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3 15:20: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信用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构造企业信用机制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我国企业信用如何面对WTO.是摆在我国当前的迫切任务。针对我国企业信用机制的极不健全,本文提出了要通过完善法制.强化全社会的道德意识、信用意识.树立新型的企业经营理念.建立和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构建和逐步完善我国社会信用管理系统.从而形成有效的信用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治理和消除信用危机,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运行。
论文关键词:全面构造企业信用机制伦理道德信用管理系统
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建立。但是,与健全的市场经济还有较大的距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信用机制很不健全,因而,造成信用失范现象大量存在.社会信用环境日趋恶化,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量企业任意逃废银行债务.银企之间陷入信用危机:二是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三角债.商业信用呈萎缩状态;三是假冒伪劣充斥市场,消费者深受其害;四是证券市场信用不足.各种违规现象层出不穷。从这些表现看,信用问题已经严重地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也严重地影响着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因此说,治理我国企业信用危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亦非朝夕之功,必须深入系统全面地予以解决.标本兼治。既要加大对失信行为、反信用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法制.又要强化全社会信用意识、信用观念。既要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又要构建和完善我国社会的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系统,从而.全面构造起我国企业的信用机制。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失信企业和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法律建设
当前的信用危机已经到了危害整个经济运行和安全的程度,已经到了危害我国企业基石的程度,不加大打击力度、姑息养奸将后患无穷。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对制假售假、非法从事工商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恶意欠债逃债、骗汇骗税等违反金融、外汇、税收等法规的行为.必须作坚决的斗争。对于从事财务、财会、财税工作的人员.必须杜绝弄虚作假、有章不循、各行其事的做法。对于行贿受贿、抗拒执法的犯罪分子及包庇他们从中贪污受贿的贪官污吏,必须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决不手软。当然.打击失信行为,整治信用危机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对于这一系统的社会工程的建设,单靠社会的某一个方面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将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纳入到这一系统工程的建设中,但如何协调好三方的关系,共同行动,以有效地打击和整治失信行为。这就需要建立能协调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共同行动的平台,从而形成三方互动的信用监管机制。
同时.要完善法制建设。保障信用关系的法制化,使企业与消费者(用户)之间、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银行(投资者)之间的信用交易过程.彼此的权利和义务用法律来保证。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用法律来保障交易双方的信用契约关系。虽然我国已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银行法>等经济法规.但还应更加完备和具体到保障信用关系的相应规则上,尤其是要对不履行或本来就不打算履行契约的当事人,在处罚上要有明确的规定和处罚力度,以增大失信行为和反信用行为的代价和成本。
新时期信用的法律机制
本文作者:赵凤梅工作单位: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工商管理系
一、信用机制发生作用的条件
信用,实际上就是指当事人对自身承诺的兑现和责任。信用机制的核心,是当事人为了合作的长远利益,愿意抵挡欺骗带来的一次性眼前好处的诱惑0。信用机制的建立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经济学家、法学家、政治家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将信用机制发生作用的条件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交易必须是重复的,或者说交易关系必须有足够高的概率持续下去。如果交易只进行一次,当事人放弃当前利益是最不合算的;如果不确定性太大,交易是否能重复进行几乎不可预测,人们对长远收益的期待则大为降低。二是守信是有利于当事人的整体利益的。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认为,所有人都是经济人,而经济人就是会算计、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即当资源短缺时,每个人都能用成本)))收益或趋利原则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三是信息是共享的。即当事人的诚信或不诚实行为能被及时观察到。当事人对某种行为的选择,一方面基于其个人的真正意愿,另一方面基于当事人所掌握的信息。当事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一方受到欺诈的可能性越大,因此信息共享是信用机制发生作用的重要条件。四是欺诈行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惩罚。对欺诈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惩罚就增加了不诚实行为的成本。