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师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3 07:04: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信息技术教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信息技术教师述职报告
一、政治思想方面
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校服务的思想。真诚、热情、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平时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平时从不迟到、早退、不中途离校。严格遵守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严于律己,尽心尽责,以较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
学校电教工作其核心就是服务--就是要竭尽所能为学生们服务,为老师们服务,为领导们服务。我们学校这块人手很少,只要接到任务,总是第一时间出色完成,不计个人得失,加班加点完成,干活时都勤勤恳恳,工作态度绝对一流。用6个字概括:热心、齐心、用心。
二、软硬件建设方面
1、软件建设
制度完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责任到人,团队合作,打造品牌
信息技术教师述职报告
一、政治思想方面
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校服务的思想。真诚、热情、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平时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平时从不迟到、早退、不中途离校。严格遵守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严于律己,尽心尽责,以较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
学校电教工作其核心就是服务--就是要竭尽所能为学生们服务,为老师们服务,为领导们服务。我们学校这块人手很少,只要接到任务,总是第一时间出色完成,不计个人得失,加班加点完成,干活时都勤勤恳恳,工作态度绝对一流。用6个字概括:热心、齐心、用心。
二、软硬件建设方面
1、软件建设
制度完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责任到人,团队合作,打造品牌
信息技术教师个人专业技术总结
信息技术教师个人专业技术总结
本人于1994年毕业于**高等专科学校,96年8月分配到**中学,98年调到**小学,99年到**小学,一直工作至今。98年9月经**市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小学一级教师,同年获教师资格证书,99年1月,参加苏州市办公自动化考核,成绩合格。99年12月取得了现代化教育技术合格证书,2000年11月参加普通话培训考核达到二级乙等。2002年5月,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录取江苏省扬州大学科学与计算机系,现本科在读。2002年10月参加了江苏省职称计算机考核,成绩合格。共通过三篇论文鉴定,其中二篇达到良好。现任三到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二00八》也被选送苏州。2003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03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技术调查论文:信息技术教师调查与简述
本文作者:朱桂琴卢强工作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为S省Z市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并对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网络访谈。课题组于2011年6月26日至7月31日通过网络对S省Z市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中学信息技术教师TPACK现状研究》的抽样调查,即:首先将设计并编制的问卷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服务网站到网络,然后采取整体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该市部分中学教师,通过网络与之联系并将问卷链接发送过去进行调查。本次共抽取95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网络调查,截至2011年7月31日21时,共有87人参与调查(参与率为91.58%),剔除不合格的问卷,保留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达94.25%,并对10余名教师进行了网络访谈。2.调查方法与统计方法本研究在充分调研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基于此设计并编制了《中学信息技术教师TPACK现状研究》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教龄、学历、专业、职称等;第二部分调查技术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取向,包括教学的目的、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的依据、使用技术的目的、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取向和常用的技术等;第三部分调查技术环境下的学科内容知识,包括对课程目标的处理、利用技术获取及处理课程内容或资源、借助技术联系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等;第四部分调查关于学习者的知识,包括是否清楚学生具备的知识、技能或能力,学生学习某一知识可能的认知路径,学生对特定课程内容理解的程度等;第五部分调查技术环境下技术融于课程的教学知识,包括课程内容的表述形式、选择合适的技术支持教学、技术使用的时机等;第六部分调查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评价知识,包括评价目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使用的技术手段等。为保证问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在编制问卷之后,首先进行了小范围预调查,依据预调查数据对研究目的的适应情况有针对性地对部分题目进行了修订。同时,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某些不足,以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TPACK知识现状与问题有更全面的把握,本研究还对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获得的数据通过问卷平台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比较均衡,其中男性教师占59.76%,女性教师占40.24%。年龄上以中青年为主,其中教龄在10年以上的占45.12%,教龄在7-10年的占34.15%,教龄在4-6年的为13.14%,近三年新进教师仅占7.32%。96.34%的被调查者具有本科学历,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学历层次已得到提高。