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权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3 10:20: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信息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信息权和表决权之议
摘要为矫正股东表决权效力的弱化,维护股东的表决权,就必须赋予股东的信息权,保障股东表决权得以实现。当股东有正当理由怀疑公司的经营管理中有违反法律或章程的重大事实时,有权申请法院选任检查人调查公司的业务和财务状况,从而获得相应足够的信息,在股东会上进行表决。
关键词股东信息权表决权
一、股东信息权保护对于中小股东表决权保障的意义
公司信息属于重要的公司资产,由于企业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运作,公司股东作为一类重要的投资者,他们往往并未实际掌握公司的经营管理,股东要想获取投资的回报,首先必须监督公司是否依法合规地经营,其次还必须监督公司是否将经营成果依章程分发给各股东,而这些必须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信息对确保公司正常运作,维护股东权益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由于现代公司存在着多种利益主体,如股东、经营者、债权人以及雇员等,他们的利益不尽相同,多元化利益各方所拥有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在拥有信息在质和量上占优势的一方会得到好处,这样导致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一般中小股东等群体掌握的一些信息难以起到消除不确定风险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利益分配。经营者利用信息占有优势为自己攫取更多利益,而股东则居于信息占有的弱势地位而听由经营者决定其所分公司之利润,股东利益面临被架空的危险。因为由于信息占有的劣势,对于表决事项的表决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地进行表决,最终导致股东表决权无法落到实处。为矫正股东表决权效力的弱化,维护股东的表决权,就必须赋予股东的信息权,保障股东表决权得以实现。
二、股东信息权的保护
个人信息权分析论文
1.个人信息权的基本理论问题
1.1个人信息权的概念
通常意义下的个人信息是指自然人个体所拥有的,能够直接或间接识别本人的特定资料所反映出的内容。已经提国务院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中规定个人信息是指能够识别特定个人的一切信息,包括姓名,年龄,体重,身高,医疗记录,教育背景,家庭住址与电话号码等。
1.2个人信息的分类
法律关于该定义还存在其他两种不同的称谓:个人隐私和个人资料。对于个人隐私的定义,各国对于个人隐私的定义各不相同,我认为具有代表性的是著名的法学家威廉普罗赛在他的《美国侵权行为法(第二次重述)》中把隐私权分为四部分,即与私人生活有关的,与安宁生活有关的,与形象有关的,与姓名有关的。个人资料是指可以自然人个体所特有的,能够直接或间接识别本人的特定资料所反映出的内容,它具有隐私性,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学校,工作单位等有权查看我们的个人资料,但是他们无权将我们的个人资料公开。而个人隐私,只要不与法律相对抗,任何人包括我们所在学校,工作单位和政府机关都无权查看,探悉和公开,我认为这是区分个人资料和个人隐私的本质区别。
1.3个人信息权的性质
信息资源的权利形态诠释
摘要: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传输行为,受著作权法保护,即将作品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著作权人享有以该种方式使用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作品的权利。本文通过对信息资源数字化传输法律关系的理论分析,考察了这一法律关系中的各权利形态,从而为实现信息数字化传输行为的规范化、公平化提供法理依据。
关键词:信息数字化传输网络传输权
一、引言
在北京大学教授陈兴良状告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数图公司)著作权侵权纠纷一案中,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为:
(1)原告陈兴良是《当代中国刑法新世界》、《刑法适用总论》、《正当防卫论》的作者并对作品享有完全的著作权。然而在没有征得原告的同意、授权或许可的情况下,数图公司却将上述三部著作全部上传至网站“中国数字图书馆”,其行为已经侵犯了原告对上述著作享有的使用权和获酬权。
(2)法院经审理认为:数图公司利用网站上的大量图书吸引读者并以收费的方式发展会员,而且读者只有在付费成为会员之后方可阅读并下载被告网上的作品。而图书馆的功能在于保存作品并向社会公众提供接触作品的机会,这种接触是基于特定的作品被特定的读者在特定的期间以特定的方式完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作者行使权利的影响有限,不会构成侵权。但在本案中,被告作为企业法人将原告的作品上传到国际互联网上,虽以数字图书馆的形式出现,却扩大了作品的传播时间和空间、扩大了接触作品的人数、改变了接触作品的方式,而且在此过程中数图公司并没有采取有效手段保证作者获得合理的报酬。因此,被告的行为阻碍了陈兴良以其所认可的方式使社会公众接触其作品,侵犯了其信息网络传播权。
信息网络权保护制度
第一条为保护著作权人、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以下统称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权利人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受著作权法和本条例保护。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
第三条依法禁止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不受本条例保护。
