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3 09:23: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型农村社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会讲话
同志们: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的责任性和使命感
××市委、市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百点示范攻坚行动,每年抓好100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每年相对集中在示范点内建设农村住房10万户,连续大抓几年,逐步将现在的行政村整合建设成为产业聚集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公共服务集约提供的新型农村社区。这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更是造福农民群众、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顺应了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首先,这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的正确选择。近年来,各级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加大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农村总体面貌、农民生活质量得到一定改善。但由于以村为单元分散投入、部门各自为战,不仅成效不够明显,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新农村建设,不是村村搞建设,不是就村建村,而是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整合城乡资源,推进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平房向楼房转变、村庄向社区转变,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就是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从而彻底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显著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高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其次,这是破解土地制约瓶颈、实现集约节约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就是土地制约、空间受限。一方面土地资源紧缺,耕地红线又必须守住;另一方面许多空心村、空闲农房宅基地闲置,有的还在进行浪费性建设。解决这一矛盾,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就是加快空心村旧村改造、合村并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存量,可以有效解决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需求,走出一条以地生财兴业的新路子。第三,这是增投入、扩内需、保增长的重大机遇。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农村消费的最大投资是住房建设。随着收入水平和经济积累的稳步提高,广大农民对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国家和省市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市每年建设1万户农村住房,就可拉动投资10亿元,从而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拉动内需的一个强劲引擎。今年3月份,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意见》。4月初,省委、省政府在青岛城阳区召开现场会议,明确提出把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省里从2009年起将用3年时间,每年新建农房75万户,力争达到100万户;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山东省8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每年投资100亿元以上,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5年时间使山东省农村道路由“村村通”向网络化、“村内通”延伸,村庄基本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市也分别在15日、18日召开了全市新型乡镇新型农村社区暨农村住房建设现场推进会议、全市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会议,要求实施攻坚会战,全力全速推进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可以说,上级有政策、发展有需要、群众有期待。这些工作迟早要抓,晚抓不如早抓,抢先一步事半功倍,丧失机遇后悔莫及。大家一定要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从坚持以人为本、践行为民宗旨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创新政策,加大力度、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把握政策,掀起新型农村社区会战攻坚行动的热潮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涉及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格局的调整,涉及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始终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要点:一要抓紧规划布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村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规划有机衔接,与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空间布局紧密结合,同步规划,一步到位,合理确定中心村的区位、规模和布局,合理确定合村并点社区的村庄搬迁时序。同时高度重视具有传统历史文化价值和产业特色村庄的建设规划。根据各乡镇(街道)提报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经××市审定,确定了我市14个社区列入今年××百点攻坚名单。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把农村社区一个点一个点地规划好、设计好、建设好,确保今年全市14个社区全部建成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工程、精品工程。昨天,刚刚接到××市委明传电报,要求各县市区6月底前必须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及年度计划、农村居民点用地挂钩规划,并将以上四个规划和农村住房集中建设改造详细规划上报××指挥部办公室,××指挥部将组织规划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未完成的,取消规划编制补助,并予以通报批评。因此,建设、土地、民政等部门要集中精力,靠上工作,务必按时完成规划并及时上报××指挥部。二要严格建设标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强化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根据××市指挥部要求,新型农村社区新建居住楼房居住人口验收的最低标准是500户以上,居住楼房不得低于四层;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公共服务场所建筑面积不得低于1000平方米,文化健身广场不低于3000平方米,这是××社区建设补助的硬杠杠。要在科学规划指导下规模开发、配套建设,把节地、节能、环保要求贯穿建设的全过程。社区住宅要向高层发展,尽量少占地。集中居住社区要与社区基础设施、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同步推进,一步到位,搞好道路硬化,实施绿化美化,完善供排水管线,有条件的要配备管道供气、集中供热设施,综合配置科教文卫、治安、社保、生产生活资料超市等便民利民服务设施。三要尊重群众意愿。农民是新型农村社区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自愿、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积极稳妥的原则,不能为了民生惹民怨,确保不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影响稳定的事件。坚持政府统筹、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积极探索新路子,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建设格局。要把安置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最好是先安置后拆迁,以降低成本,确保群众生活不因拆迁受到影响。四要坚持分类指导。各地基础条件、发展水平不同,必须分类指导、梯次推进,成熟一批建设一批,不搞一刀切。要突出重点、先易后难,从物质基础较好、基层班子较强的地方入手,凡是具备条件的,优先启动合村并点建设集中居住大社区,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中心,一步到位实现农村变社区;暂不具备条件的,要按照合村并点规划,先启动中心村建设,同时把面向各村的服务资源整合起来,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为逐步搬迁合并创造条件;暂未列入示范点的村,也要先从基础工作抓起,搞好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民必需的配套服务。