从专业结构上看,74.39%的为计算机专业,仅有14.63%的为教育技术专业,其他专业占10.98%,这从某种程度上吻合了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重实践操作而轻信息素养培养的现象,也反映了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在教育中,特别是信息技术教育中还没有凸显出强有力的专业优势。就职称上讲,3.66%的被调查教师具有中学高级职称,54.88%的被调查教师具有中学一级教师职称,31.71%的为中学二级,初聘的为6.1%,说明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普遍较高。)技术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取向分析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称其为教育[6]。教师的教育信仰是对“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的追问与回答,它积淀成教师的教育取向,体现于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师的教育取向具体体现在对课程教学的理解和课程教学实践所恪守的原则,它指导着课程教学实践,影响着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甚至影响着课程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数据分析显示,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课程观,92.68%的被调查教师首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既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又注重培养信息素养的学科”,75.61%的教师同时认为该课程还体现为“一种搜寻信息和沟通的手段或方法”。同时,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的的理解普遍有所提高,他们不再仅仅将教授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而是将关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的课程目标,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信息技术教育最终的追求———“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和意识”(见图1)。教师虽摆正了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课程目标的认识,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还不能有效运用。课程教学还束缚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材,其次才是考虑学生的需求或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经验和社会问题(得分均值分别为课程标准4.96、教材4.46、学生的需求或已有的知识经验3.43、教师经验2.67、社会问题2.18、其他0.06)。统一的课程标准,很难有效地适应各地教学的实际,也很难适应多样的学生和社会的多元需求。技术在场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师不仅要教技术,还要考虑如何使用技术来帮助教。教师关于技术在课程教学中作用的理解和把握,不仅组成着教师的教育取向,还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效果。数据分析显示,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技术观,没有建立起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自我理解。针对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使用技术的目的进行调查发现,使用技术的首要目的是“丰富教学表现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91.46%)”,其次是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80.49%)、使用技术学习能力(75.61%)的培养,同时还有71.95%教师同时考虑使用技术帮助教学能有效节省授课时间这一因素。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使用技术还没有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使用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当提及信息技术的作用时,91.46%的认为是支持信息技术课程问题的发现与探究,其次分别是支持讨论与交流(79.27%)、支持信息资源的获取和网络学习(71.95%)、支持练习测试反馈(68.29%),最后才认为技术能帮助知识和问题表征(59.76%)。针对使用的具体技术进行调查时,他们使用最多的是PPT、课件和教学资源库、文字处理软件(Word、WPS)、数据处理软件(Excel)、交流工具(QQ、e-Mail、BBS或留言板)、搜索技术、光盘等(见图2)。由此可见,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亟待提高课程教学应用技术观,亟需建立起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技术的自我认识和理解,并能关注新技术、新工具,进而能在自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合理应用。技术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分析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不仅包括教师要教(学生要学)的具体学科知识(如:核心事实、概念、理论、方法、组织观点的解释框架和证明规则),还包括教师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对学科领域的探索等。理解前者是教师有效教并确保学生所接受知识的准确性的前提,而掌握后者则是确保教师将学科知识有效进行“教学转化”的前提[7]。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教师良好地掌握了具体学科知识,却对理解学科知识的本质、知识点与知识点以及知识与教学目标、学生经验的联系等有一定的困难。调查数据分析显示,54.88%的被调查者认为能制定教学目标和处理各单元或主题间的联系。20.73%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符合,如果再加上认为一般符合的19.51%,说明大部分教师能处理好教学目标与教学知识点的关系。针对教师是否清楚如何使用概念图等技术处理单元或主题间联系的调查发现,仅有9.76%的被调查教师认为非常清楚,37.8%的认为比较清楚,处于一般水平的有35.73%,还有17.08%的认为自己不能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使用技术工具处理单元或主题间的关系。由此可知,能熟练或比较熟练地使用技术处理单元或主题间联系的信息技术教师相对较少。同时,数据分析显示,相对于处理单元或主题间的联系,教师处理知识点间的联系显得更加娴熟,19.51%的认为非常清楚,54.88%的认为比较清楚符合,21.95%的认为一般,认为不清楚或非常不清楚的仅占3.66%。数据分析还显示,被调查教师均具有良好的运用技术将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进行联系的能力(见图3),并能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大部分教师能较好地处理知识点与知识点、课程与生活经验、课程目标甚至各单元或主题间的关系,并能有效处理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问题,却对如何利用概念图等技术工具处理单元或主题的联系感到困难,这反映了教师能掌握并处理好课程的基本内容,但对如何有效利用各种技术帮助自我处理课程内容及其联系存在疑虑。