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体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3 17:28: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信用体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信用体制

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一、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难点分析

(一)历史包袱

农村信用社历史积累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如按合作制原则规范农村信用社、实行民主管理还不到位。农村信用社还普遍存在着资产质量低、经营效益差、亏损严重、用人机制落后、电子化水平低、结算渠道不畅、服务功能不健全等问题。这些不仅与金融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极不适应,而且与金融改革的预期目标相距甚远,同时与中国加入WTO后金融业更加激烈的竞争形势也极不适应。在农业银行代管期间,农村信用社成为农业银行执行政策的调节器,同样执行着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近几年它又是支农的主力军,特别是农业银行逐步淡出农村金融市场后,国家支农政策将更多地通过农村信用社体现,因此,其历史包袱独自承担有些委屈,即使有央行票据、税收和拔补原保值贴补利息等政策,但也难以消化。

(二)在体制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

1、经营的管理监督服务断层。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首先要在管理体制上进行大力度的改革,自而上建立自律组织,形成自上而下进行管理指导、监督、服务的合作金融体系,这是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1995年以前是由农行“代管”,1996年之后是由人民银行“直管”。目前,在出现风险的地方,农村信用社又成为地方政府的管理对象,这就是说地方政府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这种管理模式在理论上与农村信用社“三性”是矛盾的,在实际操作中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究其原因是由于管理者的“责任心”过强而大大削弱了被管理者的权力。

2、产权不清晰。一是产权不明晰,股东难量化。资金难互助,损失难共担,管理难民主,经营难独立,积累难量化。二是法人治理结构名不副实。按合作制原则规范信用社的工作,要求信用社健全和完善“三会四权”,并明确规定社员股东大会行使最高权利,理事会行使决策执行权,监事会行使监督权等,但实际上“三会”设立后,并未真正履行权利,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三会”制度形同虚设,多级法人多级管理,主任的产生虽然也通过了民主选举,但实际是由上级委派和任命的,信用社的现状难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查看全文

浅析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摘要:本文试图从农村信用社的民主管理制度本身进行探讨,研究民主管理制度与当前农村金融的相容性问题。本文的基本判断是:正如自由竞争可能导致垄断一样,合作制所体现的民主管理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制度构想,其所导致的内部人控制(或农村信用社主任的“土皇帝”特征)是民主制的悖论;因此,如果我们继续坚持农村信用社继续为三农服务的基本方向,必须在现实上放弃空想式的民主制度,实行农村信用社的国有或准国有化,在整体金融领域搞“反向剪刀差”。

一、引言:农信社体制的内在冲突

农村信用社的工作走不出困局,不能从根本上改观的重要因素是体制不顺。笔者就农村信用社体制的现状与改革思路谈一点初浅的认识。

合作制在政策上反复强调农信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不断要求落实农信社的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三会”)制度,可“三会”仍是形式主义。某市38家基层农信社,1999年、2000年没有一家的“理事会”作过重大事项的决定、决议,“社代会”只是为了迎合上面的要求,完成上面的任务,应付检查、考核而敷衍为之,“监事会”更是形同虚设。最近对该市38家农信社的监事会工作情况的全面调查表明,基层农村信用社“三会”的职责已让位于联社无所不包的行业行政管理。众所周知,联社一级真正的最高领导、决策机构是联社党委。“党委领导和决策+强力行业行政管理+国家负担经营风险”构成了农村信用社在运作中的国有制特征。因此,实际运行中的国有制管理,与名义上的合作制的形式,构成了农村信用社在体制上的一个基本悖论,造成了严重的认识上的混乱和实际工作中的无所适从,甚至导致部分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基层干部将工作往死胡同里做。

问题还不仅在此,考虑到农村金融管理人才匮乏的现状和农民的基本信贷需求,我们发现,民主管理无力改变基层信用社的控制权结构——农村信用社必然控制在少数略有金融知识的人手中,而这些人就成为农村金融领域的土皇帝。换句话说,民主制的前提是“参与投票人员的偏好和可供选择的侯选人的多样化”,问题恰恰在于金融知识现实地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农民根本无从选择。因此,“三会”制度除了造成形式主义,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降低了工作效率,濒添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成本之外,不可能形成任何实质意义上的产出。故,现实地考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信贷需求,以一切有利于农民信贷需求的满足作为农村金融的现实出发点,我们发现,农村信用社放弃合作制,进而对整个农村金融进行制度创新已刻不容缓。

