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链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3 07:58: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信息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信息链

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研究

一、引言

为实现自身利益,两个或以上的组织构建的利益协调与经济合作关系即组织际关系。在组织际关系产生动因与分类方面,学术界存在着多种观点。Oliver(1990)认为预防被大组织兼并、维护自身自主权、提高自身信誉、提升组织效率以降低成本、弱化环境因素对组织自身的影响以及迎合法规相关要求等是导致组织际关系产生的主要因素。在组织际关系分类方面,Harrison(2000)将组织际关系分为互惠依赖型、顺序依赖型以及共享依赖性三种。Ritter等(2003)认为组织际关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互联网是其建立的根基;某种经济功能的实现是组织际关系存在的主要目的;组织之间的冲突或合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投入一定的时间、资源以及资金是维持组织际关系运行的前提;组织际关系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呈现一定的变化,并非保持固定不变;互惠依赖关系会长期存在于不同企业之间;组织间的界限会因虚拟企业的存在而更加模糊。企业(供应链上的)为提升供应链整体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建立的利益协调或经济合作关系即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组织际关系。这类组织际关系主要由销售商之间的组织际关系、生产商与销售商之间的组织际关系、生产商与供应商之间的组织际关系、供应商之间的组织际关系以及企业供应链被其他供应链参与而形成的组织际关系等组成,其存在的意义即有利于供应链整体或供应链中单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高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共享程度等。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由于涉及了多方因素,仍未在会计实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管理者对非财务信息的需求。就实际情况来看,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仍然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作为一种提升组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必须要通过合理制度的安排才能使其在实务中发挥作用。

二、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组织际关系

一个多边或双边组织际关系十分必要,本文不仅能够扩大信息共享范围,而且还有利于组织信任感的明显提升。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共享组织不仅有助于信息在供应链之间的共享与流动,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信息共享的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图1所示的多边、双边组织际关系示意图,主要由供应链协会、会计咨询部门、自愿性学习组织三部分共同组成。首先是供应链协会。使供应链之间形成一定联系是供应链协会设立的主要目的,借助于会计信息多边或双边传递让显性会计信息共享。此外为便于隐性会计信息与显性会计信息的传递,在供应链协会之下又设立了供应链协会成员委员会。参与企业正是在供应链协会的帮助下才能成为整个供应链或生产网络中的一部分;其次是会计咨询部门,其作用主要是用来解决财务会计、管理等一系列供应链问题。该部门通常情况下会派遣一支专门的咨询团队并通过一对一、免费以及开放的咨询服务来帮助参与企业共享供应链中的会计信息。此外,由供应链中每家企业提供的成员共同组成了该部门的人员组成结构;最后是自愿性学习组织。该组织是为实现成员在财务、会计改进等方面的相互促进而建立,通常是由5-8名成员组成,其划分依据一般以竞争性以及地理位置等特点为准。整体来看,该共享网络能够帮助参与企业提高对其成员身份的认识,在会计信息共享的实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参与者的选择