二、信用体系框架的构建为了满足以上四个条件,就必须形成一个统一的信用体系框架,首先要让作为社会主体的单元都有一个固定的符号,包括现代组织、个人和政府;其次,必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和国际信用规则的征信系统、评信系统、查信系统和监管系统,给每个主体贴上信用标签。征信系统即是把现在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用信息,通过网络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可以依托和借鉴目前全国企业信贷登记系统,将个人和企业结合在一起,形成全国统一的信用体系框架。至于考核标准和方式,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即每个人有一个社会安全号,每一个有效号码在政府的计算机里都有记录。租买房屋、办驾照、开银行户头、找工作、开公司、上学等,都得申报这个号码。考核及记录的内容简单而具体:一看你是否守法,是否违反交通规则,有无犯罪记录;二看你信用意识怎样,有无欺诈记录,是否有信用卡超额透支等;三看你有无不良记录,一旦有了不良记录,就很难在商界立足了。评信系统同样非常重要。评信系统在整个信用体系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而规范为信用机制提供信息的中介组织的行为是建立评信系统的关键。如果中介公司基于利益的考虑,不能客观、中立、准确、独立地收集和提供信息,那对整个信用体系的毁坏将是致命的。查信系统使得每个社会主体的信用记录能够被方便、快捷地查询,为他人决定是否与你交易、如何交易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使信用体系真正发挥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建立一个快速、统一的信用查询系统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我们可以借鉴现有的信息网络,比如目前人民银行的全国企业信贷登记记录,或者公安户籍系统的现有资源等。监管系统是信用体系良好运行的保证。监管越有力,违规违法的成本越高,促使人们选择守法诚信。在监管体系中即要充分发挥工商、税务、证监会、保监会、人民银行等行政部门的监管力度,还要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协会、律师协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同时要尽快建立与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体系。换言之,行政监管和司法保障是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的保证。
二、信用的法律保障机制
人们是否普遍重视信用、法律规范能否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与整个法律本身的正义性、合理性有关。目前调整人们交易行为的有关实体法律法规主要集中在民法、商法及经济法领域。结合本文对建立完善信用体系的论述,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立法:11必须做到产权明晰,使私有财产得到与公共财产相同的法律保护。鉴于信用机制发生作用的条件包括交易须是可重复的和主体守信应能实现长期利益的最大化,要满足这一点,就必须让企业有真正的所有者,作到产权明晰。只有这样,作为每一个主体才愿意积累信誉,并最后从诚信中获益。而法律对财产实行同等保护,才能使个人对未来有相对稳定的预期,进而激发主体创造财富、诚实守信的积极性。21使主体的商誉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主体是否有积极性维护和积累信誉,从根本上说在于商誉是否有价值,主体信誉的价值等于未来收入的贴现值,包含在其名字中。而这种价值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誉能否有偿转让。在这个意义上讲,商誉类似文物,正因为文物可以买卖,所有者可从中获利,其爱护文物的积极性才大大提高。因此在法律上,企业可以被买卖就是承认无形资产的价值,而无形资产价值最根本的内容就是其商誉。可我国5公司法6规定非实物出资的股份不能超过注册资本的20%,等于限制无形资产的交易,但规定/国家对采用高新技术成果有特别规定的除外0,也只是强调高新技术的价值而未注重作为商誉的无形资产价值。笔者认为应取消或放宽对无形资产自由交易的限制。31通过立法加重经营者个人的责任。目前企业由于违法或经营不善破产,作为经营者换个地方照样发展,而且因/失败的教训0,其个人/价值0反而得到提升。但在美国,财务丑闻严重打击了投资者对其经济的信心,信任危机使纽约股市持续下跌。因此美国最近刚刚签署的一部企业改革法案将证券欺骗刑罚的刑期定为20年,要求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准确性负责,对那些拒绝提供真实公司财务状况的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判处20年有期徒刑,并处以500万美金的罚款。我们也应借鉴其经验,通过立法强化经营者的个人责任,让企业决策者独自承担企业不诚信经营的后果,同时通过建立起信用体系加大经营者违约欺诈的成本。41加强反垄断立法。企业注重信誉的原因是因为顾客在消费时有选择性。如果只有一家企业,则顾客即使再不满意,也无法实施惩罚。比如我们熟悉的电信行业、供电行业等具有垄断性的公用企业,服务差而价格高。因此,垄断必然导致欺骗行为就是这个道理。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尚无专门的反垄断法,5反不正当竞争法6第6、7条虽然涉及公用企业和行政垄断,但规定极为简约。其实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有很大区别:垄断是限制竞争的行为,而不正当竞争是过度竞争的行为。为了使企业注重信誉,我们应通过立法打破行业垄断,创造竞争性环境,增加顾客的可选择性。51完善对特别企业如中介组织的立法。我们前面讲到信息的不对称性是交易发生欺诈的因素之一,建设信用体系的根本目的是将交易主体的信息全面、客观、准确地记录下来,并易于查询。现代社会纷繁复杂,信息的获得、评价和提供都离不开形形色色的中介组织,一旦作为收集、加工和传输信息的中介组织违反诚实信用,对整个信用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从一系列的财务丑闻对美国经济的沉重打击就可见一斑。61行政干预处于合理范围,加大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在于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竞争是最好的调节。因此,要通过立法节制行政权力的运行,给企业及个人充分的自主权。这样企业及个人都会致力于通过树立良好的信誉来求得长远发展,而不会想方设法通过市场之外的渠道获取资源和利益。行政权力腐败无疑是社会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权力腐败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权力的含金量太高,值得人们去冒风险。而权力的含金量之所以如此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工作缺乏透明度,可以暗箱操作分配的利益资源太多。所以,杜绝权力腐败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加大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这也是中国加入WTO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如果不能建立起完备的信用体系,这样的市场经济就成了先天不足的婴儿,甚至可能根本就是一个口号。因此要尽快建立起由征信系统、评信系统、查信系统和监管系统组成的信用体系,培育信用企业、信用个人和信用政府三大信用主体,并尽快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一套法律体系来规范每一个主体的行为。最终,创造一个诚信者受益,欺诈者无法生存的社会环境。