为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工作的开展,××市成立了指挥部,并迅速展开了150天的会战攻坚行动。从××市各县市区进展情况看,我市工作相对滞后。下一步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工作集中会战、资金统筹投入、政策配套运用、效果尽快显现”的要求,采取超常规举措,拉开攻坚战态势,全面掀起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的热潮。一是精力要集中投放。从现在起各级各有关部门就要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全力全速的状态,集中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千方百计争速度往前赶。14个示范点就是14个重点项目。按照项目建设和推进的要求,对每一个示范点要精心策划组织,明确建设标准和完成时限,实行包保责任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推进落实,确保按标准要求和时间节点完成攻坚任务,并形成长效机制持之以恒抓下去。二是资金要集中投入。市财政以及有关乡镇、部门要统筹整合新农村建设、新型乡镇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土地整理、农村“五化建设”和社区建设所涉及的科教文卫体、农林水、农村公路、劳动保障、民政、司法、警务、信访、供销等各方面的专项资金,按照“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统一拨付、集中投放”原则,集中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示范点建设。各级金融单位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金融支持“三农”的重点,加大资金投放力度,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资金需要。三是用地要集中保障。创新思路,用足用好国家和省里相关政策,做好统筹利用土地这篇大文章,通过合村并点腾出土地,落实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收益用于农民建房贷款抵押担保或直接补贴建房,突破建设用地瓶颈,并有效解决社区建设资金问题。在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对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用地要单独协调用地指标,优先保障,确保建设有地点、村庄迁得动、楼房建得起、农民上得去。
乡村振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策略
摘要: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烂尾、空置等比较严重的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城乡融合,提升农民生活品质。通过制定农民住房和宅基地合理补偿标准、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精准扶贫等多种途径,化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困境,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城乡融合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政策法规,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住环境不断改善。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提高农民生活品质,2005年以后,中央先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我国许多地方进行了大规模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始于2008年,在总结新乡、安阳、平顶山等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2012年颁布的《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提出,新型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农村社区而言的一种现代化新型农民聚居点。这种新型聚居点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按照政府规划布局在农村区域建设;二是农民的居住方式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三是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至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烂尾和空置。据有关部门调查,自2013年以来,河南停建的新型农村社区达到1366个,造成600多亿元的巨大经济损失。如,河南滑县“锦和新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原计划投资33.04亿元人民币,建成一个总建筑面积209.7万平方米的新型农村社区,能容纳5.4万人,使周边33个村12747户农民搬迁入住的全省规模最大的省级新型农村社区。虽然“锦和新城”一期顺利建成,许多农民搬进了新区,二期46栋10多层高的楼房也已经整齐矗立,但小区却空空荡荡,杂草丛生,无人入住。小区的空地成为附近村民晒粮食的地方,有的村民甚至在小区内放羊。河南许昌、漯河、焦作等地也存在与“锦和新城”二期相似的情况。有的楼房盖了一半便长期停工,有的主体已经建好却没有资金进行后续施工。许昌县陈曹乡自2012年开始建设的4个新型农村社区,有三个因资金问题成为了烂尾工程。虽然张村社区31栋4层楼房已全部完工,社区草坪整齐漂亮,路灯、监控探头也已经装好,但却完全空置,没有一户农民入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如何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困境,成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化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困境的重要性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解决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遗留的问题,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有利于农村耕地保护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不仅要求农村第一产业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改善,同时也需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土地供给。按照目前农村居住状况及住房建设发展趋势,很难保持现有农村耕地数量。因为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多,农民建筑用地占用耕地的现象日益严重。目前,在河南农村,子女结婚成家,一般要求提供一栋房屋,且子女结婚之后,一般要分家独立生活,所以,农村家庭中如果有两个儿子,肯定需要两块宅基地。若村里宅基地已经分配完毕,没有办法为第二个儿子在村宅基地里盖房,就会在自家的责任田里盖。这种做法虽然违法,但由于村里青年娶媳妇是大事,所以,村干部和其他村民一般都不会进行干预。因此,许多靠近村庄的责任田或打麦场都逐渐变成了农家住宅。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已建新型农村社区的烂尾和空置问题,促使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有序搬迁,有利于农村耕地的保护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有利于农民居住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目前,许多村庄缺乏建设规划,农民在选择建房地点及房屋建筑风格上随意性较大,一些村民甚至把房屋建在村庄的道路上,造成“断头路”,给村民的出行造成极大的不便。一些农户建新房不拆旧居,任由老屋破败荒废,对村容村貌造成极大的影响。由于村民居住分散,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困难。因此,对农村进行合理规划,引导农民向中心村搬迁,变分散居住为集中居住具有现实合理性。实际上,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许多农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更向往城镇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目前,在河南农村,许多女青年在结婚时,不仅要求男方购买小汽车,还会提出在县城或中心镇有套房子的要求。