尽管供应链之间的信息共享是企业内部信息共享的延伸,但由于其具有被动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其构建过程并不容易。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即合理选择信息共享参与者,因为这关系着整个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的成败与效率。(一)假设条件与博弈模型。为使问题分析过程简单明了,本文假设参与者选择问题仅涉及A与B两个企业,其中前者选择后者。对于前者A而言,后者B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可能较高同时也可能较低,当信息质量较高出现的概率为p时,则信息质量不高出现的概率为(1-p)。一般而言,A不能辨别B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但能够了解会计信息的概率与取值范围。如果B参与信息共享的根本目的仅为提供较低质量的会计信息,则发生逆向选择的风险就会加大。因为B企业作为信息共享参与者,可以通过逆向选择存在机会主义思想的参与者来达到共享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目的。假设A、B两企业在博弈模型中均表现为风险中性,则可用价值增值(会计信息共享后的)来替代效用函数。假设这两个企业通过供应链信息共享均未实现价值增值,但这种信息共享行为能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带来一定收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共享的直接收益即参与企业根据共享信息所做出的决策,用符号Rij表示;二是信息共享收益,是由企业组织i因信息共享带来的,用符号Si表示。值得一提的是,信息共享带来的收益并不是绝对的,而且也必然会导致一定的成本费用,用符号Ci表示。此外,一些消极的供应链参与者在提供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会将自身伪装成积极提供信息的参与者,从而导致伪装成本,用符号c来表示。根据以上多个假设可以得到一个动态的博弈模型(图2)。由以上分析可知该模型中有关信息共享参与者的信息并不全面。以上博弈模型的使用必须基于以下两个假设:首先,供应链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通过信息共享所得到的收益不一样,相应付出的成本也不同;其次,不同参与者在相同条件下所付出的成本与获得的收益均不相同。(二)博弈过程及分析。以上博弈模型并不完美,所以应使其满足贝叶斯法则与序列理性。其中,博弈均衡解的推导过程如下:如果第二阶段先行动的是B企业,且该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较高时,其参与条件为:R12+S1-C1>0(1)另外,该企业只希望提供低质量的会计信息时,其参与条件则变为:R13+S3-C3-C>0(2)处于第三阶段的A企业有不选择与选择这两种行动策略。参与信息共享企业的数量会随着高质量信息提供数量的增多而会显著增长,以通过信息共享优势来促进企业本身竞争力的提升。正因为如此,出于简化分析过程的需要,本文令B企业是否共享的概率等于高质量信息提供者的概率,以便知道A企业的收益。在会计信息参与者选择策略方面,A企业进行选择的条件为:P*(R12+S2-C2)+(1-P)*(R24+S4-C4)>0(3)综合运用以上3个公式,可以求得两企业的博弈均衡解。当A企业选择了最优的策略时,才能在供应链中实现信息共享。当A企业处于第二阶段时,其更希望能够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企业来参与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同时期望提供低质量会计信息的参与企业越少越好。在这种情况下,A企业只有在满足以下条件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最优策略。P*(R12+S2-C2)+(1-P)*(R24+S4-C4)>0R12+S1-C1>0R13+S3-C3>!###"###$0(4)通过公式4可以知道,博弈模型的均衡解必须以以下条件为前提条件:参与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的企业均为能够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企业,同时并没有仅提供低质量会计信息的企业参与其中。所以,信息共享价值增值S与R、伪装成本以及信息共享负效应均与供应链信息共享参与企业的成功选择与否存在密切关系。(三)参与者选择影响因素。(1)信息共享价值增值R。R13的值随着R12和R21的增大而减小,由此表明成功选择共享伙伴的概率也相对变大。共享信息参与者的吸收能力与所提供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R值(信息共享的价值增值)的大小。其中,吸收能力不仅会受到参与者知识水平的影响,同时也与会计信息的质量存在密切的关系。参与者的吸收能力会随着信息共享者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相反,当共享者具有较低水平时,相应地会使参与者的吸收能力得到提高。由此表明,信息共享者参与信息共享的意愿会随着其水平的降低而削弱。此外,选择参与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共享者的吸收能力。(2)s-c差值。S3-c3的差值随着S2-C2与s1-c1差值的增大而减小,由此表明成功选择信息参与者的概率也相对增大。其中企业在信息共享后的净收益由s-c的差值来表示,易受到共享主体之间“认识距离”与“共享机制”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认识距离在于参与者对会计共享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认知程度。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通常会随着相关性的提高而降低;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一般也会随着可靠性的提高而受到一定影响。与此同时,供应链中的信息价值表现为先出现增加后又出现下降的情况,这种现象体现了参与者的最优“认知距离”(针对会计信息价值),进而为最优信息共享参与者的选择提供必要的依据。而对于后一因素“共享机制”而言,其作为信息共享的实现方法与方式,也会对信息共享价值造成重要影响。信息共享机制虽然能够使信息共享的收益得到提高,但同时也会带来相应的负作用,即整体上对信息共享的实现表现出了双向作用。为使s-c的差值增大,提供高质量信息的参与企业不仅可以通过降低成本c的措施来实现,同时也可以借助相应机制的建立或选择高质量会计信息提供者进行信息共享的办法来达到目的。由此可知,逆向选择行为的减少与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存在密切的关系。(3)成本C。R13+S3-C3<0出现的概率会随着C值的增大而增大,同时,满足公式4的概率也会增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采用合适的方案来选择信息共享参与者对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成功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综上,信息共享参与者的合理选择受制于参与机制、参与者的认识距离与吸收能力。所以,可以结合以上几个方面来考察并选择会计信息共享的核心企业,以便能够减小逆向选择对业务信息共享与供应链信息共享造成的副作用。(四)策略分析。通常情况下,一定的市场机会往往是供应链建立的基础。所以,谨慎选择供应链参与企业对于企业间长期合作关系与供应链稳定性的保持均具有重要意义。在建立供应链的过程中,核心企业通常情况下会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般会将信誉较好,且与自身保持长期业务关系的企业作为信息共享参与企业的首选对象。通过综合评估新参与企业信誉的方式谨慎选择参与企业的办法,其目的是防止因参与企业的选择失败而对信息共享制度的建立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在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的过程中,政府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使供应链参与者选择成本降低,政府可以针对不同的企业建立对应的信用档案,以便为会计信息共享主体选择提供必要的参考,进而提升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的积极性。

查看全文

小议信息链与情报学研究途径

1信息链及相关概念

梁战平先生指出:“英语的Information是一个连续体的概念,由事实(Fact),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情报、智能(Intelligence)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InformationChain),信息的上游面向物理属性,信息的下游面向认知属性。”[1]我们认为,信息链中的数据、信息、知识、智能、情报,构成了信息科学群的研究基础,因此,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理解十分重要。

数据: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2]。数据本身不具有语义内涵,只有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才能获取信息。

信息:信息有多个层次的定义,从信息哲学的角度,有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定义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定义。某事物的本体论层次信息,就是该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显示[3]。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是指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关于该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部分称为“语法信息”,含义因素的信息部分称为“语义信息”,效用因素的信息部分称为“语用信息”,把同时包含语法、语义、语用信息的认识论信息称为“全信息”[4]。在信息链中,信息=数据+背景[5],即信息是数据被赋予现实意义后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

知识:从认知哲学的层面看,知识是事物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的规律[6]。从信息链角度看,知识是对信息加工、吸收、提取、评价的结果[7]。信息转换成知识的条件是信息和实践结合,并经过人类大脑的思维、整理、评价和实践检验,可用“信息+经验=知识”[8]来表达。由于知识是与实践经验相联系的信息,因此,知识有显性和隐性知识之分。

