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3 09:27: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型农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
摘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在乡村振兴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也应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是相辅相成、双向互促、并行不悖的关系。因此,新时代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应该重视农民启蒙,并将其渗透、溶入培育过程始终。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应该坚持“有蒙共启”的原则,努力将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现代农业、民主政治、乡村文化、生态文明、社会保障等新时代的思想观念传输给农民,从而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的双赢,有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主体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启蒙
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为了推动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有力解决,中央开始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时代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问题的提出
继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紧接着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意见》首次提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明确要求“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2]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应该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外部力量而言,即各级政府、资本市场与社会力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不能主观武断,通过政治运动强制性地为农民设计美好生活,而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以得到农民最大程度的拥护,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才能真正得以落实。第二个维度是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内部力量即农民而言,广大农民要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体作用,就必须跳出原来习以惯之的被动、等待、消极的思维窠臼,正确认识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在于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如果说外部推动力量在实践中相对容易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那么,对于农民而言,真正将振兴乡村作为自己的事业投身其中,积极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作用则相对而言要困难得多。因为,当前广大农民受到国家、市场、社会、历史以及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其市场主体地位、政治参与意识、价值选择能力、审美境界提升等还比较欠缺,严重制约着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应该积极提升农民主体性,提升他们建设现代农业、参与乡村治理、繁荣农村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真正发挥其乡村振兴的主体性力量。那么,如何塑造和提升农民的主体性?这一追问则逻辑地指向了农民启蒙。目前学界还鲜有“农民启蒙”这一提法。从中国的启蒙话语而言,农民启蒙当然地落在社会精英、知识精英身上,跟普通大众尤其是农民好像没什么关系。农民常常扮演的是被迫害、被拯救、被号召、被教育、被建设、被代言、被救济的角色,很少有将农民与启蒙相联系,提出“农民启蒙”这一概念。但是,从乡村振兴战略而言,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民,如果农民不能摆脱“被”的角色,缺乏独立思考和价值选择的自主性,则不能发挥其伟大的创造性,从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因此,农民启蒙于乡村振兴而言则显得尤为紧迫。什么是“农民启蒙”?所谓农民启蒙,即是指农民不断突破既有“成见”的束缚,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自觉认知自身的存在状态、确认自身的价值认同方式,逐渐确立起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对现代化形成正确认识并努力投身其中享受现代化文明成果的过程。[3]农民启蒙不是“启蒙农民”,或者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启蒙农民”,而是农民逐步发现自身、确立主体地位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农民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祛魅”过程、从“不自由”走向“自由”的过程。由此可见,农民启蒙的核心内容就是农民主体性问题,提升农民主体性必须取径于农民启蒙之途。只有农民启蒙,才能不断促进农民主体性的确立,才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也才能为未来美丽乡村建设开发更多的人力资源。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需要造就、汇聚更多“乡土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是培育美丽乡村的现实和未来,是为建设美丽乡村培养、造就更多“乡土人才”的重要途径。《意见》明确提出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造就“乡土人才”的首要任务,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本,积极破解振兴乡村的人才瓶颈制约。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然瞄准广大在乡务农农民,通过针对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的教育培训,使他们能够具备现代农业所要求的能力素质;通过全力打造“职业农民”这个“新型职业”,使“农民”成为有尊严、有地位、有吸引力的职业。既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与农民启蒙的对象相同、内容吻合、目标明确,这就引发出下面的问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以提升农民主体性为中心,协调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切实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的关系厘清
培养县城新型农民策略
一、呼玛县新型农民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经费投入不足,工作难以推动。近年来,资金匮乏一直是制约农民培训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投入在农民培训中虽然占有很大比例,然而财政预算内农民培训经费占整个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份额增长缓慢,国家对农业财政预算总额比例偏小,而用于农民培训的资金更是寥寥无几。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用于农民培训的经费基本上依赖政府拨款,地方政府和农民自身对农民培训投入十分有限,加之,国家对农民培训的政策不配套,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各种外援资金、民间资本无法有效投入农民培训,农民培训规模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二、呼玛县培养新型农民应采取的措施
(一)、树立“发展农民”的新理念,完善新型农民培育政策体系。这是呼玛县新时期农民素质全面提升的有力的制度支撑。培育新型农民要从提高认识入手,从完善政策入手。一是要树立“发展农民”的新理念。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和作用,坚持把培育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来抓,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释放,推进新型农民培育工程,把农民这一巨大的人力资源潜势转化为人力资本的优势。二是加强对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领导。在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就业组织领导网络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强化领导,将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规划,进一步健全县乡(镇)、村三级组织服务体系,切实担负起新型农民培育建设和管理的重任。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呼玛县新时期农民素质全面提升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物质保障。新型农民的发展同样如此。农民的现代化过程与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农民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实践主体,其素质的提高、技能的提升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宏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又是农民社会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其自身的现代化过程也同样会反作用于农民的自我发展,既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又为他们的自主创新提供广阔的“舞台”。
(三)、不断培育农民主体意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当前,必须不断地强化这种主体意识,并通过有效途径将农民组织起来,共同在改变自己命运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不断提升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一是不断培养农民的现代文明意识。引导农民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具有现化文明意识的新型农民。二是不断强化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融入市场、参与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三是不断提升农民的自我组织能力,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组织化程度。
为什么要培养新型农民?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一)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正因为如此,总理曾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二)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传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
(三)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培育新型农民,要切实组织实施好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一是绿色证书工程。二是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三是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
河北藁城,“农民田间学校”的学员在观察西红柿的生长情况.