新型农村社区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既能满足青年人对高生活品质的要求,又能节约建房或购房成本,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如,河南省原阳县的JF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地址选择在三个村庄之间,交通便利,建筑规格和模式统一。目前,该社区一排排2层小楼整齐漂亮,道路、监控、路灯、下水道等基础设施完善,周边村庄许多年轻人希望在该社区购买宅基地建房,宅基地出让价格已由2010年的每块地2万元涨到现在的5万元。由于住宅用地所剩很少,附近很多村民掏钱也买不到,可以说是一宅难求。(三)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通过村庄合并、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搬迁,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可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农村社区工作调查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载体,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为全面了解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县发改委组织人员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是:
一、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及成效
2008年,我县抢抓国家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机遇,正式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工作,将全县346个行政村科学合理规划为106个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实施后可新增耕地5万多亩。在这项浩大的民生工程推进过程中,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社会参与、政策扶持、梯次推进的原则,先后启动建设了镇前阮二、山头、博士、东阿镇新合、孔村镇驻地、孝直镇丁屯、展洼等18个新型农村社区,截至2010年底,累计建设住房5788户、80.4万平方米,竣工入住789户、12.6万平方米,完成道路硬化6.6万平方米,绿化1.13万平方米。全县农民新型社区建设呈现出试点先行、统筹发展、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科学规划,优化社区建设布局。我县历来高度重视规划先行,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引领快速发展。我县在社区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先后编制完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对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进行了科学安排。按照城乡一盘棋、城镇协调发展和各项规划高度衔接的思路,合理确定社区建设规模,科学规划空间布局,有效进行了合村并点。同时,本着“高起点、高层次”的原则,组织专家、村民代表对社区详规集中评审,确保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特色突出、风格多样。
(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县长任指挥的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及由县农办、国土、建设、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工作的组织实施,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一事一议制度,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组织协调。出台了《关于农民新型社区试点建设协调会议纪要》,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县农办、国土、建设、民政、卫生、教体、水务等部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自扶持政策和具体落实目标。各镇(街道)也抽调人员成立了指挥部,形成了“党政推动、两委(村、居)主办、村民主体、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三)用足用活政策,切实加大扶持力度。一是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对列入“土地增减挂钩”进行新村建设的村庄,除安置地块外,由县政府统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统一对外调剂置换,对旧村址土地复垦新增耕地每亩补助10万元。同时,鼓励农村居民向乡镇驻地、县城集中,以户为单位全部迁出本村腾出宅基地的户,除享受本村货币补偿政策外,由村集体从扶持资金中给予1万元的异地安置费。二是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本着“资金来源不变、用途不变,整合集中使用”的原则,将上级出台的涉及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政策,由县财政整合统筹运作,集中投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三是规费减免政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除税收外,原则上一切规费全免。同时,县政府对镇(街道)、村(居)修建性详细规划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补助。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论文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初衷
1.改善之前农民群众不合理的用地模式,实现集约用地。人口密度大、人多地少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可以有效盘活农村闲置、空闲、低效用地,促进农民向社区和中心村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用地节约、布局优化和要素集约,为农村和城市建设腾出空间,破解土地资源瓶颈。
2.提升农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施惠于民。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梦想和新期待。近年来,全省建设了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农村新型社区,目的就在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的文明素质。
3.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将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
山东省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实施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这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是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前和建成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思考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涉及面广,档案类型丰富从档案的形成部门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但涉及各级相关行政监管审批部门、镇乡、行政村,还涉及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从档案形成的门类来看,既产生大量的文书档案,还产生大量的基建、会计、声像等类型的档案;从档案形成的载体看,既有纸质载体的档案,还有电子档案、实物档案等。(二)更加强调时效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往往采取的是政府和大型企业合作建设的方式,在建设的时间节点上,体现了时间紧、节奏快、环环相扣的特点。具体到档案管理工作上来说,由于相关档案材料都是随着建设过程的推进而产生的,因此同样体现出较强的时效性。这就要求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要及时跟进,否则就很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遗失。(三)对专业性的要求更高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文书、基建、设备档案,还是声像、会计、电子、实物档案,每一门类档案都有其特定的形成规律和特点,而且这些规律和特点往往隐藏在一定现象的背后,需要实践者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具体来说,这些档案的收集整理不但需要掌握较强的专业基础,而且需要档案管理人员把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具体的工作实践相结合。