智能:信息链中的智能和情报被视为同一概念,我们认为情报和智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在此我们首先解释智能概念:智能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和方略,是在一定的环境下针对特定的问题和目的而有效地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形成知识和策略、利用策略来解决问题,从而成功地达到目的的能力[9]。智能是被目的所激活的知识,是知识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方式。

查看全文

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创建思考

1背景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沿自1978年创建的科技情报专业(1993年教育部改为科技信息专业),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1998年教育部对高校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后,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建立起了信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同时专门成立了教学改革项目组(简称“项目组”),提出了信息管理“专业素质链”与“专业课程链”的理念,并在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予以具体实施和实践,希望能为面向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整体建设提供有益的普适性参考。

2教学和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

2.1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1)专业核心课程定位模糊,相关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重复交叉。信息管理的专业核心课程达10余门,主要涉及了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管理流程等内容。这些课程彼此在内容上相互依存、相互衔接,因而某些教学内容存在交叉重复,既影响学生学习,又使得有限的课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任课教师之间的临时性协调来解决,随意性较大。因而,不同专业课程的定位和与之对应的教学内容建设显得特别重要。(2)教学内容更新与学科发展和国际前沿不同步。作为一个新兴且发展迅速的学科专业领域,信息管理的专业教学须与学科及业界发展同步,而原先的课程教材大多比较陈旧,已不能满足教学需求。随着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加入了国际拔尖信息管理学院联盟iSchool联盟,对教学的国际化接轨提出了新的要求。(3)课程内容抽象,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信息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而课程教学内容大多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缺乏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4)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原先的课程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堂授课、课程实验等方面,对于学生从事社会实践、素质培养、科研训练等活动的指导比较薄弱,因而造成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创新能力的欠缺。针对这些问题,项目组展开了广泛的调研分析,以此作为教学改革方案提出的基础和依据。

2.2已有的专业课程方案调研

查看全文

区块链技术及信息安全领域研究

在现代社会,私密信息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重要的隐私,对于国家来说是重要的情报。对于现在的各国来说,战场不是传统的你杀我、我杀你,而是在贸易、能源等地方,这些就关乎了各国生存的必备条件。区块链技术就能够保护国家的私密信息,不至于会泄露。随着多年来计算机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我们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我们的信息在不停的被盗取、泄露,我们越来越重视网络安全,区块链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守护好我们的私人信息,保障我们的网络安全,但是现在区块链技术发展的时间有限,现在区块链技术主要是用于国家政治以及军事,这个技术还没有得到普及。希望在未来,有科研人员能够在区块链技术基础上,研究出结构更严谨的技术,从而保障我们的信息安全。

1区块链技术及其在信息安全领域的概念以及意义

1.1区块链技术及其在信息安全领域的概念。区块链技术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很难理解区块链技术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打比方的方式来了解什么是区块链技术。我们在社会中选择全方面优秀的人来管理我们的国家,区块链技术就可以在茫茫人海中立马选择出来那个人,这个全方面优秀的人如果能够一直打理,那么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则是益处很多。区块链技术就相当于这个打理国家事务的人,由此你可以想到区块链技术工作效率是很高的,在选择处理数据的方法上来说,效率大大的快于人类。因此很多国家都很重视区块链技术。区块链的概念可以分为对三个词语的理解,分别是交易、区块、链。交易的含义是,每发生一次交易,则会改变区块链技术重点数据,有些时候是删除、有些时候是增添,不存在数据不改变的现象的情况发生,只要发生了交易数据就会改变,这是不变的原则;区块的含义是,区块是能够记录数据改变的一段记忆,例如区块可以记住在一段时间内发生了多少次交易,这些数据的改变情况又是怎样的,想要知道的信息可以在区块中提取,但是区块只能够记忆一段时间段的数据改变,不同的区块能够记忆不同时间段的,需要根据情况来选择需要的区块;链的含义是,刚刚我们说一个区块会记忆一段时间内交易的情况,那么链也就是区块的连接体,可以从链中找到任意一个区块,然后找到需要的交易记录,也就是数据改变记录,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快速、清晰的查找到需要的数据改变记录,而且通过链来串联区块的这种方式很容易管理。可见区块链技术是拥有非常严谨的管理系统,这也是很多国家重视区块链技术的原因,很多国家将区块链技术用于军事中,以免黑客入侵盗取有关军事的信息,国家现在也非常重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运用。随着多年来,我们越来越重视网络安全,我们很多的私人信息储存在电脑上,区块链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守护好我们的私人信息,保障我们的网络安全,但是现在区块链技术主要是用于国家政治以及军事,这个技术还没有得到普及。1.2区块链技术及其在信息安全领域的意义。在现代社会,私密信息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重要的隐私,对于国家来说是重要的情报,一般来说知人知彼才能够百战百胜,对于国家之间的竞争来说,任何一条私密信息都有可能改变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现在的各国来说,战场不是传统的你杀我、我杀你,而是在贸易、能源等地方打仗,这些就关乎了各国生存的必备条件。因此国家的信息对于其他国家来说都非常重要,区块链技术就能够保护国家的私密信息,不至于会泄露,可见区块链技术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我们查阅文献,将我们查阅到的资料进行整合,以下就是区块链技术存在的意义。希望本论文对区块链技术的研究,能够让相关人士更好的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作用,最终保护好国家的信息。(1)防御系统漏洞。区块链技术的结构是非常严谨的,任何一个部分发生漏洞,就会出现痕迹,在交易区会没有数据改变的记录,区块也会有所不同。区块链技术是由一条条链组成,在一条条链上是一个个区块,区块下面是一次次数据的改变,如果有发生数据漏洞,只要查阅某段时间的区块,找到相应的交易就能够发现漏洞,最终实现漏洞修复。区块链技术在修复上的速度很快、查找漏洞的效率也很高,对于国家来说,是十分适用区块链技术来储存信息的。(2)防止黑客入侵。国家的军事以及重要的企业内都有很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关乎于国家军事问题和企业发展以及存在问题。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军事,这个国家就只有任由其他国家占领,可见军事情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区块链技术其他国家想要争夺这个国家的土地、能源等,就会想方设法的得到这个国家的军事情报,从而占领这个国家;一个企业生存到现在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有独特的配方,然而区块链技术它是同做这一行业的企业就想要夺得他们的配方,自己也能够从中赚钱,最后挤垮与区块链技术竞争的企业,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头者。可见,现在社会最重要的可能就是那一个配方、那一个情报,由此黑客盗取情报也常有发生。区块链技术由于区块链技术结构的严谨,如果黑客想要盗取区块链技术信息就会触动链、区块,则相关的工作人员就会知晓,从而避免黑客盗取技术的事情发生。