信用交易机制研究论文
一、引言
在我国证券市场引入信用交易机制的呼声由来已久。早在10年前就有学者提出这一主张(韩志国,1994),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实行银行业和证券分业管理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资金流动受到阻塞。近两年来,这两个市场之间的“防火墙”开始松动,证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可以通过银行间拆借市场融资和进行股票抵押贷款,银行资金通过这种有限的通道间接进入证券市场,但事实上因通道狭窄受到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冷淡。同时,金融管理高层人士(戴相龙,2000)也曾提出引入信用交易机制,建立短期融资公司沟通两个市场通道的设想,但这一设想也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近来。引入信用交易机制的问题在理论界和证券界又开始引起关注。在今年4月举行的“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高级论坛”上,证券管理高层人士又提出要“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对接渠道”(尚福林,2003),“允许组建证券融资公司”(周正庆,2003),而这正是引入信用交易机制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证券市场之所以一直排斥信用交易机制,原因似乎主要在于:一是理论界对这一机制的内在机理、基本功能、市场效应及其所蕴含的风险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人们看到的更多的只是风险的一面,而它所具有的功能和效应却受到人们的漠视。二是我国证券市场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人们对信用交易机制的风险尤为敏感和担忧,自然也就一直难以被管理当局所接受。很显然,对信用交易机制不作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而一味地排斥,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我国证券市场运作机制残缺,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有鉴于此,本文将信用交易机制的基本特征、市场效应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对其风险及其监管进行分析研究,对我国证券市场引入这一机制的可行性和制度架构作初步探讨。
二、信用交易机制的基本特征及其市场效应分析
信用交易机制是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上通行的交易制度,也是促使证券市场走向繁荣,使投资者趋于成熟的重要手段。所谓信用交易(margintransaction)是指证券金融机构在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时以投资者提供的部分现金作保证或有价证券作抵押为前提,为其代垫所需的其余现金或有价证券,帮助客户完成证券交易的行为,故又称为保证金交易或垫头交易。主要有保证金买空(marginpurchase)和卖空(shortsale)两种交易形式。以信用交易行为为核心而形成的信用关系,运作方式,操作规程,监管法规等要素及其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套交易体系,便构成信用交易机制(margintransactionmechanism)。
(一)信用交易机制的基本特征分析
金融信用机制建设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各金融机构:
为进一步强化我市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有效维护银行债权,改善金融服务,建立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强化金融信用体系建设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认清形势,切实增强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对加强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了规范企业改制行为、制止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具体措施。经过几年来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市金融信用体系不断改善,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市仍存在部分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市的对外形象,各家银行对我市实施贷款限制措施,造成我市贷款增长速度和新增存贷比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趋于弱化,经济金融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站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切实增强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把我市金融生态体系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强化信用意识,明确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科学配置资源、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保障,是提升企业素质、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必须牢固树立信用观念,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明确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公司信用机制研究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剖析了经济丑闻中美国公司治理暴露的信用与信用机制问题,揭示了经济丑闻后美国公司治理中信用机制重建的理念基础及相应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美国公司经济丑闻公司治理信用机制重构
