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3 23:07: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系统科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系统科学

论企业组织系统科学

企业组织变革是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受实践导向的影响,许多相关研究都是经验性的概括和具体操作方法的总结。这些研究对于企业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缺乏一般性、总体性的理论提炼。本文将尝试运用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对企业组织变革的研究加以整合。

企业组织变革的发生

企业组织变革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进行的,以改善和提高组织效能为根本目的的管理活动。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企业组织变革的最大诱因。运用系统环境互塑共生原理可分析企业组织变革的发生。按照这一原理,环境对系统有两种输入:资源和压力;系统对环境有两种输出:功能和污染。

环境的输入直接塑造企业组织,这种输入的变化直接引发企业组织变革。对企业组织而言,环境对其资源输入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资本和自然资源;环境对其压力输入主要来自要素市场和商品(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如果企业所处的环境中资源丰富,或者是资本充裕,或者是劳动力资源丰富,那么企业就应当选择资源密集型的,或是资本密集型的,或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组织模式。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就需要相应地变革组织模式。同时,环境的压力也影响着企业组织模式的选择。如果在要素市场上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那么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比竞争者具有更高的要素利用效率。如果在产品(服务)市场上竞争激烈,那么企业必须具备能够生产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的组织结构。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讲,企业的输出同样对环境有塑造作用。当企业的输出对环境产生影响时,环境的变化进而会对企业产生新的输入,从而引发企业组织变革。企业的主要功能是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增加所有者权益以及向国家上缴税收。如果企业为市场提供了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那么就能够增强竞争优势,减轻竞争压力。如果企业是政府的税收大户,那么就能够从政府那里得到更多的支持和优惠。如果企业能够持续给企业所有者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率,那么就更容易吸引更多的资本。企业的功能输出有利于改善经营环境,进而减轻组织外部压力,促进企业组织的健康发展。相反,企业的污染输出则会恶化自身的经营环境。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我们已有足够的认识。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污染。企业不尊重员工,甚至侵害员工的安全和利益,那么将没有人到该企业工作,可以说企业污染了自身的人力资源环境。企业投资决策不合理,经营管理不善,不能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就会失信于广大的投资者。企业将很难再获得更多的资金,可以说企业恶化了自身的融资环境。恶化了的环境会对企业产生新的压力,从而要求变革企业组织。

概括起来,环境对企业的资源输入决定企业组织形式;环境对企业的压力输入制约着企业组织的选择;企业的功能输出有利于改善经营环境;企业的污染输出会恶化企业的经营环境。

查看全文

独家原创:系统科学的概论研究论文

【摘要】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它着重考察各类系统的关系和属性,揭示其活动规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在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向社会科学广泛转移。本文从系统科学的主要特征来对它进行研究

【关键词】系统系统科学

1系统科学的含义

1.1系统的定义

人们对系统所下的定义五花八门,具有代表性的如下:

有名的Webster辞典认为:所谓系统,①是有机体或组织起来的整体;②是形成某种结合整体的各种理性观念和各种原理等的复合体;③是有规律性相互反应或相互依存的某种形态而构成的组合。或者:①是遵照共同的目标或寄予共同目的的;②是由许多不同部分构成的复杂单体。其强调的是系统的整体性和目的性。

查看全文

独家原创:剖析系统科学概论研究论文

引言:本文主要是剖析系统科学,通过对系统科学的定义---历程—内容----方法---原则----目的-----研究方向----成果来对系统科学做了一个概论。

系统科学是对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正确反映和真理性认识。除外系统科学又是以系统思想为中心、综合多门学科的内容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综合性科学门类。系统科学按其发展和现状,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系统科学一般是指贝塔朗菲左其著作《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中所提出的将"系统"的科学、数学系统论、系统技术、系统哲学三个方面归纳而成的学科体系。

广义的系统科学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运筹学、模糊数学、物元分析、泛系方法论、系统动力学、灰色系统论、系统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学、知识工程学、传播学等一大批学科在内,是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最快的一大门综合性科学。

