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3 03:12: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信息不对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信息不对称

浅析信息不对称信贷安全

[内容摘要]本文从信息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特殊视角探讨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不安全的形成机理,并创造性地对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内涵进行了界定,总结和提出了信贷交易中存在的5种主要信息不对称形式,特别是创新地提出了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与信用中介评级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当前形势下加强和防范信贷经营中的超额授信、过度授信、关联企业等风险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资产安全;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Abstract:Fromtheinformationeconomicsandbehavioreconomics,thispaperanalyzestheformingmechanismofBankingcreditcapitalunsafety,definesthecreditcapitalsafetycreatively,andsummarizesfiveasymmetricinformationformsinbankingcreditmarket,inparticular,theasymmetricinformationamongcommercialbanksandbetweencommercialbanksandcreditratingagencies.Ithaspracticalimplicationstoavoidtherisksassociatedwithexcesscreditandotheractivities.

Keywords:asymmetricinformation;capitalsafety;adverseselection;moralhazard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银行又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实践表明,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危机将首先反映在银行业,由于金融风险的高传染性,银行业的危机又将进一步加剧经济危机的发展力度。而在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经营模式下,信贷风险仍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风险,大约占到了总体风险暴露的60%左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信贷资产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一个银行整体运营的安全,严重情况下还将影响一个国家金融、经济、政治的安全。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蓝田、托普、德隆、普马系、周正毅等事件给我国银行信贷资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引起了人们对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的高度关注。影响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外部宏观经济形势、信贷契约的不完全、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及银行自身信贷管理缺陷等,但笔者认为,信息不对称才是影响银行信贷资金安全的深层次因素。

一、信贷资产安全内涵的界定

查看全文

公司信息不对称现状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中国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的表现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中国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质量低下、避免亏损、特别处理或摘牌的盈余管理、尽管中国资本市场历经十余年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监管者,中国证监会应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在普华永道的一份关于“不透明指数”的报告中,中国的不透明指数位列该报告所评估的35个国家之首,为最不透明的国家。这一研究结论引起了人们对于中国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状况的关注。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如此糟糕吗?本文基于有关学者以中国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为研究对象的实证文献,从强制性信息披露质量和自愿性信息披露数量两方面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状况进行考察,结果发现,中国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确实相当严重,主要表现为强制性信息披露质量低下,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极低。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盈余管理;自愿披露

一、引言

资本市场不仅是各种信息的“集散地”,而且每时每刻都在生产和制造着新的信息,是社会经济的“信息源”。然而,资本市场也是信息最不对称的市场。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信息在以上市公司为中心的资本市场的各方参与者之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对等的。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不仅直接影响着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决策行为和利益差别,还会引起市场交易的不公平,降低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引起市场萎缩甚至市场失败(马广奇,2006)。因此,上市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备受有关各方关注。

中国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如何呢?2001年1月,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了一份关于“不透明指数”(TheOpacityIndex)的调查报告。①在该报告所调查的35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不透明指数”高居榜首,为信息最不透明的国家。无独有偶,Gul和Qiu(2002)对包括中国、印度、韩国、墨西哥等在内的22个新兴国家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行了评估,按从大到小排序,中国位列第9位。

查看全文

信息不对称与小额信贷研究

一、引言

贫困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无法规避的社会现象,为了解决穷人进入正轨信贷困难的问题,创立了小额信贷这样一种新的适合穷人经济特征和社会特点的信贷形式。小额信贷组织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971年哥伦比亚成立的带有宗教色彩的非盈利组织“机遇国际”,最早且卓有成效的是20世纪70年代在孟加拉国成立的乡村银行。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小额信贷作为一种补充信贷市场不足的工具,深受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和亲睐。国内外学者,普遍将国际上的小额信贷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起源到80年代中期依靠捐助资金的幼年期;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收入覆盖成本的成长期;90年代后期到现在为实现持续性的成熟期。而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3年到1996年的扶贫阶段,当时扶贫基金达到9000万元,主要在四川、云南、陕西等地发展;2000年到2004年的扶贫与商业小额信贷结合阶段,该阶段由于不良贷款率高,主要是政府主导农村合作社向农户贷款;2005年以来向商业小额信贷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扩大信贷覆盖面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2005年以后国家为了小额信贷的发展下发了不少文件,但是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受到很大的阻碍。Stigliz和Weise(1981)指出,信贷领域内的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信贷配给的出现,我国长期“以农补工”导致农村发展缓慢。可以发现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我国小额信贷发展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将从小额信贷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入手,分析国际上小额信贷的典型发展模式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改善作用,对我国小额信贷发展予以借鉴,具体安排为第二部分讲述小额信贷的典型发展模式,第三部分讲述信息不对称与小额信贷的关系。