技术环境下,关于学习者的知识分析学习者是教的对象、学的主体,深入了解学习者是教学活动存在意义的前提。关于学习者的知识不仅包括学习者的年龄、经历、文化背景、情感等因素,还包括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认知结构和特定教学内容的认知过程等认知特征因素。中学的大班级教学,学生的年龄、学习经历、认知发展水平等差别相对不大。因此,本研究仅对影响教师教学较大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进行了相关调研。数据分析显示,绝大部分教师掌握了如何借助技术了解学生的现状,针对“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您知道如何借助技术了解学生现有的情况”这一问题,18.29%的被调查者选择非常符合,54.88%的选择比较符合,20.73%的选择一般符合,仅有6.1%的选择不符合或者非常不符合。同时,大部分被调查教师能较清晰地了解一门课程的哪些概念或知识点对学生是难以理解的,还能清楚地了解学生学习某一概念或知识点时可能的认知路径。绝大多数教师能清楚地掌握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时经常犯的错误,能知道学生在使用技术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能掌握为了让学生理解特定的新问题需要提供哪些真实的经验知识。相对于其他方面,教师对如何了解学生对特定课题能够理解到何种程度掌握得相对较差(具体数据见表1)。也就是说,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掌握了如何利用技术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过程等关于学习者的知识,但还有一部分教师对“如何了解学生学习某一概念或知识点时可能的认知路径”“为帮助学生理解新问题应提供哪些真实经验”“如何借助技术判断学生达到了教学目标”和“如何判断学生理解某一课题的程度”等掌握的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我。技术环境下,技术融于课程的教学知识分析教学知识是关乎“给定教学对象、给定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在何种情境下教(教的情形、学的情境)、如何教(教学的方法)、通过什么途径教(教学的手段、技术工具和表征)”等问题的知识。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教学所处的大情境已基本给定(大班级授课制、网络机房授课、学生年龄相差不大等),因而在调研中我们主要对“如何教”和“通过什么途径教”两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如何教”是明确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的过程,针对该方面内容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绝大部分教师能够开展“探究性活动、组织汇报或讨论、进行反思”等活动,帮助学生对特定的概念或原理进行理解,但仍有一小部分教师不知道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开展这些活动(具体见表2)。虽然大部分教师表示能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特定的概念或原理,但对自己所选择的活动能多大程度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或者原理了解得不甚理想,数据显示仅有13.41%的被调查者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所选择的活动能多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或原理。就技术掌握情况上追问得知,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能够选择合适的技术来支持自己的教学,还能有效选择合适的技术来支持学习者的学习。同时,绝大多数认为自己清楚如何将所选择的技术恰当地运用于教学(具体见表3)。进一步调研可知,14.6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非常清楚地了解特定的活动应选用何种技术,54.88%的认为比较清楚地了解,24.39%的认为一般清楚,仅有6.1%的认为不清楚或者根本不清楚。有效的教学不仅需要方法、策略,同时还需要知识的呈现与表征。有效的知识表征涉及知识的符号表征、逻辑表征和意义表征。知识的符号表征是知识表征的外在形式,是对表征技术和形态的选择,是对使用何种技术手段(是黑板、粉笔、教科书、投影仪等传统技术,还是电视、广播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进行表征的回答。逻辑表征涉及知识构成的逻辑过程与知识思维形式,它体现着知识表征的逻辑顺序。知识的意义表征是知识的价值形式,它是知识之所以为知识的价值体现,体现着知识表征的价值意义。从调查数据分析可知,被调查教师能较好地运用图示、例子和类比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的概念或原理(见表4),并能了解各种表述形式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其中15.85%的被调查者非常清楚地了解各种表述形式存在的优势与不足,51.22%的比较清楚,31.71%的一般清楚,仅有1.22%的不清楚。同时,被调查的信息技术教师普遍认为自己清楚针对特定的内容应该选用何种技术进行表征,其中12.2%的教师认为自己非常清楚针对特定内容应用何种技术进行表征,59.76%的认为比较清楚,23.71%的一般清楚,仅有4.88%的不清楚或非常不清楚。由此可见,教师基本了解针对特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进行表征。数据分析显示,教师不仅掌握了如何用技术表征技术,还掌握了技术应用的时机,12.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非常清楚技术应用的时机,51.22%的认为比较清楚,32.93%的认为一般清楚,仅有3.66%的认为不清楚或根本不清楚。为深入了解教师对逻辑表征和意义表征的理解,我们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网络访谈。访谈发现教师对如何应用技术对特定的主题进行逻辑表征存在疑虑,特别对如何进行意义表征存在非常大的疑虑。有教师指出“依据课程内容的逻辑进行讲述是不困难的,但选择和使用适当的技术进行逻辑表述是比较困难的”,当问及困难在什么方面时,大部分被访谈教师认为“主要是找不到针对某一特定内容的已开发好的资源,自己开发不仅技术有困难且时间不允许”。针对如何进行课程内容的意义表征的访谈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认为针对某一内容或专题进行意义表征是非常困难的,“主要是对此基本没有规律可循,一般只能根据感觉准备”,还有教师表示“从来就没有考虑如何进行意义表征,大部分是按照讲授式传达的”。总之,调研数据显示,教师虽掌握了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何种技术对何种内容进行表征的技能,但针对课程内容合理地进行逻辑表征,特别是进行意义表征上还存在很大的欠缺。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评价知识分析教学不仅为了确定教学的效果,更为了“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从事的评价主要有课堂评价(课堂提问/观察、作业和平时测验等)和外部评价(期末考试、中考等学业水平考试)两种。正确的评价理念、完备的评价知识和技术是教师从事“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活动的基础。