2区块链技术及其在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性分析

区块链技术运用在我们的国家军事、相关企业上能够发挥出他的重要性,很多国家能够放心的将数据上传到区块链技术上。区块链技术能够保障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企业的存活,还能够保障世界和平,避免了很多国家之间因为贪心以及利益之间的争夺战;企业也能够尽可能保证竞争的公平性。我们查阅资料,发现区块链技术对于我们来说十分重要,现在我们主要通过分点列述的方式,将区块链技术重要性列举如下。希望通过本论文的叙述,在未来能够更好利用区块链技术功能。(1)保护用户私密信息。当一个人进行了身份认证以后,之后别人想要通过区块链技术盗取这个人的身份信息,是不可能的。区块链技术会保护这个人的身份信息。一般区块链技术他的保护身份信息的系统会很容易突破,但是区块链技术不能突破,在这个人进行身份信息认证以后,区块链技术就相当于专门为这个人创建了一个只属于他的管理系统,如果一个人想要通过冒充这个人各方面私人标注物品,区块链技术都会发觉,从而保护了身份信息。可见,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很高,值得相信。(2)保护数据的完整性。我们研究了区块链技术结构与区块链技术他储存信息的结构,我们发现区块链技术他储存信息的结构很容易被盗取的原因是结构不严谨,在黑客进入以后,系统被破坏,数据不再完整。而区块链技术则不一样,区块链技术的结构完整,在黑客进入以后,能够里面发觉,阻碍黑客进入,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3)保护数据的储存与安全。区块链技术的结构很严密,能够很好地保护数据的安全。区块链技术是由一条条链组成,在一条条链上是一个个区块,区块下面是一次次数据的改变,如果有发生数据漏洞、数据丢失、黑客入侵等情况,区块链技术能够快速的察觉,修复数据漏洞、数据丢失的情况,并且阻碍黑客进入。(4)促进社会技术发展。现在是处于信息社会,我们重要的是私密信息,能够保护私密信息不被泄露、破坏是当前的主要任务。我们现在主要运用的是计算机技术,我们发现了其具有严谨的机构,能够保护信息不被泄露,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促进了我们社会的发展。希望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科学家研究出更多的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安全感与方便。

3结束语

查看全文

供应链信息管理论文

1供应链信息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通过整合供应链信息管理,可以集中许多企业的生产力量,不但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增加客户忠诚度,提高销售量,更可以消除多余存货,节省仓储成本,同时降低市场风险和分散资产风险,增强合作伙伴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供应链的竞争优势。无论是营利性企业还是非营利性企业都重视绩效,绩效体现了一个系统的效率,故评价供应链信息管理水平的标准是其给企业绩效带来的影响。对于企业而言,供应链信息管理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手段,目的是使整个供需体系产生最大价值。供应链价值与企业的盈利能力紧密相关,企业盈利越高代表其供应链管理越成功。供应链中所有资金、商品等信息的流动都有成本,有效管理这些流动因素有助于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其本质是通过管理各节点间信息流获得最大价值。供应链信息管理与企业的业务紧密相关,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优化企业业务创造价值。据调查,实施供应链信息管理可以使企业成本节约20%,中型企业交货准时率提高巧%,生产率提高10%以上,对于一般企业,其订单提前期缩短25%一35%;对于中型企业而言,其库存降低3%;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其库存率降低巧%,资产运营率提高巧%一20%,现金流周转周期比一般企业少40一65天。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可以节约生产成本、采购成本和物流运输成本,同时也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些利益既包括订单履行、采购和库存控制,也包括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率,节约整个公司的成本。由于优化供应链需要各个公司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和协作,故供应链信息管理成功的基础在于在公司之间实施。例如,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通过供应链信息管理,在两年时间内关闭了分布于全球各地的6个仓库,在新加坡成立中央配送中心向客户空运卫星集成电路,交货时间缩短47%,销售成本降低2万%,销售额增加3%。戴尔、联想在供应链信息管理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供应链信息管理不仅给企业带来效能上的变化,还形成了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增强了企业应对市场变化、提升客户满意度的能力。

