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手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3 18:54: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心脏手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心脏手术

心脏手术护理论文

1临床资料

本组366例,男194例,女172例,年龄1~53岁,平均14岁,先天性心脏病279例,风湿性心脏病75例,心脏粘液瘤12例,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占2.69%。

2术前护理及术后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宣传入院时由护士按病种先发给卫生宣传材料。然后每天由负责人精心进行卫生宣教,包括术前心理护理、治疗饮食、肺功能锻炼及戒烟等内容。用交谈方式向他们介绍手术前后应注意和配合的问题,通过交谈使病人对手术前以及手术后如何配合有一定的认识。手术前一天带他们参观ICU监护室,让病人有安全感。并向他们介绍手术后呼吸机的使用情况,以便取得他们的配合。

2.1.2教会病人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每天由负责该组病人的护士完成此项工作。有护士先示教,再从病人中选出一位,让其躺在床上,取半卧位。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前。练习深呼吸后利用腹肌动作同时伸舌张口使气门放开,以便排出气体达到有效咳嗽,如此反复练习,每天两次以上,每次约15分钟,此法病人一般均能掌握。护士每天要检查,按时督促反复演示。

查看全文

心脏手术手术室护理与麻醉配合体会

【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护理与麻醉工作配合对心脏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0例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予以其术前麻醉配合护理、术中麻醉配合护理及术后麻醉配合护理,总结患者手术情况,观察患者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7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麻醉,手术成功率达到100.0%,且术中患者也未见血压升高不可控、窒息、疼痛等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术后均安全进入监护室。患者术后心理、睡眠、饮食及精神评分分别为(3.94±0.51)、(4.01±0.56)、(4.28±0.52)、(4.09±0.36)分,均高于护理前的(1.93±0.49)、(1.96±0.24)、(1.78±0.16)、(1.95±0.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恰当的手术室麻醉护理配合对心脏手术的顺利实施十分有利,其可降低术前、术中及术后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可能性,从而确保手术安全性,实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脏手术;手术室护理;麻醉工作

心脏手术危险系数较高,为确保其开展顺利,手术室护理及其与麻醉工作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1]。为此,本院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70例行心脏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室护理人员予以其麻醉配合护理,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并从中体会护理要点,以降低风险可能性,现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70例行心脏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8例,女22例,年龄23~55岁,平均年龄(38.7±6.2)岁。纳入与排除标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均为手术室患者;均符合相应手术指征;均未合并脑血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心功能不全、严重高血压及癫痫等疾病。1.2方法。1.2.1术前护理配合。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全面评估患者病情,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术前访视。直接与患者面对面进行交流,记录其年龄、心态、身体、合并症、麻醉经验、感染等情况,告知患者及家属心脏手术需实施动脉穿刺,并留置导管或心脏漂浮导管,同时对其疑惑之处予以耐心且详细地解释,注重正向诱导,以降低其对麻醉的担心[2]。②手术室护理人员也不能忽视患者的某些特殊检查项目和化验结果,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于术前做好准备,如为血色素低者提前备好所需血制品,以便术中必要时快速予以患者血浆或全血。③评估患者麻醉风险度。对麻醉风险度高的患者予以特别关注,并提供麻醉师相应配合,以确保手术顺利开展[3]。1.2.2术中护理配合。①环境护理。环境是心脏手术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条件,手术室护理人员应事先调试好室内温度,以防重症患者发生心室颤动(室颤)[4]。②体位护理。体位摆放应结合患者心脏实际情况,对于心功能不全或较差的重症患者,因其平卧舒适度较差,可将床调成高位,以方便其呼吸,但应注意不可影响到麻醉监测。③与全身麻醉插管相关的护理工作,主要包括四肢固定、吸引器吸取分泌物、气管插管等。④为患者建立优质静脉通路,护理人员从旁提醒麻醉师患者还需静脉滴注其他药物,若麻醉师发现这些药物影响麻醉及手术,则应暂缓使用或直接停用[5]。⑤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分担麻醉师部分工作,以减少麻醉师注意力分散,主要为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动脉压、血压等,特别关注4个时间点,即体外循环转机或停机时、除颤器使用时、用药后,若发现问题需及时处理[6]。1.2.3术后护理配合。①胸腔引流管连接无误后,待麻醉师胀肺后方可对患者实施夹管移动,但动作应轻柔,以免过度震动导致患者心脏脉搏出现骤停。②辅助麻醉师确保监护设备均连接良好及管道井然有序,患者被移动前应再次确认输液引流通畅与否,待应确定项均稳妥后方可开始运送。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总结患者手术情况,观察患者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自制生活质量评价量表,指标包括心理、睡眠、饮食及精神4个方面的内容,各指标总分0~6分,分数越高则代表情况越好。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心脏手术围术期护理管理研究