数据分析显示,大多数教师能“从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态度和对信息技术思想方法的掌握”等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其中12.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能非常好地做到有选择有侧重的对以上四个方面进行评价,57.32%的认为自己做的比较好,做的一般的占29.27%,做的不好的仅占1.22%,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教师能针对评价目标要求,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地进行评价。然而相对于基本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的考察,对信息技术思想方法了解的考察略显不足(见表5)。可见,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评价还停留在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工具性理解(没有理由的应用工具)的评价上,而较少考虑对课程的关系性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理)的评价。为了解信息技术教师对评价方法和技术的掌握情况,我们从评价方式、技术和手段以及教师对这些技术和手段的了解等方面进行调研。调研数据分析显示,80%以上的教师在课堂上能较好和非常好地采用多种方式(如提问、讨论等传统评价方法)判断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学内容(其中,非常符合的23.17%,比较符合的57.32%,一般符合13.41%,不符合4.88%,非常不符合1.22%)。相对于传统评价方法,信息技术教师利用电子档案袋、概念图、评价量规等技术手段进行评价的能力略显不足,仅有14.63%的认为能非常熟练地利用这些工具进行评价,37.8%的认为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还有30.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会用但不熟练,不会用甚至根本不知如何用的占17.06%。进一步调查教师是否清楚各种评价手段的优势与不足发现,被调查的信息技术教师对此掌握的也较差,仅有17.07%的认为自己能清晰了解,35.37%的认为比较了解,39.02%的一般了解,还有近1/10(8.54%)的被调查教师对此不了解或根本不了解。由此可见,教师对传统的评价手段掌握的相对较好,但部分教师对如何利用电子档案袋、概念图、评价量规等新兴的技术手段进行评价存在困难,且有较大一部分教师不清楚这些技术和工具的优势与不足,影响了课程教学评价的有效进行。
由前面的数据分析可知,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取向、学科内容知识、关于学习者的知识、技术融于课程的教学知识和教学评价知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也存在着不足,如:在教育取向上忽视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和意识的培养、忽视了技术对知识和问题的表征功能、课程教学束缚于课标和教材等;在学科内容知识上,教师缺乏利用技术处理单元或主题间联系的技能;在关于学生的知识上,缺乏关于学生学习特定内容的认知路径、提供哪些真实经验、如何判断的理解程度等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在教学法知识上,缺少对知识进行逻辑表征和意义表征的经验和技能;在评价知识上,教师缺乏有效运用技术进行教学评价的能力。促进教师TPACK的增长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本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TPACK,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教师的自觉意识,使教师成为真正的发展主体由以上分析可知,教师已基本掌握了TAPCK知识,但对TPACK内部各知识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知识对教育教学的指导等更高层的知识还存在着疑虑。同时,这些知识更倾向于知识分类中的隐性知识,不易于被外化和传播,阻碍了教师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隐性知识的习得更多地依靠自我观察、反思与体悟,假若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没有很好的自觉意识,不能自觉地积累,就难以提升自身的高级TPACK知识。因此,首先应唤醒和培养教师的自觉意识,即唤醒和培养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基于所遭遇的问题或专业发展需求而进行自我确定目标、主动建构、自觉交流、反思和寻求解决方法的理性觉知。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唤醒主体自觉,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应承认自己是一个具有知识建构潜质即具有学习、吸纳和建构能力的主体,也要承认自己的专业生活需要不断地学习、吸纳甚至修订既有的知识,进而逐渐培养自身的主体自觉。其次,教师要养成问题自觉,即在确立主体自觉的基础上,对其所遭遇的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生活现象予以积极的省察和批判,对教育教学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事件有意识地进行“是否如此”和“为何如此”的理性审视[8]。再次,教师应培养自身的学习与探究自觉,即基于已确立的目标进行学习与探究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负责的问题解决过程。最后,教师提升自身的反思自觉,即教师自觉地对问题的确立、探究与解决过程的再审视,自觉地对学习与探究自觉进行“是否如此”和“为何如此”的再审思。审视、审思为解决问题,升华知识,提高素养提供了有效途径。总之,自觉意识的提升必然地促进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觉知和积累TPACK知识,必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接受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一个重要方式,然而现行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存在“培训内容狭窄,教材不能联系实际,培训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培训方式方法单一[9]、教育实践技能关注较弱[10]”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应更新培训思维,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教师需求分层分组地提供具有高实效性和高针对性的培训,即应针对教师个体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分小组进行教师的TPACK培训。同时,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力争让参加培训的教师能喜欢(内容是他的实际需求)、欢喜(学了之后能解决实际问题,能促进其自身专业发展)。同时注重培训授课方法、学习方法和信息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如:使用嵌入式培训、以团队学习为基元、以活动为中心、在场培训与在线支持相融合等方式[11],使培训内容不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课堂讲义或口头表达上,而是把鲜活的培训活动和案例提供给参与培训的信息技术教师去体验。