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3 21:38: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戏曲音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戏曲音乐戏剧音乐特点
在西洋音乐概念中,曲调的旋律性差就等于音乐性差。而在中国音乐概念中,节奏上的鲜明变化(不是没有旋律),即板头好,也是一种音乐欣赏。中国的说唱艺术(如大鼓、单弦)讲究嘴皮子、板头上的功夫,节奏鲜明,咬字清晰,既有音乐性,又有戏剧性。
音乐艺术到戏曲中来,本来就存在着矛盾———如果过分强调戏剧性,就会把音乐性损害;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性,也会把戏剧性破坏。如何把这一矛盾解决好,既发挥音乐性的长处,又不失其戏剧性。
从我国戏曲创作和演出的长期实践中,在解决戏曲音乐的音乐性和戏剧性的矛盾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著名戏剧家张庚在论述这个问题时,总结了五条:
一、戏曲音乐的音乐性和戏剧性的矛盾
在戏曲综合性的大前提下解决的古人有“以歌舞演故事”之说,请注意:戏曲综合性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切艺术手段都是为了表现戏的内容,而不是为了显示某一艺术手段。
二、充分考虑中国语言特点
戏曲音乐戏剧音乐特征论文
摘要:戏曲音乐的创作不像歌曲、乐曲的创作那样“海阔天空”,它的创作要有一个大前提,这个大前提不是别的,就是你那个剧种自己!这就是戏曲音乐的特性。
关键词:戏曲音乐、戏剧性、音乐性
在西洋音乐概念中,曲调的旋律性差就等于音乐性差。而在中国音乐概念中,节奏上的鲜明变化(不是没有旋律),即板头好,也是一种音乐欣赏。中国的说唱艺术(如大鼓、单弦)讲究嘴皮子、板头上的功夫,节奏鲜明,咬字清晰,既有音乐性,又有戏剧性。
音乐艺术到戏曲中来,本来就存在着矛盾———如果过分强调戏剧性,就会把音乐性损害;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性,也会把戏剧性破坏。如何把这一矛盾解决好,既发挥音乐性的长处,又不失其戏剧性。
从我国戏曲创作和演出的长期实践中,在解决戏曲音乐的音乐性和戏剧性的矛盾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著名戏剧家张庚在论述这个问题时,总结了五条:
一、戏曲音乐的音乐性和戏剧性的矛盾
戏曲音乐元素在当代音乐创作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此,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音乐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有大量的受众,对我国的文化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现代音乐的创作发展过程中,为了丰富音乐的内容和传承传统文化,部分音乐人会应用一些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音乐创作,中国戏曲音乐元素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使音乐作品的形式更加多样,也使音乐作品的内容更加具有中国特色。本文对中国戏曲音乐元素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戏曲音乐元素;当代音乐;创作;应用
一、在当代音乐创作中应用戏曲音乐元素的意义
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应用戏曲音乐元素对于音乐创作的创新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在音乐创作中应用戏曲音乐元素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音乐创作方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音乐创作者对戏曲音乐元素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价值缺乏正确认识,在当代音乐创作中应用戏曲音乐元素的范围相对较窄,无法有效实现音乐作品的创新和戏曲文化的传承。
