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3 13:33: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药复方新药药学研究思考

摘要:中药复方新药是在我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新药,是最能体现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新药类别。药学研究作为中药复方新药临床前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既是药品均一、稳定的有效保证,又是安全性实验和有效性实验的基础。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笔者在新药研究中的实践和体会,从药材的基原与产地、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稳定性等方面探讨了中药复方新药药学研究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与解决措施,以期为中药复方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中药复方新药;药学研究;中医药;药材基原;质量标准

中医药学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指出中医药事业应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因此,如何在保持中医药传统特色的同时加快其现代化,成为中医药改革创新的关键。中药新药融合了传统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技术,满足中药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07年版中将中药、天然药物的注册分类分为9类,其中1~6类为中药新药,包含单味制剂和复方制剂。6类新药即中药复方新药是由多味药材配伍而成,多来源于临床经验方或医院院内制剂,是最能体现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新药类别[1]。中药复方新药的药学研究包括药材研究、提取纯化工艺研究、制剂处方工艺研究、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研究等,是药品质量可控的保证,也是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的前提。由于中药材来源广泛、化学成分复杂以及研究者对法规政策的解读差异,在药学研究中存在药材基原、产地不固定,工艺路线的选择不合理,质量标准不规范,稳定性研究不全面等问题。本文结合中药复方新药开发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充分利用中医药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为科学、规范、合理地进行中药新药药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药材研究中需关注的问题

1.1药材的基原与产地。基原是药材的属性来源,而基原准确是中药制剂质量稳定的基础[2],不同种属的药材所含化学成分各异,含量不同,会使药效作用产生差异。产地亦是影响药材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历来被医家所重视,《神农本草经》曰:“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指出了药材产地的重要性,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条件等生长环境会对不同产地药材的活性成分含量、药效等产生影响。据统计,《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药多基原植物有115种[3]。多基原、不同产地品种间含量差异较大,但药典标准却是同一限度规定,致使某些基原药材含量无法达到药典要求。笔者曾参与研发的某一中药复方新药,药学研究中确定淫羊藿的基原与产地时出现多批次药材均不能达到药典要求的情况。针对此类问题,艾铁民[3]建议对多基原植物的中药贯彻“一名一物,一物一名”的原则,以保证名称和标准的唯一性。当药材有道地产区时,首选道地产区药材;若药材分布范围较广亦或是野生药材时,其产地应在系统比较研究后进行固定。如历代本草中认为薄荷主产区为江苏,随着时代的变迁,安徽已经成为薄荷的主产区。不同产区薄荷优势成分不同,江苏和安徽产区的薄荷酮含量相对较高,安徽产区的薄荷醇含量相对较高,其他产区的胡椒酮含量相对较高[4],其药效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国药典》2015年版对薄荷药材仅规定了含叶量不得少于30%、药材含油量不得少于0.8%及饮片含油量不得少于0.4%,对挥发油的具体成分并未做出明确规定。因此药学研究过程中,药材的产地不仅要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还应结合处方的功能主治和相关药效学结果综合评估。《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2008年版首次提出了应明确药材来源、产地和工艺技术参数的要求,并将其纳入保证中药质量的控制环节[5]。对于多基原的药材,需对处方的来源作文献历史考证之后系统评估药材基原,通过比对不同基原间药材质量来固定基原。在此基础上,还需考虑药材的实际生长环境、产量以及市售药材的质量等具体情况,尽可能固定药材的产地。1.2含有毒性成分的药材。毒性药材始见于《神农本草经》,根据毒性大小分为“大毒”“有毒”“小毒”3级[6],历版《中国药典》均收载毒性药材,至2015年版共载有83种。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收载的方剂中,也含有附子、乌头、大戟、甘遂等毒性药材,该类药物在某些沉疴顽疾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此引发的不良反应也屡见不鲜。中药复方新药研究中,当含有毒性药材时,如何保证其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审评专家王停等[7]曾在2008年指出:“药典或者部颁标准、地方标准中认为其含有毒性成分的药材,如果标准中未对其毒性成分进行研究或限度考察的,应该增加其毒性成分控制的方法并提交相应申报资料”。2019年6月,国家药审中心《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处方中饮片若源自毒性药材……应制定其限量检查项”[8]。可见,毒性药材的质量控制问题已被提上中药新药研究的重要议程。目前,无论是药典或是地方标准,收载的毒性药材的质量标准尚存在局限性,《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收载的1种大毒中药、14种有毒中药、18种小毒中药均没有含量测定项[9],地方药材标准中多数毒性药材也未建立毒性成分的质控方法。此外,毒性药材的限量检查方法也受对照品来源短缺的限制。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提供的法定对照品仅涉及《中国药典》收载且有含量测定项的品种,对于其他毒性药材中毒性成分的限量检查,无论是从其他市售渠道购买对照品或自行分离、鉴定、标定,均难度较高,耗时较长。因此,若能设立统一的毒性中药分级标准,引入先进的检测技术手段提高药材质量标准,并加强毒性成分对照品的供应,简化其标定细则,势必能更加有效、合理地推进含毒性药材的中药新药研究。1.3其他问题。药材研究是新药研发的源头,并贯穿整个新药研发全过程。只有将药材源头控制、生产过程控制与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相结合才能保证药品的均一稳定。目前许多药材的采收、炮制等过程研究不充分、不全面使得药材质量不稳定,成为高品质中药新药研究的一大阻碍。不同采收时间的同种药材在某些成分的含量上可能会有差异,如冯帅等[10]发现连翘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与采收期有一定相关性:连翘苷、连翘酯苷A的含量于7月上旬时采收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张淑蓉等[11]通过气相色谱法对8批不同采收期的连翘药材中挥发油出油率及α-蒎烯和β-蒎烯的含量进行测定,也发现7月中下旬最高。因此,在复方新药的药材研究中,当采收时间对药材质量有影响时,可增加对采收时间的考察,明确采收期,以保证药材品质。另外,对同一饮片的炮制普遍存在“一药多法”“各地各法”现象,炮制工艺判定的标准也存在差异。如玄参的饮片炮制,浙江、天津等省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为切片,江苏、山东等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规定切薄片,湖南省和江西省要求为斜切薄片,北京市和浙江省则要求为切厚片。全国市场流通的玄参饮片规格较为混乱,不同的加工方式导致性状差异较大,不同的炮制方法也使饮片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不同,如浙江省和天津市的含量测定指标成分与《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致,规定以哈巴苷和哈巴俄苷总量计不得少于0.45%,湖北、广东省则以哈巴俄苷计不得少于0.05%,上海市规定哈巴俄苷不得少于0.04%[12]。针对以上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组织修订《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完善药材的炮制工艺、辅料用法用量,并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此外,药材研究还应根据《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5]中“保障中药材来源的稳定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涉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关注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使用野生药材的合法性和必要性问题。