二、民主制的悖论:合作制的投票原则与内部人控制

查看全文

信贷融资担保管制下信用担保体制思索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是困绕实际部门和理论界的难点问题。近年来,中央着力在资金供给层面上深化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采取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及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拓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组建邮政储蓄银行等一系列措施,以引导资金逐步回流农村地区。然而,这些措施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难问题。农业部的一项调查表明,2002年37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的贷款资金需求满足率为60.4%,其中中部地区为58.3%,西部地区仅为47.9%。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现象更是普遍;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3年的调查数据也表明,农村居民特别是种养大户有强烈的贷款需求,但发生借款行为的农户仅占调查农户总数的19.5%,并且借款农户中仅有32.8%的借款是从银行和信用社获得[1]。难以获得有效的信贷支持已经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同时更加剧了农村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长期以来难以得到满足,除了国家长期以来城市导向的信贷资源配置战略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等原因之外,农村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使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不能对接无疑也是重要原因。为了防范违约风险,农村金融机构普遍采用担保贷款的形式向农村经济主体发放贷款。但是,担保贷款却受种种因素的制约,从而造成了农村经济主体的贷款难问题。显然,如果不引入新的制度安排,仅靠金融机构的行为选择与政府“一厢情愿”的鼓励,是无法促使农村金融交易有效进行及拓展的,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也必将长期持续下去。因此,深入考察农村信贷融资的担保约束及其成因,并提出缓解担保约束的制度安排,对缓解农村融资难问题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信贷融资的担保约束与农村融资难问题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事前金融合约的达成既受客观自然风险的影响,还受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信用风险的制约。为了防范违约风险,农村金融机构普遍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条件,如实物抵质押、权利质押或保证担保等,并在融资契约中明确规定担保违约责任。何广文(2002)等通过对全国6个省区的18个乡镇信用社、6个县级联社、4个农业银行基层办事处和57户农户的调查表明,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基本都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按贷款额度算,各种形式的担保贷款占贷款总额的72%,而信用贷款仅占28%,主要担保贷款形式为抵押担保贷款、质押担保贷款和保证担保贷款,其比例分别为18.2%、12.6%和40.2%[2]。从对不同地区进行的个案调查来看,情况基本类似,对西部地区重庆市的一个典型调查表明,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总额中,担保贷款占74%;而对东部地区江苏省张家港市的调查则表明,地处经济较发达农村的信用社工商业贷款占比较高,其信用贷款占比例则更低,仅有2.41%,绝大多数是担保贷款。据笔者(2009)对福建省闽清县和邵武市(县级市)农村信用联社、南安市(县级市)农村合作银行等不同区域的调查表明:闽清县农村信用社2001—2008年农户贷款中各种抵押担保贷款占比在90%—95%,信用贷款只占不到10%的比例[3];邵武市农村信用联社2008年对信用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占10%左右,其他农户贷款都要求有各种形式的担保及抵押,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都须要不同形式的抵押和担保,如房产、产房、机器设备、原材料、产品等资产抵押;南安市农村合作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都须要不同形式的抵押和担保,农户贷款主要是农户联保贷款或担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逐步退出,只占1%左右。然而,这与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普遍存在的抵押担保品不足的现实相悖。据统计,我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建在农村地区(县域或乡镇),厂房用地多是租用的集体用地、宅基地等,农村中小企业不拥有该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及其依法处分权,导致农村中小企业所有的有限的不动产资源无法有效地用于担保贷款,农村中小企业可供担保的不动产资源严重受限[4]。农户本身可抵押的价值极低甚至为零。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户的价值储备有限,符合可抵押、质押条件的特别是易于进入市场实现价值的资产并不多。抵押担保难问题是当前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难”和农村金融机构“放款难”矛盾的焦点所在。担保约束造成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信贷资产质量不高、农村信贷业务难以拓展,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围绕“三农”问题开展执法检查和工作调研的部署,2004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金融支农问题调研组对金融支农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由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农户固定调查点进行的抽样调查来看,多数农户从农村金融机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下同)得到贷款难度较大。2000年至2003年,农民每人每年从农村金融机构借入资金65元。据湖南农调队对全省370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2003年从农村金融机构得到贷款的农户有218户,所占比例仅5.9%;据江西省农调队对全省245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2003年有574户有借贷行为,占23.4%,其中从农村金融机构得到贷款的有120户,占被调查农户的4.9%;从2001年至2003年,从农村金融机构得到的贷款仅占农户总借贷额的13-23%左右。据安徽省农委从农村调查点了解的情况,2003年农民户均借款中,来自农村金融机构的占12.6%。农户从农村的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困难成为一个普遍现象[5]。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提供的资料以及张捷(2003)、王静(2004)、冯兴元(2004)等人的研究表明,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中得到的融资只占其需求的50%[6[]7[]8]。