(一)引起民族共鸣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中国非常注重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因此,音乐作品的创作也要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体现中国文化特色,才能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传播到世界各地,使更多人通过音乐作品认识中国文化。而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音乐元素极具中国特色,将中国戏曲音乐元素应用于音乐创作可以极大地丰富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使其更具有中国文化气息,并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在使更多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引起国民的情感共鸣,推动音乐艺术发展成为更高级的视听艺术,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戏曲音乐配器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面对地方戏曲观众群日渐萎缩、剧团经营举步维艰、戏曲音乐模式固化的窘境,作为戏曲音乐的配器工作者,如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传承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引进现代乐器完善戏曲音乐”、“用新的音乐元素充实戏曲音乐”、“用现代配器技法丰富传统戏曲音乐”三个层面,探索戏曲音乐配器创新的切入点,从而对传统戏曲音乐文化的延续与创新发展进行审思与践行。
【关键词】戏曲音乐;配器;传承;创新
戏曲,顾名思义,有“戏”有“曲”。“戏曲”是“戏”与“曲”的组合体。就戏与曲的关系来说,戏(戏说的故事情节)是戏曲的载体,而音乐则是戏曲的灵魂。二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作为戏曲灵魂架构主体的戏曲音乐配器,如何才能做到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为戏曲音乐注入新的元素,使传统戏曲音乐的生命之树长青,在传统戏曲日渐式微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一、引进现代乐器充实戏曲音乐
不断地采用外来的、新兴的、深受人们喜爱的演奏乐器充实到传统戏曲乐队中,丰富戏曲音乐元素,既是传统戏曲音乐改革创新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一部中国戏曲音乐乐器的发展完善史其实就是不断吸收、引进、兼收并蓄的过程。无论是国粹京剧,还是曲剧、豫剧、秦腔、越调等剧种,其唱腔伴奏和间奏(场景)音乐演奏的乐器无不经历了由简至繁、从单到众的发展历程。如洛阳曲剧最初的伴奏乐器主要是三弦、月琴、古筝以及由八角鼓指挥的简板和云锣;豫剧乐队的伴奏乐器曾有“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拔共八口”的说法,亦即“八件乐器一台戏”。可以说,所有地方戏曲的演奏乐器都是从最初的一两件伴奏乐器,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建制完备的综合性大型戏曲乐队。没有借鉴、没有引进、没有革新创造,就没有戏曲昨天的辉煌和今天的存在。豫剧的主奏乐器板胡、曲剧的主奏乐器曲胡、京剧的主奏乐器京胡,包括那些能演奏出一首首扣人心弦的美妙音乐的所有拉弦类乐器,均是从隋唐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奚部落”的拉弦乐器“奚琴”演变而来的。“以竹片轧之”演奏的奚琴传入中原后,改进为马尾弓拉奏,不同地区的人民又根据不同剧种戏曲音乐的需要进行改造,逐步形成了适宜于京剧需要的京胡、适应于豫剧演奏的板胡、适应于曲剧演奏需要的曲胡、适应于合奏或独奏的二胡,等等。“胡琴”的引入、改造与创新,增加了戏曲演奏乐器、丰富了戏曲音乐元素、促进了戏曲唱腔设计,带来了戏曲音乐的革命性变革。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度文化广泛交流的今天,为了戏曲音乐的发展,为了争取更多的戏曲爱好者特别是年轻戏曲爱好者,我们当依据各种戏曲音乐的特点,不断引进音色优美、年轻人喜欢的民族乐器、西洋乐器等,以优化戏曲音乐乐队,丰富戏曲音乐元素,增强戏曲音乐的表现力,壮大戏曲音乐乐队,为戏曲音乐增音添色。
二、用新的音乐元素充实传统戏曲音乐
剖析戏曲音乐结构和表现特征
戏曲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体系,即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世界音乐史上较为特殊的音乐现象,它源于民歌、曲艺、歌舞、器乐等多种音乐成分,有着严谨的结构方法和表现体制,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曲牌联套体
