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3 06:50: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信息经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信息经济

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的产生是对传统经济学的否定。传统经济学的共同点是以物质产品及服务的生产、流通、分配及相关活动为主要对象,因而被称之为物质的经济学。[1]在传统经济学中,信息如同空气、阳光一样是充分的,有用而不需要经济成本。同样,厂商、消费者、投资者和政府等经济行为者具有“完全信息”,且具有完善的信息接收和信息处理能力,所以经济行为者的选择是确定的,信息被排斥在经济学之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经济行为者不仅不具备完全信息,而且处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这与传统经济学的完全信息假设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信息经济学正是在否定传统经济学的完全信息假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斯蒂格勒在《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中,批判了传统经济学的完全信息假定理论,提出了信息搜寻的概念。斯蒂格勒认为,经济行为主体掌握的初始经济信息是有限的,是不完全信息,这就决定了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经济主体要做出最优决策,必须对相关信息进行搜寻,而信息搜寻是需要成本的。把信息与成本、产出联系起来,提出搜寻概念及其理论方法,是斯蒂格勒对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主要贡献。继斯蒂格勒之后,著名经济学家K·阿罗(K·Arrow)对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经济行为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他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不确定性存在情况下的经济学。在他看来,不确定性具有经济成本,因而不确定性的减少就是一项收益,所以,可以把信息作为一种经济物品来加以分析。阿罗十分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信息经济的作用。M·勒姆特(M.Nermuth)对不完全信息进行了精确的数学描述,用“信息结构”一词来描述经济决策利用信息的复杂分布及其与决策的对应关系,等等。搜寻理论后来经过萨洛普(S·Sulop)、截维德和马肯南等人的研究得到系统地发展,成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基础理论之一。众多著名经济学家在不完全信息经济分析领域的创造性成果,诸如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决策、对策理论、非对称信息概念以及价格分散理论等,使得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经济分析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有巨大影响的经济学领域。

随着人们对信息经济的关注,研究的视野逐渐从微观领域转向宏观领域。1962年,弗里兹·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的出版,标志着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1977年,马克·波拉特《信息经济》(九卷本)提出信息经济测度的波拉特范式,极大地丰富了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理论。20世纪80年代后,在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英国和新西兰等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日趋成熟。

经济学者将信息要素纳入发展经济学分析框架中,使宏观信息经济学获得了与传统理论截然不同的结论。罗伯特·索洛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生产函数理论,试图说明经济发展取决于投入的资本和劳力数量。但是,过去2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并非如此,例如,发达国家增加投资快于增加人数,投资收益并没有递减。针对这种现象,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要素不仅仅是资本和劳力,而应该是四个基本要素,即资本、非技术劳力、人力资本和新思想(信息)。由于知识构成生产要素之一,它像资本那样必须以放弃当前消费为代价才能获得,知识(教育)滞后将严重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国家必须像对待基础设施投资那样对知识及传播知识的教育机构进行投资。由于知识投资长期效用的干预,经济长期发展中可能出现良性循环趋势,即投资促进知识生产与传播,而知识生产与传播获得的效用又促进投资。这意味着投资的持续增长可以长期提高某个国家的增长率,这个结论正是传统理论所否定的。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最大差别已经不在于资本与设备,而在于知识与信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正在由资本依附转向资本与信息的双重依附。

信息经济学中的不对称信息理论(asymmetricinformation)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詹姆斯·莫里斯(JamesMirleees)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威廉·维克瑞(WilliamVickery)提出的重要理论。他们分别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揭示了不对称信息对交易所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此后30多年来,不对称信息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由此而产生的对策理论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两位经济学家于1996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2001年,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又一次因为在“走进现实生活的信息经济学”研究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分享了这一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2]他们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乔治·阿克洛夫、斯坦福大学的麦克尔·斯澎斯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这三位经济学家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假设之上,建立了一整套经济学理论,解释厂商、工人和消费者的行为,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的基础。其中,阿克洛夫和斯蒂格利茨教授同时也是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泰斗。

查看全文

我国信息经济学

1引论

近十年来,有关信息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异常丰富,10余部著作和数百篇相关主题的科学论文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展现了我国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兴旺景象。