一.系统科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40年代,在大型军事科研项目的社会背景: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技术背景:整体思维的科学背景下。由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相互渗透与交融汇流,产生了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广泛综合性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老三论)。由于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相互联系与相互结合,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系统科学理论与系统科学方法。60年代,美国将《系统工程》杂志改为《系统科学》。中国在技术领域的杂志则有《系统科学与教学》、《系统工程的理论和实践》、《系统工程学报》、《系统工程》等。也是这样出现了一门新的综合性科学门类。70年代以来,又相继产生了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变论(新三论)和超循环理论,极大的深化和发展了系统科学理论。

查看全文

马克思有机系统科学分析

摘要:马克思将他的学说称为科学,科学也是他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他的几乎所有重要著作都反映了这一点。马克思追求的科学究竟是什么样的科学?国内研究者对之似乎总找不到关键所在。其实,马克思和黑格尔一样,把科学理解为一个从普遍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的有机系统,但又有重要的发展。在此意义上,马克思所谓的科学与西方精神追求的科学也是一脉相承的。阐明马克思的有机系统科学,展示其内在逻辑对我们的时代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思维层次。

关键词:马克思;有机系统;科学;统一;内在逻辑;意义;启示

在《1957-19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将他的学说称为“科学”。这对于我们来说似乎很好理解。自从西方的“科学”传入中国以来,我们对科学就有一种通常理解。即:在我们的观念中,科学能够把握事物的实质,发现真正的规律,有着一套学科体系。所以,在社会现象中会出现“人人爱科学”、“专家访谈”等说法和风尚。可是,科学真的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这样吗?还有没有更高的内涵和意义?马克思的科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科学?这是我们学界应当追问的。但是,即使当我们努力去追问和理解科学的时候,却总是会停留于一定的思维层次。我们会搜罗很多长久以来一般教育所带给我们的“观念”,对这些“观念”进行外在组合。得出的结论,往往只是一些大家已经知道的东西。这些追问和研究最典型的趋向之所就是所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将马克思的科学也往这个方向靠拢。这些认识均有其不足和片面之处。其实,这一切问题都是思维层次的问题或者说系统思维能力的问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背后是一种片面的思维方式,黑格尔称之为“知性思维方式”。而我们应当认识到,在“知性思维方式”之上还有另一种更高的思维方式,即“理性的思维方式”。马克思正是以这种更高的思维方式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逻辑思路,但是他严格限制思维能力的使用,尤其是抽象能力的使用。抽象必须牢牢地把握现实,否则就将是空洞的和神秘的。在对他的时代的各种理论学说(尤其是传统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建立了一种严格的有机系统科学。这种科学依靠现实,反映现实,同样又是内部辩证发展的,因为现实即是辩证发展的。