曲牌联套体是将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章法组合成套,以构成一折(出)戏的音乐。一本若干折(出)戏,即由若干成套曲构成。这种戏曲音乐结构方法开始于南、北曲,至昆山腔逐渐成熟,而戈阳腔则作了不同发展。在梆子、皮黄出现之前,曲牌联套体曾是中国戏曲音乐唯一的结构形式,昆曲、高腔至今仍在沿用。曲牌联套体由诸宫调发展而成,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衍变过程。从南、北曲到昆曲、高腔所用套曲,其曲体大致分为:1、单曲体,同一曲反复使用,除引子与尾声外,全为同一曲牌的反复,此种曲体在南曲(特别是在戈阳腔与高腔)运用较多。2、循环体,两种循环交替,除引子尾声外,完全或部分采用两曲循环交替如北曲的(滚绣球)与(倘秀才)二曲,南曲的(山坡羊)与(水红花)二曲。3、多曲体全套均由不同的曲牌组成,虽然其中个别曲牌可以连用,如北曲称(幺篇),南曲称(前腔)的都是。
套曲在形式上又有长套与短套之分,长套所用的曲牌可以多达二十余支,短套也可以仅由二、三支曲构成。
套曲的构成因素,首先在于宫调的选择运用,组成套的多个乐章,必须是宫调相同,或虽不同但可以是相同的曲调。因此,在一套之中,通常只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或音虽不限于同一个宫调,有时也可以用上二至三个,但应是近关系调。宫调的选择运用,即是为了求得全套的协调统一,这也是作为一种戏剧性的表现手段而用,因为每一宫调都有它不同的调性色彩与表现功能。而戏剧的情节则有喜有悲,是悲、欢、离、合,它需要通过音乐来体现。这些情节均须选用不同宫调的套曲。宫调对一折(出)戏的情感表现起着奠定基调的作用。就全局范围来讲,各种宫调的变化对置,无不体现着情调色彩的变化对比。
构成套曲的另一要素,在于一套之中的板式变化。南曲每支曲牌都有一定的板式,或为三眼板,或为一眼板或为散板。引子与尾声通常为散板,说明套曲在节奏上以散板起,以散板终。过曲的部分,因为包含的曲牌较多,这些曲牌基本原则是慢曲在前,中曲次之,急曲之后。这种散起散收,由慢渐快的变化,体现了音乐情绪的发展,也是与戏剧情节、矛盾的变化起伏过程相适应的。
戏曲音乐音响化在戏曲电影的作用
摘要:戏曲电影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凸显了戏曲与电影的多重矛盾,正是因为这些矛盾的存在以及艺术家对于解决矛盾的尝试,使得戏曲电影形成了众多不同的类型和风格,与此同时戏曲与音乐又有着微妙的互通关系。例如戏曲音乐有着其他舞台形式所不具备的声音特性,那就是对动作的表达。“锣鼓点”在戏曲舞台表演中的功能与电影中的动效相类似。同时在戏曲与电影的结合中,真实音响的介入常常会遇到多重困难,而“锣鼓点”的使用特性介于两者的临界点,容易与任何一种类型相结合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本文将戏曲电影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与风格,并且针对四种类型的不同特性,分别论述戏曲音乐音响化在影片中的使用方法及特殊作用。
关键词:戏曲电影音乐音响化
无论是渗透着古典西方文明的歌剧还是汇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戏曲,都自发的将电影作为当今社会传播的沃土,这也许它们绕不开的一条道路,同时并非是一条轻而易举的道路。在中国从电影诞生之日起,历代艺术家们从未停止对电影与戏剧的研究。近几年笔者也参与了多部国内外不同类型的歌剧电影制作,积累了一定的心得体会,并试图将其延伸到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戏曲文化的传播当中,进一步研究戏曲电影的特殊性及创作方法。立足于我国的文化艺术底蕴和积淀,使传统能够在新技术的驱动下发扬光大。
一、戏曲影电影概述
自1905年《定军山》起,中国戏曲电影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中国电影的萌芽时期也是在不断探索和揭秘戏曲与电影的关系。早期的电影与“文明戏”“影戏”密不可分,在这个过程中电影创作者与戏曲艺术家们都曾为戏曲电影的创造和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作。从初期的《长坂坡》、《金钱豹》到1920年梅兰芳大师敢为人先的《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再到1948年费穆导演开创先河的《生死恨》(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与此同时,国外导演与中国的戏曲艺术家的合作,也为戏曲电影的发展增色不少。1930年,梅兰芳先生访美期间与派拉蒙公司合作的影片《刺虎》成为了第一部有声戏曲片。1934年,在访俄期间与电影大师爱森斯坦合作的影片《霓虹关》,为戏曲电影的视听语言方面做了诸多开拓性尝试。回顾戏曲电影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不断的暴露出戏曲与电影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的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如电影镜头语言与舞台表演的矛盾、虚拟和写实的矛盾、叙事方法的矛盾等等,而它的发展历程也是不断尝试解决矛盾的过程。