创设环境,营造氛围,促进教师专业学习与研究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教研部门首先应创造良好的教师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如在办公设施、学校图书馆、网络设备等硬性条件上给予教师更大的方便和支持。其次,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教研部门要在单位内部形成浓厚的专业学习与教研氛围,使学习成为一种风尚,教研成为一种教育者的存在方式,调动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参与学习和教研的兴趣。再次,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教研部门要创设利于专业学习和发展的文化、努力在教师间营造信任、合作和共享的学习和教研文化,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与共享,让教师在专业学习的交流与互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TPACK知识,发展教育教学能力。积极推进学校的教研活动,促进隐形教学知识的共享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教研部门应积极推进各学校的教学教研活动,特别要以各区县的教研室为龙头,带领各级学校的教研室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即区县级教研室的教研员要以身作则深入课堂教学实地,调查研究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与各学校的课程教师甚至学生一道找出课程问题,研究解决之法。这些教研活动不仅拉近区县教研员与各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学校内部各教师之间的距离,还使他们能在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这一场域中分享意见、交流见解,意见、见解的分享与交流使得难以表达的高级TPACK得以传递,得以传播,易于教师在交流与分享中发展自我。积极推进教师反思活动,发展教师反思力反思是主体对自我认知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涉及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的特征的反向思考,通过调节、控制自身的认知过程,以达到认知的目的[12]。高级TPACK知识一种隐性知识,具有难以外化、难以传递的特性,使得教师难以快速而有效的习得,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障碍。反思是对过去所观所听所学的再回顾,是对自我行为的再审视,是对自我思维过程的再审思,也是对教育教学现象与问题的追问与思考,这些必然促进已有知识与刚刚发生过的或当下正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发生联系。追问的解决,审视、审思的进行,必然提高教师自身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TPACK知识。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提高反思意识,形成反思习惯,即,教师在专业学习与实践中应转变观念,由过去被动的知识接收转变为主动汲取,由关注知识的量转变为关注知识的质。在学习中不仅要关注所学的知识“是什么?”,还要关注该知识“有何用?”“如何用?”“为什么有此用?”,形成主动思考各知识的内涵、意义以及各知识点如何联系的反思意识与习惯。其次,撰写反思性日志,提升自我反思技能。教师在专业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之后,可以通过撰写反思性日志对自己的学习思维历程或教育教学实践经历进行自我批评、自我监控和调节,从而实现过去与现在、反思主体与反思客体的互动式关联,使得教师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学习或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深层次问题,使得教师的心灵从眼睛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进而掌握学习的本真。最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手段,扩大交流范围,促进人际反思。反思不仅是个人行为,还是一种社会行为,群体的反馈能使教师从反思的深度和广度上超越个体所能为之的限度。因此,教师应积极参与相关社群的学习交流活动,使得反思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内部,而是扩大到整个学习社群,实现广泛又有深度的人际反思,从而在反思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促进发展。
本研究从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教?教谁?教什么?如何教?效果如何?)出发,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TPACK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存在“忽视学生信息技术运用意识与态度的培养,缺少关于学生学习特定内容的认知路径以及如何判断学生理解程度的知识与经验,缺乏如何利用技术处理单元或主题间联系、如何利用技术表征知识或问题以及如何利用技术进行教学评价的知识与技能”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培养教师自觉、加强教师培训、创设环境、营造氛围、推进教研活动和提高反思力等角度提出了对策,但这只是较为宏观的对策,促进教师TPACK知识发展的具体策略仍需要我们在后继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英语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研究
一、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
学习信息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要求。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还能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优化配置。而信息技术教育恰恰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二者相结合的产物。
二、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个人因素。小学英语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专业知识不足、专业能力弱化和自我发展意识淡薄,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好与坏。2.学校因素。部分学校并没有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导致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环境缺失,使得教师缺乏自主发展的动力;甚至个别学校的教师培训出现问题,教师工学矛盾突出,这些学校因素也会制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3.社会因素。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开设较晚,小学英语学科地位低下,加之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也会抑制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的发展,尤其是偏远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联系