三、农村信贷融资担保约束的原因

查看全文

C2C电子商务信用体制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C2C电子商务必将取代传统的商务模式,成为未来全新的商务交易模式。在我国C2C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同时,很多问题也显现出来其中缺乏健全的信用体系是相当突出的一个问题,它制约着我国C2C电子商务的长足稳健发展本人在进行问卷调查是针对您对现行电子商务平台的信用体系感到满意吗?的回答统计中,非常满意的人员只占了18.95%,另外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员为53.68%持有的意见为一般满意,但还是需要改进的,最后11.85%的人员表示相当的不满意,显然,信用体系已经成了公众在C2C网络交易时普遍担心的问题。而网上购物最有可能被窃取的信息包括QQ号码、银行卡号、邮箱口令、游戏账号等敏感信息。

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消费者的网络消费信心和热情。当然全国大约80%的人口都进行网购,建立健全的信用体系是相当重要的,纵观国外比较成熟的C2C电子商务市场,都具有良好的信用体系做支撑。所以,要促进我国C2C电子商务的长足发展,必须尽快建立起健全的C2C电子商务信用体系。

一、C2C电子商务平台信用体系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购物已经成了一种时髦,据调查统计不去网购的人只有17.6%,由此C2C网站平台要求卖家提供身份证才让他们开网店,因此增加卖家的责任。同时,C2C网站平台设置了一系列的规则和信用评级系统,虽然如此,但真正了解C2C电子商务平台规则的只有26.04%,一般了解的人只有48.96%,甚至一点也不了解的人占了25%,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平台虽然对作假有一定的打击力度,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行消费者信用评级。所谓的信用评级,是指消费者在交易完成后评价卖家提供服务的质量的等级。根据网上调查情况每次买完东西会给买家评价的人只有47.5%,也就是说全国平均一半人还没到,到现在信用级别已经成了卖家的一个重要指标,与交易量成正相关关系,信用级别越高,表示这个C2C电子零售商的信誉度越高,卖家的销售力度也就越大,消费者可旗£购买这个商家销售的物品。信用评价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信用程度、商品品质、服务态度。二是进行身份认证。现在网店都实行一种一一对应制度,也就是一张身份证只能开一家网店,如,淘宝网对没有通过支付宝认证(支付宝个人认证包括身份认证和银行卡提现认证两部分)的注册用户不允许其在淘宝网出售商品。虽然现有C2C平台也有相应的监督系统与反作弊系统,但由于其片面.陛和缺乏可操作性,实际上起不到很大的效果,其具体情况表现在:

