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关联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00:08: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修辞关联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话语关联与修辞关联研究论文
一、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①中提出的一种语用学理论,它从认知的角度对话语理解进行了研究,是一种具有很强解释力的交际与认知模式。“关联理论首先把交际活动(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归属为认知活动,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说话人的目的或意图能被听话人识别,是由于他们对认知环境(cognitiveenvironment)具有共识;也就是说,交际是否成功,就看交际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环境是否能显映(manifest)和互相显映(mutuallymanifest)。”②Sperber和Wilson将关联定义为:“假设P同一系列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1991:381)他们认为,当且仅当一个假设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某一语境效果(contextualeffect)时,这个假设在这个语境中才具有关联性(1986:122),并提出了最佳关联设想(Presumptionofoptimalrelevance)和最佳关联原则(Principleofoptimalrelevance):
(1)发话者意欲向听话人显映的假设集{I},具有足够的关联,使听话人值得努力去处理该明示的刺激信号(ostensivestimulus)。
(2)这一明示刺激信号,是发话者传递假设集{I}时所能运用的最大关联的信号。
(3)任何一个明示交际行为,必须保证自身的最大关联。(1986:158)
在关联理论中,Sperber和Wilson结合语码模式和推理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ostensiveinferentialcommunication)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说话人发出一种刺激信号,使之对交际双方互相显映(mutuallymanifest),通过这种刺激信号,说话人意欲向听话人显映或更加清楚地显映一系列的命题{I}(1986:63),只有说话人说出的话具有“明示性”,听话人的推理才有方向和目标,才能准确理解说话人话语的意义。例如:
话语关联与修辞关联分析论文
一、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①中提出的一种语用学理论,它从认知的角度对话语理解进行了研究,是一种具有很强解释力的交际与认知模式。“关联理论首先把交际活动(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归属为认知活动,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说话人的目的或意图能被听话人识别,是由于他们对认知环境(cognitiveenvironment)具有共识;也就是说,交际是否成功,就看交际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环境是否能显映(manifest)和互相显映(mutuallymanifest)。”②Sperber和Wilson将关联定义为:“假设P同一系列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1991:381)他们认为,当且仅当一个假设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某一语境效果(contextualeffect)时,这个假设在这个语境中才具有关联性(1986:122),并提出了最佳关联设想(Presumptionofoptimalrelevance)和最佳关联原则(Principleofoptimalrelevance):
(1)发话者意欲向听话人显映的假设集{I},具有足够的关联,使听话人值得努力去处理该明示的刺激信号(ostensivestimulus)。
(2)这一明示刺激信号,是发话者传递假设集{I}时所能运用的最大关联的信号。
(3)任何一个明示交际行为,必须保证自身的最大关联。(1986:158)
在关联理论中,Sperber和Wilson结合语码模式和推理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ostensiveinferentialcommunication)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说话人发出一种刺激信号,使之对交际双方互相显映(mutuallymanifest),通过这种刺激信号,说话人意欲向听话人显映或更加清楚地显映一系列的命题{I}(1986:63),只有说话人说出的话具有“明示性”,听话人的推理才有方向和目标,才能准确理解说话人话语的意义。例如:
外语功能翻译理论研究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只有宏观的论述,缺乏方法论,操作性不强。本文简述了功能翻译理论,详细地探讨了该理论的理论基础,并用关联理论予以论证,丰富了它的内容。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基础理论;阐释
Abstract:Chinesetraditionaltranslationtheoryconsistsonlyoftranslationprincipleswithoutconcretemethodologyanditcannotbeappliedtopracticaltranslating.Thispapergivesabriefaccounttofunctionaltranslationtheory,probesintoitstheoreticalbasisandmakesconvincingexpositionofitbyusingrelevancetheorysothatitenrichesitscontent.