2工艺研究中需关注的问题

查看全文

中药新药临床药学论文

一、撰写要点

1.品种研究概况:

简介品种基本情况,包括:药品名称、申请注册类别、处方来源。明确处方药味组成、制成总量、剂型、规格、拟定的功能主治和用法用量等。明确日服或日用剂量。改剂型的品种还需说明其日服/用原料药量是否与原剂型一致。明确处方药味是否为饮片,炮制品应明确炮制品规格,并规范撰写,如:半夏(制)需要根据处方实际所用的炮制规格明确为姜半夏、法半夏还是清半夏;“元胡”规范为“延胡索”等。处方中含有毒性药材的,明确其日服/用饮片量,并说明是否超出法定标准规定。处方中含有源于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的,应说明药材是否有合法使用证明,并提供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的报告。

2.立题依据:

对于中药复方6类新药,应明确处方来源于经验方还是科研方等,说明出处,说明是否提供了依据。说明其临床使用和研究情况等,阐明立题依据。申请5类有效部位制剂的品种,尤其应关注立题依据的确定是否有充分的研究依据,进行了哪些筛选比较研究工作;有效部位的含量(应采用专属性强的测定方法进行研究)是否达到了5类药的基本要求等。改剂型的品种,应特别关注改剂型的立题依据是否成立?针对法规要求“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注册申请,应提供充分依据说明其科学合理性。应当采用新技术以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且与原剂型比较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进行了哪些研究工作,能否说明改剂型的科学合理性,是否较原剂型具有优势?改剂型的立题依据是否有充分依据。

3.剂型选择及规格的确定依据:

