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钱风险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3 21:20: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洗钱风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保险洗钱风险问题对策
【摘要】保险作为一种转移、分散风险的机制,本身并不牵涉洗钱,但其内在特质属性却在一定程度上为犯罪分子洗钱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在分析保险业洗钱的特质因素后,本文结合我国保险业的法规建设、保险机构业务流程的管理和保险公司的特殊情况具体分析了我国保险机构面临的洗钱风险,最后从监管机关和保险机构两个角度提出了加强保险业反洗钱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保险业反洗钱风险分析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资本国际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日益猖獗的各种洗钱活动已经威胁经济和金融安全,成为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作为洗钱活动高发领域的保险业,应加强对保险业洗钱风险的研究,指导实践,打击洗钱犯罪活动。
一、保险业洗钱的特质因素
洗钱不仅是一个有着高额利润的、复杂的犯罪领域,还是一种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披着合法外衣,严重危害着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险作为一种转移、分散风险的机制,本身并不牵涉洗钱,但保险业的内在特质属性却在一定程度上为犯罪分子洗钱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一)保险产品特性引发的洗钱风险
保险业洗钱风险管理论文
摘要:保险作为一种转移、分散风险的机制,本身并不牵涉洗钱,但其内在特质属性却在一定程度上为犯罪分子洗钱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在分析保险业洗钱的特质因素后,本文结合我国保险业的法规建设、保险机构业务流程的管理和保险公司的特殊情况具体分析了我国保险机构面临的洗钱风险,最后从监管机关和保险机构两个角度提出了加强保险业反洗钱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保险业,反洗钱,风险分析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资本国际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日益猖獗的各种洗钱活动已经威胁经济和金融安全,成为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作为洗钱活动高发领域的保险业,应加强对保险业洗钱风险的研究,指导实践,打击洗钱犯罪活动。
一、保险业洗钱的特质因素
洗钱不仅是一个有着高额利润的、复杂的犯罪领域,还是一种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披着合法外衣,严重危害着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险作为一种转移、分散风险的机制,本身并不牵涉洗钱,但保险业的内在特质属性却在一定程度上为犯罪分子洗钱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一)保险产品特性引发的洗钱风险
我国保险业洗钱风险分析论文
摘要:保险作为一种转移、分散风险的机制,本身并不牵涉洗钱,但其内在特质属性却在一定程度上为犯罪分子洗钱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在分析保险业洗钱的特质因素后,本文结合我国保险业的法规建设、保险机构业务流程的管理和保险公司的特殊情况具体分析了我国保险机构面临的洗钱风险,最后从监管机关和保险机构两个角度提出了加强保险业反洗钱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保险业,反洗钱,风险分析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资本国际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日益猖獗的各种洗钱活动已经威胁经济和金融安全,成为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作为洗钱活动高发领域的保险业,应加强对保险业洗钱风险的研究,指导实践,打击洗钱犯罪活动。
一、保险业洗钱的特质因素
洗钱不仅是一个有着高额利润的、复杂的犯罪领域,还是一种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披着合法外衣,严重危害着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险作为一种转移、分散风险的机制,本身并不牵涉洗钱,但保险业的内在特质属性却在一定程度上为犯罪分子洗钱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一)保险产品特性引发的洗钱风险
独家原创:浅谈网上银行业务洗钱风险及对策建议