三四十年代,戏曲电影由最初的“戏曲纪录片”逐渐向更高层次的“戏曲艺术片”转型,无论从场景还是声音,都有了更多写实主义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舞台纪录。一般来讲,戏曲电影被理解为以戏曲为拍摄对象的电影。而戏曲发展至今,由于戏曲与电影结合的手段不断丰富,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不断成熟,出现了具有不同特征的戏曲电影。有传统的以戏曲舞台为依托的影片,有保留戏曲表演体系但利用实景拍摄的影片,也有讲述戏曲故事的电影故事片,这几者的区别则在于“戏与影的关系”。第一种是以戏曲演出为依托,以电影技术为手段。第二种依然是以戏曲演出为依托,但电影的手段更为丰富,通过电影特技、环境音响等技术手段塑造和模拟真实的空间。第三种是则将戏曲故事放入实景当中,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此种类型的经典之作,如《追鱼》、《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最后一种则是将戏曲作为元素融入电影故事中,抛开了舞台表演体系。例如最著名的《霸王别姬》以及今年上映的《进京城》等。第二、三种主要是作为第一种的发展成果,但目前市场上则出现了三种类型并存的现象,可见在戏曲电影中,电影对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介入的程度在每部影片中都体现了不同的状态。而最后一种则应反其道而行之,更多的加入一些戏曲元素,表现戏曲习俗,甚至更多地运用具有戏曲特征的声音来增加电影的传统文化韵味。遗憾的是,至今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二、戏曲音乐音响化概述
广西戏曲音乐历史研讨构思
历史研究,以其探究事物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溯求根本,成为人类全面认识世界的基础步骤。戏曲音乐的历史观察是戏曲音乐研究的学术架构基础。戏曲是一种以文学、音乐、表演为核心形态要素的综合艺术形式。戏曲音乐的历史学研究并非仅有音乐而孤立其他,而是从音乐入手,观察在音乐制约之下的文学、唱腔、念白、板式、曲牌、器乐等。历史研究是以史料作为结论的提取素材,戏曲音乐的历史关照,其文字性史料,体现为文学形态的剧本、戏词,辑录于各类文献中相关“演剧”景况的描述性文字。曲谱属于符号性与文字性共有的史料。此外,演剧图像史料、文物、遗演剧址等实物,都可以作为论证过程中重要的论据。另有口述传说,也可作为相互作证而用。本文所论,侧重在文字性史料及乐谱史料的关照。音乐研究是不能脱离曲谱的,戏曲音乐如是。但戏曲音乐直接相关的乐谱史料,比其文字性史料来说,数量匮乏,地方戏曲更是难见晚清以前的曲谱存世。因此,戏曲音乐的历史研究,进展缓慢,目前只能在形态学上进行曲体结构分析、表演艺术上进行唱腔分析等研究角度有所积累。本文所指历史研究,即立足史料,对某剧种或其下属某声腔、某板式等结构单位的音乐形态进行其风格、特色的历时性动态的演进,观其变化等学术论证。本文仅提出“构想”,因广西戏曲音乐以文字史料和曲谱结合进行体系化研究尚未形成,遂提出构想及论证,呼吁未来有更多同仁关注研究并参与其中。广西曾可见有桂剧、壮剧、彩调剧、邕剧、丝弦戏(剧)、采茶戏(剧)、牛娘戏、牛歌戏、鹿儿戏、客家戏、文场戏、唱灯戏、师公戏、壮师剧(戏)、侗戏(剧)、毛南戏(剧)、苗戏(剧)、鹩戏、仫佬戏①等20个戏曲剧种。目前,在广西区图书馆的文学书库、地方文献库和广西地方报刊库进行史料搜集工作所获史料所记载的信息,其内容主要集中于剧本、音乐曲谱、演剧情况、源流、戏俗、科班艺人等,下文将对此进行简要陈述。
一、文字史料与曲谱概述
(一)剧目
剧目即剧本。现有桂剧、彩调、邕剧等剧种的传统剧目汇编书籍中,如1963年的《广西戏曲传统剧目汇编》(共64集),包含了彩调、桂剧、邕剧三个剧种上千个剧目。这些剧目剧本,描述故事并有简单提示演员的动作、走位。其他剧种的剧本,主要在《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中,如苗剧、仫佬剧等建国才产生的剧种。现刊行的剧目,基本为故事讲述的戏剧台本,少见曲谱随附。在广西上世纪50-80年代的期刊,如《广西艺术》、《广西文艺》、《广西戏剧通讯》、《漓江》,这些期刊选登有粤剧(当时分为小型粤剧、新粤曲)、彩调(当时1955年前称调子戏)、桂剧、采茶剧的剧目剧本。《广西文艺》仅在1954-1956两年,共24期(有12期未留藏本)就刊登了34个剧目剧本。另外还有专门刊登某一剧种剧目的刊物,如《彩调丛刊》(1-6)《桂剧丛刊》(1-4)。这些刊载或有重复,但剧目的数量也是巨大的,还有大量的单个剧目成册出版。
(二)唱腔收录及曲谱汇编