2有关信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研究

2.1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信息经济学研究目前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学者们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阐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的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信息活动,有的是从信息学角度来阐述经济活动。马费成教授在《信息经济学》中认为:信息经济学是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学科,具体地说,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信息活动的经济机制和经济规律;信息商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有关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影响信息活动和信息系统经济效益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信息作为生产要素的特征、功能以及对经济系统的作用条件和作用规章;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经济活动及经济行为的特征和规律。乌家培认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活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活动的信息问题。陈禹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中的信息现象及其规律的经济学。总之,学者们对信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是以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来展开的。2.2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从前述信息经济学多重研究对象可以看到,信息经济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我国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之进行阐述。如:马费成在《信息经济学》一书中指出信息经济学的内容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四大方面十个问题:第一方面为信息与信息活动研究,包括信息与信息市场;信息与信息活动的经济条件: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分配与利用;信息效益评价。第二方面为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研究,包括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结构和规模;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条件。第三方面为经济活动的信息因素研究,包括信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作用和影响;经济活动中的信息要素问题。第四方面为经济学与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研究,包括信息科学原理融入经济学的问题,信息经济新方法体系的建立。张守一认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信息经济的基本问题,信息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的问题,信息的投入产出问题及信息经济管理等四方面。乌家培是从以下三方面八大类问题对信息经济学研究内容进行阐述的:一是信息的经济研究,包括信息的费用与效益问题。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问题及信息经济的效益评价。二是信息经济研究,包括信息产业的影响问题。三是信息与经济关系研究,包括信息与经济相互关系与作用及信息学与经济学交叉与结合问题。娄策群认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信息经济化,经济信息化的理论问题,信息资源研究,信息商品研究,信息市场研究及信息产业研究。2.3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研究信息经济学研究对象多重性及研究内容的丰富多彩,使得其学科体系研究出现多样化格局。乌家培按研究性质来划分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①理论信息经济学:研究经济中的信息要素问题;②应用信息经济学:主要研究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陈禹从广义与狭义来划分,①狭义信息经济学:主要是微观信息经济学或信息产业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②广义信息经济学:不仅包括狭义信息经济学,还包括纯信息部门经济学、信息技术部门的经济学及广义的信息生产与分配的经济学等3个学科群。娄策群认为信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包括:①普通信息经济学:包括微观信息经济学和宏观信息经济学;②专门信息经济学:包括部门信息经济学和地区信息经济学。张守一认为,信息经济学可分为3个分支,①地区的信息经济学:研究各国的信息经济学;②行业的信息经济学:如政府的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科技经济学、软件经济学、通讯经济学和文献经济学等;③信息运行的信息经济学:包括信息采集的经济学,信息传递的经济学、信息存储的经济学和信息处理的经济学等。马费成则认为信息经济学的体系结构由3个分支构成,①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信息在一般行为过程中的规律,包括信息分析的经济研究,信息与市场分析研究及信息系统的经济分析等;②中观信息经济学:研究信息产业,包括信息部门的识别,分类与鉴定、信息职业、信息市场研究及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关系;③宏观信息经济学:研究信息经济与信息社会的关系及人们的信息价值观。

3有关信息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

3.1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信息经济学是研究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当事人之间如何制订合同(契约)及当事人行为的规范的问题,又称契约理论,或机制设计理论。这里的信息非对称指的是:当事人双方都有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私人信息。比如,买卖双方进行交易,卖方知道产品之价格、质量,但不知道买方愿意支付价格,而买者正相反。对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我们认为他有信息优势,另一方则没有信息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交易,如何签订合同,与对称信息条件下是不一样的。不对称信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外生的信息,诸如交易当事人的能力、偏好、身体健康状况等,这类信息不是由当事人行为造成的。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先天的,外生的信息。这类信息一般出现在合同签订之前。如一个企业在雇佣工人的时侯,每个工人能力的高低雇主并不很清楚。当出现这种问题时,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设计怎样的机制,能够获得对我有用的信息,或诱你披露真实的信息,然后达到一种最好的契约安排。第二类不对称信息是内生的,取决于当事人行为本身,就是说在签订合同的时侯,当事人双方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签订合同后,一方则对另一方的行为无法监督、约束。如在签订雇佣合同之后,你是努力工作还是偷懒;再如,参加汽车保险后,你开车是否小心等等。这类行为一般发生在合同签订以后。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典型的激励问题:用什么样的激励机制能够诱使你采取正确的行动。像在企业中,雇主用什么样的工资制度,能让工人努力工作。在信息经济学文献里,第一类不对称信息称为隐藏知识,第二类不对称信息称为隐藏行为。还有一种划分将第一类称为逆向选择,第二类为道德风险。在前一类情况中,问题是如何能让有私人信息的人说实话,在后一种情况中,问题是如何使当事人努力工作。为非对称信息情况下如何让人说实话和如何激励人努力工作的理论作出开创性贡献的研究者是詹姆•莫里斯,他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研究有杰出的贡献。此后,国内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各类介绍研究与应用的论文与著作逐渐多起来。不对称信息研究的典型著作有张维迎的《博奕论与信息经济学》,代表性的论文有张维迎的《如何让人说实话》,冯国安的《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与经济后果》,袁江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应用———以保险市场为例》,李睿的《非对称信息博奕论与经济管理方法》等,著名信息经济学家乌家培也对此问题进行了介绍。这些研究为我国的改革实践发挥着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3.1.1信息价值的定性研究人们对信息价值的含义持以下三种观点。一是信息商品的劳动价值,即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信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信息商品的