网上银行作为一种以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支撑的银行新业务,发展十分迅速,已经引起各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办好网上银行业务对减少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和营业人员、降低营业成本具十分重要的意义,且市场潜力巨大。但是网上银行在具有市场潜力,在为人们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网上银行也为不法分子洗钱提供了新的渠道,很多不法份子通过开立大量空壳公司,控制数百个个人账户作为过渡账户,大肆进行非法经营、洗钱活动。通过网上银行转账和外汇买卖操作,进行境外境内收支两条线的跨境运作,下面对新乡市的网上银行业务进行如下调研:
一、新乡市网上银行的发展状况
在我市,1996年6月,中国银行开始通过国际互联网向社会提供网上银行服务。随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也相继开办了网上银行业务,加速发展面向个人和企业网上银行业务。截止2009年3月份,提供交易类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已有5家,占我市现有各类银行的55.6%。
2006年开户24234户、2007年开户71537户、2008年开户为103966户、2009年第一季度开户为66951户。工行网银业务开展较好,开通企网账户3010户,占对公账户的9.8%,开通个网账户157667户,占同期个人账户的5.0%。
2006年,我市4家商业银行办理网银业务171.1万笔,交易金额为1006.5亿元,2007年,办理网银业务227.4万笔,交易金额发展到1177.6亿元,2008年新乡工行办理网银业务542.1万笔,交易金额为2202.7亿元。2009年第一季度办理网银业务176.6万笔,重要方式之一。
2000年以前,我市银行网上银行服务相对单一,一些仅提供信息类服务,作为银行的一个宣传窗口,但目前,交易类业务已经成为网上银行服务的主要内容,并彰显个性化。如中国工商银行新乡分行网上银行产品除包括网上结算、集团理财、网上贷款、还贷业务等产品外,还提供账户托管、票据管理、汇兑、代签汇票、网上信用证业务、信使服务等,突出了产品的个性化。
证券期货反洗钱监测分析
17年7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修订的《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6〕第3号令)正式实施。证券期货机构应按照规定自主建立可疑交易监测标准,报送可疑交易报告,并定期对交易监测标准进行评估完善。
一是以风险为导向,顶层设计,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证券期货反洗钱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反洗钱风险管理制度、机制与控制体系。证券期货机构应在反洗钱风险治理架构与控制体系建立基础上,设立与证券期货业务整体风险控制策略相适应的反洗钱风险控制策略,制定体现风险导向的反洗钱内控制度和控制程序。建立洗钱风险应对机制,及时处置证券期货业务运行过程中的反洗钱风险。根据洗钱风险环境变化和风险控制需要,适时开展洗钱风险压力测试,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及时调整反洗钱风险控制政策与策略。建设反洗钱文化。明确反洗钱风险文化植入、评估、培训以及考核等核心要素,提炼证券期货业反洗钱文化理念,通过反洗钱风险管理文化传播路径与传播媒介的建设,形成具有证券期货行业特色的反洗钱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将反洗钱风险管理要求转换成员工自觉行为,避免道德危机和逆向选择。
二是以风险为导向,建立证券期货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开展证券期货洗钱风险评估,确立重点监测领域与重点监测对象。首先评估洗钱风险发生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监测对象。证券期货机构应结合证券期货市场运行规律,回归证券期货业务本质属性和洗钱风险发生机理,从洗钱风险固有属性出发,综合考虑业务性质与规模等因素,分析判断本机构洗钱风险分布状况,以及控制措施有效性。重点研究分析证券期货市场洗钱犯罪类型,设计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标准与监测指标体系。统筹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证券期货资金监测分析体系。证券期货机构在柜台业务等核心系统中生成各类账户交易数据,客户交易数据呈现多元分布趋势。以“客户”为唯一中心进行资金监测,可全面分析客户在不同类型证券账户之间的资金流动、交易对手和异常交易行为。
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统筹反洗钱数据治理,提高证券期货反洗钱资金监测分析有效性。加强反洗钱风险数据治理。建立专门的反洗钱风险数据管理中心和首席数据负责人制度,统筹规划反洗钱风险数据建设政策、标准,构建完整的反洗钱风险数据治理架构。通过高度集成化的数据标准和数据质量监控流程,满足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对反洗钱数据质量的需求。拓宽数据渠道,丰富数据来源。可通过与沪深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等一线市场监督机构以及第三方存管银行等外部机构的沟通,拓宽数据渠道。同时,利用“网络爬虫”等技术获取互联网海量原始非结构化标准数据,扩大外部数据来源,通过数据筛选和“降噪”处理,转化为可监测分析的标准数据,提高外部数据信息的使用价值。