查看全文

新药实行规范化管理实践探索

1设立新药引进专门机构

我院药物管理在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全面监管下,实行医务部门进药、药剂部门采购、临床科室使用的三权分离管理模式,从组织架构上做到权责明晰,相互制约。2009年我院在医务部下设立了新药准入办公室(药事管理办公室),负责做好医院新药引进、临床合理用药监管等药事管理相关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药剂科负责药品平台采购及调剂,并在药品引进及使用过程中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支持;临床科室在相关指导原则下做到药品的临床合理使用。

2新药引进流程制度化

我院以往新药引进入模式采取的是“科室申请—药剂科审核—药事委员会讨论—医院党政联席会”讨论流程,每个专科主任掌握一定的新药申请配额,权力相对集中,为不正当竞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专家在药事委员会讨论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不能完全实现把代表先进治疗方法和对我院药品库确有补充的药物引入我院的目标。为了解决存在问题,我院在目前新药引进程序中取消报名配额,实行集中报名的方式,凡是符合资质要求的均可参加报名,有效遏制了医药代表进行违规推销现象,使各类新药能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优胜劣汰,避免新药申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增加临床评价程序,通过多种形式的新药介绍,特别是有不少新药具有科学的循证医学证据论文,让专科医生更科学合理、更有针对性地评价该专科药物。另外,新药评价过程中切实做到由相关专科医生评价专科药物,对建议入选的新药详细填写入选理由,集体决策为新药评审会提供科学、客观的评价,确保进入我院的药品是临床必需、安全、有效的药品。目前新药引进具体流程为:报名审核→汇总整理→临床评价→评审确定→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核→医院党政联席会审议。在监察部门全程参与监督下,首先厂商报名递交资质材料,由医务部新药准入办审核材料,然后对已通过材料审核的新药进行汇总分类整理,再组织临床专家对报名通过的新药进行新药评价,然后药评会专家根据评价意见评审入围新药,继而药事管理委员会成员根据医院整体药品目录情况对引进的新药再次全面审议,可施行一票否决权,最终医院党政联席会确定入选新药。2.1报名审核。首先由厂商报名登记,在规定的报名期间内由新药准入办公室接待厂商代表,其他时间概不接待,并规定所有药品厂商代表一律不得擅自进入临床科室[2]。为了保障新药引进流程公平、公开、公正,报名的新药只要符合引进原则及资质审核要求都可进入评价流程。厂商递交资质材料和相关的新药循证医学证据,以供临床、药学专家在新药评价时参考。新药准入办公室严格审核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期、认证范围等,以保证新药引进的合法性。2.2汇总整理。新药准入办对已通过材料审核的新药按照药理作用进行汇总分类整理,编制《新药讨论目录》,内容包括每个申请品种的商品名、通用名、剂型、规格、厂家、中标号、参考价格、是否基本药品、是否医保报销等属性,同时列举医院现有同种、同类药物的规格、价格、厂家等,以便临床专家更好地对比遴选出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新药。根据新药的药理类别再将药物划分为全科用药,包括抗微生物用药、营养药、水和电解质平衡药和维生素类,还有部分专科共用药物。然后根据不同种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和适应范围确定参与评价的临床科室,按照每个药物由5名~7名专家评价的原则,在监察科的监督下,从确定的科室中临时随机抽取所需数量副高以上的专家参与评价。2.3临床评价。临床评价采取集中会议评价形式,临时在监察科监督下随机抽选副高以上的专家,被抽中的专家独立评价,会前上交所有通讯设备,认真审阅各项相关材料,特别是循证医学证据论文,并与医院现有品种进行比较[3],按照入围率不超过35%的原则对建议入围新药实名投票,做出具体书面评价意见。最终按照过半数票以上的原则入围新药建议名单并进入新药评审程序。2.4新药评审。邀请临床专家对新药进行评审是新药引进流程中的第3个环节,也是公开、公平、客观、科学引进药物的保障。新药评审同样采取集中票选的方式,入会前关闭并提交所有通讯设备,评审专家组抽选方案为外科系统︰内科系统︰药事委员会成员,其比例为6︰8︰7。专家根据专科医生的临床评价意见与我院现有药物的比较,按照入选率不超过60%的比例对入围新药进行实名投票。在监察及审计的监督下进行唱票,其中过半数票以上的新药将入选。2.5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审议入选的新药。为使全院药品结构趋于合理化,药事管理委员会对入围新药进行再次审议,可行使一票否决权。