(一)信用评价体系据网上调查,是不是现行的信用评价系统能不能体现出卖家的信誉,66.66%的人员对其保持反对的态度,由此可见C2C平台上存在很严重的信用作假问题,照此下去,那么商家的信誉不仅毫无作用,相反的还会误导买家。由于信用评价的重要性,就有许多不法商家利用刷信誉软件或者刷刷平台来提高C2C平台的信用评级C2C平台出现了虚假信用等级,这不仅会影响消费者个人的购买效用,最重要的是虚假信用会直接影响整个C2C平台的交易,即出现逆向选择。如果C2C平台有很多个卖家出现造假的行为,其最终均衡结果必然是信誉良好的卖家将不能够在C2C平台上继续存在,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信誉不好的卖家驱逐了信誉良好的买家,占有整个市场,C2C平台也由此失去了意思,网上购物成为虚幻。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信用卡盈利体制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信用卡业务悄然兴起,已经成为继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后的第三大个人信贷业务,对人们的消费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综合我国的情况来看,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各个发卡行基本亏损,本文主要在这一背景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的盈利模式,并提出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卡盈利模式;改善措施

区别于中央银行和投资银行,商业银行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和贷款方面,以低利率借入存款,以高利率放出贷款,存贷款之间的利差即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而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迅猛发展,信用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信用卡是由商业按照客户的信用度发给持卡人,使用信用卡消费时无须支付现金,可按照客户的信用额度透支相应金额,等到每月固定的日时还款。持卡人在信用额度内可以先消费后还款。

一、信用卡的发展历史

信用卡的出现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在国际上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支付手段。在我国,信用卡的起步较晚,最早的信用卡是1995年由广东发展银行发行的,至今仅有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在信用卡业务发展初期,商业银行为了尽早抢占市场,采取免年费、增加附加服务等方式来争抢客户,导致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在国际上普遍高盈利的信用卡业务在我国市场上并未给银行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如何优化信用卡的盈利模式,增强信用卡的盈利能力成为我国各大银行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的盈利模式现状分析

查看全文

建筑市场信用体制建构探析论文

[关键词]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信用管理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建筑市场信用问题日益突出。究其原因,许多政策和措施通常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而采取的治标之策,收效于一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多视角、全方位地分析和研究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问题。只有揭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本质特征,强化建筑市场信用机制和制度建设,才是建筑市场的治本之策。

社会主义经济既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必备要素,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打造信用是当前我国整个管理学界、经济学界、法学界的重要任务之一。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任务。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用法律制度,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健全市场信用体系,改进市场监管体系。推进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任务更为重要和紧迫。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构建是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基础之上来完成的,应以社会信用体系为依托,密切关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规划和进展。当然,由于建筑市场有其自身特点和运行规律,应根据国家信用法规,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建筑市场信用条例与实施办法。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建筑市场信用问题日益突出。为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建设部从21302年起就开始实施和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2005年8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2005年11月启动长三角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试点,2OO6年2月启动环渤海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试点,2007年1月又以建设部文件正式印发了《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和《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对加强市场监管,转变政府积能,防止建设领域腐败和拖欠工程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查看全文

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制建构浅析论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用体系

[摘要]国务院的《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诚信建设战略思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合理、权威、公正的信用服务机构;严格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逐步形成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信用服务体系的方针和目标。

目前我国的信用评价和监管机制不健全,一些信用评价机构本身服务的诚信可能就有问题,甚至出现3A评级也可以随意买卖的现象,全社会的诚信意识还没有建立,一些个人和企业没有为经常性的违约、失信而付出代价。这种“守信却得不到更大利益”、“失信也不会得到更大惩罚”的现象,给商业交易带来了很高的交易成本,也制约了传统商业走向电子商务的步伐。

一、构建信用体系的意义

传统商业相比,电子商务通常是买卖双方不见面的,更加需要参与者诚实守信:买卖双方信用状况信息不对称甚至缺失,往往凭经验直觉、网上交流、网下调查等进行综合判断,而网下调查的成本很高,有些业务很难调查到,这就很容易出现在交易信息、供货、付款等方面出现诚信问题,影响用户对网上交易的信心;为了促进电子商务行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我们希望传统商业模式下的信用模式尽快完善,信用数据尽快共享;同时我们认为需要为电子商务的参与者建立必要、实用的、符合电子商务特征的信用模式和信用数据管理机制;健全我国的信用管理体系,涉及的因素较多,但与信用有关的立法、执法是重中之重。我们已经有了一部《电子签名法》,未来可能还需要有电子商务企业信用的管理办法、网上拍卖交易管理办法、电子商务税收及发票等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金融领域的信用管理体系也很重要,他直接影响到电子支付和正常服务的履约,影响电子商务的效率和质量。底层的信用体系,会影响到客户端对电子商务的信任、信心与效率。市场经济是信用化的商品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线,特别是在经济进入全球化的过程中,信用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商业活动,信用同样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我国信用管理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个人信用档案法律体制建立研究论文

