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3 15:45: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信用评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监管依赖法律分析

摘要:信用评级是发行人、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评估信用风险和遵守监管要求的第一站,是进入资本市场的先决条件,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市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权力。通过对美国信用评级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考察,从信用评级的市场价值、认证功能和公共部门形成监管依赖等方面分析监管依赖的成因,分析由此导致的消极后果,梳理美国各联邦机构对《多德-弗兰克法案》中针对消除信用评级监管依赖的第939A节的实施情况,分析其改革进程中面临的困境,建议正确认识信用评级的市场价值,弱化对信用评级的监管依赖,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的法律制度。

关键词:信用评级;监管依赖;监管困境;法律

一、美国信用评级产业发展状况

信用评级机构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业务包括对企业、市政和主权政府等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信用评级服务可以追溯至19世纪初期,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出版了《普尔手册》,对关于铁路债券的商业信息进行了汇编和分析,被视为信用评级的起源。至20世纪初,华尔街金融分析师约翰•穆迪(JohnMoody)注意到商业机构出售的报告中所包含的信息和数据过于复杂,投资者难以理解,因此他在1909年了《铁路投资分析》,通过提供易于理解的简单字母符号来表达综合的信用质量信息,为信用评级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成立于1914年,并于1922年创建了第一个评级部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已成为全球评级市场中市场份额最大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进行了司法改革,重新制定了进入评级市场的具体注册要求,试图以此加强竞争,这使信用评级机构的数量有所增加。例如,在欧盟,根据2009年公布的《欧盟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规》的登记和认证制度,在欧洲注册的信用评级机构有30多家。在美国,符合国家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CreditRatingAgenciesandNationallyRecognizedStatisticalRatingOrganizations,简称NRSROs)资质的信用评级机构有10家。尽管如此,目前信用评级市场仍然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市场,维持着其固有的寡头垄断结构,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评级机构是市场的领导者。尽管三大评级机构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但这三家公司的总部都设在美国,被视为美国公司。它们提供各类型的信用评级服务,服务主体包括企业、主权政府和各类型的结构性融资产品。其他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规模和业务量相对较小,业务主要集中于本土特定部门。

二、监管依赖的成因

(一)信用评级的市场价值。1.信息服务和监控服务的价值信用评级机构占据了金融市场的中心位置,可以帮助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衡量各种债务工具的信用质量。从本质上讲,信用评级机构的主要角色是信息中介,有助于协调投资者和发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通过信用评级中体现的信用风险分析,缓解逆向选择问题。发行人和投资者均受益于信息提供服务:投资者可以获得更多交易对手的信用质量信息,并降低自己获取信息所需的成本;发行人如果获得较高评级,可以更容易进入资本市场获得融资。信用评级机构作为中立的第三方,拥有足够的资源进行信用风险分析,提供信息服务,有助于避免投资者可能面临的高风险溢价以及交易成本。信用评级机构的信息服务功能奠定了其在金融市场中的中心地位,被称为金融市场的“看门人”。此外,作为“看门人”,信用评级机构还提供事后监控服务,这有助于控制借款人在获得融资后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如果借款人将获得的融资投资于风险较高的项目,一旦项目失败,就可能会危及债务偿还。贷款人可以在合同中对资金使用施加限制并在违约情况下强制执行,但成本太高。通过信用评级的更新,以及评级展望和观察清单提供的监测服务,可以监控发行人的财务业绩以控制他们的信誉水平与其初期获得的良好评级保持一致。同样,发行人和投资者均受益于这种监管服务:为避免被降级,发行人面临维持信用质量水平的压力;投资者节省追踪成本,无需承担监控压力。更为重要的,由于降级是发行人信用质量下降的信号,可以帮助投资者评估引发债务重组的可能性,负面展望和信用观察公告也可以激励发行人提高其信誉度。2.私营部门对信用评级的价值肯定信用评级机构提供的信息和监测服务被视为金融市场中有价值的信用风险评估方式在私营部门中被广泛使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andExchangeCommission,简称SEC)统计了信用评级的主要用户,主要包括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等买方公司。它们根据特定信用评级阈值确定投资政策,或按照各种监管要求使用信用评级。卖方公司也是信用评级的用户,它们主动征求信用评级以便发行短期或长期金融产品,使用信用评级进行风险管理,通过评级咨询小组提供的服务协助客户选择合适的产品。此外,在民事合同中使用信用评级的情况也较为普遍,许多金融合约中都包括评级触发条款,贷款人或投资者可以在降级的情况下加速清偿。私营部门对信用评级的广泛使用提升了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性。(二)认证功能和公共部门的监管依赖。根据“监管执照”理论,评级机构的认证功能使信用评级成为公共部门监管金融市场的工具,投资级信用评级成为进入资本市场的“许可证”①。公共部门和信用评级之间形成了一种隐性的委托关系,监管机构缺乏相应的能力和必要的资源分析信用风险信息,因此,在法律中规定以信用评级为参考,将监管任务下放或转移给评级机构[1]。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美国银行监管机构开始对银行持有的债券进行评级,以评级为投资决策基础。1936年,信用评级被纳入金融审慎监管,银行监管机构决定,银行只能持有“投资级”债券,但投资等级的划分和标准是由评级机构提出和设立的,而非监管机构。因此,由于监管依赖评级,评级机构不再仅仅是债券市场中的信息提供者,而是银行审慎监管体系的组成部分。在20世纪40至50年代期间,信用评级被监管机构纳入对保险公司的审慎监管。70年代,美国劳工部在对养老基金的审慎监管中,同样将评级的使用纳入其监管制度。SEC在1975年创建了NRSROs,设立了市场准入门槛,指定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为国家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这一状态维持至2000年,使三大评级机构在美国债券市场以及新兴的欧洲债券市场中获得了明显优势,也造就了其后信用评级市场的寡头垄断结构的局面。显然,监管机构对信用评级的依赖意味着监管机构将信用评级视为可帮助其实现金融监管目标、限制风险和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工具。鉴于以上分析,在金融立法中对信用评级的大量参考是过度依赖外部信用评级产生的主要原因,评级机构的准监管机构身份使人们对信用评级在立法和监管框架中的作用产生了误解,这种误解导致市场参与者在进行尽职调查和信用风险评估时过度依赖信用评级。

