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环境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3 14:55: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信用环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信用环境

农村信用环境构建意见

为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经县政府研究,现就深化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信用环境是构成金融生态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县通过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由于农村征信基础比较薄弱,信用信息积累缺乏系统规范,信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农村经济主体的现代金融意识、信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成为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将传统的道德约束与现代征信手段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改善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打造资金“洼地”,引导信贷资金更好地支持“三农”,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有效的组织推动、广泛的宣传教育、系统的制度创新、扎实的实践探索,切实推进各项工作,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二、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工作的总体框架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建立农户信用档案为基础,以整合农村信用信息为平台,以完善信用评价体系为手段,以培育农村信用文化为支撑,以健全农村融资服务体系为保障,形成农村信用体系基本框架,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引导信贷资金更好地服务“三农”,为全面推进社会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的总体原则是: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配合联动、扎实开展教育、加强正向激励、促进环境优化。

查看全文

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构建意见

为进一步深化我市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建设,不断优化金融发展环境,促进全市经济金融协调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创建、整体达标”为目标,以政府信用为表率,企业信用为支撑,继续深入开展企业信用、农村信用、社区信用和区域信用等“四大信用工程”建设,全面实施金融生态环境监测评价,进一步强化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人民银行协调推动、各商业银行主动服务、全社会积极参与“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完成创建目标任务。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建设,社会信用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征信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银行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入不断加大,信贷资产质量和银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升,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稳健运行,金融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建立起政府、银行、企业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谋发展的新型政银企关系。继续保持全省“金融信用市州”水平,85%的县市区达到全省“金融信用县(市、区)”标准,信用乡镇达到95%以上,信用社区达到20%以上,“A级以上信用企业”达到65%以上。

三、工作重点

查看全文

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工作意见

为进一步改善我县信用环境,增强金融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环境、行政环境、信用环境、司法环境、信用中介环境和金融环境的改善,加大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维护地方金融稳定,培育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文化,促进地方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县信用环境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贯彻落实宏观货币政策,加大金融对竹溪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力度

各金融机构要在认真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保持信贷投放合理适度的前提下,紧密围绕竹溪经济发展战略,主动发掘和培育新的信贷支持点,主动向上级汇报,争取更多的支持,促进信贷资源向竹溪倾斜。要努力实现信贷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增幅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幅。

各金融机构要在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大金融对竹溪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力度。一是要加大力度突出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以扩大信贷投入为关键环节,针对“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有针对性地创新信贷产品、信用模式和信贷体制,增强农村信贷供给能力。二是要立足我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实际,进一步支持水电、绿色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矿产建材四大工业集群,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三是要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银企对接思路。四是要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投入,大力支持民生工程,履行社会责任。

二、深化信用工程建设,全面提升信用环境质量

(一)加强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满足“三农”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合理布局金融网点,增加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涉农贷款的发放力度。要以信用乡镇创建为平台,着力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加大创建力度,确保全县信用乡镇达到100%。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县、乡农村信用社要积极配合,每年对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进行评定,按照“支持、整改、摘牌”的分类管理模式进行动态管理。对符合信用标准和条件的,加大信贷倾斜力度。对信用下滑的实行黄牌警告,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好或完全失信的实行摘牌处理,取消相应信用资格以及信贷支持。