1马克思对统一的有机系统科学的追求

提到马克思和他的学说,总会浮现出两种矛盾的观点和态度。(1)认为他不过是一个社会经济学家,并无太深的哲学理论,很多哲学问题都并未深入阐述。(2)认为马克思有哲学理论,比如唯物辩证法。马克思的著作也的确会让人陷入这两种片面的误解中,所以表面上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哲学家都在研究他。要厘清这个问题,看到马克思究竟要追求什么样的科学,必须要研究马克思的科学思想发展的来源、脉络和过程。这其中,黑格尔的逻辑学和辩证法对马克思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导言中说,“哲学史本身就应当是哲学”[1],哲学就是哲学史。在他看来,哲学就是哲学,尤其只有一门哲学。哲学不是我们现代观念中的一门“学科”,哲学有更深邃的定位。黑格尔认为现代世界面临着必然的“分裂”:所有东西都被割裂、划分、固定,而其内在关联却并未被意识到。这是哲学的任务。这种任务并非是主观努力和任意的创造,而是对“绝对”的自我意识。绝对让一切产生并自我意识,从而复归到自己。黑格尔哲学追求的就是深入事情的本质,展开思维真正的面目。黑格尔有这样的努力:努力谋求思维与存在同一,试图将世界重新统一起来。于是,黑格尔哲学是一个统一的体系。他所谓的科学就是哲学。这个哲学体系包罗万千,世间万物在其中似乎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并且这个体系是总体和谐的,人在其中则是自由的。并不是像某些学者说的:“从系统的角度看,黑格尔矛盾学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没有对和谐作出充分的论述,而和谐应该是矛盾运动的目的和核心”[2]。正如黑格尔所说,批判必须是基于内部理解上的批判。实际上,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最终就是追求达到一种先天和谐,试图使得人与世界达成了和解。即:“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3]。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没有陷入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维逻辑中,因为那种思维逻辑必然带来资本逻辑。古典政治经济学将知性思维方式发挥到很高的程度,在纷繁复杂的、偶然的经济事实中找寻客观的规律。但是却将其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从而走向僵化,成为资本主义的代言。马克思关注现实的经济运动,从这种经济运动中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而这个经济运动恰恰是辩证的。现实的经济事实会走向它的对立面,从而走向否定之否定。但是,在马克思的时代,德国更受哲学的牵绊。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德国哲学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判。他认为德国落后英法一个时代,当政治经济学在英法等国家已经充分发展,并已显露缺陷的时候,德国甚至还没有完善的政治经济学。因为德国还陷在哲学的泥潭中。这其中尤其是黑格尔哲学占据了主导地位。马克思对传统哲学进行了很深的研究,他发现,在黑格尔哲学中,人成为了绝对精神的工具,人的行动只有从理性层面才能获得意义。这个世界并非是先在的和谐的,而是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哲学作为形而上学有其脱离现实的神秘性,于是就必然在其内部有消灭自身的因子,必然会被现实世界所补充。在对黑格尔哲学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将倒立着的辩证法重新正立过来。世界是统一的,但不是在哲学中。正是在这种理解性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从哲学内部瓦解了哲学,批判了其神秘方面。马克思对哲学的理解虽与黑格尔有根本的不同,但是那种追求科学统一以反抗分裂的趋向却还是很明显的。这种统一的趋向反映在他对科学的努力追求中。马克思的科学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追求中走向一种有机的系统科学。马克思追求的是这样的科学,但是很多学者会认为马克思更关注“实践”。典型的观点是:认为世界的统一当然不在哲学中,也不能在科学中,否则“实践”将没有本体论的意义。但是,实践并非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实践不过是把已经存在的东西呈现出来……实践从来都是一种功能和功用”。[5]“对马克思来说,‘实践’必须从整体上理解,从完成和实现的意义上理解,因而,对‘实践’来说,没有哲学的环节便是不完整的。同理,对哲学来说,没有‘实践’的环节也是不完整的”。[6]也就是说,我们对哲学与实践的误解,问题不在于哲学与实践孰高孰低,而在于这种划分本身。世界对哲学的补充不是建立在分裂基础上的外在补充。就如另一些学者认为的:哲学不够还需要“实践”,理论和实践相互补充。其实,在马克思看来,这不过是外在的拼凑。马克思也作出了“划分”,但是却是一种在统一基础上的划分。一切必须是内在统一和系统统一的。在知性思维方式下,各种事物(包括学科)之间必然是分裂的,这也就是“现代性”的表征。通过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人们之所以会对马克思产生前述两种观点和态度,一方面是由于对经济学与哲学的现代性划分,另一方面是未能看到马克思在对传统理论批判基础上的对统一的系统科学的追求。所以,要理解马克思的科学追求,必然得从克服现代性分裂,重新追求“统一”这个方向来着手。在科学中,一切只能是一种内在统一。要理解这一点,就要基于对马克思有机系统科学的内在逻辑的研究。其实,科学的目标就是追求系统统一的真理,西方一直以来都有这样的传统,无论其含义在每个思想家那里有多么不同。所以马克思的科学与西方科学传统在这一点上也是一脉相承的。

