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3 21:10: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西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西欧社会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在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进程中,西欧社会关于社会结构的认识在不断变化,它的性质也在不断演化,从工人阶级革命党先后演化为工人阶级议会改良党、追求价值社会主义的“人民党”和放弃社会主义目标的中间阶层党,总体趋势是非工人阶级化。但社会近年来的加速转型,特别是走第三条道路,并未让它摆脱日益衰落的危机。
【关键词】西欧社会社会结构
在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进程中,西欧社会关于社会结构的认识在不断变化,其性质也经历了从工人阶级革命党、工人阶级议会改良党、追求价值社会主义的“人民党”到放弃社会主义目标的中间阶层党的演化。但近年来较为彻底的非工人阶级化,特别是走第三条道路的转型,并未让当今的社会如愿地摆脱它30年来日益衰败的厄运。
一、工人阶级革命党
1863年,世界上第一个在民族国家中建立的社会主义工人党“全德工人联合会”成立。该党创始人拉萨尔认为,当时的社会存在财产和教育上的差别,没有、也不可能有平等,工人等级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团结互助。[①]他还认为,资产阶级背叛了1848年革命,只有“第四等级”的“事业实际上是全人类的事业”[②]。尽管如此,该党当时并不是一个革命党,因为拉萨尔一直指望在帝国的帮助下实现党的目标。1869年创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虽然表示要改变工人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平等状况,但与拉萨尔派合并后的《哥达纲领》依然主张“力求用一切合法手段来建立自由国家和社会主义”[③]。因此受到一直关注德国工人党发展的马克思的严厉批判。
由于清算了拉萨尔主义,德国社会接受了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声明支持巴黎公社,与帝国决裂。这使该党遭到了“反社会党人非常法”的镇压。然而正是这种镇压,使该党革命倾向显著增强,认定“国家是统治阶级镇压工人阶级的工具”,必须加以反抗。曾被监禁、主张以牙还牙的倍倍尔就说:“我要像你们当初对待我们那样对待你们。”[④]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社会1891年的《爱尔福特纲领》在基本原则部分照搬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分析,认为占有生产资料的少数资本家和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过剩的工人大军越来越庞大,贫困和剥削越来越厉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社会分裂成两个相互仇视的阵营。
西欧及世界政治的向右倾斜
【内容提要】1973年西方资本主义战后黄金时代结束,80年代初里根主义、撒切尔主义崛起,从此包括西欧在内的世界政治开始了向右转折的发展进程。新科技产业革命、经济全球化导致的社会结构变化、阶级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是政治右转的深层原因。而世界政治私有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说明,作为世界经济活动主体的西方跨国公司正在逐步演变为当今世界政治的重要活动主体,进一步推动了世界政治右倾化的发展趋势。
【摘要题】世界政治
【关键词】西欧政治/世界政治/向右转/世界政治私有化
【正文】
最近谈论西欧政治、世界政治向右转,或者说,右倾化、向右倾斜,似乎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前几年人们还在谈论“粉红色的欧洲”,谈论民主社会主义的复兴。现在,社会“第三条道路”似乎很快走到尽头,社会、社会党、工党代表的中左力量在西欧各国新一轮竞选中纷纷落马,从执政党再次转变为在野党。而中间偏右的政治力量,新保守主义政党纷纷再度上台执政。西欧政治钟摆似乎再次向右倾斜。有人说,这是一种周期性变化,不足为虑。但是,西欧极右势力在崛起,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各国竞选斗争中获得高额选票,在法国,右翼民粹主义的首领居然能够参加总统竞选的最后一轮角逐,在不少西欧国家,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全国范围内上台参与执政,或者在一些地方性选举中,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大获全胜,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执政党。与此同时,包括暗杀活动在内的新法西斯主义暴力活动日益猖獗,在反对非法移民的口号下,种族主义、排外主义日益抬头。在今天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作为全球化的反弹,或者说,作为全球化的悖论,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胜者通吃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全面渗透的背景下,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种族歧视、排外主义以及民族霸权或种族霸权主义甚嚣尘上,这无论如何不能不令人深为忧虑。这种向右倾斜,或者说向右转,是从总体上、战略上的判断结论。