查看全文

企业信用环境调研报告

一、社会信用制度的渊源概述

信用是一切制度和规范得以确立和运行的基础,是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建立的依靠。诚实守信在中国自古即为修身立国之本。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诚实信用的道德要求源远流长。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理念。传统的信用伦理可追溯到西周时期。“以质剂结信而止讼。”(《周记·地官司徒·司市》)春秋时期,“信”的意义得到了儒家的阐释,与“忠”、“孝”、“仁”、“义”并列,成为儒家处理一般社会关系的惟一的伦理准则。至汉代,契约的结尾都有“以印为信”的套语,明清时代则常见“恐后无凭,立此契为信”等等。这种将信用的建立落实到每一次具体契约关系中的做法,贯穿了中国传统契约全部的发展过程。中国传统契约的效力确立过程,也是信用价值的意义和权威在社会中得到普及的过程。历经数千年熏陶的诚实信用的道德要求在中国的商业文化中始终处于根基的位置。中国商人历来以“诚信”与“不欺”作为伦理要旨。认为“善商者,处财货之物,而修文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明清时代的晋商、徽商、闽商、粤商等商帮都表现出中国商人以儒道作为商道的根本传统。即所谓“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仁心为质。”始创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北京同仁堂,其堂训:“求珍品,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讲堂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无疑是其300多年诚信文化的真实写照。

西方人的信用精神,在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有精确的描述,他征引美国早期政治家、作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系列论述:“切记,信用就是金钱。”、“影响信用的事,哪怕十分琐屑也值得注意。”信用不单是那种随处可见的商业上的精明,而是一种精神气质。诚实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可以保证信用。韦伯认为,这些正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精神。西方现代商业伦理都一直沿袭着韦伯这一主流思想。从相互信任的理由中产生出诚信的客观概念,即合乎道德,人们把这种诚信理解为具有约束力,这种可信任性一开始就是国际贸易世界的基石。遵守社会诚信,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是西方商人人格和商人精神的集中体现。

信用成为法治理念根值于罗马法,由“主观的善意与客观的平衡所构成,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诚实,善意行使权利,履行义务。”19世纪末,为了协调契约自由和自由放任主义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受社会本位法律思想的影响,立法者将诚实信用等道德规范引入法典。如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规定“契约应以善意履行之。”德国民法典第242条“债务人须依诚实与信用,并照顾交易惯例,履行其给付。”诚实信用原则被奉为现代民商法的最高原则,学者谓之“帝王条款”。当今世界的经济关系已经把诚实信用作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如《联合国国际贷物销售合同公约》、《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等重要的国际法律文件都对诚实信用原则进行了郑重规定。而且世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民商法,也都对诚实信用作了规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构造和探索中前进,其开放性和世界性特征对诚实信用原则提出了道德法律化的迫切要求。中国合同法确立的诚信原则正是顺应这一潮流的立法举措。

二、建立我国企业信用制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建国以来,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资源由国家配置,企业信用完全依附国家信用,企业缺乏树立良好形象的内在动力,企业信用先天不足。以信用为基础的契约经济也随之终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休制在我国的初步建立,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发挥。相应“市场失灵”、“市场缺陷”也逐步显现出来。法治精神的缺乏使得经济伦理的底线——社会信用的建立缺少动力。传统的信用文化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信用体系被打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体系未建立起来,导致整个社会“信用真空”。当前企业信用缺乏远不止于假冒伪劣泛滥、合同欺诈、逃避债务、偷税漏税、走私骗汇、虚假注册、黑幕交易、价格陷井、伪装上市等等表现。据统计,2002年全国企业三角债逾15万亿元,因逃避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因恶意违约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金融犯罪案件达7000多起,涉案金额逾52亿元,消费者对虚假失信行为的投诉达10万多件。有着诚实守信数千年传统美德的中国,今天正遭受前所未有的严重信用危机。

查看全文

信用环境构建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深化我市信用环境建设,促进全市经济金融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信用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政发〔〕2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今年省政府提出的“切实改善辖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总体要求,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统筹协调和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继续深入开展企业信用、农村信用、社区信用和区域信用等“四大信用工程”建设,全面改善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升全市金融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经济金融互动发展。

二、工作目标

社会信用意识进一步增强,信用群体不断扩大,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银行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入不断加大,信贷资产质量和银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升,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稳健运行,经济发展环境、行政政策环境、金融法制环境、中介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政府、银行、企业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谋发展的新型政银企关系更加牢固。信用创建质量全面提升,信用乡镇占比达到90%以上,“A级以上信用企业”占比达到60%以上,信用社区占比达到30%以上,以更高标准保持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水平,确保通过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验收。社会征信体系、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以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基本建立起以政府信用为表率、金融信用为动力、企业信用为支撑、公民信用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

