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3 12:57: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心血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心血管内科监护综述
心血管内科患者平均年龄大,病情复杂多变[1],给护理质量与用药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如何改进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是全体护理人员的永久性课题。本研究对我院24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护理质量与用药安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相关的不规范因素,从而提出改进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0年1月到2011年2月期间,我院随及抽取我科24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男134例,女106例,年龄(49~88)岁,平均年龄67.3岁,其中,心肌梗死患者35例,高血压患者53例,冠心病患者154例。
1.2方法
患者因素包括患者不遵从医嘱、对护理不信任和对治疗效果期望过高三个方面;护理人员因素包括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三个方面;药物因素包括用错药、剂量控制不严格和副作用过大三个方面;院方因素主要是指医疗费用的纠纷问题。
心血管疾病护理
1变换角色,换位思考
从传统工作的角度来说,护士的工作就是执行医生开出的医嘱。在提倡护理工作人性化的今天,除了要执行医嘱之外,护士还应多了解自己所管辖患者的生活、性格特点,把自己除了是护士还是晚辈的角色体现出来,与患者的和谐沟通有利于向患者进行疾病预防宣传,指导疾病治疗,同时也有利于工作得到配合并顺利开展。首先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是喜欢安静还是喜欢热闹,是顽皮型还是抑郁型,可根据不同人的特点营造良好、温馨的气氛,而不是给患者冷冰冰的感觉;应给患者天使般的印象,而不是某些媒体宣传的“魔鬼”恐惧感。其次,了解患者的衣、食、住、行习惯,针对病情有目的地指导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以减少疾病恶化的几率。在心血管内科,最常见的急救患者就是心功能不好的老年患者,在天气转冷或者日夜温差大的时候不注意保暖,容易引发严重心力衰竭,因而,对那些自以为身体还可以的、比较倔强的老年人就要注意劝说的方式,但最终目的是要其注意穿衣保暖。最后,对患者的关怀可以延伸到对其家人的了解。很多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被发现存在害怕孤独的心理,其主要原因是子女工作忙,老人又不好意思开口,此时医护人员除了要帮助老人解决心理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以一个专业医疗工作者的身份对患者家属进行善意提醒,使其配合患者的治疗。
2护理重点
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医生强调最多的是患者要有足够的休息,因为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会极大地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导致更为恶劣的后果,其中,出现最多的情况就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每发生一次这样的情况,对心脏就是一次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凡是会影响患者休息的因素,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都是要引起重视,并尽量避免,这同样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心血管内科护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2.1便秘的护理
便秘是指连续48h未排便,且有自觉症状。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且严重的便秘常伴有头痛、腹胀、厌食,并因排便时过度屏气使老人颅内压和肠内压升高,从而诱发心绞痛、心率失常甚至心肌梗死,因此不容忽视。便秘原因如下:①Brant[1]研究发现,在不运动的老年人中,左半结肠和直肠内可见到粪便积聚现象。另外,由于老年人脑血管硬化,大脑产生抑制,使胃、结肠反射减弱。②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机体虚弱,无力排便均可致便秘发生。③老年人多因牙齿松动、脱落,喜食软烂之食,纤维素摄入减少产生便秘。④老年人味蕾数目减少,喜食肥甘、厚腻之物,加重便秘。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建议不要过于依赖排便药物解决问题,以免增加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作用,而应从生活习惯方面纠正,如进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适当摄取粗糙、多渣的杂粮及油脂类食物,适量饮凉开水、蜂蜜等。做到劳逸结合,适当参加娱乐活动,加强腹肌和盆底肌的锻炼,有助于便秘的预防。2.2失眠的护理
心血管内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风险防范策略
摘要:临床护理是医院内部最为基本的一项工作,此项工作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道德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大量实践表明,临床护理工作风险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作为临床护理人员应当从多个角度出发,不断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文章分析了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存在的风险,讨论了相应的防范策略,并对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加以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防范策略;应用效果
心血管内科属于高风险科室,该科室大多数疾病都有着突发性的特点。通过调查可发现,以往心血管内科患者年龄层次偏大,但现阶段在种种因素影响下,该科室患者年龄层次逐渐趋于年轻化,且对生命安全造成的影响更为明显。从本质上分析,优质的临床护理工作可以说是保障患者健康安全的必要前提。因此,现阶段如何有效规避风险、实现优质护理,已然成为一项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以下则是笔者就此的分析与论述。
1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存在的风险
1.1护理人员因素
从本质上来看,心血管内科患者所患疾病有着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若是以单一的护理方式为主,则必然会引发更多的不安全因素。因此,该科室的临床护理人员必须要以更严谨的态度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这样,临床护理工作的强度必然会大大加强,同时为临床护理人员带来了巨大压力。这一压力作用在实际当中则表现为护理人员责任心缺失、耐心消磨、未能全面执行护理流程等。以上种种问题,都会引发不同的护理风险,导致患者不能获得优质的护理体验。另外,目前仍旧有相当一部分临床护理人员未能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在工作中“投机取巧”,难以有效提升工作质量。护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刚刚进入临床工作的护士缺乏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稍显稚嫩,进而极容易导致产生医疗风险事件:没有及时察觉到患者病情的变化状态或者没有在发现病情恶化的第一时间做出有效及时的处理,在给患者服用药物的时候没有询问患者的过敏史,进而导致患者过敏。对药物的配置不熟悉,无法察觉到医嘱中的错误药方从而导致治疗不当。没有在采用特殊治疗手段之前及时告知患者和家属此种治疗手段的有关事项和存在风险。护理人员需要在不断地临床实践中充分吸收临床知识,丰富自身的临床护理经验,从而以更高的护理水平服务患者。心内科的常见工作是抢救急救患者,护理人员如果无法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在最佳的抢救时期内,不能够镇定熟练的使用相关仪器配合医师施救,很有可能导致错过最佳的抢救,进而促使患者死亡。抽血化验检查是日常临床护理中的基本功课,在抽血化验中需要熟练和高效的操作方式,一旦护士操作不熟练导致患者反复挨针,就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
