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体系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3 17:25: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信用体系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
【摘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通过完善相关信用法律法规,加快推进农户信用档案建设等措施,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议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强农民信用意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五大连池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笔者认为建设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问题迫在眉睫。
一、基本情况
五大连池市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现状令人堪忧,没有形成政府、银行、农户联动局面,政府没有相关的扶持政策,没有建立信用信息中心和完善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农户信用意识不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只有银行在积极行动,各农村金融机构积极配合人民银行开展诚信宣传,信贷业务主要运用个人、企业征信系统与信贷管理系统的信息办理。五市共有12个乡镇,93个村,1个森工局,4个劳改劳教农场,7个国营农场,8个林场,15个部队农场。总人口345610人,农户135707户。截至2015年8月末,五市采集并建立农户经济档案55349户,其中评定优秀级8854户,占比16%;较好级21890户,占比40%;一般级641户,占比1.16%。较差级31385户,占比56.7%。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总数为158个,其中建立信用档案数为105个,信用评定数为105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为103个,其中建立信用档案数为4个,信用评定数为4个。对已建立信用档案农户发放信用贷款累计561193万元,余额179790万元,不良贷款余额5559万元;不良贷款率为3.1%;家庭农场累计贷款发生额6780万元,贷款余额3972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累计贷款发生额90万元,贷款余额为90万元。农联社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起了主要作用,为了降低信贷风险,增强信贷风险资产管理,保证评级的真实性、准确性,农联社从2012年6月份开始对全辖内农户开展全面的评级工作,不但掌握了农户信用状况、农户特长和还款能力等大量信息,而且有效简化了贷款手续,缩短了贷款办理时间。通过拓宽农户小额信贷服务领域、提高小额贷款授信额度、改进小额贷款服务方式等举措,有效满足了广大农户的信贷需求,缓解了农联社与农村、农民信息不对称问题。五大连池市目前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现状,不仅降低了经济金融活动的效率,而且削弱了农民参与经济金融活动的信心。
二、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报告
县镇于2014年9月启动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经过4个月的努力,目前镇级政府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组织架构已成功构建,农村信用信息采集、信用户评定工作基本完成。现将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下辖16个行政村(社区),辖内农户8230户。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扎实推进“信用镇”创建工作,使全镇社会经济金融秩序进一步好转,政府诚信度明显提高,社会信用环境明显改善。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农村信用建设环境。为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确保全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有序开展,镇政府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镇长彭云为组长,常务副镇长、支行行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研究制定建设规划,协调解决建设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事宜。各成员单位加强沟通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方联动”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建立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镇镇长负责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例会制度,将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常态化工作列入镇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与其他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督促涉农金融机构制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政策措施,在评定信用户过程中,将信用户分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和一星级五种类型,根据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等级,在授信额度、审批权限、风险定价等方面实行差别对待政策,使守信者得到实惠,失信者的融资受到制约。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案
为切实改善全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三农”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做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基础,以建立农户电子信用信息采集和评级系统为重点,以推广应用农户信用评级结果为手段,加强农村信用宣传推进,健全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和激励惩戒机制,增强农村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力争到2013年底,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建成全市统一、功能完备的农村征信服务平台,科学有效地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等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评定,实现农村信用信息共享;二是不断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建立与农村特色产业链条相配套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金融支持模式,发挥信用引导信贷资金配置的正向激励作用,促进涉农贷款投放和农村经济发展;三是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长效机制,营造良好诚实守信氛围,努力将我市争创为“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系统化、特色化、长效化发展。