临床路径最早在美国20实际80年代中期开始,针对有一定模式可循、费用高、容量大、疾病较为明确的手术展开治疗护理,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护理质量[1]。我院自实施临床路径以来,获得了有效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主要在原有护理管理基础上展开创新,选择不同护理管理模式下的心脏手术围手术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临床路径护理管理的优越性,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4年9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围术期心脏手术患者中选择16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89、71,其年龄在2~18岁之间。160例患者中,2014年9月~2015年9月间收治患者作为对照组(82例),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间收治患者为观察组(78例),两组患者手术类型、心脏功能等资料基本相同,无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160例患者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清晰,自愿参加到本次研究之中,亲自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利用临床路径进行护理,由主治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共同组成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小组中不同成员的分工不同,展开治疗护理监督与护理管理,为临床路径管理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证。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各成员经过专业培训后,结合同类临床路径管理经验,按照本组患者实际病情不同,有针对性的制定临床路径管理表,从临床检查、护理对策、健康宣教等方面展开综合性护理管理。

查看全文

心脏手术呼吸道护理论文

1临床资料

本组366例,男194例,女172例,年龄1~53岁,平均14岁,先天性心脏病279例,风湿性心脏病75例,心脏粘液瘤12例,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占2.69%。

2术前护理及术后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宣传入院时由护士按病种先发给卫生宣传材料。然后每天由负责人精心进行卫生宣教,包括术前心理护理、治疗饮食、肺功能锻炼及戒烟等内容。用交谈方式向他们介绍手术前后应注意和配合的问题,通过交谈使病人对手术前以及手术后如何配合有一定的认识。手术前一天带他们参观ICU监护室,让病人有安全感。并向他们介绍手术后呼吸机的使用情况,以便取得他们的配合。

2.1.2教会病人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每天由负责该组病人的护士完成此项工作。有护士先示教,再从病人中选出一位,让其躺在床上,取半卧位。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前。练习深呼吸后利用腹肌动作同时伸舌张口使气门放开,以便排出气体达到有效咳嗽,如此反复练习,每天两次以上,每次约15分钟,此法病人一般均能掌握。护士每天要检查,按时督促反复演示。

查看全文

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护理分析论文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87例,男39例,女48例,年龄3~63岁,平均21.5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8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9例。行单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2例,单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同期手术2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于体外循环下缝扎8例,于常温下结扎14例,二尖瓣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双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术13例,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术后痊愈70例,死亡2例。

2护理

2.1气管插管的正确位置患者返回ICU后与麻醉医生共同检查气管插管的位置是否正确,听诊肺部,判断气管插管是否在气道内,警惕发生气管插管过深或过浅。测量气管插管距门齿及鼻尖的距离,并做记录,便于每班护士交班时能及时发现气管插管是否脱位。我们常规通知放射科拍床旁X线胸片,确切了解气管插管的位置。用寸带适度固定好气管插管,用束带约束患者四肢,防止患者因躁动将气管插管拔出。摆好患者体位后,连接呼吸机并警惕因呼吸机连接的牵拉造成气管插管脱出、扭曲或打折。