查看全文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经济学;研究分析

论文摘要:信息经济实践活动的发展要求建立信息经济学,而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经济学,就要对信息经济学进行研究分析。

一、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发展前景

信息经济学可以同时作三种理解: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信息的经济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费用与效用、价值与使用价值、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经济评价等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可以囊括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经济规模及其确定、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信息基础设施经济问题、国民经济信息化等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研究则可以囊括非信息对称条件下市场参加者的经济关系、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信息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信息学与经济学交叉结合等研究。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许多问题需要信息经济学去参与研究,并从中提高信息经济学的水平和加快信息经济学发展。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型的经济学科,它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体现信息经济的发展,最能充分反映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

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查看全文

信息经济学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经济学;研究分析

论文摘要:信息经济实践活动的发展要求建立信息经济学,而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经济学,就要对信息经济学进行研究分析。

一、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发展前景

信息经济学可以同时作三种理解: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信息的经济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费用与效用、价值与使用价值、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经济评价等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可以囊括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经济规模及其确定、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信息基础设施经济问题、国民经济信息化等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研究则可以囊括非信息对称条件下市场参加者的经济关系、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信息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信息学与经济学交叉结合等研究。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许多问题需要信息经济学去参与研究,并从中提高信息经济学的水平和加快信息经济学发展。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型的经济学科,它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体现信息经济的发展,最能充分反映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

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查看全文

信息经济学研究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经济学;研究分析

论文摘要:信息经济实践活动的发展要求建立信息经济学,而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经济学,就要对信息经济学进行研究分析。

一、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发展前景

信息经济学可以同时作三种理解: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信息的经济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费用与效用、价值与使用价值、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经济评价等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可以囊括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经济规模及其确定、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信息基础设施经济问题、国民经济信息化等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研究则可以囊括非信息对称条件下市场参加者的经济关系、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信息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信息学与经济学交叉结合等研究。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许多问题需要信息经济学去参与研究,并从中提高信息经济学的水平和加快信息经济学发展。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型的经济学科,它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体现信息经济的发展,最能充分反映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

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查看全文

宏观信息经济学评述论文

1962年弗里兹•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的出版,标志着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1977年马克•波拉特《信息经济》(九卷本)提出信息经济测度的波拉特范式,极大地丰富了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理论。80年代后,在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英国和新西兰等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日趋成熟,形成宏观信息经济理论与测度、第四产业与信息市场、国际信息贸易以及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四个主要研究领域。

一、宏观信息经济理论与测度

宏观信息经济理论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阐述:

首先,从相对静态观点来看,经济过程由两大领域组成,一是包含物质和能源的转换领域,一是包含从一种模式向另一种模式的信息转换领域。这两个领域相互交错,密不可分。物质和能源生产必须有相应的知识、计划、调节与控制的信息,而信息的生产、处理与传播又离不开物质和能源。在形成社会财富的过程中,这两个领域的一方如何为对方做出贡献及做出多少贡献,正是信息经济研究的课题。