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信息技术对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地位探究论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中学学校教育角色作用
摘要: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学学校教育中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以多样化的角色对学校教育改革和信息时代学生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浅析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学学校教育中的角色,提出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领域,教育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先进技术手段来解决教育问题,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信息技术教师是作用发挥的有效中介,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无可比拟。
一、单从教书育人的角度谈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
1、立足信息技术教材,分析学生情况,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操作。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一名教师,他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教给学生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科学知识、简单的程序设计知识等)以及帮助学生完成信息技术技能操作训练(包括word编辑文字、excel表格处理、e-mail发送、简单的网页设计等)。其中,在教学前测阶段,信息技术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了解学生现状,分析学生个性和需求等。教学中注重学生反馈信息,预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并进行形成性评价。此外还应重视后期测评等。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储存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体现了信息时代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信息技术改进教师教学行为
摘要: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是普遍现象。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教师有必要对其加以高度关注。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可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师的导入行为、突破行为和作业行为,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另一方面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高效课堂的达成,从而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教师;教学行为;自主学习;导入环节;突破环节;作业环节
教学行为的改进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环境的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改革已成为必然。在笔者看来,教学行为的改革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基点。成尚荣对此的表述是:“教学必须指向学生的学。”从这个角度来说,改进教学行为只有以学为主,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理,学生的学习才能更加主动与积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1利用信息技术让教师的导入行为立足于学生已有的概念和知识
必须看到,信息技术为教学导入提供了多种呈现途径(或听觉、或视觉、或多媒体)。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出了诸多实践与尝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成尚荣指出:“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核心,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性的学习、享受学习,应当是教学最高境界和永远的追求,也是教学的本质的回归。”[1-2]由此引申出,教师的教学行为中不变的是激发学生的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应着重改变的是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借此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为了强化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只有研究学生的爱好、年龄差异等因素,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同时,教师还需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之上,从而有利于其自主完善知识的建构。以研究磁铁的教学导入环节为例,笔者所在学校的张老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个由磁控开关控制的简单电路。其具体演示操作为:教师用胶带在其左手掌心贴着一块小磁铁,右手无磁铁,两手半握拳;左手在磁控开关处停留,灯亮,右手停留时灯却不亮;让学生尝试教师的做法,学生不能点亮小灯泡。当张老师公布手上的结果时学生发现了磁铁,他追问道:你知道磁铁有什么特性?磁铁是怎么点亮小灯泡的?伴随着学生的回答,张老师也确定了接下来探究的方向,从而促使课堂教学进一步深化。
2利用信息技术让教师的突破行为着力于高效课堂的达成
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管理总结
本学期在学校计划的安排下,结合我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学期临近结束,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1、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2、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我们从光盘上或到网上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3、在教学之余,我们还努力搞好我们的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里,学生学到许多平时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有的学生学会qq聊天,有的学生学会了阅读电子图书,用计算机来解决一些其它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加强教学教研,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论文