权利人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第四条为了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人可以采取技术措施。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不得故意制造、进口或者向公众提供主要用于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不得故意为他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提供技术服务。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避开的除外。
政府信息形成权分析论文
一、政府的信息形成权之合法性基础
按照美国管理预算局的《联邦信息资源管理》规章(OMB,CircularA-130,ManagementofFederalInformationResourcesof1996)第6条的解释,信息(information)是指“对事实、数据或观点等的知识的传递或描述,这些知识可以存在任何媒体或形式之中,包括文本、数字、图表、图形、叙述或视听形式。”按照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2条的定义,“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从外观物质形式上看,“政府信息”表现为行政机关所持有或保管的文书、图片、记录、照片、摄影、录音、微缩片、计算机处理数据等可供听、读或理解的文书或物品。从实质内容上看,以文书或物品形式表现的“政府信息”包括客观事实和意见两方面内容。
政府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随着政府职能变迁和社会发展呈现出扩张趋势,尤其是进入福利社会和管制国家之后,政府对信息的控制力更是发展到极致,政府的信息形成权之合法基础探讨也随之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法理问题。概括地说,政府的信息形成权的合法性基础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正确决策的需要
认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1}(P109-110)信息形成权是政府作出正确决策的基础,因为取得信息是进行行政活动的第一步,“行政机关如果不掌握必要的信息就不能进行任何有效果的活动,特别是在高度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行政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迅速和准确的调查。”{2}(P327)“情报是燃料,没有它行政机器就无法发动。知识就是力量的格言对行政法很适合。行政机关要机智地行使其制定规章权和裁决权(实体法上的权力),就必须知晓委托它管理的那些领域里的实际情况。”{3}(P82)行政机关依靠信息运转,“没有信息,行政机关便不能从事管理工业、保护环境、起诉欺诈行为、征收税款或授予拨款等活动。适当的决定要求精确的资料数据……。”{4}(P77)勿需赘言,准确、及时和充足的信息可以提高行政决策的质量,而信息匮乏或不准确则将扭曲或者抵消行政决策制定的智识能力。{5}(P434)行政机关通过统计普查、行政检查、行政调查等手段获得信息或要求当事人保留和披露信息,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做出正确行政决策。
(二)信用社会的建立
信息化版权保护论文
一、复制权问题
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电子信息作品进行复制行为,除了所谓“暂时复制”,还有应用计算机本身“复制”功能进行操作以及应用下载软件执行下载程序等方式。用计算机“复制”功能操作,一般很难予以控制,不论是因特网服务商还是电子信息化作品作者本人,均无法得知进行复制操作的行为人是否有权复制,更无法得知其复制行为是否为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个人欣赏、使用或学习等“合理使用”的情形。这样,给对网络版权侵权行为的控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有人认为,应由因特网服务商履行实质审查的义务,防止自己的用户非法复制。理由是因特网服务商从版权人处获得许可发行其作品,后服务商又与用户签订因特网服务协议,本着我国民法理论及《民法通则》中阐述的权利的行使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原则,因特网服务商应保证其用户不损害版权人的合法权益。从法理上看,这种做法确实有道理,然而现实生活中却不可行。这种做法意味着服务商承担了更多的审查、监督义务,作为平等主体的用户完全可以拒绝非行政主体的服务商对自己的资质和实体权利予以调查了解。由此,等于把服务商置于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可能面临版权人一方主张版权权利,一方面又可能面对用户的拒绝而致使审查不能。“两面不讨好”的角色是绝对不利于因特网服务的发展的。
其实,“双赢”的方法还是有的。近些年火爆异常的bbs(网络论坛)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启发。在论坛上,各版主为了防止网民们散布非法言论以及从事一些其他不法行为,会采用屏蔽技术对非法信息及不法言论进行屏蔽遮盖,以维护网络文明。各因特网服务商也可借鉴这种做法,可以在与用户的服务协议条款中约定,如果用户进行违法活动或通过非法手段进行网络民事行为,服务商可直接将相关内容予以屏蔽;或者版权人要求任何复制其作品内容的行为均需得到其许可,则服务商亦可采取屏蔽的办法对该类作品予以保护,待用户征得许可后再单独对该用户撤销屏蔽。二、“侵权”与“合理使用”的区分认定问题
合理使用的问题其实就是由复制权问题引申出来的一个问题。涉及复制权问题时,最困难的环节就在于区分复制行为是否属于合理使用范围,特别是对电子信息化作品而言,行为主体、主观意图及损害结果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合理使用”与“侵权”之间的差别往往微乎其微。讨论“合理使用”问题,实际上讨论的就是“侵权”的认定问题。