3新药引进程序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3.1适时引进新药以促进药品更新换代。为使新药的引进与淘汰保持平衡,新药引进程序化管理将药品的淘汰列入其中,按照“一品两规”的原则,申请引进一种新药需淘汰原先使用的一种同种或同类药品[4],做到适时引进新药,促进药品更新换代。自2009年新药引进程序化管理到2017年以来,我院共引进新药数为194个,淘汰的药品数为97个。3.2严格把握新药选用原则。新药遴选严格按照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新型农合药品目录,制订“一个中心、两个保证、三个优先、四个限制”的遴选原则[5]。即以患者为中心,保证质量最优,保证价格最廉,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品、医保目录内药品、农合目录内药品,优先选用国产同类药品,优先选用国家临床治疗指南、临床路径管理指定药品,限制辅助用药,限制高价贵重药品,限制省招标挂网外药品,限制疑有促销的药品。在严格的新药筛选原则下,真正保障了入选我院的新药是质优价廉的,从源头上控制药品费用不合理增长。3.3遏制盲目推销现象以防范不正之风。新药引进作为药品进入医院的第一道关口,是商业贿赂的易发环节。制定科学严谨的新药引进管理制度,可最大限度地防范药品购销活动中的不正之风。我院现行新药引进程序向临床及药品经销商公开,采取集中报名、定时接待的形式,有效遏制医药代表盲目推销现象,同时通过取消报名配额,使得各种各类新药能充分竞争,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优胜劣汰。监察科对新药引进的过程进行全面监督,以保证新药引进的廉洁与公正。通过临时随机抽取专家采取集体投票,使我院引进新药变成了公开、公正、公平的集体行为,杜绝了新药引进个别人说了算和医务人员与推销商的直接接触而易生腐败的现象。2011年7月,广东卫生纪检委来我院调研指导阳光用药等有关工作时,对我院把纠风工作融入到内部管理中,抓住管理的关键环节,创新新药准入机制,落实阳光用药,加强监督制约等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3.4增加临床评价程序以强化评审的科学合理性。作为大型综合性医院,临床专科高达40余个,新药评审会的专家不可能熟悉各个专科的药物,因此在以往新药的评审中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目前新药引进程序在新药评价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新药介绍,特别是有不少新药的循证医学证据论文,让专科医生参考后能更科学合理、更有针对性地评价该专科药物,同时为新药评审会提供科学、客观的评价内容。新药引进实行程序化管理模式之前,2008年我院进入评审的新药总数为141个,最后入选新药数为42,通过率是30%,其中抗菌药物通过率为25%;辅助药品的通过率为10%。新药引进标准化程序实行以后,2009年报名的新药总数是636个,准入的新药数为32个,总通过率为5%;报名的抗菌药物总数为67个,最后入选1个抗菌药物,通过率为1%;报名的辅助药物总数为145个,最后入选1个辅助药品,通过率为0.7%。自2009年~2017年我院新药引进程序化管理模式实施以来,医院引进的新药总数为194个,整体通过率为7%。新药引进程序化管理后,我院新药评审通过率下降了23个百分点,呈现明显降低趋势,特别是抗菌药物、辅助用药入选率极低,真正做到从源头上保证了进入我院的药品是临床必需、安全、有效的药品,为在全院范围内合理用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查看全文

中药新药开发研究论文

摘要回顾了中药新药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从加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从古方、验方研究开发新药,加强有效部位的研究,尤其是对复方有效部位中主要药效物质或者主要药效物质群的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开发中药新药,测试分析方法的现代化,中药新药制剂工艺的现代化,以及中药新药新释药系统的研究等诸方面论述了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方法

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化,技术发展的高新化以及高新科技的产业化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趋势将在新药研究开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试论世纪之交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及思考,以期加快中药新药创新的步伐。

一、现状

美国辉瑞公司生产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伟哥",一些乐观的预测甚至认为它年销售额能达到创纪录的110亿美元。伟哥自1998年3月获美国fda批准以来,风靡世界,说明新药可获取几乎是无限的高额利润。即使深知一类创新药在发达国家耗时10~12年,耗资2亿美元以上,且高风险,世界各大跨国公司仍然投入其年营业额的15%~20%研究开发新药[1,2]。