左与右的概念解释
西欧封建主义政治结构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西欧封建主义的政治结构随着中世纪中期封建主领地的世袭化进程而确立起来。其主要特征是封建权利对公共权利的最大限度的排斥,领主和附庸间的私人契约取代了国家的公共法律,公共权利沦为私下义务。由于领主—附庸间纵向阶梯型网络的破毁,西欧封建国家的领土界限极为模糊,各国君主不仅对内无法实行统一的管理,对外也不能以主权者的身份进行平等的交往。因此,在封建主义政治结构之下,中世纪西欧便不存在任何完整意义上的“国际关系”。
【关键词】中世纪/西欧/封建主义/政治结构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封建主义制度在世界许多地区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在西欧,封建主义政治结构确立于中世纪中期,成为此后基督教世界的一个主要标志,且其残余痕迹一直持续到近代时期。西欧封建主义成熟和持久的特性是中外学者们都非常关注的一个论题,但在同时,“封建主义”又是历史学中少有的几个极其模糊、极有争议的概念之一。著名史家J.W.汤普逊曾对封建主义作过如下宽泛的定义:“封建主义同时具有多种含义,它既是一种政府形式,也是一种社会结构,又是一种经济状态,还是一种政治社会哲学。”[1](p.688)本文不想对宽泛的西欧封建主义做全面的考察,而将集中探究一下作为“政府形式”的封建主义,分析封建主义之下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国度的政治组织形态及相关问题,从而认识在近代国际体系出现之前欧洲的政治秩序。
一封建主义政治机制的起源
西欧封建主义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论题。许多学者将封建主义的萌芽追溯到古罗马帝国晚期的社会结构和日耳曼蛮族原有的军事组织。[2](p.218);[3](pp.163-183)其中,法兰克人的扈从制度(或称亲兵制度)对封建主义形成的影响尤为巨大。一个领域内的统治者为确保其政权的稳固,往往“通过依靠他的可以信赖的军人组成的扈从在他自己和那些完全是作为统治客体的下层民众之间架起桥梁”,为此他“从他控制下的土地管区中赐给他们土地作为采邑”;而他的直接封臣又“时常把他们自己的采邑分成小块授予他们的扈从成员”。这种土地的分封,乃是蛮族统治者试图把个人关系的框架纳入正在运行的统治结构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作为个人联盟的国家”。[4](pp.24-29)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封建社会最初是一种“军事性的社会”。[5](p.249)而随着公元6-8世纪法兰克人统治的扩展,这种政治运作机制也逐渐扩及了整个西欧。
但在公元9世纪中叶以前,西欧所存在的还只能算作是一种“准封建”(quasi-feudalism)状态,只有在查理曼帝国崩溃以后,西欧的封建主义才步入其成熟时期。[6](p.353)所谓“准封建”状态与成熟的封建主义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封建领地是否世袭化。在查理大帝去世前的法兰克王国中,统治者给予其封臣领地只是作为该封臣个人对其效忠的一种报酬,封臣对领地的拥有有一定的年限,至多也只是终身,当封臣去世后其领地将由统治者收回。[7](p.160)通过这种方式,法兰克国王们避免了政治统治的分裂。此外,在8-9世纪法兰克王国兴盛时期,商务贸易和货币仍然通行,统治者还能用货币来酬常其臣属,[8](p.82)故封地并非是获取效忠的惟一手段。事实上,查理曼很注意国家权威的完整性,他对分封领地非常谨慎,除了恰巧驻在边境上或蛮族所居地区的伯爵以外,查理曼“从不授给任何伯爵一个以上的郡”,他的理由是:“凭那份进款或那份地产……我就可以使某个臣属效忠,而他也会像随便哪个主教或伯爵一样好,或者还要好些。”[9](p.50)这种政策的实际效果是使贵族的领地保持在较小的规模并与基督教会的教区体系犬牙交错,从而排除了贵族领地独行其是的危险性。
西欧资本主义中的贸易因素探讨论文
摘要:伴随着人本主义的思想逐渐成熟的贸易意识是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前提条件,而早期的资产阶级所进行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和远程贸易为资本主义的成长发展了国内市场,开拓了国际市场,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进而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贸易的发展刺激了本国工业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成长。
关键词:贸易意识;国际贸易;远程贸易
贸易意识根植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观念,束缚与妨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贸易意识只是在经历了两次伟大的冲击之后才逐渐走向成熟的。封建社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中心是贬低和否定现实世界与人的价值,贸易的本质在于实现现实的价值,所以说资产阶级为适应自身的发展,必须批判陈旧的封建观念,树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理论和新观念。解放自身就必然成为早期资产阶级的首要任务。这就涉及到此间发生在思想意识领域中的两次“革命”——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关于“世界的发现与人的发现”的革命。…它以文学和艺术的形式打破以神和死后生活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表现了以人和现实世界为中心的思想,歌颂了人的伟大、智慧和能力,以及现实世界的美好和重要,把人的思考和理性从神转移到人自身,从死后转向现实的物质世界,有力地打击了传统的封建的人生价值观和财富观。