三、实施步骤
乡村振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思考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一)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一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和任务。自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来,始终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金融稳健的局面”作为最终工作目标加以明确和深化。从本质上来说,两者的目标和任务具有高度一致性,即推动“三农”全面发展,着力解决我国乡村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最终实现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全面振兴。(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奠基石和助推器。从逻辑内涵来看,乡村振兴战略振兴的主要是农村经济。而金融恰恰是经济的核心,当信用在金融发展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时,自然也就承担起促进乡村振兴的基础作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这一战略的总体布局和顺利实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不仅体现在农村金融和投融资渠道等传统领域,而且体现并影响着包括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精准脱贫、城乡融合发展及农村机制创新等在内的多领域和多个社会层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客观必然性。(三)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全面保障和框架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是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总布局和总部署,要求清晰、任务明确、原则科学,并注重协同性和关联性。两者既是主从关系,也是统筹关系。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必须也必然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和统筹下,才能不断充实和完善新时代建设内涵和重点,才能挖掘体系建设的新实践与新应用,才能最大效能地发挥信用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倘若脱离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大框架,独立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只能把这项工作局限在金融领域,继而失去资源集聚、多方协同、信用增值的最大优势。
二、中国人民银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129号),标志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2012年开始,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在各地陆续开展。2014年、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发文,对加快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和要求。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政府领导,市场参与;人行推动,多方支持;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积极创新,务求实效”。在这一原则框架下,主要围绕5个机制建设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即信息征集和评价机制、信用信息服务机制、信用培育和增信机制、多层次政策支持机制、多方位保障机制。其实现路径可以简要概括为以农村信用信息征集和评价为基础,以支持融资、信用培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根县域经济金融特点,推进和依托地方政府,形成各方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可持续机制,改进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促进“三农”金融健康发展。
三、徐州市“一县一品”模式实践
201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基层行在总分行统一部署和指导下,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这一思路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相契合、相承接。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进乡村健康有序进行,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徐州市中心支行紧密结合各县差异与特点,突出“一县一品”创建主思路,按照“少做加法、多做乘法”的原则指导推动支行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探索与实践中,徐州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框架基本形成,与金融机构自身发展有机融合,“一县一品”特色鲜明。(一)搭建“新型农业融资服务平台”,破解农信信息不对称难题。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沛县支行就以土地确权和流转中大量出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契机,采取“互联网+库”的形式,推动地方政府搭建了江苏省内第一个专门针对此类主体的信息服务平台,后升级为“沛县农信融资服务平台”。该平台全面采集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及融资需求,实现了融资需求的在线推介、双向对接和实时跟踪,着力缓解了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融资瓶颈和难题。截至2017年末,该平台已采集当地729家家庭农场、639家农民合作社、16家龙头企业的基本信用信息,在线完成融资对接822笔,累计17702.19万元。(二)启动“征信+电商”计划,双轮驱动精准扶贫。睢宁县是江苏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早、步子较大的县,也是多年的省级贫困县。近年来,该县抓住当地电商迅猛发展之机,联合县电商协会和主要涉农金融机构,启动了金融支持“征信+电商”双轮驱动计划。