2马克思有机系统科学的内在逻辑

查看全文

审计系统科学发展观研究论文

一、从系统科学理论看国家审计系统的科学发展观

1.国家审计系统是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统一

国家审计系统是开放性系统。这就意味着国家审计系统不断与社会大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如审计人员的招聘与流动、审计经费的供给与支付、审计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审计结果与公告等等,这些都是系统开放性的表现。

国家审计系统是一定程度上的封闭性系统。在国家审计中,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封闭性的具体表现,体现在审计人员的“精神独立”、审计经费的独立和审计机构的独立三方面。封闭性功能的大小直接影响国家审计系统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独立。从封闭性角度来看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将会开拓审计的发展视角。同时又由于封闭性,才使得审计在方案制定、审计实施、和审计结果公告上都有一定程度的限制。

国家审计系统是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统一,只有达到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统一,国家审计才能产生质的飞跃。一方面,通过开放使国家审计系统得到系统发展所需的物质、能量、信息等资源,使国家审计系统在交换过程中,将其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在与外界交换的过程中也有国家审计系统所不需的东西(如社会经济中的各种不良行为),也有国家审计系统不能输出的东西(如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等),这时则要通过系统封闭来保护国家审计系统。

2.国家审计系统是整体性与层次性的协调

查看全文

海洋学教学培养学生地球系统科学思想

[摘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国家和社会提供高层次的地球科学人才,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开设了古海洋学本科课程。该课程以“天地一体”“海气相互作用”“海陆相互作用”“天人合一”四方面作为主要案例,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课堂讨论和辩论等多种授课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圈作为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如何通过复杂的机制相互作用,并且表现出何种非线性关联。在学习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的案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地球系统的思想,学会辩证地研究复杂性问题。该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好的地球系统视野和思辨能力,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面对重大气候、海洋、环境问题时,能做出更好的科学决策。

[关键词]古海洋学;气候系统;地球系统科学;地球圈层;非线性

一、天地一体——天文因素与地球变化

古海洋学有别于传统地球科学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其并不把研究目光局限于地球。我们立足于地球,头顶着星空,地球作为宇宙的一个微小存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太阳辐射、星体间万有引力、星际物质撞击等各种天文因素的影响。虽然这些因素在一个人的生命尺度里似乎看不出变化,但放在地球历史尺度上来看,则有不可忽略的变化,并对地球系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关于地球历史气候和海洋变化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用来解释地球曾经出现冰期-间冰期旋回的“米兰科维奇”理论。该理论认为驱动地球发生冰期-间冰期旋回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表面接收太阳辐射总量,以及辐射随纬度和季节分布的变化。而导致这些辐射变化的天文因素,在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偏心率、地轴倾角大小和地轴倾角进动(岁差)等的周期性变化。在讲到米兰科维奇理论的时候,需要对太阳系行星运动的轨道以及各行星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天文知识有初步了解。首先从天文学知识切入,向学生讲解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并不是永久不变的,地球受到月球以及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引力作用,其公转轨道的偏心率、地轴倾角和地轴倾斜方向会发生10万年、4万年、2万年左右的周期性微小变化,这些微小变化会引起太阳辐射能量在不同纬度和季节的分布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然后通过北半球高纬度冰盖覆盖等一系列正反馈和负反馈作用,导致地球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巨大变化。在讲解该部分知识时,将播放太阳系行星运动的视频,让学生对地球轨道的变化有感性认识,然后板书和学生一起推导地球某个纬度单位面积接受太阳辐射量与地轴倾斜角直接的关系公式。通过该公式的推导,让学生体会太阳系的微小变化会在地球上产生巨大的气候影响,并影响到生物进化、人类文明的进程,认识到“天”和“地”是密切关联的整体。在学习几十亿到几亿年行星尺度的海洋变化时,涉及的一个重要假说就是地球大陆板块分离和聚合周期与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有关。地球的大陆板块分离和聚合大概有2亿~3亿年的准周期,正好与太阳系在银河系的公转周期一致。该假说认为很有可能就是当太阳系运行至银河系星际物质较密的区域,地球遭遇陨石撞击的可能性变大,从而驱动了板块的运动。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点时,将播放关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陨石坑的纪录片片段,利用巨大陨石撞击地球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星际物质对地球环境和气候的巨大改变。这个知识点也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地球上的各种变化脱离不了天文的影响,天文和地球因素是一个系统里相互影响的整体。