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程度有限,档案管理力度尚待提升。当前,北京市一些地区的镇乡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最紧要的任务去落实,但是他们并没有将档案工作列入其中,没有把通过档案验收作为新社区竣工验收的前提。从行政村的情况看,部分行政村的档案工作尚未形成正常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行政村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档案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档案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档案管理所需的人、财、物均无法得到很好保障。新社区建设时,由于原行政村拆除,临时的办公条件有限,档案保管的设施设备跟不上,普遍存在档案管理措施不力,保管条件差的现象。如有的行政村档案室地方狭小,致使档案无法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只能分散保管在各办公室,遗失、废弃、虫蛀等风险较大;有的行政村档案无专人管理,柜子不上锁,谁都可以随意查阅和利用档案;有的行政村档案资料零散存放,日常工作中档案资料谁用谁管,中间如果出现人员变动,很容易造成档案资料遗失。(二)缺乏有效监督,档案收集不到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档案工作与日常的农村档案工作存在较大差别,无论是产生的文件材料数量,还是档案的门类都远超过日常农村档案工作中产生的文件材料。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指导,这些行政村并没有根据工作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本单位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导致许多有归档价值的文件材料都散落在各部门中,没有能够及时地收集归档。此外,新社区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任务分工,相关部门对合并村镇的地物、地貌、重要建筑、文物古迹等原貌,没有足够的记录存档意识,致使这些重要的信息不能较好地留存下来,造成永久的遗憾。(三)档案移交不规范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无论是由一个行政村转化而来的,还是由几个行政村联合建成的,原行政村的所有档案都应该移交给新成立的社区保管,然而目前仍存在档案移交不按程序办事,交接时档案底数不清,该检查的不检查,该清理的不清理,该签字的也不签字,交接手续不严密、监交工作不严格等问题。甚至出现相关档案不移交或不按期移交,移交的档案不完整等现象,这样很容易造成移交的档案既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原行政村的基本职能和历史全貌,又不能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进行全程留痕。
三、做好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乡镇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牵头单位,从开始就应把档案工作列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计划中,与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统筹规划,保障档案工作与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同步开展。区档案局与乡镇应指导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单位、各部门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和标准,使工作制度覆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档案收集、保管、利用、移交等各个环节,形成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文件归档制度、档案借阅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保管制度等规章制度。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认真分析并及时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环节业务文件资料及照片、音像、实物和电子文件的收集力度,集中统一保管,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档案文件完整、准确、系统、有效;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档案管理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切实加强社区档案保管工作,档案库房应确定专人负责管理,档案管理人员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要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切实做好防高温、防潮湿、防光、防尘、防有害生物(霉菌、虫、鼠)、防火、防盗等工作,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二)加强监督指导,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文件材料的完整收集区档案局可以联合乡镇,依照“提前着手、提前介入、减少散失”的原则,即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档案工作的特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档案规范管理基本要求,编制一些易懂、易操作的教材,可以通过微信、QQ等手段,采用一对一指导等方式,积极帮助各单位、部门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掌握档案业务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做到全程督查,随时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门类、载体文件材料收集的齐全完整。同时,区档案局要指导行政村科学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全部纳入归档范围,科学划分保管期限,使各单位、各部门档案管理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知道哪些文件材料应该被收集。行政村的档案管理人员,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临时机构的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要依据修订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认真做好本单位、本部门产生的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如乡镇牵头负责部门,重点加强收集诸如市、区县、乡(镇)有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方案、办法、通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形成的建设规划平面图、鸟瞰图、宣传资料、统计报表、工作小结、工作台账及有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种信息等;参建施工部门要重点加强收集诸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地质勘探、规划设计、图纸报表、工程质量管理等;行政村要重点加强收集诸如群众入户登记、房屋丈量评估、征求意见书,新住宅楼的建筑与结构施工测量记录、施工记录、施工试验、过程验收、竣工图,新住宅楼的电、暖、水、煤施工记录、施工试验、过程验收、竣工图,太阳能热水系统工程、陶瓷等施工材料构配件检测报告、进场检验、设备开箱检查的文件材料等。此外,乡镇牵头部门还应指定相关部门人员注意拍摄留存好行政村拆迁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有关声像和照片资料等历史原貌等资料。(三)严格把握移交全流程,做好档案的移交工作。原行政村所形成的档案移交给新成立的社区前,主要做好以下五项工作:一是对所保管的档案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做到账物相符、心中有数;二是对借出的档案要及时催还;三是要注重收集散存在各部门工作人员手中的文件材料;四是按档案移交要求编制档案移交文据及表格;五是撰写档案移交说明。在正式移交过程中,要做好档案交接监督工作。档案交接监督工作对档案交接起着鉴证和监督作用,档案交接监督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坚持原则,按程序办理。交接双方在交接监督人员的监督之下认真做好移交、接收工作,做到账物相符,手续齐全,并要在交接文据上注明交接时间、地点和监交人、移交人、接收人的姓名职务及移交清册、页数等。移交文据一式三份,移交人、接收人各执一份,单位存档一份。交接工作结束之后,移交人、接收人、交接监督人应在移交文据上签字盖章,以示对交接工作负责。
新型农村社区的特征与管理策略