信息经济,就是以信息商品及其服务为基础或基本形式的经济,这是一个与物质经济相区别的概念。马克卢普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并将信息经济研究的基本单位规定为生产信息商品和提供信息服务的个人或组织,如厂商或研究机构、个人或家庭等,其目的是将这些个人或组织重新划分为教育、研究发展、通讯、信息服务和信息设备五个部分,从而限制信息经济的范围。然而,在波拉特看来,信息活动或信息市场才是信息经济的基本单位,其目的是将信息活动创造的价值纳入国民经济统计范畴来测度信息经济规模。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信息经济看做是一种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贯穿于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经济形式,其目的是降低产品能源消耗,这种由以物质和能源为基础的经济向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转变过程,也就是国民经济的信息化过程。在这里,信息经济已不再是一种预测理论,而是在向人们说明如何适应已经被信息技术改变了的现实经济活动。

查看全文

国内信息经济核算考虑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数字化的今天,信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信息与物质、能源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信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和人类的巨大财富,是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基础。

与此同时,信息经济也诞生了。信息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而言的,通常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物质基础的,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主要由信息活动、信息资本、信息劳动者和信息职业四要素构成。信息经济核算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纵向上看,能使人们了解到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信息化发展程度,从而充分考虑自己的国情,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政策,促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横向上看,可以使人们通过比较的方式来研究世界各国或地区的信息化发展状况,找出差距,寻找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尽快调整自己的方针国策,加速本国的信息化发展进程。

当今,信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已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但信息经济的核算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更好的完善我国信息经济核算,这是摆在统计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信息经济核算的重要性

1.1信息经济核算是全面准确认识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前提

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知识产业”的概念以来,尤其是由日本学者1977年首次提出“信息产业”概念以后,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信息产业的宏观测度。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认识信息化水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信息化水平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若干与信息产业有关的内容。要正确认识信息化水平,就必须对信息经济进行全面的核算,并通过信息经济核算建立起全面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查看全文

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论文

0引言

1996年10月8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威廉·维克里(W.Vickrey)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詹姆斯·米尔利斯(J.A.Mirrlees)以其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理论”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分享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从而使信息经济学迅速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学术界对信息经济学的研揪渴加?8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该领域的研究迅速发展。马克卢普—普拉特(Machlup-Porat)的信息经济测算体系和约维兹(M.Yovits)的广义信息系统决策模型理论的系统引入,使情报学界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并由此奠定了宏观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尤其是在对信息产业的分类、评价和测算方面,已取得了相当丰富的应用性成果。相比之下,信息经济学的另一重要分支——微观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则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迄今为止,国内情报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理论体系还是相当陌生的。笔者认为,微观信息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一个十分活跃的前沿分支,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基本假定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更为重要的是,它解决了许多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在实践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尽管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经济研究领域中展开的,但其核心的研究对象是信息及其在经济行为中的作用机制,因而决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同样应当属于情报学研究的范畴。确切地说,微观信息经济是经济学和情报学研究的交叉领域。因此,情报工作者应当拓展视野,抓住时机,迅速投入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这不仅是时代的呼唤,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情报学发展的契机。

1微观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进展

1.1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微观信息经济学是研究在不确定、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如何寻求一种契约和制度安排来规范当事者双方的经济行为,又称为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或契约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理性的经济人和“完备信息”。在此前提下,任何经济行为的结果都是确定的和唯一的。换句话说,抉择与行为后果一一对应,“帕累托最优”(ParetoPerfect)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是最优化决策问题,即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率最大化。以赫伯特·西蒙(H.A.Simon于1978年以其《对经济组织内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和肯尼思·阿罗(K.J.Arrow于197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主要研究领域是不确定条件下的经济行为研究)为代表的一批欧美经济学家在60年代率先对“充分信息假定”提出质疑,指出不确定性是经济行为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决策都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性,抉择策略与行为后果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一种抉择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后果,同一个后果也可能由不同的抉择产生。进入70年代以后,乔治·斯蒂格勒(G.J.Stigler于1982年以其在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威廉·维克里、詹姆斯·米尔利斯等人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从现实的制度安排和经济实践中发现,不仅行为者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而且信息的分布是不均匀、不对称的,即同一经济行为的当事人双方所持有的信息量可能是不等的。这种状况会严重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并经常导致“市场失灵”。这一重要发现(此前也许有人发现过这类问题,但并未给予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构成了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查看全文