中药研究开发是国际热门课题:国际市场每年药用植物及制品(包括保健品等)的交易额超过300亿美元。日本是较重视中药研究开发的国家,年销售额达1500亿日元。美国国会1994年批准了把草药列为《饮食补充剂》的法案之后,1997年又制定了“植物药在美批准法"(草案),不再要求草药产品是已知结构的单体纯品,而可以是成分固定、疗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复方混合制剂。德国在欧洲是传统药年销售额最大国家,达22亿美元[2]。德国drschwabe生产的银杏叶提取物制剂tebonine(促进脑血管循环)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银杏叶及其制剂仅在欧洲市场年销售额就达几亿美元;德国宝灵家大药厂则是新型植化产品的主要开发者,开发喜树碱系列、莨菪胺类和育享宾等产品;其它德国公司还在开发山梗菜碱(可帮助戒烟)以及一种可用于合成抗抑郁药和抗老年痴呆症新药的中间体“槟榔碱"。在东亚国家中印度植物中开发出若干种有药用价值的新成分,胡黄连中提取的“胡黄连素",用于治疗漫性乙肝,以及来自巴戟天根的一种新型成分“bacoside",作为增智药品,用于提高人的记忆力[3]。

查看全文

中药新药开发研究论文

一、课程结构及教学目标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在完成中药药剂学的理论知识及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设置的,所以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内容着力于加强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并且课程以实验教学为主导,占全课程的80%,旨在建立突出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实验教学新体系。为保持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与新理念、发展趋势、先进技术的衔接,理论教学内容及实验教学内容实施动态变化,以达到及时将中药新药研究的新思想、新思路、新技术融入教学中的目的。理论教学以“中药新药研究指南”中新药的药学研究内容为重点,突出新药制剂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并且教学内容随国家药监局对新药研究的要求而及时更新。实验教学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实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而是以中药新药研究的思路与措施为主体,将中药新药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技术融入实验教学中,使学生熟悉临床前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基本内容与研究过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受到了科研系统训练。

二、课程内容及实施形式

理论教学是以国家药监局的“中药新药研究指南”为教学内容,学生系统学习新药原料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技术工艺路线、原料和制剂稳定性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原料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的内容以及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药效学研究的内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以及新药临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药品上市后监测和再评价的方法等内容。使学生熟悉新药的基本概念,新药的分类、新药注册的基本概念,新药的审批程序、新药发现的基本途径,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过程。

实验教学内容不是固定于实验教材,而是由教师根据药剂学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并考虑从原料到制剂的可操作性及完整性拟订实验课题,学生3~5人组成课题组,在确定实验课题后,首先是广泛查阅资料,依据课题要求及获取的信息设计实验方案(包括仪器设备的选用及安排,中药提取工艺的研究、制剂的处方设计及工艺研究,建立质量评价体系等)。在确定实验方案后,课题组按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最后提交实验论文和实验产品。从查阅资料,准备仪器,拟定和实施实验方案,直至处理实验结果、撰写实验论文,学生完成了“准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而是导,主要在确定实验方案及实施过程中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启发,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和发挥的空间。

三、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效果

查看全文

健全新药开发激励机制论文

建国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中国药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已能生产上千种西药,2000多种中成药,在数量上我国已成为世界医药第二大生产国。但是,当前我国医药市场上的产品结构极不合理,一、二类新药大多是进口或合资企业的产品,而我国自己生产的新药绝大部分为仿制品,极少有创新药物,严重制约了医药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从19861998年期间,我国共批准生产新药260多个化合物,其中属一类创新的l8个,可以确定为创新药物的只有8个。已批准上市的l2种基因工程药物和1种疫苗则都是仿制品。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我国自己知识产权的新药,就很难迎接加入WTO的挑战。

为什么我国的新药开发如此缓慢呢?从理论上讲,我国人口众多,医药市场潜力很大,新药开发前景广阔,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备了新药开发的物质基础。但从深层次原因分析,当前我国新药开发缓慢的主要障碍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识障碍——新药开发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从新药开发的实践看,我国新药开发在认识上的障碍表现之一是重仿制轻创新。由于我们的医药产业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新药开发一直以仿制为主。据统计,我国临床用西药9o%以上是仿制的。仿制虽然起到了节约开发费用和满足治疗用药需求的作用,但一味仿制和低水平重复,使一些医药科研机构和企业新药开发不愿搞基础研究,不愿冒一点高投资、长期投资的风险,创新意识起点低,养成了思想上的惰性。表现之二是重规模产量,轻科技含量。投资3O个亿上VC项目的中原药厂死在襁褓之中的悲剧,以及一些省市先后出现的青霉素大战、“先锋”大战、喹诺酮大战、红霉素大战等,都是这种思想指导下的结果,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种认识上的障碍所带来的危害和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二、体制障碍——新药开发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