经济丑闻案中美国公司暴露的信用与信用机制问题
信用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核心在于信赖、信任。一方面是指经济活动主体主观上自身是否具有值得他人对其履行义务能力给以信任的因素,包括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等人格方面的因素与资本状况、生产能力等财产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是指其履行义务能力、履行义务的水平与表现在客观上能为他人所信任的程度,是来自于社会的评价。
作为法律义务的履行,信用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约定义务的履行,二是法定义务履行。约定义务履行是指一个人(自然人和法人)对自己所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兑现,这是信用的精髓之所在。法定义务履行是指一个人(自然人和法人)必须严格遵守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这种法定义务是经济活动主体必须作出某种行为的尺度,是行为的必要性,其特点是无条件性和严格性,它由经济活动主体特定的社会角色产生,如因担任特定职务所依法产生。无论是约定性的义务履行,还是法定性的义务履行,其最终落实主要通过法律的制度安排来保障。从这个角度来看,信用实质上是通过法律义务的设定、履行而建构的一种法律机制,这种法律机制主要是通过义务设定使法律关系主体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来防止出现违反信用义务的情形。这种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既包括经济活动主体诸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也包括监督机构与监督人员对经济活动主体的制约机制。在前一种制衡机制情况下,法律对诸相关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其行为发生及行为过程相互制约,一方的行为形成对另一方行为的制约,从而保障各方当事人都按信用要求行事。在后一种制衡机制下,法律通过权利、义务的安排使监督机构与监督人员的行为发生和行为过程保持高度的独立性,从而通过外部约束促使各方当事人严格履行法定义务。
作为一种法律机制,信用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披露、监督等环节良性运作来发挥作用。因此,也可以说信用是一种信息服务与监督机制。作为信息服务机制,要求相关利益主体及专业的信息咨询、信息提供机构与人员必须及时、准确、客观、真实、全面地传递和披露信息。只有及时、准确、客观、真实、全面地传递和披露信息,才能展示、反映信用的原貌,才能切实有效地改善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不完备、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因此,信用评估机构、信用信息的提供者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必须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客观性、真实性和全面性。
公司信用机制重建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剖析了经济丑闻中美国公司治理暴露的信用与信用机制问题,揭示了经济丑闻后美国公司治理中信用机制重建的理念基础及相应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美国公司经济丑闻公司治理信用机制重构
经济丑闻案中美国公司暴露的信用与信用机制问题
信用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核心在于信赖、信任。一方面是指经济活动主体主观上自身是否具有值得他人对其履行义务能力给以信任的因素,包括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等人格方面的因素与资本状况、生产能力等财产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是指其履行义务能力、履行义务的水平与表现在客观上能为他人所信任的程度,是来自于社会的评价。
作为法律义务的履行,信用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约定义务的履行,二是法定义务履行。约定义务履行是指一个人(自然人和法人)对自己所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兑现,这是信用的精髓之所在。法定义务履行是指一个人(自然人和法人)必须严格遵守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这种法定义务是经济活动主体必须作出某种行为的尺度,是行为的必要性,其特点是无条件性和严格性,它由经济活动主体特定的社会角色产生,如因担任特定职务所依法产生。无论是约定性的义务履行,还是法定性的义务履行,其最终落实主要通过法律的制度安排来保障。从这个角度来看,信用实质上是通过法律义务的设定、履行而建构的一种法律机制,这种法律机制主要是通过义务设定使法律关系主体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来防止出现违反信用义务的情形。这种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既包括经济活动主体诸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也包括监督机构与监督人员对经济活动主体的制约机制。在前一种制衡机制情况下,法律对诸相关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其行为发生及行为过程相互制约,一方的行为形成对另一方行为的制约,从而保障各方当事人都按信用要求行事。在后一种制衡机制下,法律通过权利、义务的安排使监督机构与监督人员的行为发生和行为过程保持高度的独立性,从而通过外部约束促使各方当事人严格履行法定义务。