三、工作重点

查看全文

卫生监督信用监管政策环境和实践基础

[摘要]自2014年起,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创新信用监管模式。卫生监督作为卫生健康领域的重要监管力量,信用监管的相关文件不断,对信用监管的探索也在逐渐加深。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梳理了目前卫生监督信用监管的政策环境和实践基础。整体而言,卫生监督信用监管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虽然对监管对象的分级分类管理已有前期经验,各地方也进行了一些实验性的试点工作,但对卫生监督信用监管的评价标准、信息来源、应用方法等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卫生监督;信用;信用监管;社会信用体系;政策环境

市场经济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为了应对新业态新形势,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搭建了信用监管的整体框架,各地方也在执法领域过程中对信用监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整体而言,卫生监督信用监管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梳理了目前卫生监督信用监管的政策环境和实践基础。

1在宏观政府与市场层面,信用监管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陆续出现了一些严重失信问题,影响到了基本的市场秩序,迫切需要注入新的管理机制和运行动力,而信用监管正是政府规范市场秩序的“金钥匙”。自2014年起,国家就从政策层面进行了总体布局,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4〕21号)奠定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基调。从优化营商环境的角度来看,信用监管主要能够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2019年国务院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将信用监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件指出,国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维护信用信息安全,严格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关于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要求,创新和完善信用监管,强化信用监管的支撑保障,加强信用监管的组织实施,不断提升信用监管效能[1]。按照“应用导向、立法先行”的推进原则,各地方政府也对本辖区内信用监管的实际应用进行了一定的探索。2017年6月23日,《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颁布,作为国内第一部社会信用地方条例,该《条例》对上海市行政区域内社会信用信息的归集、采集、共享和使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卫生监督信用监管提供了理论框架与法律依据。随后,陕西、湖北、河北、浙江等省(市)先后出台了专门的地方性信用法规,例如《河北省社会信用信息条例》和《湖北省社会信用信息管理条例》中分别对信用信息作出了定义,并规定了辖区内信用信息的应用和管理方法,《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中对本省行政区域内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披露、使用及其管理活动做出了明确规定。

2在中观执法领域,信用监管是创新监管机制的着力点和抓手

查看全文

提升运政监管水平 打造信用运输环境

2004年,我所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运管中心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行政,认真履行“三关一监督”职责,实施精细管理,努力提升运政监管水平,实现了全县道路运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信用道路运输环境初步形成的工作目标,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打造良好的鹤峰软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建立运政软性监管体系,创新运政硬性监管举措,优化运政监管外围环境,努力开创运政监管工作新局面。

一、建立运政软性监管体系,以更加民主、互动和人性化方式监管道路运输市场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市场准入制度。根据《行政许可法》、《道路运输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我所重点建立和完善了严格许可、核准、备案、运输经营招投标等市场准入制度以及许可责任追究制度,并严格执行州交通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州道路运输发展的29条规定,在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全面放宽道路运输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的同时,实行运政许可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严格按照“热情服务要诚,文明用语要响、微笑服务要甜、受到委屈要忍”的服务标准,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期限,为运政管理相对人提供高效、快捷的窗口服务。与此同时,通过与运政许可责任人、市场监管责任人以及与运输经营者建立三位一体的“三关一监督”责任追究机制,严把经营者资质不达标者莫入市、车辆技术等级不达标者莫营运、从业人员资格不合格者莫从业的三道关口,强化站场的源头监管,防范失职渎职、滥用职权及影响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和运输安全的责任案件发生。