查看全文

信用评级与征信交流

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是指与信用信息服务活动有关的体制框架和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信用评级;另一类是征信(creditinvestigation或creditchecking),亦即习惯上所称的信用调查活动。相应的,从事信用信息服务的机构也大体上分为两大类,即评级机构和征信机构。信用评级公司提供的信用评级报告主要向社会公众公开,为公众决策提供参考。征信包括企业征信和个人信用征信,是指征信机构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委托,通过采集、加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提供关于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调查、评估或者评级报告等征信产品的经营性活动。征信公司提供的信用调查报告不向社会公开,仅供委托人决策参考。信用评级活动是属于征信活动的高级阶段,是建立在征信活动所收集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征信活动获得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获取更有价值信息的活动。从国际经验来看,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服务体系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信用信息服务体系是最为滞后和缺失的,也是最需加强的环节。

从疑难解答到联系信用中国,获得您需要的帮助。让您的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更规范、更科学、更权威了解全球信用评级最新动态、研究成果

征信(CreditChecking或CreditInvestigation)源于左传:“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其具体涵义是指对他人的资信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从行业分工的角度看,征信对应着有关信息产品的收集、加工和生产,而不强调信用管理咨询或顾问服务,与信用评级也有根本区别。资信调查服务(CRS-CredtReportingService)是信用风险管理服务中的一项最普遍、最基本的业务,它是专业服务机构(即通常意义的征信公司)客户对交易另一方的资历、信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判断,为决策人选择贸易伙伴、签约、确定结算方式或者处理逾期账款、经济纠纷等决策提供参考。世界上第一家征信公司于1830年在英国伦敦成立。从全球范围看,二战后,一些国家经过经济恢复时期后,到60年代普遍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国内外贸易量大幅度增加,交易范围日益广泛,企业征信的业务量也随之迅速增大,从而进入了大规模信用交易的时代。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征信服务业已经比较成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运作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对各国经济发展和规范市场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国际经验来看,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服务体系是改善社会信用状况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信用信息服务体系是最为滞后和缺失的,是导致当前我国信用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是最需加强的环节。因此,我们认为,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任务应该是,通过立法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公开和保护制度,在加强监督的基础上促进信用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形成发达而完善的信用信息服务市场。信用信息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是使得信用信息的搜集和加工这一活动更加专业化,更加有效率,因而成本更低,搜集的信息更加全面,评价的方法更加专业和科学。因此,信用信息服务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咨询服务活动,是企业本身信息搜集活动的延伸,没有更多的特殊之处。