二、小额信贷

首先对小额信贷的概念做简单的阐述,本文引用了世界银行的定义,认为小额信贷是一种经济发展途径,其目的是为了使低收入的女性以及男性从中得到益处。以下是三种典型的小额信贷模式:(一)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GB)孟加拉乡村银行于1976年由默罕默德•尤努斯创建,到2006年已经拥有600万客户,并覆盖了47.6%的贫困人口。格莱明银行的特点是采取连带责任小组贷款和强制性储蓄相结合的模式。(二)玻利维亚阳光银行模式(BancoSol)玻利维亚阳光银行成立于1992年,前身世一个以捐助为基金来源的非营利性组织。该银行以盈利为目的,许多创新业务体现了联合国普惠金融的小额信贷金融机构由单一小额信贷向多元化金融服务转变的理念。该模式成功的三个重要原因:一是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二是商业化经营的比较优势,三是不依赖政府补贴解决外部性问题。(三)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模式(BRI)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成立于1968年,是印度尼西亚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其中之一。其成立初期的目的是为农村金融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促进该国的农业发展。该模式的特点是:确实保证财务制度的独立、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三、信息不对与小额信贷

(一)小额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产生原因。赵剑冰及郝莹,将小额信贷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1.信贷对象小额信贷针对的是贫困人群,这类人一般文化程度比较低,居住地方不集中,很难对这个群体就贷款意愿、贷款方式、还款能力建立起完整的信用评级体系,就算建立起信用评级体系由于这部分人所居住地区信息传递慢,贷款机构很难及时收到信息做出反馈。2.信贷方式由于每笔贷款金额小,一般采用信用贷款方式。这样的方式使得借款人掌握更多的信息,贷款人则成为委托人一方。借款人可能出于自身原因隐瞒对自己不利的消息,易形成呆坏账。早期的小额信贷依靠的是捐款,相当于福利机构的经营模式,就造成了非常高的呆坏账,但是这种模式由于资金的来源并不固定等是很难继续下去的。3.信贷发放与监管在Stasse与Stewart1992年的研究中,认为影响决策的信息因素有:信息荷、信息共享程度、初始偏好、主观概率判断、群体规模、成员成熟度、决策任务性质以及难度、专家角色指派、讨论沟通方式以及关键信息的共享程度等等。信息收集过程中,借款人的信息,能力以及随后的信息处理方式的不同,对信息的利用效率大大的降低了。这个问题在中国更是严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资料显示:全州有农村信用社网点473个,职工1780人,以90万人口计算,平均每个信用社要服务505户农户。这要做到上面所说的信息收集,进行监管,是很难实现的。4.外部环境贫困收入人群不像中等收入人群,有一定的稳定性,任何一些小的外部影响都有可能改变一个贫困家庭的经济结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发生这些外力的不可抗因素比如收成问题等时风险容易转嫁给借款人。(二)对小额信贷模型中信息不对称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信息不对称与小额信贷创新》的研究报告中将小额信贷发展以来的创新分为:联保贷款、提供动态激励的个人信贷技术、新的担保、质押机制三个大类。而在吴晓灵主编的《小额信贷》一书中还提到了个人贷款以及利率的问题。详细内容为下面几点:1.联保贷款与个体贷款联保贷款是指,借贷合约产生的责任和义务不是简单的由个人承担,而是由相关人员自愿组建的小组共同承担违约责任。在孟加拉国成立的格莱明银行在第一发展阶段就是典型的联保贷款。在贷款前,由于连带责任的存在,只要贷款本息和大于确定性收益,就能改善信贷对象上的信息不对称减轻逆向选择问题,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享受到小额信贷。在贷款后,如果其他小组成员发现,代替无法还款人还款带来的收益大于不替其还款,那么就会多一份还款的保障并且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则能改善信贷监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道德风险。虽然已有学者运用简单的包括借款者和贷款者的不对称信息模型(Aghion和Morduch,2007)对联保贷款改进信息不对称作过研究。但是联保贷款可能影响到个人贷款问题,还没有人做出回答。我认为平衡这两者的关系,发展一种更具有补充作用的信贷方式也是有可能的。