作为一种法律机制,信用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披露、监督等环节良性运作来发挥作用。因此,也可以说信用是一种信息服务与监督机制。作为信息服务机制,要求相关利益主体及专业的信息咨询、信息提供机构与人员必须及时、准确、客观、真实、全面地传递和披露信息。只有及时、准确、客观、真实、全面地传递和披露信息,才能展示、反映信用的原貌,才能切实有效地改善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不完备、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因此,信用评估机构、信用信息的提供者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必须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客观性、真实性和全面性。
信用信息信号传递机制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信用信息的生产机制;信用信息的信号传递机制;信用信息生产机制和信号机制的结合;结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加强对借款人信息的收集和对借款人信用风险和项目风险的分析和甄别、利用抵押机制迫使债务人讲真话、信用信息是历史数据,需要建立起大量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信息登记咨询系统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使得留在信贷市场的借款者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的项目,具有激励作用、提高抵押要求会将一部分低风险低财富的借款者赶出信贷市场、贷款合约生效后,借款人得到了贷款并进行投资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文章考察了有关借款人信用信息的两种产生机制。一种是对信用信息的直接生产机制,该机制可以减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一种是通过设置抵押条款,发挥抵押对信用信息的间接信号传递功能。抵押机制并不能直接减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但可以在贷款合约中起着信号、甄别以及激励等作用,消除或减少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
论文关键词:信贷市场信用信息抵押产生机制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链先生认为,虽然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几年,但信用体系却远远没有建立起来…。信用关系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社会经济关系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三角债迅速上升,在很多地区交易成本急速上升,甚至高到了交易无法进行的地步;银行“收息率”迅速下降,企业赖债、拖欠贷款利息、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严重。解决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产生信用信息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加强对借款人信息的收集和对借款人信用风险和项目风险的分析和甄别,这是信用信息的直接生产机制,但这要求银行具有很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和贷款监管能力,同时还要辅之以社会信用信息生产机构,比如信用评级机构。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抵押机制迫使债务人讲真话,通过抵押的设立传递有关债务人信用的信息,这是信用信息的问接信号传递机制。
1信用信息的生产机制
信用信息主要的生产者包括政府相关机构、银行和征信公司,通过信息生产,可以大量减少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个人的信用信息具有公共品的显著特征,主要由政府建立的征信体系提供。我国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于2005年正式在上海建立。然而信用信息是历史数据,需要建立起大量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充实和完善。而政府机构提供的信用信息只是对历史原始数据的初级整理。银行也是重要的信用信息生产部门,依靠内部的资信评估部门,对贷款申请人进行审查和贷款管理。目前我国的银行信贷部门在授信前对企业信息的搜集能力不足,缺乏独立客观的评价标准和专业的财务分析人员,难以准确地对贷款企业进行资信考察;发放贷款后又对企业的履约行为和偿债能力缺乏持续跟踪管理。由于没有实现信息生产的规模效应,所以信息成本较高,并且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征信公司/信用评级机构是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存储的专业机构,具有专业优势和规模优势。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测,可以提供更加专业和针对性更强的信用服务。然而,征信公司/信用评级机构在中国刚刚兴起,评级数据的覆盖面还不够广,需要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尽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银行提供基础数据,评级机构借助强大的信息资源和专业技能,对企业基本素质做出全面考察分析和持续跟踪,及时调整对企业偿债能力及资信质量的评估。利用评级机构的评级信息对贷款进行管理,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不但可以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更可为银行节约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总之,综合利用上述三种信息生产机制,可以使贷款人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做出是否贷款以及是否需要抵押的正确决策。
信用机制重建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剖析了经济丑闻中美国公司治理暴露的信用与信用机制问题,揭示了经济丑闻后美国公司治理中信用机制重建的理念基础及相应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美国公司经济丑闻公司治理信用机制重构
经济丑闻案中美国公司暴露的信用与信用机制问题
信用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核心在于信赖、信任。一方面是指经济活动主体主观上自身是否具有值得他人对其履行义务能力给以信任的因素,包括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等人格方面的因素与资本状况、生产能力等财产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是指其履行义务能力、履行义务的水平与表现在客观上能为他人所信任的程度,是来自于社会的评价。