Keywords:functionaltranslationtheory;basictheory;exposition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涉及三种文本:原语文本、译者的图式文本和译语文本。对于原语文本,最重要的是抓住作者的修辞功能正确理解原语的修辞功能,是产生理想的图式文本的关键。而正确把握原文的认知图式又是正确理解原文修辞功能的基础。理想的图式文本来自原文的认知图式,来自对原文作者的修辞意图的准确把握。在这个图式文本的基础上,产生怎样的译语文本,除了修辞功能等值之外,还应该考虑翻译的目的和读者对象。
一、功能翻译理论简述
英语毕业论文:论功能翻译理论
摘要: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只有宏观的论述,缺乏方法论,操作性不强。本文简述了功能翻译理论,详细地探讨了该理论的理论基础,并用关联理论予以论证,丰富了它的内容。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基础理论;阐释
Abstract:Chinesetraditionaltranslationtheoryconsistsonlyoftranslationprincipleswithoutconcretemethodologyanditcannotbeappliedtopracticaltranslating.Thispapergivesabriefaccounttofunctionaltranslationtheory,probesintoitstheoreticalbasisandmakesconvincingexpositionofitbyusingrelevancetheorysothatitenrichesitscontent.
Keywords:functionaltranslationtheory;basictheory;exposition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涉及三种文本:原语文本、译者的图式文本和译语文本。对于原语文本,最重要的是抓住作者的修辞功能正确理解原语的修辞功能,是产生理想的图式文本的关键。而正确把握原文的认知图式又是正确理解原文修辞功能的基础。理想的图式文本来自原文的认知图式,来自对原文作者的修辞意图的准确把握。在这个图式文本的基础上,产生怎样的译语文本,除了修辞功能等值之外,还应该考虑翻译的目的和读者对象。
一、功能翻译理论简述
英语移就形容词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移就;修辞格;转移形容词;翻译
论文摘要:移就修辞格是英语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一定的语境中移就格的巧妙运用往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结合相关语言材料的分析,粗略地探讨了英语语言中常见的移就形容词及其翻译。
一、引言
《辞海》载:“移就:甲乙两项相关联,就把原属于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叫移就。如‘幸福水’,幸福本属于人,今移用于水,这就叫移就。”按照ADictionaryofLiteraryTerms的解释,TransferredEpithet是:“afigureofspeechinwhichistransferredfromtheappropriatenountomodifyanothertowhichitdoesnotreallybelong”词典进一步举例说明:“Commonexamplesare:‘asleeplessnight’;‘thecondemnedcell’;‘ahappyday’。由此可见,移就修辞格是英汉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种超常的词语组合方式,是一种艺术语言。
除开上文提到的形容词移用外,英汉语言中还有副词的移用,如“Waterflowedlanguidlyintothethirstyfield”(水无精打采的流进了干涸的土地);名词的移用,如“Heknewthatthemoralcardhousewouldcomedown”(他知道那道德纸屋会塌下来)。本文主要讨论移就形容词及其翻译,即移就形容词修饰语+中心语。
二移就形容词的表现类型
借代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必要性
【提要】词汇是学习一种语言的基础,它是汉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词汇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的发展和整体语言水平的提高。留学生在中高级阶段,已经开始掌握一定数量的借代词语,受借代词自身特点以及教学传统等因素影响,教师缺乏正确的词汇教学意识,在教学中对借代词语多采取“一带而过”的做法,借代词语的教学经常被忽视和简单化地处理。随着时代的推进,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媒体平台上,借代词语的出现频率也大大增加了。为改变当前借代词语教学现状,使留学生准确地理解、正确地使用借代词语,本文结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实践,谈谈借代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借代词语;词汇教学;对外汉语
一、借代词语
什么是借代?简单理解为借相关的人或物代替另一人或物。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可通过联想使两个事物发生关联。从造词的角度来看,运用借代方式,语素或语素的结合体能体现借代性质的词语为借代词语。借代词语具有借代的三要素:借体、本体、相关性。有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因为有了这种客观存在的联系,才为借代的产生以及运用提供了基础,使本体和借体之间建立了相关联系。借体代替本体出现,使用借代词语时,可以使人或物的特点更加鲜明,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很生动,又很形象,有时又带有一定的幽默感。但是,有时因为语言使用的范畴不同,这种联系还需要得到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和国家普遍的认同。