摘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新型农村,新型农村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实现共同富裕。本文通过搜集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新农村社区建设特征及其在建设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管理对策,并以德州市农村建设为实际案例,重点分析了德州市新型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型农村;改革;城乡统筹;德州市;对策
传统农村社区的改革与发展是影响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早期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已经逐渐落后于现代工业社会发展。城乡矛盾逐渐扩大,所以进行新农村改造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缓解城市与乡村的发展矛盾,务必要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虽然我国许多地区的新农村改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农村建设道路任重而道远,对于成功地区的实施方案也只能借鉴,不能全盘接受,必须要因地制宜,按照各地区的发展条件选择最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地方政府的推动作用,国家更要支持各地区在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保障。近年来山东省新型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地方各县级市成绩突出,涌现出黄岛区、诸城市等案例。在此基础上德州市不断创新提出“两区同建”的方针,推动新型农村建设,因此本文以德州市为例,研究我国新农村的特点,根据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管理策略,为实现新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1]。
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概况
1.1新型农村社区内涵与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且多为自给自足,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对于新型农村社区的认知比较薄弱,新型农村社区和一般的农村还有很大的差别,其是农村的一次新的变革。新型农村社区是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的家庭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短与城市的差距[2]。随经济的发展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过渡,使得农村地区的功能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文明程度都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革。新型农村社区逐渐取代传统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人口结构越来越复杂,村庄面积逐渐扩大,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精神文明生活不断丰富。其特征有以下几点。1.1.1新农村社会管理措施现代化。按照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现代化的社区管治应当具有较高的法治水平、科学水平,同时人们的社区管理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革,由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向现代化、服务化模式创新,领导主体不再是单一的管理委员会,还涌现出了各种专业组织、合作组织,甚至是社区居民也可以就自己的需求发表意见,社区管理办法更加公平公正。管理手段更加多元化、通过建立“微信群、公众号、小程序”等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发展社区网络治理模式[3]。1.1.2社区规模人口、基础设施发展迅速。新型农村社区与一般社区不同,是由多个村庄共同组成,规模大、人口多,虽然新型农村社区与城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社区中的通讯网络、购物娱乐等各方面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并且新农村社区在文化教育、社会福利、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城镇化水平较高[4]。1.1.3新型农村社区环境优美,生态文明。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导致空气、水体、固体颗粒物等各种环境污染,农村地区更是严重,以污水处理问题为例,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率仅20%左右,剩余的生活污水约有超过4300万m3•d-1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或湖泊当中,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重大危害[5]。在新型农村社区中,排污设备、污水处理站、技术操作人员充足,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1.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管理对策。1.2.1新型农村建设要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定位。乡镇政府是中国的基层行政单位,为了保证新农村的顺利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重要作用。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自律,遵纪守法,为人清廉,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要转变观念,适当放权,将权力下放到社区企业及市场当中;同时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高效率地利用土地资源[6]。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好防灾、抗灾工作,妥善处理村内垃圾,保护环境,改善人民居住环境,提高人口素质。1.2.2增加群众收入、就业机会,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幸福感,由于城市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好,大量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留在农村的多是些老龄人口,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因此收入也比较低,就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更加重视产业发展,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2实证研究———以德州市为例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分析
摘要: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设计模式研究,结合不同的乡镇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发展目标,在总的规划框架下,探索和总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设计模式的新思路、新手段,设计出既有创新又有地方特色的各种规划建设方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地方政府提供参考,为同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设计模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被称为农村发展的第二次革命,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是中国农业经济建设新型城镇化作引领的战略基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通过新社区建设,改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到跟城市人一样的公共服务。目前,各地已经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规模不等,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乃至几万人,基础设施相当完善,公共服务全面覆盖,生活环境堪比城市小区,城乡差距在这里已显著缩小[1]。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山东、四川、河南、河北、北京等省市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加以推进,其中成都、新乡、苏州、德州等省辖市为此专门下发文件,成立领导机构,制定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进,成效显著,涌现出很多好的典型,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在通常的概念中,国家有了政策和物资、资金的保证,地方上的建设就可以大上快上,指日可待,但实则不然。一项大的经济建设和改造,不仅要有政府的各项支持,还要有社会各界、各种力量的大力配合。如一个社区在建设过程中,即使政策、资金、物资全部到位,也不一定能建设一个好社区。因为怎么进行布局,建设多少房子,多少人居住,建设哪些服务设施等的问题,需要技术层面的专业人士进行规划与设计。规划与设计有其自身的原则与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当前,在全国范围内的新型农村社区改造活动中,需要规划与设计的城镇乡村很多,但还没有一个通用性的设计模式可以借用。因此,中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设计模式研究和推广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设计模式的创新思路与方法