高校信息经济科技管理思路

1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

信息经济竞争的实质是高科技的竞争,是知识和智慧的较量。这种较量归根结底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高校的竞争在新世纪以来愈演愈烈,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就必须切实贯彻人才第一的原则,始终把人才的培养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放到首要的位置上。

1.1人才的培养

高校的科研工作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水平的科研为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其中各学科的基础研究是学术型人才发展的摇篮,而应用发展研究和科技成果的开发推广则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根基。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必须充分意识到人才培养的关键作用,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人才培养创造合适的发展环境;爱护人才,用好人才,鼓励学有所长、学有所为;要本着高度的历史紧迫感和时代使命感,在科技创新中发现和培养一流人才,要特别注意对具有市场竞争意识和未来意识的人才的培养,但又切忌急功近利,只为迎合市场短平快的需要放弃对基础研究的支持。

1.2人才的使用

人才如何得到合理的使用主要在于两点:人才个体和人才群体。人才个体是人才群体存在的基础。信息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知识水平、能够在较高层次上从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人才个体。必须大胆提拔优秀的个体人才,可以考虑特事特办,在政策上给予特殊扶持,特别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特别人才的待遇问题,一旦任用就要放手使用,在思想上信任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关心和支持他们,为他们创造成长的良好环境,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群体是由许多人才个体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是科技创新能否实现的关键。伴随着信息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不同学科领域的相互融合和交叉越来越广泛,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广阔。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团队的作用,在人才群体结构建设方面要贯彻/创新、高效、合理0的原则,即人才群体创新精神强、群体运行高效、群体组织结构合理。要培养一批勤恳踏实、愿意奉献、思维敏捷、知识渊博的学科带头人,让他们在群体内部形成良好的人才竞争氛围,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真正让整个群体动起来,比起来,这样才能切实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进而服务于经济的发展。

查看全文

信息经济学发展前沿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对信息混淆与信息滤波概念的界定;传统信息滤波理论的发展;对传统信息滤波理论的认识;统计滤波理论的提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是“信息”、信息混淆与滤波问题研究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信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多是以混淆的形式出现的、信息混淆,我们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滤波思想在信息科学中由最初提出、有关一般滤波理论的思想及对信息处理的相应方法、对滤波理论在经济学中的拓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主要有穆斯、穆斯和卢卡斯对信息混淆和滤波的研究,并不是出于直接目的、动态的经济系统与动态的信息系统、信息混淆的内涵可能是多样的、由于信号作用而产生的信息混淆、搜寻理论实际是滤波理论在现实中的一个具体体现等,具体请详见。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是“信息”。斯蒂格利茨(1985)就认为,信息经济学代表了对新古典理论的根本挑战,一种新的经济学模式正在形成。正是对信息的关注,人们对传统经济学进行了全新的审视,并不断尝试着拓展对经济学和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重新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混淆和信息滤波研究,已成为信息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个前沿领域。

一、对信息混淆与信息滤波概念的界定

对于现实经济生活,信息混淆与滤波问题研究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济行为的一个理性选择是对信息的偏好,如对知识、数据、计算机、网络、新闻消息等各种信息的依赖。与此相伴生的是,现代生活所提供和生产的信息量增长速度迅猛。这样,必然的一个结果是,人们在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相关决策时必须首先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在大量的信息中分辨、剖析、寻找到最满意的信息,以备使用。然而一旦考虑到信息在经济生活中具体存在的形式,实际的选择并不会轻易地得到。

信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多是以混淆的形式出现的,对于混淆的信息,人们是无法用肉眼、感觉等去进行直接分辨的。混淆在一起的信息,是以单一信息的面貌出现的,而这一信息虽然是以一个单元出现,但实质上则包含着若干个不同单元的单一的信息。例如,一些产品销售具有周期变动的特点,其销售周期就可能包含了销售的趋势因素、季节因素以及不规则的变动因素等。混淆的信息,它围绕于人们的经济生活周围而存在,其中一些信息是有用的和非常重要的,而可能更多的信息则根本是无用的。人们面对众多混淆的信息又怎会轻易地找到自己满意的信息,以供使用和相应决策呢?

因此,在对信息经济的研究中,对信息混淆和信息滤波概念的界定便成为首要的工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