摘要:个人信用档案管理的法律关系是在个人信用征信机构、信用信息提供者、个人信用档案主体、信用档案使用者等多方参与,围绕个人信用信息的征集、保管、披露与使用而形成的法律关系群。目前我国个人信用档案法律体系的缺失,是信用档案发展的“瓶颈”。通过立法对个人信用档案管理的法律关系主体进行规制,将有利于我国个人信用档案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个人信用档案管理法律关系主体规制

个人信用档案管理的法律关系实则是以个人信用档案为核心在征信机构、个人信用档案主体、信用档案信息提供者、信用档案使用者之间形成的多重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的内容体现为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因此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是立法的重点①。由于目前我国没有个人征信法起草的计划,最有可能尽快出台的全国性征信法规仍是《征信管理条例》。因此,笔者将结合《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具体阐述对个人信用档案管理法律关系主体的规制,并对《征信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提出改进意见。

一、对个人信用征信机构的规制

个人信用征信机构,指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专门从事采集、存储、加工处理信用信息,提供信用档案和其他信用咨询服务的组织。它是独立于信用交易双方的第三方,具有中介性质。

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对征信机构的管理,以地方政府规章或部门规章为主,尚没有法律位阶较高的专门法对征信机构的从业资格、经营范围进行监管。征信机构设立无序、混乱。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对征信机构的义务做出规范。

查看全文

工商管理企业信用监管体制构建

一、工商管理部门开展了经济户口管理实践,成为监督企业信用状况的重要工具“经济户口”是工商管理部门为实现市场监管职能,对市场主体的登记注册、日常监管等管理凭据、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科学分类整理而产生的档案资料,是工商管理部门管理市场主体经济信息的一种载体。经济户口的本质是一种由工商行政部门所管理和拥有的有关企业信息的档案,这些档案记录着各级工商行政机关对市场主体进行登记管理和监督检查中发生的凭证、文件等资料,包括企业登记申请注册时按法律法规规定提交的注册材料,工商部门的审查核材料,年检报告资料,违法违规及被查资料、重合同守信用评选资料,商标注册资料等。经济户口中的企业信用信息是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更新的,它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工商行政部门通过对经济户口的管理,能够有效地掌握企业的信用信息,能够为打击企业的失信行为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建立企业经济户口、实施经济户口管理始于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全国大多数工商管理部门都建立起了基于计算机及联网技术的经济户口管理系统,不仅能够随时查询经济户口的信息,而且能够通过计算机系统随时更新经济户口的信息。与此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探索经济户口管理的新途径,很多地方都摸索出了一些关于经济户口管理新的方法与技术。如某市某工商局的一卡、一档、一户的做法,山东济南市工商局的区域经济监管责任制的做法等,都极大地提升了经济户口在企业信用管理中体系中的价值。

二、工商管理部门推行了企业分类监管制度,起到了奖励守信、惩罚失信的作用所谓企业分类监管制度,指的是各级工商管理部门以其所掌握的经济户口为依托,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分级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给予不同的管理方式,对失信企业进行处罚以及对守信企业进行奖励的一种企业信用管理方式。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上下互动、横向互通的监管机制,推进工商管理各项职能的整合,实现对企业的准入行为、经营行为和退出市场行为的全过程监管,以提高执法效能。我国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始于90年代末期,在实践中的运作已经比较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建立起了一批有关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法规、规章及条例等,如工商总局颁布的《工商管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建议》等;其次,由国家工商总局牵头,对地方各级工商管理部门的企业分类监管工作实行了联网应用,并颁布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联网应用技术思路与实施方案》;再次,建立了一个较为合理的企业信用分类标准,将企业分为A、B、C、D四类,规定A类企业为有着良好的信用记录的、需要加以正面激励的企业;B类企业为有一些不良记录的企业;C类企业为信用不良记录较多的需要加以重点监控的企业;D类企业为需要由工商部门强制其退出市场、撤销其工商登记的企业。