心血管疾病药学应用价值分析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内科疾病,发生人群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主要包括冠心病、心肌梗塞、高血压、心绞痛等。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很多人精神始终绷紧,再加上很多男性有吸烟、酗酒的坏习惯,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心血管疾病不仅在老年人中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年轻人口中也逐渐出现了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且这种疾病难以治愈,患者中轻者生活质量下降,生活不便,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找到一类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是很有必要的[1-2]。硝酸酯类药物是如今在临床上应用最普遍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是舒张血管上的平滑肌并且同时缓解动脉血管痉挛。硝酸脂类药物的剂量运用多种多样,从而对不同特征的心绞痛疾病产生效果,其效果在于扩张血管以减轻心脏的负荷,并且对充血性心力衰竭也有一定效果[3]。为分析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学应用价值,现特筛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内本市某医院接诊的70例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为观察分析对象,通过对照分析从而讨论分析硝酸酯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筛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内我院接诊的70例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为35例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实验组为35例应用硝酸脂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其中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1-72岁,平均(58.34±5.7)岁;实验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5-76岁,平均(61.34±6.2)岁。所选取的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且已排除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1.2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采用血管紧张抑制剂以及阿司匹林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之上对照组患者配合采用辛伐他汀进行治疗,保持每天在睡前服用20mg辛伐他汀,以14d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记录;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配合硝酸脂类药物治疗,每天服用两次0.25mg硝酸甘油,同样以14d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记录[4]。1.3观察指标。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显效率:心血管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心前区疼痛感消失,心电图的T波已经呈正常直立状态,S-T段出现显著改善,各项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有轻微不良反应的出现,但无需再进行住院或者药物治疗。此类患者在筛选总人数所占的百分比称为显效率。有效率:心血管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心前区疼痛感不再明显,心电图的T波变浅,S-T段有改善,有少许不良反应出现,需再进行药物治疗。此类患者在筛选总人数所占的百分比称为有效率。无效:心血管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丝毫没有改善,心电图的T波、S-T段未出现改善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的现象称为无效[5]。1.4统计学分析将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对脑梗患者进行治疗记录所得数据录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20.0中,对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将P<0.05差异记为统计学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通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实验组患者显效28例,有效4例,无效3例,治疗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患者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8例,治疗有效率为77.1%.可以明显的看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并未出现很严重的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患者肝功能轻微损伤,1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1例患者出现低血压,不良发应发生率为11.4%;实验组患者出现1例患者面部潮红,1例患者肝功能轻微损伤,1例患者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且两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均自行痊愈,可以得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意义,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引发心血管疾病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材料随机选取2005~2008年我院收治的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150例。其中男80例,女70例;年龄30~78岁,平均51岁。病程5个月~20年,糖尿病类型及诊断标准按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本组I型糖尿病患者4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108例。