针对“因特网服务商是否应对其用户进行非善意复制行为负责”的问题,曾有人指出,网络服务商应当因其用户从事非善意复制行为而代为承担责任。主要理由是用户的侵权行为是通过因特网服务商的设备实现的,服务商和用户有业务关系,最可能了解用户的身份和行为,进而阻止侵权行为;而且,相对于版权人而言,对于防止及遏制侵害处于有利地位;无人为因特网付钱,但用户为服务商的中介商的中介服务付钱,无人管理互联网,但服务商可以管理自己的仿网络系统。然而,笔者并不赞同这种由服务商承担替代责任的观点。服务商承担替代责任,就意味着服务上的行为侵权。而在我国民法对一般侵权行为认定的四个构成要件中,可以看出,其实服务商并没有违法行为存在。违法行为是“复制”,版权人主张权利是因非法复制行为而引起,实施这一行为的主体是用户而不是服务商,只有用户的行为才满足侵权行为四大构成要件。在我国民法理论及实践当中,只有存在雇佣关系或监护关系才可能出现承担替代责任的情况。显然,这里不存在雇佣关系和监护关系,法律无法因一种服务协议而确定一方应为另一方承担替代责任,尽管可能设立追偿制度以尽量地挽回服务商的经济损失,但于合同义务,于版权侵权之债的相对性来看,对服务商都是显失公平的。
探索商代信息传播和占卜权的关联
摘要:商代贞人与殷商诸王针对占卜权的争夺,其实是贞人代表的神权与商代诸王代表的王权斗争的集中表现。神权与王权的斗争在政治上表现为占卜权的争夺。随着神权与王权势力的此消彼长,贞人集团与商代诸王所拥有的占卜权也随之逐渐被削弱或得到强化,商王最终完全取得了占卜权。
关键词:商代;商王;贞人;占卜权
商代是一个以神为本的神权统治时代。神权在商人的国家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商人对神权的顶礼膜拜主要通过轮番祭祀与甲骨占卜的方式来实现。商代周祭制度的形成与实行,表明商人对祭祀的高度重视,其目的就是加强商王与诸神的感情交流与信息沟通,祈望诸神为商王朝赐授福佑和提供保护。而商王及其王室、贵族日复一日地进行占卜活动,其目的就是上窥神意,下传神谕,力图在诸神的名义下治国理政,保持殷商王朝政权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在商人的观念中,商人诸神不仅是万事万物之源,而且是万千信息之源,是各类事件与信息的制造者与传播者。商代占卜集团通过占卜活动,领悟诸神的意志愿望、拜受诸神神谕神命,预测商王朝未来发展结果,其实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
一、商代占卜权分析
在殷商时代,事奉鬼神是商王室的首要任务,而甲骨占卜是沟通鬼神与商王关系的重要手段。从甲骨卜辞看,商王朝每天的大事小情都要向上帝祖先鬼神请示汇报,根据上帝祖先的意志来决定事情可否实行,对上帝祖先鬼神唯命是听而且惟命是从。甲骨占卜的真正目的其实就是通过占卜拜受与宣示上帝祖先鬼神神谕神命以实施神权政治。占卜权主要指参与甲骨占卜活动人员所拥有的问辞权、命辞权、商王占辞质疑权、占辞权、一事多卜决定权、习卜选卜选择权等几种。
一般认为,商代占卜制度较为系统完备,形成了庞大的占卜集团。从甲骨卜辞“卜”、“贞”、“占”三字相次使用与叙辞、命辞、占辞依次排列反映出商代占卜是井然有序、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这种连续性极强的占卜活动反映出一个程序规范,又颇具理性色彩的内在逻辑进程。商代占卜集团由卜人、贞人、占人(多为商王)三类主要人员组成,卜人司“卜”,贞人司“贞”,占人司“占”,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完成占卜活动与信息传播活动。
信息网络传播权
一、信息网络传播权立法限制的背景
我国知识产权领域无论在立法方面还是在研究方面均起步较晚,甚至有在争取“入关”“入世”过程中被发达国家“赶”着提高保护水平,特别是被美国通过四次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牵”着走过来的感觉。入世前夕,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准不断攀高,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日本的保护水平。由于这是我国学界权威与司法、行政自觉不自觉的一次联手行动,故,直到2003年初,当超越TRIPS最低标准的“强保护”在社会实践面前显得尴尬的时候,有关评论也仅仅认为是过去偏于落后,现今“致力于提高本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原因,轻描淡写,并不涉及“攀高”与“超标”的社会背景与人为因素。相反,对一些学者在入世前后从中国立法与实践出发论证与批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偏高,则指责为“多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过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对国家利益不利的角度出发,缺乏学理上的深入分析与理论上的说服力”(费兰芳,2003)。当然,学术争鸣,各抒己见,轩辕难定;只是,评论过去,当有一定之规,且以不失偏颇为宜。我国2000年学界出现某些指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偏高的学说,联系实际,从发展中国家的现状、TRIPS协定的最低标准以及我国弱势群体诸多方面予以论证(沈木珠,2002),须知要突破我国知识产权界的某些藩篱而发表某些零碎的不同见解,这在中国入世前已属极不容易的事情,何况那些具学理上深入分析的有理论建树的一家之言。
二、劳伦斯·莱格斯关于限制网络知识产权的论述
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教授劳伦斯·莱格斯于2000年和2002年分别出版了《代码及网络空间法》、《未来的观念》两部专著,并发表了一些文稿,对网络知识产权的限制提出新的见解,提出现行知识产权法律在网络时代已经沦为特定利益集团的牟利工具,必须对之加以改革以恢复其本来面目的理论。劳伦斯?莱格斯限制网络知识产权的理论基于其对因特网对美国社会格局影响的分析。他认为因特网的出现冲击并瓦解了以古典经济学和自由民主为基石、崇尚个人主义的传统社会,使世界呈现互联、开放的崭新面貌,特别是大大降低了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成本,逐步产生了一个资源的公共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公共产权与全民所有代替了私人产权与个人主义,人们在其中交流细节不再是经济的或法律的程序,而是资源的共享。
网络的公共领域,属于新型的公共领域,劳伦斯·莱格斯借鉴了YochBellkler教授的三层次社会模型将之分为内容层、物理层与逻辑层。基于此,劳伦斯?莱格斯坚决支持开放源代码运动,并对美国国会1998年通过的《数字千年著作权法》中的反规避条款[2]提出批评,认为这一法案是好莱坞、RIAA等商业集团运作推动的产物,它将代码变成了法律,限制了公共领域的范围,违反了知识产权法的根本原则。