二是在行政合同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偿试。2004年,我所以质量服务、安全管理、违章违规记录、群众满意度等为主要合同方面,偿试性的与主要客运企业签定行政合同,以行政合同约定的方式督促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履行服务承诺,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监管效果。我们认为,运政管理行政合同作为体现行政的民主性和公平性的有效手段,它所蕴含的宽松、非权力的色彩,更易为道路运输经营者所接受,它是《道路运输条例》所规定的“普遍服务”原则的细化,是运输经营者所承担的“普通服务”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对道路运输行政处罚的互益补充,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运政管理跟进监管措施。

三是建立了运政管理行政指导机制。近几年来,我所通过加强与运输企业的联系、沟通和协调,加强对运输经营者的行政指导,采用具体的示范、建议、劝告、警告、鼓励、洽谈等非强制性方式,并施以利益引导,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行政指导效果。在专业技术指导方面,重点对中小运输经营者开业前所需要具备的经济、技术、人员条件作出指导意见,指明所缺少的要素,帮助他们完善条件、规范经营。在信息、提示方面,及时将运输市场分析、站场规划、运力市场需求、道路运输方针政策等信息公布于众,正确引导行政相对人的行为选择,以此调控运输市场整体发展规模,指导运输经营者优化资源配置。在行政奖惩方面,我们注重通过正面的表彰、鼓励等方式加以褒扬,来引导和影响经营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对违章经营者通过通报等方式加以警示。

四是建立和完善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机制。我所把质量信誉考核作为强化运政监管,实施精细管理的重要手段,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道路运输业质量信誉考核暂行规定》,健全和完善了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档案,并根据企业信誉指标所反映的信用状况,将企业信誉等级标准分为三类,即规定为守信标准、警示标准和失信标准并实行分类管理。一是建立企业信用激励机制,对守信企业重点予以扶持,并享受免于日常检查,提供优质快速服务待遇;二是建立信用预警机制,对存在轻微信用问题的企业实行警示制度,在日常工作中予以提示;三是建立企业失信惩戒机制,把失信企业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加强日常检查,实施案后回查、办理运力许可和年审时重点审查、给予一定时间的整改期限等监管措施;四是建立企业严重失信淘汰机制,对严重失信企业采用资质降级、经营权取消等措施。同时,我们还把信誉考核结果作为道路运输年度审验、确定经营范围、线路招投标、企业资质评定的主要依据。通过规范的信用管理,使“信用就是市场,信用就是效益”的口号变成现实,使经营者明白不讲信用应负的责任和后果,直至被规则所淘汰,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秩序。

查看全文

街道优化营商环境信用监管措施

为加快我街道信用体系建设,切实发挥诚信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强化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街道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中央、省、州、市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要求,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重点领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信用制度为支撑,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为基础,以部门应用、跨行业应用和联合惩戒为突破口,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先易后难的策略有序扎实推进信用工作,不断提升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开创信用乡镇建设新局面。

二、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成立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组织、指导、协调本辖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辖区各社区要把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推动信用建设与业务工作、诚信教育与管理举措融为一体。

(二)多措并举,加强信用宣传工作。持续在机关单位、各社区、广场、商贸超市、临街门店、集贸市场、银行、企业开展诚信标语宣传。依托各媒体,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及微信工作群的推送作用,宣传解读政策文件,普及信用知识,信用事件、信用制度、政策文件、信用工作动态。开展“安全生产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公益活动,弘扬诚信文化,集中宣传信用政策法规和诚信典型案例,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查看全文