2优化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手段

优化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手段有: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重建业务流程与系统、提高条码的利用率、增强企业间的协作关系。

2.1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

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效率,故强化管理非常重要。在供应链信息管理过程中,管理体制、管理信息要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这样才能取得成功。以强化管理、优化经营过程为基础,进行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的作用,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查看全文

区块链与金融信息安全研究

金融业务的正常运行,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作为关键支撑。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组合创新技术,可以实现不依赖特定中心、由多方共同参与和维护、基于算法和技术来保证整体可信安全的新型分布式系统。从技术上提供了异构多活、难以篡改、共识一致、智能合约等优势,如加以有效利用,有可能能够从基础上增强现有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同时,区块链技术尚未成熟,其自身也存在安全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一、区块链创造了一种新的金融信息安全解决方案

在金融领域,信息安全是重中之重。简单而言,信息安全就是要保护计算机系统,实现保密性、有效性和完整性。传统上,金融信息系统相对封闭,因此信息安全主要针对机构的内部系统,措施也就比较简单,只要通过设立层层水闸式安全防护,对关键性系统和数据进行隔离即可。然而,随着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金融业的计算环境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金融信息系统的潜在威胁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比如,不法分子通过恶意软件或钓鱼网站,可以盗取用户的登录密码和敏感信息;通过攻击中心化的服务器,可以大规模盗取用户信息和账户资金;通过操纵僵尸网络等发动DDoS攻击,使金融机构系统对外服务无法正常访问;通过勒索病毒攻击,使金融机构无法访问内部数据,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核心数据。若再加上多方互联,情况更为复杂,单一机构的风险可能会传染整个金融行业,引发重大金融风险。所以说,随着金融信息系统从中心化的封闭体系,转向分布式的开放体系,金融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需要从机构之间信息系统互联和开放协作的角度,重新考虑信息安全问题。其中的关键要点是,如何在分布式架构下,引入多方参与,发挥多点优势,通过协作机制来增强整体安全性,从而创造技术可信的安全保障。对此,作为一种新型协作机制,区块链具有技术可信的全新安全特征,可以为新环境下的金融信息安全问题提供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一是区块链是一个完全分布式的架构,具有天生异构多活,可靠性强的特点。区块链每个系统参与方都是一个异地多活节点,是天生的多活系统。如果某个节点遇到网络问题、硬件故障、软件错误或者被黑客控制,均不会影响系统以及其他参与节点。例如:对于DDoS攻击而言,由于区块链不存在某个集中服务的节点,因此攻击者找不到特定的攻击目标;对于勒索病毒攻击,如果只对单个或少数的系统进行锁定,也不会影响对数据的正常访问。因此,在区块链这种多点多活、对等网络的架构下,传统攻击无法针对特定目标展开,因而其攻击难度和成本大幅提高。二是区块链的共识和验证机制,可以保证多方数据一致、难以篡改。在传统信息系统的安全方案中,安全依赖于层层设防的访问控制。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交易的数据库任何人都可以访问,但由于巧妙的设计并辅以密码学和共识机制,区块链的数据记录方式使得修改某一数据需要变更所有的后续数据记录,难度极大。实践证明,这样一个数据库可以确保市值达千亿美金的比特币,在全球黑客的攻击下运转稳定。三是区块链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提供技术可信的执行环境。智能合约具有透明可信、自动执行、强制履约的优点。参与方共同维护一个系统,职责明确,无需向第三方机构让渡权利,有利于各方更好地开展协作。同时,智能合约可以自动验证交易过程,任何一方受到攻击,其恶意行为会自动被检测,有效阻隔风险在网络的传播。作为信任机器,区块链有望成为低成本、高效率的一种全新的协作模式,形成更大范围、更低成本的新协同机制。四是区块链技术充分发挥了分布式系统的优势,随着网络规模的增长,其安全性不断提升,其攻击难度和成本不断加大。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借助区块链提供的技术可信特征,可建立超越单一主体的多方网络整体安全性,减轻对单一机构自身主体安全依赖,降低了每个参与方的信息安全负担和压力。基于这种开放的网络化环境,用户不再依赖某个特定金融机构内部平台和技术的安全性,区块链上记录的数据的主导权在用户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用户对于自身的数据和资产自主可控有了一个质的飞越。