2.市场利率化和贴息利率化市场利率化更能够放映市场信息,但是我们也可以知道小额贷款对象由于有较高的资金收益,更高的利率更加适合风险控制,所以在上面三个模式中大多都是利率覆盖成本,达到可持续经营的目的。目前还没有文献说明哪种利率方式更能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点会在论文中具体说明3.提供动态激励的个人信贷技术该方法是激励监督机制的一种创新。贷款对象仍为个人,但与传统上对违约行为进行惩罚不同,这种贷款技术试图建立起一种正向激励,对及时还款的借款人进行奖励。具体包括:(1)黑名单制度与停止贷款威胁。事先确定规则,一旦借款人违约,将失去未来的贷款机会。(2)渐进式贷款。将贷款条款与偿还记录挂钩,随着借款人履约次数增加,来调高借款人的贷款规模(或者降低其借款利率或延长贷款期限)。(3)弹性贷款。也称为“活期贷款”以应付客观上不能还款的一些情况。这种方式在初期比较明显的改善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特别是在人口流动性相对较低的地方有效。但是如果考虑到重复博弈则会出现困境。4.引入新的担保、质押机制这种方法的内涵是通过提高违约成本,降低信贷中的道德风险,或者转移影响贷款质量的客观环境风险。(1)拓展的抵押品机制。但是,这种创新虽然有助于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防范道德风险,但却并不能有效降低违约的客观风险,也就是说借款人确实无力偿还贷款的情形。(2)强制储蓄计划。这个强制储蓄账户发挥着两种功能:一是提高了贷款的实际利率,能有效规避贷款利率限制;二是能充作一种抵押品,当借款人违约时,强制储蓄账户将用于弥补银行的损失。(四)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控制小额信贷风险的对策。关于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风险问题,张转方曾经提出主要的风险包括管理风险、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等。信用风险是担心借款人存在违约的情况,管理风险更多是基层金融服务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风险,利率风险则是跟市场的基准利率相关,利率的改变可能造成借贷资金成本发生变化。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控制风险的相关方法,李树生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商业化。在初期的时候小额信贷的发展重点在覆盖率上,这也为小额信贷市场积累了风险,现在人们更多的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才是发展小额信贷的关键,因此必须通过商业化的方式,通过市场的有效调节,来规避风险。在风险控制的问题上,章嘉韡在《从信息不对称视角解读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提出一个比较新颖的模式:运用“农业保险+订单农业”+“小额信贷”一体化风险管理工具。“农业保险+订单农业”+“小额信贷”即农户在从事生产经营之前与农业保险经营公司和农产品龙头企业签订相应的保单和订单,之后农户直接将订单合同抵押给信贷机构以获得小额信贷资金购买,诸如:种子、化肥、农药等各种生产要素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查看全文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规制

一、逆向选择模型

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kerlof)在1970年发表了名为《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论文,被公认为是信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开创性文献。在美国俚语中,“柠檬”俗称“次品”,这篇研究次品市场的论文因为浅显先后被三、四杂志退稿。然而,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kerlof)在这篇论文中提出的逆向选择理论揭示了看似简单实际上又非常深刻的经济学道理。

逆向选择问题来自买者和卖者有关车的质量信息不对称。在旧车市场,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而买者不知道。这样卖者就会以次充好,买者也不傻,尽管他们不能了解旧车的真实质量,只知道车的平均质量,愿平均质量出中等价格,这样一来,那些高于中等价的上等旧车就可能会退出市场。接下来的演绎是,由于上等车退出市场,买者会继续降低估价,次上等车会退出市场;演绎的最后结果是:市场上成了破烂车的展览馆,极端的情况一辆车都不成交。现实的情况是,社会成交量小于实际均衡量。这个过程称为逆向选择。