通过建立专门的“电商征信平台”,结合信用培育和信贷增信等一系列举措,扶持了该县沙集镇东风村等一批全国有名的“淘宝村”发展,而且还带动了全县51个淘宝村、6个淘宝镇的从无到有和不断繁荣,为许多不具备历史资源禀赋的经济薄弱村提供了产业转换空间。2017年,该县金融机构借助电商征信平台累计发放“电商贷”等电商类贷款3720户,合计5.6亿元,借助电商带动发放扶贫贴息贷款3.4亿元。(三)借力“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开辟农村信用建设新阵地。“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一项特色普惠金融工程,即依托农商行网点优势在行政村一级建立新型金融服务机构,旨在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中“最后一公里”问题。邳州市是徐州辖区内行政区划最大的县,目前该县已实现无银行网点行政村的100%覆盖,共设金融综合服务站540个,配备机具584台。自201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邳州支行就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金融综合服务站工作同部署、同落实。一是开辟农村信用宣传的主阵地,一个站点即是一个阵地和窗口,农村信用宣传前移一线、整体下沉。二是成为农村信用信息采集和更新的新中枢,创新“二维码墙”方式,通过业务申请与信息采集绑定模式大幅提升信息采集的针对性和更新效率。三是作为涉农增信产品的营销站,利用客户经理的驻村优势,用家常话讲解普惠金融和惠农信贷政策,首试增信产品,倾斜扶贫信贷,“润和惠农扶贫小额贷”也深受农户欢迎。(四)创建“金融小社区”,拓展乡村发展大空间。“金融小社区”是新沂市地方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发起,依托村部办公场所建立的、以驻村金融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普惠金融项目。“社区与村委会共建,社区直接设在村部”是“金融小社区”的最大特色和优势。中国人民银行新沂市支行指导承办行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大农村信用宣传,定期开展村委宣传会和培训会;现场采集农户信息,并由村委确认核实,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结合村镇发展规划开展农贷对接和上门服务,成为村镇发展的“钱掌柜”、农户致富的“引路人”。两年来,作为主承办行的新沂汉源村镇银行共创办“金融小社区”62家,新增农户贷款2874户,合计2.2亿元,占全行信贷总额的近30%。“小社区”不仅拓展了农村信用建设的“大空间”,也帮助村镇银行打开了市场竞争的新局面。(五)坚守“丰青时贷”,助力青年示范户走进新时代。“青年示范户”创建是江苏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特色之一。自2013年以来,为缓解创业青年资金瓶颈问题,深入推进试验区建设,中国人民银行丰县支行即联合县团委、县农商行共同推动了“丰青时贷”项目。2017年8月,该行牵头制定《关于丰县青年创业信用贷款的实施方案》(团丰委联〔2017〕10号),继续发挥“丰青时贷”项目在青年创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双示范作用。截至2017年末,该县已累计发放“丰青时贷”业务1121笔,金额7385万元,助力856户青年创业,取得了良好的信用示范效应和社会影响。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当前,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逃骗偷税、商业欺诈、制假售假、非法集资等现象屡有发生,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打击失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群众权益,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优化合肥发展环境、增强合肥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具有重要的长远意义。
近年来,我市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出台了《关于推进“信用合肥”建设的若干意见》(合政[2003]122号),围绕政府、企业和个人3大信用主体建设,逐步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体和电子政务为基础的政务信息公共披露体系,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和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同业信用体系,以企业自身为主体和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自我内控信用体系,以信用中介为主体和市场运行为基础的社会商务服务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我市信用体系建设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面对新的形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各地、各部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采取措施,加快推进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进一步明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法制为基础,以信用制度为核心,以健全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政府推动、培育市场,完善法规、严格监管,有序开放、维护安全”的原则,加快建立全市范围内信贷征信机构、联合征信机构及社会征信机构并存,服务各具特色的征信机构体系,逐步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金融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基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以兰考县普惠金融与信用体系建设联动发展为例,思考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新路径。分析表明:借款人的还款概率主要受贷款额影响,同时受授信成本约束;金融机构的放款概率主要受收益影响,同时受违约成本制约。现阶段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职能,构建更系统的信用评级和奖惩机制,建立完善的基层信用服务系统。
关键词:普惠金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博弈模型
引言