查看全文

信用评级市场论文

一、中国债券市场不发达的状况及其原因

在资本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的新形势下,在机构投资者日益壮大,并逐渐成为市场主力的情况下,发展债券市场已经成为完善市场结构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我国的债券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债券总量只占GDP的24%,相比国际上95%的比例,所占比重还很小,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债市无论是市场规模、债券品种,还是市场发育程度,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表现为市场规模过小,品种过少,市场参与者单一,债券流动性差,市场体系不完善,相关制度不健全。

截至2002年2月,国债余额约为14000亿元,金融债券余额接近8400亿元,全部为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发行的准政策性债券;作为企业债券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债券,在我国的规模较小,余额800亿元,仅为国债余额的5%,为同期股票市值的近2%,随着国债和金融债券规模的不断增加(见上图),相对而言,企业债券的规模还在不断的下降。即便是规模少之又少的企业债券,也全部为大型优质国有企业所发,具有准国债性质。

造成企业债券市场如此不发达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是一级市场严格受管制,企业更喜欢股权融资,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不足等。除此之外,债券承诺了还本付息,对收益的满意程度和还本付息能力的综合评价是投资债券的前提。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信用评级市场的不发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本文仅就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及其与企业债券的发展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探讨。

二、造成评级市场不发达的主要原因

1.受债券品种缺陷的影响,信用评级的地位难以确立

查看全文

信贷市场产物信用评级作用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信贷市场信用信息抵押产生机制

论文摘要:文章考察了有关借款人信用信息的两种产生机制。一种是对信用信息的直接生产机制,该机制可以减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一种是通过设置抵押条款,发挥抵押对信用信息的间接信号传递功能。抵押机制并不能直接减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但可以在贷款合约中起着信号、甄别以及激励等作用,消除或减少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链先生认为,虽然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几年,但信用体系却远远没有建立起来…。信用关系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社会经济关系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三角债迅速上升,在很多地区交易成本急速上升,甚至高到了交易无法进行的地步;银行“收息率”迅速下降,企业赖债、拖欠贷款利息、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严重。解决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产生信用信息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加强对借款人信息的收集和对借款人信用风险和项目风险的分析和甄别,这是信用信息的直接生产机制,但这要求银行具有很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和贷款监管能力,同时还要辅之以社会信用信息生产机构,比如信用评级机构。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抵押机制迫使债务人讲真话,通过抵押的设立传递有关债务人信用的信息,这是信用信息的问接信号传递机制。

1信用信息的生产机制

信用信息主要的生产者包括政府相关机构、银行和征信公司,通过信息生产,可以大量减少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个人的信用信息具有公共品的显著特征,主要由政府建立的征信体系提供。我国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于2005年正式在上海建立。然而信用信息是历史数据,需要建立起大量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充实和完善。而政府机构提供的信用信息只是对历史原始数据的初级整理。银行也是重要的信用信息生产部门,依靠内部的资信评估部门,对贷款申请人进行审查和贷款管理。目前我国的银行信贷部门在授信前对企业信息的搜集能力不足,缺乏独立客观的评价标准和专业的财务分析人员,难以准确地对贷款企业进行资信考察;发放贷款后又对企业的履约行为和偿债能力缺乏持续跟踪管理。由于没有实现信息生产的规模效应,所以信息成本较高,并且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征信公司/信用评级机构是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存储的专业机构,具有专业优势和规模优势。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测,可以提供更加专业和针对性更强的信用服务。然而,征信公司/信用评级机构在中国刚刚兴起,评级数据的覆盖面还不够广,需要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尽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银行提供基础数据,评级机构借助强大的信息资源和专业技能,对企业基本素质做出全面考察分析和持续跟踪,及时调整对企业偿债能力及资信质量的评估。利用评级机构的评级信息对贷款进行管理,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不但可以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更可为银行节约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总之,综合利用上述三种信息生产机制,可以使贷款人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做出是否贷款以及是否需要抵押的正确决策。