为更加清楚地说明逆向选择模型。我们可以考虑最简单的情况,假定卖者出售的旧车有两种可能类型:θ=6000(高质量)和θ=2000(低质量),每一种车的概率分别是1/2;买卖双方有相同的偏好且对车的评价等于车的质量。显然,如果买者知道车的质量,均衡价格P=6000(高质量)或P=2000(低质量)。买者不能知道车的真实质量,如果两类车都进入市场,车的平均质量E[θ]=4000,由于买者不敢保证出高价就能买到高质量θ=6000的车,所以愿意出的最高价格P=4000,希望能够买到θ=6000的车。但在此价格下,高质量车的卖者将退出市场,只有低量车θ=2000的卖者愿意出售。买者知道高质量的车推出以后,市场上剩下的一定是低质量的卖者。唯一的均衡价格是P=2000,只有低质量的车成交,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如果市场上是θ=6000到θ=2000的连续分布,尽管推理稍微复杂一些,但同样证明这一理论。

这个例子尽管简单,但给出了逆向选择的基本含义:第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的运行可能是无效率的,因为在上述模型中,有买主愿出高价购买好车,市场——“看不见的手”并没有实现将好车从卖主手里转移到需要的买主手中。市场调节下供给和需求是总能在一定价位上满足买卖双方的意愿的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失灵了。第二,这种“市场失灵”具有“逆向选择”的特征,即市场上只剩下次品,也就是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传统市场的竞争机制导出的结论是——“良币驱逐劣币”或“优剩劣汰”;可是,信息不对称导出的是相反的结论——“劣币驱逐良币”或“劣剩优汰”。逆向选择理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分析问题的角度,可以说给人们提供了逆向思维的路径,会加深市场复杂性的认识,由此能改变很多被认为“常识”的结论,使市场有效性理念又一次遭受重创。

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中是最普遍存在的最基本事实,因而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kerlof)的旧车市场模型具有普遍经济学分析价值。他讲的故事虽然是旧车市场,可以延伸到烟、酒等所有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等等。也能解释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充斥这些市场,是因为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隐藏了信息。逆向选择的理论也说明如果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遏止假冒产品,会使假冒伪劣泛滥,形成“劣币驱良币”的后果,甚至市场瘫痪。

查看全文

论信贷信息不对称性

[摘要]现代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也是高度信用化、信息化的商品经济。因此,研究和探讨信贷关系中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分布、信息沟通、信息识别、信息处理等,对于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支持市场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想就信贷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作初步分析。

现代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也是高度信用化、信息化的商品经济。因此,研究和探讨信贷关系中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分布、信息沟通、信息识别、信息处理等,对于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支持市场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想就信贷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作初步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形式

这里所说的信息不对称,是指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分布。在信贷关系中,作为信贷支持的每一个企业都可能随时全面了解和掌握银行的信贷政策、信贷制度、信贷监管等银行信息,而银行却不可能拥有和掌握每个贷款企业的全部信息,这就形成了信贷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性,而企业具有信息优势,使银行经常处于不利地位。信贷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在目前我们市场经济欠发达、信用环境不完善的背景下,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源占有不对称

企业与银行相比,在信息源的占有上具有很强的优势。

查看全文

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分析论文

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问题

信息的不对称性从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可分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就是非对称信息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后,事前发生的情况称为逆向选择。事后发生的情况称为道德风险。

电子商务的核心是交易双方用信息在Internet上的交流和沟通,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商务结合就变成了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高级形态的商务,体现了商务本身发展的要求,是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将会导致以下问题:

逆向选择。是指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接受合约的人一般拥有私人信息并且利用另一方信息缺乏的特点而使对方不利,从而使市场交易的过程偏离信息缺乏者的愿望。

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指交易合同达成以后,从事经济活动的一方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动。道德风险由于不对称信息和不完全的合同使负有责任的经济行为不能承担行动的全部后果引起市场交易各方效用冲突,导致市场低效。

“柠檬”问题。如果一些销售高质量产品的商人将他们的产品从市场拉开,那么市场的整体水平将会下降。经济学家把这种不利的选择潜在结果称作“柠檬”问题。“柠檬”问题指的是一种会导致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的不对称信息优势。

查看全文

个人消费信贷中信息不对称研究论文

个人消费信贷是指银行向个人客户发放的有指定消费用途的人民币贷款。近几年来,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较快,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个人信用缺失是影响目前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信息不对称是产生个人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个人信用缺失是影响目前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推广,人们逐渐接受这种新的消费形式,人们的“积蓄——购物——积蓄”的传统消费观念已经在向“贷款——购物——积蓄还债”的观念转变,这一点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居民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虽然个人消费观念仍然影响着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但已经不再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从目前个人消费信贷的开办情况来看,由于它风险小、收益高,各家银行竞相积极拓展此项业务。但随着业务的展开,贷款风险也逐渐显露出来。根据各商业银行的有关规定,个人消费信贷的不良贷款比一般应控制在5‰以内,但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个人消费贷款的还款率一般为70%~80%,而且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应该说,贷款风险的加大是阻碍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