现有唱腔曲谱以彩调、桂剧最多,其次有采茶戏、壮剧;其他剧种较少。主要集中于《彩调常用曲调集》(1964)《桂剧音乐》(1961)等书中,有一小部分则见于《广西文艺》等期刊中。《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两部大型集成,收录了上述彩调、桂剧等广西可见的,相对成熟①的所有剧种。戏曲唱腔因流派风格有异,演员传谱有异,常见同一唱段有多个版本记谱,体现不同艺人演唱、不同研究者记谱。不同版本记谱,会有旋律片段、唱词上的差别。这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大特点,也可给研究带来困难,但也是比较研究的宽广空间。地方性剧种,如桂南采茶戏的曲目曲谱,则曲谱比较多且集中。在广西艺术研究所编写的《桂南采茶音乐》(1985年)一书中,就有广西各地区采茶的茶腔、茶插(小调)、曲牌、锣鼓音乐的曲谱,此辑曲谱的学术性较强,记谱者不仅尽量再现音乐及歌词原貌,甚至顾及到方言的差异,体现地方戏音乐的核心特色:地方语言与音乐的结合。
钢琴作品中民族音乐元素和戏曲音乐元素解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加入了众多的音乐元素,并充分表现出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别是在钢琴作品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和戏曲音乐元素等,从而提高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水平和层次,在世界钢琴艺术领域中大放异彩。本文阐释了在钢琴音乐作品中,民族音乐元素和戏曲音乐元素的体现,并分析了民族音乐元素和戏曲元素的综合体现出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音乐元素;戏曲音乐元素
钢琴由国外传入,可以用来演绎音乐,从而实现人们对音乐的体验。随着时代的发展,钢琴音乐也融合了多种的艺术形式,从而出现了很多类型的钢琴音乐作品。尤其是在钢琴音乐作品中融入民族戏曲特色、民族音乐元素等,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使中国文化登上世界的舞台。另外,在国际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钢琴音乐也得到了新的发展,通过对国外先进的钢琴音乐经验和理论的借鉴,我国创造出的钢琴音乐作品将会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1民族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体现
1.1钢琴曲中的民族旋律元素
在对音乐作品进行展示时,作品的旋律至关重要,也是进行音乐创造的重要因素。艺术家在进行音乐创造时,确定旋律是至关重要的,比如风格、内容等。在钢琴曲的创作中,将民族旋律元素融入其中,要重点关注民歌的旋律,可以进行直接的移植,同时也可以在改编的基础上融入。在民族旋律元素的引入中,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利用原生态民歌旋律进行创作。比如,在黄虎威的钢琴组曲《巴蜀之画》中,它是一部抒情的组曲,其主要旋律是四川民歌,作者通过对原生态民歌旋律进行整合,形成独特的钢琴创作,带给人一种奇妙的亲切感,并可以真实反映出民俗特色。二是通过对民族器乐曲进行移植或者改编。将民族器乐曲融入钢琴作品中,被广大的观众所喜爱。就《百鸟朝凤》来说,其主要是根据唢呐曲改编,充分表现出一派繁荣、四方欢腾的景象。通过将一些民族器乐曲的移植或者改编,可以发扬中华文化的伟大力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精神,使我国优秀的、传统的艺术名扬世界。
小学音乐戏曲创新设计论文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使命,戏曲属于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精心选择戏曲内容,开展个性引导,设置多元训练课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曲戏鉴赏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音乐鉴赏并非要让学生进行专业解读,而是让学生获得直观性音乐感知,从而内化成音乐学习素质。
一、定向选择,激活学生鉴赏情趣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一定量的戏曲内容,教师要有整合意识,优化处理戏曲内容,激活学生参与戏曲鉴赏的热情。相比戏曲,学生对流行音乐更感兴趣,为激发学生戏曲鉴赏的兴趣,教师不妨结合流行音乐开展戏曲鉴赏教学。对于流行歌曲中涉及的戏曲,教师可以流行音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戏曲鉴赏,激发学生戏曲鉴赏的兴趣。很多流行歌曲都属于校园歌谣范畴,在筛选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做好调查。