首先,小而全的产、学、研条块分割,限制了研究的延续性和转化能力。我国目前新药开发的主体是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许多研究成果只能以论文的方式发表,科研单位靠“卖青苗”维持生计,而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独立开发新药的能力,因此造成基础研究、发展研究、应用研究脱节,新药研究和成果转化脱节,使研究单位开发出的一、二类新药在企业不能成活。其次,目前大多数国企实行领导委任制而产生的“官本位”,制约了国企对新药开发的投入。开发一个新药短则两年左右,长则要八、九年;资金投入则要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让企业家们把巨额资金投入到这么久才能显示其业绩的新药研究上来。在任期制和以“利润论英雄”的现行体制下是不现实的,结果使不少企业走人了低水平和重复开发的误区。这种条块分割和“官本位”的管理模式,是极不利于新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

查看全文

新药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分析论文

摘要通过对新药知识产权综合保护介绍,来分析其对技术(新药)无形资产经济寿命的重要影响。对合理确定新药经济寿命,提出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技术(新药)知识产权综合保护经济寿命

在我国各种约束机制不健全下的机会主义行为,是知识产权被严重侵犯的主要缘由。高技术的高成本、准公共物品属性及垄断特性,使得知识产权保护对高技术的经济寿命与价值影响很大。总体而言,国内的新药是由行政保护、专利保护、专有技术保护、药品生产许可制度及商标等共同组成知识产权的综合保护,对延长新药的经济寿命起到重要的作用。

1药品行政保护

行政保护通常是一国在特定的时期对国外专利产品以及对本国某些比较薄弱的产业在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下给予的一种国内保护措施。药品的行政保护在世界各国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发展中国家和大部分的发达国家(如日本)实施专利保护的初期都有类似的规定。这是出于保护民族制药工业等几方面的因素考虑的。

前者如中美双方关于保护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的基础上出台的《药品行政保护条例》。《药品行政保护条例》是对1993年1月1日以前,中国的《专利法》没有药品化合物专利,只有药品制造方法专利保护的一种补充措施,若干年后会逐渐自动失去保护的意义。对国外申请人申请行政保护获准后的药品,提供7年零6个月行政保护期。

查看全文

开发新药功用价值分析研究论文

摘要:在对标准普尔评级的10大潜力新药入选原因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明确新药的功能价值分类,同时汇总了四种新药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为价值工程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目前国内研发实力薄弱、研发投入不断增加,采用功能价值评估,深入挖掘新药功能价值,才能更有效地利用研发投入,实现新药研发形势的稳步改善。

关键词:价值工程;功能价值;新药研发

引言

伴随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实施,拥有品牌和规模优势的大型普药生产企业将受益。然而,基本药物多是价格低廉的普药,所占份额不大;且患者的用药习惯和医生处方不会出现根本变化;新药与外企的高端药品依然会占相当大空间,创新药并不会因基本药物的扩容而失去立足之地。对于一些有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的医药企业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会因环境改变而改变,创新将是永恒的话题。

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其战略位置、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都需要借助研发来实现突破。众所周知,研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医药企业实现战略腾飞,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另一方面其投入大、风险高和周期长的特点制约了医药企业的研发步伐。毋庸讳言,研发一直是我国药企的软肋。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多数企业集中于低水平重复,特色极不明显。随着微利时代的到来,医药企业竞争演变为产品竞争,而医药产品价值的根本就在于其独特性及创新性。

一、研发投入与产出现状

查看全文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稿约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一份中医药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1990年创刊。标准刊号:ISSN1003-9783,CN44-1308/R,现为双月刊,邮发代号:46-210。该杂志是全面报道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学术性期刊,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为保证期刊质量,加强对刊物的科学管理,有利于进入国内权威的检索系统和数据库,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根据国家的有关标准和科技期刊的编排规范,我刊对来稿做出如下要求。