二、借代词语的教学
在对外汉语课堂中进行借代词语教学时,首先在生词表或课文中出现的是事物的借体,留学生学习借代词语的过程是借体—→联想—→本体。教学时可以先从学生的思维过程入手,其过程也是借体—→联想—→本体。学生在学习借体时,第一步首先明白理解这个借体的词汇意义是什么,第二步再根据他自己的经验对这个借代词语进行解读。解读的过程需要经历一个搜索、寻找、匹配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联想的过程,选择出一个恰当的、合适的本体来进行替代,从而能理解借体想要表达的一种意思,才能更好地理解本体是什么。一般的借代词语常常出现在中高级的教材中,少数会在初级汉语教材中,就是因为当出现借体后,需要通过联想这个过程,由于生词量达不到,留学生找不到可以与之匹配的合适的词语,导致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在中高级教材中,经常出现的是以特征标志代本体的例子,即借体为本体的某一特征,或标志代替整个本体事物,比如以服饰特征代本体。比如“可爱的‘白衣天使’和可爱的‘红领巾’”,“白衣天使”代替护士、大夫,“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这是以职业或官职代本体;“她就是这里有名的‘豆腐西施’”,这里以职业代指人;或者以颜色代本体,如“那个‘金发’是瑞典人”;等等。在教材中出现的是“白衣天使”“红领巾”“豆腐西施”“金发”,都是事物的借体。借体出现后,留学生要首先明白理解借体的意义。为什么是“白衣”?为什么是“天使”?因为在中国的医院里,大夫和护士一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红领巾”是什么?红领巾是中国少年儿童上学时佩戴在胸前的红色丝绸状的标志。“西施”又是谁?美女吗?和豆腐有什么关系呢?明白借体的意义后,第二步就是找到这个借代词语中借体和本体的联系。首先还是要先想到这个词语的特点是什么,即借体和本体两个事物之间最突出的、最明显的关联是什么。前面提到过,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每一个事物都与其他事物有多个方面的相互关联,但是能引起人们注意的,则往往是其中最明显的、最突出的那一个。那么能表示这个最突出特点的词就可能成为借体,可以用来间接地表示本体。“大夫护士”和“天使”有什么关联?“红领巾”和“少先队员”有什么关联?“天使”是上帝派到人间来治病救人的,天使们纯洁、善良,富有爱心,救死扶伤。人们都喜欢把大夫和护士比喻成“白衣天使”,也正是因他们身穿白色工作服﹐从事救死扶伤的神圣事业,给人类带来希望,这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天使”的工作不只一种,但和大夫护士之间的关联就是“救死扶伤”,这种借代词语一般留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在教学中要提示学生,对这种联系的挖掘要从各个角度找到最明显、最突出的那个关联。这种关联必须是大众所认可的,留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就能联想到。再比如“红领巾”这个借代词语,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借代词语,只有中国的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红领巾”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佩带的标志。因为它是红旗的一角,是中国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所以颜色采用国旗红,可用布、绸、缎等材料按照标准制作、佩戴。这种有中国特色的借代词语,留学生一般通过“红领巾”不容易直接想象到“中国少先队员”,这种联系的角度为“一对一”形式的,需要教师在出现这个借体时把它和本体之间的关联具体地讲解出来,才能让留学生明白其中具体的关联。在展示这种关联时,一般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法,很形象,很直观。有时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图片展示法可以在目的语和留学生的知识背景之间建立较为直观的联系。比如“白衣天使”“红领巾”“豆腐西施”“金发”,这些静态的图片,尽量减少留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词语产生的歧义。如果有些借代词语是有故事性的,也可以通过小视频来展示,这种动态的展示也可以更好地诠释借代的本体和借体。
委婉用语的修辞分析论文
一、委婉语的定义
关于委婉语的定义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1、“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和哈特蔓等编)。2、“委婉语就是用婉转或温和的方式来表达某些事实或思想,以减轻其粗俗的程度。”(《语言学词典》法文版)。通过定义我们看出:首先,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一定的场合用以交际的重要手段,人们通常尽力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或损坏双方关系的语言,而是采用一种迂回曲折的语言形式,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第二,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广泛的社会现象或人民心理:如考虑到避讳问题、禁忌问题、礼貌问题等。
这里所说的委婉语用语与修辞中的委婉格不完全相同。它更是一种语义手段,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的方式,委婉与其说是修辞的一种手段,不如说是目的。语言中大量存在,如:比喻、借代、双关、反语、析字等,达到“委婉”这一目的。学者也发现了许多与委婉表达有关的修辞现象,使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人采用恰当的委婉表达方式,做到语言礼貌得体,而听话者根据共知信息,通过合作原则,推导出说话人想要表达的含义,达到理想的实际效果。下面试从修辞格和合作原则与委婉语的联系方面阐述委婉语与修辞与语用的联系。
