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水平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3 06:11: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信息化水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水平消除信息贫困透析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信息差距信息贫困信息基拙设施中国

论文摘要:根据21世纪的社会发展特征,分析了目前我国信息化现状,阐述了消除信息贫困的重要性,提出了缩小信息差距、消除信息贫困的有关措施。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Sen)指出,所谓贫困就是指对人类权利的剥夺。所谓信息贫困是指那些被剥夺了获得信息能力和机会的人们,不能够参与创造和分享以信息为基础的社会文明成果的状态,其本质就是与现代化隔离,与对外开放无缘,与经济全球化无关,形成信息社会的“落伍者”或“边缘化”人群与地区。当前,各国都致力于缩小经济上的贫富差距,消灭经济贫因,而没有意识到21世纪的新型贫困—信息贫困已经出现,并且呈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同时,也没有认识到在知识经济、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21世纪,信息贫困是经济贫困最重要的原因。在21世纪,获取信息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信息不仅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和资产,也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和资产。基于目前信息化状况,我国要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缩小信息差距,逐步消除信息贫因。

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其发展过程是极不平衡的,突出反映为国际信息差距和国内信息差距的明显存在。其中,国内信息差距又集中反映为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信息差距。

(一)我国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差距

查看全文

广东信息化水平测算与分析思考

论文摘要:根据改进的信息化指数模型对广东省1990---2001年的信息化相对水平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发现该时期内广东省信息化相对指数呈现指数式快速发展;同时对广东省和全国部分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作了分析比较。

论文关键词:信息测度;比较分析;信息化指数;广东省

1广东省信息化相对指数的测算

信息和信息化的宏观测度是分析和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程度、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计量方法。本文拟采用最初由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数计量方法,测算广东省1991年至2001年的社会信息化相对水平。信息化指数包括信息量、信息装备水平、通信主体水平和信息系数等四大类二级指标,其中每一大类又包含若干项三级子指标。因为原模型为30多年前所提出,一些指标的设立与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相比已经过时,所以,这里我们对之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删除一些已过时的或在广东(或全国)信息经济发展中已达到饱和甚至处下降趋势的指标,而增加一些具有时代代表性,更能反映信息化发展程度,且相应数据能方便获取的指标。

例如,在信息量指标集中增加“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指标,删除每百人所订报刊数、人均图书出版量指标(事实上,广东近to年来这两项指标处下降趋势)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指标(近to年这一指标变化不大);在信息装备水平指标集中增加“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比重”和“移动电话拥有量”等指标,删除电视人口覆盖率和广播人口覆盖率指标(已处饱和状态);在通信主体水平指标集中增加“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均每万职工专业技术人员数”或“平均每万从业人员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指标。为更准确地反映人们的信息消费情况,将信息系数指标中原来的“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中除衣食住外杂费所占的比率”指标换为“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中信息消费所占的比重”,其中信息消费是指全年消费性支出中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支出。

二步简单平均法计算信息化指数的步骤是:首先,确定某一年(或某一地区)的指标值为100,作为基准值,其他年份(或地区)的指标值分别与之比较得到相对指数值;其次,将4个二级指标中各项指标的相对指数进行平均,分别得到4个二级指标的指数值;最后,将4个二级指标的指数值除以4得到信息化指数。根据广东省1991-2002年统计年鉴和2001年《中国信息年鉴)的统计数据,经整理和测算,广东信息化指数的结果见表1。