1投稿要求

文稿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逻辑性,并有理论和实践意义。1.1来稿要求文字通顺,结构紧凑,重点突出,层次清晰。文稿中的英文缩写词首次出现须注明其中文全称;注意英文字母和符号的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标及除英文以外的外文文种(如拉丁文)等格式的正确编排;动植物拉丁学名务必准确无误。并请附中英文题名、作者和作者汉语拼音名、作者中英文单位名、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1.2来稿请附单位介绍信,并注明保密审查意见;务必写清楚作者姓名及地址、邮政编码、电话、传真、Email;凡属基金资助、国家攻关项目等论文请写明项目名称及编号,标注在首页下,并附相关复印件。请勿一稿多投或抄袭他人稿件。1.3来稿请用在线稿件采编系统(http://www.zyxy.com.cn)投稿,敬请阅读本刊投稿指南和投稿须知。1.4凡收到本刊收稿通知后3个月内未收到对稿件的处理通知,则说明该稿仍在审阅中,如作者欲投他刊,须及时与我刊联系。1.5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编辑部可对来稿修改、删节;凡涉及原意的重大修改,将与作者商榷。1.6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扩大作者学术交流渠道,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等众多网络数据库,并将在今后进一步扩大交流范围,由此涉及的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以及文摘、数据库、光盘版应付作者的作品使用费等与本刊稿酬一次性付给作者。

2文稿撰写要求

文稿应尽量减少层次,最多不超过3层。文题、层次标题、参考文献、致谢、作者、摘要等,一律顶格书写。2.1文题题名须简明确切,能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0字,不要使用副标题。避免使用化学式、公式及不太为读者所熟悉的缩写等。2.2摘要中、英文摘要一般采用结构式摘要,即摘要内容要明确列出4个要素,即目的:为研究、研制、调查等的前提、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方法:所用的原理、理论、模型、对象、材料、工艺、结构、手段、装备等;结果:实验或研究的结果、数据等;结论:对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应用,提出问题、启发、建议、预测等。摘要的英文题名、作者、工作单位和关键词均应与中文一致,英文摘要内容可比中文摘要略详。2.3关键词应标注能反映论文特征内容、通用性较强的,符合主题词表的术语,一般3~8个。中英文关键词相对应。2.4前言(引言或序言)一般勿超过250字。概述本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实验基础及国内外现状(可列出主要的参考文献),并明确提出本文目的。2.5药物、试剂、动物、植物、主要仪器应说明来源及规格、批号。有关名词以《中国药典》(2010年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药学名词》、《化学名词》、《医学名词》等为准。2.6方法凡文献已有记述的方法,一般可引用文献。对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方法要写明改进处。如是自己创新的方法,则宜详述,以便他人重复。2.7计量单位及符号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简称“法定单位”)。请参阅《量和单位》(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量名称、量符号应规范使用、书写。2.8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星期几一律用汉字,如星期六;夏历和中国清代前历史纪年用汉字,如正月初一、丙寅年十月一日等;不定量词一律用汉字,如任何一个病人、3d为一个疗程等。数字的增加可用倍数表示;数字的减少只能用分数或%表示,如增加1倍,减少四分之一或减少25%。年份应写出全数不得省略,例如:“1998年”不能写成“98年”。1990~1997年不能写作1990年~97年。避免使用因时间推移而易被误解的词,例如:“今年”、“上月”等,而应写明具体日期。2.9有效数字测量数据不能超过其测量仪器的精密度。例如:8347意指8000分之1的精密度。任何一个数字,只允许最后一位有误差,前面的位数不应有误差。在一组中的±s应考虑到个体的变异,一般以s的三分之一来定位数,例如:(4514.5±329.8)g,s的1/3超过100g,平均数波动在百位数,故应写(4.5±0.3)kg,过多的位数并无意义。又如(7.61±0.25)mm,它的s/3=0.08mm,达小数点后第二位,故平均数也应写到小数点后第二位,写成(7.61±0.25)mm。有效位数以后的数字修约数小于5则舍,大于5则进,如恰等于5,则前一位数逢奇则进,逢偶(包括“0”)则舍。修约时只可1次完成。例如:35.48,若不要小数点,则应成35,而不应该35.48→35.5→36。百分数的有效位数根据分母数来定:1~10,一般不用百分数表示;11~100,百分数到个位;101~1000,百分数到小数点后1位;余类推。2.10表和图凡用文字已能说明的问题,尽量不用表和图。如用表和图,则文中简要说明其数据,不要同时用表和图重复同一数据。图表中量和单位应是量的符号在前,单位符号在后,其间加一斜线方式表示,如t/min即表示以分钟为法定单位的时间。图表要有序号,只有1个时,仍用“表1”或“图1”表示。表格用三线表,两端开口,不用纵线;栏头左上角不用斜线;除栏头外,表身中不用或少用横线;上、下行的数字最好对齐;表内计量单位的名称要使用单位符号。2.11讨论应讨论本实验的新发现及得出的结论和观点。应该交代本实验的不足之处,尤其是某些实验条件难以或未能控制之处。对不作为本实验的内容不必写出。不要重复在结果一项中已叙述过的内容。讨论中应联系实验的目的与结论,应联系实验结果与其他结果。避免推理太远,避免不成熟的论断,避免因资料不足得出的结论,避免将本应纳入引言(前言)的内容放在讨论中。2.12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以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年主要公开文献为限,但应精选。勿引内部资料和教科书。“未发表的观察资料”和“个人通讯”不能列为参考文献。已被采用而尚未刊出的稿件,可列入参考文献,但在刊名后加圆括号注明“在印刷中”。尚未被采用的稿件,可在文中用圆括号注明“待发表资料”,但不能列入参考文献。“在印刷中”和“待发表资料”等,作者在投稿时应附复印件以供审稿时核查。正文中引用中文作者姓名时,应写全名,勿写××氏。参考文献序号加[],其格式与标点符号应符合国家《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标准的规定。参考文献的作者3人以下,请列全;3人以上作者,只列出前3名,其后加等(中文)或etal(西文)。中、外作者均是姓前名后(同中文习惯);外文作者的名用缩写,不加缩写点。本刊文献请以下列格式为准:[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页-迄页.