我国1997年建立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由人民银行集中管理,但很长一段时间银行之间消息闭塞、各自为政,信息登记咨询系统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2002年,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基础上,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初步建成投入运行,该系统采用地市、省市和全国三级数据库体系,主要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采集企业的基本信息、在金融机构的借款、担保等信贷信息,以及企业主要的财务指标,全国各商业银行与该数据库联网查询。截止2005年l1月底,系统收录借款企业452万户,人民币贷款余额l7.36万亿元,约占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90%。2005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建成名为“中央金融信息数据库”的全国联网的企业和个人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服务中心也已经在上海设立。从2006年开始,央行上海总部将加大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力度,争取早日建成包括金融信息以及公积金、社会保障、法院、公用事业等全方位信用信息的中央银行个人信息数据库。

查看全文

保险企业信用评级作用分析论文

对保险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究其原因,主要是降低保险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保险企业自身形象,促进保险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其一,有助于降低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现状。

众所周知,保险是以合同的形式,由保险人对保险合同有效期内的保险责任承诺支付保险金的一种无形商品,因而这种保障的真实可靠性主要取决于保险人的信用程度。因此,投保者在购买保险时,不仅要选择价格合适的保险品种,而且必然要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评价,从中选择那些财务信用状况优良、偿付能力充足的保险公司投保,甚至将后者的选择看得更为重要。但作为一名普通的保险购买者,投保人既难获取保险人相关的财务报表资料,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对保险人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进而对其偿付能力的强弱作出评价,几乎是不可能的。投保过程中这种保险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客观上需要有专门的保险评级机构,通过专业人才使用专门的技术和信息渠道,对保险公司的信用财务状况及偿付能力进行评级,评级结果通过便捷简单的符号在市场中传播,使社会公众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了解和认识,为广大投保人事先的风险控制提供了信息服务。

其二,有助于保险公司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再融资能力。

信用评级对保险公司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评级结果为保险公司的声誉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证明。评级机构对保险人评定的等级越高,表明其信誉越好,偿付能力越强,这些信息通过一定的途径传给被保险人,得到被保险人的认可之后,就越有利于保险公司发展新业务,进一步壮大其经济实力和改善财务状况;同时,保险公司评级越高,就越能巩固其它业务和提高保单持续率,从而减少和避免因保单退保所致的损失,增强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

其三,有助于监管部门更好地履行保险监管职能。

查看全文

商行信用评级体系的特点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借鉴标准普尔和穆迪的信用评级体系,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和方法,重点阐述适合我国特点的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关键词:信用评级指标体系财务评估

2001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新资本协议的征求意见稿,在保留银行资产外部评级方式的同时,鼓励大银行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和开发风险度量模型。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于信用风险提出了标准法、内部评级初级法和内部评级高级法三种方法来计算,三者一脉相承。显然,在金融业日益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度量模型的研究,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讨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综合的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一、标准普尔和穆迪的信用评级体系

1.1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过程

当商业银行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时,往往要考虑到是依据借款人当前的状态(“时点评级”)还是依据在贷款的整个信用周期中的预期信誉(“周期”评级)。评级机构的传统评级方法被认为最接近纯“周期”评级,而默顿模型是典型的“时点”评级,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方法可能介于二者之间。虽然商业银行传统上只评估1年期的违约概率,但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银行在评级时必须应用更长的时间范围。因此,每家银行的内部评级方法最终具体介于“周期”评级与“时点”评级之间的位置由银行根据各自的特点决定。

查看全文

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市场论文

一、中国债券市场不发达的状况及其原因

在资本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的新形势下,在机构投资者日益壮大,并逐渐成为市场主力的情况下,发展债券市场已经成为完善市场结构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我国的债券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债券总量只占GDP的24%,相比国际上95%的比例,所占比重还很小,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债市无论是市场规模、债券品种,还是市场发育程度,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表现为市场规模过小,品种过少,市场参与者单一,债券流动性差,市场体系不完善,相关制度不健全。

截至2002年2月,国债余额约为14000亿元,金融债券余额接近8400亿元,全部为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发行的准政策性债券;作为企业债券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债券,在我国的规模较小,余额800亿元,仅为国债余额的5%,为同期股票市值的近2%,随着国债和金融债券规模的不断增加(见上图),相对而言,企业债券的规模还在不断的下降。即便是规模少之又少的企业债券,也全部为大型优质国有企业所发,具有准国债性质。