二、牵一发而动全身——海气相互作用

在组成地球的各个圈层中,海洋和大气都是流体,其物质的运动速度和复杂程度远远大于固体地球,也是对地球气候产生最大和最直接影响的圈层。长期以来,海洋科学和大气科学是分属于独立的学科,对于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够重视。但在古海洋学学科中,古气候的变化与海洋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洋流的变化一定与大气环流有关,并且对其产生反馈作用。例如,在讲解2万年前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早期的多次全球变冷事件的时候,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复习在海洋学导论课程中学过的温盐环流和大洋传送带理论,让学生知道温盐环流的根本动力是大气环流。然后通过展示格陵兰冰芯和其他气候记录,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探索在冰消期的变暖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几次北半球突然变冷事件以及变冷的幅度,而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新仙女木事件。在新仙女木事件时期,北半球高纬度平均温度在短短50年内波动幅度达7°C。为了增加学生对这种巨大变化的感性认识,课堂播放灾难电影《后天》的片段。然后通过课堂思考和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清晰地认识该过程中的太阳辐射—冰川消融—温盐环流—北半球高纬度冰雪覆盖—全球气候等大气和海洋要素间的复杂逻辑关系,体会作为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海洋和大气有着非常密切的相互作用。“海-气”相互作用的另外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厄尔尼诺是指东、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的异常,属于海洋的现象,南方涛动是东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大气压强跷跷板式的波动,属于大气的现象,但两者是通过沃克环流密切联系。在古海洋中,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对全球很多地区的干旱-洪涝以及植被演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学习该知识点时,让学生反复练习推导,当南北半球信风、南北赤道流、秘鲁上升流、东太平洋海温、西太平洋暖池海温、沃克环流等大气或者海洋中的某一过程发生变化时,在全球其他地区的大气或海洋中会产生怎样的一系列后果。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秘鲁沿海水温异常升高,会导致上万公里以外的东南亚降雨减少而出现严重干旱。一个是海洋现象,一个属于大气过程,但在地球系统科学里,却将全球的海洋、大气、陆地都系统地联系在一起,任何变化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真正体现了地球系统科学思维的魅力。

查看全文

系统科学视角研讨金融危机起因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从个人层次分析;从企业层次分析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从国家层次分析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从全球历史发展的层次来分析本次金融危机的根源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贪婪是人性的一大弱点、金融创新过度金融创新对这次金融危机爆发起着助推器作用、企业信托责任丧失,失去了自我约束、美国政府对金融企业监管不到位、美国经济结构的失衡、美国的政治体制结构使美国难以转变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经济破产及美联储的政策埋下隐患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新自由主义市场模式造成政府监管不到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金融危机根源的系统分析从四大层次循序渐进的剖析危机的根源。从个人层次→企业层次→国家层次→全球历史发展的层次来总体系统分析。

关键词:金融危机;系统科学;系统分析

由于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对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的思考。这次全球的金融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国内外学者纷纷做出各种解释。本文则从系统科学的层次结构分析法来层层渐进地剖析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1.从个人层次分析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贪婪是人性的一大弱点,在社会制约机制失控的情况下,贪婪的本性得到无限制的发挥。这次金融危机是贪婪再次刺激华尔街各种金融创新与衍生品的动力,次贷危机也正是在这种动力驱动下产生的。据1996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华尔街的人们“如果相信他们自己能挣很多钱并能逃脱,他们会主观地愿意违反法律”,调查者还认为,华尔街的这些人只关心“挣钱,对其他的事一律不管”。[1]这次金融危机是那些精明贪婪的华尔街银行家和投机者发动的,他们以次贷的债权作为抵押,通过分割、整合,编织成了一系列证券化产品,在通过又一层的分割、整合,衍生出更多的虚拟金融产品。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疯狂的推销和发行这些金融产品,从中大发横财,牟取暴利。