三、工商管理部门开展了企业年检实践,成为工商行政部门把握企业信用信息的重要途径企业年检是以工商部门为主体对企业进行的一年一度的企业经营状况及企业信用状况检查,其目的在于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发现企业中的问题、利用企业所提供的数据对企业的经营提出具体的经营管理建议等。企业年检是工商管理部门更新企业经济户口信息、监督企业经营行为、监督企业信用记录的重要手段,它与经济户口管理制度、企业分类监管制度一起,构成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为完善企业年检制度,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做了许多努力:一是完善企业年检的制度和程序。继1990年《企业年度检验办法》实施之后,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又组织人员对这一办法进行了修改,并于2006年起正式颁布实施修改后的年检办法。新办法相对于旧办法而言主要是在年检程序、年检对象上做了更具体详细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市场监管的时代性,既能够保证政府更有效、更全面地把握企业经营信息、同时也能方便了企业和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二是企业年检技术手段的创新。一些地方为方便企业年检,实施了滚动式年检年度,即根据企业注册时间的不同,在一年中的不同时候对企业实施年检,这就避免了由于年检扎堆而监管不到位、不细致的现象;一些地方实施了网上年检制度,企业可以通过红盾信息网下载年检表格,申请年检,减少了企业年检的程序,方便了企业年检。这些措施加强了企业年检的积极性,也保证了年检所获取的企业经营信息的准确性。

四、工商管理部门开展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金信工程建设,使工商部门的网站成为公示企业信用信息、办理工商行政业务的重要平台工商总局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必须切实加强基础性建设,重点是加强企业信用监管信息网络建设,为实施有效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各级工商管理机关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遵循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要切实加强信息机构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金信工程的顺利实施”。在这一意见的指导下,我国的各级工商部门开展了大规模的网络信息化建设运动。截至目前,我国的各级工商管理部门都建立起了“红盾网”,据统计,地市级以上工商管理部门的建网率达百分之百,地市以下也达百分之六十。

目前,各级工商行政部门的红盾网的主要功能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各级工商行政部门公示企业信用信息的平台。如地方有多少中国驰名商标企业、有多少省名牌商标,有多少诚实守信企业等,一般都能通过网页直接看到企业名单。有的地方的红盾网甚至能够查询到一部分企业的失信状况,有的还能够查询到工商行政部门对企业失信行为的处理方式等。这种公示成为监督企业及个人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促进企业及个人的诚实守信行为。二是作为企业申请和办理工商业务的平台。如多数地方的红盾网都开设了企业年检申请表下载业务,能够通过网络直接提交年检申请,有的地方的红盾网能够直接办理网上工商登记申请业务,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个人。

查看全文

信用证软条款法律体制预防以及解决

随着国际贸易的广泛开展,信用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已经被各国银行和绝大多数商人普遍使用而成为运用最广泛最重要的支付手段之一。然而,正如一把双刃剑,信用证在受到各国贸易商青睐的同时,也给它的使用者带来许多风险。信用证软条款问题正是其中应当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重要问题之一,它已经成为信用证正确发挥作用的重大障碍。

一、信用证软条款概述

国际商会2007年最新实施的UCP600仍然没有增加对信用证软条款的规定,目前国际上也并没有一部法律对信用证软条款做出明确的定义,国外从事贸易实务者和学者一般将其表述为:Clausesinthedocumentarycreditwhichmakeitimpossibleforthebeneficiary(seller)tomeettheconditionsofthedocumentarycreditonhisownandindependentlyofthepurchaser.即在信用证中规定的使受益人(卖方)难以独立于买方独自实现信用证利益的条款。

二、信用证软条款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信用证软条款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

1.控制信用证生效的软条款。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