查看全文

抗癌新药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大肠癌

关键词:奥沙利铂;顺铂;大肠癌;Ⅱ期临床试验

摘要目的:阐述奥沙利铂的药理学和临床研究概况。方法:综述了1993~1997年的有关奥沙利铂的研究进展。结果:奥沙利铂抗瘤谱与顺铂不同,与顺铂无交叉耐药性,单药或与氟脲嘧啶/甲酰四氢叶酸钙联合治疗晚期大肠癌有较好疗效,而毒副反应较顺铂轻。结论:奥沙利铂是一个有前途的药物,有必要开展进一步临床研究。

ABSTRACTOBJECTIVE:Tobriefthepharmacologicalandclinicalstudiesofoxaliplatin.METHODS:Theadvancesinthestudyofoxaliplatinwerereviewed.RESULTS:Oxaliplatinhasananticancerspectrumdifferentfromcisplatinandhasnocross-resistancewithcisplatin.Abetterresulthasbeenobtainedintreatmentofadvancedcolorectalcancerwithoxaliplatinaloneorincombinationwith5-fluorouracilandfolinicacidwithmildADRsincomparisonwithcisplatin.CONCLUSION:Oxaliplatinisapromisinganticancerdruginchemotherapybutfurtherstudiesseemtobeneeded.

KEYWORDSOxaliplatin;Cisplatin;Colorectalcancer;PhaseⅡclinicaltrial

自顺铂(DDP)问世以来,各国研究者多年来试图制备DDP新的衍生物以减轻其严重肾毒性。1981年卡铂(CBP)进入临床,但其骨髓抑制作用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用1,2-二氨环己烷(dach)基团代替DDP的氨基,用其他带有阴离子残基的基团来取代氯原子,制备出一组dach的衍生物,从中分离出其左旋反式化合物,即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

L-OHP是第三代铂类化合物,化学名为左旋反式二氨环己烷草酸铂,国际通用名为草酸铂。结构式见图1,分子式为C8H14N2O4Pt,分子质量397.33。它为白色晶体粉末,微溶于水,难溶于甲醇,不溶于乙醇及丙酮。注射剂包装规格分别为50,100mg/瓶。日本学者通过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细胞株筛选,发现L-OHP对小鼠白血病L1210有效,法国的Rogerbellon公司与Rhone-Poulence公司共同完成了L-OHP的前期研究和Ⅰ期临床试验,现由瑞士德彪药物公司和法国赛诺菲公司继续开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