二、区块链技术中的安全问题

诚然,区块链技术具有很多优点,在信息系统安全设计方面,提出了诸多可取之处。但正如所有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区块链技术也存在自身的安全问题,并暴露出一些风险,亟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一是智能合约代码和协议的安全性。以太坊自正式运转后发生多次安全事故,其中最大的一次是TheDAO被黑事件。TheDAO是一个由程序代码管理的自治的风险投资基金,共募集了1200万ETH。黑客利用TheDAO智能合约的安全漏洞,从合约管理的ETH中划走360万个ETH。最终以太坊基金会不得不进行分叉以解决该问题。TheDAO事件折射出两个问题:一是智能合约尤其是公有链的智能合约的安全问题非常重要,出现漏洞或错误后,无法像中心化系统那样通过关闭系统、集中升级的办法进行修复。而智能合约往往直接管理资金,一旦出现漏洞会直接导致经济损失,因此需要更强的安全措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热点是把以往应用在芯片设计或者军事控制系统上的形式化验证的方法,应用到智能合约上,以数学证明的方式尽可能避免人为错误。二是治理机制的安全性。TheDAO事件还折射出另外一个问题,即现有区块链缺乏一套完善的治理机制,当社区面临重大决策事件时,如何让社区参与进来,以某种机制形成社区意见,最终在区块链上表达出来。这些决策可能是不同的技术升级提案,也可能是TheDAO这样的突发事件处理,或者是该区块链某些基础规则的调整。如果缺乏治理机制,只能通过软分叉或者硬分叉解决问题,最终将导致混乱和分裂。最近比较有趣的一个趋势是,代币持有者投票的链上治理机制再度作为多目标决策机制兴起。通过代币持有者对涉及全网运行的基本共识进行投票,例如:DPOS机制中的超级节点、协议参数(以太坊Gas上限等)、协议升级等。系统根据投票结果自动执行并更新。但这种方式可能会产生某种集中化的效果,可能会对区块链最基本的分布式安全前提造成影响。总体看,关于链上治理机制,仍处于争议和探索的过程中,尚未有统一的意见,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和研究。三是隐私与安全性。区块链通过一种公开透明的验证方式,来使得参与各方可以独立对全网进行安全检测,及时发现潜在威胁和风险事件,并及时阻断并防止攻击行为的扩散。在这种全局账本模式下,如何保护用户隐私,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这方面主要依赖于密码学算法,在公有链中,需要对交易数据、地址、身份等敏感信息进行保护,同时又能让记账节点验证交易的合法性;对于联盟链,在构建隐私保护方案的同时,需考虑可监管性/授权追踪。可以通过采用高效的零知识证明、承诺、证据不可区分等密码学原语与方案来实现交易身份及内容隐私保护;基于环签名、群签名等密码学方案的隐私保护机制、基于分级证书机制的隐私保护机制也是可选方案;也可通过采用高效的同态加密方案或安全多方计算方案来实现交易内容的隐私保护;亦可采用混币机制实现简单的隐私保护。

三、总结与展望

查看全文

信息链与我国情报学研究论文

1信息链及相关概念

梁战平先生指出:“英语的Information是一个连续体的概念,由事实(Fact),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情报、智能(Intelligence)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InformationChain),信息的上游面向物理属性,信息的下游面向认知属性。”[1]我们认为,信息链中的数据、信息、知识、智能、情报,构成了信息科学群的研究基础,因此,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理解十分重要。

数据: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2]。数据本身不具有语义内涵,只有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才能获取信息。

信息:信息有多个层次的定义,从信息哲学的角度,有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定义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定义。某事物的本体论层次信息,就是该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显示[3]。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是指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关于该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部分称为“语法信息”,含义因素的信息部分称为“语义信息”,效用因素的信息部分称为“语用信息”,把同时包含语法、语义、语用信息的认识论信息称为“全信息”[4]。在信息链中,信息=数据+背景[5],即信息是数据被赋予现实意义后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

知识:从认知哲学的层面看,知识是事物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的规律[6]。从信息链角度看,知识是对信息加工、吸收、提取、评价的结果[7]。信息转换成知识的条件是信息和实践结合,并经过人类大脑的思维、整理、评价和实践检验,可用“信息+经验=知识”[8]来表达。由于知识是与实践经验相联系的信息,因此,知识有显性和隐性知识之分。

智能:信息链中的智能和情报被视为同一概念,我们认为情报和智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在此我们首先解释智能概念:智能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和方略,是在一定的环境下针对特定的问题和目的而有效地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形成知识和策略、利用策略来解决问题,从而成功地达到目的的能力[9]。智能是被目的所激活的知识,是知识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方式。

查看全文

粮食供应链信息集成化管理研究

摘要:粮食供应链安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粮食供应链的自有特征决定着其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风险,影响粮食安全的实现。利用网络信息覆盖广、维度多和传递迅速的特点,将信息化管理渗透到粮食供应链的风险管理之中成为必然趋势。文章首先分析了由于缺乏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及牛鞭效应问题所导致的粮食供应链信息风险;其次依据信息化管理策略,构建粮食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机制,能够有效解决粮食供应链的信息风险问题;提出了网络环境下粮食供应链风险管理的信息集成化策略。