长久以来,农民信用观念落后、农村借款失信人较多、信用评级工作推广困难等因素制约着农村金融的发展。2005年,联合国提出的普惠金融为如何使弱势群体得到正规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普惠金融理念早已深入中国,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金融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提高农民实现金融服务可得性的政策措施。但如果没有信用体系的支撑,普惠金融就无法实现持续健康发展。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小微企业和农民信用信息档案平台。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普惠金融重点要放在乡村。现阶段农村信用体系与普惠金融相结合产生了新的建设路径,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农村金融建设的重点难点,一直受到国内相关学者的关注。有的学者提出应建立完整的农村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教育,信用信贷结合促进农民增收;有的学者强调当前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存在群众基础薄弱、缺乏相关法律保护、信用村镇未实行动态监管、形式主义盛行等问题;有的学者认为信用建设主体之间没有形成合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困难、征信工作开展主体单一等因素制约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杨小玲和陶可(2012)[1]指出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农村企业失信严重、征信法律缺失是农村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总的来说,虽然2013年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农民信用意识淡薄、信用建设开展主体单一、缺乏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问题仍比较突出。2013年以来,随着农村基础金融设施的逐步健全和普惠金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刘晓柏(2014)[2]分析了吉安市“政府和人民银行统筹领导、统一信用评价标准、创新支农金融服务”的信用建设模式,指出农村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和担保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还有学者以平凉市“三信”建设为例进行分析,认为人民银行和地方各级政府联合领导、信用乡镇建设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信用建设仍面临着农村刚性信贷需求不足、缺乏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等问题,指出应建立统一公认的信息共享平台;倪海鹭和袁磊(2018)[3]研究了徐州市“一县一品”的信用建设模式,认为当前信用体系建设仍存在框架机制不适应、建设合力不足、政策支持系统不完善等问题。以上分析表明,现阶段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仍是农村金融工作的难点,但各地已创新出许多试点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其中,河南省兰考县作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其“一平台四体系”模式实现了普惠金融与信用体系建设的共同发展,并在河南省22个县(市、区)进行推广,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因此,本文选择兰考县为案例,思考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新路径。
一、兰考县普惠金融与信用体系建设联动发展
分析兰考县作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现阶段已初步形成了“以数字普惠金融为核心,以金融服务、普惠授信、信用建设、风险防控为基本内容”的“一平台四体系”普惠金融模式,普惠金融与信用体系共建,实现了普惠金融与信用体系建设的联动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加快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首都发展环境,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为目的,以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突破口,以信用制度建设为核心,形成以政府诚信为表率、以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建设为重点、以培育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为支撑、以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树立“信用北京”的良好形象。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强化政府的推动作用,鼓励开发利用各类信用信息资源,实现信用基础信息依法公开或共享;积极培育信用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现代信用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企业信用体系的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建设全市企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全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有利于强化政府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增强服务社会的功能;有利于提升全市对外开放形象,扩大市内外企业的经济合作;有利于金融机构深化对企业还贷能力的认识,加强对企业的信贷服务;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建设全市企业信用体系的重要意义,按照政府的统一部署,切实履行自身职责,确保全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明确建设企业信用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建设企业信用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为主题,以提高企业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为基础,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打造“诚信*”品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全市企业信用体系的总体目标是:从20*年起,用三年时间建成较为完备的企业信用体系,促进绝大多数企业诚实守信、依法经营,使*企业的诚信品牌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一是设立设施先进、功能齐全、覆盖全市各类企业的信用信息中心,建立实现信用信息联合征集、权威和多方共享的社会化企业信用信息体系;二是加大对企业家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家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家的信用意识,努力培养一支诚实守信、善于经营的企业家队伍;三是通过加大企业信用征集体系、标准体系、奖惩体系、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强化对企业的监管,进而规范市场,改善融资环境,逐步形成公平竞争、合理竞争的良好市场经济秩序,推动企业在诚信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信用*”的建设。
三、明确建设企业信用体系的主要措施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