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个人消费贷款风险加大除个人信用观念淡薄外,关键原因还是由于我国以个人信用记录为主体的信用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应该说,这种观点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并不完全准确。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市场交易离不开信用基础。从个人信用来看,它包括道德信用和资产信用两部分。道德信用指诚实守信的品质,它的好坏往往通过市场交易中的信用记录来反映。资产信用指个人拥有的包括储蓄、债券、股票、不动产等资产所具有的信用等级,它的高低由个人所拥有的资产的多少来决定,资产越多,信用等级越好。上述观点是把道德信用当成了个人信用的主体,而忽略了个人资产信用的存在,因此这种观点不完全准确。笔者认为,我国缺乏以个人信用记录为主体的道德信用管理制度,以及以个人资产为主体的资产信用评价体系,这两种信用的缺失直接影响着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二、信息不对称是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产生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

查看全文

不对称环境下的个人医疗信息论文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共涉及北京市、烟台市、滨州市三个地区的6所医院的600名住院患者。问卷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42岁,年龄区间15~85岁。工作涉及到农民、工人、教师、医生等不同领域。学历涉及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文化程度。

1.2研究方法

分析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个人医疗信息法律保护研究的文献资料,设计个人医疗信息法律保护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对个人医疗信息的法律保护的认识、个人医疗信息的法律保护方面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需求及意见建议等。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然后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核实计算,找出有效问卷。所有数据资料全部经过审核,没有错误或者遗漏项目的资料为合格资料,其余为不合格资料,对所有合格资料进行双轨录入,用EXCEL,SPSS17.0等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对部分变量进行R×C列联表χ2检验。

2结果及其分析

查看全文

信息不对称的经济法论文

一、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规制遵循的原则

(一)交易活动的成本原则

无论是利用信息工具和非信息工具去解决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制度成本与交易成本。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的成本在不断的降低。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情况中,总是分为处于优势的一方与处在劣势的一方。这些成本不光要包括占优势一方向占劣势一方发送某种信号的成本、占劣势一方分析信号的成本,还包括一些社会成本。

(二)遵循比例协调分配原则

不管是立法还是遵守法律规范都要遵循一个比例协调的分配原则。这样才不会产生一些成本大于利益的产生的行为。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一定要坚持一个合适度,将成本降到最低,可能产生的伤害降到最小。

(三)最优组合原则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讨

摘要: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方面分析国际贸易中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及表现,提出解决国际贸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以降低国际贸易的风险,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斯坦福大学的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Spence)、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Akerlof)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三位经济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们在信息不对称市场分析方面做出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信息不对称理论,并在2001年因此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期间,这一新的理论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经济学家把信息不对称理论引人到市场经济的相关领域,才使得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价值逐渐凸显出来,目前该理论已经成为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研究信息在相关交易过程中因信息的不对称性分布而对交易行为和市场效率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其基础是人们信息获取能力的不对称性,从而导致某些信息参与人拥有另一些信息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信息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这是信息的基本特征。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并在社会中交流传递的的信息的不均衡,我们称其为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于国际贸易而言,传统贸易理论说明了企业走向市场的根本动因,从企业的视角来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根本动力,企业面向国际贸易市场,在充满各种风险的国际市场,企业通常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把营利放在第二位,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通常对国际贸易市场信息掌握不充分,在充满风险的市场环境中不能轻信客户。另一方面,相对经验成熟的企业虽然对贸易市场风险有足够的认识,也采用了一些避免风险的工具和手段,但在开拓新兴市场时也会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贸易机会信息不充分、贸易合同执行不力等造成的利益流失,如果市场间没有时间和距离等限制市场机会的壁垒,那么国际贸易量将急剧增加。

二、信息不对称状况产生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生成普遍非均衡性。从本质来看,任何信息都产生于一个局部的个体,因此信息不对称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事物是运动的,信息会随时反映事物的运动及其伴随的一系列属性。在该新信息通过一定的渠道传输给信宿之前,该信息相较于其他信息就有了一定的优越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不对称性。由于新信息的产生是不停歇的,即是信息对称性的产生是不停歇的,具有普遍性。

查看全文