查看全文

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定综述论文

论文摘要:介绍了波拉特测算方法,分析了河北省发展信息产业的条件与优势,对河北省信息化水平剥定结果进行了分析,井通过分析和论证,提出了应着重解虞’的有关问题。

论文关键词:信息信息产业;信息管理;信息测度;河北省

从生产力发展方式的角度来考察社会进步:工业化是农业社会逐步进入工业社会的过程,与此相似、信息化则是工业社会进人信息社会的过程。在信息社会中,虽然信息是无法感知的客观存在。但信息本身是可以计量和测度的。基于信息的能测度和可计量性,本报告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切实的数据作后盾.经过周密的数学计算,对河北省,(下称“我省”)的社会信息化程序予以测定,将对我省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信息的测度涉及到客观和微观在理论上互相对立的两种情况:(l)信息的宏观测度.又可称为信息的社会测度,它是从总体上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的优劣进行测定,一般只包括信息经济的宏观测度。(2)信息的微观测度,它是以每一份信息作为对象进行量的各种测度。从普遍意义上讲,信息的宏观测度是衡量和评估社会信息的重要手段,对于完善信息管理、开发信息产业、制定信息政策等诸多方面是不可离之须臾的。可以说.信息的宏观测度既是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工作。

河北省环京津、环渤海,毗邻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受京津的辐射作用,具有一定的信息产业规模,但对其规模究竟如何.从事信息活动的劳动究竟如何分布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是什么状况,并没有详细可靠的定量研究。本报告正欲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对我省的社会信息化程度进行综合分析,以供各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参考。

国际上,信息测度的方法各有千秋,根据我省的条件和优势,本报告的信息测定宜采用波拉特测算方法。本报告的数字就是要估算出我省的社会信息化程度,并将所得数量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明确我们存在的差距和发展方向。

查看全文

信息化水平聚类分析论文

1、变量指标的选取

国家统计局在其《中国信息能力报告》中,设计了一套评价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指标:指标体系共分4级,有25个指标:①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应用能力:a.每千人拥有PC数;b.每千人拥有传真机数;c.每百人拥有电话数;d.每千人拥有电视机数;e.每千人拥有收音机数;f.每万人接入因特网用户;g.每百万人互联网上网主机数;h.每平方公里光缆长度;i.每百家企事业单位上网数;j.基础信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②信息资源及开发利用能力:a.每户打国际电话时间;b.每百人期刊发行量;c.每日信息量;d.网络用户平均上网时间;e.每万人Web站点数。③人口素质:a.每万人平均科学家和工程师数;b.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就业总人口比重;c.大学入学率;d.每十万人在校学生数;e.计算机专家和工程师数。④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a.信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b.研究开发(R&G)支出占GDP比重;c.每主线电信投资;d.人均GNP;e.教育投入。

鉴于遵循数据的客观性和代表性,以及易得性,本文采取以下指标:每千人工业增加值x1;每千人电信业务量x2;每千人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x3;移动电话普及率x4;电话普及率x5;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x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x7;有线电视普及率x8;每十户宽带上网用占有户数x9;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x10;每十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占有的人数x11;每十人在校大学生人数占有的人数x12;每千人专利授权数占有数x13。其中缺省值用平均值代替或者临近年数内值代替。由于篇幅有限,指标数据省略。

2、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法是能够实现数据简化目的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使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运用因子分析法,借助EXCEL多元统分析,对已得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选取方差贡献比率为0.80。

按照方差贡献比率大于80%,应提取前四个因子,它们所解释的方差占总方差的84.58%,这四个因子就可以解释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了。

查看全文

安徽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及对策透析

论文摘要:阐述了安徽省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的现状,并对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促进安徽省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论文关键词:城乡信息化差异数字鸿沟对策

根据2006一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信息资源的普遍应用、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资源也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安徽省委、省政府一直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在信息基础设施、电子信息产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农业农村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方面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信息化工作。2009年,安徽各县(市、区)政府也全面建设信息服务站。然而,安徽省的总体发展水平同国内其他省市相比还比较落后,加上安徽省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加快安徽省的信息化发展更是当务之急,也是促进安徽省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1安徽省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的现状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信息化的差距也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也存在差异即所谓的城乡数字鸿沟,而这种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的差异、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和信息交流的差异、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品结构的差异以及信息消费水平的差异等。

1.1城乡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由于我国实行城乡二元体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般是:在城乡之间优先保证城市。结果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能优先得到保证,而农村的却很难得到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中国统计年鉴2009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3月,安徽省城市人口2485万人,固定电话达到658.5万户,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6.5%。但是安徽省农村通信发展却相对滞后,安徽省农村人口3650万人,固定电话为694.7万户,农村固定电话的普及率为19.0%,只是城市水平的71.7%。