摘要:农村信用体系创建工作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目前,贵溪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前期的工作中,农户信息采集工作量与力量不匹配、信用评价结果缺乏权威性、农户信用风险难把控、农户信息采集难协调、农户信用意识薄弱等问题阻碍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促进信用中介机构发展,加大农村征信宣传教育力度,建设县域信用信息平台,强化惩戒机制,促进农村信用体系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信息采集;信用评价;信用信息平台;惩戒机制;贵溪市
一、贵溪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践情况
目前贵溪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人行牵头、各方参与、服务‘三农’”的工作模式。农村信用信息采集以农户为单位,信息分为农户基本信息、农户信用信息两部分。农户基本信息包括农户概况信息、家庭主要成员信息、农户耕地及副业用地信息、农户家庭保险信息、农户主要生产经营信息、农户主要资产与负债信息、农户家庭收支信息等七个部分。农户信用信息主要包括家庭成员信用状况、民间借偿还情况、银行贷款偿还情况、村委会总体评价等内容。信息采集主要依靠涉农金融机构,部分试点行通过与政府的沟通,得到了政府的帮助,信息采集比较顺利。截至2018年10月,贵溪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成190个行政村、11万多农户和57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信息采集、信用评价工作。同时,为了达到精准扶贫目的,在全市860多户符合授信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评出120多户为信用户,授予3万元~7万元授信金额。贵溪市农户信用贷款得到较快发展,信贷余额4.64亿元,同比增长115.4%,顺利完成行政村全覆盖、农户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的初步目标。(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印发了《贵溪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构建了“政府领导、人行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各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工作领导机制,机制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提出了农村信用创建的阶段性任务目标。二是建立了联系人责任制。各成员单位明确工作责任部门,协同推进。成员单位、责任领导、经办人之间建立了顺畅的沟通渠道,为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人员保障。三是建立了农户基础信息报送制度。由各金融机构定期采集、报送农户基础信息和贷款信息,确保了相关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为信息系统发挥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发挥相关职能部门和金融机构作用。一是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与贵溪市扶贫和移民办、金融办、原银监办联合印发了《贵溪市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工作方案》。二是与贵溪市农业局、扶贫和移民办等部门共享相关农户基础数据,从贵溪市农业局获取了辖内9万多农户基础信息数据,从贵溪市扶贫和移民办获取了辖内57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信息,并结合涉农机构下乡上户收集的2万多信用农户基础信息,完成了辖内11万多农户数据的收集录入工作。三是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创建工作季度例会制度。利用例会通报农村信用体系创建的最新信息、进展及其他地区好的经验做法,商议下阶段工作进度,答疑解惑工作中的问题与难点。(三)积极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发展普惠金融就是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让更多金融改革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和农民。为此,中国人民银行贵溪市支行成立了推进普惠金融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创建了主办银行名单下的首批14个金融服务站,同时全力打造河潭镇河潭村、周坊镇长塘村服务样板站,确保了服务站功能的发挥。推行“双助”模式促支付畅通,有效提高农村支付便利化水平;结合农村地区老年人和新型农业主体的数量呈上升趋势的现状,以服务对象主导支付方式的精准接入,分别推行“商户+取款终端”“经营主体+移动支付”等支付方式;直接向新型农业主体布放移动POS及开通手机支付功能,帮助其不限地域、不限时间解决支付问题,手机银行覆盖率达到100%,切实改善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设施,推进了新兴支付方式的普及应用。(四)加大信用宣传广度和深度。以强化信用意识、培育信用文化为着力点,丰富信用宣传形式和内容,帮助农户增强用信守信知信。每年根据工作安排组织辖内金融机构开展“6•14信用记录关爱日”专题宣传活动;深入乡村,利用商业银行网点、金融扶贫工作站、普惠金融服务站等农村金融服务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征信宣传;通过开展金融夜校、征信进农村进校园、征信知识有奖竞答等活动,不断夯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有效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切实有效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五)善用货币政策工具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农村地区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贵溪市支行不断探索支农模式,充分运用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并以实施“两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为契机,不断推出符合农村农民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是大力支持法人机构使用扶贫再贷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2018年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4000万元,扶贫再贷款撬动的精准扶贫贷款支持的扶贫经济组织8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二是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在当地人行的积极推动下,经过充分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并拓展其运用。截至2018年10月末,贵溪市开展“两权”抵押贷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为4家,累计开展“两权”抵押贷款1153笔,累计贷款金额达30089万元,贷款余额为14198万元。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