新型农民培训调研报告
农民是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目标和基础保障,培育新型农民是我县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农民培训的重要任务,也是摆在我县农民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要做好此项工作的前提必须要了解农民对培训的需求情况。因此,为进一步推进我县新型农民培训这项民生工程实施工作,深入了解我县农民对培训的实际需求,便于更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按照省农委《关于开展2012年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开展2012年新型农民培训培训需求调研工作:
一、总体部署
我县农委高度重视此次调查、摸底工作,接通知后由县农委牵头召集农机局、畜牧兽医站、水产站、农村能源办公室等与培训工作密切相关的行业部门相关负责人,召开会议并部署任务。要求各行业依据自身职能,围绕我县“三农”工作重点,结合我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依托乡(镇)和村组深入农户进行调查摸底,广泛征询村干部和农民对培训产业(专业)、内容、时间和方式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摸清培训需求人群和数量,确保上报材料真实、准确。
二、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摸清我县新型农民培训需求情况,为我县2012年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的申报、具体实施方案提供依据,以实现培训需求与供给有效对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科学发展,为我县农业全面转型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撑。
三、调查对象及方式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探讨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对海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分析,综合实际状况探讨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体系的战略选择模式,基于社会、经济以及海南省实际状况,探究了海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体系的完善策略与手段。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体系;海南省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就是在特定的政策扶持引导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及其他辅助工具,通过多样化的培育方式提升农民的知识、技能以及现代观念,转变传统的农业方式,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能力,为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培育出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能力、专业农业生产技能以及具有现代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为新农村的建设奠定基础。
1海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体系战略模式
1.1强化顶层设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要重视政策与制度的顶层设计,提供有效的保障与支持。基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分析社会及文化需求、制度等因素,以我国新农村建设为基本导向,培育出具有专业能力、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将其作为改善农业经营主体的中坚力量,突破传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政策的支持与扶持下,要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提升农民群体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氛围,吸引具有专业的知识、科技能力的青年农民[1]。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经营以及服务。1.2制定完善的培育制度。在政策扶持以及社会的帮助下,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制度激励等方式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的建设。加强政策制度创新与约束力量,解决土地、资金等要素对农业发展产生的约束与影响。要改善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以及发展环境,制定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通过优惠政策的扶持,在金融信贷、保险、财政等领域基于支持,综合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不同阶段,配套完善的扶持政策重点,在教育资源的配合之下,构建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实现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证以及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标准的新型职业农民准入以及退出制度,保障职业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优惠政策的扶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保障服务制度,实现海南农业现代化发展。1.3推动农业生产,实现产业升级。农民具有一定的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体系的构建基础,对此在实践中要将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积极性与创造性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根本动力。在实践中,要调整发展思路,以人为本,以海南建设自由贸易实验区和自由贸易港为契机,实现产业的创新与集成,改革联动模式,为我国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传统生产保障性农业转变为竞争发展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在实践中,要构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系统,实现精致化、精准化以及精品化发展,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拓展农业功能与范围,提升农业资源的产出率,形成具有海南热带特色的高产、高质、高效农业,提升农业竞争能力[2]。
2海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体系的完善策略与手段
新型农民培育分析论文
一、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
1.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
(1)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新中国成立前夕,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第一次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著名论断,深刻地阐述了教育农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一思想是农民教育思想的指导方针。在不同的著作中,从不同角度深刻地分析了教育农民对中国民主革命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他从农民本身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出发,强调农民教育的必要性。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就深刻分析了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提出了必须通过经常性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意识教育来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的毛病。这也是我党在农民成员占大多数的情况下能保持党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党的纯洁性的重要保证所在。
(2)农民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农民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农民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抗战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封锁,陕甘宁边区经济非常困难,那时的提出以教育促生产以生产助教育的主张。其间,他还提出为农民编《庄稼识字》等读本,提出在边区的中小学都应该开设农业常识课,使教育更能反映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建国后,他进一步深化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内涵。1958年1月,他总结了我国广大师生实行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方面的创造性的经验,开始提倡半工半读。
(3)在农民教育形式上,主张应采取灵活多样、符合农民生活实际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在他的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纷纷兴起了民办村学的高潮,冬学、读报识字组、夜校、民教馆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要创造符合农民生活方式和便于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的新的形式,创造农民自己的学校和适合的教育模式。
(4)农民教育应基于农民的自觉和自愿。一贯强调应根据农民的自觉和自愿来进行农民教育。在领导根据地农民开展文化教育时,他就认为农民教育应贯彻群众需要与自愿的原则。农民是革命的动力所在,农民和农村问题要发挥和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民教育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观点“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的问题其实就是思想的转变问题,如果采取强制性的政策,农民会有抵触情绪,效果将不会很理想。