查看全文

提高会计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途径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并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大力推广与应用,不可否认,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生产,使得生活、生产效率得到质的飞跃和提升。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一方面,其显著提升了我国会计工作的效率,使得我国的会计工作更好地实现了与国际化和现代化贸易市场的接轨;但同时,在另一方面,受到发展理念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现有的会计管理信息水平仍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基于此,为了更好的发挥会计管理信息化的优势,文章分析探讨了我国当前会计管理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有效提升会计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管理信息化;水平;问题;途径

会计管理信息化是管理者在网络环境下高效、准确获取相关会计信息并进行及时的会计工作的主要渠道。根据我国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尽管大多数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一定的会计信息化,但相较于国外部分发达国家,我国会计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为落后,这对于我国企业的高速、优质、国际化发展均是极其不利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探讨提高会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以为我国会计管理质量的提升寻找新的突破口和方向。

1提高会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首先,对企业的发展而言,提高会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利用相关软件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和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对于相关会计信息的利用率,提升企业财务工作的效率。同时,会计管理的信息能够大幅度减轻内部会计人员的压力,降低会计工作的复杂性,使得内部会计人员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财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之上,这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此外,随着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企业能够可以有效地处理企业项目涉及的资金、产品、业务、会计信息等数据,使得自身在同业的发展中更有优势。其次,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而言,会计管理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这有助于减轻会计人员的压力,使其从单一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信息化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方式,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这使得输出的报表和数据更清晰、更准确,有利于实现会计信息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共享与使用。另外,随着会计职能的变化,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可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的创造空间,长远来看,十分有利于员工的个人成长。

2当前会计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查看全文

国家信息化水平体系的完善探究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测量比较分析评价指标

论文摘要:20世纪印年代美国与日本等国学者对信息化水平的测度理论与方法进行过研究,为信息化发展的定量研究莫定了基础。2001年7月我国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但是,随着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原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并对我国国家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做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1美国学者信息化水平的测度理论与方法及其评价

1.1马克卢普、波拉特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

一般认为,最早对信息经济进行研究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F.Macluph),1962年,他在《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布》一书中提出知识产业的概念,并在分析知识生产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对产业部门的划分从中分离出知识产业,并用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反映美国知识产业的发展状况。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波拉特(M.Porat)出版了专著《信息经济》,在研究马克卢普提出的理论基础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信息经济的测算方法,建立了一个以信息部门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比例为指标体系的测算模型,人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波拉特法。波拉特法的核心是将信息部门划分为一级信息部门(指直接从事信息活动且直接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指依附于其他部门,所生产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不直接向市场出售,而是直接为所依附的部门消费的部门),并分别对其占GNP的比重和信息劳动者就业占总劳动人口就业的比重进行测度。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GNP的测算方法如下。

1)一级信息部门。测算一级信息部门GNP的基本方法是最终需求法。其计算公式为:

查看全文

探索医院信息化水平评估原则

摘要:本文从组织方法的角度,探讨了开展医院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运用方法的策略和应用评价方法的论点等.为在实施评价前制定评价规则、工作程序、实施细则等提供了方法依据。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总体水平;综合评价;方法

一、选择评价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医院信息化水平测度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对顺利实施评价的前提。我们对评价方法的选择和确定遵循”方法科学、先进适用、制度规范、操作简便”的基本原则,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11方法科学的原则所谓方法科学是指评价方法一方面要真实反映医院信息化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也要反映信息化构成要素本身的规律,力求符合客观现实。属于技术类的评价要符合信息技术发展的规律,非技术类的评价要符合有关类别本身的发展规律。评价方法要达到”四个适应”:即评价方法要与评价标准相适应,要与评价内容相适应,要与评价指标体系相适应,要与医院信息化客观现实相适应。有关国家、省市、企业和其它行业的信息化评价方法很多,我们主要参照企业信息,化某些评价方法,结合医院信息化客观实际依据类比沦、调整论和预测论,并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选用综合评分分析法、功效系数法、综合分析判断法等作为主要评价方法。