《校园的早晨》是一首校园歌曲,为充分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推荐喜欢的校园民谣,在课堂上进行鉴赏,然后引导学生展开集体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校园歌曲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界定。20世纪,校园歌曲风行一时,如《童年》《外婆的澎湖湾》《踏浪》《三月里的小雨》《雨中即景》等。后来,校园童谣有《唱脸谱》《同桌的你》《栀子花开》《心愿》等。对于涉及的戏曲内容,教师可给出如下一些建议:《唱脸谱》是对京剧的认知,具有普及知识的意义。之后,教师可以让会唱的学生展示一下。由校园歌曲联系到戏曲内容,教学设计自然,教学氛围和谐,教学环节有序,教学效果高效。学生偏爱流行音乐,教师可以此引导学生展开鉴赏活动,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价值取向,效果也非常显著。
二、个性引导,拓展学生鉴赏思维
在戏曲鉴赏教学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开展个性引导,帮助学生尽快找到鉴赏思路。戏曲鉴赏要先学会听,然后才是品,最后是内化认知。由于小学生对戏曲缺乏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赏析戏曲唱腔的特点,听人物个性表达,听戏曲台词内涵,学生感觉“好听”了,鉴赏才会有效果。戏曲特征极为鲜明,不同戏曲的种类反映不同区域的文化内质,所以教师可以从文化传承角度展开引导,给学生带来丰富的鉴赏认知。《杨柳青》属于江苏民歌,为了让学生体验多重学习,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用扬州方言演唱的《杨柳青》。学生纷纷表示听不懂,教师可由此展开教学引导:“我们都听说过‘扬州八怪’,扬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所以才有‘烟花三月下扬州’一说。扬州文化丰富,人才辈出,《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歌,旋律悠扬动听,活泼风趣,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学生们可先读读歌词,已经听过扬州方言版的《杨柳青》的学生可说说方言演唱有什么特点。”从而让学生自然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教师播放扬州方言版《杨柳青》,从扬州文化视角展开引导,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以方言版歌唱为话题,引发了学生对当地文化的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多元训练,塑造学生鉴赏能力
戏曲在中国音乐的作用
【摘要】戏曲作为中华民族流传至今的音乐文化,因其容纳了民间歌舞、故事、文化等众多艺术内容,它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最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在世界表演艺术体系中也独树一帜。本文以戏曲走进中国音乐中小学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主线,浅谈了对于如今中小学戏曲音乐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戏曲;重要性;必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戏剧品种最多的国家。据《中国戏曲志》的统计,中国历史上曾经拥有394个戏曲剧种;到2004年,现存戏曲剧种为270多种。50年的时间里,有120多个剧种变成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平均每年就有2-3个剧种成为历史,这是一个音乐文化的流逝,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一、戏曲音乐在中小学课堂中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等要求。在美育课程建设上,北京、上海等地都将开设舞蹈、戏剧、戏曲等课程。(二)教师素养。据调查,我国真正对戏曲文化有细致了解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寥寥无几,许多年轻教师本身对戏曲音乐不太注重,认为这是过于陈旧的东西,对于戏曲音乐中常使用的乐器也只是略知一二,自身对戏曲音乐的兴趣都不积极,更别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学生兴趣。在这个数字信息化的速食时代,对于戏曲音乐这样缓慢、老派、故事陈旧的音乐文化,学生难以提起兴趣,他们更愿意接受各大类选秀节目、电视节目里各类明星演唱表演的音乐,他们认为这样的音乐才是时代的音乐。
二、戏曲走进中国音乐中小学课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