四是加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现代数据分析技术在资金监测分析中的运用。应建立数据仓库,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交易场景,进行客户画像,结合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高度自动化分析,从海量、模糊的随机数据中挖掘资金异常交易行为。
五是处理好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与人工分析关系。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本质上是将人工对证券期货异常交易分析思维过程的程序化,仅仅依赖于程序化数据分析往往容易造成分析结果与真实情况相差甚远。证券期货机构应克服完全依赖计算机程序化监测分析的倾向,强化人机交互,提高可疑交易监测数据分析的精准度与有效性。
反洗钱论文:小议银行反洗钱监管的效率
本文作者:玄立平工作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客户风险等级管理流于形式客户风险等级管理,是指金融机构依据客户的特点或账户的属性以及其它涉嫌洗钱和恐怖融资的相关风险因素,通过综合分析、甄别,将客户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的活动。对客户进行风险等级管理,可以平衡反洗钱成本和收益,提高反洗钱工作效率。但目前我国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中对客户风险等级管理的规定只有原则性的条款,具体该如何实施,没有明确要求;在监管中也只能是检查是否按时对客户进行了风险等级划分和审核。这就导致一些金融机构划分客户风险等级不是出于预防本机构洗钱风险的需要,而是担心受到监管机关处罚而被迫开展,对客户风险等级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甚至部分机构的反洗钱工作人员不清楚如何运用这一结果支持反洗钱工作,多数机构对风险等级划分的结果也只停留在查询、浏览等简单功能的使用上,没有充分发挥该项工作的成效,使该项工作流于形式。可疑交易报告数量激增而情报价值不高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是预防洗钱措施的核心,报告质量直接影响反洗钱监测分析工作,从这几年中国反洗钱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出,2006年可疑交易报告仅153.5万份,2007年上升至1662.02万份,2008年为6891.5万份,2009年有所下降,为4293.3万份,2010年又上升至6185.2万份。尽管可疑交易报告数量不断攀升,但质量一直不高。同期人民银行向侦查机关报案数2006年1239起、2007年554起、2008年752起、2009年654起、2010年911起,而侦查机关的立案数则更少,2007年94起、2008年215起、2009年119起、2010年374起。大量的可疑交易报告一方面容易造成中国是洗钱大国的错觉和误解,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都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处理、保存这些信息,同时这些可疑交易报告中绝大多数为垃圾信息,这些垃圾信息又淹没了真正的可疑交易,影响了反洗钱信息情报中心对洗钱线索分析和甄别的质量,成为制约我国反洗钱监管效率的瓶颈。大额交易报告工作实效让人质疑大额交易报告不必然与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相关,国际上对是否要求金融机构报送大额交易报告做法不一。我国当初制定大额交易报告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大额转账交易的宏观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反洗钱需要关注的行业、区域和交易种类等信息。目前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报送单位账户之间(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体工商户)单笔或当日累计人民币200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20万美元以上的转账交易,自然人账户之间、自然人与单位账户之间单笔或当日累计人民币50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0万美元以上的转账交易,所有金融机构都要报送单笔或当日累计人民币20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的现金交易。首先,这些门槛的设定是否科学合理还有待考证。如规定对于同一金融机构、同一户名下多个活期账户间转存资金的业务不属于大额交易免报范围,结果客户处于理财等目的进行的交易被大量重复报送。其次,从开始报送大额交易至今,监管部门的有关工作报告中均没有体现出如何利用大额交易报告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运用于反洗钱工作中。而从这几年中国人民银行接收的大额交易报告量来看,2007年2.1亿份,2008年1.77亿份,2009年1.78亿份,2010年2.4亿份,虽然金融机构报送大额交易已实现了系统自动报送,成本得到了控制,但监管部门需要对存储海量的信息付出巨大的成本,由于没有明显实际成效也让人对该项工作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
原因分析