1.2治疗方法①控制饮食加口服降压药治疗60例,②控制饮食、体育运动和中药治疗40例,③控制饮食同时胰岛素治疗50例。
1.3观察项目在住院期间进行血压、眼底、尿液常规及肾功能、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测定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脑CT等检查。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冠心病、卒中、周围动脉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心肌病。
2结果
2.1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情况本组合并冠心病65例,视网膜病变72例,高血压62例,肾病38例,脑血管病32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3.3%、48%、41.3%、25.3%、21.3%。视网膜病变及冠心病居多。
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9月收治并实施常规管理的心血管内科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将2017年10月—2018年9月收治并实施风险管理的心血管内科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护理投诉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护理投诉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采用风险管理可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的提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风险管理;心血管内科;不良事件;应用价值
心血管内科是医院具有高风险的科室之一[1],接收的患者存在病情严重、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在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搏骤停等突发性护理事件,加之心血管内科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2],易出现跌倒、坠床等护理不良事件,存在较多的护理风险,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应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加强风险管理。本研究针对风险管理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我院治疗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中择取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016年10月—2017年9月)和观察组(2017年10月—2018年9月),每组100例。心血管内科共有护理人员30名,在本次研究期间内未出现岗位调动、离职等情况者共有20名。对照组:男59例,女41例;年龄最小51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62.45±1.56)岁。观察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最小52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62.50±1.61)岁。2组基本资料差异较小(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护理人员遵医嘱为患者开放静脉通道和药物治疗,密切监测和记录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增加病房巡视次数。观察组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分析对照组中出现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实施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具体包括:①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定期评估科室临床护理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指导护理人员改正不足之处。②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基础护理工作制度、抢救机制,制定护理风险应急预案,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科室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总结、分析护理风险事件,促使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改进。在患者入院后,及时、全面地评估护理风险因素,加强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患者对于风险防范方法和自救措施的掌握度;针对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护理人员应及时填写不良事件报告单并上交,并及时制定、实施补救措施。③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关于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加强护理人员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情景演练的模式培养护理人员的反应能力以及急救能力,促使护理人员形成“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④药物管理:心血管内科患者所用药物较多且名称复杂,易出现用药错误、用量错误等情况,护理人员提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药物名称、服用时间及数量,并详细书写在便签上,以防因记忆混乱而出现不良事件;在使用药物时,护理人员应将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叮嘱其不得随意调节滴速,提醒患者出现不适感时及时通知医务人员。⑤安全管理:确保患者床头的呼叫器处于正常状态;病床安装好床栏,卫生间、病区走廊安装好扶手,同时卫生间铺防滑垫,患者下床活动时必须由护理人员或家属陪同。护理人员每日彻底清洁和消毒病房,对探视人数及时间进行严格控制。1.3观察指标。①统计2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②对比2组患者的护患纠纷发生率、护理投诉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心血管疾病护理论文
1变换角色,换位思考
从传统工作的角度来说,护士的工作就是执行医生开出的医嘱。在提倡护理工作人性化的今天,除了要执行医嘱之外,护士还应多了解自己所管辖患者的生活、性格特点,把自己除了是护士还是晚辈的角色体现出来,与患者的和谐沟通有利于向患者进行疾病预防宣传,指导疾病治疗,同时也有利于工作得到配合并顺利开展。首先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是喜欢安静还是喜欢热闹,是顽皮型还是抑郁型,可根据不同人的特点营造良好、温馨的气氛,而不是给患者冷冰冰的感觉;应给患者天使般的印象,而不是某些媒体宣传的“魔鬼”恐惧感。其次,了解患者的衣、食、住、行习惯,针对病情有目的地指导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以减少疾病恶化的几率。在心血管内科,最常见的急救患者就是心功能不好的老年患者,在天气转冷或者日夜温差大的时候不注意保暖,容易引发严重心力衰竭,因而,对那些自以为身体还可以的、比较倔强的老年人就要注意劝说的方式,但最终目的是要其注意穿衣保暖。最后,对患者的关怀可以延伸到对其家人的了解。很多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被发现存在害怕孤独的心理,其主要原因是子女工作忙,老人又不好意思开口,此时医护人员除了要帮助老人解决心理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以一个专业医疗工作者的身份对患者家属进行善意提醒,使其配合患者的治疗。