关键词:粮食供应链;风险管理;网络环境;信息共享机制

一、引言

粮食供应链安全是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定力。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人们非常关注的经济问题,还是一个十分敏感的政治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还是判断国家经济安全的最低标准。粮食问题涉及粮食的生产、贸易、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从供应链角度看,则是生产、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环节的相关联系,因而可以认为,粮食问题其实质是粮食的供应链问题。粮食供应链的具体经济目标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粮食加工企业将粮食半成品或中间产品转化成最终产品,然后由运输和销售部门将粮食产品提供给消费者,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后的粮食用户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粮食供应链将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连接起来,其顺畅、高效的运行,为居民消费、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粮食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粮食安全。粮食供应链的特征决定其在运行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风险,从而影响粮食安全。第一,粮食生产具有弱质性。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具有天生的弱质性。农户的专业化和技术水平较低,工业污染减少有效耕地,粮食不易保存等因素使得粮食生产环节存在弱质性。第二,粮食供应链具有复杂性与风险性。粮食供应链环节多,涉及两次或多次加工,主体复杂,三种产业主体均有参与,还有国内国外粮食企业的参与等。基于粮食的时效性,为保证粮食的质量,需要产销地的高效对接,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体供应链出现较大风险。如最近非洲蝗灾导致粮食减产,使得主要粮食出口国限制粮食出口,这必将影响粮食进口国的相关生产与消费。第三,粮食市场具有波动性。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其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比较敏感,尤其是在粮食危机出现时,恐慌会导致人们盲目抢购,以致价格大幅波动,增加了供应链市场的波动性。上述特点决定了粮食供应链主体之间关联较为松散,企业间协调性差,内部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当外界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如自然灾害的发生等,就会导致整体供应链的不稳定增强。此外,供应链具有交叉性,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企业可能同时是多个供应链的主体,这同样增强了粮食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要防范粮食供应链风险,保证粮食供应链的安全,粮食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快速反应非常重要。加强粮食供应链管理,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及时调整策略,做出正确决策,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战略发展。而这一切建立在粮食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供需及其结构信息充分共享的基础上。信息的滞后、失真或者不充分均会影响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经营决策与战略实施,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导致供应链的不稳定。从供应链整合角度探讨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需要符合信息网络环境的风险控制策略。粮食供应链是一个由粮食产品和相关产业组成的信息集成化大系统,应以高质量、视觉化、数据传递逼真等为基础,以粮食消费的数量、质量和时间来确定生产计划,以粮食的流量和结构及其经济效益来确定具体的运输储运方式,以经济政策和市场需求来优化整合渠道的信息化系统。利用网络环境信息覆盖广、维度多、传递迅速等特点,实时监控粮食供应链产品的供需及其结构变化,将信息化管理渗透到粮食供应链的风险管理之中,已经成为必然。基于此,在网络环境下,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化集成管理策略,防范粮食供应链风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有关粮食供应链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得出一些成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术风格,拓展了粮食供应链的研究领域。(一)关于粮食物流信息化方面的研究。GuoQili、FengJunjin(2017)[1]利用腾讯在线地图平台,采集北京市的相关物流POI,利用相关方法分析了北京市的物流空间格局,阐述了相关因素,如类型、供需侧和区位选择等的影响机制,强调物流区位信息采集的重要性。MaitriThakur,CharlesR.Hurburgh(2009)采用系统方法开发了美国散装粮食供应链可追溯性的实现方法,包括内部可追溯性和供应链可追溯性,建立了供应链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交换模型,研究出一些合适的技术以实现这种信息交换。MaitriThakur(2011)研究了供应链可追溯模型所需要的条件和技术。WuYina(2013)[2]把物流系统定义为一个网络结构,用数学和统计学等科学方法特征量化了通过物流节点和运输路线规划所形成的网络层次,以省区网络为服务平台,运用繁复的网络基础理论来分析研究物流网络。Wamba(2006)[3],BottaniE(2009)[4],ThiesseF(2009)[5]认为基于RFID技术可以追溯粮食供应链来源,减少粮食在运输储存过程中的损失,以此构建粮食供应链跟踪系统,从而保障粮食的稳定与安全。HsuanHong等(2011)利用我国台湾地区的便利店,研究了RFID技术在食品的信息追溯系统中的运用,以该地区食品为研究对象,说明RFID技术在供应链方面的应用前景。在国内,洪涛和王群(2004)[6]分析了粮食物流各个环节的问题,提出构建粮食物流中心,强调规范粮食交易市场体系,广泛使用散粮的水陆无缝化链接运输系统等。王军、杨轶(2005)[7]强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并建议从企业、区域及国家三个层面加快粮食物流的信息化进程。曹伟(2010)[8]提出借助电子商务信息平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粮食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力求实现对粮食供应链各环节的有效监控。王立石(2010)[9]分析了粮食供应链中导致信息传递失真的牛鞭效应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刘波,张海洲等(2009)[10]详细阐述了粮食物流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和方法,分析了该系统实时收集生产过程数据、管理系统与控制系统自动化进行数据交换等特点。(二)关于粮食安全与供应链风险方面的研究。关于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Kosior,Jake,Barry,E.PrenticeandEricaVido(2002)提出了集装箱运输可以节省仓储等成本,运用RFID技术可以追踪整条粮食供应链。MaitriThakur,CharlesR.Hurburgh(2009)提出了利用散装粮食供应链可追溯信息系统来控制风险的方法。吴志华等(2002)[11]分析了粮食安全储备的概念并运用相关数据,对我国粮食安全储备规模进行了有效的测算。靳祖训,严晓平(2004)指出国家应建设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体系保障粮食安全。刘佳(2018)提出粮食供应链的研究可以从纵向、横向两个方向进行延展研究,从而使粮食供应链的研究更加丰富。娄源功(2003)[12]对粮食安全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从期限、宏微观和供应链环节等视角划分了粮食安全的类型并分析了粮食安全的历史性、地域性、波动性和系统性等特征。龙方(2008)[13]进一步指出粮食的储备率是应对未来各种风险的安全指标,结合型、适度安全型和经济型粮食储备率都是宏观的粮食安全模式。公茂刚(2009)[14]运用相关指标对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孙宏岭,周行(2011)研究构建粮食及其加工品的质量跟踪、控制及追溯,确保粮食及其加工品的食用安全,试图通过物联网对粮食供应链进行集成化管理,建立粮食供需安全预警系统,以降低粮食及其加工品物流费用,提高流通效率及效益。邵开丽、邱红丽(2015)[15]将数据融合技术应用到粮食供应链信息系统中,有效检测粮食生产、存储及质量管理、粮食加工、质量监控及追溯等,促进粮食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及时、高效完成相关决策任务。此外,周敏(2010)[16],王辉(2010)[17]在计算机互联网和射频技术RFID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新的粮食供应链体系结构,在物联网的粮食供应链中,使各个环节有效监控,从而实现供应链信息顺畅传递。陈倬等(2011)[18]基于对粮食供应链脆弱性的分析,从粮食供应链风险管理视角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问题。张月华(2011)[19]分析了大粮食安全与保障下的粮食物流问题。陈明星(2011)[20]从粮食供应链视角分析外资进入对我国粮食产业安全的影响,指出构建粮食供应链有利于打造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寻求全方位的粮食产业安全。综观已有研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粮食供应链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且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粮食供应链某一环节的研究,我们应该将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等各个不同环节作为一个整体,分析构建粮食供应链的核心产业和新型粮食体系,深入研究并构建更加完备的粮食供应链,总结粮食安全的系统管理方法和有效步骤。