造成企业债券市场如此不发达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是一级市场严格受管制,企业更喜欢股权融资,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不足等。除此之外,债券承诺了还本付息,对收益的满意程度和还本付息能力的综合评价是投资债券的前提。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信用评级市场的不发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本文仅就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及其与企业债券的发展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探讨。

二、造成评级市场不发达的主要原因

1.受债券品种缺陷的影响,信用评级的地位难以确立

查看全文

保险企业信用评级研究管理论文

摘要:保险交易成本包括保险合同执行成本、组织内部交易成本、保险监管成本。交易成本的存在影响了保险交易的公平和效率,降低了社会福利。保险企业信用评级通过降低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能有效降低逆选择,减少道德风险,进而降低保险交易成本。在我国现有的信用体系下,加快建立保险信用评级制度,必须首先建立政策支持、制度支持、数据支持和人才支持平台以保证保险企业信用评级作用的有效发挥。

关键词:保险企业,信用评级,交易成本

一、保险交易成本

保险交易成本是指保险制度的运行费用。由于保险市场交易不仅包括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的交易,还包括保险人和中介人之间的交易,以及保险监管人和保险买卖交易主体之间的交易,因此,保险交易成本存在于以上各个层面,具体包括:制定和执行保险合同的交易成本,保险组织内部的交易成本,保险监管交易成本。

(一)制定和执行保险合同的交易成本

这类交易成本产生于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主要包括信息成本,谈判和决策成本,合同拟定和实施的成本。

查看全文

债券信用评级的问题及对策探索

摘要:当前我国债券信用评级还处于发展初期,存在评级质量不高、无序竞争等问题,难以为投资者提供高质量、权威性的服务,阻碍了信用评级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防范信用风险、增强资本市场运作效率等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究其根本原因,解决相应问题:一是加快征信立法进程,协调强化监管,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债券市场评级外部环境;二是评级机构自身应完善内部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加强自律合作,努力树立行业公信力。

关键词:信用评级;债券信用评级;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质量

一、引言

信用评级是指独立的专业化机构对影响评级对象的各类信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就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其偿债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并且用简单明了的符号进行表示的经济行为。债券信用评级主要指信用评级机构以发行人及其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为对象进行的信用评级。发达国家实践表明,债券信用评级通过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防范信用风险,增强资本市场运作效率,帮助政府部门增强资本市场有效监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债券信用评级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目前信用评级已成为企业进行债券融资的必经程序之一。但是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债券信用评级还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评级质量不高、评级行业存在无序竞争等问题,阻碍了债券信用评级作用的发挥。我国债券市场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和凭证式国债市场三个部分,银行间债券市场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债券的存量、交易量、企业主体债券发行量均占90%以上,本文拟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例,分析债券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为充分发挥信用评级揭示发债企业的风险,保障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提供参考。

二、评级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开展情况

(一)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概况

查看全文

小议信用评级业现状与问题

[摘要]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然而目前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信用缺失现象相当严重,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成本,直接影响市场体系的完善和资源配置效率。为了有效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客观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大力发展信用评级行业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信用评级发展现状问题

市场经济从特定意义上讲是信用经济,信用已经日益成为联系各种经济活动的重要纽带。但由于一些历史上和经济体制上的原因,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健全,如何对各种经济主体的诚信进行监督的问题已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信用评级,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协助银行提高信贷质量以及提高证券发行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信用评级的产生与发展

信用评级是一项经济活动,由专门从事信用评估的社会中介机构通过综合考察影响各类市场参与者及各类金融工具发行主体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根据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估方法,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他们履行各类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可信任程度进行综合评测,并以一定的符号表示其评测结果。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信息不对称性理论、交易费用论等为信用评估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信息不对称问题大量存在于银企之间、企业之间以及资本市场的交易过程中,为了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性所带来的危害——信用风险,信用评级活动应运而生,并随着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需求。对于普通的投资者,信用评估机构的工作可以节约大量的信用调查和分析成本,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增强,国际贸易风险加剧,从而使信用评级成为一个跨国性的业务活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