宗教改革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是人文主义思想在宗教领域的运用与发展,从教会内部破除了封建的旧观念,树立了以人为主题的新思想。特别是其中的加尔文教主张,在上帝的旨意下,要想发财致富,就要漂洋过海,开拓殖民贸易,经营工商业,从中牟取暴利,建立正教合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推行民主制度,为有产者谋利是每一个教徒应走的途径。所以,西欧人们的思想深受加尔文教的影响——走上致富的道路就要对外和发展贸易。这种教义的主张对资本主义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本文仅以荷兰和英国的国内国际情况来分析其资本主义是怎样在贸易意识的影响下走上国际贸易和远程贸易途径的。
中世纪西欧商品经济下的政教关系
关键词:西欧商品;政教关系
一、中世纪西欧5—13世纪的政教之争
本文虽然主要论述的是中世纪西欧商品经济下的政教斗争,但对于这种新的经济形态出现前世俗政权与基督教会之间的争斗有必要做一番简要的论述,因为中世纪西欧的政教斗争并非只是在商品经济出现以后才表现出来的,它贯穿了整个西欧的中世纪。在中世纪时期,基督教逐步演变成为一个政治实体,“它到处行使的不仅限于宗教的统治,而且行使政治、行政、经济和社会的权力”①,是一个超国家,“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②,它的权力越来越凌驾于世俗最高统治者———皇帝之上。另一方面,后者对于教皇这种越权管理行为的不满与日俱增,两者间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最终走向政治斗争。5-8世纪是政教之争的酝酿期。盖拉西最早提出政教二元论,随后在756年丕平献土事件使教皇国得以建立,教皇开始染指世俗权力;9-13世纪是双方的对垒期。随着教会经济力量的发展,其想要摆脱世俗政权控制的欲望日益强烈,于是有了克吕尼运动—改革教会提升教会力量。随后,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继位,正式拉开了教会和世俗政权分庭抗礼的序幕。最先开始的是争夺主教叙任权的斗争,最终以皇帝亨利五世(1106———1125年)与教皇签订妥协的《沃姆斯宗教协定》(1122年)而告一段落。在十二世纪德皇弗里德里希二世登上王位后,当时的教皇英诺森三世就企图通过控制他而实现对德意志的完全统治,这与弗里德里希企图建立一个欧洲帝国的想法发生了冲突,并由政治斗争演变为军事斗争。最后,弗里德里希代表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统治被终结,德意志皇权也彻底崩溃。从十二世纪后期起,教皇又与皇帝为争夺意大利的控制权展开了更加激烈的斗争,结果,皇帝腓特烈一世在1176年的莱尼亚诺战役中惨败,教皇权威在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时期达到了极盛。虽然教会此时拥有凌驾于世俗统治这之上的权威,但它终归无法也不可能代替国家的统治地位,因为它对于国家的统一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尤其是对于商品经济来说,没有统一的国家就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统一的市场,这种逆历史潮流的现象就注定了它不可能长久,“谁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谁必将被历史证明它的虚弱性和腐朽性”③。
二、中世纪末期西欧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发展
中世纪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西欧出现了不同于自然经济的新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城市经济,另一个是货币,尤其是到了十三世纪,发展尤为显著。西欧的封建经济在十三世纪以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域性经济的形成,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④。城市经济的极大发展之所以能对西欧社会施以重要的影响,就在于它打破了封建经济的传统结构。城市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的经济活动相比,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它是一种不依赖于土地的商业活动。围绕着城市,形成了一种被德国经济史学家称之为“城市经济”的经济形态,即:城乡之间分工明确,城市从事工商业,农村从事农业,其产品运到城市参与市场活动,进入商品流通领域,这种经济结构导致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租佃制取代领地制。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引起了政治状况的变动。在十一至十三世纪,西欧城市普遍展开了反封建主的斗争。