发改委信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信用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结合实际,多措并举,完善机制,落实责任,扎实推动信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有效开展,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严格执行各项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制度。行政复议方面,2020年以来,涉及本地政府部门的行政复议案件共有9件,已结案的行政复议案件有7件。已审结案件中,有2件通过撤销、变更、确认违法、责令限期履行等方式直接纠错的案件,区政府综合运用书面审查、实地调研、听证和调解等手段办案,提高行政复议案件质量,增强行政复议透明度和公信力;行政诉讼方面,涉及本地政府部门行政诉讼案件共有32件,已结案的行政诉讼案件数量为25件,涉及本地政府部门行政诉讼败诉案件有6件,行政负责人按照规定出庭应诉,支持人民法院依法受理行政案件,不断提高行政诉讼办结率,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二)坚持勤政高效,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提高行政工作效率。一是抓好事前监管,在办理企业设立登记(住所承诺)、企业简易注销等事项时实施容缺受理并签订信用承诺书,共合并企业办事环节数量4项,签订信用承诺书12153份,最大限度精简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理时限。二是做好事中监管,在市场监管、食品药品、税务等3个领域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信用状况实施差别化监管措施,共覆盖市场主体40316个。通过对信用好、风险较低的市场主体,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对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市场主体,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列入重点信用监管范围等方式,不断完善信用监管工作。三是强化事后监管,积极开展联合奖惩工作,将联合奖惩嵌入相关信息系统和工作流程,依托市联合奖惩系统平台,共有48个领域实现自动化发起-响应-反馈。2020年以来,区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法人企业共245个,真正做到“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高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水平,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切实改善和优化我区营商环境。

(三)全面开展信用核查工作,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不断规范“双公示”工作流程,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按照“应归尽归、应传尽传”的要求,每月区信用办定期对区直相关单位报送“双公示”及公共信用信息目录的情况进行通报,督促各单位按时报送数据,不断提高数据报送的时效性。2020年以来,我区向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提供的企业信用记录总数为13956条,提供的自然人信用记录总数为941条。不断扩大信用核查范围,推动各部门在办理事项时主动核查企业信用,2020年以来,我区办件数量共12673件,实施信用核查的办件数量为7768件。通过信用核查,有41件办件发现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并依法实施惩戒。

(四)加强政务诚信管理,打造诚信政务环境。扎实推进政务失信专项治理,在政务失信治理案件中,有1件涉及区政府机构的案件,已清理完毕,未发现涉及国有企业的案件。及时解决群众的问题和难题,12345市长热线受理投诉类问题5485件,按期办结率97.72%,群众满意度99.35%。针对一些难点,热点以及反复投诉的问题做到现场查看,工作人员现场查看共120多次,积极协调热线反映人、办理单位,及时处理,保证市民反映的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遇有重大问题难以解决的,区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亲赴现场,积极协调其他县区领导及相关部门现场处理。努力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不断提升政府部门诚信行政水平。

查看全文

共建信用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会议上的讲话

诚实守信,历来是中国人的道德操守,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永葆活力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今天,诚信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信用是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基础,是科学配置资源、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提升企业素质、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信用建设,着力打造“信用芜湖”,城市信用环境明显改善,诚信水平明显提高,对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体而言,我市信用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社会信用基础还不扎实。还存在诸如政府部门不能很好地依法行政、公信度不够;一些企业不守合同、财务失真、逃废债务;有的公民信用观念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芜湖的加快发展,加强信用芜湖建设,已成为规范我市经济秩序、优化发展环境、争创新优势的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

一、加强信用建设是实现芜湖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

当前,芜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提升城市和产业竞争力,使芜湖更具魅力,必须增强城市对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增强即期增长和远期发展能力。要做到这些,除了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外,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与信用建设是正相关的。先进发达地区除了区位优势外,这些年在信用环境建设上取得明显进步。大家知道假冒伪劣、不守信用曾给*带来惨痛的教训和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市将每年的*月*日定为“*诚信日”,提醒整个城市永远都要牢记信用建设。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业无信不兴。要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必须将信用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信用芜湖建设进程。

二、信用芜湖建设有赖于政府、企业、社会成员等共同努力

省政府作出建设“信用安徽”的战略部署,并将芜湖列为全省信用试点城市,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芜湖寄予的深切期望。建设信用芜湖,政府信用是关键,企业信用是重点,个人信用是基础。以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以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公信力为核心,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继续推行和完善政府采购、政务公开、社会承诺、便民服务等制度。坚决兑现向社会公开承诺的事项,取信于民。健全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强化行政监察,及时纠正和处理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