地区培养新型农民调研
我们按照市关工委调研通知的要求,精心部署,组织了10多名老同志,深入到8个乡镇(街道)和10个村庄开展调研,先后召开座谈会20多场次,发放调查表800多份,在深入基层、了解实情,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为充分发挥“五老”队伍的教育、引导功能,满足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我市逐步建立健全了“五老”组织机构,配套设立了办公场所,制定了相关制度,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到目前全市共建立基层关工委组织855个,其中乡镇31个、村级766个、市直部门39个、企业19个,建立革命传统报告团、关爱团、科技报告团等各类关工组织171个,直接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志愿者总人数达到了1327人,担任校外辅导员的老干部达到629人,全市经常性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人员达到2076人。“五老”队伍正不断充实壮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显。
我市是典型的农业区。目前农村人才匮乏,新型农民技术人才总量少、密度小、结构不均衡,而且技术含量较低,大部分靠勤劳致富。农村技术人才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低,发展空间狭窄,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他们的素质如何,将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和进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包括文化、科技在内的现代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关键措施和基础工作。我市各级关工委充分认识这一重要意义,积极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为培育新型农民多出实招、多干实事。同时把培养新型农民方面的工作主动向党委、政府领导请示汇报,并提出工作开展的计划和方案,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关心、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使得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们按照上级有关要求,把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新型农民培训动员讲话4则
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同志们:
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这几位同志介绍的经验都很好,值得借鉴和推广。蒋美兰同志的发言,反映了地方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和农广校事业的重视与支持;亓红延同志的发言,反映了基层同志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也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农广校工作的认可;吉林省双辽市和山东招远市农广校的做法和经验也值得大家借鉴。
这些年来,农广校的同志们,特别是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广大教师,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农业部、代表杜青林部长,对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对工作在农民教育培训战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地慰问。下面,利用这个机会,我也作个发言,讲三点意见。
一、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五中全会专门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农业部提出了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启动“九大行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内涵丰富,任务艰巨,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新型农民培养论文
一、新农村新型农民培养是关乎国家发展的长久之计
1.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培养新型农民是难点和重点。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深入发展,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正在努力奋斗的发展目标。在攻破一个个艰难问题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培养新型农民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发展农业,建设农村,让农民安居乐业,是稳固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三农问题是中国发展中最基本的问题,这是人们的共识。解决这一问题,有许多事情要做,而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要害所在。培养新型农民,就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力量源泉。只有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才能强化农村建设的能力,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才有雄厚的基础与保障,才有强大的动力和潜力。
2.全面认识新型农民的要求,为新农村建设打造丰富人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对新型农民作了明确的界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为我们培养新型农民提供了指导和明确了基本要求。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真正的主体。虽然有政府的大力扶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工商业的返哺和帮助,农村的建设工程最终仍是要靠农民自己来进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有现代文明观念和较为先进的市场意识,物质收入多、精神风貌高、民主法制意识强等是新型农民应该具备的素质。广大农民只有在自身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后,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3.培养新型农民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工作。农民生活的一切方面都依赖于整个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对农民的培养工作需要基础教育、技能培训、医疗卫生、权益保障等多位一体的建设,是一个大范围、全方位的工程。对农民的培养不仅仅限于对农民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从基本素质抓起,要重视基础文化教育;不能仅看重农民经济收益的提高,还要注重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农民道德素养;新型农民的概念也不仅仅限于会耕作、会牧渔的劳动者,同时也是会管理、会投资、能预见和抵御风险、懂得持续发展的经营者,是有着现代市场经济意识的农业工作者。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基础建设落后、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等原因使得农村的工作进展较难,对于新型农民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就能见成效的。农民在很多方面处于弱势,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低,只有让他们看到有可靠的发展前途,他们才会有信心有决心去做事。所以,对于农村建设和农民培养的工作,应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计划,需要稳定的政策和长期的投入,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持续连贯的关注和扎实的工作,不能搞成一场运动;也不能仅看成是一届政府的政绩工程,要抱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和真心实意为农民谋福利的理念,有步骤地渐进地推进,以保证实施的可持续性。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方案
2008年,我市被列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续建县。为进一步做好今年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为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根据省农业厅《2008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方案》(赣农字[2008]4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总体要求
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采取“政府买单到村、培训落实到人、机构招标确定、过程规范管理”的工作机制,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以及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组织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根据项目村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需求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以村为基本实施单元实行整村推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上半年我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重点:突出抓好灾后恢复生产技术和全面落实早稻增产集成技术的培训,力争达到春熟作物损失夏粮补,确保大灾之年粮食不减产农民不减收,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三、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