如在法国,许多城市通过斗争获得了自治权,建立了自治机构,称为“公社”,“城市在政治上的相对独立的地位,是它在经济上相对独立发展的反映”⑤。进入十三世纪,随着城市经济地位的提高,其政治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市议会等行政机构便应运而生了。此外,经济的发展也促使市民阶层发生了分化,其中最富裕的阶层成了贵族阶层,为了维护其经济利益,他们必然会要求在政治上获得更大的权利。货币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恩格斯对此曾指出,西欧市民阶级使用的是“一件对付封建主义的有力武器———货币”⑥,而货币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正是由于货币的使用,加快了封建土地制度由领地制向佃农制的转变。正是“货币关系排挤了人身关系和货币贡赋排挤了实物贡赋”⑦,使得过去领地制上领主与依附农之间的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两者之间契约关系的成分逐渐增加,而人身依附关系的成分逐渐减少,到最后,以封建领地所有制为基础所建立的封建等级制都统统退出历史舞台。十三世纪,教会权势登峰造极。但与此同时,西欧封建社会内部新的因素———城市经济和货币不断发展壮大。面临新的状况和变化,教会不仅没能适应,而且显得格格不入,这就为教会权力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三、中世纪末期商品经济发展下的政教之争
西欧及世界政治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1973年西方资本主义战后黄金时代结束,80年代初里根主义、撒切尔主义崛起,从此包括西欧在内的世界政治开始了向右转折的发展进程。新科技产业革命、经济全球化导致的社会结构变化、阶级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是政治右转的深层原因。而世界政治私有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说明,作为世界经济活动主体的西方跨国公司正在逐步演变为当今世界政治的重要活动主体,进一步推动了世界政治右倾化的发展趋势。
【摘要题】世界政治
【关键词】西欧政治/世界政治/向右转/世界政治私有化
【正文】论文网在线
最近谈论西欧政治、世界政治向右转,或者说,右倾化、向右倾斜,似乎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前几年人们还在谈论“粉红色的欧洲”,谈论民主社会主义的复兴。现在,社会“第三条道路”似乎很快走到尽头,社会、社会党、工党代表的中左力量在西欧各国新一轮竞选中纷纷落马,从执政党再次转变为在野党。而中间偏右的政治力量,新保守主义政党纷纷再度上台执政。西欧政治钟摆似乎再次向右倾斜。有人说,这是一种周期性变化,不足为虑。但是,西欧极右势力在崛起,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各国竞选斗争中获得高额选票,在法国,右翼民粹主义的首领居然能够参加总统竞选的最后一轮角逐,在不少西欧国家,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全国范围内上台参与执政,或者在一些地方性选举中,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大获全胜,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执政党。与此同时,包括暗杀活动在内的新法西斯主义暴力活动日益猖獗,在反对非法移民的口号下,种族主义、排外主义日益抬头。在今天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作为全球化的反弹,或者说,作为全球化的悖论,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胜者通吃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全面渗透的背景下,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种族歧视、排外主义以及民族霸权或种族霸权主义甚嚣尘上,这无论如何不能不令人深为忧虑。这种向右倾斜,或者说向右转,是从总体上、战略上的判断结论。
左与右的概念解释
西欧资本主义的贸易因素论文
论文摘要:伴随着人本主义的思想逐渐成熟的贸易意识是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前提条件,而早期的资产阶级所进行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和远程贸易为资本主义的成长发展了国内市场,开拓了国际市场,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进而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贸易的发展刺激了本国工业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成长。
论文关键词:贸易意识;国际贸易;远程贸易