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巨大,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由权威部门完成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设计模式显然是不可能的。就像世界上没有适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通用的“模式”一样,中国自己也没有通用自己所有省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这个模式需要具体的定位和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设计模式必须是针对某一地区或相似区域进行的具体化的系列方案[2]。设计模式是一种理性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设计模式是一种指导,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有助于完成任务,有助于做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最终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环境规划与设计是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要求。方案设计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要结合实际办事,要充分尊重和体现用户的要求,维护用户的利益。设计模式是建立在充分的调研、考察,广泛征询意见,实际的实施检验等前提下形成的,具有针对性、特殊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而它又不是一般性建筑和环境设计模式的重复,应有以下创新点:一是设计模式既有文字论述,也有图例说明;二是设计模式既有概念性的规划,也有建设性的实施细则;三是设计模式针对性强,遵从原创性的原则,不重复,不摹仿;四是设计模式在同一类型中,有多种形式可供参选;根据不同的设计对象其复杂程度,可设置为一、二、三、四、五个等级;不同的地理位置可设置为平原设计模式、高原设计模式、江河设计模式、海洋设计模式、丘陵设计模式、岗地设计模式或山地设计模式等。不同的气候环境可设置为热带气候设计模式、温带气候设计模式或季风带气候设计模式等。
2设计模式的运用与实践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论文
一、农村新型社区概述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各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纷纷启动,并出现了各种农村社区示范基地和实验基地,农村新型社区的概念应运而生。《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明确了农村新型社区的概念:农村新型社区是在规划引导下农村居民点集中建设,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完善、管理民主科学的农村新型聚落形态。同时该规划将农村新型社区划分为两类:在城镇规划用地内选址,逐步纳入城镇管理的城镇聚合性社区,以及由多个村庄合并新建或单个较大村庄改造而形成的村庄聚集性社区。农村新型社区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现代城市社区,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或者是由一个行政村为聚居点建设而成。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既不等同于村庄翻新建造楼房,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在新型城镇化总规划的引领下,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农民既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农村新型社区有以下新特点:第一,居民的整体素质以及整个社区文明程度较高,社区内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第二,新型社区在党的领导下实行居民自治,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居民真正实现自己当家作主;第三,农村新型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精神以及环境生活质量,尤其在精神生活质量方面,社区教育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第四,农村新型社区把改善人居环境放在重要位置,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型发展模式。
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已建成了一批功能完善、环境良好的农村新型社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也依然存在如下问题。
1.社区居民观念陈旧,学习动机不强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各类教育水平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继续学习困难。因此学习的积极性较低,缺乏接受新知识的迫切性,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认识不够深刻。据了解,部分农民认为学习知识、接受培训是年轻人的事情,离开学校就意味着学习的结束,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并且,长期自给自足的农户个体经营使农民形成了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目光短浅。传统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往往局限在狭小的乡村范围之内,乡村既是他们的生产场所,又是一种社会生活环境,交往的对象主要限于血缘和地缘的关系,他们闭塞于农村一隅,较少与外界联系。这使一部分农民的眼光变得狭窄,往往只考虑家庭、亲属之间的事,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明显的孤立性特征,比较安于现状,很难接受新的思想。只有让他们看到实际利益,他们才能改变认识。比如社区垃圾分类回收,如果不能让居民切身感受到垃圾分类回收的意义,此举就很难推广下去。再者,进入社区之前的农民长期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如农业生产、建筑、清洁工、服装加工等,多是动作技能型劳动,对知识的需要少之又少。没有需要就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有些人认为学习技术、知识既费时又花钱,担心自己能力不够无法学成而停滞不前。有些农村新型社区管理者积极响应国家构建学习型社区的号召,意识到了革新社区居民观念的重要性,但也因为教育或学习活动流于形式,进一步固化了新型社区居民“学习无用”的观念。
2.社区转移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技能水平较低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大力发展,我国农业转移劳动力的数量迅速增长,但整体综合素质仍然较低,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背景下,新型农村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实现了集约生产经营,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如果不继续提升自身素质,依然维持以往的知识、技能水平,将难以适应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背景下的产业需求,这必将导致农村富余劳动力无法转岗,陷入失业困境。传统农民变成新型社区居民不仅包括生活角色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职业角色的转变。农业转移劳动力只有逐步提升就业技能才能在农村新型社区中安居乐业。目前,他们安居乐业的最大障碍在于其受教育水平比较低,缺乏适应新型城镇或者新型社区中新产业的职业技能。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4%。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但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仅占32.7%。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1%,初中占60.6%,高中占2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8%。