二、与委婉有关的修辞格
1、隐喻
隐喻的特点是用喻体掩盖了本体,从而可以避开所忌讳的事物。如“死亡”的许多委婉语(回老家、安睡、长眠、安息、作古)就是借助隐喻造成的。
小议电影山楂树之恋的修辞艺术
摘要:《山楂树之恋》是一部以“纯爱”为主题的文艺片,电影将画面、色彩、音乐、对白等语言因素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凭借精巧的修辞形式,为电影创造出了更多“象”外之“意”,“意”外之“境”,可以让观众充分地感受意味深长的内涵和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电影采用隐喻的修辞手法来突出主题,运用层递的修辞手法来抒发感情,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来凸显人物性格,利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来彰显主题,运用衬托的修辞手法来反映主题。本文通过分析电影《山楂树之恋》采用的修辞手法,探讨电影内在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修辞艺术隐喻层递双关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以“纯爱”为主题的文艺片,自上映以来,在票房上就取得了好成绩,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有票房统计数据以来的第一部过亿的文艺片。是唯美、纯洁、质朴的感情沁人心脾,更是清淡悠远、绵丽温婉的语言令人回味。电影作为受众面极广的大众化视听艺术,其产生的造型感染力与冲击力远比静态的绘画或文字强烈、直接;但电影如果注重修辞艺术在实现电影创作意象中的特殊作用,则会创造出更多“象”外之“意”,“意”外之“境”,从而强化电影的视觉效果,深化电影的叙事和表现意味,也会给观众带来更多重的审美体验。本文通过分析电影《山楂树之恋》采用的修辞手法,探讨电影内在的艺术特征。
一、采用隐喻的修辞手法来突出主题
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mapping),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抽象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domain即喻体),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domain即本体)。通过映射,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域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1]黑格尔认为:“隐喻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起于想象力的恣肆奔放,不按惯常形状去描绘事物或不用形象而只简单地直陈其意,于是到处搜寻一种相关联的可供观照的具体形象。因此,隐喻也可以起于任意配搭的巧智,为着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料地结合在一起。”[2]在电影中采用隐喻的手法,用山楂树映射苦涩艰辛却又美丽的爱情,看似山楂树和爱情没有任何关系,正是因为富有意味的歌曲《山楂树》以及开红花的山楂树传说,使得这份爱情更浪漫、更带有传奇色彩,这样就更能突出唯美、纯洁的爱情主题。
山楂树贯穿电影始终,山楂树成为联系他们感情的一根红线,山楂树令静秋对美好爱情充满向往,静秋和老三是在山楂树下表达爱意,老三通过送静秋山楂果传达爱意,静秋把老三送的印有山楂树的脸盆作为圣洁的爱情信物。片尾那一树白色山楂花淡雅恬静,没有传说中的红花,映射出在为老三和静秋的爱默哀:经典爱情的自然规律是戛然而止,停留在传说中,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最终老三要求葬在山楂树下也是为了映射他要永远陪伴在静秋身边,“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但我会等你一辈子”。
修辞格教学的瓶颈探索
本文作者:袁凌工作单位:湖南女子学院文学与传媒系
教材上对借代的阐述分三步走:第一步,什么是借代;第二步,借代的分类;第三步,借代与借喻的区别。这三方面的内容是打基础的,学生也有一定的认知度,作为课堂教学来说是不够饱满的,所以教师需要大幅度地扩充教学容量。那么教师还可以补充借代的哪些方面内容呢?首先,可以讲解借代在成语中的体现。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成语非常丰富。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成语,但不一定会有意识地将成语和辞格联系在一起。因此探讨成语中的辞格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成语的认识,还能够提高学生对辞格的判断能力和感悟能力。汉语中有一部分成语就和借代有关。例如“红颜薄命”,意思是:女子太漂亮,则大多命运多舛。红颜:指女子美丽的容貌,特指美女。这就属于借代中以人的某一方面的突出特征来称代该类人物的类型。又如“大动干戈”,原指进行战争,后多比喻大张旗鼓地做某事。干、戈:武器名。这又属于借代中的借事物的使用工具、器械等来指代事物的类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说明含有借代辞格的成语有着足够的数量,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其次,可以说明借代在广告中的运用。广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广告的成败,与广告语的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否让人耳目一新,是否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就看广告语中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段。