(一)农户信息采集工作量与采集力量不匹配,难以保证信息质量。农户信息采集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全市约11万农户信息,其中有约9万户分布在各个政府部门之中,剩余约2万需要组织人手下乡去一户户采集,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效率低下。仅仅依靠金融机构的少量人手难以完成如此巨大的工作量,致使农户信息采集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的真实性、规范性、时效性无法得到保障。特别是还有少数“钉子户”“老赖户”,信用意识淡薄,不积极配合信息采集工作,甚至出于某些利益考量而虚报信息,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二)信用评级结果缺乏权威性。一方面,农村地区仍属于征信体系的空白区域,当前的评级方式难以体现农户真实的信用等级;另一方面,各个金融机构评级标准并不统一,各有自己的一套规范,或者是照搬本单位本系统其他地区的做法,并没有因地制宜,阻碍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进度和权威性[1]。(三)农户信用风险难以控制。农村地区抵押物缺乏,目前涉农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贷往来主要使用信用担保和多户联保的担保方式。这两种担保方式对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有着一定程度的作用,但是随着农户经营的规模化、信贷需求的多样化和资金需求量的增加,越来越难以满足农户融资和防范信贷风险的需求。近年来,中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频发,金融机构对农户和农企的金融支持越来越谨慎,使真正有需求的农户和农企融资成本高、融资难度大。(四)农村信用体系信息采集协调难度较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环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由于认识偏差和信息分布区域广、工作量大等因素影响,加之缺少领导的推动和有力抓手,凭借金融机构力量难以支撑整个农村信用体系的采集、甄别、录入等工作。再加之相关部门出于保密等工作要求,致使采集相关信息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也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和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五)农村普惠金融覆盖度不高,信用意识薄弱。近年来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现代金融新兴事物逐渐向农村渗透,为农村经济体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农村普惠金融尚未完全普及,大部分普惠责任由涉农金融机构承担的单一局面难以为继,需要培育更多的新型金融业态。目前的普惠金融机制设计不完善,商业金融机构的内生逐利行为必然使其与普惠目标存在现实冲突。农企、农户的信用意识还未真正培育起来,他们信用等级较低和风险定价高,导致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成本难以对冲;金融执法环境不够完善,“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依然是制约信用农村建设的不稳定因素[2]。
信用体系建设意见二
为加快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
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打击失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群众权益,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2004年以来,陆续出台了*、等一系列文件,对促进我省信用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国发〔2007〕17号文件确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工作措施,结合闽政〔2004〕10号和闽政办〔2005〕3号提出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做好基础工作,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责任,把这项工作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纳入政府工作的目标责任制,按照整规工作行政督查和责任追究制的要求,进行督查和责任追究,确保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尚未成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的设区市和省级单位,要抓紧成立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制定并落实工作方案。省信用办和省监察厅要抓好督促检查。
二、加快推进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一)进一步健全企业信用体系,提升企业信用服务水平。健全全省统一的企业征信体系和征信机构,整合企业(包括企业法人、中介机构、其他经营性组织和个体工商户,下同)信用信息数据,实现联合征信。支持省政府特许经营的省企业征信机构及时对全省各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上公开的企业信息进行征集,保证数据实时更新。建立企业信用数据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制定企业信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省企业征信机构采集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必须依法披露,并在监管部门之间资源共享。加快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和办法,逐步开展企业信用评估(评级)。此项工作由省经贸委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服务体系,广泛利用征信机构的征信调查、信息征集、资信评级、催收欠款、咨询培训和研究报告等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改善财务结构,实现信用增级,满足银行贷款条件。做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帮助中小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提高公信力,改善自身贷款条件,扩大融资规模。积极推广和使用企业信用产品,制定便利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和分类管理流程,建立适应我省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经营管理模式,加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授信范围和监管力度。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行我省担保机构的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孵化服务。此项工作由人行福州中心支行、*银监局牵头,省经贸委等有关部门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