合规监管的内在缺陷制约了反洗钱工作的有效开展当前我国反洗钱监管主要是合规监管,这种监管模式的核心是监管者以法律制度的形式明确金融机构的义务空间,即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出现特定条件时,必须遵循法定要求采取措施,其基本假设是反洗钱义务可度量,金融机构应履行什么义务、履行多少义务是确定的;基本监管方法是运用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发现金融机构未按规定履行法定义务的事实,并按履行义务的情况给予适当的处罚。在反洗钱监管初期,合规监管对培养和提高金融机构反洗钱意识、有效履行反洗钱职责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随着反洗钱工作逐步推进,合规监管的弊端逐步显现,其内在缺陷也开始制约反洗钱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其基本假设是不成立的,随着金融机构业务不断拓展,现行的法律法规没有也不可能穷尽金融机构的义务空间。其次,合规监管缺乏激励兼容,导致金融机构防卫心理较强。特别是在可疑交易报告方面,将可疑交易标准作为规章要求固化,不符合洗钱手法、类型会依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一些可疑交易报告标准过于宽泛,与洗钱风险的相关度不高;在具体监管中,监管者将抓到几笔可疑交易漏报或者其他违规行为作为重大处罚的依据,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必然导致金融专注于形式合规,“宁多勿漏”,报送大量的垃圾数据,既成为金融机构的负担又造成监管机构的负担,双方都付出了较高的执行成本和监管成本,实际成效却不明显,由此造成监管效率不高。反洗钱规章制度的假定过于理想化现行的反洗钱制度假定金融机构与监管部门充分合作,金融机构在发现任何洗钱迹象时,会主动采取措施并立即向监管部门报告,但金融机构的反应行为方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力,二是意愿。能力又取决于“知”和“信”。“知”是金融机构对客户的了解,具体表现为知道、怀疑或者有理由怀疑客户有洗钱行为;“信”是金融机构的诚实信用以及相应采取的措施,监管部门希望金融机构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会利用自己特定的信息资源优势为净化金融环境服务。但事实上,有信无知的金融机构不可能提供有价值的情报,知情不报的无异于洗钱者的同僚,无知无信的根本就是洗钱的天堂,因此只有知信兼备的金融机构才是监管部门的理想合作人。意愿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和“利”,金融机构为履行反洗钱义务付出了巨大的有形成本,收益却主要是无形的,在本利权衡之后,理性的金融机构只与监管部门进行“选择性合作”,这也与“充分合作”的假定相差甚远。另外“,保守客户秘密”是金融机构极其重要的战略性资产,但客户身份识别要求金融机构全面了解并共享客户信息,这直接威胁到该资产的安全性,要求对客户进行风险等级管理,也给金融机构的客户经理角色带来了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进行充分合作的意愿。现行反洗钱法律制度体系缺乏相关业务指引从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来看,暂时还缺乏相应的反洗钱业务指引的内容,相关的规章只有原则性的规定,但具体如何实施,并没有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只能自我完善。如在对客户风险等级管理方面,只规定金融机构要根据客户特点,并考虑地域、业务、行业等进行风险分类,具体该如何操作,没有更细化的指引;又如对于非面对面交易,规定金融机构要采取更为严格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但具体如何采取更严格的措施,相关规章中没有进一步的说明。从对各金融机构了解的情况来看,它们也没有有效地对如何实施这些原则性规定做出细化和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客户风险等级或业务风险情况来分别采取识别、监测等要求就无法与其内控体系有效融合,反洗钱工作效率也就难以提高。成本收益不对等,金融机构容易出现短视行为金融机构开展反洗钱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包括制度安排、技术支持、组织机构、宣传培训、流程整合、接受检查、协助调查等,随着反洗钱工作的不断深入,其投入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也不断增加,而获得的收益主要是有助于其树立守法经营、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好形象等隐性收益。金融机构作为“经济人”,必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权衡开展反洗钱工作的成本和收益,尤其在业务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出于业务考核压力的考虑,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容易出现“短视”行为,怠于履行反洗钱义务。
对策建议