一、教师培养的现状及模式
建国以来,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很多合理的地方,例如: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口普通话,一手好书法,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教法”的教学基本功,同时我们在保持传统教师教育学科的优势,巩固高师院校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应该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培养有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虽然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计算机类课程,但将计算机类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整合,构成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体系,对以培养合格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是一个历史的挑战。
从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对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培养现状来看,反映出对其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在设置的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和实践性环节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基本上仍只是作为师范专业的公共课来实施。再者,单纯地将计算机基础代替信息技术教育。在效果上,计算机课老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没有贯穿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的理念,学生隔靴搔痒的理论和知识学了不少,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提高不大,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未来教学中,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和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最后,在培养模式上,与基础教育需求脱节。在培养过程中,重点都放在了传授基本理念和基本操作,学生很难感受到运用信息技术会带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今后踏上教学岗位后,也就难以自觉自发地运用信息技术。
因此,在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上应采取相应的变通。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增设信息技术和活动类课程,强化信息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涉及信息在教育运用中的理论和实施,通过学习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课件,将信息技术和各种基础课程相结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操作实践逐步熟悉它们。在实习期间尝试性地运用这些技术。其次,建立与中小学合作的培养机制,加重实习力度,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真实的学校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技能。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职后培训的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训工作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但是从信息技术的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上进行分析,还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师学习能力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适应性学习;终身学习
论文摘要:信息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信息社会是一个学习社会,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观念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需要和新一轮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适应性自我学习
余胜泉教授指出“适应性学习系统主要由‘知识媒体’所组成,它可以为远程学习提供更为优越的前提条件,可以以不同于传统的方法使远程学习更为简单、更为高效、更具有个性化。在这种适应性学习系统支持下的学习,我们称之为适应性学习。”(这里的“知识媒体”是指计算机、远程通信及认知科学相结合的“知识媒体”。)与“适应性学习”相呼应,“自我学习”主要是强调学习者这一方的主动性,学习者要充分利用一切现有的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学习。“自我学习”指学习者具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并能够自己制仃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自我学习”还指学习者知识的自我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教给学习者的,而是学习者在与资源、他人等的交互过程中自我意义建构的结果。“自我学习”第三点是指学习的个别化,每个“我”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学习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适应性学习”和“自我学习”是不能割裂的,二者紧密联系、相互配合、融为一体,组成一个大的学习生态系统。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信息社会和个人对“终身学习”的需求。
二、终身学习
我国学者陈东瑜认为:终身教育既不是一个教育体系,也不是现有各种教育形式的简单拼凑,而是建立一个从婴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到老年教育,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教育框架结构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也就是说,终身教育是所有教育的一种组织原则。各级各类教育都应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原则指导下完成自身这一部分的工作,并随时随地地为每个人的一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条件。按照终身教育的概念,教育应当是伴随人生到终点的过程,而不是一生中某个阶段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