在老一代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24.7%,初中占61.2%,高中占12.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8%。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总体在初中及以下水平,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有率低。较低的文化素质导致农业转移劳动力的择业范围狭窄,就业层次不高,只能选择简单的体力劳动。“要真正完成农民到新型市民的‘角色’蜕变,最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来激发所有背负沉重的乡村文明的新市民,经历一个在现代城市文明中的再适应过程,才能达到‘市民’角色的重塑和再造。”因此,实现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市民化关键在于再教育,特别是能够提升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技能的再教育。3.农村社区环境问题突出按照国家的部署,我国部分省市已经建成了一批环境良好的农村新型社区,有效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指出,2013年,山东村庄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村庄达78%。已建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供水率100%,燃气覆盖率49.3%,供暖覆盖率29.9%,通宽带率48.6%,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社区比例57.8%,平均每个社区有垃圾收集点11.5个。该规划并提出了建设环境优美农村新型社区的发展目标:通过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对乡村环境进行整治,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积极推进生态镇(村)创建活动。但是,我们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取得成绩欣喜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项系统的大工程背后存在的环境问题。首先,农村新型社区居民受传统离散式的居住方式的影响,社区生活方式不适应,环境保护意识差。据实地考察了解,部分社区居民将农业用具、秸秆、生活器械、拆迁杂物等乱堆乱放,严重影响了社区总体美观。部分社区居民用燃烧秸秆或者煤炭的工具在社区内烧水、取暖或做饭,产生的浓烟导致社区空气污染严重。甚至有些社区的绿化带被改为种植蔬菜、粮食。社区内即使有专门的垃圾回收点,部分居民依然将生活垃圾随处倾倒,风吹垃圾满天飞,更谈不上垃圾分类回收。其次,农村新型社区楼房建设速度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不同步,如部分社区生活垃圾收集点不足,燃气覆盖率和集中供暖率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导致社区居民即使有保护社区环境的意识,但也因为社区配套设施不全,降低了他们对优质社区生活要求。目前农村新型社区环境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仍需要社区建设的主力———社区居民的努力。客观地讲,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型城镇化的必经之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农村新型社区居民的观念还有待革新,劳动力素质仍有待提高,社区环境尚有待改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进程中的这些难题对农村社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应的,也为农村社区教育改变角色、创新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因此,发展适应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农村新型社区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会讲话(市)
同志们:
今天我们专门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传达贯彻××市新型农村社区、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全面加快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工程建设步伐。市委朱书记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会前做了专门批示。希望大家要认真学习贯彻朱书记批示精神,以坚定地决心、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积极投入到这项工作中,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下面,根据市委、市政府研究的意见,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的责任性和使命感
××市委、市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百点示范攻坚行动,每年抓好100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每年相对集中在示范点内建设农村住房10万户,连续大抓几年,逐步将现在的行政村整合建设成为产业聚集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公共服务集约提供的新型农村社区。这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更是造福农民群众、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顺应了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首先,这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的正确选择。近年来,各级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加大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农村总体面貌、农民生活质量得到一定改善。但由于以村为单元分散投入、部门各自为战,不仅成效不够明显,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新农村建设,不是村村搞建设,不是就村建村,而是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整合城乡资源,推进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平房向楼房转变、村庄向社区转变,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就是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从而彻底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显著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高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其次,这是破解土地制约瓶颈、实现集约节约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就是土地制约、空间受限。一方面土地资源紧缺,耕地红线又必须守住;另一方面许多空心村、空闲农房宅基地闲置,有的还在进行浪费性建设。解决这一矛盾,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就是加快空心村旧村改造、合村并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存量,可以有效解决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需求,走出一条以地生财兴业的新路子。第三,这是增投入、扩内需、保增长的重大机遇。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农村消费的最大投资是住房建设。随着收入水平和经济积累的稳步提高,广大农民对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国家和省市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市每年建设1万户农村住房,就可拉动投资10亿元,从而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拉动内需的一个强劲引擎。今年3月份,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意见》。4月初,省委、省政府在青岛城阳区召开现场会议,明确提出把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省里从2009年起将用3年时间,每年新建农房75万户,力争达到100万户;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山东省8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每年投资100亿元以上,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5年时间使山东省农村道路由“村村通”向网络化、“村内通”延伸,村庄基本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市也分别在15日、18日召开了全市新型乡镇新型农村社区暨农村住房建设现场推进会议、全市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会议,要求实施攻坚会战,全力全速推进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可以说,上级有政策、发展有需要、群众有期待。