贸易意识根植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观念,束缚与妨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贸易意识只是在经历了两次伟大的冲击之后才逐渐走向成熟的。封建社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中心是贬低和否定现实世界与人的价值,贸易的本质在于实现现实的价值,所以说资产阶级为适应自身的发展,必须批判陈旧的封建观念,树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理论和新观念。解放自身就必然成为早期资产阶级的首要任务。这就涉及到此间发生在思想意识领域中的两次“革命”——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关于“世界的发现与人的发现”的革命。…它以文学和艺术的形式打破以神和死后生活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表现了以人和现实世界为中心的思想,歌颂了人的伟大、智慧和能力,以及现实世界的美好和重要,把人的思考和理性从神转移到人自身,从死后转向现实的物质世界,有力地打击了传统的封建的人生价值观和财富观。
宗教改革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是人文主义思想在宗教领域的运用与发展,从教会内部破除了封建的旧观念,树立了以人为主题的新思想。特别是其中的加尔文教主张,在上帝的旨意下,要想发财致富,就要漂洋过海,开拓殖民贸易,经营工商业,从中牟取暴利,建立正教合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推行民主制度,为有产者谋利是每一个教徒应走的途径。所以,西欧人们的思想深受加尔文教的影响——走上致富的道路就要对外和发展贸易。这种教义的主张对资本主义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本文仅以荷兰和英国的国内国际情况来分析其资本主义是怎样在贸易意识的影响下走上国际贸易和远程贸易途径的。
艺术设计毕业论文:中国与西欧书法之比较
近年来,随着东西方政治和文化相互影响过程的深化,欧洲的东方学家对于研究远东各国文化历史区域的兴趣,思考这些国家丰富的精神遗产和物质遗产的兴趣,都明显地上升了。很久以来,由于东西方文化长期隔绝,人们对于东方这些遗产所知甚少。我国和其它国家的学者越来越喜欢研究远东各国的音乐、戏剧、绘画和其它文艺现象。正是它们所特具的民族特征,使对东方的美学、历史以及整个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甚了解的欧洲观众难以理解它们。西方和我国的学者通过比较分析,对某些文化现象进行平等考察,取得了极其重大的成就。这种方法被认为是最先进的,因为它能提示「一般、特殊和唯一三者的辩证关系,说明全人类文化的共同特征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特殊形式;而这些特征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在每个地区的各种独特的民族变体中进行的。」①这类研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东西方艺术的种类和体裁所特具的特殊因素,对其作为全世界文化组成部分的那些特征所进行的探索。
由于欧洲和远东历史文化区域的经济政治和历史发展各具特色,东西方文艺中一些术语相同的成分会具有不同的内容。无论是从更深刻地理解某种特定的文化现象,还是从总的方面来理解某个国家的整个文化的观点来看,提示这些差异或牾之处的性质和深度,都可以说是不无意义的。因此,我们打算考察一下西方(这里主要是指西欧)和中国都有的「书法」这一概念的内涵。
首先应当指出,欧洲和中国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是不完全一样的。在西欧,它指的是一种书写得漂亮和清楚的艺术,主要与中世纪欧洲各国的编年史作者、书手、书籍抄录者有关,然后才是宫廷与政府部门的文书。这些人的书写工具和材料是羊皮纸、普通纸张、墨水和鹅毛笔。这一概念与一般的书写亦即人们的非公务书写关系不大。所以,欧洲书法量重大的成就主要是在政府部门、书写学校需用要编写和抄录宗教书籍的修道院中。到十九世纪末期,欧洲的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衰败了,让位于迅猛发展的印刷和打字机。
中国对书法的解释比较宽泛,它指的是手工创作的一切象形文字符号。也就是说,不管书写的具体材料和工具如何,也没有任何时代的限制。因此,中国艺术学家实际上将一切碑刻文物都纳入这一概念,从殷代(公元前二OOO年中叶)的甲骨到周代的铜器从欧洲美学的观点来看,书法首先与纸上的题写有关,而与其它材料上的题写关系不大。因此,在欧洲人看来,
「中国书法」这一概念首先是指用墨题写在纸上的字,尽管中国书法史上的古典时期刻在石上的书作并不少于写在纸上或绢上的书作。由于这个原因,欧洲人很难把甲骨和青铜器看成是书法作品。因为照欧洲人的科学观念,这类文物按传统当属于碑刻,它们首先是从古文字学或史学的角度引起人们的兴趣。
中国「书法」的内涵与欧洲历史文化区域的理解不同这一情况,可用一系列的原因来予以解释。其中包括中国书写历史较长(近四千年),由此而形成的书写传统和实践样为发达,对于书法约莫二千年的崇拜,还有因此而产生的对于各种书写文字的崇敬与喜爱,无论它们是用什么字体写成的。此外,还包括书法艺术理论基础较为发达(单是基本文献就有一OO余种,最早的产生于二世纪)。按照最早的书论,书法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已存在近二千年。在这方面,也不能不考虑到中国的书写风格、类型和字体远远多于欧洲,碑刻、拓本及其释文不计其数,传统学派乃至当今学派的语文学家对于古文字学研究的非同寻常的喜好与热忱,以及中国人对于古代文物的珍视等等。由于这种种情况,中国文化中的每一件碑刻实际上都具有高度的审美品质,都可以从审美的角度来予以考察。在研究过程中,其重点往往会由古文字特征转移到审美特征,也即是说,把书刻的东西当作书法艺术作品来考察,它们是在甲骨、青铜器上,还是在碑石上。
西欧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管理探讨论文