作为法律义务的履行,信用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约定义务的履行,二是法定义务履行。约定义务履行是指一个人(自然人和法人)对自己所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兑现,这是信用的精髓之所在。法定义务履行是指一个人(自然人和法人)必须严格遵守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这种法定义务是经济活动主体必须作出某种行为的尺度,是行为的必要性,其特点是无条件性和严格性,它由经济活动主体特定的社会角色产生,如因担任特定职务所依法产生。无论是约定性的义务履行,还是法定性的义务履行,其最终落实主要通过法律的制度安排来保障。从这个角度来看,信用实质上是通过法律义务的设定、履行而建构的一种法律机制,这种法律机制主要是通过义务设定使法律关系主体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来防止出现违反信用义务的情形。这种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既包括经济活动主体诸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也包括监督机构与监督人员对经济活动主体的制约机制。在前一种制衡机制情况下,法律对诸相关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其行为发生及行为过程相互制约,一方的行为形成对另一方行为的制约,从而保障各方当事人都按信用要求行事。在后一种制衡机制下,法律通过权利、义务的安排使监督机构与监督人员的行为发生和行为过程保持高度的独立性,从而通过外部约束促使各方当事人严格履行法定义务。
作为一种法律机制,信用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披露、监督等环节良性运作来发挥作用。因此,也可以说信用是一种信息服务与监督机制。作为信息服务机制,要求相关利益主体及专业的信息咨询、信息提供机构与人员必须及时、准确、客观、真实、全面地传递和披露信息。只有及时、准确、客观、真实、全面地传递和披露信息,才能展示、反映信用的原貌,才能切实有效地改善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不完备、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因此,信用评估机构、信用信息的提供者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必须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客观性、真实性和全面性。
小议美国公司信用机制重建
内容摘要:本文剖析了经济丑闻中美国公司治理暴露的信用与信用机制问题,揭示了经济丑闻后美国公司治理中信用机制重建的理念基础及相应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美国公司经济丑闻公司治理信用机制重构
经济丑闻案中美国公司暴露的信用与信用机制问题
信用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核心在于信赖、信任。一方面是指经济活动主体主观上自身是否具有值得他人对其履行义务能力给以信任的因素,包括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等人格方面的因素与资本状况、生产能力等财产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是指其履行义务能力、履行义务的水平与表现在客观上能为他人所信任的程度,是来自于社会的评价。
作为法律义务的履行,信用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约定义务的履行,二是法定义务履行。约定义务履行是指一个人(自然人和法人)对自己所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兑现,这是信用的精髓之所在。法定义务履行是指一个人(自然人和法人)必须严格遵守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这种法定义务是经济活动主体必须作出某种行为的尺度,是行为的必要性,其特点是无条件性和严格性,它由经济活动主体特定的社会角色产生,如因担任特定职务所依法产生。无论是约定性的义务履行,还是法定性的义务履行,其最终落实主要通过法律的制度安排来保障。从这个角度来看,信用实质上是通过法律义务的设定、履行而建构的一种法律机制,这种法律机制主要是通过义务设定使法律关系主体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来防止出现违反信用义务的情形。这种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既包括经济活动主体诸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也包括监督机构与监督人员对经济活动主体的制约机制。在前一种制衡机制情况下,法律对诸相关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其行为发生及行为过程相互制约,一方的行为形成对另一方行为的制约,从而保障各方当事人都按信用要求行事。在后一种制衡机制下,法律通过权利、义务的安排使监督机构与监督人员的行为发生和行为过程保持高度的独立性,从而通过外部约束促使各方当事人严格履行法定义务。
作为一种法律机制,信用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披露、监督等环节良性运作来发挥作用。因此,也可以说信用是一种信息服务与监督机制。作为信息服务机制,要求相关利益主体及专业的信息咨询、信息提供机构与人员必须及时、准确、客观、真实、全面地传递和披露信息。只有及时、准确、客观、真实、全面地传递和披露信息,才能展示、反映信用的原貌,才能切实有效地改善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不完备、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因此,信用评估机构、信用信息的提供者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必须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客观性、真实性和全面性。
共享经济信用评价机制应用与完善
摘要:信用评价机制在共享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共享出行、共享住宿等领域引入芝麻信用的做法,利用信用分评价机制实现信用对新业态发展的支持。然而,我国信用分评价机制尚处于试水阶段,在数据来源构成、评分体系维度、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需要探讨和完善的地方。可尝试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信用评价机制不断成熟,进而更好发挥其对共享经济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共享经济;信用分;信用评价机制;征信市场