2护理重点
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医生强调最多的是患者要有足够的休息,因为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会极大地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导致更为恶劣的后果,其中,出现最多的情况就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每发生一次这样的情况,对心脏就是一次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凡是会影响患者休息的因素,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都是要引起重视,并尽量避免,这同样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心血管内科护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2.1便秘的护理
便秘是指连续48h未排便,且有自觉症状。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且严重的便秘常伴有头痛、腹胀、厌食,并因排便时过度屏气使老人颅内压和肠内压升高,从而诱发心绞痛、心率失常甚至心肌梗死,因此不容忽视。便秘原因如下:①Brant[1]研究发现,在不运动的老年人中,左半结肠和直肠内可见到粪便积聚现象。另外,由于老年人脑血管硬化,大脑产生抑制,使胃、结肠反射减弱。②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机体虚弱,无力排便均可致便秘发生。③老年人多因牙齿松动、脱落,喜食软烂之食,纤维素摄入减少产生便秘。④老年人味蕾数目减少,喜食肥甘、厚腻之物,加重便秘。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建议不要过于依赖排便药物解决问题,以免增加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作用,而应从生活习惯方面纠正,如进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适当摄取粗糙、多渣的杂粮及油脂类食物,适量饮凉开水、蜂蜜等。做到劳逸结合,适当参加娱乐活动,加强腹肌和盆底肌的锻炼,有助于便秘的预防。
心血管神经病人护理论文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心血管神经症;护理
[摘要]心血管神经症是以心血管疾病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目前以心理治疗、对症治疗为主。我科在此基础上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2007年11月-2008年12月住院患者42例,男5例,女37例;年龄20~56岁,平均37岁,均符合心血管神经症诊断标准。患者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活动平板试验、甲状腺功能检测,排除心绞痛、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器质性心脏病及严重躯体疾病、药物依赖性及其它神经精神性障碍。
除常规对症治疗外,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方法:患者平卧,颈下垫一软枕,头后仰,2%利多卡因5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在环状软骨水平、胸锁乳突肌前缘相当于胸锁关节上两横指处(即颈6横突前结节)进针,行单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出现Horner综合征(患侧瞳孔缩小、睑裂变窄、眼球轻度内陷,可伴患侧面部无汗)为阻滞成功。3天1次,左右交替进行,10次为一疗程。
结果:临床治愈31例(73.81%),显效6例(14.29%),有效4例(9.52%),无效1例(2138%),总有效率97.62%。无严重并发症。
心血管病症临床护理论文
关键词:心血管神经症;护理;放松训练
摘要:心血管神经症是功能性神经症的一种类型,可能是由于紧张、情绪激动、精神创伤等因素的作用,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发生障碍,受植物神经调节的心血管系统也随着发生紊乱,引起了一系列交感神经张力过高的症状。此外,过度劳累,体力活动过少,循环系统缺乏适当锻炼,以致稍有活动或少许劳累即不能适应,因而产生过度的心血管反应而致本病。我科于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护理19例心血管神经症患者,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本组患者男6例,女13例。年龄18~65岁,平均32岁。其中文化程度大学(专科)以上5人,高中或中专者10人,初中及以下为4人。
1.2临床表现病人常见症状是心悸、全身乏力、叹息性的呼吸困难、持续时间较长心前区疼痛;痛的部位多在左乳头下附近,痛的程度不太剧烈,但有时可持续几小时,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体征和心电图检查多无异常发现。另外,尚有各种其它神经官能症症状,如情绪易激动、多汗、发抖、失眠和头晕等。
1.3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镇静药物如安定、硝基安定等,谷维素30mg口服,一日3次,如有心动过速予以β2受体阻滞剂。
心血管患者用药安全与护理管理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安全及护理管理措施,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将舟山市中医骨伤联合医院2013年12月~2015年3月心内科患者3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强患者自身的用药安全教育。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2%,对照组治愈率为72%,观察组复发率为10.9%,对照组复发率为55.6%,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临床中心血管患者安全用药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加强临床护理监护工作,是保证心血管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用药安全;护理管理
心血管病患者平均年龄较大,病情复杂多变,合并症较多[1]。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对疗效的观察处理,及临床护理的安全规范,可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病情康复,也是重症患者抢救治疗的主要措施。另外,随着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逐步增高,且心血管患者年龄较大、病情不稳定,用药品种多,用药剂量不同,护理人员很难熟练掌握,在临床中,常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以致出现生命危险[2]。因此,提高患者及护理人员对不同药物的药理药性、适应症、不良反应和用药剂量的严格掌握,符合临床治疗的安全规范。
1一般资料
临床病历选自舟山市中医骨伤联合医院2013年12月~2015年3月心内科住院患者,共30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50例,男74例,女76例,年龄在40~80岁,观察组150例,男70例,女80例,年龄42~81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无显著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
2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