查看全文

系统科学方法在教育技术中应用论文

一、复杂科学的提出

教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的主体复杂多样,系统内

部纷繁变化,还体现在与教育系统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上。因此,研究教育有必要从复杂性的视角来审视。复杂科学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科学。复杂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简称“老三论”)和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简称“新三论”),以及相变论、混沌论、超循环论等其它新的科学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是研究和揭示复杂系统的有关特性,如非线性、混沌、突现、自组织、非还原性等。[1]正是基于对教育系统复杂性的认识,人们提出将复杂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到教育系统的研究中,从复杂性角度来理解教育系统及其复杂性,转变学习概念,重新设计与复杂性相适应的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从复杂系统中涌现出的新的思维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最终达到增强教育系统效能的目的。

物理学中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提出了解决复杂自然系统的理论、方法,为统一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建立系统科学准备了材料。物理学以前讨论的系统是可逆的、退化的,牛顿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判定了系统的演化方向和特点。这类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向与生物界、社会科学中普遍存在的发展、进化等演变现象相矛盾,人们无法用统一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I.Prigogine提出耗散结构理论: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时,由于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可以形成某种有序结构。在自然界的物理、化学系统中可以发现存在着与生物学一样的进化现象,并可以利用耗散结构来统一讨论。H.Haken提出协同学,认为复杂系统的相变是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协调作用的结果。我国著名学者钱学森教授在80年代提出了系统科学体系的框架,分析了在不同层次上的学科内容,提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使系统科学走上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我们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讨论问题,这就可以站得更高,对问题分析得更深入。对这些复杂系统的分析不仅是对系统理论的应用,同时在研究中所采用的新的方法,所得到的新的结论也会丰富系统理论本身的内容,使系统理论真正成为解决复杂系统演化的理论。[2]

二、系统科学方法指导教育技术,以实现最优化

系统科学理论“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

查看全文

粮食系统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一、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要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1、要把握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分析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分析了我国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既说明我们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又向我们提出了新课题、新任务,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迎接新的挑战,着力解决新形势下更加凸显出来的问题,推动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发展和进步的水平。

2、要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既体现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承前继往,又体现了与时俱进和丰富发展。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密切结合新的发展实践,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新探索和新概括,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查看全文

统计系统科学发展观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统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统计队伍从小到大、统计手段从传统到现代、统计方法从全面报表到多种调查方法结合、统计领域从传统的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扩展到所有各行各业,统计职能从单一的生产数据到信息、监测、监督、咨询等多种职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全球化,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经济、社会、环境、科技、人口、管理各个领域,统计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虽然,统计工作在与时俱进,但摆在我们统计人面前仍然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而当前统计工作者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在穷于拓展统计领域、完成各种统计报表、承担各种普查、应付各种需求的时候,却没有时间好好地问问我们自己“统计工作应该如何发展?”。根据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的统一要求,近段时间,我到××、××等地,围绕统计改革发展这一主题,问计基层,通过多层次调研和座谈,自己对统计工作如何科学发展有了一定的思考。

一、统计科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3年,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用科学发展观理念和要求指导统计工作的发展,是当前统计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目前,统计领域存在许多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内容。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统计制度不切合实际,统计改革进展缓慢等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统计工作条件与统计任务严重失调

中国统计机构的设置与政府的管理体制密切相关,从国家、省、市(地、州)、县都设置有专门的统计机构,乡、镇设置统计站配备有专职或兼职的统计人员,一般的统计基层就是指县、乡两级。基层统计工作条件与任务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是:

1.基层统计力量十分薄弱,在繁重的工作任务面前基本上处于一种应付状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