完善管理模式,推行风险为本的反洗钱工作方法所谓风险为本,就是根据风险配置反洗钱资源,其核心是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这种监管模式有利于监管部门对整个机构的风险水平、控制风险能力进行评价,采用差异化的监管模式进行指导及检查,实现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双方资源的优化配置。人民银行从2008年开始提出“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并不断强化,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现行的监管方式与风险为本的监管差距还很大。首先国家风险评价体系是建立以风险为本的方法的关键,而我国目前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风险评估体系,无法在反洗钱体系内部形成对洗钱风险的共识,难以确保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对金融体系的缺陷和面临的风险有一个正确、及时的认识,使依据风险来分配资源成为一句空话。其次,监管者通过目前非现场监管体系所收集的信息可以部分反映金融机构所开展的反洗钱工作的情况,但难以满足以风险为本的反洗钱监管的要求。因此,要提高反洗钱监管效率,需要在建立统一的风险评估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管理模式,优化监管方法,把风险作为监管的重心,关注风险,关注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切实推行风险为本的反洗钱工作方法。不断完善反洗钱法律制度当前我国反洗钱面临的最大挑战不在于洗钱者有多高明,而在于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现行的反洗钱制度掩盖了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利益冲突,低估了能力和意愿对金融机构的合作水平的影响力,对金融机构的震撼力超过了对洗钱者的震撼力,反洗钱法规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它对金融机构决策行为的影响力,而该影响力又受制于规章制度的可接受性,金融机构的决策是其能力和意愿的函数,规章制度的实施必须确保金融机构产生合意的行为,而排斥一切反作用力。为此,监管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完善反洗钱法律制度,制度安排多从金融机构甚至洗钱者的角度考虑,适时制定相关业务指引,以统一标准,降低成本,也为实施“风险为本”的监管方式提供制度支持。建立反洗钱工作激励机制金融机构在反洗钱领域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不可替代,如何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决定了反洗钱工作的成效。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可以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和做法,从强化约束机制和正向激励机制两方面研究措施,建立以行政监管为主、激励机制为辅的激励性监管机制,双管齐下,最大限度提高金融机构反洗钱积极性。加强反洗钱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技能过硬的反洗钱队伍也是提高反洗钱监管效率的关键。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推行风险为本的工作方法对监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管人员不仅需要对金融活动、金融机构开展的各项业务及其面临的洗钱风险有深入了解,也要胜任对金融机构进行风险判断并进行整体评估,确定金融机构的风险,以决定监管资源的使用。这些要求远远超越了机械地将法律和监管要求适用于每一个金融机构。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反洗钱工作人员要根据业务实际情况,灵活地根据风险标准,对具体业务的风险进行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因此,各方必须重视反洗钱人才建设,加强对反洗钱人员的培训,奠定反洗钱工作发展的人才基础。
监管机关机构合作遏制洗钱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保险业洗钱的特质因素;我国保险业的特点及面临的特殊风险;加强保险业反洗钱的对策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日益猖獗的各种洗钱活动已经威胁经济和金融安全、洗钱不仅是一个有着高额利润的、复杂的犯罪领域,还是一种经济活动、保险产品特性引发的洗钱风险、业务创新引发的洗钱风险、利润驱动引发的洗钱风险、保险支付结算手段引发的洗钱风险、保险中介机构引发的洗钱风险、保险业法规制度存在缺陷、保险公司在业务流程管理上存在漏洞、保险公司的组织架构、治理结构不完善、监管机关:激励与约束应并存、保险机构:他律更应自律等,具体请详见。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资本国际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日益猖獗的各种洗钱活动已经威胁经济和金融安全,成为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作为洗钱活动高发领域的保险业,应加强对保险业洗钱风险的研究,指导实践,打击洗钱犯罪活动。
一、保险业洗钱的特质因素
洗钱不仅是一个有着高额利润的、复杂的犯罪领域,还是一种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披着合法外衣,严重危害着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险作为一种转移、分散风险的机制,本身并不牵涉洗钱,但保险业的内在特质属性却在一定程度上为犯罪分子洗钱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一)保险产品特性引发的洗钱风险