在具体对策与具体法条的修订上,劳伦斯?莱格斯也分别从物理、逻辑、内容三个层面提出了意见。在物理层的公共领域,他主张限制诸如AOL、WARNER等集团公司的寡头垄断;在逻辑层的公共领域,他主张通过改革公司与分配规则进行维护;在内容层的公共领域,他认为应修订传统的知识产权法律,进一步扩展与丰富公共领域的范围,有效抵抗利益集团的垄断,保护网络创造者、使用者的利益。有鉴于此,我国学者对之作了充分肯定,认为其限制网络知识产权的理论应当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会计信息产权界定探讨
内容提要:本文从探讨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必要性入手,初步界定了会计信息生成、传递中的受益和受损主体以及由此带来的产权问题,分析了目前会计信息产权的效率,最后对会计产权界定引起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会计信息产权界定产权效率
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同时为利益对立双方所使用,但是会计信息可能是由利益对立集团的一方或其人编制,这样信息不对称现象就出现了。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由于其稀缺的特点,所以在其生成、传递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交易双方及复杂的交易关系,交易双方可能的利益冲突导致了高额的交易费用。为了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会计信息交换中的外部性和各种可能的利益冲突,客观上要求采用一定的规则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研究就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所谓产权,是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H.Demsetz,1967),会计信息的交换实质上是一种权利的交换。会计信息产权问题研究的中心论题就是:如何通过界定、变更和重新安排会计信息提供中的产权结构,降低和消除会计信息市场机制运行的社会费用,提高会计信息市场运行的效率,以达到改善资源配置的效果。
本文所界定的会计信息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1)会计主体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编制的财务报表所包含的信息;(2)财务报表附注及其它财务报告所包含的货币及非货币信息;(3)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本文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会计信息产权问题的讨论主要包括:(1)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必要性;(2)如何界定会计信息的产权;(3)对既定会计信息产权咨询的分析;(4)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引起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必要性
阐述会计信息产权规划发展
内容提要:本文从探讨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必要性入手,初步界定了会计信息生成、传递中的受益和受损主体以及由此带来的产权问题,分析了目前会计信息产权的效率,最后对会计产权界定引起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会计信息产权界定产权效率
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同时为利益对立双方所使用,但是会计信息可能是由利益对立集团的一方或其人编制,这样信息不对称现象就出现了。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由于其稀缺的特点,所以在其生成、传递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交易双方及复杂的交易关系,交易双方可能的利益冲突导致了高额的交易费用。为了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会计信息交换中的外部性和各种可能的利益冲突,客观上要求采用一定的规则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研究就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所谓产权,是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H.Demsetz,1967),会计信息的交换实质上是一种权利的交换。会计信息产权问题研究的中心论题就是:如何通过界定、变更和重新安排会计信息提供中的产权结构,降低和消除会计信息市场机制运行的社会费用,提高会计信息市场运行的效率,以达到改善资源配置的效果。
本文所界定的会计信息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1)会计主体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编制的财务报表所包含的信息;(2)财务报表附注及其它财务报告所包含的货币及非货币信息;(3)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本文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会计信息产权问题的讨论主要包括:(1)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必要性;(2)如何界定会计信息的产权;(3)对既定会计信息产权咨询的分析;(4)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引起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必要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