12先进适用的原则所谓先进适用的原则,是指评价方法对被评价的对象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评价方法的先进性表现在:一是能够适应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二是对评价指标能够实现自动测算、分析、排序;三是能够将评价结果与医院实际相吻合。所谓评价方法的适用性表现在:能够适应不同规模的医院,适应不同的评价环境。先进性和适应性结果如何,必须经过评价对象的技术指标来考察、测试,以验证其先进性;结合不同评价条件来考察、验证它的适用性;通过实际测试验证,认为能够达到既定的评价标准的,就采用,台则,予以淘汰。当然,评价方法本身需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调整、修改、完善和更新。

查看全文

信息化水平对经济影响论文

美国的信息化水平与特点

作为世界信息产业的发源地,美国信息化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及方向性。我们可以从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信息化综合指标体系(注:信息化综合指标体系是由杨培芳等根据波拉特的信息劳动比重方法与小松的社会信息化指数方法综合而成。)和信息建设指标体系中得到佐证。

人们公认,西方七国1980年的平均信息化综合指标为进入信息化的标准值100%,其他国家与这个标准值相比后,加权平均,就可以得出这个国家的信息化程度。(注:杨培芳:《信息网络服务》,北京:京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表1是美国的信息化综合指标值和西方七国的标准值,从中可以测度出美国的信息化水平。

说明:表中数据因来源不同,有效数字位数不尽一致;标准值为以西方7国1980年平均值为100%。

从表中可以看出,以西方七国1980年的平均信息化综合指标为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基准,那么美国在60年代就基本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根据测算,1965年的综合指标就达到了120%,超出标准值20%。就总体来看,从1965~1999年,美国信息化水平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增长近5.36倍)。在信息化综合指标中,信息装备率指数增长最大(约为7.29倍),其中计算机普及率增长最快(约为28.79倍)。可见,信息装备率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总体信息活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而计算机的迅速普及是当前美国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最主要原因。通信主体水平指标的增长仅次于信息装备率指标,增长约为6.38倍,其中信息劳动者比重增长约为1.56倍,而每百人在校大学生增长高达8.93倍。信息劳动者比重反映了美国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与信息产业的发达程度,反映了信息经济发展过程的劳动就业趋势。每百人在校大学生比重则直接关系到后备智力资源,关系到社会就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发展的后备知识人员的保证,是一项关系着未来竞争能力的后备竞争力量。

信息建设指数是衡量信息化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信息建设指数是根据与信息相关的社会基础建设、通信建设以及电脑普及率等三大项目进行评分,以此比较各国信息化发展程度。1996年列入评价的国家有55个,1997年一些国家信息建设指数见表2。根据这一指标体系,在1998年和1999年美国的信息化指数均居全球第一。(注:李晓东:《信息化与经济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查看全文

提高后勤管理信息化水平研究

信息技术科学灵活的应用,可以促使医疗卫生事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化也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医疗卫生事业运营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当前,医疗信息化系统在医疗事业后勤方面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其对于后勤管理质量的效果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在具体的医疗卫生事业中究竟该从那些方面提升后勤管理信息化水平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理解和认识对其进行阐述。

1当前后勤质量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

在科技创新以及医疗体制改革深化的背景之下,医疗后勤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管理质量也有所提升,但是结合相关工作的实施现状来看,其后勤管理质量模式中还存在有诸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过分重视管理,轻视服务。在实施后勤管理时,部分医疗保障后勤管理部门更加重视的是对后勤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忽视了提供优质后勤服务的重要性。这种现状容易导致管理方式过于刻板、粗犷、管理效能低下,后勤部门难以及时的为提供更加高效、便捷有效的服务,在职能作用发挥方面有所缺位[1]。二是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医疗保障局后勤管理工作的实施主体是人,相关工作的开展都是由专业的后勤管理人员细化和落实的,因此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必将会对最终的管理效果和质量产生影响。当前医疗保障局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虽然有所提升,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其所掌握的技能水平等实际上是难以真正有效满足后勤管理信息化水平需求的,如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方面的知识一知半解,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在学习新型管理理念和方法时,积极性不高,管理质量效果也因此而受到影响。三是管理模式和手段陈旧。当前我国许多医疗保障局在后勤管理工作中,虽然已经将信息化技术与之融合在一起了,但是后勤管理模式落后,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应用率低,这使得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与落后的后勤管理模式之间出现了不相容的情况,相关工作开展效果和质量不佳[2]。