保险业本身的保险产品特性,使保险业暗藏洗钱通道。按照保险产品合同的条款设计,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可以不同,且保险合同遵循“投保自愿,退保自由”原则。因此,犯罪分子可以通过在不同关系人之间转移资金达到洗钱的目的。如保险产品中的人寿险和团体寿险,因涉及被保险人的人身利益,保险期限较长、费率较低、保费缴费方式和退保操作较灵活,容易被犯罪分子所利用,通过长险短做、团险个做、地下保单等方式,达到将公款化为个人私款或者将黑钱流转出境等目的。如果保险人在承保时未履行尽职调查的责任,未认真审核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等的身份资料及关系,就有可能被洗钱分子利用。
独家原创:金融机构反洗钱问题研究论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洗钱犯罪日益猖獗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洗钱犯罪的触角无所不及,手段无所不用。源源不断的黑钱赃款经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清洗后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侵入并腐蚀健康的国民经济体系。据估计,全球每年洗钱的数额触目惊心,约占世界各国GDP总和的2%~5%,我国每年也有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世界各国的情况表明,现代金融体系已成为洗钱的主渠道,洗钱者主要通过金融系统进行洗钱犯罪活动。因此,切实提高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有效性,充分发挥金融系统的反洗钱主力军作用,构筑坚实的反洗钱防线,显得至关重要。
一、洗钱的定义及主要渠道
洗钱是指犯罪分子通过一系列金融帐户转移非法资金,以便掩盖资金的来源、拥有者的身份,或是使用资金的最终目的。需要“清洗”的非法钱财一般都可能与恐怖主义、交易或是集团犯罪有关。洗钱行为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放置阶段,即把非法资金投入经济体系;二是离析阶段,即通过复杂的交易,使资金的来源和性质变得模糊,非法资金的性质得以掩饰;三是归并阶段,即被清洗的资金以所谓合法的形式加以使用。洗钱的各阶段的特点表明,金融机构作为经济主体进行资金收付或划拨的主渠道,客观上容易成为洗钱活动的通道。如果金融机构不依法建立健全反洗钱内部控制机制或者执行不得力,从而被洗钱分子所利用,不仅会严重损害金融机构的声誉,而且会带来巨大法律和营运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做好反洗钱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二、金融构在反洗钱工作中的地位及义务
金融机构在反洗钱工作中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反洗钱工作的重要防线之一,主要是因为:第一,金融机构具有有丰富的金融产品、跨地域甚至全球化的网点以及资金汇划或转换手段。这一特点决定了金融机构可成为洗钱的最主要通道。如果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较差,在开户、汇款、现金存取及放贷等关键环节未履行反洗钱应尽的职责,那么金融机构管理的薄弱环节及金融体系的不透明性,很容易成为洗钱和其他犯罪分子依赖或利用的主要对象。第二,反洗钱主管部门分析、识别洗钱线索的信息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如果金融机构的客户资料不全,无法据此展开关联分析;如果金融机构报告的可疑交易徒具形式,不具备真正的金融情报价值,执法部门和行政主管部门反洗钱一定会陷入事倍功半,甚至雷声大、雨点小的困局。第三,最了解客户身份及客户资金交易特点的是金融机构,最了解金融产品特点的也是金融机构,而不是金融监管部门或反洗钱主管部门。金融机构有些业务,比如远期信用证和贷款,本身就得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及业务背景。这就意味着,在反洗钱整个工作流程中,识别和打击洗钱行为的关键是在金融机构,而不是在于远离客户、而且金融实务人才相对缺乏的监管部门.最后一点想强调的是,就发现洗钱线索及预防犯罪而言,金融机构是事前或事中的,反洗钱主管部门及监测分析中心则是事后的。银行如果能建立黑名单库,就能预先阻止部分非法资金外逃。银行如果能贯彻KYC政策(KnowYourCustomer,即了解你的客户),及时报告洗钱线索,就能防止犯罪行为进一步扩大化。但就反洗钱主管部门而言,其所接收的大额和可疑交易信息都是事后的,在许多情况下难以真正发挥预防洗钱及其它犯罪行为的作用。
在反洗钱领域,金融机构法定的反洗钱义务最主要的有:识别客户的身份和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告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以及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除此之外,金融机构还应当履行与反洗钱有关的其他法定义务:接受反洗钱监督检查义务;配合反洗钱行政调查和临时冻结措施义务;配合司法机关打击洗钱活动义务;制定反洗钱内部操作规程和控制措施,设立反洗钱内部职能机构(反洗钱专门机构或指定内设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工作义务;保守反洗钱秘密,不得违反规定对外提供客户身份资料、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信息,不得向客户和他人泄露本机构报告和可疑交易、配合侦查机构开展可疑交易调查或侦查的情况;开展反洗钱培训和宣传工作义务;设有境外分支机构的,应当遵循驻在国家或地区反洗钱方面的法律规定,协助配合驻在国家或地区反洗钱机构的反洗钱义务。