一些优秀的广告语往往依赖的是修辞格的魅力,这其中就有借代的身影。例如世界四大白兰地品牌之一的“人头马”白兰地因其商标上有一匹人头马而得名,它有一句深入人心又经久不衰的广告语: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从内容上看它符合了中国人好吉祥图吉利的心理。而从语言层面上来说“,人头马”在这里指代白兰地酒,属于借代中的用事物的标志代替事物这一类型。再比如“喝青岛,好心情”,这是青岛啤酒的广告语。青岛原本是地名和商标名,在这里代指啤酒,既属于用物品的产地代替事物的借代,又属于用事物的标志代替事物的借代。由此可见,借代在广告语中也占据着一定的份量,它为广告语增色不少。广告借助广告语来愉悦我们的心灵,而我们也可以通过修辞格这一途径来赏析广告甚至于打造广告。当然,借代的综合运用不仅限于成语和广告,还有很多值得教师去挖掘去探究的方面。依此类推,其他修辞格自然也可以从内容上加以拓宽,引向深入。把这些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相信修辞格的教学就能充实、立体、灵动起来。
扩充了修辞格教学的容量之后,教师紧接着需要面对的是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问题。若是一味地采取讲解举例的方式,遵循教材编排的路线,不分辞格地平均使力,即使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也可能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反过来说,若从手段上突破修辞格教学的瓶颈,就可以形成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课堂富有张力和活力。就对偶这种辞格来说,对偶是由两个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构成的。教材的编排是:(1)什么是对偶;(2)对偶的类别;(3)运用对偶要注意之点。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补充对偶和对比的区别、对偶在成语中的体现以及对偶和俗语的关联等内容。若讲对偶和俗语的关联,首先要告诉学生什么是俗语。新编汉语词典对“俗语”的解释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俗语贴近我们的生活,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而且大多数也算家喻户晓。如果教师只是选取几个例子来讲解俗语中的对偶,不仅不能让学生从大量的俗语当中充分感知对偶的魅力,而且也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关注,课堂气氛或许流于平淡。我们不妨以对答的方式来考察俗语中的对偶,即教师出上半句,学生对下半句。比方说教师先说“姜是老的辣”,学生接着说“酒是陈的香”。又如教师说“拳不离手”,学生对“曲不离口”。不管学生是否对答如流,他们都会发现要对出下半句,就必须满足对偶的要求,即下半句在字数和结构上必须和上半句一致。这种教学手段,既加深了学生对辞格对偶的了解,理论用于实践,又点燃了学生内在的激情,使课堂焕发勃勃的生机。若讲对偶在成语中的体现,单纯地举例说明可能也不会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但如果结合对偶和对比的区别这一知识点,在进行了常规比较之后,再把两者放到成语当中去鉴别,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学生需要明确什么是对比,对比就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的修辞方法。然后学生需要知晓对比与对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前者是内容上的对立,后者是结构上的对称。教师用具体事例佐证,学生也能消化并接受,但是否经得起实践的考验还是未知之数。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分别列举含有对偶和对比的成语,作为进一步考察学生对辞格掌握程度的手段。学生的回答很有可能混淆两种辞格,原本想说含有对偶的成语,却事与愿违说了对比的例子;反之亦然。对错之间,学生的荣誉感和竞争意识被调动了起来,教学效果定会事半功倍。综上所述,教师若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双管齐下,积极开拓,就能使修辞格的教学焕然一新,变得有声有色,富有生机和活力。
中学英语修辞分析论文
任何语言都有修辞,英语当然不能例外。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修辞显然不是教学重点,但把它束之高阁,甚至在教学中遇到一些常用修辞现象不向学生讲一讲也是欠妥的。我认为,在教学中,如果遇到一些英语修辞现象,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不仅可以使课文讲解生动,加深学生印象,也可启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现将散见在中学英语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分类罗列出来。
一、明喻(simile)是以两种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对比,表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两者都在对比中出现。常用比喻词like,as,asif,asthough等,例如:
1、Thiselephantislikeasnakeasanybodycansee.
这头象和任何人见到的一样像一条蛇。
2、Helookedasifhehadjuststeppedoutofmybookoffairytalesandhadpassedmelikeaspi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