2提高后勤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措施

2.1提高医疗后勤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于医疗保障局来说,后勤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得益于管理人员是否认真负责的履行了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较高的管理素质和水平。因此,要想真正的提高后勤管理信息化水平,笔者认为首先要从人入手,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具体工作中,医疗保障局要明确后勤管理部门所承担工作的重要性,分析负责后勤管理工作的职工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如何保证其在岗位上能把灵活的运用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后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然后结合医疗保障局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招聘标准,保证所招聘到的人才具有较高的素质,能够胜任后勤管理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后勤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医疗保障局后期管理工作中,那么后勤管理人员必须要对相关信息技术有所了解,知道在工作中,应当如何应用相关技术,而这些则需要经过系统专业化的培训来完成。当前医疗保障局后勤管理人员的年龄以及工作经验等可谓是各不相同,如部分管理人员的年纪偏大,他们对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虽然十分熟悉,但是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可能缺不是很多,所以说在管理工作中需做好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保证他们能够应用好相应的信息技术。2.2实现物资管理的信息化。物资管理是医疗保障局后勤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如何科学的管理保障局内的各项医疗物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一直以来都是医疗保障局工作的核心所在。保障局的物资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部分物资甚至还处于保密状态,如果后期管理操作不当,将会给医疗保障局带来巨大的损失,影响医疗保障局职能的正常发挥。基于这样的原因,笔者认为在进行物资管理时,必须要尽早实现信息化,如医疗保障局采购中心不仅要实现医疗物资出入库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同时还需充分的利用智能化网络化等现代的信息手段以及工作模式,及时的掌握保障局内各个部门的物资使用信息和情况,进而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动态的掌握可以利用的资源,获取各个部门的物资需求信息,为各个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化的服务,有效的节约资源,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质量[3]。2.3实现地下管网的信息化管理。医疗保障局地下管网设备是否能够安全高效的运行,对于保护保障局的物资设备以及相关人员的工作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地下管网设备包含有给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水管道、暖气管道和通信管道、信息网络电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保障局后勤管理工作实施期间,这些管网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会导致保障局其他部门的工作难以顺利实施下去。所以说,为了更好的保障医疗保障局的安全,促使保障局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还可以积极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地下管理的管理中。如可以建立现代化的综合管线探测以及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掌握保障局地下管线图,对不同的管线进行分类,建立动态的可视化平台,实现管线信息资源共享,一旦管线运行期间出现了故障与问题,也可以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维修处理,将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隐患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保证医疗保障局各项工作的高效实施。2.4加强计算机网络对后勤管理的全过程监控。医疗保障局后勤管理的日常工作中,还需经常性的对后期各部门的管理制度、成本核算情况、基建档案以及外包合同等各类数据进行审核与查阅,进而为保障局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而医疗保障局的机构庞杂,日常工作中所涉及的内容相对来说也比较繁复。为了提高日常管理的工作质量效率,笔者认为保障局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对后勤管理的各项实施情况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及时的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加强日常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灵活的应用多项技术[4]。2.5将现代化通讯技术应用于设施日常维护工作的探索与创新。医疗保障局中一些基础设施,由于使用时间长或者是操作方法不当难免会从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故障,如何快速的解决故障,保障后勤服务质量效果是相关工作开展的重点所在。针对该问题,笔者认为保障局可以尝试将现代化通讯技术应用于各类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中,这样可以避免后勤管理服务延误,提高基础设施维修的质与量,促使相关工作朝着更好的方向推进。

3结束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