食部分饵料,导致大量未能有效利用的残饵和鱼类粪便等有机质在养殖区沉积物中大量累积,使养殖海域悬浮颗粒物的沉降通量显著增加,海域底质环境发生改变,海水水质质量下降。研究发现,每养殖1t鱼,将向海洋中输入9104.57kg的悬浮固体、843.20kg的颗粒有机物、235.40kg生化需氧量、36.41kg氨氮、4.95kg亚硝态氮、6.73kg硝态氮、2.57kg正磷酸盐磷[3]。这些悬浮颗粒物和营养盐的输入直接导致了网箱养殖区沉积物及水体中有机质和营养盐含量的快速升高。有研究发现,海水网箱养殖区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区,超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约90.9%[4]。蒋增杰等[5]进一步对养殖区有机质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发现网箱养殖区养殖源有机质平均比例为56.88%,其中,网箱正下方比例可高达87.88%。Yokoyama等[6]研究则发现,网箱养殖区沉积物中养殖源有机质的比例为40.7%,其中残饵为28.8%,鱼类粪便为11.9%。可见,海水网箱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质输入对养殖底质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有机污染。由于潮流影响以及野生鱼类觅食扰动,网箱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质还容易被带到周边海域,影响周边海域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其扩散范围可达300~500m[5-6]。这些网箱养殖源有机质的输入不仅会改变养殖海域水体化学因子的垂直分布特征,其在降解过程中还将持续释放溶解性有机质、氮、磷等化合物,导致养殖海域周边水体有机负荷增加,加速养殖海域富营养化[7-9]。有机质降解需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将使养殖底质环境长时间处于厌氧还原状态,滋生有害病原体,引起硫化物含量升高,对海洋生物生长、繁殖产生影响。由于有机质的降解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导致养殖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累积性和滞后性,也使得当外源营养盐输入得到控制时,由于养殖海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降解释放大量氮、磷等元素,使水质在较长时期内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出现渔场老化现象[10-11]。此外,还有研究指出,高密度的海水养殖源有机质和营养盐输入为海洋赤潮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是部分海域赤潮发生的诱因[12]。1.2重金属污染。我国海水养殖海域水体和沉积物中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金属污染。Liang等[13]调查了珠江三角洲6个海水养殖区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情况,发现养殖区的Cu、Zn、Cr、Pb含量显著高于非养殖区。韩现芹等[14]调查了天津汉沽海水养殖区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发现超标重金属以Zn、Cu、Ni为主,分别超出三类、二类和一类海水水质标准。Wu等[15]则调查了漳江口蛤、螃蟹、对虾等池塘养殖对周边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生态环境的影响,发现池塘养殖尾水的排放明显提高了周边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Cu、Cr、Cd、Pb等重金属的含量,增加了周边海洋生态系统的重金属污染风险指数。海水养殖过程中随饲料添加、有机肥使用和药剂投放等输入的重金属元素是导致海水养殖环境重金属超标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我国渔用配合饲料只对无机砷、Pb、Hg、Cd及Cr提出了安全限量要求,而未对Cu、Zn等动物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作出限量要求,因此造成了这些重金属元素随饲料过量的输入到海水养殖环境中[16]。梁炽琼等[17]研究发现,我国水产配合饲料生产中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多数重金属指标未能符合相关标准限量要求。在池塘养殖中以畜禽粪尿为主的有机肥投放也是重金属的重要输入源。猪粪有机肥中Cu、Zn含量最高可分别达到1742.1mg/kg和2286.8mg/kg[18]。在池塘养殖过程中,有些养殖户还会使用含Cu和As的化合物对养殖品种进行消毒,造成重金属元素在水体及池塘底质环境中累积,并会随养殖尾水排放到周边海域中[19]。过量的重金属输入对海洋生物具有毒害作用,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甚至引起死亡[20]。由于重金属不可降解,海洋生物摄取的重金属将在食物链中传递,并层层富集,最终将对食用海产品的人群身体健康产生威胁[21]。此外,输入养殖海域的重金属元素还会在生物地球化学的作用下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毒性更大的污染物质,例如甲基汞等,对水产品食用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胁。1.3抗生素污染。海水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抗生素污染主要来源于饲料添加剂、鱼类粪便以及药物直接投放[22]。抗生素在海水养殖中主要用于疾病防治和促进养殖动物生长。由于缺乏指导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我国海水养殖中普遍存在抗生素滥用的现象。按其作用机理、化学结构和活性普,常用抗生素可以分为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和多肽类[23]。李云莉[24]调查了我国沿海11个养殖水域沉积物的抗生素污染现状,包括鱼、虾、蟹、贝、刺参等海洋动物养殖,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养殖区沉积物中具有较高的抗生素含量,总体上看以四环素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磺胺类抗生素,最后为喹诺酮类抗生素。梁惜梅等[25]调查了珠江口鱼、虾、蟹养殖区抗生素污染特征,发现水体和沉积物中主要以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为主,其次为四环素类抗生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磺胺类抗生素未检出。