查看全文

供应链选择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摘要】供应链是企业的生命线,供应链选择在企业的战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时代的到来既为企业供应链的选择提供了支撑,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论文从信息安全视角出发,分析了供应链选择中信息安全的构成与特点,探讨了供应链选择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包括信息安全意识薄弱、信息安全管理落后、信息战略规划缺失、身份管理工作滞后,从保障信息安全的角度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信息安全;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选择

1引言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ufacturing)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是针对企业供应链管理活动的统称。供应链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供应链管理不仅关注企业内部的优化,更加注重企业与外部的合作,并且,随着企业生产规模与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扩大,企业外部合作的对象也更加复杂;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致力于以系统工程的方法来优化整个供应链,并从供应链出发,进行战略决策。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供应链管理带来了便利,更对供应链管理,特别是供应链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供应链选择中的信息安全分析

供应链系统安全主要有以下几部分内容构成:第一,物理安全。物理安全包括设备安全与环境安全2个方面的内容,具体的措施包括对关键物理设备制定实体访问规则,通过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等构建物理保护架构等。第二,主机安全。主机安全主要针对的是因操作系统内在缺陷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具体的防御措施以系统检测、检查配置、安装防病毒软件为主,需要运行主体构建完善的主机安全保护体系,提升系统整体安全性。第三,网络安全。网络安全主要来自于网络入侵等行为。供应链系统可采用冗余配置,以免出现关键节点单点故障的问题,同时,通过安全域的划分,实现安全、可控的逻辑隔离,特别是重要安全域与一般安全域之间,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隔离手段,以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第四,应用安全。应用安全主要表现为漏洞对系统所形成的安全隐患,需要通过定期的系统扫描来发现漏洞。供应链系统网络安全的多样性决定了必须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体系。

查看全文

信息链与我国情报学研究论文

1信息链及相关概念

梁先生指出:“英语的Information是一个连续体的概念,由事实(Fact),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情报、智能(Intelligence)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InformationChain),信息的上游面向物理属性,信息的下游面向认知属性。”[1]我们认为,信息链中的数据、信息、知识、智能、情报,构成了信息科学群的研究基础,因此,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理解十分重要。

数据: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2]。数据本身不具有语义内涵,只有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才能获取信息。

信息:信息有多个层次的定义,从信息哲学的角度,有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定义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定义。某事物的本体论层次信息,就是该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显示[3]。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是指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关于该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部分称为“语法信息”,含义因素的信息部分称为“语义信息”,效用因素的信息部分称为“语用信息”,把同时包含语法、语义、语用信息的认识论信息称为“全信息”[4]。在信息链中,信息=数据+背景[5],即信息是数据被赋予现实意义后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

知识:从认知哲学的层面看,知识是事物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的规律[6]。从信息链角度看,知识是对信息加工、吸收、提取、评价的结果[7]。信息转换成知识的条件是信息和实践结合,并经过人类大脑的思维、整理、评价和实践检验,可用“信息+经验=知识”[8]来表达。由于知识是与实践经验相联系的信息,因此,知识有显性和隐性知识之分。

智能:信息链中的智能和情报被视为同一概念,我们认为情报和智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在此我们首先解释智能概念:智能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和方略,是在一定的环境下针对特定的问题和目的而有效地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形成知识和策略、利用策略来解决问题,从而成功地达到目的的能力[9]。智能是被目的所激活的知识,是知识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方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