这些工作迟早要抓,晚抓不如早抓,抢先一步事半功倍,丧失机遇后悔莫及。大家一定要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从坚持以人为本、践行为民宗旨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创新政策,加大力度、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把握政策,掀起新型农村社区会战攻坚行动的热潮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涉及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格局的调整,涉及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始终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要点:一要抓紧规划布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村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规划有机衔接,与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空间布局紧密结合,同步规划,一步到位,合理确定中心村的区位、规模和布局,合理确定合村并点社区的村庄搬迁时序。同时高度重视具有传统历史文化价值和产业特色村庄的建设规划。根据各乡镇(街道)提报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经××市审定,确定了我市14个社区列入今年××百点攻坚名单。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把农村社区一个点一个点地规划好、设计好、建设好,确保今年全市14个社区全部建成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工程、精品工程。昨天,刚刚接到××市委明传电报,要求各县市区6月底前必须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及年度计划、农村居民点用地挂钩规划,并将以上四个规划和农村住房集中建设改造详细规划上报××指挥部办公室,××指挥部将组织规划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未完成的,取消规划编制补助,并予以通报批评。因此,建设、土地、民政等部门要集中精力,靠上工作,务必按时完成规划并及时上报××指挥部。二要严格建设标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强化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根据××市指挥部要求,新型农村社区新建居住楼房居住人口验收的最低标准是500户以上,居住楼房不得低于四层;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公共服务场所建筑面积不得低于1000平方米,文化健身广场不低于3000平方米,这是××社区建设补助的硬杠杠。要在科学规划指导下规模开发、配套建设,把节地、节能、环保要求贯穿建设的全过程。社区住宅要向高层发展,尽量少占地。集中居住社区要与社区基础设施、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同步推进,一步到位,搞好道路硬化,实施绿化美化,完善供排水管线,有条件的要配备管道供气、集中供热设施,综合配置科教文卫、治安、社保、生产生活资料超市等便民利民服务设施。三要尊重群众意愿。农民是新型农村社区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自愿、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积极稳妥的原则,不能为了民生惹民怨,确保不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影响稳定的事件。坚持政府统筹、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积极探索新路子,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建设格局。要把安置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最好是先安置后拆迁,以降低成本,确保群众生活不因拆迁受到影响。四要坚持分类指导。各地基础条件、发展水平不同,必须分类指导、梯次推进,成熟一批建设一批,不搞一刀切。要突出重点、先易后难,从物质基础较好、基层班子较强的地方入手,凡是具备条件的,优先启动合村并点建设集中居住大社区,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中心,一步到位实现农村变社区;暂不具备条件的,要按照合村并点规划,先启动中心村建设,同时把面向各村的服务资源整合起来,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为逐步搬迁合并创造条件;暂未列入示范点的村,也要先从基础工作抓起,搞好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民必需的配套服务。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摘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时展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把农村建设成具有优质生活条件和现代化气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遇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的解决其实就是进步的开始。
关键词:农村社区;新农村;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通过这一概念可以分析出农村社区主要由地域、人口、社区意识、社区设施四部分组成。现如今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农村社区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结构体系,从新型农村社区开始建设到建设成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些问题也可以在新型农村社区中得到反映。
一、农村社区的历史沿革和特征
自从人类开始出现,人类就过着群居的生活。随着人类开始运用工具,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便逐渐形成了氏族、部落、联盟等组织化的单位。最后国家的出现,使得氏族、部落、联盟等组织化的群体成为国家组成体系中的一部分。相对较早出现的氏族,便演变为村庄。随着历史的发展农村社区的概念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之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可以说是自成一体。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我国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之一,应该学会接受新的事物和学会尝试改变。新型农村社区便是改变过程中的一部分。(一)农村社区中的基本单元是农民。农村居民不仅是农村社会进步的有力推动者,也是农村社区的缔造者和维护者。正是因为这样,农村社区的建设不是以环境或者经济为主要参考因素,而是把人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一个新的活动场所,它能不能将农民吸收进来,并使农民定居,就要看农民们能不能接受并希望改变原有的生活状态。(二)农业生产是最基础的经济活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其经济组成都离不开农业生产,因为农业生产是保证一个国家运行的最基本条件之一。在我国城市及其周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普遍存在,而在我国农村,农民绝大多数还是以从事农业为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比如一些地区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农民开始增多,但是农村居民内心还是希望拥有自己的土地,以基础农业为主要活动。(三)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规模小。农业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大面积的土地。这使得农村地区的居民不能像城市、县城的居民那样聚居在小范围区域内,这就造成了农村居民大多数是小规模的、分散的定居。这是因为这样,新型农村社区可以将农村居民聚集在一起,实现人力资源的整合,同时可以增加农村社区的人口,对土地实现整体规划。所以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时代的需要。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上一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范文
- 下一篇:新型农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