说明不同养殖区域间抗生素污染有较大差异。而且在同样的养殖模式下,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环境中累积的抗生素总量将逐渐增加[25-26]。张瑞玲[23]通过对海水养殖环境中抗生素的来源进行分析,发现在对虾养殖中,仅有0.29%~0.33%的抗生素来源于饲料,其余绝大部分源自抗生素类药品的大量投放。此外,在这些抗生素中,约56.81%~62.17%将随养殖尾水排入大海,约35.88%~40.97%将在池塘养殖底质环境中沉积,约2%进入虾体。由此可见,海水养殖中输入的抗生素仅有少部分进入生物体和食物链中,绝大部分在水体和沉积环境中累积。海水养殖已经成为海洋抗生素污染的重要来源。有研究表明,部分抗生素对藻类、鱼类等海洋生物具有较为强烈的毒性,长期暴露会使海洋生物慢性中毒,并导致畸形或死亡[27]。抗生素还将诱导海洋环境中的细菌产生抗性基因,增强细菌的耐药性。这些耐药基因将随细菌或病原菌传递到海洋生物或人体内,产生健康风险[28]。此外,残留在水产品体内的抗生素也将最终进入人体,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29]。
2海水养殖污染生态修复对策措施
水产养殖污染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的修复方法进行处理。物理修复主要通过投放一些多孔环境矿物材料,如活性炭、炉渣等,使营养盐、重金属、抗生素等吸附在这些材料表面,以减少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30]。物理修复方法简单、易操作,但容易引起二次污染。化学修复主要通过向水体中投放氢氧化物、碳酸化物等,使重金属离子钝化沉淀,降低其生物有效性,也可向水体中投放氧化剂,使有机质、抗生素等污染物氧化降解[30-31]。化学修复方法简单,但是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而且投入的化学物质本身存在污染问题。生物修复主要利用植物、藻类、微生物等对污染物质的吸收与降解作用,达到降低营养盐、重金属、抗生素等污染物含量的目的。生物修复处理费用低、净化效果好,对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小,而且还有助于恢复受损海洋生境[32-33]。由于海水养殖环境的特殊性,单纯的物理和化学的修复法对养殖水域环境影响较大,且较难以实现,因此,适宜采取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的生态修复措施。目前,海水养殖可采用的生态修复技术主要有生态浮床修复、大型藻类修复和人工湿地修复。2.1生态浮床修复技术。生态浮床修复技术利用无土栽培的原理,通过在需要修复的养殖水域构建植物生存空间,以达到利用植物吸附、吸收为主的净化污染物的目的。生态浮床主要由植物、栽培基质、浮床框架和固定设施构成。因其美观而且经济、高效,通常用于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城市河道,生态效益明显。近年来,也逐步开始应用到海水养殖污染治理中。生态浮床主要用于净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对重金属和抗生素净化也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作用机理主要为植物对污染物质的吸收以及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生化作用[34]。生态浮床的净化效果与植物的种类具有较大关系,某些植物对特定重金属还具有高效的富集作用。研究发现,海马齿、碱蓬、北美海蓬子等生态浮床对海水养殖污染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可以明显降低水体中有机质、营养盐及重金属含量,改善养殖水体和沉积环境,促进水生生物生长,恢复养殖海域生态系统结构[35]。也有研究发现,海马齿生态浮床可以有效降低海水中悬浮颗粒物浓度[36]。生态浮床修复技术主要用于原位修复养殖海域生态环境质量。2.2大型藻类修复技术。大型藻类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大型藻类的生长过程对污染物质进行吸收和转移,以削减水体中污染物含量。大型藻类修复技术操作简单,对营养盐具有较好地去除效果,对重金属元素也有一定的吸收能力。利用经济价值较高的大型藻类,例如生产琼胶的优良原料江蓠等进行生态修复,还可以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海水养殖修复中,常用的大型藻类有海带、龙须菜、江蓠、紫菜、孔石莼、卡帕藻、红皮藻等[37]。有研究表明,每养殖1t的海带、江蓠和紫菜可分别去水体中约2.2kg、2.5kg、6.2kg的氮元素和0.3kg、0.03kg、0.6kg的磷元素[38]。大型藻类修复技术主要用于原位修复养殖海域环境质量。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还有鱼、虾、贝类与大型藻类共同养殖的综合生态养殖模式[39]。在该模式中,鱼、虾、贝等养殖过程中过量输入的有机质、营养盐及重金属元素为藻类的快速生长提供了条件,提高了藻类的生长效率和产量,为养殖户提高了经济效益,而藻类大量生长繁殖的同时,降低了养殖污染的负面影响,使养殖生态系统维持在稳定状态,增加养殖的可持续性。2.3人工湿地修复技术。人工湿地修复是指利用植物吸收、基质吸附及微生物生长代谢的综合作用,达到去除水体中的有机质、营养盐、重金属、抗生素等污染物的目的。人工湿地一般可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在海水养殖中通常用于处理养殖外排水。海水养殖人工湿地修复中常用的植物有碱蓬、芦苇、秋茄、互花米草等[34]。人工湿地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刘佳等[40]研究表明,芦苇人工湿地可以去除海水养殖外排水中50%以上的总氮、抗生素恩诺沙星和磺胺甲噁唑。王加鹏[41]研究表明,芦苇和互花米草人工湿地可以去除海水养殖外排水中90%以上的悬浮颗粒物、氨氮以及浑浊度。人工湿地技术也可用于原位修复滩涂海水养殖污染。但因植物对生境具有一定的需求,原位修复通常以红树林湿地修复为主。红树林湿地是众多海洋生物栖息与繁殖的场所,构建红树林综合养殖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滩涂海水养殖水体污染,减少水产病害发生,并促进鱼类生长[42-43]。冯建祥等[44]评价了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的生态环境状况,研究发现红树林原位修复可显著降低养殖区营养盐和重金属含量,可有效改善修复湿地的环境质量,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红树林的长势和健康状况不如自然林。
3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