2.2保持呼吸道通畅心脏手术后患者多数循环、呼吸状态不稳定,尤其体外循环后肺部分泌物增多,又因人工呼吸机可能导致肺部感染,患者的痰量会大大增加[2]。所以,呼吸道及时清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改善肺部通气,维护心脏功能的重要措施。在患者机械通气期间,吸痰操作是最基本的一项护理技术,吸痰不及时或吸痰操作不当会造成诸多并发症,影响术后疗效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频繁或定时吸痰可导致不必要的气管黏膜损伤,造成患者不耐受和对抗,往往痰液较少,效果不明显及带来不必要的刺激。因此,机械通气期间护士应按时听诊患者双肺呼吸音,每30min1次。听诊发现痰鸣音可以及时发现气道内的痰液蓄积,及时清理效果良好,可以作为最佳的吸痰指征[3]。吸痰前后充分的给纯氧1~2min是非常重要的程序,吸痰时间要短,控制在10~15s,连续多次吸痰之间要充分地给纯氧吸入以增加氧的储备。吸痰前要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吸痰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及口唇颜色,出现血压下降,SaO2<95%,心率增加、心律失常时,应立即停止吸痰,接通呼吸机并给予高浓度氧,并注意观察痰液的性质、颜色和量。2.3气道湿化患者在机械通气期间要防止分泌物黏稠及形成痰痂。吸入温热的气体可以减轻气道黏膜的刺激,减少支气管痉挛或哮喘。加强气道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以防止纤毛运动功能减弱,造成分泌物排出障碍,湿度98%~99%,温度31℃~33℃[4]。对于痰液黏稠者可持续湿化,间断雾化吸入,稀释分泌物,利于痰液排出。

2.4心理护理ICU病房患者往往由于环境陌生,且气管插管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适和痛苦,患者不能说话而感到恐惧和孤独。因此常有着急、急躁或挫折等心理反应。此时要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如告诉患者拔管的时间,不能说话是暂时的、病情好转的结果等;及时捕捉交流的愿望与信息提示。机械通气患者常常感到口干口渴。护士应当主动倾听患者口干口渴所诉的痛苦,并及时采取措施。要留心观察与分析眼睛、面部表情、口形和手势所表达的信息,可制作一些图片、词板或会话卡,关心体贴患者,同患者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给患者以鼓励、安慰,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查看全文

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护理体会论文

【关键词】实施心脏手术

实施心脏手术后的患者,对心肺功能都有较大的影响,术后早期呼吸与循环功能尚不稳定,需用机械通气辅助以减轻呼吸做功,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全身氧的需求,防止二氧化碳蓄积,顺利渡过早期危险期。因此,此期的护理尤为重要[1],我们自2002年6月至今观察并总结我院87例心脏手术后患者的呼吸道护理,现总结资料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87例,男39例,女48例,年龄3~63岁,平均21.5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8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9例。行单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2例,单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同期手术2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于体外循环下缝扎8例,于常温下结扎14例,二尖瓣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双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术13例,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术后痊愈70例,死亡2例。

2护理

2.1气管插管的正确位置患者返回ICU后与麻醉医生共同检查气管插管的位置是否正确,听诊肺部,判断气管插管是否在气道内,警惕发生气管插管过深或过浅。测量气管插管距门齿及鼻尖的距离,并做记录,便于每班护士交班时能及时发现气管插管是否脱位。我们常规通知放射科拍床旁X线胸片,确切了解气管插管的位置。用寸带适度固定好气管插管,用束带约束患者四肢,防止患者因躁动将气管插管拔出。摆好患者体位后,连接呼吸机并警惕因呼吸机连接的牵拉造成气管插管脱出、扭曲或打折。

查看全文

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护理方法论文

【关键词】实施心脏手术

实施心脏手术后的患者,对心肺功能都有较大的影响,术后早期呼吸与循环功能尚不稳定,需用机械通气辅助以减轻呼吸做功,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全身氧的需求,防止二氧化碳蓄积,顺利渡过早期危险期。因此,此期的护理尤为重要,我们自2002年6月至今观察并总结我院87例心脏手术后患者的呼吸道护理,现总结资料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87例,男39例,女48例,年龄3~63岁,平均21.5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8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9例。行单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2例,单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同期手术2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于体外循环下缝扎8例,于常温下结扎14例,二尖瓣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双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术13例,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术后痊愈70例,死亡2例。

二、护理

2.1气管插管的正确位置患者返回ICU后与麻醉医生共同检查气管插管的位置是否正确,听诊肺部,判断气管插管是否在气道内,警惕发生气管插管过深或过浅。测量气管插管距门齿及鼻尖的距离,并做记录,便于每班护士交班时能及时发现气管插管是否脱位。我们常规通知放射科拍床旁X线胸片,确切了解气管插管的位置。用寸带适度固定好气管插管,用束带约束患者四肢,防止患者因躁动将气管插管拔出。摆好患者体位后,连接呼吸机并警惕因呼吸机连接的牵拉造成气管插管脱出、扭曲或打折。