证券公司营业部反洗钱工作计划
根据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2014年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要点,承担和履行反洗钱的社会责任,深入认识和管理好我们营业部的客户,推动反洗钱各项工作扎实、持久开展,取得反洗钱工作的成效,特制定证券公司营业部2014年反洗钱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围绕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2014年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要点,扎实、持久、有效做好反洗钱工作,确保完成各项反洗钱工作任务。以开展反洗钱工作为契机,加强我营业部建设,做到合规合法经营,促进我营业部经营业务工作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经济效益。
二、总体思路
认真学习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2014年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要点,掌握精神实质与深刻内涵,以深入开展反洗钱培训为核心,以创新反洗钱工作方法为手段,以提升反洗钱工作整体水平为目的,全面开展反洗钱各项工作,提高我营业部全体人员反洗钱意识,掌握反洗钱操作技能,推动反洗钱工作向纵深发展,争取获得新突破,做出新成绩。
三、工作内容
证券期货反洗钱交易监测分析
【摘要】证券期货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维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遏制经济犯罪与上游犯罪,维护金融安全与社会正义,为此本文谨就证券期货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的建设进行阐述与探讨,旨在进一步推动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体系建设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证券期货;反洗钱;可疑交易
2017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实施了《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强调金融机构需要按照相关规定的实际要求建立行之有效的交易监测标准,就可疑交易情况进行报送,定期评估交易监测标准是否科学合理,以保障金融交易的正常开展。而在开展证券期货交易的过程中,如何结合行业特性与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就成为值得考量的问题。
一、建设反洗钱风险控制体系
金融企业经营与运转的过程中会面临着一定的信用挑战、金融操作挑战、市场变动挑战与金融挑战等,此外还可能遭遇一定的声誉风险与合规风险等,因此在加强证券期货反洗钱可疑交易的建设时,首先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将风险控制作为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的重要环节,明确反洗钱风险控制的最终目标,从整体的层面上更好地开展风险控制,建立风险控制目标及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反洗钱风险控制手段执行的是否有效,与金融机构是否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风险控制等措施直接相关。为此,金融企业应当进一步提高企业治理效果,制定与企业经营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并对反洗钱风险治理架构与相应职责加以明确,确定企业内部各部门相应职责与运行机制,以建立健全反洗钱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反洗钱风险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的构建,应当以对金融交易的合理怀疑为基础,科学地开展反洗钱监管工作。金融机构也需要在企业管理与风险控制框架的同时,以风险为导向,建立反洗钱内部控制与风险控制机制,制定合理的可疑交易定位、监测与分析、报告的流程。金融机构也应当对金融产品、金融业务与业务流程加以合理梳理,在业务流程中纳入风险控制措施,以开展业务流程建设工作。另外,金融机构应该对业务部门的相应职责加以明确,对反洗钱风险管理机制与约束机制加以完善和强化,构建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的企业文化与风险观念环境,以企业为单位形成整体性的反洗钱与可疑交易价值理念,形成企业整体性的道德行为,将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理念与文化内化为员工行为,尽量避免员工道德考验与逆向选择情况,对企业洗钱风险控制理念与控制策略加以保障,确保证券期货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二、建立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