共享经济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兴业态,促消费、惠民生,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共享经济发展中,由于信用评价机制尚不完善,面临的信用困境仍较为突出。在我国个人征信市场建设进程中,虽然“百行征信”已正式挂牌,以芝麻信用分、考拉分、好信分等为代表的多种信用分陆续上线试水,但在数据来源构成、评分体系维度、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仍有较多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1]。因此,结合技术进步和制度建设推动我国信用评价机制走向成熟,有利于优化我国整体信用环境,弥补共享经济发展中的信用漏洞,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信用问题
(一)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共享经济是使用权的暂时转移和分享,通过提高存量资产使用效率创造价值的一种新经济模式,本质是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去中介化打破了供求双方对传统商业组织的依附,供给者可直接向需求者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不再需要传统第三方的介入。再中介化就是重新接入互联网共享经济平台,线上平台取代传统商业组织,成为共享经济“新中介”的过程。明晰的产权保护和隐私权、安全性保护,是分享者愿意进行使用权分享的前提[2]。从政策环境来看,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共享经济的发展,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进行扶持,优化市场环境。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列入国家发展计划中。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在2017年、2018年全国“两会”上,共享经济仍是热点话题并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2017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等8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以期充分发挥共享经济的主力军作用。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显示,我国共享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49205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其中非金融共享领域交易额为20941亿元,比上年增长66.8%。共享经济领域融资规模约2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5.7%。该报告充分肯定了共享经济的就业贡献。2017年我国提供共享经济服务的服务者人数约为7000万人,比上年增加1000万人;共享经济平台企业员工数约716万人,比上年增加131万人,占当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9.7%,意味着城镇每100个新增就业人员中,就有约10人是共享经济企业新雇用员工。未来5年,我国共享经济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农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有可能成为共享经济的新“风口”[3]。共享经济带动社会创新创业和生产力发展,不仅刺激就业,拓展了就业空间,还推动了存量资源的盘活,提高资产利用率,促进供需匹配,加速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二)共享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信用问题。共享经济是高度依赖信用的经济模式,但我国征信行业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无论是征信业务普及度、商业模式成熟度还是征信系统完善程度,都与国外有很大差距。随着共享经济快速发展,信用困境逐渐凸显。1.数据共享壁垒依然存在我国征信行业历经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央行为主导,公共征信为主、商业征信并存的征信体系。但是,在这种多元化格局下,征信体系各部分采集数据分别侧重于金融数据、信贷数据、交易数据等方面,存在数据分割、共享壁垒等现实问题,难以形成适用于共享经济的、自上而下全面整合的信用评价体系。截至2018年5月末,央行个人征信系统收录了9.6亿自然人的征信数据,其中有信贷记录的4.9亿人(占2017年人口总数的35%),覆盖率有待提升。央行征信数据库收录的信用信息属于传统金融交易类信息,难以覆盖日常生活。与之相反,互联网征信企业基于客户群采集了大量线上行为数据,覆盖面更广,如阿里已有超过4亿的实名付费用户,覆盖近一半的中国网民,但因缺少金融机构信贷数据作为支撑,且未接入央行征信系统,致使采集数据中缺少个人的银行信贷信息。并且我国互联网征信企业属于商业化机构,一方面,出于竞争目的,互联网征信公司之间不会进行数据共享;另一方面,数据交换缺少统一衡量和定价标准。因此,当前我国征信体系在数据共享方面存在联动壁垒,并非是完善整合的信用评价体系[4]。2.共享经济参与者信用难以保障供应者和消费者在互联网平台上以信用为前提进行交换,达到双方受益的目的。然而供给方和消费者双方的信用情况是否合格,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上戏学生毁屋、女性乘客遭“滴滴”司机侮辱等事件的发生,呼吁共享经济应加强监管,建立统一信用评价机制,注重审核供求双方信用信息,保护双方切身利益,这不仅有赖于运营平台的设计,还需要完善相关信用法律法规。由于共享经济属于新兴业态,我国现今尚无一部与共享经济信用约束及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用于监管和追责信用问题。此外,在共享交换行为中,供给者、消费者和第三方平台在信用上的权利义务边界不明确,第三方平台审核个人信息标准不严格,缺乏统一信用评价机制的辅助,使供求双方信用保障成为共享经济发展的障碍。3.信用意识倡导力度不足长期以来,共享经济凭借其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而随着参与者规模的扩大,国民素质参差不齐,信用意识淡薄,使得失信行为屡见不鲜,令共享经济处于尴尬境地。在缺乏统一信用评价机制和法律法规约束共享经济的当下,部分参与者虽适应了共享模式,却未真正培养起共享观念,社会信用意识倡导力度不足,给正在快速发展的共享经济造成阻碍[5]。
二、共享经济发展中的信用评价机制试水——信用分的引入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