查看全文

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护理体会论文

【关键词】实施心脏手术

实施心脏手术后的患者,对心肺功能都有较大的影响,术后早期呼吸与循环功能尚不稳定,需用机械通气辅助以减轻呼吸做功,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全身氧的需求,防止二氧化碳蓄积,顺利渡过早期危险期。因此,此期的护理尤为重要[1],我们自2002年6月至今观察并总结我院87例心脏手术后患者的呼吸道护理,现总结资料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87例,男39例,女48例,年龄3~63岁,平均21.5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8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9例。行单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2例,单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同期手术2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于体外循环下缝扎8例,于常温下结扎14例,二尖瓣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双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术13例,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术后痊愈70例,死亡2例。

2护理

2.1气管插管的正确位置患者返回ICU后与麻醉医生共同检查气管插管的位置是否正确,听诊肺部,判断气管插管是否在气道内,警惕发生气管插管过深或过浅。测量气管插管距门齿及鼻尖的距离,并做记录,便于每班护士交班时能及时发现气管插管是否脱位。我们常规通知放射科拍床旁X线胸片,确切了解气管插管的位置。用寸带适度固定好气管插管,用束带约束患者四肢,防止患者因躁动将气管插管拔出。摆好患者体位后,连接呼吸机并警惕因呼吸机连接的牵拉造成气管插管脱出、扭曲或打折。

查看全文

机器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麻醉方法论文

【摘要】目的总结50例使用daVinciS型机器人手术系统行不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50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由daVinciS手术系统操作完成。麻醉诱导采用依托咪酯、利多卡因、哌库溴铵及舒芬太尼静脉注射,诱导后插入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术中持续监测食道超声、脑电双频指数、血流动力学及动脉血气分析等。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转流前,32例(64%)患者在单肺通气后脉搏氧饱合度(SpO2)下降(94.5%±1.2%),未做特殊处理;脱机后,有14例(28%)患者SpO2进行性下降,其中9例(18%)在使用气道内持续正压装置(CPAP)后缓解,有5例(10%)需要间断行双肺通气维持呼吸及循环稳定。平均麻醉时间(254.2±37.6)min,体外循环时间(76.5±22.4)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8.4±19.5)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2±2.5)h,ICU停留时间(1.9±1.3)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2±2.4)d。术中失血量(152.5±66.2)ml,术后引流量(89.6±41.5)ml。结论全机器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麻醉管理复杂,CO2气胸和单肺通气对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的影响较大,对麻醉技术是一项新的挑战。

【关键词】麻醉;心脏手术;机器人;daVinciS手术系统;体外循环

Anesthesiafor50CasesofAtrialSeptalDefectRepairwith

daVinciSSystem

ZHOUQi,WANGGang,GAOChang-qing,CHENTing-ting

(DepartmentofCardiovascularSurgery,GeneralHospitalofPLA,Beijing100853,China)

查看全文

心脏病病人术后通气护理对策论文

【关键词】实施心脏手术

实施心脏手术后的患者,对心肺功能都有较大的影响,术后早期呼吸与循环功能尚不稳定,需用机械通气辅助以减轻呼吸做功,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全身氧的需求,防止二氧化碳蓄积,顺利渡过早期危险期。因此,此期的护理尤为重要,我们自2002年6月至今观察并总结我院87例心脏手术后患者的呼吸道护理,现总结资料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87例,男39例,女48例,年龄3~63岁,平均21.5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8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9例。行单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2例,单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同期手术2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于体外循环下缝扎8例,于常温下结扎14例,二尖瓣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双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术13例,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术后痊愈70例,死亡2例。

二、护理

2.1气管插管的正确位置患者返回ICU后与麻醉医生共同检查气管插管的位置是否正确,听诊肺部,判断气管插管是否在气道内,警惕发生气管插管过深或过浅。测量气管插管距门齿及鼻尖的距离,并做记录,便于每班护士交班时能及时发现气管插管是否脱位。我们常规通知放射科拍床旁X线胸片,确切了解气管插管的位置。用寸带适度固定好气管插管,用束带约束患者四肢,防止患者因躁动将气管插管拔出。摆好患者体位后,连接呼吸机并警惕因呼吸机连接的牵拉造成气管插管脱出、扭曲或打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