内容提要:法国等西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以私人所有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其中包括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和工会所有制。国家所有制企业的数量和资产比重虽然不大,但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法国市场经济政府管理国有企业
法国等西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以私人所有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其中包括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和工会所有制。国家所有制企业的数量和资产比重虽然不大,但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西欧的国有企业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一般称为公营企业或公共企业,相当于我们称谓的国营企业;另一种是国家参股或控股的混合股份公司,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控制和政策的影响。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各国通过国家投资新建、购买私人企业和几次国有化政策建立国有企业,获得了较快经济增长;又通过与国有化相反的几次私有化政策进行结构调整,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尽管私人经济在西欧市场经济中具有主体地位,但在诸多经济领域,尤其在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资源配置和福利与分配目标方面,国有经济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法国等西欧各国及其历届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各有特色和侧重,也有较为丰富的带有规律性的管理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
1.国有经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弥补市场缺陷的调节作用
根据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定义,国有企业是“政府当局可以凭借它对企业的所有权、控股权或管理条例,对其施加直接或间接支配性影响的企业”。
西欧市场经济的中国有企业管理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法国等西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以私人所有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其中包括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和工会所有制。国家所有制企业的数量和资产比重虽然不大,但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法国市场经济政府管理国有企业
法国等西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以私人所有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其中包括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和工会所有制。国家所有制企业的数量和资产比重虽然不大,但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西欧的国有企业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一般称为公营企业或公共企业,相当于我们称谓的国营企业;另一种是国家参股或控股的混合股份公司,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控制和政策的影响。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各国通过国家投资新建、购买私人企业和几次国有化政策建立国有企业,获得了较快经济增长;又通过与国有化相反的几次私有化政策进行结构调整,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尽管私人经济在西欧市场经济中具有主体地位,但在诸多经济领域,尤其在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资源配置和福利与分配目标方面,国有经济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法国等西欧各国及其历届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各有特色和侧重,也有较为丰富的带有规律性的管理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
1.国有经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弥补市场缺陷的调节作用
根据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定义,国有企业是“政府当局可以凭借它对企业的所有权、控股权或管理条例,对其施加直接或间接支配性影响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